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對街體能強化的循環訓練]
是否能夠在執行一堆上肢肌耐力循環訓練後還能擠出一絲絲力量來做招式呢!?
1.handstand push-up:12
2.muscle-up:8
3.dip:15
4.pull-up:10
5.handstand hold:27s
6.L-sit hold:32s
加碼:
7.frontlever hold
8.humanflag
9.planche hold
這種訓練有助於幫助你的整套表演或是比賽動作到最後還能有力把招式做出來,彌補有些街健運動員看似很厲害,但是做一招都要休很久才能再做一次的問題,永遠只有影片裡面強,或是遇到battle賽制,只有前一兩次能做出來,後面動作品質就大幅下降,甚至頭暈噁心想吐…
以上每個動作操作自己的約8成力,動作之間之間休息20-30秒。
*暴力上-單槓撐體-引體這三項挑戰腳不着地一口氣做完。
歡迎大家挑戰看看💪💪
#tabata #循環訓練 #能量系統 #心肺 #耐力 #乳酸堆積 #間歇訓練 #有氧閾值 #ATP #ADP #槓上舞者 #街頭健身 #街頭藝人 #特技 #健身教練 #徒手健身 #俄挺 #倒立 #單槓 #前水平 #人體國旗 #鯉魚旗 #火箭瑜伽
#streetworkout #calisthenics #bodyweighttraining
#planche #handstand #parallelbars #bardancer #gymnastics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3,150的網紅workout_kuo,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是否能夠在執行一堆上肢肌耐力循環訓練後還能擠出一絲絲肌力來做招式呢!? 1.handstand push-up:12 2.muscle-up:8 3.dip:15 4.pull-up:10 5.handstand hold:27s 6.L-sit hold:32s 加碼: 7.frontlever...
「有氧閾值」的推薦目錄:
有氧閾值 在 綠角財經筆記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第二章專門解釋跑步運動生理。有幾個很重要的概念。
馬拉松這類長時間運動相當仰賴有氧代謝系統,因為它比起無氧代謝更加持久。無氧代謝可以提供爆發性力量,譬如跑100公尺,但時間短暫。
但是當有氧系統已經疲勞或是運動強度增加,身體就會開始利用無氧代謝帶來能量。
無氧代謝途徑利用醣類產生能量的話,會產生乳酸。剛開始,身體還能順利地排除這些乳酸。但利用無氧代謝到一個程度以上,身體已經無法完全排除乳酸,造成血流內的乳酸濃度大幅爬升。這個大幅爬升開始的運動強度,就是無氧閾值。
需要留意的是,無氧閾值不是身體開始利用無氧代謝途徑的開始,是身體已經使用無氧代謝用到產生的乳酸在體內迅速累積,濃度大幅爬升的開始。
也有人把這個點稱為乳酸閾值(Lactate threshold)。
無氧閾值可能發生在一個人最大攝氧量的60%-90%之間。
無氧閾值被認為是預測長期耐力運動表現最好的指標。一群菁英跑者他們的最大攝氧量可能類似,第一名跟第二十名的差別,最可能就是無氧閾值。
(但一般跑者跟奧運選手,光最大攝氧量就有明顯差別。)
很多跑步訓練的方式是藉由高強度運動從上面拉高無氧閾值。Hansons的馬拉松訓練法的一個特點是,它從下面推。藉由大量的有氧運動,從下面推高無氧閾值。
理由很明白。因為假如你有一個更有效率,更持久的有氧代謝系統,你自然會更晚、更少去動用到無氧系統。
長途耐力運動首重脂肪利用效率。因為它是油庫,儲存了身體大部分的預備能量。跟醣類相比,同重量的脂肪儲存近兩倍的能量。
問題在於,脂肪燃燒速度比醣類慢很多。
一直到最大攝氧量的50%時,身體大多會主要以脂肪作為運動能量來源。因為這時需要的能量沒那麼多,身體來得及燒脂肪提供能量。
超過某個運動強度之後,身體會發現燒脂肪太慢了,於是轉成以醣類為主要能量來源。這個點,就叫做有氧閾值(Aerobic threshold)。因為脂肪一定要氧氣才能燃燒。醣類同時有有氧與無氧代謝途徑可走。
醣類的問題在於存量低,肝醣大約可以撐兩小時,用完之後,就燒血糖。然後就開始讓跑者出現”撞牆”症狀。
Hansons的馬拉松訓練法希望藉由訓練讓跑者更有效的燃燒脂肪,推高有氧閾值,讓跑者更晚與更少利用醣類作為主要能量來源,希望可以完全避開撞牆的痛苦。
完整討論,可見今天文章:
https://greenhornfinancefootnote.blogspot.com/2020/12/hansons-marathon-method2.html
有氧閾值 在 Maximizer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淺談長距離訓練(下)
首先綜合上、中兩篇當中,透過各種推論得知了以下幾點:
1.兩種訓練手段都可增加耐力型表現,並以不同機制對粒線體方面有積極性適應效果。
2.一類型訓練手段較為溫和,因此應該佔總練習比例較高。
3.二類型訓練手段較能短期見效,但同時也可能較快達到臨界,必須謹慎分配。
4.超過關鍵速度時,身體用氧能力到達極限,當速度過快時,氧債開始積累(當然因個人能而異,可影響練習後24-48小時)。
5.進行一類型的訓練時,強度必須夠低(當然因個人能力不同),重點放在長時間有氧適應,而非逐漸加快速度去提高體內乳酸量(因為乳酸量提高表示強度超過有氧系統負荷)。
6.即使採穩定的速度持續跑動,因慢性物質的機制,疲勞慢慢產生、心跳率上升,同時逐漸偏離有氧區間,TypeII型肌纖維參與運動。
再次展開今次討論前必須先聲明一些事:
1.雖然本次的主題旨在探討長距離訓練,但本訓練概念適合身體成熟且有經驗的跑者。
2.任何一個項目的選手、教練,都不應該在任何時期追求短暫且快速的表現提升方式,姑且不論其它運動,單就長距離、耐力型項目選手來說,有氧能力從20歲晚期甚至到35歲左右才會達到巔峰穩定,因此不應該在國、高中發育成長階段使用過多的高強度間歇訓練以及過量的耐力訓練,而應該採用多元運動的方式去多方面刺激、提升身體素質與各項能力,伴隨身體的逐漸成熟以及對身體的控制程度,運動表現會自然提升,過早專項、專業化訓練除了提早面臨撞牆期,也會導致過早退場。(Alits、USATFCCC、以及許多精英高中、職業教練都持相同觀點。)
綜合各種資訊來源之後,在這裡針對長距離訓練概念給出一個可執行方向:
1.75%的訓練於VT1或VT1以下的強度區間,也就是一類型訓練手段。(VT1=第一換氣閾值,約等於有氧閾值,或約為LT=乳酸產生點)
2.10%的訓練於VT1~VT2的強度區間,也就是中強度的二類型訓練手段。(VT2=第二換氣閾值,約等於無氧閾值,或約為OBLA=乳酸大量堆積點)
3.15%的訓練於VT2或VT2以上的強度區間,也就是高強度的二類型訓練手段。
(Lausen, 2010)
研究顯示:
VT1強度約為最大心跳率(HRmax)的67%~82%。
VT1~VT2約為最大心跳率的82%~87%。
VT2以上約為最大心跳率87%~100%。
(Pallares et al., 2016)
關於最大心跳率(HRmax)有非常多算法,這裡快速提供幾種:
1.HRmax=220-年齡
2.HRmax=206.3 - (0.711 × 年齡)
(Londeree and Moeschberger, 1982)
3.HRmax = 217 - (0.85 x 年齡)
(Miller et al., 1993)
4.HRmax = 206.9 - (0.67 x 年齡)
(Jackson et al., 2007)
5.男性:HRmax = 202 - (0.55 x 年齡)
女性:HRmax = 216 - (1.09 x 年齡)
(Whyte et al., 2008)
另外耐力型選手經常會關注自己的最大攝氧量(VO2max)是多少?而最大攝氧量的精確計算需要透過實驗室儀器的協助,在普遍沒有實驗室協助的情況下,最簡便的算法是:
VO2 max = 15 x (最大心跳率/安靜心跳率)
(Uth et al., 2004)
另外提供一個最大攝氧量(VO2max)與最大心跳率(HRmax)之間的換算法:
%HRmax=0.64*%VO2max+0.37
(David Swain et al. 1994)
舉例來說:想要跑在最大攝氧量80%,但不知道怎麼拿捏時,可用此公式得出:
%HRmax=0.64*80%+0.37,得出0.882=88.2%HRmax,也就是最大心跳率的88.2%。
有興趣可以練習用這個公式將以上各VT區間換算成最大攝氧量。
如何徹底將這個75%、10%、15%比例,安排到訓練週期當中呢?
有幾種可能用法:
1.由訓練日做切割:假使從比賽日往前推算,扣除休息日之後還有100個訓練日,則當中75天會由各種不同模式的持續跑組成,專注在最大化有氧適應、10天進行中高強度間歇、15天進行最高強度間歇,當然這25天的間歇不是一口氣完成,而是平均分配到週訓練日當中。
2.由訓練餐做切割:假使一週訓練5天,每天2餐,可練習日為100天,共有200個訓練餐,其中150餐會由會由各種不同模式的持續跑組成,20餐進行進行中高強度間歇、30餐進行最高強度間歇。
3.由小週期訓練量做切割:如果小週期訓練量是100公里,則當中75K是低強度練習,10K中強度間歇、15K高強度間歇。
第三種安排方式,隨著小週期訓練量的提高,中高強度間歇的訓練總量會提高到一個非常可怕的地步,因此需要交給對週期安排相當有經驗的教練來使用,因為各項訓練之間的休息、恢復,甚至加入肌力訓練之後,會使週期安排變得相當困難。而第一種第二種安排方式相對簡單許多,即使加入肌力訓練也不會使安排變得太過複雜。
必須強調一點,這個概念與比例並非捏造的,而是研究結果與實際案例結合的建議,不管是馬拉松、腳踏車、划船…等許多的精英耐力型選手都是以類似的比例進行訓練,神奇的是Altis教練也說他從Mo Farah的教練身上得知Mo Farah的訓練大概也是這樣的分配,而前女子全馬紀錄保持人Paula Radcliffe也是以差不多的形式進行長期訓練。
因為文章又過長了,快速總結一下...
1.世界級耐力型選手,較多時候是以“關鍵速度”進行長時間跑動,因為他們有著驚人的最大攝氧量以及高度的“跑步經濟性”,因此他們的低強度持續跑很可能是普通人的中高強度間歇,Paula Radcliffe的日常持續跑訓練強度只有她馬拉松最佳的85%~95%配速,約5m/s~4.5m/s。
2.練習長時間以“關鍵速度“進行有氧工作,才能讓身體轉而透過脂肪氧化當作供能途徑,也因爲減少乳酸系統的參與,體內乳酸堆積量會變得極低,隨著長期發展能夠使身體以更高比例的最大攝氧量強度跑動。
3.過早使用高強度間歇,雖然對無氧閾值有正向推移效果,但可能不符合耐力型項目需要的長時間有氧供能模式,反而加強乳酸系統佔據主要供能來源,加上前面討論過的各種條件,應該僅使用最低劑量的高強度訓練去產生最大正向效果,而非過度使用它去產生負面效果。
4.野外跑、持續跑、間歇跑都跑在乳酸區間可能是許多長跑選手成績無法突破的原因,而大量中等強度的練習是效果最差的訓練方式(Altis教練也提過相同觀點)。
5.即使是世界級耐力選手,每週都有1~3次正規肌力訓練。
6.在如此大量比例的有氧訓練計畫當中,如何讓原本已經所剩無幾的速度能力得到適當的關注不容忽視。
7.從%HRmax跟%VO2max換算公式可以看出,不同的人以同樣的速度一起跑,勢必對其中某些人來說輕鬆,而對某些人來說可能過快。
8.教練or培訓人員,應該要有完整的訓練、成績、各項素質紀錄,長期下來才有根源可以追蹤,以便進行調整、檢討。
9.過早開始專項化訓練=葬送未來。
P.S.本次結論保留關鍵速度以及跑步經濟性,留做以後有機會再討論。
有氧閾值 在 workout_kuo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是否能夠在執行一堆上肢肌耐力循環訓練後還能擠出一絲絲肌力來做招式呢!?
1.handstand push-up:12
2.muscle-up:8
3.dip:15
4.pull-up:10
5.handstand hold:27s
6.L-sit hold:32s
加碼:
7.frontlever hold
8.humanflag
9.planche hold
以上每個動作側操作自己的約8成力,動作之間之間休息20-30秒。
*暴力上-單槓撐體-引體這三項挑戰腳不着地一口氣做完。
歡迎大家挑戰看看,可以標記我去看你的成績💪💪
這種訓練有助於幫助你的整套表演或是比賽動作到最後還能有力把招式做出來,彌補多數街健運動員看似很強,但是做一招都要休很久才能再做一次的問題,永遠只有影片裡面強,或是遇到battle賽制,只有前一兩次能做出來,後面動作品質就大幅下降,甚至頭暈噁心想吐。
#tabata #循環訓練 #能量系統 #心肺 #耐力 #乳酸堆積 #間歇訓練 #有氧閾值 #ATP #ADP #槓上舞者 #街頭健身 #街頭藝人 #特技 #健身教練 #徒手健身 #俄挺 #倒立 #單槓 #前水平 #人體國旗 #鯉魚旗 #火箭瑜伽
#streetworkout #calisthenics #bodyweighttraining
#planche #handstand #parallelbars #bardancer
有氧閾值 在 [心得] 增加性愛表現的體適能訓練PTT推薦MuscleBeach 的推薦與評價
在一場性愛中大部分的時間會落在有氧耐力、有氧動力區間. 而在接近高潮時則可能會來到乳酸閾值. 如果有搭配穿戴式智慧型裝置,可以根據弱點加強需要 ... ... <看更多>
有氧閾值 在 [心得] 增加性愛表現的體適能訓練- MuscleBeach | PTT Web 的推薦與評價
... 落在有氧耐力、有氧動力區間而在接近高潮時則可能會來到乳酸閾值如果有 ... 或者有傷時的替代作法) 在性愛過程中嘗試不同的體位不僅能增加趣味性 ... ... <看更多>
有氧閾值 在 Jason肌力體能x 不只是訓練- 有氧閾值(Aerobic Threshold)相當 ... 的推薦與評價
有氧閾值 (Aerobic Threshold)相當於第一乳酸閾值(LT1), 無氧閾值(Anaerobic Threshold)相當於第二乳酸閾值(LT2), . ... 最簡單的方式是用(220-年齡)先預估最大心跳率, 但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