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肺炎 民族性的照妖鏡
麥明晴/大學教授(台北市)
義大利米蘭主教座堂前許多民眾戴上口罩。美聯社
一場肺炎,讓我們看清楚每一個國家真正的顏色。過去曾有人說過,如果人們沒有學習歷史,這個世界就可以少掉很多紛爭。是的,如果人們沒有學習歷史,對於彼此的了解,就是從空白開始,重新摸索、重新認識;一旦學習了歷史,所有彼此之間過去的偏見、恩怨、仇恨,就將世世代代延續下去。
這一次的新冠肺炎,始於中國武漢,因此一開始西方世界認為這個疾病不干己事,是遠在天邊的落後民族因愛吃奇怪野味、又隱瞞疫情所惹出來的事,也是黃種人的事,因此只要黃種人不要來到自己的世界、滾回亞洲,自己的世界就可以安全。這種認知讓種族歧視找到最正當的理由,白人的優越感轉為顯性,連帶著中國周邊的我們、日本、韓國等所有亞洲臉孔的人,不論文明水準可能早已不輸、甚至贏過部分白人國家,都遭受同樣的歧視。這樣的發展也讓急於圍堵中國政經勢力擴張的西方政府找到最大的施力點,證明極權制度的野蠻,也證明西方民主制度的優越。
然而,隨著疫情往歐美擴散,過去西方國家引以為傲的浪漫、開創、個人自由等特色,在疫情一照之下,卻變成不夠精細、不夠自律、無法為別人著想,相當不利於疫情的控制。反而亞洲人過去被批評的無原創性、局限於反覆操作小範圍的事物、放不開等缺點,卻變成防疫所需要的精細、自律、不給人添麻煩。
例如最近對於該不該戴口罩這個問題,展現出巨大的東西方文化差異。西方人自豪於本身的浪漫、追求個人身體自主,也可能是因為國家口罩存量不足、不夠全民使用,因此各國政府一再強調戴口罩不是有效防止病毒擴散的方式,人民不需要戴口罩。
然而東方國家,許多人相信戴口罩或許無法完全阻止病毒的傳播,但的確減少了飛沫噴濺,當大家都減少散布飛沫到空氣中,各種病毒交叉感染的機率自然降低。這是經濟學中減少「負外部性」的思考,就是減少「自己的行為帶給外人的負面影響」的程度,也就是不給人添麻煩的想法。當大家都不給人添麻煩,麻煩事就少了。
這場肺炎,把每一個民族的優缺點,如同照妖鏡般清楚展現出來。這告訴我們,或許未來台灣人不用總是以西方文化為馬首是瞻,也不需要總是唱衰自己、認為自己在全球的地位微不足道。因為東西方文明,各有優缺點。沒有歐美的天馬行空、浪漫創新,世界不會有這麼多先進產品、時尚精品,但沒有亞洲人的慢磨苦練、精準製造,許多的想法也落實不了。更甚者,東西方這樣的差別,也正隨著東方人的自我認知,開始加強創意教育、鼓勵多元想法而縮小中,在這次抗疫中,用創新科技幫助台灣的唐鳳以及背後的團隊,不正是新一代多元人才的代表?
造物者創造不同的種族,給予不同的特長,我們都應珍惜自己的特長,不要有種族優越感,也不需要妄自菲薄。未來疫情過後,希望東西方國家都可以體認到這個事實,互相尊重、共同平等的生活在這個地球上。
接納多元的種族、文化、想法,也將迎來多元文化的豐富反饋。
東西方教育差異論文 在 Tracy L.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看了士愷寫的這段話 我很有感觸..
每次我跟我的英國朋友們訴說我的求學過程
他們總是無法相信竟然需要這麼”辛苦“
我告訴他們還有比我更辛苦的學生(因為我是個不愛唸書的小孩)
他們都難以相信 說 我們的教育模式真的太瘋狂了
並說 還好你現在在英國了 好好享受吧(?)xD
回想起來 或許真的很瘋狂非常瘋狂
國小除了平日要上安親班 假日還要上才藝課 行程滿檔
國中除了平時在學校的作業外 還要去畫室 因為我念美術班
高中除了平時上課外 還要晚自習 我還有補音樂
這些過程 造就了現在的我 我是幸福的
因為我爸媽總是很支持我去做自己喜歡的事
而我也是那個總是異想天開的孩子
有些時候我把事情想得太美好 有時候以為事情就是這麼容易成功
不過現實總是狠狠的打了我一巴掌 把我打回現實中
大學在台灣換過兩間學校 一年台北一年台南
終於 第三年我來到英國 一個我一直嚮往“好的”教育制度的地方
我來英國念書第三年了 教育制度好嗎?
我打上了問號了 因為我並不覺得這個制度適合總是在高壓環境的亞洲人
歐洲的大學強調自主學習(以我念的設計科系為主)
如果你自己不想學 沒有人會逼你 所以最混的總是是亞洲人
(這我與朋友討論過 他也是這樣覺得 但是當然不是泛指所有亞洲人)
我總是很羨慕的看著我西方臉孔的同學 因為他們好有想法
永遠知道自己想幹嘛要幹嘛 目標是什麼
有可能是東西方家庭與學校教育造就的不同
雖然這是我無法改變的 也會一直很羨慕
但是我能做的 就是不要做那一群很混的學生
在國外唸書是一件大家都羨慕的事
“月有陰晴圓缺” 有亮面也就有暗面
之前回到高中母校 與有出國想法的高三學妹們聊一聊
發現現在的他們根本就是以前的自己 嚮往留學生活
或許 我長大了吧 因為我不再覺得這是一件值得嚮往的事情
我念的系不用考試 只要交作業 而作業是一直發 但是最後一起交
所以如果一直拖 最後只會開天窗 因為沒人會逼你寫作業
很不一樣吧?
不過大學是無法禁止作業的啦 哈哈哈
學校甚至希望我們一天能花五小時在作業上面
我暫時還無法每天五小時 但我在努力中
說了這麼多 並不是想嚇著有個留學夢的你們
因為能夠追夢的你們絕對是幸福的
所以 想追夢的你們 趕快追吧!
#不要讓自己在事後後悔
#事後後悔真的來不及了
【親愛的孩子 你不可以寫作業】
雖然我們分隔兩地,但每天晚上總是會通電話聊天。除了分享心事,也會聊聊台灣和波蘭最近發生的事情。
「士愷,你知道嗎?波蘭教育部正在認真考慮,要不要頒布禁止學生寫作業的命令。」
「什麼?禁止寫作業?」
老實說,當下我還以為自己聽錯了。如果是禁止學生在學校滑手機,或是在學校打電動,這些都很容易理解。但是禁止學生寫作業?這是什麼妖術?
蜜拉告訴我說,現在波蘭的學生,每星期大概需要花6個小時寫作業。但是反觀芬蘭,他們的學生每星期只花2小時在作業上面。有些教育部的官員發現了這個差異,就覺得波蘭學生也應該要大幅減少,甚至完全禁止回家作業。讓每個孩子都能更輕鬆,有更多的時間可以和家人相處。
「哎呀,怎麼剛好挑個北歐國家做比較呢?」我半開玩笑地告訴蜜拉。「如果和東亞國家比比看,像是日本和南韓之類的,就會發現每星期只要6小時就已經很幸福啦!」
不只是小學生如此,就連大學生和研究生,都存在著差異。
在波蘭和台灣都求學過的蜜拉,告訴我她的想法。在波蘭念大學時,雖然課多,但卻幾乎沒什麼作業,也因此下課之後,她能夠好好安排自己的時間,去嘗試接觸自己有興趣的事情(比如學中文XD)。到台灣念研究所時,雖然課不多,但作業卻非常多,這也讓她每天晚上,甚至是週末的時候,都要趕作業、寫論文。
「那時候的感覺是,上班族至少還有下班的時間,但研究生呢……好像時時刻刻都要想作業的事情,就連放假都不例外,永遠都沒有休息的時間。」
類似的話題,我們也和在台灣生活的其他波蘭朋友聊過。很多人都覺得,台灣的生活品質很好,但唯獨小孩的教育環境這一塊,是他們比較不能適應的。他們沒辦法想像,自己的孩子在相對高壓的環境下求學,會是怎麼樣狀況。
回想自己的學生生活,也的確是如此。長時間念書,有一堆考試需要應付,還要花不少時間寫作業。在考高中和大學前,甚至還要過著從清晨念書到深夜的刻苦生活。
很難相信自己能在這樣的環境下熬過來……但事實就是,我們還真的這樣熬過了學生時代,長大成人了。雖然失去了某些東西,但應該也有得到某些收穫吧?
如果真的在一個不需要寫作業的環境下長大,怎麼運用這些多餘的時間,或許才是更重要的事情。
如果台灣也頒布了禁止寫作業的禁令呢?我猜大家還是會去找參考書來寫,或是增加補習的時間吧?到頭來,原本存在的壓力其實沒有消失,只是轉化成另一種形式而已。
至於蜜拉念小學時,放學後通常會做什麼事情呢?大概就像影片這樣子吧XD
如果還能夠再選一次,你會選擇在什麼樣的環境下長大呢?
東西方教育差異論文 在 辛意雲,〈重生輕利vs重利輕生:從文化基因的角度,探討東西 ... 的推薦與評價
【 論文 發表】重生輕利vs重利輕生:從文化基因的角度,探討 東西方 對Covid 19防疫舉措的 差異 與影響【發表者】辛意雲教授(國立台北藝術大學名譽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