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股盤後〉三連黑!鮑爾警告經濟前景嚴峻 美聯邦退休金暫緩投資中企
週三 (13 日) 聯準會 (Fed) 主席鮑爾看淡經濟前景、美中緊張關係加劇,恐慌指數 VIX 上升,美債殖利率下滑、美元、黃金走高,美股四大指數集體收黑。
Fed 主席鮑爾週三發表談話,他認為美國經濟前景風險很大,反對美國走向負利率,警告若不增加政府刺激計畫支出,經濟持續低迷的威脅可能加深。
美國聯邦退休儲蓄投資委員會 (FRTIB) 週三發表聲明,將無限期推遲投資部分中國企業資產。
全球新冠肺炎 (COVID-19) 疫情延燒不斷,截稿前,據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Johns Hopkins University)即時統計,全球確診數已飆破 430 萬例,死亡數突破 29.3 萬例,美國迄今累計確診數超過 130 萬,死亡人數至少 8.2 萬。
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 (FDA) 前局長 Scott Gottlieb 表示,美國積極復工的各州早期數據顯示其染疫情況加劇。
週三 (13 日) 美股四大指數表現:
▪ 美股道瓊指數下跌 516.81 點,或 2.17%,收 23,247.97 點。
▪ 標普 500 指數下跌 50.12 點,或 1.75%,收 2,820.00 點。
▪ 那斯達克指數下跌 139.38 點,或 1.55%,收 8,863.17 點。
▪ 費城半導體指數下跌 33.68 點,或 1.95%,收 1,691.57 點。
標普所有板塊全部淪陷,能源板塊領跌 (-4.39%),其次為金融、工業板塊。
國際航空運輸協會 (IATA) 警告,至少 2025 年航班需求將低於疫情爆發前,拖累航空股狂瀉。達美航空 (DAL-US) 收跌 7.70%;美國航空 (AAL-US) 收跌 5.60%;西南航空 (LUV-US) 收跌 4.91%;聯合航空 (UAL-US) 收跌 9.01%。
科技五大巨擎多收低。亞馬遜 (AMZN-US) 上漲 0.47%;蘋果 (AAPL-US) 下跌 1.21%;臉書 (FB-US) 下跌 2.38%;Alphabet (GOOGL-US) 下跌 1.95%;微軟 (MSFT-US) 下跌 1.51%。
道瓊 30 檔成分股僅默克 (MRK-US) 獨強。
美國運通 (AXP-US) 大跌 6.15%;雪佛龍 (CVX-US) 下跌 2.63%;埃克森美孚 (XOM-US) 下跌 4.96%;摩根大通 (JPM-US) 下跌 3.41%;高盛 (GS-US) 下跌 3.05%;3M (MMM-US) 下跌 3.82%;波音 (BA-US) 下跌 2.97%。
費半成份股同步下跌。AMD (AMD-US) 下跌 2.94%;英特爾 (INTC-US) 下跌 1.11%;美光 (MU-US) 下跌 4.73%;Nvidia (NVDA-US) 下跌 0.29%;應用材料 (AMAT-US) 下跌 1.61%;高通 (QCOM-US) 下跌 0.54%。
台股 ADR 盡數收黑。台積電 ADR (TSM-US) 下跌 0.33%;日月光 ADR (ASX-US) 下跌 0.68%;聯電 ADR (UMC-US) 持平;中華電信 ADR (CHT-US) 下跌 0.52%。
焦點個股與財報
索尼 (SNE-US) 最新財報顯示營業利潤暴跌 57%,遜於分析師預期,其股價週三下跌 4.37% 至每股 62.78 美元。
Uber (UBER-US) 正在向美食外送平台 Grubhub(GRUB-US) 提出收購要約,但雙方在價格上存在分歧,前者週三股價上漲 2.04%,後者下跌 3.73%。
受到疫情的影響,迪士尼 (DIS-US) 關閉了全球主題樂園,雖然上海迪士尼已於本週一 (11 日) 重新開園,但投行 Bernstein 卻表示,若美國及其他國家的主題樂園持續處於關閉狀態,則每個月對於迪士尼 EBIT 的侵蝕,恐將高達 10 億美元,其股價週三下跌 1.57%。
美國藥廠吉利德科學 (Gilead Sciences) (GILD-US) 宣布,已與 5 家藥廠達成協議,授權美國以外的 127 個國家生產瑞德西韋 (Remdesivir),其股價下跌 1.14%。
經濟數據
▪ 美國 4 月核心 PPI 年增率報 0.6%,預估 0.8%,前值 1.4%
▪ 美國 4 月核心 PPI 月增率報 -0.3%,預估 -0.1%,前值 0.2%
▪ 美國 4 月 PPI 年增率報 -1.2%,預估 -0.2%,前值 0.7%
▪ 美國 4 月 PPI 月增率報 -1.3%,預估 -0.4%,前值 -0.2%
華爾街分析
鮑爾警告,美國經濟恐怕陷入持久衰退,敦促美國政府採取進一步紓困行動。
E*Trade Financial 投資策略董事總經理 Mike Loewengart 表示:「在我們繼續安然度過疫情之際,鮑爾仍致力於最大限度地動用其餘工具,這可能會令觀察人士感到寬慰,意味著聯準會工具箱主要依賴於額外的財政刺激政策。」
吹哨人美國疫苗專家卜萊特 (Rick Bright) 計畫明天赴國會作證,警告若美國未能根據科學做出全國協調的反應,沒有明確的計劃和實施,2020 年將迎來史上最黑暗的冬天。
The Earnings Scout 首席執行長 Nick Raich 在一份報告中寫道:「一切都取決於接下來的幾個月,以及成功企業如何重新恢復營業… 世上所有刺激措施都無法抵消企業長時間關閉的衝擊。」
富國銀行高級全球市場策略師 Sameer Samana 表示:「延續了昨天的主題,即復甦將比市場目前預期的更慢,更不平衡。隨著股市脫離低點,獲利了結是有意義的。」
https://m.cnyes.com/news/id/4477407
【全球股市觀察站】2020-05-13(美國時間)
接收投資重要資訊,
阿斯匹靈官方的Telegram頻道-「阿斯匹靈的理財航路」
https://t.me/stock_aspirin
阿斯匹靈新書
https://reurl.cc/0ov9ob
阿斯匹靈實戰文章
https://scantrader.com/u/9769/service
阿斯匹靈IG
https://www.instagram.com/aspirin_grandline/?hl=zh-tw
景美市場關閉 在 安納金 國際洞察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崩盤:金融海嘯十年後,從經濟危機到後真相政治的不穩定世界》安納金5000多字導讀全文(分享可抽新書)
【給國際金融市場投資者的警訊】
在2008年金融海嘯屆滿十週年之後,經濟史學家亞當‧圖澤將其多年來對於全球政經局勢的深入觀察與研究撰寫成了《崩盤》,在得知八旗文化取得此書的繁體中文版的出版權、並將於2019年10月上市,我為在台灣關心國際政經情勢與金融市場的同好們感到高興!此外,在全球金融市場動盪的此時上市,恰好提供跨國投資者們極佳的一部教材,可做為研判未來局勢發展的良好參考。
此書中詳實記述了2008年金融海嘯前後所發生的盤根錯節的歷史,其目的不僅僅是重溫危機而已,畢竟在許多國內外著作、期刊、論文、甚至電影(例如2010年上映的《華爾街:金錢萬歲》,或2015年上映的《大賣空》)已經一再重現了,美國知名作家馬克吐溫(Mark Twain)所說過:”History doesn't repeat itself, but it does rhyme.”意思是歷史不會重演,但是就像文章的押韻一樣,類似的事件還是會再度發生。此書藉由檢視2008年金融危機之前相關的金融政策以及錯綜複雜的國際政治關係,加上金融海嘯之後的十年之間,它們如何持續演進、發展、甚至突變,據以指出當前世界經濟與金融市場持續發展中所面臨的挑戰,以及未來可能爆發的幾個危機。也就是說,此書所談論的重點在於未來,而非過去。檢視歷史,為的是幫助我們具備預判未來發展所需的智慧。
本書也透過既廣且深的不同層面,闡述了當今的國際金融市場,經過時間不斷的淬煉交相演進的過程,儼然輔車相依融合成一體,並且與國際政治發展具有密不可分的關係。儘管作者本身著墨的焦點雖不是在金融投資決策方面,然而,我認為有些時候金融市場的動盪是可以從幾個主要國家的政治局勢分析中提早被洞察出來的,而重要的政治大事件往往對於經濟和金融市場的趨勢發展亦產生了巨大的影響,這些影響對於中長期進行跨國投資者來說,是必須在資產配置決策的戰略層級上同時納入擘劃考慮的。本書明確點出了當前全球主要國家或區域之間的局勢發展、以及未來可能產生的幾個潛在危機,值得持續追蹤留意其後續發展,而我認為,對於過去較少接觸國際政治或金融歷史的投資者來說,此書將提供很好的啟發,並且有助於建立更正確的思維模式。
此書分為四大部分、共二十五章,詳述了全球各地所面臨的政經挑戰,滿滿的重點值得讀者細細挖掘,而我僅就四大部分提供初淺的導讀,以期能夠幫助剛接觸國際市場的讀者們,提供一個低門檻的入門。
第一部分 風暴齊聚
一九七○年代以來,中國一直是美國在地緣政治上最引人關注的焦點,美國藉著協助中國擺脫蘇聯的懷抱,緩和冷戰時期的交鋒。在蘇聯解體後,長期冷戰的歐洲戰場也隨之消失,然而,當美國強權的新目光轉向亞太地區時,今日的中國儼然已成為了美國最強大的競爭對手、一個最可能威脅美國持續稱霸全球之路的絆腳石。
把中國推向全球化的是柯林頓政府,一九九五年十一月,美國鼓勵中國申請加入新成立的世界貿易組織(World Trade Organization, WTO),是最關鍵的一個轉捩點,似曾相似的場景美國在一九四五年二次大戰結束之後對西歐國家、一九五○年代對日本、一九六○年代對其他東亞國家,以及一九九○年代對東歐國家也都上演過。中國在加入WTO之後,經濟飛快成長,不僅大幅度貢獻了全球的經濟成長,更重要的是其龐大的內需市場,讓美國從過去二十多年之中獲得可觀的經濟利益,無論是美國或海外的投資人也經由金融市場的蓬勃發展當中獲取了極高的回報。
然而,中國在政治與意識型態的立場上顯然相悖於美國,一九八九年天安門事件的武力鎮壓,敲醒了全世界的警鐘,中國共產黨發出強烈的一黨領政意圖,讓全世界恍然明白中國的民族主義等於共產主義,中國只想利用國際貿易的機會獲取了龐大且迅速的國力發展,其心態昭然若揭無論就內需市場、或資本市場皆是如此,對全世界期待完全開放中國市場的想法從沒有支持過。巨大的中國經濟體採取釘住美元的固定匯率制度,所帶來的穩定狀態持續吸引了外資大量流入、更加速了國內經濟活動,創造一個從國外大量融資而失衡的貿易狀態,顯然中國享受了多數好處卻是立足在一個不公平的競爭前提之下。
失衡的狀態終究無法持久,中國對釘住美元匯率的政策,選擇低匯率的利己貿易往來,儘管日本和德國分別在一九五○年代和一九六○年代也如出一轍,這是藉由出口帶動經濟成長的訣竅,然而卻是犧牲部分美國的成長來完成(美國承受貿易赤字、甚至財政赤字),當面臨美國的反撲而被迫調整匯率時終將招致國內經濟與金融市場大動盪。中國當權者也深知,不可能永遠侵占美國利益卻不付出代價,因此中國也必須小心翼翼的應付來自美國的反撲。二○○五年七月,為了緩解美國經濟停滯的壓力,中國開始允諾人民幣緩步的升值,最後總計人民幣升值達二三%,適時緩解了中美之間的貿易與經濟的失衡,然而,隨著時間的經過,人民幣遲未再做升值調整,期間中國亦累積龐大來自美國的貿易順差,直到美國總統川普於二○一八年三月,揭開了對中國貿易戰的序幕。
作者也針對跨大西洋金融體系的形成背景、以及目前現況作深入的剖析,這個部分在台灣發行相關著作中較少談及的,相當值得一看。此外,從二○一○年開始的歐元區危機緊接在美國房貸泡沫破滅的腳步之後,雖然美國危機始作俑者是過度擴張的銀行和房貸借款人貪婪與財務過度擴張的驅動所致,但是歐元區的危機卻是圍繞著典型的歐洲財政和國家主權問題打轉,然而,資金透過可自由流動的國際金融市場,卻又讓這些不同的風暴之間,相互牽引交織在一起。我們必須以更廣泛的國際政治背景來考量各種金融危機,才能夠更清楚的看見事件背後的邏輯、面對未來局勢發展才能掌握更正確的判斷。
第二部分 全球危機
此部分延續了第一部分的發展,從美國次級房貸泡沫破滅所引發的全球金融風暴開始談起,這場危機的影響甚鉅,跨越美國國境而撼動了全世界,釀成了全球經濟集體衰退。二○○八年三月十四日,美國大型券商貝爾斯登面臨倒閉,《金融時報》首席經濟評論員馬丁.沃夫(Martin Wolf)表示,這是「全球自由市場主義夢想死亡的一天」。隨即美國政府宣布要拯救貝爾斯登,意想不到那只算是金融危機的正式開始而已,包括美國、冰島、愛爾蘭、英國、法國、德國、荷比盧三國和瑞士,整個大西洋金融經濟圈全都加入了紓困大作戰,承諾投入的資金就超過七兆美元。然而,風暴顯然沒有被控制住且持續蔓延中,當二○○八年九月十五日創立已超過一百五十八年的美國第五大券商雷曼兄弟宣告倒閉,金融市場的信用緊縮至此如骨牌般地迅速擴散到了全世界所有金融機構。
事後來看,似乎是二○○八年十月第一周,美國政府對於雷曼倒閉所釀成金融風暴,所下的決策決定了未來的事態發展。當時,美國一致地往銀行資本重整的方向發展,然而在歐洲,德國否決美國的提議,從那時開始,危機發展成一系列的民族鬥爭,二○一○年之後再與歐元區危機的形式緊密交雜。二○○八年十月起銀行間同業拆款市場瀕臨關閉,對全世界的美元融資市場帶來龐大的壓力,而以歐洲承受的壓力最為嚴重,即使是最強大的歐元區第一大經濟體德國都無力改善這樣的資金缺口。
與此同時,以美國利益優先的聯準會掌握了最佳情勢,在沒有任何公眾諮詢下,讓自己成為世界最後的放款機構,此舉也成就日後逐步將全球金融市場交相融合為一體結構的關鍵一役:透過換匯協議,聯準會成為「全球最後貸款人」,也更加穩固美元在國際上的地位,緊密相連的全球貨幣體系至此逐漸形成。然而,加入這個換匯協議俱樂部的標準是什麼?
根據美國聯準會國際金融部(Division of International Finance)所列出的標準,要接受換匯協議的央行必須符合以下三個條件:
一、具有重要的經濟和金融規模,因此有可能影響美國。
二、擁有良好「審慎的政策」,因此他們遇到的問題顯然是從美國和「其他先進經濟體」蔓延所導致的結果,所以美國的援助有其必要。
三、當地銀行面臨的其中一項問題是美元融資壓力,因此換匯協議確實會產生影響。
聯準會的各項措施終究以考量美國的利益優先,對於經濟規模太小的其他國家,採取沒有必要性援助行動;如此遭受承壓的國家在無法得到換匯協議的幫助,結果貿易或商品價值因此崩盤,這正是繫於上述的第二點條件當中所強調「審慎的政策」下,提供了政治歧視的空間,也造成了在二○○八至二○○九年嚴重受金融危機影響的國家名單上,包括俄羅斯、及前東歐共產集團的轉型經濟體全都名列名中。
在此書的這一部分,也探討了中國的崛起、以及二十國集團(G20)的形成。其中,對於全球金融體系相當關鍵的一次會議,是在二○○八年十月的G20財政部長會議,獲與會部長支持通過,全世界所有系統性的重要機構都不允許倒閉(也就是俗稱「大到不能倒」)。兩年後,於二○一一年十一月公布第一批受完整第三版巴塞爾架構規範的二十九家「系統性重要金融機構」的名單,總資產合計達四十六兆美元,約占全球金融總資產的二二%。
第三部分 歐元區
此書作者身為德國最負盛名的經濟大師之一,對於歐洲的經濟、政治、以及歷史有著更深遠且透徹的觀點,因此在本書的第三部分,他深入剖析了歐元區各國之間盤根錯節的關係、以及難解的問題,並提出足夠的論點來支持他對於歐元區未來發展抱持相當悲觀地立場。書中論述,歐元區因執政者偏頗的政策,把數千萬公民帶進類似一九三○年代蕭條的深淵,而這禍端是有史以來由政府所主導釀成最嚴重的一場經濟災難。
二○○八年九月到十月初,當雷曼兄弟倒閉所引發的金融危機迅速傳遍全世界,歐洲第一時間對金融危機的反應是否認、缺乏決斷力與協調力,這是山雨欲來的前兆。二○○八年秋季在危機發生第一階段時,各國還能控制,當時間跨入二○一○年時危機已經蔓延遍及整個歐洲的金融業都深陷在泥淖中,歐洲的單一貨幣機制幾乎分崩離析。希臘、愛爾蘭、葡萄牙及西班牙陸續陷入了自一九三○年代大蕭條以來前所未見的危機中,義大利也受到牽連,法國的主權評等不保,總理被轟下台,政黨崩潰,民族主義的狂熱高漲到失控。
二○○九年夏季,銀行業的緊急危機逐漸緩解,美國在聯準會與財政部築起防火牆下,止住金融體系內嚴重壓力的衝擊。然而在歐元區,繼金融危機的慷慨解囊之後,接踵而至卻通過特別戲劇性的大翻轉形式,改採緊縮財政政策,使得希臘與愛爾蘭雙雙陷入財政困境,緊接著,葡萄牙也陷入危機,這就是二○一○年統稱為「歐債危機」的源起背景,後來歐洲第四大經濟體義大利也相繼出現財政困難,連帶衝擊到大西洋彼岸的美國、甚至全球,二○一一年下半年的全球股市大跌,當時全世界的投資人都明顯感受到了來自歐洲的震撼教育,無論是否有投資到歐洲,都無法躲過波及而遭受資產的減損衝擊。
隨著歐元區危機惡化,歐元區最大經濟體德國的關鍵性角色日漸鮮明,爭論也更趨白熱化,抗議民眾揮舞著海報,德國總理梅克爾的臉被畫上希特勒的鬍鬚。這反映出一般人對於德國處境根本性的誤解,當被輿論冠上帝國主義的罪名時,德國主政者們誠實地表示,他們完全沒有要控制歐洲大陸的野心,只希望歐元成員國之間建立經濟與財政紀律,唯有得到所有成員國同意,德國才會採取行動進一步整合歐洲。梅克爾認為,基於全球競爭力考量,必須嚴格控制政府支出與債務,然而此一樽節派立場與歐元區其他某些政治人物的反樽節立場,產生了極大的對立衝突,也使得民粹主義興起、歐洲持續自缚於不安定的政局中。
第四部分 餘震
經歷過二○○八年金融海嘯後的全球金融政策大洗牌、以及持續演進的歐洲債務危機,時序流轉進入2019年全球經濟並沒有顯著地走出之前衰退的陰霾。即便經濟數據看起來最為強勁的美國,在二○○九年至二○一三年之間實質GDP明顯跟不上該有的潛在GDP成長,而產官學界不同立場的人對此有著截然不同的觀點,我們應該要遵循哪一派的分析、做為決策的參考呢?作者認為,在掌握二○○九年以後的消費與投資崩盤、失業率激增,以及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的選擇動態,或許需要凱因斯經濟學派的論點;但需深度分析全球化經濟體系所引爆的金融危機時,則必須超越凱因斯的總體經濟學,以及那熟悉的國家經濟統計機制。
個人相當同意作者提到新一代「總體金融學」最重要的思想家申鉉松(Hyun Song Shin)所說的:「我們需要分析的全球經濟並非以『島嶼模型』為條件,分析各國間的國際經濟互動,而是要透過企業資產負債表的『連鎖矩陣』來分析銀行對銀行的資產負債表。」
全球有將近三十家大到不能倒的「系統性重要金融機構」,如果再加上各國國內足以影響該國金融系統穩定的最主要銀行,全球或許有一百家大型金融機構同時必須納入「總體審慎監理」的決策評估範圍內,這也意味著,當今的全球金融市場已經被這些大型金融機構的連鎖關係環環相扣綁在一起、牽一髮而動全身。這就是我們想宏觀地判斷未來新一波金融危機發展時,最好的分析起點,也是身為一位全球投資者,最需要去留意的關鍵點。
我認為,若把全球主要國家的央行合起來視為全球經濟的心臟,當我們要衡量身體健康狀態就需要量測血壓的變化,檢視這些大型金融機構的資產負債表健康度就是血壓;我們都知道如果心臟停止跳動會導致死亡,但在心臟停止跳動前,最好的指標就是血壓。
最後,我想以作者所寫的這一段話做為此篇導讀的結尾:「危機事實上並沒有結束。我們面對的不是重複發生的危機,而是危機的突變與轉移。」這同時也是給國際金融市場投資者一個必須正視的警訊。
願善良、紀律、智慧與你我同在!
❤️《崩盤:金融海嘯十年後,從經濟危機到後真相政治的不穩定世界》(Crashed: How a Decade of Financial Crises Changed the World。作者:亞當‧圖澤,中譯版八旗文化出版,2019/9/27博客來可預購,當天也是博客來會員日。)
❤️ 2019/9/27(五)19:00之前對此貼文按讚、分享者,將抽出3位獲贈此一新書喔!
❤️若為博客來會員,建議透過Jaff Liao以下文章說明的連結來購書,舉手之勞為弱勢團體做公益!
https://vocus.cc/@jaffbuda/5cd4103bfd89780001dfca43
景美市場關閉 在 文茜的世界周報 Sisy's World News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中天的夢想驛站》歐洲能源政策系列報導:義大利篇
【義大利與台灣相似處於地震頻繁地區 車諾堡核電廠爆炸意外時 義大利以超過五成投票率與九成支持公投廢核 轉而向其他國家購買核電 民眾也接受高於台灣三倍的電價 並發展再生能源 也與利比亞合作開採低硫含量石油 阿拉伯之春時 空襲利比亞取得制空權 以確保能源穩定供給】
這個廣場最受歡迎的不是大教堂,而是旁邊的鐘樓,這是世界知名的比薩斜塔。
這是一個意外,1173年啟動興建時並不知道地基是軟質的黏土,蓋到第三層時決定停工,90年後嘗試調整角度又加蓋了三層,斷斷續續一直到1372年才算完工。
傾斜的狀況不止是發生在工程的前期,而是幾個世紀以來持續在傾斜,最嚴重的是在1838年和1989年。
經過從1990年到2001年長達12年的整修搶救,比薩斜塔終於停止傾斜,這不是奇蹟,而要歸功於近千年以來,不同世代的義大利建築師做出的不同選擇,把先天的地質缺陷,轉變成義大利驕傲的地標,如果從跛腳鴨變成白天鵝,不是只有比薩斜塔呢。
風景,美食,文化,時裝,幾乎讓人忘記義大利也是個工業大國,尤其是義大利北部屬於歐洲工業核心區。
FIAT集團和保時捷,見證了義大利輝煌的汽車工業,現在是當代藝術最重要的威尼斯雙年展的展場,原先是中世紀以來歐洲最大的造船廠,19世紀之後成為義大利海軍的兵工廠,一直到現在義大利還擁有全球41%的郵輪市場,工業的發展必須有充足的能源後盾。
義大利在60年代就興建了4座核電廠,分佈在北部工業區和首都羅馬附近,這是目前所完成的外觀,這一部分是核能站的電力機廠,接著爆發了70年代的石油危機,讓義大利選擇繼續興建第五座核電廠,提高只佔10%的核電比例,但是新的核電廠還沒有啟用,就發生了1986年的車諾比核災,徹底震撼了義大利的民意,要求以公投決定是否繼續發展核電。
1987年,在歷史上最嚴重的車諾比核災發生一年之後,義大利決定放棄核能發電,透過公投,義大利人民要求關閉四座核能發電廠。
義大利於是成為繼瑞典之後,歐洲第二個以公投廢核的國家,決定廢核的義大利,既沒有德國的煤炭,也沒有荷蘭和英國的北海天然氣,關閉核電廠之後的義大利,並沒有因此而放棄進口來自於核能的電力,主要從法國,瑞士,奧地利和斯洛維尼亞進口。
義大利90%的能源必須依賴進口,這是歐洲大陸的優勢,不像日本和台灣,會因為國內斷層的考量或是停止核電後,就面臨缺電危機。
90年代生產過剩的石油價格走低,雖然極度依賴進口能源,義大利仍然能保持外貿出超,但是兩千年起逐漸飆高的原油價格,讓義大利開始吃力地面對貿易逆差。
2008年大選勝出的貝魯斯柯尼,把義大利的核能議題重新搬上檯面,幾個月之後他出訪法國時,和法國總統薩科奇簽署合作協議,兩國將要共同興建四座新的義大利核能電廠,第一座將在2020年完成啟用。
法國本身「自主」能源供應可以達到80%,核電廠在法國,產生了兩個正面效果:,首先這是一個乾淨而安全的能源,其次,法國人付的電費是義大利人的一半。
在福島核災事故之前,全球暖化和減碳排的壓力,以及高油價造成的嚴重貿易逆差,核能似乎是2011年前義大利最合理的選擇,目標是要在2030年達到25%的核能供電比例,沒想到2011年的福島核災,再次讓義大利陷入核能取捨的困境,因為地震和海嘯而引起的福島核災,更讓地震頻繁的義大利憂心忡忡。
在民意沸騰的壓力下,總理貝魯斯柯尼,在福島核災後三個月迅速舉行公投,57%的投票率,高達94%的反對票,義大利清楚地選擇了永久廢核,但是義大利還是需要進口大量電力,於是在2011年廢核之後決定參與利比亞內戰,企圖推翻格達費,奪回更多石油控制權。
義大利的第一個對策是提高太陽能發電比例,畢竟這是一個以歌聲來頌讚陽光的民族,這是全世界最大的太陽能面板工廠,在離羅馬一百公里的鄉間,差不多是600個足球場的大小。
這個在2011年公投廢核後,成立的太陽能面板工廠,象徵著義大利進行能源轉型,開發再生能源的決心。
義大利在2016年已經超越德國,太陽能佔總電力比例的8%,成為全世界的太陽能冠軍,這是位於托斯卡尼區的全世界第一座地熱能源,利用取之不盡的地熱和蒸氣轉換成能源發電,也是最乾淨,零污染的能源。
除了太陽能和地熱,義大利也在風力發電上急起直追,以6%的電力比例擠進全球前十名,義大利整體創造的再生能源,從2005年的16%,2014年已經達到67.7%。
十年之後,義大利從受制於天然地理環境的能源跛腳鴨,蛻變為開發再生能源與減碳發電的能源高手,一千年來,以比薩斜塔挑戰地心引力,以威尼斯挑戰地中海呼吸吐納的義大利。
成功的證明,由於歐盟供電的互助,加上再生能源的發展,配合計劃性的能源政策,義大利可以擁有在核電與煤炭之間的,第三條路。
更多內容,請看影片連結: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iwt1aanVMoPYUt_CQYCPQ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