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立交通大學7月10日頒發108學年度傑出校友,共9位於事業及社會具有傑出貢獻之校友獲獎,包括中科院系統發展中心院級計畫副總主持人江炳欽學長(控工70)、前智邦科技總經理李志強學長(機械79)、業成集團董事長暨總經理周賢穎(光電碩81)、信驊科技公司董事長暨總經理林鴻明(EMBA 94/1e)、最高行政法院法官陳國成學長(科法碩94)、中華民國外貿協會秘書長葉明水學長(管科66)、創為精密董事長趙書華學姊(計科69)、鴻海科技集團董事長劉揚偉(電物67)、華威國際顧問合夥人暨營運長蔡士傑學長(計科67)。
江炳欽學長畢業於交通大學控制工程學系及研究所,任職國家中山科學研究院36年期間曾擔任神龍計畫及光華計畫主持人,現為中科院系統發展中心院級計畫副總主持人。於中科院服務期間負責海用戰鬥系統整合規劃設計與發展,推動飛彈、戰鬥系統指管、通信、鏈路、電戰、雷達、水下科技、火砲控制以及戰鬥系統整合等國防武器系統研發研製工作。
李志強學長畢業於交通大學機械工程學系,1999年進入智邦公司擔任技術經理,20年來歷任經理、協理、研發長、研發副總、總經理等重要技術與管理職,今年甫自智邦總經理職務榮退轉任美商亞馬遜服務。智邦科技在李志強學長的支持下,與交大的理學院與AI 學院成立「智慧科學於生醫與產業應用之合作研究」,預計以五年2000萬的研發經費,共同培育跨領域研究人才。
周賢穎學長畢業於交通大學光電研究所,現任鴻海旗下業成集團董事長及總經理。曾任聯友光電/友達光電處長以及群創光電協理。其專業的技術背景與豐富的公司營運經驗,更授命成為多家公司專業規劃者。不僅擔任富士康集團所有顯示模組總規劃負責人,並參與協助管理多家集團內公司的規劃與改造。此外,回饋母校不遺餘力,個人捐助交大光電系大學部學生獎助學金一千萬外,也促成交大與業成產學合作案,成立「業成交大聯合實驗室」。
林鴻明學長畢業於交通大學EMBA,現任信驊科技公司董事長暨總經理。林鴻明學長創立信驊科技,堅守「勇於創新,樂於分享」的信念,堅定走一條與其他人不同的創業道路,打造信驊科技與眾不同的企業文化DNA。也因為對於創業的熱情,林鴻明已持續多年贊助交大思源基金會所舉辦的交大種子基金創業競賽,鼓勵年輕學子積極走向創業之路。
陳國成學長是交通大學科技法律學院法學碩士、博士校友,現任最高行政法院法官,並曾任智慧財產法院院長。其運用所學實證研究方法致力開展台灣科技法學發展,為台灣首批專業法院-智慧財產法院法官之一。任智慧財產法院院長期間,開創智財法院新風貌,為台灣專業法院之楷模。同時他也回饋母校擔任交大科技法律學院兼任教授,推動法學教育不遺餘力。
葉明水學長畢業於交通大學工學院管理科學系,現任中華民國對外貿易發展協會秘書長、中華民國展覽暨會議商業同業公會(TECA)理事長、亞洲展覽會議協會聯盟 (AFECA)主席。其長期致力台灣會展產業發展並積極促進臺灣會展產業與國際接軌,使其榮獲美國IAEE會展領袖傑出成就獎,為台灣第一人,也是亞洲第一位獲得此獎項之會展領袖;同時他也曾獲2014及2010年度經理人月刊百大MVP最有價值經理人,以及獲頒「李國鼎管理獎章」。
趙書華學姊畢業於交通大學計算機工程學系,現任創為精密材料董事長,且擔任交大校友總會監事及交大思源基金會董事。曾任職宏碁電腦,擔任行銷經理期間,廣佈行銷據點並負責統籌中南美洲子公司業務,協助宏碁佈局國際。1991年成立鹽光公司擔任董事長;1998年成立創為精密材料,目前公司擁有100多項發明專利,也榮獲第23 屆與第25 屆中華民國企業環保獎銅級獎的殊榮。
劉揚偉學長畢業於交通大學電子物理系,現任鴻海科技集團董事長。劉揚偉學長曾創立主機板品牌Young Micro、南北橋IC設計公司ITE、ADSL IC設計公司ITEX;2003年回台擔任普誠科技公司總經理;2007年應鴻海集團董事長郭台銘之邀成為特助,後一路升任,2019年升任鴻海科技集團董事長。
蔡士傑學長畢業於交通大學計算機科學系,現任華威國際顧問(The CID Group) 合夥人兼營運長。蔡士傑於1993-2007年加入埃森哲(Accenture)諮詢顧問公司,蔡士傑學長擔任埃森哲台灣區總裁暨大中華區高科技產業總裁時,負責拓展在大中華區IT產業的業務,他成功的建立高績效團隊,把台灣打造成埃森哲全球高科技產業的重鎮之一。台灣半導體製造巨擘台積電,在和他及埃森哲多年的合作下,重視服務價值、提升服務效率,晉升為世界級的頂尖企業。
智慧機械產學推動 計 畫 產學接軌 分 項 計 畫 在 交通大學校友會 NCTU Alumni Association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國立交通大學7月10日頒發108學年度傑出校友,共9位於事業及社會具有傑出貢獻之校友獲獎,包括中科院系統發展中心院級計畫副總主持人江炳欽學長(控工70)、前智邦科技總經理李志強學長(機械79)、業成集團董事長暨總經理周賢穎(光電碩81)、信驊科技公司董事長暨總經理林鴻明(EMBA 94/1e)、最高行政法院法官陳國成學長(科法碩94)、中華民國外貿協會秘書長葉明水學長(管科66)、創為精密董事長趙書華學姊(計科69)、鴻海科技集團董事長劉揚偉(電物67)、華威國際顧問合夥人暨營運長蔡士傑學長(計科67)。
江炳欽學長畢業於交通大學控制工程學系及研究所,任職國家中山科學研究院36年期間曾擔任神龍計畫及光華計畫主持人,現為中科院系統發展中心院級計畫副總主持人。於中科院服務期間負責海用戰鬥系統整合規劃設計與發展,推動飛彈、戰鬥系統指管、通信、鏈路、電戰、雷達、水下科技、火砲控制以及戰鬥系統整合等國防武器系統研發研製工作。
李志強學長畢業於交通大學機械工程學系,1999年進入智邦公司擔任技術經理,20年來歷任經理、協理、研發長、研發副總、總經理等重要技術與管理職,今年甫自智邦總經理職務榮退轉任美商亞馬遜服務。智邦科技在李志強學長的支持下,與交大的理學院與AI 學院成立「智慧科學於生醫與產業應用之合作研究」,預計以五年2000萬的研發經費,共同培育跨領域研究人才。
周賢穎學長畢業於交通大學光電研究所,現任鴻海旗下業成集團董事長及總經理。曾任聯友光電/友達光電處長以及群創光電協理。其專業的技術背景與豐富的公司營運經驗,更授命成為多家公司專業規劃者。不僅擔任富士康集團所有顯示模組總規劃負責人,並參與協助管理多家集團內公司的規劃與改造。此外,回饋母校不遺餘力,個人捐助交大光電系大學部學生獎助學金一千萬外,也促成交大與業成產學合作案,成立「業成交大聯合實驗室」。
林鴻明學長畢業於交通大學EMBA,現任信驊科技公司董事長暨總經理。林鴻明學長創立信驊科技,堅守「勇於創新,樂於分享」的信念,堅定走一條與其他人不同的創業道路,打造信驊科技與眾不同的企業文化DNA。也因為對於創業的熱情,林鴻明已持續多年贊助交大思源基金會所舉辦的交大種子基金創業競賽,鼓勵年輕學子積極走向創業之路。
陳國成學長是交通大學科技法律學院法學碩士、博士校友,現任最高行政法院法官,並曾任智慧財產法院院長。其運用所學實證研究方法致力開展台灣科技法學發展,為台灣首批專業法院-智慧財產法院法官之一。任智慧財產法院院長期間,開創智財法院新風貌,為台灣專業法院之楷模。同時他也回饋母校擔任交大科技法律學院兼任教授,推動法學教育不遺餘力。
葉明水學長畢業於交通大學工學院管理科學系,現任中華民國對外貿易發展協會秘書長、中華民國展覽暨會議商業同業公會(TECA)理事長、亞洲展覽會議協會聯盟 (AFECA)主席。其長期致力台灣會展產業發展並積極促進臺灣會展產業與國際接軌,使其榮獲美國IAEE會展領袖傑出成就獎,為台灣第一人,也是亞洲第一位獲得此獎項之會展領袖;同時他也曾獲2014及2010年度經理人月刊百大MVP最有價值經理人,以及獲頒「李國鼎管理獎章」。
趙書華學姊畢業於交通大學計算機工程學系,現任創為精密材料董事長,且擔任交大校友總會監事及交大思源基金會董事。曾任職宏碁電腦,擔任行銷經理期間,廣佈行銷據點並負責統籌中南美洲子公司業務,協助宏碁佈局國際。1991年成立鹽光公司擔任董事長;1998年成立創為精密材料,目前公司擁有100多項發明專利,也榮獲第23 屆與第25 屆中華民國企業環保獎銅級獎的殊榮。
劉揚偉學長畢業於交通大學電子物理系,現任鴻海科技集團董事長。劉揚偉學長曾創立主機板品牌Young Micro、南北橋IC設計公司ITE、ADSL IC設計公司ITEX;2003年回台擔任普誠科技公司總經理;2007年應鴻海集團董事長郭台銘之邀成為特助,後一路升任,2019年升任鴻海科技集團董事長。
蔡士傑學長畢業於交通大學計算機科學系,現任華威國際顧問(The CID Group) 合夥人兼營運長。蔡士傑於1993-2007年加入埃森哲(Accenture)諮詢顧問公司,蔡士傑學長擔任埃森哲台灣區總裁暨大中華區高科技產業總裁時,負責拓展在大中華區IT產業的業務,他成功的建立高績效團隊,把台灣打造成埃森哲全球高科技產業的重鎮之一。台灣半導體製造巨擘台積電,在和他及埃森哲多年的合作下,重視服務價值、提升服務效率,晉升為世界級的頂尖企業。
智慧機械產學推動 計 畫 產學接軌 分 項 計 畫 在 台灣物聯網實驗室 IOT Labs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西門子:臺灣借鏡德國工業4.0有4大挑戰
臺灣邁向工業4.0的道路上,目前仍有4大考驗,一是欠缺完善的工廠數位布局規畫,其次是企業內仍有數位資訊斷層,第三是多數企業生產模擬與自動化系統效能不足,最後是,上游機械業者和下游供應商也尚未建立資料數位化的共識。
文/余至浩 | 2015-06-05發表
為了催生臺灣未來10年產業科技發展方案,行政院今日一連兩天舉辦了「生產力4.0」科技發展策略會議,廣邀部會及國內外近200位產學研專家及代表到場提出建議,而當中找來了臺灣西門子數位工廠與製程工業暨驅動科技事業部總經理鄭智峰,以及美國密西根大學機械與生醫工程系教授石昭明,分別就德國「工業4.0」和美國AMP計畫的實行,來提供臺灣朝向「生產力4.0」的長遠目標前進。
以德國的工業發展來說,從2012年開始推動工業4.0計畫,目的是為要解決全球競爭下所面臨製造危機和人口老化等問題。鄭智峰指出,工業4.0的概念是建構在虛實整合系統(Cybr Physical System,CPS)的基礎上,要讓設備智慧化,生產自主化,來縮短產品上市時間,提高生產的靈活性以及效能。
他也舉2013年德國漢諾威工業大展展出的汽車自動化機器手臂當例子,在這個生產線中有3臺機器手臂,彼此可以互相溝通合作,一旦有任務進來就會依自己角色來自動分配工作,讓生產過程更智慧化與彈性化,也因為生產流程縮短,他說,去年由西門子打造的一輛超跑,從開發到產品上市僅花了16個月就全部完成,「這就是透過生產自動化、數位化來達成「工業4.0」雛型」他說。
臺灣跨入工業4.0的4大考驗
鄭智峰觀察臺灣製造業在邁向「工業4.0」的道路上,目前仍有4大考驗,一是欠缺完善的工廠數位布局及規畫,其次在資訊管理上也容易發生數位資訊的斷層,第三項考驗是較少有企業做好自動化系統的效能優化及生產模擬,另外,上游機械業者和下游供應商之間也尚未建立資料數位化的共識。
他進一步解釋,要朝向臺灣版「工業4.0」,製造業者首要面對的是系統轉換的建置費用,其次則是要選對投入能符合未來「工業4.0」環境的產品。除了面臨技術上難題,管理者也得接受管理上的挑戰 ,像是調整組織部門重心,過去IT自動化部門可能並非公司最重要的單位,但未來將有更多工作會交由IT自動化部門來開發自動化系統,例如,部份採購分析工作可能會交由軟體工程師,將採購的流程自動化。
此外, 在教育方面,鄭智峰直言,目前臺灣教育人才培育和業界需求間仍存有不小落差,如何透過培育來滿足未來「工業4.0」人才需求,也是政府必需要重視的問題。鄭智峰也以目前在德國採用的雙軌教育制度為例,德國政府為了發展工業4.0所需的人才,因此規定企業必需依公司規模來提供產學合作,像是西門子目前一年就要花上1億8千萬歐元運用在產學教育上,包括提供相關工程系學生每學期到西門子實習訓練,透過學習和實務銜接,讓學生畢業後迅速與業界接軌。「這也是臺灣未來可以參考的方向。」他說。
實現臺灣版工業4.0的3個建議
鄭智峰也提出臺灣工業要走向自動化和數位化的短、中、長期規畫,首先在軟體方面得從基礎環境整合做起,其次則是建立工廠數位平臺,並與自動化設計結合,而硬體方面,除了硬體製程優化外,未來也將能加入全方位整合的自動化設計,並建立起製程模組化,如此才能建構起整個數位工廠,進而達成實現臺灣版工業4.0的目標。
不過他也坦承,目前距離運用「工業4.0」來達到商業模式推動還有點早,但透過工廠網路化、設備的模組化,他認為,未來的工廠很可能是一 家公司的全球工廠,或是一家工廠用全球不同家公司工廠來做生產,這也將會是臺灣製造業未來將面對的全球化挑戰。
除了德國推動「工業4.0」計畫,美國也很早就意識到製造業正面臨巨大變革,因此在2011年就推出了先進製造夥伴計畫(Advanced Manufacturing Partnership,AMP),希望藉此來重新取得美國在全球製造的領先地位。石昭明也完整參與了AMP與AMP2.0計畫的過程。以AMP計畫來說,他認為有三個重要關鍵,分別是成立一個跨部會製造小組、建立全國創新製造中心,以及在社區大學引進德國技工的訓練制度,來加快先進製造的發展腳步。
儘管不少國家如中國,近幾年也積極投入製造科技發展,目標要成為世界製造強國。不過,石昭明也建議,臺灣政府在推行「生產力4.0」時,不能只想著要與其他國家競爭,而是要以為人民謀福利為依歸,此外,他也認為,製造業在發展先進製造的過程中,不能只有製造技術的本身,更重要的是從中找到具有創造力的價值。同時,專業技工在整個製造生產當中也同樣重要,像是機器設備如果沒有技工去調整僅靠軟硬體也無法讓產線順利運作,特別在先進製造的過程中,高級技工更是不可缺少的部分。
石昭明曾以國家製造總額除以人口來分析一個國家的製造GDP發現,這些製造GDP排名最前面的幾個國家,例如日本、瑞士、美國、瑞典、丹麥、荷蘭等都具備相同特色,像是尊敬技術專業、具備健全高科技教育制度,重視創新及價值,以及擁有強而有力政府和產業領導者。
附圖:臺灣西門子數位工廠與製程工業暨驅動科技事業部總經理鄭智峰認為,臺灣邁向工業4.0的路上有四大考驗要克服。
資料來源:http://www.ithome.com.tw/news/964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