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9 (週日) 9am🔸
紐奧良 NOLA River Fest 音樂節|線上首映
自從去年收到了一項來自紐約的特別邀約,而開啟了這個影片計劃,在醞釀努力將近一年的此刻,這部用「愛與原創作品」獻給爵士樂的電影《Jazz Changed, Jazz Changes, Jazz Changin’》即將誕生!
爵士樂如何改變了這個世界?文學、藝術、人權、種族…,因爵士樂誕生的特殊文化背景,它反映了不同的時代精神,也為時代注入了革新與驅動力。“Changes”—在爵士樂中是專有名詞,意為「和弦進行」。若僅留下原曲的「Changes 和弦進行」,但重新譜寫主題旋律,在爵士樂中即成為另一首新曲。這也是爵士樂其中一項包容與轉化、跨越國界的特質。影片名為《Jazz Changed, Jazz Changes, Jazz Changin’》,也是特別取其雙關之意,期待讓聽眾感受到爵士樂過去、現在、未來的改變與新意!影片中包含了四段如同旋轉木馬般不斷變化的台灣原創/非洲古巴爵士現場演出,另外也將集結重量級國際爵士樂學者/音樂家之訪談,引入爵士樂的時代意義——是致敬,也是革新——期待延續下一個屬於台灣的 Jazz Changes。
🔸 #四個獨特的台灣文化地景
我們期待從不同角度讓聽眾感受爵士樂,不僅拍攝現場演出,更希望將台灣獨特的文化地景與作曲內容發想結合,分享給國際觀眾。拍攝地點特別前往了四個對我們有著獨特意義的場景:鹿港天后宮、新店建國市場、台灣花磚博物館、薰衣草森林,呈現【Soy La Ley】古巴爵士樂團 Afro-Cuban Jazz Band 精彩的 live session。
🔸 #四位重量級國際受訪者
團長也特別越洋進行了四場國際訪談。在影片中訪問了曾與 Charles Llyod, Miles Davis, Jackie McLean, Herbie Hancock 和 Wayne Shoerter 等人合作過—亦是 Vincent Hsu 的啟蒙老師 Cecil McBee,分享他的爵士哲學與對下一代音樂人的期許。第二位受訪者則是 The National Jazz Museum in Harlem 的創始館長/爵士歷史學家 Loren Schoenberg,在片中他給予了爵士樂在2021年的最新定義並分享許多獨到的爵士見解。第三位是目前擔任茱莉亞爵士大樂團駐團指揮暨音樂總監的鼓手 Jerome Jennings,片中他提及非裔美國人文化與爵士音樂密不可分的關係。第四位受訪者是詩人/作家 Naomi Extra 博士,片中她將以文學的角度透視爵士樂與詩巧妙的連結。
🔸 #紐奧良首映
台灣時間9/19本週日早上9點,本片的首映即將獻給爵士樂的出生地一紐奧良!當地最具指標性的紐奧良爵士博物館 New Orleans Jazz Museum 將為這部電影舉辦一場線上世界首映。歡迎台灣的朋友們一起加入 (限時上架12小時),共同欣賞這部以台灣的爵士人文思想出發,致敬爵士樂的音樂電影!
🔸 #演出者
Vincent Hsu & Soy La Ley Afro-Cuban Jazz Band
徐崇育 & Soy La Ley 古巴爵士樂團
Composition, Double Bass|Vincent Hsu 徐崇育
Soprano Saxophone|Hank Pan 潘恒健
Tenor Saxophone|Justin Liao 廖莊廷
Guitar|Shih-chun Lee 李世鈞
Piano|Dennis Chung 鐘崇豪
Accordion|林呈擎 Lin Chen-Chin
Drums|Kuan-Liang Lin 林冠良
Drums|Codified Biases 白克迪
Congas|Carol Huang 黃昱寧
──2021 紐奧良 NOLA River Fest 音樂節──
《Jazz Changed, Jazz Changes, Jazz Changin’》
by 徐崇育 & Soy La Ley 古巴爵士樂團
Film Premiere
台灣時間 9/19 (週日) 早上 9am
美中時間 9/18 (週六) 晚上 8pm
線上首映連結:
https://www.facebook.com/nolajazzmuseum
音樂節官網:
https://www.nolariverfest.org/speakers2021
更多影片資訊請見:
https://fb.me/e/2oTzgS3Ji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50的網紅偽學術,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認真聽】純愛不純|#台灣青春愛情電影|刻在你心底的名字 \\ 李長潔 . 自2008年台灣電影再次興起以來,通俗的青春愛情故事,不但成為話題與票房的解方,也時常在各影展獲獎。以《#刻在你心底的名字》為例,金馬獎就入圍5項,也榮獲「最佳攝影」、「最佳原創電影歌曲」。盤點台灣青春愛情電影的興起,除了7...
「時代精神 第 二 部」的推薦目錄:
- 關於時代精神 第 二 部 在 Vincent Hsu 徐崇育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關於時代精神 第 二 部 在 謝牧岐 Mu-Chi Hsieh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時代精神 第 二 部 在 邱顯智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關於時代精神 第 二 部 在 偽學術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 關於時代精神 第 二 部 在 [推薦]時代精神運動、金星計畫- 看板Economics - 批踢踢實業坊 的評價
- 關於時代精神 第 二 部 在 時代精神第二部繁體版Zeitgeist Addendum - YouTube 的評價
- 關於時代精神 第 二 部 在 時代精神運動TZM/維納斯計畫TVP推廣頻道 - YouTube 的評價
- 關於時代精神 第 二 部 在 台灣時代精神運動The Zeitgeist Movement Taiwan Chapter 的評價
時代精神 第 二 部 在 謝牧岐 Mu-Chi Hsieh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沒有香蕉樹的院子》 作品影像記錄
這次的創作計畫《沒有香蕉樹的院子》,是一段稍微漫長的創作過程,也十分感謝台新藝術基金會第18屆的入圍推廣補助。計畫以台灣前輩藝術家廖繼春的早期經典畫作《有香蕉樹的院子》為參照,進行個人對於繪畫創作上的詮釋與辯證。最初計劃內容是期望能以寫字機器的特性介入繪畫過程,取代畫家的手與身份,而最後的呈現將寫字機器轉為表現繪畫性空間的媒介。這當中的轉變,其一是在反覆測試後,吸引我的部分,並非適用寫字機器精準畫出什麼,而是機器於展出運作時,它的運作虛構了畫家在場的意志 ,其二是來自原作的啟發,原作以外光派的繪畫邏輯,描繪南台灣家中的陽光,讓我思索著在作品中如何處理,光線投於對象物上的光影與空間關係。集合上述兩點於此創作過程中,我對寫字機器的操作是有誤差的,它並非是完全精準的,帶有一點繪畫過程中不確定的特質,讓機器成為作品的一部分。最後完成四件作品以組件與單件的方式呈現對於原作中的光影、空間的變形與拆解,《沒有香蕉樹的院子》的沒有,即是,沒有按著原作者操作繪畫的方式,而是讓它成為對象物,如同過往的時代精神出現於當代,透過創作手法的拆解與變形成為活的形式與個人脈絡。對我有蠻大的收穫,稍微跳脫單純以視覺化的圖像操作去完成作品,有更多的實驗性質於其中。
時代精神 第 二 部 在 邱顯智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為了紀念台灣文化協會成立一百年,立法院、教育部、文化部指導的「2021第一屆蔣渭水台語漢詩吟唱賽」,廣邀高中職生參與吟唱比賽。
然而,初、複、決賽的吟唱指定與自選曲,清一色都是唐詩宋詞。沒有任何一首蔣渭水與同時代人的古體漢詩。
什麼是日本時代的古體漢詩呢?什麼樣的古體漢詩,才能體現蔣渭水的時代?
比如說,積極參與文協運動,往後以出家為僧,仍懷抱入世佛學理念的林秋梧曾經寫下:
菩提一念證三千,省識時潮最上禪,
體解如來無畏法,願同弱少鬥強權!
比如說,始終關懷農民的賴和醫師曾寫下:
閒立村郊放眼看,黃雲佈野四漫漫。
農家猶自無歡意,到處同嗟生活難。
又比如說,宜蘭頭城的盧纘祥先生,在1931年是這樣悼念蔣渭水的:
社會奔馳二十年,滔滔雄辯舌生蓮,功成民治如修史,列傳應居第一篇。
古體漢詩只是表達的形式,真正重要的文協精神,是那一代人,如何「同弱少」、「鬥強權」,如何表達殖民政治下的不平等,如何與人民的生活同苦同悲。
用吟唱唐詩宋詞來紀念蔣渭水與他的時代,不只牛頭不對馬嘴,更是完全誤解了台灣古體漢詩的時空背景,與其彰顯的時代精神。
這樣抽離在地脈絡的設計,叫推廣台語文化、台灣文學的第一線工作者情何以堪?更是完全背離108課綱與在地人文環境連結的趨勢。
我想問問名列指導單位的教育部與文化部,吟唱唐詩宋詞,真的能夠紀念蔣渭水,紀念文協精神嗎?
同樣的,我也要提醒游院長,紀念蔣渭水立意良善,但如果搞錯重點、張冠李戴,那就辜負了一樁美事,不可不慎。
請指導單位除了贊助,也要發揮指導的功能,別讓紀念蔣渭水、紀念文協一百週年的活動,變成四不像的唐詩宋詞吟唱賽。
時代精神 第 二 部 在 偽學術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認真聽】純愛不純|#台灣青春愛情電影|刻在你心底的名字 \\ 李長潔
.
自2008年台灣電影再次興起以來,通俗的青春愛情故事,不但成為話題與票房的解方,也時常在各影展獲獎。以《#刻在你心底的名字》為例,金馬獎就入圍5項,也榮獲「最佳攝影」、「最佳原創電影歌曲」。盤點台灣青春愛情電影的興起,除了70年代瓊瑤式愛情的健康寫實延續,90年代台灣新電影借用愛情重建台灣性。但進入2000年後,一切開始慢慢不一樣了。
.
2000年開始,《藍色大門》(2002)、《盛夏光年》(2006)、《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2011)、《女朋友男朋友》(2012)、《等一個人咖啡》(2014)、《我的少女時代》(2015)、《六弄咖啡館》(2016)、《刻在你心底的名字》(2020),大量的青春愛情電影成為了台灣純愛想像的視野,他們以「青春」、「少男」、「少女」為名,表現出台灣人的情感文化模式。
.
我們今天的「偽學術 | 認真聽」,就來談談這20年來的粉紅泡泡。這廣大的戀愛流行文化是甚麼模樣?它們反映了怎樣的愛情轉向?從不同作品中又可以解讀出哪些文本隱藏的敘事?還有那些膾炙人口的電影主題曲。
.
📌 #今天的內容有
.
▶ 甚麼是愛情電影
▶ 我的《藍色大門》與青春
▶ 「青春」的形構
▶ 「少男」、「少女」的理念型
▶ 純愛不純—台灣青春的反叛結構
▶ 情感先於政治
▶ 愛情電影主題曲
.
📣 #firstory 聽這裡:https://open.firstory.me/story/ckk39z6z0zvfx0807v0lu7165?ref=android
.
📣 #kkbox 聽這裡:https://podcast.kkbox.com/episode/4pHpNRfyLL7Tosl61J
.
📣 #spotfy 聽這裡:https://open.spotify.com/episode/3sbEXh0CwFSEICRNTdR09S?si=dyHHN9_qR-OzUF8q3P95JA
.
📲 #FB論述版:https://www.facebook.com/208541192666847/posts/1674782469376038/
.
//// 完整論述 ////
.
▓ #甚麼是愛情電影
.
想要談「愛情電影」,那勢必是要做個「#類型電影」操作型定義,儘管近年台灣電影的類型化飽受批評,但其的確是招喚大眾的一個方便途徑。或許我們可以幫愛情電影分類為:羅曼史(romance film)、通俗劇(melodrama)與文藝片。目前2000年後的青春愛情電影來看,則較多傾向文藝片。
.
也是因為電影類型化的緣故,其可以更清楚地連帶成一套系統、原則與期待。當「#愛情電影」正式成為一種培養台灣人觀賞電影的習慣,除了公式化的內部敘事外,向外延伸後,便足以展開各種文化工業的制度性生成,例如偶像明星的打造、週邊商品販售、主題曲的流傳等(Illouz, 1997)。
.
最終,透過類型電影的集體觀看,可以反映出一個社會的意識形態,或是文化模式。好比《#為甚麼愛讓人受傷》中,Eva Illouz(2012)藉由《傲慢與偏見》來理解西方個體主義的浪漫生態,或許我們也可以在這20年來的青春愛情電影裡看見自己。
.
▓ #我的藍色大門
.
在《#藍色大門》張士豪的那個年紀,夏天的午后是連續補習戰鬥的人生,週一、三、五是何明數學,週二與週四是徐薇英文,當然以我不學無術的青春,大部份都是呈現偷懶蹺課的狀態。那時候究竟能夠有甚麼煩惱?
.
2002年的《藍色大門》第一次開啟了我對愛情與性別的思考。導演易智言當年拒絕了參加金馬獎,不然,這部相當具有時代意義的作品,肯定有不錯的成績。片中孟克柔(桂綸鎂)、張士豪(陳柏霖)、林月珍(梁又琳)三人的關係,呈現了00年代台灣青少年的社會行動與市民生活精神。
.
▓ #青春的形構
.
我們以後會成為甚麼樣的大人,變成00年代後市民社會中年輕男女的煩惱。在後傳統資本主義社會的生活中,這些都市裡的小事件,個人選擇的養成遊戲,成為我們最需要煩惱的自由,一種集體規則與個人自由的協調抉擇。
.
「青春」,是一個重視自我探索的過程(過渡),無論是《藍色大門》或是《盛夏光年》,都試圖描繪這種秩序建構中的過渡,五月天同名歌曲的日文名稱就叫「#青春の彼方」-- 放棄規則,放縱去愛,放肆自己,放空未來。也是因為這樣的「#失序」,青春才讓人懷念。最終,沈佳宜說「人生中的很多事情,原本就是徒勞無功的」,的確,我們正在腐敗,但我寧可選擇相信《刻在你心底的名字》結局的協調與釋懷是有可能發生的。
.
「青春」,也帶著台灣觀眾走出90年代的悲情。早期的青春愛情電影帶著濃厚的陰鬱,一直到《藍色大門》開始,我們開始談論同志情感、性別認同、家庭關係、三角戀愛等情感議題,青春變得多元而明亮。
.
青春愛情電影裡,反映著情感的真實體制(regime of emotional authenticity)(Illouz, 2012),非常強烈地要求內在性感作為行動與選擇的基礎。青春中的人們,因為初次面臨社會化規範,人們會認真審視自己與對方的情感(愛情、親情、友情),以判斷這段關係的重要性與強烈程度。這大量的自我情感檢視,一見鍾情的強烈情感暗示,時常就是「青春」的情感面貌。這也是青春迷人之處。
.
▓ #少男與少女的理念型
.
媒體中的少男與少女,帶給觀眾對性別角色的論述形構,一方面文本建立起一種戲劇性、典範式的形象,隨著故事的開展,加深觀影者的情感投射,另方面一起作用的是,少男少女的面貌外表的特質,也形成觀眾的欲望對象,產生明星化的作用,成為性別操演的模仿理念型。
.
青春愛情電影中的少男比少女更加倍重視,除了《藍色大門》與《我的少女時代》外,其它全部的愛情電影幾乎都圍繞著少男,少女通常則作為是推動劇情的力量。少男的姣好面貌,成為電影世界裡的耽美重心,隨便舉例就一堆,陳柏霖、張孝全、柯鎮東、陳昊森、曾敬驊,「#大男孩」的對純樸、憨直、大笨蛋的要求,他們表現忠誠、可受控制,並且,他們不會對(男性)觀眾產生威脅感。
.
至於女主角則以「#熱情開朗大方」為形象,如《女朋友男朋友》中的林美寶(桂綸鎂),就如同前述,她起了連結兩位男主角陳忠良(張孝全)與王心仁(鳳小岳)的作用,確實地帶動敘事的進展。
.
▓ #台灣青春的反叛結構
.
2000年後的台灣青春愛情,某個程度上融合了日本和美國的純愛視野,前者展現了「#物哀」的精神,後者則更多在表現西方個體主義的追求。當然,不同的作品也有各自主題脈絡的側重,像是性別認同、性別麻煩(Butler, 1990)、青春成長、描繪時代精神、國家與社會變遷的隱喻、情感抉擇等等。
.
總體而言,台灣的作品更擅長挪用青春的反叛結構,去對應、甚至逆返「#國家體制的規訓」,這個台灣電影本土化的大主題。2000年後的新導演,以90年代前後為基礎,自然而然流露出了導演本身的「懷舊」情感,想是一個包含了情慾、戀愛、政治、社會、經濟裝況的「情感的共同體」。
.
▓ #情感先於政治
.
以《女朋友.男朋友》為例,其為一部愛情電影,也是一部歷史電影。該片採用序列式的線性時空,將台灣的多重現代性再現。許多文化學者會討論國族與愛情的辯證關係,大時代下兒女情長,微小的愛情被鑲嵌在巨觀的社會脈絡中。但實際進入電影文本,才會發現,楊雅喆並不是要說明這種台灣性的社會—歷史時空,反而,他進行一種「#逆反」,讓情感能量來主導政治的場景。根本沒人真正在鳥民主自由,這才是真正的自由,非常後現代的後現代的後現代。
.
楊雅喆幾乎總結了後殖民與後現代電影裏頭所有的多元主體:女性、情慾、學生、社會運動、娘娘腔、同志、小三、本土、鄉下人、都市人等等,運用了諸多遊戲般的情節將這些概念構成一個皺摺,裏頭緊密扎實情慾流動,展開又可以觀看台灣自由的進程。
.
▓ #那些年我們一起唱的主題曲
.
青春愛情電影還是成為一種類型了,也不是壞事,也許是必然,這形成了一個穩定的大眾流行文化市場,引導著戀情與自由的話題,反映著純粹親密關係的渴望。在電影裡,人們才可以淡化成人愛情經驗的功利性、功能性。如果能夠再有一首好聽的情歌那就更好了!
.
要能在腦中烙印電影裡的青春記憶,就一定要有一首讓人感動的歌曲,當旋律響起時,瞬間喚起洶湧的刻骨銘心,像是《藍色大門》的「#小步舞曲」、《我的少女時代》的「#小幸運」等。盧廣仲的《刻在我心底的名字》就是一個不錯的例子。這首獲獎歌曲,編曲十分令我動心,第一聲,每次聽到小號與歌手聲線對唱,與法國號的穿梭交疊,都會全身起雞皮疙瘩。
.
這首歌起了關鍵的宣傳作用,五月天、魏如萱、周興哲、蔡依林、田馥甄、梁靜茹、李千娜、韋禮安、曾沛慈、徐佳瑩等歌手的cover版傳唱參與,更加豐富了電影文本與影迷/歌迷的連結。
.
結論是,該約唱歌了(?
|
#參考文獻
.
1. Illouz, E. (1997). Consuming the romantic utopia: Love and the cultural contradictions of capitalism. Univ of California Press.
2. Illouz, E. (2012). Why love hurts: A sociological explanation. Polity.
3. Butler, J. (1990). Gender trouble: Feminism and the subversion of identity. routledge.
時代精神 第 二 部 在 時代精神第二部繁體版Zeitgeist Addendum - YouTube 的推薦與評價
Share your videos with friends, family, and the world. ... <看更多>
時代精神 第 二 部 在 時代精神運動TZM/維納斯計畫TVP推廣頻道 - YouTube 的推薦與評價
時代精神第 三部:邁步向前Zeitgeist:Moving Forward(超過2500萬人次觀看紀錄片/ ... 0:00 人性42:13 社會病態1:30:06 地球計畫2:12:10 崛起2:32:17 結尾原影片連結: ... ... <看更多>
時代精神 第 二 部 在 [推薦]時代精神運動、金星計畫- 看板Economics - 批踢踢實業坊 的推薦與評價
不知道發文在這裡適不適合。如果版主覺得違反板規,就直接砍了吧。
先說我對經濟學沒研究,本身學外文的,數學很差,所以可能對經濟學沒有很大的興趣,
但最近在觀察一個國外的社會運動,裡面的內容包含極廣,如政治、經濟、科學、社會學
等,所以覺得應該可以po在貴版,而且其核心的觀念就是「金錢」本身。若有冒犯到任
何高手敬請海涵,要嘲笑或叫我回去讀書也可以啦,畢竟我真的對經濟學沒研究就是了。
總之之前在八卦板我看到一篇文章,標題叫作:
R: [論卦] 真正的現代奴隸制度
作者ID:czchen
那時剛好22k的議題正火熱,所以我在搜尋相關討論時剛好看到這篇文章,而裡面有一個
叫作 「時代精神 Zeitgeist Addendum」的影片。
網址:https://www.zeitgeistmovie.com/ (時代精神電影網站)
https://www.thevenusproject.com/ (The Venus Project, TVP的網站)
https://www.thezeitgeistmovement.com/joomla/ (時代精神運動官方論壇)
我當時一時好奇就去看了,純英文網站、影片,但因為本身學外文,所以就慢慢仔細地
看完整部。看完影片後就順便去了以上的論壇,有詳細介紹了整個運動的主旨、主張、
計畫、和解決方案。
該運動的核心概念是
「scientific application for social concerns」
Zeitgeist Movement其實是一個叫The Venus Project的積極行動分支。他們認為造成社
會問題的「根源」是monetary system(金融貨幣體系),並認為人類用貨幣來支撐整個社會
是一種已經落伍的系統,並終將把人類束縛在由少數人操控的資本主義體系之下。
最簡略的大意就是,這群人主張要解救現今世界的困境(包括社會、政治、經濟等問題),
方式就是先消除以「金融貨幣(monetary system)」為主的經濟體系,而轉向以「資源經
濟(resource-based)」為主的經濟體系。我看完的感想是,這群人想的其實是用最簡單
直觀的概念:世界上為何有這一切的苦難?不管是政治的、經濟的、或社會的等其它方面,
說到底還不是因為「錢」?所以這群人主張的就是「一個不要以"錢、貨幣"這個概念為思
考前提的社會運作模式」。至於以上這兩個概念在這個運動的網站都有詳細的解說和Q&A。
這點我覺得跟馬克思主義有相關之處,對我這個對經濟學沒概念的普通人來說,震憾極
大,因為這是在電視媒體上看不到的。我也有在社會學版和馬克思主義版推薦這個運動
和其電影。版上的高手應該有人看過了吧?
到現在觀察這個運動也兩三個月了,在這段期間也額外看到了一些額外的影片(當然也是
與經濟、金錢有關的),分享如下:
時代精神第一集:
https://video.google.com/videoplay?docid=2123692582509629611&hl=en#
中文字幕
https://video.google.com/videoplay?docid=-1817848131611744924#
英文字幕
時代精神第二集:
https://dotsub.com/view/7281f5dc-d4b1-4315-abb7-143becd34f49
(超過一百萬人次瀏覽的得獎記錄片,於2008年左右完成,可選中、英文)
最後其實要看的是這一部The Zeitgeist Movement: Orientation Presentation
這部才是重點,把金融貨幣體系的缺點分析得簡單易懂。
https://dotsub.com/view/a34fba0d-4016-4807-b255-021b58dbc9a4
可選字幕,建議選英文,簡體中文我覺得翻得不太好,但不想看英文的就將就一下吧。
若嫌三部電影都太長,可以先試試下面這部半小時左右的影片。作者是NASA的一位弄
太空計畫的工程師。片名:「AWAKENING」
https://dotsub.com/view/65dd2093-66ae-4f57-b574-3a0da4a6c103
https://dotsub.com/view/39ae1f18-c482-4adb-bef1-83f818106e97
https://dotsub.com/view/820f78fd-6cfd-43a6-9609-e796db55ea05
https://dotsub.com/view/c32bb47a-0747-4cb1-8caf-751e1acfac60
另外的一些相關影片:
Money as Debt債務貨幣(中文字幕)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zbKRM30Zxnc
Money as Debt第二集Promise Unleashed(無中文字幕,有英文字幕,請將就一下)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zbKRM30Zxnc
除了Money as Debt,還有一部類似的The Money Masters也是相關的(1996年)
https://dotsub.com/view/3ccf6394-6b8f-49e0-ab19-b8b31f1bf42c
貨幣戰爭的第一手資料應該就是從這部片來的(網路上的討論說的)。
關於電影導演(Peter Joseph)的訪談,和其另外兩部的演講:
https://dotsub.com/view/aa1cef2a-7cb1-4aa0-90bc-898db604c509
(導演訪談,這部也應該看看)
https://dotsub.com/view/0e384aec-6a3b-46b5-ae7e-1250ebba4794
(Where are we going?)
https://dotsub.com/view/dd83d532-7fcd-4a5c-a7f5-58f245ab4fe6
(Where are we now?)
The Future of Economics - A Perspective from The Zeitgeist Movement
https://dotsub.com/view/cf0f91f3-8133-4982-ae43-2479e6253a2c
個人覺得不錯的短片
以下還有一些我覺得不錯的影片:
https://0rz.tw/CM2gp
https://dotsub.com/view/34f987f3-8742-45ea-894f-608cc3fa8217
https://dotsub.com/view/cf0f91f3-8133-4982-ae43-2479e6253a2c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olMhNiuE9ak --->註:有血腥畫面,請慎入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znUwmJdsuVg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yc-GTVwKXD4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N2fNfi7GSn4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50fK50zyYkc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Hc5wxTzdPk8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HFRXlBFkUxo
dotsub是個不錯的網站,想練英文聽力或其它語言的可以拿來用,有很多不錯的片子,
在此小小推薦。以上的影片我覺得都很好看,縱使不同意其中觀點,我想也是很有啟發
性的。希望各位高手不吝賜教了。
這是一個很有野心的運動,該運動目前論壇上表面註冊人數是四十萬,台灣區只有一百多
人。不論最終成敗或天真與否,我個人都滿支持這個運動的,因為目前還找不到可以反
對的理由,如果有去了解該運動內容的話。這不是單純的政治運動,而是社會運動,也
不是單純的共產主義、社會主義之類的,他們也不自認為是烏托邦。其議題包涵非常廣
泛,但主要是淘汰目前的金融貨幣體系及未來科技的運用這兩大項。希望能將科學方法
運用在設計出一個新的社會管理和決策體系,而超越人為政府充滿不客觀意見的需求。
而在金融貨幣體系的運作邏輯之中,以scarcity和growth之間的供需平衡在現今已出現
問題(在AWAKENING中有解說),更別說造成社會問題的利潤(profit)和貪婪(greed)之間
的因果關係了。另外還有浪費、財團、既得利益者的權利等問題,都源自於一個我們以
利益(profit)為導向的金融貨幣體系。有問題的是整個系統中深層機制的運作思維邏輯
,我想整個運動是緊扣這一點在發展的。
例如當有新發明出現時,財團會為自身的利益,而荒謬地阻撓對大眾有利益的發展,
如電動車發明後,現今的汽車工業可能就會完蛋,所以就會被石油公司打壓。或是藥廠
為了能生存下去,不惜散播愛滋病毒等(看過的影片中有說到美國一家大藥廠這樣做過)
,沒錯,就是像惡靈古堡中的保護傘公司一樣。這不是幻想,而是已經發生的事實。類
似的情況都可以套用到其它發明上。不是不能量產造福全人類,而是因為受到「沒錢」
就不能發展下去這個思維前提的束縛,或是可以發展,卻因為少數人的既得利益而無法
用於造福大眾。
另外人類是從「解決問題」中去得到利潤的,那萬一真的有朝一日,世界上的問題都可
以靠科技解決時,那現存的經濟體系還可以維持下去嗎?例如,為何不造一輛壽命長達100
年的汽車?如果有朝一日人人的汽車都是一台一百年,那汽車工業不就要倒掉了(因為沒
有修車或換車的必要了,也因此沒了賺錢的機會)。但一般正常邏輯來說,東西不是越耐
久越好?這樣不僅節省能源、材料的消耗,也減少了對環境的汙染及破壞。而往完美的
地方發展,不也正是理性(的科學技術)所追求的完美理想?但在目前的體系中這是不可能
的,因為我們永遠需要問題存在以維持「可以從中得到利潤」的機制,現在的體系對
環境是無法永續的。所以我們現在會看到東西過了保固期就差不多要換新了,因為這樣
對店家來說才「有錢賺」,或是市場上時時都有三流的廣告、品質低劣的產品,因為品
質好成本高「沒錢賺」。資源有限,但不斷的生產、消費這種循環的機制,卻只能在一
個「資源無限」的理想世界中才有可能實現。這就產生了矛盾,因為這個系統本身就是造
成這個矛盾的根源。
另外還有能源的問題,若石油真的用完了,而替代能源真的尚未發展成熟時,那時是要怎
樣?真的來一場第三次世界大戰了嗎?還是手上有現金的就是王?剩下的窮人都去死這樣?
以上只是我隨手打的心得感想,或許有表達不清之處,所以詳細內容還是請仔細觀看影
片。裡面的概念簡單易懂,如cyclical consumption和technological unemployment這
兩個是最能引起我共鳴的。
總之希望台灣有越來越多人能贊同這個運動的理念或有興趣參與此運動(?)。與我
目前有在聯絡的一位外國仔(這運動類似在台的聯絡人之類的)說,希望以後在台灣會有
關於此運動的正式街頭活動,或向校園開始宣傳之類的...阿災,我也不知道在台灣會
不會成功,但至少外國的媒體都有報導了,而且今年他們也有進行全球巡迴演講,亞洲
有去了日本和印度,目前還在進行中。The Venus Project的創辦人是一位94歲的工程師
、未來學家、社會工程師..等,叫Jacque Fresco的人,經歷過美國的大蕭條時期,就這
兩點來說我覺得還滿屌的。
最後再次向czchen大致謝,若沒有看到他的那篇文章,我也不會花時間找到以上的資料。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23.204.138.198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