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物 X 薰鮭魚採訪手記 週四專欄 ep19
一歲書單│ #薰鮭魚親子丼
接續上篇的實用路線,這次聊聊近一歲兩個月的豬寶平時愛翻(玩)的書有哪些。書海浩瀚,也歡迎你們留言分享寶寶喜歡的書給我!
就不贅述親子共讀的重要性了,比較想強調的是,每個家庭各有步調、預算和時間安排,不用因為看到別人從寶寶出生就念床邊故事,自己做不到而感到壓力,這絕對沒什麼好比較。
常在地方媽咪群組中看到大家興致勃勃囤書,甚至打從寶寶脖子還沒硬就在買點讀筆,我也曾一度感到「落後」或質疑自己是不是不及格的母親,後來想想,真的不要為了那口氣跟時間(和現金)過不去。
當然,現階段買書多憑父母喜好,不過,我們一定會帶豬寶一起逛書店。有興趣的系列先買一兩本,試試孩子的反應;或讓他自己挑,他可能只是因色彩鮮豔、有喜歡的動物而隨便指,沒關係,就讓他帶一本回家。
在孩子身上花點冤枉錢在所難免,你很快就會發現他們愛惡分明,在這個年紀,「喜歡」又是特別濃烈的,你很難看不出來他的著迷。有趣的是,孩子不會永遠不喜歡一個東西,這也是我佩服的,他們願意不斷給事物機會。
以下書單,正是隨著時間淘選,被豬寶小爺愛不釋卷、喜歡超過一個月的(嗯哼,對一歲幼兒+喜新厭舊的獅子座來說,一個月很長啦)。
1.有聲音樂書:當了媽才知道有那麼棒的書,有精緻的圖文故事,還能動動手指按出美妙的主題音樂。以下三系列應是市佔率最高的音樂書。
🔸《PACO帕可好愛XX樂》(水滴文化):可聽到最多種音樂,每本有16種!來自法國的音樂繪本,主題多元,《帕可好愛交響樂》、《帕可好愛搖滾樂》、《帕可好愛嘻哈樂》等十幾種。
第一次翻閱時,我被精美的繪圖震懾。它有考究該樂種的文化背景,以動物的故事串接地景,認識音樂之餘,還能跟孩子介紹發源地的特色。這應是父母最喜歡的一系列,不過紙張偏薄,很容易被還不太會拿書、掌控力道的小怪獸撕爛;按鍵是三者中唯一「不立體」的,對寶寶來說,需要花點時間學習按,當他真的按出音樂,那驚喜反應會讓父母很開心呀!噢!意外發現豬寶對非洲樂興趣缺缺,熱愛銅管樂,很有趣。
最好撕★★★★☆
最好按★★★☆☆
最好聽★★★★★
最好看★★★★★
🔸《我的小小音樂大師》(禾流文創):每本有6種音樂。顧名思義,就是以古典音樂大師區別,如莫札特、韋瓦第、貝多芬等,也有「我的第一堂古典音樂課」、「古典音樂跟我說晚安」等,近期還出了新系列《我的小小藝術大師》「認識莫內的狂想曲」、「認識梵谷的狂想曲」,以名畫配合交響曲。這系列畫風可愛、色彩鮮豔,按鍵十分好按,缺點就是一按就開、一按就關,當寶寶學會按,會瘋狂開開關關,很難好好聽完一首(哭笑不得)。
最好撕★☆☆☆☆
最好按★★★★★
最好聽★★★★☆
最好看★★★★☆
🔸《我的小小音樂圖畫書》(三民書局):每本有6種音樂。主題繁多,像是「樂器大集合」介紹各種樂聲,或「我的歡樂舞曲」介紹各種交響樂舞曲,按鍵好按的程度跟《我的小小音樂大師》不分軒輊,缺點就是這系列的故事性較弱,主要以動物識別為主,可以教孩子認識動物和樂器。
最好撕★☆☆☆☆
最好按★★★★☆
最好聽★★★☆☆
最好看★★☆☆☆
2.硬頁遊戲書
🔸《Bizzy Bear》:這是我們最早購入的硬頁遊戲書,但一開始豬寶興趣缺缺,當他到了快1歲,突然對這系列超有反應,現在會自己爬去拿,或指使我趕快拿,一拿出來就會開心到跳動,一翻開唸內文,還會抬頭對我燦笑,媽媽成就感爆棚啊!喜歡到前陣子去花蓮玩,還要幫他帶一本,睡前念個七次都聽不膩。Bizzy bear很可愛,雖是外文書,都是簡單有致的韻文,每本主題明確,有生活化也有奇幻,搭配遊戲操作的部份,很適合帶寶寶認識世界。
🔸《Maisy’s world》(套書):原理跟Bizzy bear一樣,只是主角換成老鼠波波。套書中還有貼紙書,主題一樣生活化,畫風狂放立體,我個人蠻喜歡。不過,紙質較Bizzy Bear薄,有時操作起來卡卡的,暴力一點還是撕得破。
🔸《好餓的毛毛蟲》:堪稱繪本經典,還出了幾週年紀念版、立體版、洞洞版等各種版本及周邊商品。故事很簡短,就是一隻毛毛蟲飢不擇食肚子痛,最後吃對食物變成蝴蝶(看有多簡短),很合寶寶胃口。我們有洞洞版跟立體版,前者很適合現在的豬寶邊玩邊看,立體版太美了,暫且收藏用。
3.繪本:這系列就不分開介紹,純粹挑出目前看過,故事長短、豐富度、動人程度、繪圖風格、教育意義、特色最佳的十本。主題不脫生命、父母的功課、愛。用這些溫馨的圖文跟孩子聊死亡,蠻好的。
較特別的是《拯救動物》,以玻璃片的設計,呈現每種動物應該出現在哪裡,卻被利用成哪些商品或不當剝削,全書只有最後一頁出現「你想拯救哪種動物呢?」幾個字,看完很震撼,很酷!
l 《謝謝你來當爸爸的寶貝》
l 《媽媽變成鬼了》、《我要和媽媽結婚》、《再見了!變成鬼的媽媽》
l 《雲上的阿里》
l 《最勇敢的人》
l 《我和爸爸的游泳課》
l 《拯救動物》
l 《活了100萬次的貓》
l 《我永遠愛你》
撰文、攝影:薰鮭魚
薰鮭魚│斜槓到不行的地方媽媽,育有一兒豬寶。正職網路媒體總編輯,兼差各類文字工作,偶爾韓貨連線,夢想開奶茶廳。專業是文字,專長是把小孩養得很大;例如身高PR97的豬寶,和家裡那隻體重上看13公斤的肥貓。生活有時很像鬧劇,可能老公太像諧星, 薰鮭魚的採訪手記、豬寶的IG: zubaobaoyuan,歡迎光臨。
時間花在哪裡成就就在哪裡札記 在 許幼如的職場學習路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小資刷卡換里程機票的3種不適合跟2種超適合,你是哪一種?》
.
- 不適合年刷卡不到三十萬
- 不適合風險承受度低
- 不適合年假缺乏彈性無法事先安排
- 超適合有夢想旅遊行程的人
- 超適合計畫狂,兩到三年內可以累積滿點數
- 後記:Quick win
#年刷卡金額不到三十萬不要來
之前提過,合理的刷卡回饋率約在1.5%~2% 之間,刷卡金額30萬每年能累積的回饋價值大約4500元,只用刷卡集機票可能得花3~5年換一張短程。
但只要遇到航空公司打折換現金時,或者廉航促銷,爽度就會大打折扣『我辛辛苦苦刷了五年,刷到一百五十萬,累積了22500元的回潰。但同行友人打折用七千元就買到了,我真的有划算到嗎?』這種自我懷疑不免就會湧上心頭,開始方寸大亂、刷卡改刷現金回饋,或者一直比較到底哪個時間點換機票爽度比較高...
真心建議,這種時候就先回去用刷卡換現金回饋,1.5%~2% 等於買東西都打98.5折,也是很棒的回饋。
然後專心賺錢,出國玩就真金白銀買,順便累積,搞不好過幾年就開始煩惱里程太多用不完,不知道去哪裡好了。
#風險承受度低,航空公司改表就會心情大受影響不要來
里程之美在於放大回饋率,把回饋價值放大1.5倍,甚至2倍三倍。用3萬元的回饋價值,換到價值六萬元的機票就是爽。怎麼做到?靠雙重回饋:銀行多給的、航空公司多放的。
但是投資理財有賺有賠,想哩程換機票請謹慎評估自己的風險承受能力。雙重回饋就是雙重槓桿,銀行跟航空公司都有最終解釋權,可以隨時更改合約條款。
例如某年費卡某年把華航里程兌換率從1比1改到剩下1比0.4;
又例如某國際航空前兩個月封掉了假單程機票的開法(假單程,利用航空規則可以『臺北-大阪-香港-札幌』當成停留多點的單程票來開)
以上狀況幾乎每年都會發生,就像住台灣的人颱風每年都會來,如果你住的地方遇到颱風就淹水,那買個擋水板是必要的。集哩程票留點Buffer,然後放寬心,得之我開心不得也是人生常態。心情比較容易受影響的人,建議還是回去刷卡換現金回饋就好,instant win 多實在。
#年假缺乏彈性,想要說走就走的人不要來
如果你刷卡金額夠,又可以接受前述風險,就適合集里程票了嗎?
且慢,若是年假十分有限、要排班或者排了班也隨時會被更改、日理萬機的人,誠懇建議還是上航空公司網站真金白銀買些彈性比較高的機票吧。價格是高了點,爽度也可能低了一些些,但這些高了點的價格就是拿來買彈性買保險用的。
因為航空公司不是有空位就會放哩程票,而是每班機限量少量放一點。好時段的里程機票很多人搶(看各大里程社團人數就知道了,說有個五到十萬人在搶也不為過),如果要全家出遊多張票更是得提早360天準備,工作性質行程沒彈性的人先等等,等過個三五年,工作比較有餘裕可以安排了,再來走這條路吧。
#把夢想貼上里程標籤,試著突破『被貧窮限制住的想像空間』
勸退完一百次後,終於開始講為什麼我會想要玩玩看哩程票:放大自己的夢想
成年人當久了後都十分實際:CP值低的不買、買起來覺得有點浪費的不買,總是少了點夢想的感覺。
哩程票有點像悄悄的打開一個夢想儲金桶,從『躺著飛越太平洋』到『去中南美洲看鹽湖,再去看企鵝』,或者是『年假All in 的環球之旅』『花掉半年薪水的大溪地之旅』這些光想就覺得犯罪的行程,如果是靠哩程一點一滴存起來的,感覺就沒那麼罪惡。
然後據說從此就會變身『飛越太平洋時候給我個豪經艙吧』(也不過是希望隔壁人少一點、安靜一點啊)
那怎麼設定夢想呢?還是回到搭配年假型態,我認為可以分三種
- 假期短,又集中(一年就是只有五六天可以出國玩):亞洲海島放空小旅行,或是歐美夢想行程但是玩短短。玩得短就要對自己好,來張捨不得買的商務艙吧。
- 假期長,但分散(化整為零,一年兩三次,每次五六天):外站跟開口機票,少少里程可以換很多張票,一年去遍東京札幌福岡香港就是你!
- 假期長,可集中(連週末在內可以有十四天或更長空擋):環球機票或是中南美洲看鹽湖、去南極看企鵝!
你說怎麼沒有MECE? 假期短又分散的人呢?又短又分散?請好好在家發呆或去飯店休息,不要浪費時間出國了
.
要累積多少哩才夠有意義的換機票呢?或者說換到厲害的機票呢?
不管你要累積哪間航空公司,個人意見是 2萬/ 5萬/ 10萬/ 20萬,分別是 日本機票/ 亞洲商務/ 美國商務/ 小環球(或中南美洲),以下是我對這些行程的幻想
-2萬以下里程、其實有很多廉航機會,但當作里程機票第一站還是很爽
-5萬左右里程、傳說中商務艙空間大又安靜,食物也比較鮮活,還有伴手禮可以拿下機炫耀紀念,某些起迄站需求少供給又不能降低,非常好換票。應該很適合小資開心。
-10萬左右里程、人這種生物很奇妙,每天躺在自己床上過夜不夠,硬是想練習在太平洋上躺著過夜,空姐拿水果給你吃。偏偏這種價格又不是一般小資咬牙付得起的。只好看有沒有好心的大爺要便宜賣里程。
-20萬左右里程、這種圓夢等級的行程,一般上班族幾乎不敢想,但如果真的要給自己一個了不起的願望,倒是很好的目標。無論是跟企鵝賽跑,或者在馬雅高地上面打卡都很有噱頭。
#計畫狂,算算怎麼加速夢想
這些里程是多少消費呢?用24元一哩來看,分別是48萬/ 120萬/ 240萬/ 480萬!
前面我們還在提三十萬以下不要看,現在活生生變成刷三十萬的人要累積1.6年/4年/8年/16年
棒棒糖不要急著吃,要等十六年,怎麼可能等16年啦,天都塌下來了。誰知道航空公司到時候倒了沒有
.
刷卡銀行也知道不可能,所以他們有加速器:付年費就能縮短時程,假如是付了年費後時速加倍變成12元一哩,那就是
0.8年 —> 日本機票�
2年 —> 亞洲商務
�4年 —> 美國商務
�8年 —> 中南美洲看企鵝
怎樣,雖然還是有點困難,但是不是比較人道一點。如果再加上刷卡禮,還有真金白銀飛出來的,跨洲就有1萬多哩,兩三年就可以躺著橫越太平洋、或是四五年就可以有中南美洲免費票了?
不過12元一哩是高卡兌換率,用不到的人可以慢一點,畢竟前面提到里程的夢想儲蓄桶精髓是要能慢慢來,而不是得捏著某個器官應ㄍ ㄧ ㄥ
.
好啦,這些都在幼幼幼班等級,如果再加上一些換票技巧,原本要刷16年的中南美洲行程,可以變8年再變4年。這技巧就是各大里程社團的奧秘。小資我大腦不夠,還在學習中。
#後記:Quick Win 檢查現有點數看能不能換張短程機票
里程說到底還是個跟航空公司與聯盟鬥規則的遊戲,解釋權都在對方手上,累積越久變數越多。
所以初入此道的人,建議累積個兩萬哩左右就先走一趟換票活動,把怎麼自己用航空公司網站或者客服電話的程序都走一遍,自己換到的成就感無價。�
.
富貴險中求,用表格做夢
圓夢靠槓桿,槓桿有風險
里程堪用直須用,莫待改表空流淚~有夢最美,快拿到口袋!
..
~分享當作紀錄,明年此刻看看自己離夢想多遠~
時間花在哪裡成就就在哪裡札記 在 閱讀前哨站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刻意練習》30年對「天才」的科學研究告訴我們什麼?
⁉️關於閱讀、寫作、國標舞,我的3個提問和1個反思
🔗部落格版:https://readingoutpost.com/peak-deliberate-practice/
【為什麼想讀《刻意練習》】
之所以會認識這本書,來自於許多網路文章和書友的推薦,書中的重點也不斷被提及:「天才與庸才之間的差別不在基因、不在天分,而在刻意練習!」難道我們比別人優秀的那些事情,不就是因為自己比較「聰明」一點嗎?努力練習真的可以戰勝天賦異稟?
因此,我帶著三個提問在讀這本書,盼望能從中找到答案跟行動方向。也回顧自己曾被讚賞「有天賦」的事情,到底是怎麼回事。
提問:被稱為天才的人哪一個不是天賦異稟?
提問:如果不求成為頂尖,只需達到專精該怎麼做?
提問:現在開始刻意練習,還來得及嗎?
反思:拆解自己的國標舞天賦
【這本書在說什麼】
《刻意練習》作者安德斯‧艾瑞克森(Anders Ericsson)被譽為「研究世界專家的世界專家」,根據他30年的研究發現,所有領域的「天才」發跡和成長過程,全都可以歸納成「刻意練習」的產物。
作者說道:「我從未見過有人不經長期密集練習就發展出超凡能力。」這些所謂擁有「天賦」的佼佼者們,只是比其他人更善於改善大腦和身體的適應力,採用正確的方式學習跟訓練而已。
「刻意練習」的目標並不是「發掘」潛能,而是「打造」潛能,讓以前不可能的事情變得可能。而這需要改變現況,也就是脫離舒適圈,並強迫自己的大腦和身體去適應新的行為和技能。
【1.被稱為天才的人哪一個不是天賦異稟?】
答案:都不是,而是因為刻意練習。這本書裡,我特別喜歡這句話:「一旦假設某件事情是天生的,等於告訴自己對此束手無策。」如果我們承認天賦的重要性,就等於把一個無形枷鎖加諸身上,認為自己無論怎麼努力,都無法企及天賦的高度。
然而作者用多年來的研究證據,打破傳統觀念對於天才的迷思,例如音樂神童莫札特、高爾夫球傳奇老虎伍茲、美國開國元勳富蘭克林…等等。這些研究的結論是:只要培養得當,任何孩子都可能成為天才。
對於寫作能力的後天培養,書中提到美國開國元勳班傑明·富蘭克林的例子。他是個傑出的政治家、外交家、科學家、發明家,同時也是出版商、印刷商、記者、作家、慈善家。作者進一步說明他如何精進寫作能力,成就不凡的文學典範。
起初,他對於英國雜誌《旁觀者》的文章品質驚嘆不已,下定決心練出好文筆,卻找不到老師指導。接著他針對自己欣賞的寫作風格挑出好幾篇文章,簡短寫下每個句子的內容,提醒自己句子的重點。
幾天後,試著依據當下的提示重現文章,目的不在一字不漏地複製原文,而是用自己的寫法,試著寫出鞭辟入裡且充滿文采的句子。回頭參考原文,與自己的文章比較,適時修正,從中學習如何清楚中肯地表達想法。
為了訓練自己對文章的整體結構和邏輯,他寫下句子重點,打亂在不同紙條上,等自己忘了,便開始重新仿作。他依照自己認為有邏輯的順序,重新安排紙條,最後再跟原文比較結果。可以看到的是,沒有老師指導的他,專注投入練習,用模仿寫作和排序給自己回饋,進一步解決問題。
🔖學習不是挖掘某人潛力的方式,而是開發這種潛力的方式。
🔖Learning isn’t a way of reaching one’s potential but rather a way of developing it.
【2.如果不求成為頂尖,只需達到專精該怎麼做?】
答案:採取三個步驟,設定明確目標、高度專注、意見回饋。
我的理念比較偏向於追求「通才」。世界之大有趣的事情太多,與其鑽研一件事到100分,我反倒偏好用相對少的心力,學到80分但是多學幾種。當然,要學就得好好學,最起碼要學懂、學透。
在選定想要學習發展的項目之前,很推薦這段TED演講〈只要 20 小時就能學會任何事〉,用近似於書中「目標練習」的方式,短時間內學會一件事,過程中可以發現自己是否有興趣。避免練習了一大段時間才發現不是自己喜歡的。
這套方法的順序是:決定要達成的結果並且拆解這項技能、把技能學到可以自我糾正的程度、移除任何會對練習造成障礙的事情、反覆練習跟改善累積到20個小時。
☝️2-1. 設定明確的目標
一旦確認自己對這件事抱持興趣,就往前設定更明確的目標,最好是有十足的挑戰性。以我自己為例:練習長跑時,當身體習慣了10公里的距離,就設定更高目標在42公里全馬。或者培養出閱讀習慣之後,就設定每年要讀52本書。
《最有生產力的一年》書裡提過類似的實驗結果:「有設定具體目標的受試者中,高達62%的人實現目標;沒有設定目標的那組,僅22%達成目標。」但是,光說不練的設定目標是沒有幫助的,需要再搭配以下的步驟。
☝️2-2. 高度專注
作者提到,無論是目標練習或者刻意練習,都必須投入百分之百的「專注」。投入練習的時間必須先重「質」再重「量」,要盡可能排除一切會致使分心的事情。在教導如何提升專注力的這本書《極度專注力》提到一項數據:「 人一旦分心或受到干擾,平均要花20分鐘以上才能重新回到狀態。」要讓練習發揮百分百效用的方法,就是在練習時段裡只專注做「一件事」。
☝️2-3. 尋求意見回饋
漫不經心地重複同一件事毫無助益,重複的目的在發現自己的弱點,並聚焦加強改善弱點,直到找出最佳策略為止。每次練習都要找出自己哪裡不足,透過回饋來尋求改善的方向,訂定改善計畫並持續執行。
最好的方式是找教練或老師,監測自己的練習狀態並給予即時回饋。次好的方式則是像富蘭克林那樣,找到經典範本進行臨摹和重現,在自己與範本的差異之間尋求回饋並改善。
以我自己目前在進行的寫作練習來說,正是採用了作者提到的寫作方法在執行。作者提到,如果只是把腦子裡出現的東西通通告訴讀者,這種寫作只能法稱為「知識陳述」。
要讓程度更進一步,必須釐清文章的作用,讀者可以學到什麼,有哪些重要的概念和想法值得分享?在思索如何將訊息更清楚地傳達給讀者時,自己對寫作的主題又有了新的見解,這稱為「知識轉化」。
寫作過程的本身,改變並增加了寫作者一開始具備的知識。把閱讀過的書,消化後寫成書摘與筆記的做法,也可以呼應到《搞定!》的作者艾倫強調過的簡單概念:「大腦是用來產生想法,而不是保存想法的。清空雜念的腦袋,生產力最高;把越多的想法從腦中移出來,思緒越清晰。」
🔖成就卓越需要的是努力、有計畫、難度漸增的刻意練習。
🔖Excellence demands effort and planned, deliberate practice of increasing difficulty.
【3.現在開始刻意練習,還來得及嗎?】
答案:永遠都來的及。
作者提到,要發展大腦思考相關的專業領域,年齡並不是真的問題。作者多年來的研究指出,大腦年齡對於學習的差異有以下兩個:
1. 成人大腦雖然在某些方面不如兒童或青少年那樣有適應力,但還是有足夠能力學習和改變。
2. 成人大腦適應力不同於年輕大腦,學習機制也會有所不同。只要夠努力,大腦會找到出路。
因此重點不在於開始學習的時間早或晚,而在於不同的年齡階段,要懂得採取「不同」的學習方式。成人在學習過程若面對瓶頸,只要堅定地朝著目標邁進,嘗試不同解決方法,生命會自己找到出路。
我自己在而立之年才開始認真「閱讀」的學習過程,也遇到類似狀況,起初讀得非常慢,讀完一本書簡直天長地久。後來找到突破的方法是,同時讀三到四本不同主題的書,一本書讀累看膩了,就切換另一本繼續讀。
這個做法讓我可以不被卡住,而且持續透過閱讀,學習不同主題和領域的內容。過了一陣子之後再回頭讀原本擱置的書,偶爾還會併發出不同的想法,讓閱讀的吸收過程更為多元。久而久之,加快了閱讀的速度和吸收的程度。
🔖越過任何障礙的最好辦法是從不同的方向去想辦法。
🔖The best way to get past any barrier is to come at it from a different direction.
【4.拆解自己的國標舞天賦】
回顧自己的國標學舞過程,大四時加入社團,半年內成為副教學,一年內跟資深舞者同台演出,出社會後常駐公司社團教學長。陡峭且快速的學習曲線,讓我常被稱讚有跳舞的「天賦」,但拆解自己的學舞過程後,發現跟天賦沒什麼關係,重點在於刻意的練習。
曾經,身為內向者的我,從不認為自己是塊「跳舞的料」。自有記憶以來,跳舞跟肢體不協調幾乎是畫上等號。那種在舞台上展露笑容、擺動肢體的事情,光想就令人渾身不對勁。
我之所以對國標舞產生興趣,是受到真人真事改編電影【獨領風潮】的啟蒙。主角皮耶‧杜蘭自願到紐約公立學校,指導一群留校察看的問題學生國標舞。當他被學生的家長們質疑,為何要浪費課後輔導的時間在這種舞蹈上面,而非指導學業?他答道:
🔖如果你的女兒相信我的帶領,也代表她相信自己。如果你16歲的女兒既堅強又有自信,她怎麼可能隨便讓個白癡搞大她的肚子?如果你的兒子學會觸摸一個女孩的時候帶著尊敬,那麼在他一生當中又會如何對待其他的女人?
就是這段話,讓我義無反顧地踏上學習國標舞這條路。對我來說:「國標舞就是一門探究人與人之間溝通與尊重的藝術」。我的學舞方式,跟書中醫學界外科之父威廉·豪斯泰德的法則很像:「看一次,做一次,教一次」(See one, do one, teach one.)。
☝️看一次
正式參加社團前,為了能比較快進入狀況,我在網路上不停欣賞過去10年,國際頂尖選手的比賽影片。透過反覆的觀摩和欣賞,大致掌握了國標舞的情境跟感覺。雖然肢體還沒開始學習,但大腦已經植入了這種舞蹈的印象。
加入社團後的課堂之餘,特別去找國際Top3選手的基本步教學影片,把課堂上老師教過的步子,都透過影片再重現一次,自己分解每個步子該怎麼運用身體。透過影片的記憶,把許多基本動作的模樣烙印在腦中。
☝️做一次
由於自己是從零學起,在課堂上不熟練的部分,得額外花時間找鏡子繼續練習。我盡可能地把自己在鏡中的動作,做到跟腦中影片的模樣一致。不停地模仿,不停地嘗試。
課堂上只要有空檔,就纏著學長姐們問東問西。這部分是書中的意見回饋,透過別人對自己的回饋,快速改進不足的地方,走到正確的修正方向。
☝️教一次
透過影片和練習的累積,漸漸地熟練不同的舞步。到了這個階段,我把懂的部分轉化成自己的語言,主動去教導還不熟練的同學。偶爾還會被問到很難的問題,也激發我再嘗試新教法或者改變自己跳舞方式。
在教學的過程中,建構出自己運用肌肉的邏輯系統,不斷修正跟提升技巧。很深刻的感觸是,當你可以教別人的時候,才代表自己真的懂了。因此,教學也成了我樂此不疲的事情。
雖然從不以職業舞者為目標,但長年累月下來,在舞技上的持續進步,以及從舞蹈上實踐的自我探索,讓我到現在仍然保持熱忱,繼續維持跳舞的習慣。
🔖如果你不把自己推出舒適圈,你永遠不會進步。
🔖If you never push yourself beyond your comfort zone, you will never improve.
【後記】
書中有一個概念比較抽象,作者說刻意練習講求的是發展出更高效率的「心智表徵」(Mental Representations)。心智表徵較弱的人看來隨機或混亂的一堆事物,專家有能力看出其模式。專家能見林,普通人只能見樹。
我聯想到查理蒙格在《窮查理的普通常識》用的名詞「心智模型」(Mental Model),他這麼解說:「在頭腦裡形成一中思維模型的複式框架,提高對事物的認知。」蒙格說的是理解與判讀能力的培養,必須跨領域、跨學科去涉略不同的知識,構築出大腦思維的模型。
對於傳統教育著重於提供「知識」,作者也有話要說:「知識不應該成為目標,但學生卻能在運用刻意練習的過程中獲得多知識。」作者呼籲人們要透過刻意練習,將重心聚焦於技能表現以及如何精進。
最後,這本書打破我對於天賦認知的迷思,也有助於建立信心迎接任何學習過程中的挑戰,引述書中最喜歡的句子:「學習不再只是一個實踐某種遺傳命運的方式,而是按照自己的選擇掌控個人命運與打造潛能的方法。」
🔗部落格版:https://readingoutpost.com/peak-deliberate-practice/
時間花在哪裡成就就在哪裡札記 在 時間花在哪裡,成就就在哪裡- The DreaMot 尖芒's post 的推薦與評價
「時間花在哪裡,成就就在哪裡」,想要讓時間運用發揮人生最大價值,第一件事就是找出自己的夢想,一旦能夠持續投入,一定會讓自己一步一步完成目標。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