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南府城歷史區風華再現了!✨
圖/文 魚夫
臺南州會的修復工程已經接近尾聲了,建築的立面終於重現風華😍。臺南的古蹟和歷史建築,在中央與地方的努力下,歷經十餘年,整個舊城歷史區的景觀為之丕變,我來台南住了十餘年 ,幾乎每年都得再畫一棟修建後的建築😅。
這讓我想起有一陣子日本的首相更迭頻繁,東京鐵塔的お土産店(紀念品商店)出了一個杯子,杯縁印有歷屆首相的漫畫肖像,但是因為任期實在太短,美國《Time》雜誌還刊出了一張政治漫畫,諷刺全世界兩種生命最短的動物除了孑孓外,就是日本首相😅,那杯子我連三年去東京都買了一個新的回來,外側卻肖像越畫越小,因為擠進許多短命的內閣總理,最後杯子裝不下了,居然改成紙一張來紀念🤔。
如今畫臺南歷史建築也一樣,整張圖面快擺不進去了,不過往日這府城歷史街區也彷彿躍然於紙上,臺灣沒有一個城市能像臺南那樣瞬間走進時光燧道,來到了日治及其以前的時代👏。
如今又有臺南州會修建即將完工,在修建過程中2020年的3月份,修繕單位發現一枚長約98、厚約1.5、寬約24公分的棟札🧐,棟札在日式建築裡等於是建築的履歷書,所以其上載明落成時間為1935年(昭和10年)的12月24日,並記錄了上棟式祭是由臺南神社的宮司(神社的最高負責人)松本賴光來率領眾人祭祀,而總體設計係由當時的臺南州土木課技師住谷茂夫總其事,工程則由「請負」(うけおい,相當今之營造商)負責。
松本賴光因係臺南神社的宮司,所以重要祭典能請得他來主持,便也是一種榮幸。現已整修完成的「鶯料理」創辦人天野久吉因為生前經常寄付(捐款)神社且熱心公益,因而與宮司關係匪淺,又因熱愛台灣,遺言死後骨灰帶回台南埋葬,此後天野家庭院右側建立天野久吉紀念碑和銅像等儀式,松本賴光都義不容辭的主持。
臺南州會的基地,過去是州廳的停車場,採鋼筋混擬土的結構,樓高三層,外牆為黄褐色溝面磚,即俗稱的「國防磚」,另一方面,也配合整條今之中正路林百貨等街區顏色,使其看來整齊劃一。
日治時期,最初州設置州協議會作為州知事的諮詢機關,所以互動頻仍,乃在建築設計上,搭有天穚和隔鄰的州廳(今國立臺灣文學館)互通,修復後的州會,市府計畫,原與文資處使用同棟建築的中西區圖書館將搬遷到二至三樓,至於二二八紀念館則將設在一樓。
州會的建築設計師住谷茂夫還有棟在歷史建築區的重要作品,即1940所興建的「嘉南大圳組合事務所」辦公廳舍,戰後改名為「嘉南農田水利會」,外表簡潔,柱頭裝飾力求簡約,屬近世復興式風格,其次,興築於西元1935-1937年間(昭和10-12年)的臺南神社事務所,也就是今天的忠義國小圖書館也是由他所督工。
住谷茂夫來臺南之前,曾任新竹州內務部土木課技師,1934年(昭和9年)峻工的「新竹信用組合」,即今「新竹第一信用合作社營業部」就是由他負責設計。
原臺南神社事務所位置在現在孔廟文化園區。日本時代初期即有神社之興建,至日昭和5年(西元1930年)推行皇民化運動後,興建神社更成重要的治臺政策⛩。日大正12年(西元1923年)所建的臺南神社,其社格僅次於臺灣神社。臺南神社事務所約建於日昭和10-12年(西元1935-1937年),同一時期興建的建築物尚有御本殿、拜殿、神苑庭園植栽、神橋造景、武德殿及其附屬大弓場射屋等。
日大正9年(西元1920年)獲得建立許可的臺南神社⛩,設計者爲當代知名的技師森山松之助(西元1869-1949年),神苑為留學德國博士本鄉高德(生卒年不詳) 規劃,工務由總督府住谷茂夫(生卒年不詳)技師負責,內苑爲臺南神社之主體建築及參拜神道,外苑則設立臺南神社神苑,於範圍內依照地勢改鑿參道,區內林樹青翠🌳,間有神泉水池,整體日式庭園風格,與孔廟半月池與海東書院遺跡南側低濕之地,架設神橋,相互呼應增添雅趣☺️。
原臺南神社事務所設立於外苑之西南角,其位置遠離御本殿,經研判應為「神苑休憩所」,按社務所通常應配置於御本殿左側,且其建築形式亦有規範,但目前所見與傳統配置不同,而所謂的休憩所為日本皇族代表天皇外出巡視之臨時行館,亦在此接見臣民。
農田水利會對面的原「臺南警察署」👮則為梅澤捨次郎的作品,1930年2月3日梅澤擔任臺南州地方技師,1931到1933年之間兼任臺灣建築會臺南州支部長,所以是住谷茂夫的先輩,其次在府城舊歷史區裡,「林百貨」及附近(中正路,當時稱為末廣町)的連續性住商統一建築風格都是出自於梅澤的總體規畫。
一代建築大師森山松之助在這個區域裡也有兩座傑作,一是原「臺南地方法院」(1912,今司法博物館),另一則為臺南州廳(1913,今臺灣國家文學館)這兩座都是臺南的鎮市之寶✨,其實社格僅次於臺灣神社(圓山飯店)的臺南神社,興建於1923年,也是由森山松之助所設計。
說來說去,好像文章裡的人物應該都是互相認識的😅,古蹟與歷史建築的風華再現,也讓我們隱約看到了那個世代的生活😀。
影片分享:
來歷史老城怎麼玩?不但畫了很精緻的地圖,還景點一個個畫出來,對你夠好了吧!
https://youtu.be/mkEPiKOxqE0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67的網紅李俊俋,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立委李俊俋表示,居住正義始終無法實現的原因在於: 一、內政部長更迭頻繁,每換一個部長即換一個住宅政策,朝令夕改,人民的居住正義當然無法實現。 二、2008年馬英九上台後,大量吸引中資的流動資金進來台灣,造成2008年第4季房價所得比開始飆高,以致於現在炒房問題如此嚴重。 三、內政部既然是主導住宅政策...
更迭頻繁 在 政經八百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政經八百政治標記
〔#看劇學政治 #從《羽球少年團》看韓國人民的仇日情結〕
《羽球少年團》為韓國首部以羽球為主題的電視劇,描繪一位都市男孩及其身為羽球教練的父母,在全羅南道海南郡的鄉村中,與一群同齡的少年及少女在羽球界精進成長的熱血故事。
劇中除了村民間的互動療癒動人外,孩子們面臨挑戰和困難時彼此砥礪成長的過程更是振奮人心。在劇中有段與日本進行交流對抗賽的情節,教練們不斷提醒「韓日戰」的重要性,也透露出韓國人民長久難解的仇日情結。
*以下內容含少量劇透*
▌歷史脈絡
根據去年的調查,韓日民眾不滿對方的理由前兩名高度一致,「歷史問題」和「獨島(竹島)」是兩國關係不睦的主因。
朝鮮自1910年開始為期35年的日本殖民時期,日本採用嚴密的憲兵制度作為統治手段,只要被總督府視為不純份子的朝鮮人,皆可能以「違紀」的標籤鋃鐺入獄。
為箝制朝鮮的民族意識及思想,日本大舉管制教育和宗教,並透過土地調查和稻米增產計畫將人民的土地及農產佔為己有,長期高壓統治及資源掠奪下,1919年爆發了史稱三一運動的抗日事件,但仍在血腥鎮壓下以失敗告終。
而二戰爆發後,不僅有許多朝鮮人被徵調上戰場,更有大量年輕女性淪為慰安婦,成為往後韓日關係中的重要問題。
戰後雖然脫離日本殖民,卻在美蘇對立的國際情勢下被迫分裂,更不得不和昔日的殖民母國站在同一陣線,也導致殖民時期的究責難以落實,情感無以宣洩。
▌獨島爭議
與台日釣魚台爭議相似,韓日也存在領土爭議。
位於兩國間的獨島實際為韓國控制,但日本也主張獨島在1905年已納入領土。這場主權爭端原為資源的競奪,然因韓國強大的仇日情結,使獨島主權爭議逐漸演變為民族尊嚴的象徵。
對韓國而言,獨島象徵著殖民後的歷史清算,視日本的主張為帝國主義的延續,基於民族尊嚴,韓方態度強硬,不容以談判或是國際仲裁的方式解決獨島爭議,韓日關係因此劍拔弩張,更使獨島成為雙方政治人物煽動民族主義的一大利器。
▌為何韓國比台灣更仇日?
這時可能會出現一個問題:臺灣同樣經歷了日治時期,為何不如韓國那樣仇日?
朝鮮乃以國家的身份被日本併吞,對於擁有千年歷史且已形成民族意識的朝鮮人民來說,民族自尊受辱之感使當時反日的力道更強烈。
反觀統治政權更迭頻繁的台灣,是作為中國的一部分被割讓給日本,破碎的歷史記憶與遭母國遺棄的孤兒心理,使台灣人陷入認同困境,共同體的概念難以建立,反日力道相對單薄許多。
台灣在解殖後旋即迎來國民政府的統治,經歷了清鄉、二二八事變等血腥鎮壓及白色恐怖,長期活在恐懼下的台灣人民不免將日本和中國進行比較,加上較具反帝意識的左翼人士被大量肅清,社會充溢懷日思想,使後殖民問題無法得到充分的討論與反思,也難以對過去的歷史進行清算與反省。
▌難見好轉的情感對立
時至今日,多份調查均顯示出,韓日對彼此的好感度常年低迷,更在近兩年加速惡化,尤其是韓國民眾對日本的觀感。
「東亞研究院」與「言論NPO」2020年的調查中,韓國人對日本的好感度從31.7%銳減到12.3%,印象不好的比例更自49.9%暴漲到71.6%。
這是因為2019年韓日雙方爆發貿易戰,加上時任日相安倍晉三發表了多次涉韓的負面言論,使韓國人對日本的好感度大幅下降。
不過相比之下,日本人對韓國的觀感並未有太大波動,這要歸功於電視劇和音樂等韓流文化受到日本年輕人的喜愛,從而拉升了對韓國的好感度所致。
韓國經濟研究院今年的調查結果也顯示,僅有16.7%的韓國人和20.2%的日本人
▌比起日本,更討厭中國?
韓國近年的厭日情緒高漲,但《時事雜誌》上個月的民調讓人看到了不同的可能性,雖然依舊有7成6的韓國人不喜歡日本,但各年齡層中,20代年輕人沒好感的比例明顯最低,改善雙邊關係的意願也較其他世代強烈,或許能成為雙方關係改善的契機。
而且比起日本,韓國年輕世代對於中國的印象更不佳,皮尤研究中心2020年的調查顯示,30-49歲及18-29歲的韓國受訪者不喜歡中國的比例皆達八成,遠高於50歲以上的68%。
事實上,近年對中國反感增加的速度甚至不亞於日本,在去年的調查中有40.1%的受訪者表示對中國有「敵意」,比起2015年上升24%,對中國保有「友好」態度的比例則從50%下降到20.4%,變化幅度都大於對日本的觀感變化。
主因是中國推行「東北工程」,不斷挑戰韓國歷史與傳統文化的的正統性,尤其「泡菜爭奪戰」和「尹東柱國籍事件」更是觸動韓國的底線,不但在不久前將泡菜正名為「辛奇」,多部韓劇也因中資置入或中國元素過多,引發觀眾抨擊,甚至被腰斬。
▌結語
在劇中,主角們最後擊敗日本代表隊,賽後教練們表示「果然我們一定要贏日本」、「妳們也不喜歡她們吧?」
沒想到孩子們卻回答「我們並不討厭日本選手,我們相處得很好、經常互相連絡」,成熟的回應不僅突顯出年輕世代不再視日本為死敵,更彰顯了運動競技的精神所在。
最近的奧運,也看到不少超越國族藩籬的畫面,例如男子團體射箭中,韓臺日在包攬金銀銅牌後,選手賽後開心的自拍,令不分國界的網友紛紛稱讚畫面美好。
希望將來韓日間能放下嫌隙,也提醒大家縱使對某些國家觀感不佳,也不應過度上升到無辜的國民和運動員身上,造成不必要的傷害。
更迭頻繁 在 政經八百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政經八百政治標記
〔#看劇學政治 #從《羽球少年團》看韓國人民的仇日情結〕
《羽球少年團》為韓國首部以羽球為主題的電視劇,描繪一位都市男孩及其身為羽球教練的父母,在全羅南道海南郡的鄉村中,與一群同齡的少年及少女在羽球界精進成長的熱血故事。
劇中除了村民間的互動療癒動人外,孩子們面臨挑戰和困難時彼此砥礪成長的過程更是振奮人心。在劇中有段與日本進行交流對抗賽的情節,教練們不斷提醒「韓日戰」的重要性,也透露出韓國人民長久難解的仇日情結。
*以下內容含少量劇透*
▌歷史脈絡
根據去年的調查,韓日民眾不滿對方的理由前兩名高度一致,「歷史問題」和「獨島(竹島)」是兩國關係不睦的主因。
朝鮮自1910年開始為期35年的日本殖民時期,日本採用嚴密的憲兵制度作為統治手段,只要被總督府視為不純份子的朝鮮人,皆可能以「違紀」的標籤鋃鐺入獄。
為箝制朝鮮的民族意識及思想,日本大舉管制教育和宗教,並透過土地調查和稻米增產計畫將人民的土地及農產佔為己有,長期高壓統治及資源掠奪下,1919年爆發了史稱三一運動的抗日事件,但仍在血腥鎮壓下以失敗告終。
而二戰爆發後,不僅有許多朝鮮人被徵調上戰場,更有大量年輕女性淪為慰安婦,成為往後韓日關係中的重要問題。
戰後雖然脫離日本殖民,卻在美蘇對立的國際情勢下被迫分裂,更不得不和昔日的殖民母國站在同一陣線,也導致殖民時期的究責難以落實,情感無以宣洩。
▌獨島爭議
與台日釣魚台爭議相似,韓日也存在領土爭議。
位於兩國間的獨島實際為韓國控制,但日本也主張獨島在1905年已納入領土。這場主權爭端原為資源的競奪,然因韓國強大的仇日情結,使獨島主權爭議逐漸演變為民族尊嚴的象徵。
對韓國而言,獨島象徵著殖民後的歷史清算,視日本的主張為帝國主義的延續,基於民族尊嚴,韓方態度強硬,不容以談判或是國際仲裁的方式解決獨島爭議,韓日關係因此劍拔弩張,更使獨島成為雙方政治人物煽動民族主義的一大利器。
▌為何韓國比台灣更仇日?
這時可能會出現一個問題:臺灣同樣經歷了日治時期,為何不如韓國那樣仇日?
朝鮮乃以國家的身份被日本併吞,對於擁有千年歷史且已形成民族意識的朝鮮人民來說,民族自尊受辱之感使當時反日的力道更強烈。
反觀統治政權更迭頻繁的台灣,是作為中國的一部分被割讓給日本,破碎的歷史記憶與遭母國遺棄的孤兒心理,使台灣人陷入認同困境,共同體的概念難以建立,反日力道相對單薄許多。
台灣在解殖後旋即迎來國民政府的統治,經歷了清鄉、二二八事變等血腥鎮壓及白色恐怖,長期活在恐懼下的台灣人民不免將日本和中國進行比較,加上較具反帝意識的左翼人士被大量肅清,社會充溢懷日思想,使後殖民問題無法得到充分的討論與反思,也難以對過去的歷史進行清算與反省。
▌難見好轉的情感對立
時至今日,多份調查均顯示出,韓日對彼此的好感度常年低迷,更在近兩年加速惡化,尤其是韓國民眾對日本的觀感。
「東亞研究院」與「言論NPO」2020年的調查中,韓國人對日本的好感度從31.7%銳減到12.3%,印象不好的比例更自49.9%暴漲到71.6%。
這是因為2019年韓日雙方爆發貿易戰,加上時任日相安倍晉三發表了多次涉韓的負面言論,使韓國人對日本的好感度大幅下降。
不過相比之下,日本人對韓國的觀感並未有太大波動,這要歸功於電視劇和音樂等韓流文化受到日本年輕人的喜愛,從而拉升了對韓國的好感度所致。
韓國經濟研究院今年的調查結果也顯示,僅有16.7%的韓國人和20.2%的日本人
▌比起日本,更討厭中國?
韓國近年的厭日情緒高漲,但《時事雜誌》上個月的民調讓人看到了不同的可能性,雖然依舊有7成6的韓國人不喜歡日本,但各年齡層中,20代年輕人沒好感的比例明顯最低,改善雙邊關係的意願也較其他世代強烈,或許能成為雙方關係改善的契機。
而且比起日本,韓國年輕世代對於中國的印象更不佳,皮尤研究中心2020年的調查顯示,30-49歲及18-29歲的韓國受訪者不喜歡中國的比例皆達八成,遠高於50歲以上的68%。
事實上,近年對中國反感增加的速度甚至不亞於日本,在去年的調查中有40.1%的受訪者表示對中國有「敵意」,比起2015年上升24%,對中國保有「友好」態度的比例則從50%下降到20.4%,變化幅度都大於對日本的觀感變化。
主因是中國推行「東北工程」,不斷挑戰韓國歷史與傳統文化的的正統性,尤其「泡菜爭奪戰」和「尹東柱國籍事件」更是觸動韓國的底線,不但在不久前將泡菜正名為「辛奇」,多部韓劇也因中資置入或中國元素過多,引發觀眾抨擊,甚至被腰斬。
▌結語
在劇中,主角們最後擊敗日本代表隊,賽後教練們表示「果然我們一定要贏日本」、「妳們也不喜歡她們吧?」
沒想到孩子們卻回答「我們並不討厭日本選手,我們相處得很好、經常互相連絡」,成熟的回應不僅突顯出年輕世代不再視日本為死敵,更彰顯了運動競技的精神所在。
最近的奧運,也看到不少超越國族藩籬的畫面,例如男子團體射箭中,韓臺日在包攬金銀銅牌後,選手賽後開心的自拍,令不分國界的網友紛紛稱讚畫面美好。
希望將來韓日間能放下嫌隙,也提醒大家縱使對某些國家觀感不佳,也不應過度上升到無辜的國民和運動員身上,造成不必要的傷害。
更迭頻繁 在 李俊俋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立委李俊俋表示,居住正義始終無法實現的原因在於:
一、內政部長更迭頻繁,每換一個部長即換一個住宅政策,朝令夕改,人民的居住正義當然無法實現。
二、2008年馬英九上台後,大量吸引中資的流動資金進來台灣,造成2008年第4季房價所得比開始飆高,以致於現在炒房問題如此嚴重。
三、內政部既然是主導住宅政策的部會,其政策必須要明確及具延續性,並且要向國人清楚交代,而非政策推動之後,全部變成建商獲利,人民永遠望樓興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