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榮民總醫院大門 1959 vs 2019
上圖由中央社記者李壽康攝於1959年11月1日,「行政院國軍退除役官兵就業輔導委員會臺灣榮民總醫院開幕典禮」在該院中央大樓大門前廣場舉行,由副總統陳誠主持,應邀觀禮者包括三軍首長、醫界人士,及外賓共計四百餘人。(圖片來源:國家文化資料庫)
謝謝我的表弟王建文特地幫我在榮總開幕整整60年後的2019年11月1日,於同地拍攝下圖。而上圖中的中央大樓也早在30多年進行改建工程,蛻變為目前的中正樓(1989年10月落成)。
1956年6月6日,由行政院國軍退除役官兵就業輔導委員會籌劃興建的臺灣榮民總醫院,於陽明山管理局北投鎮(今臺北市北投區)石牌舉行破土奠基典禮;當時的行政院院長俞鴻鈞親臨主持,有中外來賓數十人參加,包括美國經濟合作總署駐華安全分署長卜蘭德、美軍顧問團長史邁斯等人均在場觀禮。
1958年7月1日,耗資美金160萬元(當時折合新台幣8400萬元),費時兩年興建的臺灣榮民總醫院竣工落成。
1959年3月,臺灣榮民總醫院開始門、急診作業。
1959年11月1日,全名為「行政院國軍退除役官兵就業輔導委員會臺灣榮民總醫院」的臺灣榮民總醫院正式開幕,總收容量為610個病床。開幕典禮於當天上午10時在石牌該院門前廣場舉行,由當時的副總統陳誠主持,三軍首長、醫學界人士、該院員工及外賓四百餘人觀禮。陳副總統及美國大使館代辦葉格先行致詞,然後由行政院國軍退除役官兵就業輔導委會主委蔣經國陪同陳副總統參觀該院設備與環境。首任院長為盧致德。
1963年5月22日,院名改為「行政院國軍退除役官兵就業輔導委員會榮民總醫院」(略去原名裡的臺灣二字),簡稱榮民總醫院。
1966年9月27日,院名隨著退撫會更名而改為「行政院國軍退除役官兵輔導委員會榮民總醫院」。
1969年,除榮民、公保外 ,台北榮總也開放勞保、一般民眾就醫,且於同年興建樓高12層的中正大樓(這棟中正樓在新的中正樓於1989年完工後,更名為思源樓),當時病床增至900床 , 每日門診達1500人次。
1971年,當時的行政院副院長蔣經國指示榮民總醫院與國防醫學院共同成立陽明醫學院(今國立陽明大學)以培養醫療人才。
1977年,第二門診大樓完工啟用 ,原樓高6層的建築物於1983年因門診人次增多而加蓋7、8樓。
1979年8月,行政院核定以10月31日先總統蔣公誕辰紀念日為「榮民節」,目的在使國軍退除役官兵永懷蔣公德澤,益勵忠貞、團結奮鬥、報效國家。
為了落實政府照顧榮民之宗旨,臺灣榮民總醫院於臺灣中南部地區先後籌建臺中、高雄兩分院,以支援輔導會所屬12所榮民醫院的醫療作業。
1982年10月31日,臺北榮民總醫院臺中分院正式開幕。
1984至1988年為更新計劃第二期,拆除中央大樓 ,改建成綜合醫療大樓「中正樓」,採國際標準的現代醫院設施,興建動力中心及附屬工程。
1985年5月,位於中正樓後方樓高10層的綜合大樓完工 ,定名為「長青樓」,依其名收住退役將官及一般暨癌症病患,並設有復健治療室。
1988年7月1日,臺灣榮民總醫院臺中分院獨立為臺中榮民總醫院,位於臺北的榮民總醫院同時更名為「行政院國軍退除役官兵輔導委員會臺北榮民總醫院」,簡稱臺北榮民總醫院。
1989年10月,新中正大樓落成。中正樓為臺北榮民總醫院最重要的建築物 ,也是天母、北投地區的地標,耗資新臺幣75億8千萬元,為地上24層、地下3層之 SRC 構造 ,頂樓設直升機停機坪,以備緊急救護之需。
中正樓的病房設計具人性化 ,所有病人使用的空間均有大型觀景窗,而且早在國內環保意識還不普遍的年代,中正樓的廁所就以節能減碳為主要設計,全部廁所都有對外窗能接收自然光線,避免廁所因為通風不良 、日照不足而有霉味 ,也因為這個構想 ,讓中正樓外觀不同於國內其他醫學中 心 ,看起來比較活潑有變化 ,且能符合現代醫療需求 ,並由原來的1816床擴充到目前的將近3000床。雖然病床數不斷增加 ,但對病人的照護並沒有因病床的增加而壓縮病人的使用空間 ,這要完全歸功於當初堅守尊重人性的設計。
1990年10月31日,臺北榮民總醫院高雄分院正式開幕。
1993年7月1日,臺北榮民總醫院高雄分院獨立為高雄榮民總醫院。
1997年元月,臺北榮民總醫院建置國內最早之榮陽數位化醫學圖書館,提供榮總、陽明同仁豐富、新穎之醫學電子書、電子期刊等數位化醫學資源。
1998年7月,在臺北市臥龍街設立「大我新舍門診部」輪派醫師駐診,提供該地區四千餘高齡單身榮民便利優質的醫療服務。
2000年及2001年,先後承辦臺北市立關渡醫院,及署立宜蘭醫院開公立醫院委託經營之先河,使當地居民也可以獲得與國家醫學中心同等級的醫療服務。
2002年6月,與財團法人中心診所醫院醫療技術合作,嘉惠臺北市東區居民。
2013年11月,隨著國軍退除役官兵輔導委員會組織調整,「行政院國軍退除役官兵輔導委員會臺北榮民總醫院」正式更名為「臺北榮民總醫院」。
臺北榮總在成立之初,床位有610張,醫療服務對象僅限於在台退除役官兵,後來逐年開放及於榮眷、公、勞、農、漁保及一般民眾。並逐次興建一、二、三門診大樓,門診人數由最初每日200餘人次,增至目前每日約8000餘人次;因應門診量的增加,陸續擴增床位,目前擁有2932張(統計於2019年1月)。
目前臺北榮總的主要建築有中正樓、思源樓、長青樓、第一、二、三、湖畔門診大樓、致德樓、神經再生中心、身障中心、動力中心、科技大樓、護理館等;土地面積為30.36公頃,總樓地板面積為54萬5203.83平方公尺。
臺北榮總現有員工6443名(醫師1256名、護理人員3010名,醫事人員932名、技術人員305名、行政人員664名、技工工友276名,統計於2019年5月),組成堅強的醫療團隊,配備先進的醫療設備,精確地為病患診治各種疾病。
在歷任院長及同仁辛勤耕耘之下,臺北榮民總醫院被列為國家級醫學中心,肩負病患醫療服務、醫事人才培訓及醫學研究發展三大任務,配合國家醫療政策,善盡政府照顧人民健康之責任。
1963年,由美國實業家柯柏先生在捐贈該院的「柯柏醫學科學研究館」正式啟用,是為國內最早成立醫學研究部門的醫院;在基礎與臨床並重的前題下,培育醫學研究人才,研發出多項領先國內的研究成果。
為能將研究成果產業化,利及民生,臺北榮民總醫院積極推動產學合作,已見成果;興建之醫學科技大樓,是結合基礎、臨床、資訊科技與實驗動物中心等尖端設施並符合安全環保標準之科技、人文並重的智慧型多功能研究空間,完成後將是國內第一棟符合藥品優良臨床試驗規範(GCP)的臨床研究病房,符合優良實驗操作規範(GLP)及合於生物安全等級2-3級的研究設施(BL2-BL3),及符合國際標準之動物照顧等設施的醫學研究大樓。
為縮短診療時空差距、提昇偏遠地區醫療服務品質、加強醫療教學與群體醫療服務,臺北榮民總醫院自1996年起,運用遠距電訊傳訊數位網路系統,提供國軍金門醫院、金門縣立醫院及宜蘭縣醫療院所遠距會診、遠距教學、遠距會議及遠距病例研討等遠距醫療支援,建立醫療資源共享,一年平均4百餘件,使當地居民健康得到保障。
近年來,臺北榮民總醫院致力於神經修復及再生、人腦科學及認知功能研究、功能性腦神經造影、腦神經資訊、幹細胞研究、基因工程、生殖科技、臍帶血移植、生物影像整合、心電生理、電子病歷等先端醫療科技之研發,俱有重大的成果。
臺北榮民總醫院各科均訂有臨床處置作業規範、標準作業流程、稽核制度及各種品管會,以確保醫療品質。為了提昇服務效能,該院開發自動語音辨識預約掛號系統、全國藥品資料查詢辨識系統、雙語藥袋、病患醫療資訊系統、更新手術同意書;開辦夜間門診、啟用開放式單一窗口多功能櫃台、設立安寧病房、定期舉辦社區衛教服務;成立各種品質管制委員會,負責監督醫療品質;推動建立臨床路徑,保障醫療品質及病患權益;舉辦策略發展共識研究會、醫療品質及醫院管理訓練課程、成立品質改善行動小組,定期舉辦病患問卷調查等措施;設立財團法人惠眾醫療基金會幫助艱苦病患,組織龐大志工團隊散佈全院各區為病患服務。
60年來,臺北榮民總醫院孜孜不懈,秉持「以客為尊」以顧客為導向的服務理念,致力於醫療技術創新、服務品質提昇,提供患者身、心、靈全方位的醫療照護、便利的就醫環境及人性化的服務;以「視病猶親、追求卓越」之服務理念,遂行醫療服務、教學訓練、醫學研究三大任務的發展與成長;以「品質」、「效能」為核心競爭力,謀求人類的健康與福址。
最強葉辰日照 在 張哲生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這段影片紀錄了1956年6月6日的臺灣榮民總醫院破土奠基典禮與1959年11月1日的臺灣榮民總醫院開幕典禮。
1956年6月6日,由行政院國軍退除役官兵就業輔導委員會籌劃興建的臺灣榮民總醫院,於陽明山管理局北投鎮(今臺北市北投區)石牌舉行破土奠基典禮;當時的行政院院長俞鴻鈞親臨主持,有中外來賓數十人參加,包括美國經濟合作總署駐華安全分署長卜蘭德、美軍顧問團長史邁斯等人均在場觀禮。
1958年7月1日,耗資美金160萬元(當時折合新台幣8400萬元),費時兩年興建的臺灣榮民總醫院竣工落成。
1959年3月,臺灣榮民總醫院開始門、急診作業。
1959年11月1日,全名為「行政院國軍退除役官兵就業輔導委員會臺灣榮民總醫院」的臺灣榮民總醫院正式開幕,總收容量為610個病床。開幕典禮於當天上午10時在石牌該院門前廣場舉行,由當時的副總統陳誠主持,三軍首長、醫學界人士、該院員工及外賓四百餘人觀禮。陳副總統及美國大使館代辦葉格先行致詞,然後由行政院國軍退除役官兵就業輔導委會主委蔣經國陪同陳副總統參觀該院設備與環境。首任院長為盧致德。
1963年5月22日,院名改為「行政院國軍退除役官兵就業輔導委員會榮民總醫院」(略去原名裡的臺灣二字),簡稱榮民總醫院。
1966年9月27日,院名隨著退撫會更名而改為「行政院國軍退除役官兵輔導委員會榮民總醫院」。
1969年,除榮民、公保外 ,台北榮總也開放勞保、一般民眾就醫,且於同年興建樓高12層的中正大樓(舊中正樓在新的中正樓於1989年完工後,更名為思源樓),當時病床增至900床 , 每日門診達1500人次。
1971年,當時的行政院副院長蔣經國指示榮民總醫院與國防醫學院共同成立陽明醫學院(今國立陽明大學)以培養醫療人才。
1977年,第二門診大樓完工啟用 ,原樓高6層的建築物於1983年因門診人次增多而加蓋7、8樓。
1979年8月,行政院核定以10月31日先總統蔣公誕辰紀念日為「榮民節」,目的在使國軍退除役官兵永懷蔣公德澤,益勵忠貞、團結奮鬥、報效國家。
為了落實政府照顧榮民之宗旨,臺灣榮民總醫院於臺灣中南部地區先後籌建臺中、高雄兩分院,以支援輔導會所屬12所榮民醫院的醫療作業。
1982年10月31日,臺北榮民總醫院臺中分院正式開幕。
1984至1988年為更新計劃第二期,拆除中央大樓 ,改建成綜合醫療大樓「中正樓」,採國際標準的現代醫院設施,興建動力中心及附屬工程。
1985年5月,位於中正樓後方樓高10層的綜合大樓完工 ,定名為「長青樓」,依其名收住退役將官及一般暨癌症病患,並設有復健治療室。
1988年7月1日,臺灣榮民總醫院臺中分院獨立為臺中榮民總醫院,位於臺北的榮民總醫院同時更名為「行政院國軍退除役官兵輔導委員會臺北榮民總醫院」,簡稱臺北榮民總醫院。
1989年10月,新中正大樓落成。中正樓為臺北榮民總醫院最重要的建築物 ,也是天母、北投地區的地標,耗資新臺幣75億8千萬元,為地上24層、地下3層之 SRC 構造 ,頂樓設直升機停機坪,以備緊急救護之需。
中正樓的病房設計具人性化 ,所有病人使用的空間均有大型觀景窗,而且早在國內環保意識還不普遍的年代,中正樓的廁所就以節能減碳為主要設計,全部廁所都有對外窗能接收自然光線,避免廁所因為通風不良 、日照不足而有霉味 ,也因為這個構想 ,讓中正樓外觀不同於國內其他醫學中 心 ,看起來比較活潑有變化 ,且能符合現代醫療需求 ,並由原來的1816床擴充到目前的將近3000床。雖然病床數不斷增加 ,但對病人的照護並沒有因病床的增加而壓縮病人的使用空間 ,這要完全歸功於當初堅守尊重人性的設計。
1990年10月31日,臺北榮民總醫院高雄分院正式開幕。
1993年7月1日,臺北榮民總醫院高雄分院獨立為高雄榮民總醫院。
1997年元月,臺北榮民總醫院建置國內最早之榮陽數位化醫學圖書館,提供榮總、陽明同仁豐富、新穎之醫學電子書、電子期刊等數位化醫學資源。
1998年7月,在臺北市臥龍街設立「大我新舍門診部」輪派醫師駐診,提供該地區四千餘高齡單身榮民便利優質的醫療服務。
2000年及2001年,先後承辦臺北市立關渡醫院,及署立宜蘭醫院開公立醫院委託經營之先河,使當地居民也可以獲得與國家醫學中心同等級的醫療服務。
2002年6月,與財團法人中心診所醫院醫療技術合作,嘉惠臺北市東區居民。
2013年11月,隨著國軍退除役官兵輔導委員會組織調整,「行政院國軍退除役官兵輔導委員會臺北榮民總醫院」正式更名為「臺北榮民總醫院」。
臺北榮總在成立之初,床位有610張,醫療服務對象僅限於在台退除役官兵,後來逐年開放及於榮眷、公、勞、農、漁保及一般民眾。並逐次興建一、二、三門診大樓,門診人數由最初每日200餘人次,增至目前每日約8000餘人次;因應門診量的增加,陸續擴增床位,目前擁有2932張(統計於2019年1月)。
目前臺北榮總的主要建築有中正樓、思源樓、長青樓、第一、二、三、湖畔門診大樓、致德樓、神經再生中心、身障中心、動力中心、科技大樓、護理館等;土地面積為30.36公頃,總樓地板面積為54萬5203.83平方公尺。
臺北榮總現有員工6443名(醫師1256名、護理人員3010名,醫事人員932名、技術人員305名、行政人員664名、技工工友276名,統計於2019年5月),組成堅強的醫療團隊,配備先進的醫療設備,精確地為病患診治各種疾病。
在歷任院長及同仁辛勤耕耘之下,臺北榮民總醫院被列為國家級醫學中心,肩負病患醫療服務、醫事人才培訓及醫學研究發展三大任務,配合國家醫療政策,善盡政府照顧人民健康之責任。
1963年,由美國實業家柯柏先生在捐贈該院的「柯柏醫學科學研究館」正式啟用,是為國內最早成立醫學研究部門的醫院;在基礎與臨床並重的前題下,培育醫學研究人才,研發出多項領先國內的研究成果。
為能將研究成果產業化,利及民生,臺北榮民總醫院積極推動產學合作,已見成果;興建之醫學科技大樓,是結合基礎、臨床、資訊科技與實驗動物中心等尖端設施並符合安全環保標準之科技、人文並重的智慧型多功能研究空間,完成後將是國內第一棟符合藥品優良臨床試驗規範(GCP)的臨床研究病房,符合優良實驗操作規範(GLP)及合於生物安全等級2-3級的研究設施(BL2-BL3),及符合國際標準之動物照顧等設施的醫學研究大樓。
為縮短診療時空差距、提昇偏遠地區醫療服務品質、加強醫療教學與群體醫療服務,臺北榮民總醫院自1996年起,運用遠距電訊傳訊數位網路系統,提供國軍金門醫院、金門縣立醫院及宜蘭縣醫療院所遠距會診、遠距教學、遠距會議及遠距病例研討等遠距醫療支援,建立醫療資源共享,一年平均4百餘件,使當地居民健康得到保障。
近年來,臺北榮民總醫院致力於神經修復及再生、人腦科學及認知功能研究、功能性腦神經造影、腦神經資訊、幹細胞研究、基因工程、生殖科技、臍帶血移植、生物影像整合、心電生理、電子病歷等先端醫療科技之研發,俱有重大的成果。
臺北榮民總醫院各科均訂有臨床處置作業規範、標準作業流程、稽核制度及各種品管會,以確保醫療品質。為了提昇服務效能,該院開發自動語音辨識預約掛號系統、全國藥品資料查詢辨識系統、雙語藥袋、病患醫療資訊系統、更新手術同意書;開辦夜間門診、啟用開放式單一窗口多功能櫃台、設立安寧病房、定期舉辦社區衛教服務;成立各種品質管制委員會,負責監督醫療品質;推動建立臨床路徑,保障醫療品質及病患權益;舉辦策略發展共識研究會、醫療品質及醫院管理訓練課程、成立品質改善行動小組,定期舉辦病患問卷調查等措施;設立財團法人惠眾醫療基金會幫助艱苦病患,組織龐大志工團隊散佈全院各區為病患服務。
60年來,臺北榮民總醫院孜孜不懈,秉持「以客為尊」以顧客為導向的服務理念,致力於醫療技術創新、服務品質提昇,提供患者身、心、靈全方位的醫療照護、便利的就醫環境及人性化的服務;以「視病猶親、追求卓越」之服務理念,遂行醫療服務、教學訓練、醫學研究三大任務的發展與成長;以「品質」、「效能」為核心競爭力,謀求人類的健康與福址。
最強葉辰日照 在 文化銀行 Bank of Culture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文化轉播】
「但是我們認為文化資產保存的重要大於土地建物各種形式的獲利,也認為城市記憶與歷史價值是屬於你我,不該是產權單位可以隨意處理的。」
----------------------------------
太晚看到消息錯過了審議會,無法現場發聲,但填填單子還是可以的。如果不想填,貼心的 五花鹽 BaconPress已經幫忙填好了,只要列印下來寄出,就可以給菊園百貨一個再現風華的機會,你還不填嗎?
空白古蹟提報單這裡下載:http://bit.ly/1JapOTN
五花鹽雞婆幫你填好的古蹟提報單這裡下載:http://bit.ly/1JaqwjU
然後寄到:
11008 臺北市信義區市府路一號四樓東北區 臺北市政府文化局
[不想變成菊元的畢業紀念冊]
日本時代的臺北榮町與臺南的末廣町一樣,分別被視為臺北與臺南的銀座。這兩個繁華閃亮的市中心在相隔前後幾天,各自開幕了臺灣第一家與第二家百貨公司──菊元百貨店與林百貨。
因為前年夏天林百貨的重新開幕,讓1930年代的臺南銀座在今天再現風華。睽違八十年,南臺灣赤炎的日頭又再次曬燙了林百貨高懸的招牌,到了夜間依然有雅緻的黃燈繼續照亮整棟「五棧樓仔」。
同時間蝸坐在臺北衡陽路的我們看得眼淚口水直流,啊,好嫉妒臺南呀!
菊元百貨雖然搶快了幾天成為臺灣第一家百貨公司,但這個生辰日一定是沒有算好,怎麼跟林百貨才差個幾天開幕,今天的運命卻差得那麼遠呢……
--
第三期《五花鹽》出來的時候,提到我們的菊元。
記得有好多大小同學都浮出留言或私訊,說在乎、說一定會寄刊末附的古蹟提報表、一定要救菊元爺爺。再加上這期離奇的狂銷速度,算一算,少說臺北市文化局應該也被上百封古蹟提報單砸滿臉了吧?我們信心滿滿的。
然後現在有一個不知道是好消息還是壞消息的事,明天,就是9/23(五)的下午15:30,文化局要正式審議菊元百貨店的「文化價值」。
審議啟動之後,不是大好就是大壞。可能菊元百貨店從此獲得文資身分,沒有人可以動他半根毛;也有可能在會議室經過一陣大小聲之後,它被判定為一文不值、可以名正言順地被敲掉,蓋一棟臺北市早就不缺的新大樓。
明天就要審議了,剩下不到20個小時,也不知道還可以怎麼出力。
這本專刊目前已經沒有庫存了反正也買不到,我們這邊把跟菊元爺爺有關的篇章(尤其是[83高齡菊元爺爺の健康診斷]請一定要看啊!)都放在下面送給大家吧!雖然國泰世華不知怎樣地都已經把周邊的產權談好了,但還是希望這最後一晚我們還有機會可以對文化局喊喊話。
本期武術指導,凌宗魁大大(http://bit.ly/2cqyzi0)說,審議會議好像有開放旁聽,閒雜人等們有人要去嗎?去參加這場菊元百貨的.. 嗯.... 是慶生宴還是畢業告別呢?
如果這本專刊變成菊元的畢業紀念冊,我們會很傷心,真的傷心。
--
以下為五花鹽專題No.003《西門街x榮町通x衡陽路》
【玻璃棺裡沉睡的菊元百貨】內文
--
今天衡陽路上的國泰世華銀行,在日本時代是榮町通上的菊元百貨店。不只是「舊址」,就連原來的建築體本身至今也依然保存在整修過的現代外牆之中。1932年盛大開幕的「七重天」,在當年大多是二層街屋的榮町通上非常顯眼,週邊除了總督府,最高、最受矚目的建築就是它了。
[搶插旗!臺灣第一家百貨公司]
工業革命的大變動背景下,各式產品多元、大量的被生產,人們的消費習慣與生活型態也快速改變。各地消費力強大的中產階級這時需要一個全年無休的「博覽會館」,能滿足大量且多樣物品展售空間需求的百貨公司因而興起。以往由國家主辦來宣揚國威的博覽會排場,在這時也悄悄轉移到財團的百貨公司手上,那種一年一度或幾年一度的嘉年華式展覽也隨著日常化,成為市民生活的一部分。
20世紀初,三越、高島屋等百貨公司在日本陸續開幕。趕在這些大型百貨蠢蠢欲動要把版圖擴張到臺灣之前,原先在太平町開設「菊元榮商行」的重田榮治搶先加入總督府的官(官)民(商)合(勾)作(結),於榮町通創設了臺灣第一家百貨公司──菊元百貨店,並在1932年12月3日正式對外開幕。
重田榮治是個退役軍人,在26歲時來到臺灣,多年從事毛線與棉布的買賣。後來在當時的太平町(今延平北路南京西路口)又增設了「菊元榮商行」,擴大經營棉布的批發與零售。
隨著資本日漸累積,加上擔任了臺北州臺北市協議會員,重田榮治於1926年的町名重劃後取得了這塊要用來蓋新大樓的榮町三丁目土地,也在1928年順利加入城內的都市更新。
[巨型時空膠囊──日本時代的熱帶特色建築]
菊元百貨由當時總督府合作的臺灣土地建物株式會社負責設計與建造。這樣的大型地產開發公司致力於建築技術的研究與創新,所以當這麼一個重要的建案交到他們手上時,它們幾乎把所有最新最好的技術全力用在菊元百貨的興設上,高調展示他們的高超建築技術與設計實力。
但這些專業巷內人才懂的技術其實不是那麼吸引人,真正為菊元百貨帶來大批人潮的是它內部裝設的「流籠」。這是臺灣第一部商用電梯,也是一般市井小民可以直接接觸、搭乘的第一部電梯。
跟四週洋溢著歐式古典風情、裝飾繁複的街屋不同,建造於此時的菊元百貨店隨著世界建築流行的脈動走入現代主義,明快的主體線條展示著屬於當代的俐落精神。整體外觀也以階梯狀設計,注重低樓層自然採光與通風,從五樓開始一層一層往後退縮。在「日照權」這個概念根本還沒有起步的亞洲,這種強調機能性的設計在都市建築中非常罕見。
與其它興建於同時期的臺灣都市建築相同,菊元百貨規劃有連接鄰房的「亭仔腳」。這是日本政府到了熱帶的臺灣,為了適應烈日與午後暴雨而特別制定的都市計劃法令。這樣的設計在同時期的日本、與二戰後臺灣百貨公司建築都不常見,是具有很強烈歷史感與的地域性的建築規範。
[轉角立面戰功簿]
各種高超的工業技藝,在在展示著近年積極工業化與現代化的成效,然而日本政府在軍事與政治上的力量與野心也隨之膨脹。從1930年代開始,日本發動對中國的戰爭、不間斷的又緊接第二次世界大戰開打。前線進攻別人家打得轟轟烈烈,後面對國內的宣傳、或是國內商人對政府的輸誠也不少。
菊元百貨店這個地標性建築座落在榮町通與京町通(今衡陽路、博愛路)兩條城內要道的交叉口,不僅樓高、又有比今天三角窗還更顯眼的轉角立面牆,自然成為了懸掛張貼各種廣告、標語、政令宣導的重要所在。
「祝皇軍武運長久。」「祝漢口陷落。」諸如此類高舉勝仗、標榜戰功與擴張的標語在菊元的轉角立面牆上歡歡喜喜的輪替懸掛。冷血殺戮的戰爭現場一轉到國內,變成了所向披靡無往不利的英勇戰績,向市民實況轉播。
然而在二戰戰敗後,菊元百貨變成了「日產」,被接下來佔領臺灣的中華民國政府所強制接收。這個地標牆面依然被當局繼續這樣使用。很彆扭拗硬的,大家還在愣在被改朝換代、搞不清我們到底是戰敗還是戰勝的混沌時刻,菊元轉角立面牆馬上開始掛著「歡迎國民政府」、「支援前線光復大陸」、「效忠領袖服務三軍」,甚至是「總統萬歲」配上三層樓高超大蔣中正人像的狗腿看板。
從不知道為什麼要歌頌戰爭的日本時代,到了不知道為什麼要歌頌領袖的中華民國時代,在菊元的轉角立面牆總是被形塑成各種「他們」想要的那個樣子,急著灌輸我們「新觀念」。
陪著我們經歷了兩代殖民的菊元,總是選擇用不哭不笑、不支持不反抗的僵硬表情來承載這幾十年來的轉變,以及被動接受強加在自己身上的林林總總,是不是就像臺灣人的面容呢?
[83高齡菊元爺爺の健康診斷]
幾個戰爭接連打了又打,來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戰戰敗後,同盟國取代日本軍事接管臺灣。
菊元百貨的用地、建築本身與許多庫存商品這時因此被中華民國代管政府取得,變身成為「臺灣中華國貨公司」繼續營業,也讓中華民國軍人之友社總社設址。後來陸續幾個承租者雖然還是把這裡當做百貨商場使用,但皆經營不善。南洋百貨以倒閉告終、洋洋百貨也被葉依仁掏空捲款赴美等等,結束了這棟建築被當做百貨公司使用的歷史。
菊元百貨店從1932年開幕到戰後幾經易手,但建築外觀真的出現明顯改動則是要到1979年,世華聯合商業銀行購入建物之後。這次的買主對菊元進行大幅度的改造,翻修了外牆並改裝玻璃帷幕,也將原本樓頂的階梯狀內縮設計往外推成與低樓層相同面積的桶狀,算是菊元從興建以來最大的一次外貌改變。
雖然菊元百貨店原始的美麗風貌被新建材遮蔽,但當年負責改建的建師朱祖明先生曾證實,其實在整建過程中並沒破壞菊元百貨的結構主體。而且以菊元百貨的建材與建築技術來說,是個體質十分健康的建物,如果條件許可,要修復回原貌並非不可能。
然而去年,菊元百貨建物被國泰世華銀行轉手給集團內的開發單位──國泰建設,也向週邊鄰屋討論都更意願,不知道要對它動什麼腦筋。雖然目前看來沒有具體的動作,但想起來還是毛毛的,渾身不對勁。
經歷這幾年好好拆的「都市更新」,臺北人生活在其中的場景已經不知道被推往距離歷史多遠的地方。那麼我們的城市記憶還剩下什麼呢?以往傳承下來的珍貴事物及文化,我們又能在沒有具體空間實物的狀態下記住多少?一代代臺北人的世代記憶已經如此斷裂,我們還能擁有、或至少重塑共同記憶嗎?
我們必須依靠許多不同時間留下物件,來幫助我們記住自己的歷史,更何況是這位站在臺北市街頭看著我們、陪著我們走過戰爭、殖民、政權轉移的菊元爺爺。就算建築表面外觀已經已經不是原始的樣貌,菊元本身的存在便已代表了過去我們一起經歷過的生活記憶、以及承載其中的建築技術、美學價值、社會思潮、歷史符碼,是刺激臺北人、甚至臺灣人回頭檢視自身歷史,思考環境、背景、古今、人我互動與傳承的巨型具體教材。
[力挽狂瀾吧!還我菊元百貨店!]
想到在現在這層牆面之下,還覆蓋著深藏不露的菊元原始建築體,就好想要又喜又羞(?)的把它剝光。如果你也和我們有著一樣的期待,請加入我們一起來寫古蹟提報單。
我們不是國泰世華,我們沒有菊元百貨店的產權,但是我們認為文化資產保存的重要大於土地建物各種形式的獲利,也認為城市記憶與歷史價值是屬於你我,不該是產權單位可以隨意處理的。
花半小時填寫的提報單,或許可能喚回榮町通與衡陽路一百年的歷史,也可以給菊元百貨店一個像臺南林百貨一樣重現銀座風華的機會。一起加油吧!
空白古蹟提報單這裡下載:http://bit.ly/1JapOTN
五花鹽雞婆幫你填好的古蹟提報單這裡下載:http://bit.ly/1JaqwjU
然後寄到:
11008 臺北市信義區市府路一號四樓東北區 臺北市政府文化局
--
備註:
這期《西門街x榮町通x衡陽路》很早就賣賣一空,有書店結算退貨的也都馬上被另一家火速搬去,所以我們也沒有庫存了。
TAAZE讀冊生活很有心、也很搞笑的開了一個「不能只有我看到」專區,把已經買不到實體紙本的《青山王》與這期的電子版上架,如果你真的很想讀的話,電子版也比實體書便宜很多,可以去這邊:http://bit.ly/2cqzH5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