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觀鵝圖】
錢選(1235-1301?),生逢南宋覆滅元朝代之的亂世,與當代書畫大家趙孟頫(1254-1322)等人合稱「吳興八俊」。不同於宋朝宗室子弟趙孟頫選擇出仕元朝,甚而得到元帝重用,錢選以南宋遺民身分隱居林野,『不管六朝興廢事,一樽且向畫圖開』,寄情詩酒,常於醺然欲醉之際便筆墨靈動躍然紙上而成佳作。
又因學識淵博,文采卓然,常賦詩於畫,繼承蘇軾等人「文人畫」理論,提倡「士氣說」,緊密結合詩、書、畫三者;山水、花鳥、蔬果、駿馬等主題皆其所長,尤以設色花鳥工筆畫成就最高。
東晉大書法家王羲之愛鵝一事自古流傳,不僅唐時李白、杜甫、白居易等人以詩作吟詠,南宋馬遠、明代徐渭乃至於元代錢選等畫家亦將此賦形於墨彩。
除卻以鵝之姿體書法之妙,或者更實用性地拿鵝肉驅除道教丹藥毒性等因素(王羲之為道教信徒,東晉時期流行此道以求長生,煉丹吃藥想是必然),我倒寧可相信羲之愛鵝出自天性的浪漫情懷,否則瀟灑散逸如李太白者不會寫出『鏡湖流水漾清波,狂客歸舟逸興多。 山陰道士如相見,應寫黃庭換白鵝』,而羲之本人在蘭亭集序中表述『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所以遊目騁懷,足以極視聽之娛,信可樂也』也可體察出他細膩情感及物我交融的理解。
錢選以青綠設色所畫《王羲之觀鵝圖》,近景林木青鬱,後方竹林疊翠,亭臺掩映其中臨於池畔。王羲之在亭中以欄而望,水中一對白鵝徐徐朝前遊來,風格明潤秀麗樸拙高逸,意境夢幻,不講究精細寫實,一方面呼應南朝謝赫「氣韻生動」神似重於形似之說,另一方面也可體察到畫家身為亡朝遺民遺世而獨立的心態。
要說,南宋於1279年崖山之戰覆滅之時,左相陸秀夫先將家人趕入海中,再抱著年僅七歲的少帝趙昺跳海自盡,周圍十萬軍民紛紛隨之慷慨躍海就義;大將張世傑大軍潰敗,而這時候文天祥早已被俘,被迫待在元軍船上觀戰。據說大戰結束數天後,附近海域還有屍體無數隨著浪潮載浮載沉。
再說到少弟趙昺兄長-時年八歲的恭帝趙㬎(音同顯)早已在大戰三年前降元,投降後被迫北遷,雖被忽必烈封為「瀛國公」,後又至吐蕃出家,但卻於元英宗時作詩『寄語林和靖,梅開幾度花。黃金臺上客,無復得還家。』一詩犯上招忌而被賜死。
大抵亡朝一事少不了殺伐征戰,然而若南宋王朝滅絕得如此之慘烈與徹底倒是少見,可以想見對南朝子民造成多大衝擊,因此也就不難理解錢選何以將心志寄情於詩畫筆墨之間了。
《王羲之觀鵝圖》卷(1295-1307)
元, 錢選. 大都會藝術博物館, 紐約
圖片來源 : 網路
《Copyright © 2019東西縱橫記藝JunieWang版權所有,禁止擅自節錄,若需分享請完整轉貼並註明來源出處》
李白杜甫合稱 在 東西縱橫記藝JunieWang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王羲之觀鵝圖】
錢選(1235-1301?),生逢南宋覆滅元朝代之的亂世,與當代書畫大家趙孟頫(1254-1322)等人合稱「吳興八俊」。不同於宋朝宗室子弟趙孟頫選擇出仕元朝,甚而得到元帝重用,錢選以南宋遺民身分隱居林野,『不管六朝興廢事,一樽且向畫圖開』,寄情詩酒,常於醺然欲醉之際便筆墨靈動躍然紙上而成佳作。
又因學識淵博,文采卓然,常賦詩於畫,繼承蘇軾等人「文人畫」理論,提倡「士氣說」,緊密結合詩、書、畫三者;山水、花鳥、蔬果、駿馬等主題皆其所長,尤以設色花鳥工筆畫成就最高。
東晉大書法家王羲之愛鵝一事自古流傳,不僅唐時李白、杜甫、白居易等人以詩作吟詠,南宋馬遠、明代徐渭乃至於元代錢選等畫家亦將此賦形於墨彩。
除卻以鵝之姿體書法之妙,或者更實用性地拿鵝肉驅除道教丹藥毒性等因素(王羲之為道教信徒,東晉時期流行此道以求長生,煉丹吃藥想是必然),我倒寧可相信羲之愛鵝出自天性的浪漫情懷,否則瀟灑散逸如李太白者不會寫出『鏡湖流水漾清波,狂客歸舟逸興多。 山陰道士如相見,應寫黃庭換白鵝』,而羲之本人在蘭亭集序中表述『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所以遊目騁懷,足以極視聽之娛,信可樂也』也可體察出他細膩情感及物我交融的理解。
錢選以青綠設色所畫《王羲之觀鵝圖》,近景林木青鬱,後方竹林疊翠,亭臺掩映其中臨於池畔。王羲之在亭中以欄而望,水中一對白鵝徐徐朝前遊來,風格明潤秀麗樸拙高逸,意境夢幻,不講究精細寫實,一方面呼應南朝謝赫「氣韻生動」神似重於形似之說,另一方面也可體察到畫家身為亡朝遺民遺世而獨立的心態。
要說,南宋於1279年崖山之戰覆滅之時,左相陸秀夫先將家人趕入海中,再抱著年僅七歲的少帝趙昺跳海自盡,周圍十萬軍民紛紛隨之慷慨躍海就義;大將張世傑大軍潰敗,而這時候文天祥早已被俘,被迫待在元軍船上觀戰。據說大戰結束數天後,附近海域還有屍體無數隨著浪潮載浮載沉。
再說到少弟趙昺兄長-時年八歲的恭帝趙㬎(音同顯)早已在大戰三年前降元,投降後被迫北遷,雖被忽必烈封為「瀛國公」,後又至吐蕃出家,但卻於元英宗時作詩『寄語林和靖,梅開幾度花。黃金臺上客,無復得還家。』一詩犯上招忌而被賜死。
大抵亡朝一事少不了殺伐征戰,然而若南宋王朝滅絕得如此之慘烈與徹底倒是少見,可以想見對南朝子民造成多大衝擊,因此也就不難理解錢選何以將心志寄情於詩畫筆墨之間了。
《王羲之觀鵝圖》卷(1295-1307)
元, 錢選. 大都會藝術博物館, 紐約
圖片來源 : 網路
《Copyright © 2019東西縱橫記藝JunieWang版權所有,禁止擅自節錄,若需分享請完整轉貼並註明來源出處》
李白杜甫合稱 在 知史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古人旅行妙趣多|遊必有方|23 >
「古代的文人喜歡以詩詞記事抒情,不少遊覽詩中記載的地方都很好玩。」小熊說:「當然我是指樂遊那部分。」
「其實只要心情好,眼前美景自然就會多了。」阿佳應道:「孔子說,君子登高必賦,其實還有不少詩人喜歡騎驢而賦呢!」
----------------------------------------
現在旅行已成了人們生活的一部分,很多人每年都計劃到哪裏去旅行,考慮選擇什麼樣的旅行方式。其實在這方面我們可以參考古人,在中國古代,最活躍的旅客大抵是詩人,農民一般被固定在土地上,很少有機會出門,相當高比例的古詩實際上是遊記。詩人的筆下,風光無限。西湖是「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泰山是「會當淩絕頂,一覽眾山小」;赤壁是「亂石穿空,驚濤拍岸,捲起千堆雪」;揚州是「青山隱隱水迢迢,秋盡江南草未凋」……
古代詩人中最喜歡旅行的我認為當數李白。李白自小酷愛旅遊,出蜀之前就遊遍了巴山蜀水。25歲只身出蜀,「仗劍去國,辭親遠遊」,除了中年在長安供奉翰林兩年半,其餘的時間,幾乎一直過著飄蕩四方的漫遊生活,前後歷時27年。有人統計過李白的詩文,綜其一生,他遊歷過18個地方(省、自治區、市),總共到過206個州縣,登過80多座山,遊覽過60多條江河川溪和20多個湖潭。
其實像李白一樣,喜歡旅行的古詩人多得數不過來,中國歷史上幾乎每位詩人都是半個旅行家,其中又以盛唐時期的詩人最為顯著。盛唐時期詩人旅行時間長,遊程遠,人數多,而且還喜歡成群結隊出遊。如著名的山水田園詩人孟浩然曾幾次出遊,時間較長的一次歷經汴水、蘇州、太湖、杭州,後從吳越回家。也正是在出遊的路上,他結識李白,建立了深情厚誼。李白的《黃鶴樓送孟浩然》中,「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不捨之情溢於言表。另一位同孟浩然合稱「王孟」的山水田園詩人王維也沒閑著,他奉帝命離開長安到涼州勞軍,耗時幾月,期間出差、旅遊兩不誤,使得「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的描繪永駐人間。邊塞詩人高適南遊荊襄,遠赴薊北,後又漫遊梁、宋,後人形容其「少孤貧,愛交遊,有遊俠之風」。不得不說的還有詩聖杜甫,從20歲起,他結束了書齋生活,開始了為時10年以上的漫遊。天寶三年在洛陽與李白相遇,造就了詩歌史上最著名的同遊,也在中國文學史上增添了光輝的一頁。後來他們在開封又遇到了高適,還結成了三人「自助旅行團」。
古人交通沒有現在發達,因此他們的旅行方式也與現在不一樣。古代詩人旅行大多愛騎驢,驢是詩人最佳旅行工具,像騎馬,「一日看盡長安花」,比較俗。陸遊詩:「身上衣裳雜酒塵,遠遊何處不銷魂。此身合是詩人未,細雨騎驢入劍門。」多麼的富有詩意啊! 「苦吟派」詩人賈島則有兩次騎驢覓詩的經歷——一次是初赴長安趕考,賈島在驢上吟出一句:「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又欲將「敲」字改為「推」字,不禁在驢背上吟哦起來,引手作推敲之勢,不想沖撞了京兆尹韓愈。韓愈對賈島此舉大加讚賞,最後二人並轡而歸,共論詩道,流連累日,結為布衣之交。另一次也是在長安。時值深秋,落葉紛紛,賈島騎驢慢行,觸景生情,吟出一句「落葉滿長安」,又開始想下聯,忽得「秋風吹渭水」,喜不自勝,不覺又一次沖撞了京兆尹的車仗,不過此次的京兆尹已非韓愈,而是劉棲楚,最後的結果是賈島被關押一宿,次日早上方被放出。北宋大政治家王安石晚年退居金陵時,經常乘驢出行,由一名老卒牽著,「或相公欲止即止,或坐松石之下,或田野耕鑿之家,或入寺,隨行未嘗無書,或乘而誦之,或憩而誦之」,就是在這種走走停停中,創作出了「細數落花因坐久,緩尋芳草得遲歸」(《北山》)、「臨溪放杖依山坐,溪鳥山花共我閑」(《定林所居》)、「茅簷相對坐終日,一鳥不鳴山更幽」(《鍾山即事》)等觀察入微、意境幽遠的好詩,被譽為「王荊公體」。明代,騎驢覓詩的形象不僅入詩,且入畫,成為文人標榜性情、以示孤高的舉止之一。唐寅作《騎驢歸思圖》,其題畫詩云:「乞求無得束書歸,依舊騎驢向翠微。滿面風霜塵土氣,山妻相對有牛衣。」詩畫中的人物也是作者自身的寫照。
古代旅行,突出一個慢字。清朝算是效率甚高,八百里加急,一封信從北京特快專遞到廣州,也得好幾天,而且驛馬倒斃於途中不知多少。李白相當於鐵道部長,說,提速吧,於是「十步殺一人,千里不留行,」「朝辭白帝彩雲間,千里江陵一日還」。李白一向看不起杜甫做詩的苦,但老杜的馬拉松也不含糊:「即從巴陝穿巫陝,便下襄陽向洛陽。」十四個字跑了一兩千里路。當然,老杜後來跑到一半就掉頭南下了,到死也沒見著洛陽的影兒。 最狠的還是韓愈,「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貶潮陽路八千」。不過提速這事兒不能抬杆,花木蘭還「萬里赴戎機,關山度若飛」呢。
更有意思的是一些古人旅行好像只在環形跑道上溜達。 顧炎武號召「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有些年杜牧也沒閑著,但總是圍著揚州城跑圈兒。「春風十里揚州路,捲上珠簾總不如。」結果路沒少跑,讀書卻多半稀鬆,「十年一覺揚州夢,贏得青樓薄幸名」,檢討書上也說自已沒幹有益人民的正事兒。當然也有話可說,朝廷裏亂糟糟的,咱才不淌那渾水兒。 環形跑道上的詩人,大都苦悶。杜甫說「北極朝廷終不改」,可那段時間也正是他最苦悶的時候,雖然圍著皇帝轉,但頂多是顆冥王星,遠了去了。還有文天祥,轉戰抗元的歲月,做詩說自已的心就像指北針,永遠向著朝廷,真是比黃蓮苦。
----------------------------------
更多精彩故事|
「知史」網站: www.mychistory.com
關注微信公眾號: mychistory
追蹤 Instagram: mychistory_i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