兒科急診的小故事
BNT疫苗開始接種,現場還是有一些小狀況發生!
先來看幾則新聞
1.惜惜!南投校園BNT開打 女高中生暈針腿軟、痛到哭-自由時報
2.嘉義縣、市校園BNT疫苗開打 少數學生暈針-新頭殼newtalk
3.打疫苗暈針 中彰投15學生送醫-聯合報
我之前的有一篇文章,有談到暈針,再拿出來複習吧!
「暈針」有時候是真的嚴重喔 !
之前我上小兒急診班,遇到一位女同學來急診求診,主訴是打完流感預防針之後,發生暈針。(圖1)
女同學在兒科急診時,血壓一度降到64/33 mmHg(圖2),我還用了生理食鹽水灌注才讓她血壓穩定到93/63mmHg(圖3)。
這也讓我再次見識暈針的可怕!
所以建議大家打完針在現場休息30分鐘,沒事再回家。
「暈針」
又叫做打針恐懼症(needle phobia),是很常見的一個心理疾病。
根據統計,台灣大約有0.4%的人口會暈針;通常發生在青春期之後(因此小baby是不會暈針的)。
性別差異,台灣研究是男性比女性多(55:45),國外有些則是說女性比男性機率多一些,目前並無定論。
引起暈針的原因,有人是很怕看到針,有些人很怕痛,也有些人因為過去打針有不好的回憶,還有遺傳的因素,都有可能造成一個人會暈針。曾經暈針過的人很容易再次發生暈針。
暈針廣泛發生於於打針、抽血、輸血、捐血、疫苗注射等各方面。
暈針最普遍的症狀之一,當一個人看到針管,扎在身體上,甚至連扎都還沒有扎,身體立刻產生一連串反應:恐懼感先刺激交感神經系統,先心跳上升,血壓升高→然後進入迷走神經過度的矯正(vasovagal reflex),瞬間心跳變慢,再刺激腦部分泌鬆弛血管的激素,然後血壓降低,進而昏倒。
青春期青少年血氣方剛,心氣未定,往往情緒較激動,為血管神經性反應暈厥之常見族群。
大部分的暈針都發生在打針那一剎那的2-3秒鐘之間,然而有報告指出16.7%的人不見得馬上暈倒,可能在餘悸猶存,打完針後5到30分鐘才發生。建議大家打完針在現場休息30分鐘,沒事再回家。
絕大部分「暈針」的人昏倒後幾秒鐘就醒來了,這可以跟嚴重「過敏性休克」的病人區分,後者不會馬上醒來。不過很困難的是,有很少數的暈針病人經過10到30分鐘才醒來,這時候血壓低,又昏迷不醒,的確與過敏性休克很難區分。
至於暈針的患者雖然醒來了,血壓不會馬上回到正常,因此不要馬上起身,還是要躺著休息,兩小時內一定可以恢復正常血壓。
下面是我個人列出了九個可能會引起暈針的因素,
(1)個人身體衰弱(如貧血)
(2)神經過敏、緊張過度。
(3)膽子很小,畏懼情境。
(4)接種手法的細膩度。
(5)接種時刺穿動脈引起溢血現象。
(6)在飢餓或疲倦時打針。
(7)就是很怕針頭。
(8)不明原因,就是怕打針。
(9)就是遺傳。80%的暈針病患者可以找到親戚也有同樣的問題。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790的網紅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本集主題:「陪伴孩子的情緒行為障礙」新書介紹 訪問作者: 王意中 內容簡介: 孩子不是脾氣太壞、太暴躁, 是這些病症,讓他情緒及行為失控: 注意力缺陷過動症、選擇性緘默症、分離焦慮症、強迫症、社交恐懼症、上台恐懼症、懼學症、憂鬱症、躁鬱症、思覺失調症、對立反抗、...
校園常見疾病 在 公視有話好說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史上最長暑假結、束 ❗ 同學們,要打疫苗嗎❓
「心肌炎」怎麼辦?青少年接種 BNT 優劣一次看!
.
明天即將開學,指揮中心日前也宣布,將保留 120 萬劑 BNT 疫苗給 12 至 18 歲的學生,但除了常見的頭暈、頭痛等副作用外,mRNA疫苗也可能引發較罕見的 #心肌炎,讓許多學生、家長仍抱持觀望態度。
.
到底該不該去打 BNT?又該注意哪些事?前台大感染科主治醫師 #林氏璧 來到節目中分享美國對青少年施打疫苗的最新數據,也期待國內進行更多利弊分析。
.
#施打青少年利大於弊?
林氏璧指出,BNT、莫德納都已經完成 12 歲以上的臨床試驗,更低的年齡層在幾個月內也會有結果,甚至有可能核准繼續往下施打,但在對青少年施打的過程中,也發現原本在年長者未出現的問題。
.
以色列率先發現青少年接種後有「心肌炎」的副作用,後來美國開始施打青少年之後,也發現更多個案,但整體發生率仍然稀少。
.
林氏璧引用美國 #CDC、#ACIP 的會議資料指出,以 18 歲以上的人口來說,施打 #mRNA 疫苗後發生心肌炎最多的族群是 18 到 29 歲的男性,但通報率也僅有十萬分之 2.4,比例並不高。
.
至於 12 至 17 歲族群,則達到 #十萬分之4 左右,是目前所有年齡層中最高,且男性仍然多於女性,並多半發生在施打第二劑的七天內。
.
但他表示,美國也針對青少年施打疫苗進行利弊分析,顯示整體疫苗能夠減少的住院和死亡件數,仍然較可能發生的心肌炎件數更多。即便在 18-29 歲男性,每百萬劑疫苗也能預防 300 例的住院發生,遠高於恐因心肌炎住院的 22 至 27 人。
.
#心肌炎罕見但可治療
.
林氏璧指出,雖然美國通報愈來愈多的青少年心肌炎副作用,但目前官方紀錄仍沒有任何因為心肌炎死亡的案例,多半屬於輕症,可以靠藥物治療,少數則發生心律不整需要住院觀察,但最後都能康復。
.
林氏璧解釋,「#心肌炎」就是心臟肌肉發炎,心臟為肌肉所組成,如果出現發炎症狀,可能會導致心律不整、血壓下降引發胸悶,嚴重的話會造成肌肉壞死。
.
雖然心肌炎和大家聞之色變的「心肌梗塞、血栓」完全不同,有時可以很輕微,也可以可能很嚴重,例如 #腸病毒 引發的猛爆型心肌炎,就可能在 2 到 3天之內致命。不過,林氏璧表示,這次由疫苗施打所造成的心肌炎,絕大多數症狀輕微,各國死亡案例也相對少。
他也提醒家長,心肌炎主要有 3 大症狀:#胸痛、因為 #心律不整 而出現的 #心悸,以及 #喘不過氣。如果青少年在接種後 7 天內觀察到這些症狀,應該盡速急診就醫。
.
林氏璧也提到,目前沒有確切證據顯示哪些青少年為心肌炎高風險族群,若本身患有慢性疾病,其實更建議施打,因爲染疫後重症機率更高,因此比起接種疫苗出現副作用的風險,預防染疫重症更為重要。
.
#還有哪些副作用
.
根據美國 FDA 約2000人的臨床試驗,施打 BNT 疫苗後可能的副作用,接種第一劑出現發燒的比例約為 10%,第二劑約 20%。林氏璧說明,數據並沒有因爲是年輕人而副作用較高,而嚴重程度也會因個人體質不同,出現不同程度的症狀。不過值得關注的是,試驗中年輕人接種 BNT 後,能比年長者產生更高的抗體。 除了發燒外,BNT 常見的不良反應還包括 #頭暈、#頭痛、#噁心 等。
.
面對可能的不良反應,青少年、家長和校園該怎麼做?基隆市教育關懷協會理事長 #高鈺淳 則建議,校園開學時應進行 #衛教宣導、重視 #學生的表意權,讓學生有機會表達疑慮與擔憂,才能平常心看待疫苗施打與副作用。她也呼籲學校應有支持系統,建立相關說明及意願書,讓家長能在青少年施打疫苗前後持續觀察與評估。
.
整理|汪彥成、蔡欣佩
設計|蔡欣佩
校園常見疾病 在 親子天下‧寶寶生活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開學注意!5種幼兒園、托嬰中心常見皮膚傳染病】
疫情趨緩,9月起孩子全面回歸校園,但學齡前兒童難以主動保持社交距離,長時間居家防疫,有些孩子身上可能帶著被家中成年人傳染的皮膚病而不自知,回到托育場所可能傳染給同學
孩子的皮膚出現哪些異狀需要留意呢?這5種幼童身上常見的傳染性疾病給爸爸媽媽參考,晚上洗澡時要多多留意孩子的皮膚狀況喔 👉 https://cplink.co/wAGvM7KJ
校園常見疾病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本集主題:「陪伴孩子的情緒行為障礙」新書介紹
訪問作者: 王意中
內容簡介:
孩子不是脾氣太壞、太暴躁,
是這些病症,讓他情緒及行為失控:
注意力缺陷過動症、選擇性緘默症、分離焦慮症、強迫症、社交恐懼症、上台恐懼症、懼學症、憂鬱症、躁鬱症、思覺失調症、對立反抗、妥瑞症……
當過動兒被老師、同學嫌:上課坐不住,動不動大暴走……
當選緘兒不開口遭刁難:「你瞧不起我?!」「你是啞巴嗎?」……
當憂鬱症的孩子惹人厭:沒事就愛哭,有他在好悶……
當對立反抗小孩激怒老師:「你孩子態度惡劣!建議回家管教。」……
●情障小孩委屈:我也不想這樣!誰能懂我的痛苦?
●身邊大人煩惱:我也不想抓狂啊!情障到底是什麼?
「情緒行為障礙」是因特定疾病及障礙,導致孩子內心和外在發生不受控的極端表現,不但情障孩子被誤會不受教,更造成家長和老師極大壓力,彼此溝通不良,甚至衝突不斷。然而,社會卻極缺有效的協助資源。
王意中臨床心理師在這本專書中,根據情障的病症源頭分門別類,針對情緒、行為、人際、生活與學習的常見困境,貼近孩子真正需求,切入大人最需解答的問題核心。
最重要的是,與孩子同心,這些方法才能發揮關鍵成效。
作者簡介:王意中
王意中心理治療所所長、臨床心理師、教育部部定講師、《親子天下》嚴選部落客、《BabyHome》駐站專欄作家、《未來Family》數位專欄「過動的美好天地」作家、《國語日報》專欄作家。
於宜蘭成立宜蘭縣第一所經衛生主管機關合法立案之心理治療所,目前演講場次已超過2000場,是許多家長與老師心中極為信賴的心理師。
高雄醫學院行為科學研究所第一屆碩士畢業,曾擔任振興復健醫學中心復健醫學部臨床心理師、中華民國過動兒協會諮商師及國軍八○二總醫院精神科臨床心理師,並曾於實踐大學家庭研究與兒童發展學系、經國管理暨健康學院幼兒保育系擔任兼任講師。
合作經歷,包括臺北市、新北市、基隆市、宜蘭縣校園系統(輔導諮商及特教服務)、臺北市家庭暴力暨性侵害防治中心、幸夫愛兒園、中華民國發展遲緩兒童基金會、社團法人台灣赤子心過動症協會、財團法人赤子心教育基金會及伊甸社會福利基金會等,提供心理專業服務。
於網路上,經營「王意中部落格」,分享早期療育及兒童青少年心理衛生等資訊,部落格的參觀人次已突破三百萬!
著作包括《不讓你孤單──破解亞斯伯格症孩子的固著性與社交困難》、《戒掉孩子的拖延症》、《資優生教養的頭痛問題》、《你被孩子3C勒索嗎?》、《為什麼孩子要說謊?──心理師親授的210個誠實力指南》、《孩子不專心,媽媽怎麼辦?》、《爸媽忘記教我的事?──愛朋友也愛自己,教孩子受用一生的人際力》、《301個自閉兒教養祕訣》、《301個過動兒教養祕訣》、《不吼不叫,激發孩子內在學習力》、《拆解孩子的青春地雷》、《誰讓孩子變成失控小惡魔?──從情緒管理開始,教出講理好孩子》、《標準答案──臨床心理師的大格局教養》、《孩子不敢說的40個成長困惑》。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crCQCC5rBeA/hqdefault.jpg)
校園常見疾病 在 校園接種COVID-19疫苗常見問答 ... - 疾病管制署- 1922防疫達人 的推薦與評價
校園 接種COVID-19疫苗常見問答✨ ❗學生疫苗接種須經家長同意,簽署「COVID-19疫苗接種通知說明及意願書」後,學生才可施打疫苗。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