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雄國際機場新航廈拼今年動工】
昨天我們介紹了明年完工的高雄海上新國門港埠旅運中心,今天我們再來看一下高雄的空中國門最新進展:
■根據2018核定的「高雄機場2035年整體規劃」及大南方計畫等政策,建設可容納1650萬人次之機場,成為台灣第二航空樞紐與新南向優先機場。
■分4期拆除改建國內與國際線航線,集中新建一座新航廈,地上4層地下2層,面積約11萬9122坪。(原先國際與國內航廈面積約1.86萬坪)
■4樓為觀景平台、貴賓室和商業空間,3樓為出境層,有8座報到櫃檯島,2樓為入境層,1樓為候機室、行李提取大廳。指廊與航廈分開規劃,可進一步擴建。涵蓋整座機場的大屋頂,以「海鷗與白浪」為意象概念,「美濃紙扇」的為大跨距構造概念。
■陸側新建與航廈結合的交通轉運空間(捷運、計程車、大客車、停車均會經過,並有商業空間),東側為7層樓之立體停車場,空側將A滑行道北移,並將停機位從20擴大到34座。
■小客車停車位由1374位增加為2912位,機車由820位增加為2015位。(分布在地下兩層與立體停車場)
■2017年調查,高雄機場整體運具使用分佈,捷運為第二常用運具佔19.7%(首位為親友接送49%,第三為計程車19%),未來新航廈會直接和捷運站室內聯通。
■導入智慧航廈概念,包含大量自助報到、托運、通關、自動化行李設備、無人車與資通科技,改善旅客服務。引入大量植栽、外部景觀綠化、內部綠色植生牆,營造舒適感。引入節能設備、太陽能板(約2000坪大)與大電池系統,提升能量運用效率。
■建設總經費預計670億元,工程環評書寫2030年第一期營運,但新聞表示2027年就應該完工。原本預計今年6月完成環評,今年開始前置工程,但5月本案環評補件8月完成送審,專案小組初審會議將於110年9月14日舉行,希望審核工作儘速完成,趁疫情影響航空流量時,加速工程進行!
同時也有7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790的網紅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本集主題:「室內軟裝師養成術─不需花大錢動工裝潢,靠燈光、家飾、油漆、家具改變空間的美學佈置心法」介紹 訪問作者:Carol Li 李佩芳 內容簡介: 第一本軟裝師養成實戰書 獻給對軟裝有興趣,甚至夢想以此為志業的初學者 為台灣家庭需求量身打造的軟裝實力養成寶典 不用大刀闊斧也能改造居...
最小綠化面積 在 本土研究社 Liber Research Community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城規「新秩序」?】林鄭要精簡城規程序 是要精簡什麼? #肢解城市規劃 #8月專研
近日林鄭一反過往「香港缺地論」,指「香港有足夠的土地,但(發展)速度要加快」,以「程序繁複」的理由,開始將土地問題的矛頭轉戰「壓縮城規發展程序」。有大量近年已開始/即將落實就建築物高度限制、園景及綠化上蓋面積、樓宇間距及樓宇後移等精簡審批的措施,亦有各種地產界、建制政黨及智庫提出更激進建議,包括修改城規條例、《收回土地條例》、《道路工程條例》,甚至揚言「簡化」公眾參與程序、「改革」補地價制度等,近日發展局局長黃偉綸更提議大規模放寬濕地緩衝區周邊的高度限制,向既有城規制度進行大手術,以期加快土地發展。
以上精簡流程的討論,流於實際的技術操作討論,艱澀難明,所以目前民間缺乏面向公眾的說明,使大家無法掌握相關技術改動,究竟正將香港城市規劃帶往何方。是次 #肢解城市規劃 專題特意邀請了幾位富有參與規劃程序的前線專業人士,透過深入小組探討各項精簡措施的關鍵課題,深入淺出解讀以上精簡城規措施對土地發展的成效、含義與潛在影響。
▌現行城規流程簡明透視
要掌握精簡措施的關鍵,需要先知道現時一個土地發展項目,由白紙一張到取得新地契,直至完成樓宇興建整個發展流程,究竟需要經過多少部門、法規及程序。
簡單來說,一般住宅發展申請主要涉及三個審批部門:規劃署、屋宇署及地政總署。
一、由規劃署支援的城規會根據《城市規劃條例》審議發展申請的各種內容,當中會有公眾表述及聽證會表達意見。
二、地政總署會負責就該發展項目,製訂/修訂一份用以發展管制的地契條款合約,有需要修訂地契條款就要計算出補地價的金額,樓盤發售前,須獲得地政署同意地契條款已經完成的「滿意紙」(Certificate of Compliance)。
過程中亦會因應不同情況牽涉不同部門 (例如運輸署、環保署等) 的參與,包括在城規會審議及批出許可條件或者在製訂地契條款時徵詢部門與局方的(技術)意見。
三、建築圖則的審批就會由屋宇署作部門協調,主要檢視圖則是否符合規劃申請時的訂下的要求,與及有否符合《建築物條例》標準,及後會獲批建築圖則 (或叫「開工紙」),工程便可以正式動工,最後工程完成滿足《建築物條例》要求,項目取得「入伙紙」屋宇署的角色就大致完成。
現在不少審批程序,例如高度限制、園景設計等,規劃署、屋宇署和地政總署之間被認為「疊床架屋」,且準則不一,故此政府先透過「簡化」尤其地政總署參與在內的「重覆審批」,從而加快土地供應。
可是,即將出爐的精簡修訂建議,卻不止是關乎城規流程的重覆審批,亦透過修例或放寬發展限制,聲稱能達到加快土地供應的效果,但這個聲稱的目的真的能夠達到嗎?
▌精簡程序 是否重疊 有否加快?
一個發展項目主要涉及三個審批部門,過往被批評部門審批角色重疊。現時精簡規劃程序有意刪走地政總署參與在內的審批角色,為求加快審批效率。
以建築物高度限制為例,以往一直以法定規劃圖則和地契兩方面規管,精簡安排後除了特別情況,建築物高限制不會出現在新訂立或修訂的地契內。
有建築業界覺得是項精簡某程度上合理,因為有時地契上的高度限制,有時來自舊的規劃圖則,規劃方面而言,分區規劃大綱圖不斷修改,不必又再重新找地政修改地契,只要規劃署把關就可以了。有規劃師甚至會提出地契中「建築物高度限制」本身多餘,因本身已有總樓面面積和地積比等規劃工具控制建築物的體積。可見,以上業界人士普遍認為目前的精簡程序措施是嘗試應對處理規劃申請時職能重疊的「官僚化」問題。
問題是,透過精簡審批這個少少的程序,是否能加快整個房屋發展的過程?
有業界人士質疑,現時地政審批地契條款的程序,會多大程度影響房屋工程的進度。因為地契其實只是政府與發展商之間的一紙合約,不會令工程不乎合法規要求,似乎不太會影響工程進度。發展商只要在最後階段賣樓前滿足地契的要求就足夠,簡單刪去幾個條款,會有多大程序影響整個工程時間表?結論是,到目前一刻的精簡城規流程措施,對加快建屋過程有多大幫助,仍然是個大問號。
過往亦有就地政層面的「加快」嘗試,效果亦是一個大問號。以發展商極為關注的補地價問題為例,政府早於2014年推出的「補地價仲裁先導計劃」,嘗試加快處理農地改劃為住宅用地的地契修訂申請,但直到2021年的6月,地政總署回應立法會質詢時,卻沒有備存實際處理申請個案時間的整體統計數據,並解釋指「每宗申請的時間取決於該個案的複雜程度及所牽涉的問題」。就此,似乎政府都無法評估「加速」措施前後的成效。
▌審批程序以外的建屋能力限制
現時精簡規劃程序的措施,似乎就不能簡單地加快整體房屋供應,因為建屋步伐其實更多是受制於其他大環境因素,而非地契上的幾條條款。根據業界人士的觀察所得,舉例說現時公營房屋供應的速度更多跟工程部門的負荷能力有關。
過往公屋工程進度緩慢,其實不是全然是覓地問題,更多是覓地後卻無人可跟進工程。據業內人士稱,由於很多「靚地皮」已被政府賣地予私人發展商起豪宅或商廈等,剩下可供建公屋的地皮若不是「盲搶地」得來,就是先天條件不佳,需要平整土地。而負責平整土地的土木工程拓展署,內部有今年工程量的清單,若超出今年工程量的話,就會排後一年再處理,結果房屋署不是沒有土地建屋,而是有了土地,卻等了一整年才得以開展工程。
業界人士推測工程部門長期欠缺人手,其中一個原因可能是政府大型基建過多,當然這亦包括公眾所理解的「大白象工程」。如果將政府工程部門的人手吸引到明日大嶼等大型基建,似乎亦會令到整個工程界別的人手短缺,倒過頭來拖慢房屋供應,猶如搵石頭砸自己隻腳。
以上的例子顯示,現在政府「發展速度太慢」的定調似乎忽略了規劃程序之外的其他決定性因素,單單強調精簡加快城規程序,或者無助改善現時房屋供應不足的問題。
▌犧牲質素的「精簡」趨勢?
政府除了推行現時一系列的精簡措施外,不斷加快審批整個發展流程亦成為各個部門內部的首要任務。此時需要思考,這個「谷催加速」趨勢會對政府部門對於城市發展的把關及引導角色帶來什麼的負面影響?會否削弱本身監管下應有的質素?我們的城市景觀及生活質素,會否因而下降?
以園境規劃程序為例,過往一個發展項目的「園景設計總圖」(Landscape Master Plan)分別交由規劃署及地政署審批。2019年發展局發佈聯合作業備考第3號(Joint Practice Note No. 3),提出精簡園境的規劃申請程序,將規劃申請中園境設計一般交由規劃署作為主要審批,並交由屋宇署審批綠化覆蓋率(Site Coverage of Greenery)。
有園境建築業界觀察所得,過往規劃署及地政署的審批準則不一情況時有出現,亦有批評政府部門審批發展項目的園境設計十分主觀。上至發展項目的通風、園藝移樹、園境美化以及開放空間的佈置,下至會追問項目中種植一顆樹的品種類型,當中不時涉及主觀的判斷。相應地,這亦反映出部門會仔細監管園境的具體設計。若將審批準則統一,精簡成「點心紙式」的硬性要求,會不會使發展商出現「湊數交貨」的情況?
對於現時政府「總加速」的綱領下,除了精簡規劃程序,有部門因審批不透明屢次被官媒狙擊拖慢土地供應,而政府部門內部亦被要求加快工作效率,否則將輕易「中槍」,成為現時「鬥官僚」的目標。有業界亦表示公營房屋項目的園境設計也需要配合加快,我們必須小心,會否因而犧牲園境設計時應有的全面質量。
有園境業界人士有聽聞,政府部門為求加快公營房屋供應(或需要彌補因土木工程署工程吸納量不足而導致的延誤),現時在制定某些公營房屋的園境圖則時,往往鼓勵採用「直線型」的模組化(modular)設計,嫌其他風格(包括曲線型)的設計興建速度慢,而這些曲線型設計對於整體景觀很多時有助益作用,甚或乎是個別地盤的實際需要。
透過犧牲因地制宜的園境規劃考量,而所換來的「精簡」成效,卻只是加快數天的制定工作,省時很少。這樣只會製造出更多倒模型公屋屋邨,而屋苑社區亦欠缺特色及變化,在地住戶的生活質素相信隨之而會被「精簡」。
▌公開補地價計算的雙面刃
發展商開發項目時,必須經歷修訂地契上的限制條款/改變土地用途等申請,因而須向政府就修訂前後的土地價值進行補地價,有發展商指這太浪費時間了。
現在開始有媒體吹風,政府正考慮列明「補地價」不同細項的計算方法,作為精簡城規流程的一個辦法。然而,「補地價」牽涉公帑收入,公眾利益影響極大,所以政府需要謹慎的補地價計算程序,避免公帑損失或招致官商勾結嫌疑,花這些時間站在公眾利益立場看似是必須的。
但現時,發展商正積極撼動這個多年來的安排。有不少發展商指很難預計政府會提出的補地價水平(業界一般理解是扣除所有成本後,政府會預留發展預期收益的20%給發展商以訂出補地價的金額,大型項目補地價金額可動輒上百億),所以以當發展商察覺到某些時期有條件接近的地皮的補地價金額便宜時,就會出現一窩蜂為數個不同項目申請補地價的情況。
因此有業界認為,對發展商而言,補地價計算準則更透明,發展商理論上有機會更主動向政府申請補地價。但同時,正如前面所述,「補地價」牽涉公帑收入,公眾利益影響極大,如果被地產商得知補地價的計算準則,亦可以預期發展商會針對每個細項數字向政府「拗數」,若然發生,這將必然拖慢發展程序,有發展商甚至會有理據,就政府開出的補地價及其安排司法覆核(相對於補地價的天價金額,司法覆核的律師費用可說是九牛一毛,若然覆核成功一次半次,發展商已經「賺到有突」,增加了發展商挑起法律挑戰的誘因),引起更長時間的爭拗,所謂「精簡」程序能夠加快發展的期望落空,欲速不達。
而無論是對政府還是地產商,補地價問題也是兵家必爭之地,前者是關乎龐大的土地收益,後者是巨大的土地利潤,若然挑起補地價的紛爭,這爭拗將沒完沒了,除了公帑有機會蒙上損失,更要命的是,發展商看似很關心的發展速度,很可能會被拋諸腦後。
▌最壞的還未到臨
最後,精簡發展管制督導小組現在正考慮推出最具爭議亦係土地利益核心﹕涉及總樓面面積以及補地價方法的精簡措施。連同一系列政府官員以及建制團體,針對濕地緩衝區大幅度放寬的發展管制,以及城規程序的民主參與部分。精簡發展管制小組的動態,即將成為新界北及明日大嶼等大型發展計劃以外,直接改變本地土地發展玩法,具相當技術性,同時亦最具爭議性的城市議程之一。
--
8月專研系列 #肢解城市規劃 全集:https://liber-research.com/steamlining_planning/
💪 研究自主 月捐撐起最新專研系列:https://liber-research.com/support-us/
FPS ID:5390547
HSBC PayMe 捐款支持:https://bit.ly/32aoOMn
Podcast:https://liber-research.com/podcast/
義工招募:https://bit.ly/2SbbyT3
最小綠化面積 在 公視新聞網 PNN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氣候變遷導致降雨天數變少、強度增強,沿海地區還有海平面上升的問題。在這個趨勢下,像是大型滯洪池的七股潟湖顯得更重要,但是它正面臨嚴重的淤積問題,該如何延長七股潟湖的生命呢?
台南市政府水利局近十年來,投入3.3億元的經費,針對退縮最嚴重的青山港汕,將清淤的沙裝進沙腸袋來護岸,再加上圍籬定沙、覆蓋稻草與植生綠化。台江國家公園則是在網仔寮汕設置木樁消能,與民間團體合作種樹,希望能把沙留住。
台江國家公園管理處環境維護課課長呂宗憲認為,「今天這個是一個天然演替的過程,我們只能就是說,大家想辦法看怎麼樣去至少減緩。」
最小綠化面積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本集主題:「室內軟裝師養成術─不需花大錢動工裝潢,靠燈光、家飾、油漆、家具改變空間的美學佈置心法」介紹
訪問作者:Carol Li 李佩芳
內容簡介:
第一本軟裝師養成實戰書
獻給對軟裝有興趣,甚至夢想以此為志業的初學者
為台灣家庭需求量身打造的軟裝實力養成寶典
不用大刀闊斧也能改造居家氛圍。
不論是想學軟裝,或想靠自己力量改造居家,都必須拜讀的經典居家佈置聖經。
從深入了解「軟裝」觀念著手,藉由收納、風格、配色、陳列擺設、家具規劃、照明設備、
織品選擇,以及植物飾品裝飾技巧,一步步建立居家美感與品味養成。
想要自己著手打造出夢幻理想住宅?還是預算有限,卻不想將就日常生活品味?Carol教你如何使用簡單的軟裝技巧創造出獨具風格且舒適的生活空間,即便有限面積也能規劃出符合日常機能且不落俗套的高質感品味宅。
深入頗析居家軟裝佈置技巧,以日常習慣為基礎,利用色彩、質感、家飾品配置,重新詮釋美好品味生活感。
「軟裝」究竟是什麼?跟室內設計有何不同?居家空間難道真的需要軟裝嗎?Carol從最基本的軟裝觀念分享,帶你深入了解軟裝不只是能夠美化空間的幫手,也具備打造實用生活場域的功能。藉由軟裝佈置與裝飾,不但能夠提升自己創造力與美感,也打造出屬於自我風格的居家空間。
• 軟裝基本觀念
──軟裝師=布置師=風格師?
帶領讀者從最基礎的正確軟裝觀念入門,了解國內外現今流行趨勢,也明確釐清與室內設計不同之處,以及軟裝優勢與適用範圍。
• 風格手法
──如何探索自己喜愛的風格?與家人偏好的風格不同時如何解套?
你想知道的,本書都有建議方式。藉由解析熱門風格了解各項軟裝構成元素和設計重點,如北歐風、無印風、工業風、極簡風等等,讓讀者能夠進一步了解自己理想居家類型。
• 配色與陳列擺飾
──控制整體配色不超過三個顏色;托盤的聚焦妙用?
空間只有三種顏色會不會很單調?搭配不同材質的應用,層次的魔法超乎你的想像;三角構圖擺飾基礎、視覺凝聚法則,加上容器質感的統一,構築出零失誤的和諧平衡質感空間。
• 家具與照明配置
──家中一定要有茶几、餐桌?多功能的家具已成趨勢。
家具和照明居居家空間中要角,不但影響整體動線規劃和氛圍呈現,也是實踐生活實用機能的重要因素。尺寸、比例等細節都是關鍵。
• 佈置空間元素
──地毯多大比較好?挑對窗簾房間變高放大。
佈置空間不一定都是只能運用累積灰塵的裝飾品,綠化空間的植栽、能夠帶來溫馨暖意的織物,以及日常生活用品都能構成為佈置空間的元素,營造更清爽有機的舒適生活。
• Carol 不藏私技巧大公開
──美感如何養成?
非科班出生也有機會成為專業軟裝師,從日常生活培養居家生活美感養成術,Carol特別分享各項實用技巧、靈感發想、採購地點和實際規劃案例等,讓想更深入了解或從事軟裝行業的你,都能進一步培養專業軟裝技巧。
• 室內設計與軟裝布置差在哪裡?主張以軟裝為主、硬裝為輔的方式,重塑空間的價值與特色。從最基本的「軟裝」觀念確立基礎認知,讓預算有限或想要自己著手佈置空間的你,培養起和諧平衡的空間美感。
• 在沒收納好之前,談美感都是枉然。收納是建構美好空間的最基本技巧,之後再拆解掌握居家空間組成元素:配色、照明、動線規劃、家具擺飾、陳列裝飾、織品選擇或植物等,構築出符合日常基本動線規劃需求,並兼具品味質感的居家場域。
• 想要進入軟裝界的新手,能經由本書的軟裝風格技巧逐步累積實戰力。學會如何配置出美好風格的空間環境,不論是拍照或真實生活都能營造宛如居家雜誌優質舒適空間。
• 美感累積來自於日常生活。不藏私分享居家靈感發想地、品味裝飾採購地點、以及各項裝飾佈置小巧思,讓人人都有機會能為自己的空間營造出溫馨、實用且能陳述自我個性的住宅規劃。
作者簡介:Carol Li 李佩芳
畢業於高雄餐旅學院 / 航空管理系。
從興趣開始一路自學至創業,主張採軟裝為主、硬裝為輔的方式,協助屋主打造實用且保有個人特色的空間,並提供線上、線下課程,讓大眾有更多機會建立自主的美學養成之路。
作者粉絲頁: Carol Li 軟裝顧問
出版社粉絲頁: 出色文化
#李基銘 #fb新鮮事 #生活有意思 #快樂玩童軍
#漢聲廣播電台
YouTube頻道,可以收看
https://goo.gl/IQXvzd
podcast平台,可以收聽
SoundOn https://bit.ly/3oXSlmF
Spotify https://spoti.fi/2TXxH7V
Apple https://apple.co/2I7NYVc
Google https://bit.ly/2GykvmH
KKBOX https://bit.ly/2JlI3wC
Firstory https://bit.ly/3lCHDPi
請支持六個粉絲頁
李基銘主持人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ee
李基銘的影音頻道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video
Fb新鮮事新聞報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fbnews
漢聲廣播電台「fb新鮮事」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vhbn
漢聲廣播電台「快樂玩童軍」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scout
漢聲廣播電台「生活有意思」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ife
最小綠化面積 在 Dd tai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碧江,以前因為有一小山崗名叫碧崗,因“崗”與“江”同音,後改稱碧江;又傳古稱迫崗,因村內土崗有二岩石相互擠迫而得名,後用同音字改稱碧江。南宋初年,當時官至太尉右丞的蘇紹箕辭官寓居韶關南雄,後又舉家南遷碧江,成為當地蘇氏始祖,現今碧江的留存古祠堂也以蘇氏最多。此後近300年中,又有梁氏以及趙氏兩大家族在此定居,並成為碧江村的三大家族。新中國成立後建為鄉級鎮,先後屬第三區、陳村區、陳村公社,後來北滘公社成立時改屬北滘公社,至1990年改稱為街道,近於2001年村改居時將碧江、坤洲及都寧三個村居合併為現時的碧江社區居民委員會至今。位於北滘鎮鎮區東北部,是順德的“東大門”轄區總面積為8.9平方公里,共有12個居民小組。碧江地理位置優越,水陸交通網絡發達,新建的廣珠城際軌道交通碧江站於2012年正式開通。碧江有著優良的文化背景,自建村以來先後獲得國際衛生村、全國造林綠化千佳村、中國歷史文化名村、中國傳統村落、廣東省衛生村、廣東省文明單位、佛山市特色文明村、生態示範村等一系列稱號。 碧江祠堂眾多,蝦仔雲吞面、私房菜等美食,遍及景點角落,可謂旅遊美食一條龍!
最小綠化面積 在 Dd tai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葵涌邨Kwai Chung Estate是香港的公共屋邨,位於新界中葵涌,大窩口以東及葵興以西,現由香港房屋委員會管理,是荃灣新市鎮及葵青區最大公共屋邨。葵涌邨於1991年起分4個階段重建,重建工程由房屋署總建築師(採購)作總體設計,而其中部分期數更外判給幾間不同的大型私人建築師事務所作詳細設計,第3期由ARCA建築師事務所設計,第4期由馬梁建築師事務所設計,第5期及第7期則由巴馬丹拿建築師事務所設計和協興建築有限公司承建,外牆顏色以米黃色作主調,搭配白色及墨綠色,與近年的私人住宅發展選色相近。全邨於2008年4月完成後,共18座住宅樓宇,合計13,742個單位。據立法會文件披露,葵涌邨共居住約4萬人,如以單一屋邨計算,葵涌邨現為全港居住人口最多的公共屋邨。葵馥苑Kwai Fuk Court共有兩座新十字型樓宇,名為安葵閣及樂葵閣;原設計是居者有其屋屋苑,後來因為政府決定停售居屋,於2002年改為紀律部隊宿舍。葵涌邨重建前屬徙置區,分為上邨(1-26座)和下邨(27-42座)。葵涌邨於1960年興建,1964-1965年入伙,屬荃灣區第三個房委會公共屋邨,亦是荃灣區第三個大型公共屋邨。重建前的葵涌邨分別有42座住宅大廈及4座工廠大廈,住宅大廈稱為葵涌徙置區,通稱「葵涌新區」或簡稱「新區」,全部均屬第三型七層高共用廁所的徙置大廈,葵涌邨部份徙置大廈全黑色的外牆在當時一直是屋邨的特點;而工廠大廈稱為「葵涌徙置工廠大廈」,屬第二型徙置工廠大廈。1973年前均由徙置事務處管理,後交由房委會管理。雖然徙置區現已消失,但區內的居民仍以「新區」來稱呼葵涌邨,而途經的荃灣旺角線紅色小巴仍以「新區」來標示葵涌邨站。而位處大窩口道與禾塘咀街交界、第三期對出的公園亦命名為「葵涌新區公園」。該邨的徙置大廈在興建時沒有獨立廁所,居民需使用設在大廈中間或末端的公共廁所。其後一些樓宇加裝獨立廁所,中間的公共廁所拆去。葵涌邨於1991年起分三期重建,新樓宇分別於1997年、2000年和2005年落成。葵涌工廠大廈於2002年拆卸,原地納入葵涌邨並興建兩幢新住宅大廈——百葵樓和合葵樓,於2008年入伙,百葵樓和合葵樓也是房署首個項目試驗性採用全預製組件,連結構性部份都採用預製組件。葵涌邨重建後園林設計圍繞「城中綠洲」概念,重建時保留了逾百棵大樹,並種植了16萬棵植物,休憩面積由重建前4.8公頃,增至7.5公頃,全邨綠化面積高達30%,面積是全港公屋之冠。邨內有4個公共空間,其中第3期平台種植葵樹 ,地面鋪上藍色地磚代表河流,與葵涌之名相呼應。葵涌邨獲2008年優質建築大獎的住宅類別優異獎。
最小綠化面積 在 陸荒漠化面積27.4% 「科技種樹」與沙爭地科技種樹|沙漠變綠洲 的推薦與評價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