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馬文化 ECUS Publishing House 新書分享:《#我與我的幽靈共處一室》※
鄭琬融〈黑夜的骨〉
躺在岸上讓浪去磨蹭出一些貓的午後我遇見了讓我冷卻的風/風是那樣乾淨以至於當回到都市後我的肺脹成一整間黑色暗室/一個男人在那裡洗出他的身體他的禮拜一及追逐敏銳的我的眼睛/視線被放進冰箱/面對冷霧的門不知道甚麼時候開啟/我便在那裡等著足足一百一十個禮拜一的早晨我終於自由了/不料陽光融化我的眼睛/我甚麼都不能卻理解了黑夜的骨/以及後來的兩萬八千個聲音/冷冷澆進我的喉嚨深處一無可及滿是慾望的飛行地
〆〆〆〆〆〆〆〆
#鄭琬融 創作、製作,粉專 一些流浪的魚
※本篇收錄於《我與我的幽靈共處一室》(#木馬文化,2021年7月28日),詩集曾獲第七屆「#楊牧詩獎」(2020年)。
※《我與我的幽靈共處一室》書介
鄭琬融的首部詩集,收錄六十四首詩作,分為四輯。詩作來自生命中兩個重要時期,一個是在花蓮生活的日子,一個是大學畢業前獨自前往歐洲半年交換的時日。
她的詩作想像充沛,她的詞語沒有禁忌,也沒有規則。
「詩於我而言就像在泥淖般裡的生活抬頭偶能見之的閃電。有些閃電很亮很響,照穿了部分生命的雲層;有些閃電僅僅只是希望,無可改變什麼,卻點亮了某些瞬間。」——鄭琬融
※鄭琬融(1996-)
像風一樣的活著,四季就是血肉。東華華文系畢。曾獲台積電青年學生文學獎、x19詩獎、林榮三文學獎、第七屆楊牧詩獎、國藝會創作補助、台北詩歌節「15秒影像詩」入選等。獨立出版詩冊《一些流浪的魚》。詩作收錄於《貳零貳零 台灣詩選》。
※感謝木馬文化,及其聯絡人佳穎提供影片。
同時也有2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531的網紅Humans Offshore Podcast離島人,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 Ep064 - 埃及越級打怪的少女冒險:張雅綺 ★★⠀ 大家覺得在埃及都是騎駱駝上班的嗎?⠀ ⠀ 這週離島人邀請到在埃及從事旅遊顧問的張雅綺。⠀ 雅綺目前在埃及開羅的旅行社打拼,擁有台灣外語導遊與領隊執照,與財務金融學系及國際企業管理學系雙學位 輔修經濟學系。⠀ ⠀ 歡迎大家來聽聽這週的離島...
東華交換學生 在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木馬文化 ECUS Publishing House 新書上市:《#我與我的幽靈共處一室》※
大家好,
這一個影像詩為重發,7/28晚上分享時,採臉書系統建議的版型,未注意影響了影片的呈現,故重新發文,敬請讀者、作者及出版社見諒。
※
鄭琬融〈東邊〉
我們比賽誰能讓太陽先燒死
我去了東邊
你說 你要去更東邊
後來我們乾脆繞了地球一整圈
撞見你
我們從未如此年輕過
〆〆〆〆〆〆〆〆
#鄭琬融 創作、剪輯(影像詩),粉專 一些流浪的魚
※本篇收錄於《我與我的幽靈共處一室》(#木馬文化,2021年7月28日)
🌿 #楊牧詩獎 得獎作品
評審 #楊澤:「〈#東邊〉是我今年讀到最年輕最棒的詩!」
※《我與我的幽靈共處一室》書介
鄭琬融的首部詩集,收錄六十四首詩作,分為四輯。詩作來自生命中兩個重要時期,一個是在花蓮生活的日子,一個是大學畢業前獨自前往歐洲半年交換的時日。
她的詩作想像充沛,她的詞語沒有禁忌,也沒有規則。
「詩於我而言就像在泥淖般裡的生活抬頭偶能見之的閃電。有些閃電很亮很響,照穿了部分生命的雲層;有些閃電僅僅只是希望,無可改變什麼,卻點亮了某些瞬間。」——鄭琬融
※鄭琬融(1996-,引自書介)
像風一樣的活著,四季就是血肉。東華華文系畢。曾獲台積電青年學生文學獎、x19詩獎、林榮三文學獎、第七屆楊牧詩獎、國藝會創作補助、台北詩歌節「15秒影像詩」入選等。獨立出版詩冊《#一些流浪的魚》。詩作收錄於《#貳零貳零 #台灣詩選》。
※感謝木馬文化,及其聯絡人佳穎提供影片。
東華交換學生 在 每天為你讀一首詩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與蒂蒂復健一日──給罹患失語症的姊姊 ◎曹馭博
復健室的人問我,是妳的誰?
我是蒂蒂的弟弟
什麼都沒關係了,什麼都霉──
我只能以最少的利器保護蒂蒂
(我努力把妳的話從唇齒削下)
醫生說,得用腹部嘻嘻
吐一口氣。會不會痛?
──人都走了,等候我簡短的說
假如妳顛四倒三過目忘忘
記得用最少的語言重新
構築妳的居所
藥是沒用,陪伴一定是藥
(妳把想說的話語藏進喉嚨)
「嘗嗎?」我拒絕藥水
拒絕半流質的食物。施予每個人都會
醫生會,媽媽會,寫詩的人也會
「我正嗎?」
我說,施予者不屬於時間
「正常嗎?」
失語者的眼睛是雪
是第一人稱的雪
「我正常嗎?」
人生正長,失語正常
我還在躲藏,並天天構思
該如何找到一個詞做為妳篇章的開頭
(妳把世界的錯亂抖出舌頭)
醫院總有屬不輕的死亡
反正我們是地球上唯一能苟同的姊弟
記得小時候騎腳踏車
跑進無輪的田裡。稻子來不及收割,爸媽向農夫對不起
妳擋在我面前,說一切都是姊姊的錯
姊姊得錯,得錯……
「──是失語症的錯」
從來就不是蒂蒂的錯。
那晚,妳在房間角落堆起睡意又兀自打散
上帝輕摳妳的後腦勺,失序的紅血球打翻了妳的刷版
鉛字是紅,人生是紅
妳再也無法成篇
(我將妳的話拼貼成形)
復健室的燈就要襲蔑了
明天,我還會再來
「你還會載來明天?」
當太陽升起時,我會載來
明天,我會再來。
要記得醫生說的,嘻嘻,吐一口氣
記得妳,記得我,記得媽媽爸爸
記得我是蒂蒂的弟弟
記得用最少的語言重新
構築妳的居所
鎖上病房的門時,我依稀聽見:「我是弟弟的蒂蒂……」
-
◎作者簡介
曹馭博(1994年-),淡江大學中文系、東華大學華文文學所創作組畢業。詩集《我害怕屋瓦》入圍2018 Openbook好書獎「年度好書文學類」,入圍2018 誠品閱讀大賞「書店職人最想買」,入圍2018 誠品閱讀大賞「年度最期待作家」,文化部「第41次中小學生讀物選介」,獲得2019年「台灣文學金典獎」蓓蕾獎。
-
◎小編宇路賞析
本詩獲得2017年林榮三文學獎新詩首獎,作者曹馭博成為該獎開設以來最年輕首獎得主。獎項公布後,這首詩引起過一些討論,本站也做過一次賞析(參見註一)。
從寫作技巧上來說,使用同音(諧音)異義造成詩的歧義性,馭博並不是第一人,經典的作品例如陳黎的〈一首因愛睏在輸入時按錯鍵的情詩〉(可參見註二)。陳黎所使用的是進入科技時代才有「中文打字輸入」的打錯字現象,因此別具現代意義,曹馭博則是利用「失語症」的病徵,像是句子不完整、文法錯置、語言理解障礙等,運用在詩作當中。關於本詩所使用的技巧,網路上多有文章討論,本篇將不多加贅述,有興趣的讀者可以自行搜尋閱讀。
在「疾病/探病」這個主題下,我想更關注的是詩中的人物、社會關係以及情感如何呈現。以下可以分成幾組關鍵字,便於讀者們去分析思考:
(一) 復健/正常
詩題中使用了「復健」一詞,在醫學上並不只限於一般身體上的病痛、失能狀態,也包括了職能治療、語言治療、心理復健等等,更廣義也包含社會工作者協助個案回復社會功能。所謂的「健康」或「正常」,其實也不過是「不偏離平均或標準太多」的一種狀態。相信有許多人在生活中遭遇阻礙時,都曾經想過一個問題:「我這樣是正常的嗎?」而作者對這個問題提供了一個解答:「人生正長,失語正常」在數十年的人生歲月中,失語不過是種種阻礙當中的一個,不應將它當作是一種「不正常」並以負面的眼光看待。
(二) 施予
從社會角色來看,一般會認為病患及失能者是弱勢,是需要給予幫助、關懷,接受保護的群體。詩句「我只能以最少的利器保護蒂蒂」,詩中現在的「我」是一個保護者的角色,然而卻使他想起了過去,姊姊也曾是保護他的那個人,將過錯的矛頭指向自己(蒂蒂),現在他應該挺身保護蒂蒂,將這利器指向:「──是失語症的錯」,焦點從「弟弟」轉向「蒂蒂」,再轉向「失語症」,我認為是滿高明的手法。
傳統社會認為患病者具有道德缺陷,是犯了某些錯所得到的「報應」,即使在現代仍殘存這樣的觀念。但病痛不是誰的錯,對於病患及家屬應更具同理心看待。
(三) 蒂蒂/弟弟
作者賦予詩中姊姊一個與「弟弟」同音的名字「蒂蒂」,以「蒂蒂的弟弟」、「弟弟的蒂蒂」主詞(所有格)交換的方式出現在詩中,顯示他們的互動並非單向,而是互為主體的,展現姊弟一心同體的深刻感情,雖刻意而不濫情。由於失語症,「弟弟」必須用不同的角度去理解「蒂蒂」的話語,「重新/構築妳的居所」,創造屬於兩人新的互動關係。與其他同主題的作品不同的是,「探病」往往過於強調失去的傷感,而本詩卻關注「擁有」與「創造」,我認為作者為「探病」的題材提供了一個新的視角。
以上提供我的觀點,供各位讀者參考。
※註一:利文祺賞析,文章網址:http://cendalirit.blogspot.com/2017/11/21071119.html
※註二:陳黎,〈一首因愛睏在輸入時按錯鍵的情詩〉,可參考文章:http://cendalirit.blogspot.com/2016/07/20160729.html
--
美術設計:驀地
圖片來源:unsplash
--
#每天為你讀一首詩 #疾病 #曹馭博 #林榮三 #失語症 #探病 #復健
https://cendalirit.blogspot.com/2020/05/19942018-openbook2018-2018-412019-2017.html
東華交換學生 在 Humans Offshore Podcast離島人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 Ep064 - 埃及越級打怪的少女冒險:張雅綺 ★★⠀
大家覺得在埃及都是騎駱駝上班的嗎?⠀
⠀
這週離島人邀請到在埃及從事旅遊顧問的張雅綺。⠀
雅綺目前在埃及開羅的旅行社打拼,擁有台灣外語導遊與領隊執照,與財務金融學系及國際企業管理學系雙學位 輔修經濟學系。⠀
⠀
歡迎大家來聽聽這週的離島人播客節目,⠀
來聽聽 雅綺 在開羅的工作經驗及對當地文化的看法。⠀
-----⠀
經歷⠀
- 埃及 底比斯國際 Thebes Tours International - 旅行顧問⠀
- 印度 海德拉巴穆斯林國小 - 國際課程規畫⠀
- 美國 Cedar-point Amusement park - 水上救援工作⠀
⠀
學歷⠀
- 捷克 Tomas Bata University in Zlin - Faculty of Management and Economics 台灣交換學生代表 ⠀
- 台灣 國立東華大學 - 財務金融學系及國際企業管理學系輔修經濟學系⠀
- 台灣 致理技術學院 - 應用英語科⠀
⠀
#駱駝 #埃及 #埃及不只有法老
-------------
🎧離島人們的經驗交流播客平台
A podcast platform, shares experiences of those who are offshore.
🎬 Youtube | https://bit.ly/ho_youtube
🎙 參與錄音 | http://bit.ly/humansoffshore_interviewform
🎧 收聽 on Spotify | http://bit.ly/podcast_humansoffshore
👉🏼 Follow us on Instagram | http://bit.ly/humansoffshore_ig
👉🏼 Follow us on Facebook | http://bit.ly/humansoffshore_fb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lypg3W2pv3A/hqdefault.jpg)
東華交換學生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本集主題: #金工創作展 #呂浴珊專訪 ShanShan Lu
身邊的小東西都擁有記憶,隨著歲月它們慢慢變成小妖怪。
堅持開啟藝術世界的大門
呂浴珊走上藝術這條路不像其他的藝術工作者般,從小就接受正規的藝術教育。在升大學的那一年,她萌生了一個念頭,就是進入藝術這個多采的世界。但是,當她把這個想法告訴父母時,得到的是反對的聲音──希望她打消念頭,選擇比較有前途的科系就讀。內心卻一直有個聲音跑出來告訴她,堅持畫畫初衷。為了實現這個夢想,她拜託高中美術老師讓她在午休時間練習畫畫,到了報考期間,她也是偷偷的跑去報名術科考試,雖然父母不願意,還是陪著她去應試,而她也得到了進入藝術大學的這張入場券。到了選填寫志願表時,又是另一個拉鋸戰,父母仍然希望她放棄藝術相關科系,直到繳交的最後三天,終於答應讓她填美術系。當年通訊沒現今發達,她身邊也沒有相關的人可以詢問,就直覺地填了離家最近的學校 ──新竹教育大學。父母看到榜單之後也只能接受,至少未來還能當個老師,不至於找不到工作。若不是當初的堅持,呂浴珊又何嘗能徜徉藝術國度呢?
找到一生創作的熱情
大學期間,呂浴珊對於平面繪畫很不熟悉,應該說完全不會,成績不好是必然之事。直到二年級有了分組課程,有木工、玻璃……等不同創作媒材,她好開心自己可以學習到這些課程,但相較於平面繪畫,立體類媒材的使用卻多了一份危險。學習的過程中也受了很多傷,曾把指甲磨到不見,還割斷手指神經導致一年無法動彈。就算如此,受傷也無法讓阻止她對藝術的熱愛,大家的起跑點也變得更近,讓她獲得更多的成就感,更一頭栽入金工的世界。參加新一代這個藝術設計的盛會裡,她看見其他學校不同驚艷的作品,讓她發現原來一山還有一山高。準備考取研究所的一年期間,她在新竹教育大學當了一年的研究助理,在這年當中,她必須幫忙準備材料,重新學習老師教過的課程,因此讓她補足了原本不熟悉的部分,基礎工也更扎實。
互相交流激盪創作的火花
研究所時期學風自由,老師不再著眼於技巧,相對的,學校給予相當多的資源,舉辦國外藝術家工作營,在短短的5至7天的時間,呂浴珊跟著藝術家一起創作,她提到當下壓力很大,但結束後回頭看,發現自己竟能如期完成,也從中得到更多的新知識與成就感。校園裡同儕們都來自不同學校,在同好的團體中,大家擁有自己的小撇步,都會互相分享,誰說一定要照本宣科呢。在這樣的學習過程中,她發現一件事,就是與一畢業即開始上班,或去當老師的同學最大的差異是,她一直持續走在創作這條路上。儘管當學生無法有足夠的金錢,但是她珍惜人生當中還能有這一段不需為生活煩惱的日子,可以埋頭不斷創作的機會。呂浴珊到日本交換的那段期間,總共有5位交換生,除了她是亞洲學生外,其他都是歐美的學生,在那裡她也看了許多不同的展覽,各國的創作方式都很不一樣,對歐美的學生來說,認為任何東西都能被當成飾品,他們認為日本飲料罐很美,切下來掛在身上也能成為身體配件的一部分,跳脫了大家對飾品本身的刻板印象。
時代在進步,創作的方法走向更多元,不再侷限於書本上以及以前老師所教授的方式,與同學的互相交流下,常是能以便宜又快速的方式得到等量的結果。畢業後,沒有學校的高級設備,她開始蒐集不同製作方式,光華商場則是她近來最喜歡去挖寶的地方。
創作與生活相輔相成
「創作即生活,生活即創作」是呂浴珊最好的寫照。對於立體作品的製作,她很少事先畫好一個完整的草圖,頂多只畫一些基本型體,在多年的創作過程中,她喜歡享受創作的過程,雖然有草圖,但是她不想受草圖侷限住,因為在創作時,往往會有天外飛來一筆的靈感,這反而讓她的作品增添了不一樣的趣味與形體。時間因創作而有價值,當呂浴珊創作時間減少,她就會渾身不對勁。
這次的展覽,她把作品聯結成一個完整的故事,每個作品代表著她所遇到的角色,她把看見的現實形體轉換成她創作的素材,以擬人的方式來呈現每件不同的作品,故事中的主角就是她,呂浴珊。在冒險的過程中,她遇見這些角色,第一個作品則是以自己家中狗狗的雛形來製作,體現「創作即生活,生活即創作」的理念;另一作品是由大小不同的機器人所組成的,機器人的形體類似,差別在於高、矮、胖、瘦與零件的不同,機器人有著不同的顏色,不同顏色意涵不同膚色的人種。作品述說著她的經歷與想法,呈現出有趣的思考方式,讓觀者也能栽入她一手創造出來的世界,共同踏上冒險的旅程。
呂浴珊-透過雙手將冰冷的金屬,塑造出人物造型的生命力。
呂浴珊簡歷:
2014臺南藝術大學應用藝術研究所 碩士畢
2009新竹教育大學藝術與設計學系 學士畢
經歷:
2016國立東華大學藝術創意產業學系兼任講師
2015-16 大漢技術學院珠寶技術系專任講師
2015 行政院勞委會金銀珠寶飾品加工乙級證照
得獎:
2015 新北市金屬工藝大賽 器物組 佳作
2013 臺灣工藝競賽 創新設計組 入選
2013 新北市金屬工藝大賽 首飾組 入選
2013 台東美展 工藝類 第二名
2013 Korea Jewelry Design Association 入選
2012 客藝精神創意神龍大賽 第二名
2009 新竹美展 工藝類 優選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_ugOkO5dIgs/hqdefault.jpg?sqp=-oaymwEbCKgBEF5IVfKriqkDDggBFQAAiEIYAXABwAEG&rs=AOn4CLDv2RL6UU2K3whHhCtYfTeS2bsU8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