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閲讀:如果丘吉爾領導當下的美國,美國能避免衰落嗎?》
Niall Furgeson /英國歷史學家,哈佛大學歷史系教授. 原文刊載於英國《經濟學人雜誌》8/21
當美國於一片混亂中撤離阿富汗時,它的衰落令人回想起一個世紀前大英帝國的殞落。
一位歷史學家警告:阿富汗只是開始,未來可能會因此導致更大的衝突。
「許多人仍沈浸在無知之中……而他們的領導人為了獲取選票,不敢點醒他們。」
在《集結風暴》(即丘吉爾的《第二次世界大戰回憶錄》的第一卷)一書中,丘吉爾如此描述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勝利者:英國。
他痛苦地回憶:「拒絕面對令人不愉快的問題,渴求人民的擁護和選舉勝利,不顧國家的重大利益。」
美國讀者看著他們的政府「丟臉的」離開阿富汗,聽著拜登總統緊張而努力地為他造成的不光彩撤離辯護,可能會發現:丘吉爾戰前針對英國的批評,有一些會令他們心裡不舒服、但卻似曾相識。
借用耶魯大學的歷史學家Paul Kennedy 的一句話,當時英國的精神狀態是整個國家的疲憊和「帝國過度擴張」的產物。
自1914年以來,英國經歷了一次世界大戰和1929年大蕭條,並且在1918至1919年經歷可怕的大流行病——西班牙流感。
財政被堆積如山的債務,壓得喘不過氣來。
儘管英國仍然是全球主要貨幣發行國,但在貨幣方面,它已經不再是當年無可匹敵的角色。高度不平等的英國社會,促使左派政治家要求即使不實行徹底的社會主義,也要進行社會財富和權力的重新分配。
一部分知識分子在這方面走得更遠,他們選擇擁護共產主義甚或法西斯主義。
與此同時,凝固而無法變通的統治階層,傾向於忽略不斷惡化的國際形勢。英國的全球主導地位在歐洲、亞洲和中東都受到威脅。集體安全體系——當時建立在國際聯盟的基礎上,它是1920年戰後和平解決方案成立的國際組織,也正在崩潰,只留下了一個鬆散的聯盟,勉強補足業已離散的帝國影響力。
但結果卻是另一場更大的災難式的失敗:英國人既沒有認識到極權主義威脅規模之大,也沒有積累出阻嚇獨裁者的手段。
英國的教訓,是否有助於我們理解當下美國權力的未來?
美國人更喜歡從美國自己的歷史中吸取教訓,他們很少從他國歷史,看待世界。但將美國與上一任大英帝國的全球霸主對比,或許會為我們帶來更多啓發。因為今天的美國與戰時的英國,在許多方面都很相似。
與任何歷史類比一樣,這樣的類比當然也有缺陷。英國在20世紀30年代統治了廣闊的殖民地和其他附屬國,今天的美國卻沒有相同的統治區域。
這一點使得美國人在自我認知上認為美國並非一個帝國,即使他們的士兵和公民在阿富汗駐紮了20年才撤退:他們依舊如此認為。
儘管美國的新冠病毒死亡率很高,但也並沒有嚴重到英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所經歷的那種受創傷的程度。當時英國有大量的年輕人被流感屠殺(近90萬人死亡,15至49歲的男性中,佔了大約6%,至少170萬感染者)。美國如今面臨的威脅也不像納粹德國對英國造成的威脅那樣明顯而迫切。
不過,某些相似之處還是很驚人,而且這兩個國家在阿富汗強行建立自己相信的價值秩序,都相繼失敗了。
早在1930年2月,在「過早的」現代化改革引發了一場叛亂之後,《經濟學人》雜誌已指出:「很明顯,阿富汗不會採用西方的東西。」
近幾十年來,預測美國衰落的書和文章已經太多了,以至於「衰落主義」已經成為一種陳腔濫調。
但英國在20世紀30年代和50年代之間的經歷提醒我們,還有比溫和的、漸進式的衰退更糟糕的命運。
《以金錢為導向的價值觀》
我們從堆積如山的債務開始談起。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英國的公共債務從1918年佔GDP的109%,上升到1934年略低於200%。而美國的聯邦債務與英國雖有所不同,但在規模上是可以比較的。如今她的債務達到國內生產總值GDP近110%,甚至高於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不久前一個高峰。
美國國會預算辦公室估計,到2051年,它可能超過200%。
當今的美國與大約一個世紀前的英國有一個重要區別,美國聯邦債務的平均期限相當短(65個月),而英國超過40%的公共債務採取的是永久債券或年金的形式。這意味著,今天的美國債務對利率的變化,要比當初的英國危險且敏感得多。
另一個關鍵差異是財政和貨幣理論的巨大轉變,這很大程度上正是凱恩斯對英國戰時政策的建議。
1925年,英國決定以戰前過高的價格將英鎊回歸金本位,這使英國陷入了長達八年的通貨緊縮。工會權力的增加意味著大蕭條期間,工資的削減落後於物價的削減,這導致了就業機會減少。
在1932年的低谷期,英國失業率為15%。然而,英國的大蕭條主要還是因為英國在1931年放棄了金本位制,這使得貨幣政策得以放寬。實際利率的下降意味著償債負擔的減輕,為英國財政創造了新的迴旋餘地。
在未來幾年,美國似乎不太可能出現這種償債成本的下降。以美國前任財政部長勞倫斯·薩默斯Lawrence Summmers為首的經濟學家預測,當前美國的財政和貨政策,將導致通貨膨脹的危險。
英國的實際利率在20世紀30年代普遍下降,而美國的實際利率預計將從2027年開始轉為正數,並穩步上升,到本世紀中期達到2.5%。當然對利率上升的預測,往往是錯誤的,而且美國聯準不急於收緊貨幣政策。但是,如果利率真的上升,美國的債務將需要更多的成本來償還,擠壓聯邦預算的其他支出,特別是國防等可容易調整的支出。
這將問題的關鍵,擺在我們面前了。
丘吉爾在20世紀30年代最關心的問題是:政府在拖延時間——這是英國綏靖政策的基本原理——而不是積極地重新武裝英國軍隊,以應對希特勒、墨索里尼和日本帝國主義政府越來越多的侵略行為。丘吉爾反對英國綏靖主義者另一個關鍵論點是,財政和經濟方面的限制——特別是管理一個覆蓋斐濟、岡比亞、圭亞那、溫哥華的帝國,其高額成本使得快速重新武裝英國,變得不再可能。
稱美國今天面臨著類似的威脅——不僅是來自中國,還有來自俄羅斯、伊朗和朝鮮的威脅——這可能顯得異想天開。
然而,僅僅是這一事實,就說明問題所在。
大多數美國人,就像二戰之前的大多數英國人一樣,根本不想考慮在國家已有大量債務下,如何面對希特勒正在發動一場重大戰爭。
如今的美國也正在走向相同的道路。預計美國國防開支佔國內生產總值的比例將從2020年的3.4%下降到2031年的2.5%。
這會引起丘吉爾主義者的驚愕。他們也將會經歷相同的敵意和指責——如同當年譴責丘吉爾在煽動戰爭一樣。
《力量是相對的》
美國與其他國家相比的相對衰退,和當初的英國另一個相似點:經濟史學家安格斯·麥迪遜估計,到20世紀30年代,英國經濟產值不僅被美國(早在1872年)超越,而且還被德國(第一次在1898年,在經歷了災難性的戰爭、惡性通貨膨脹和不景氣的年代後,於1935年再次被超越)和蘇聯(1930年)超越。
大英帝國作為一個整體,其經濟規模比英國大,特別是如果把各殖民地包括在內的話,也許是其兩倍大。但美國的經濟規模更大,儘管大蕭條對美國的影響更嚴重,美國的經濟體量,仍然是英國的兩倍多。
今天的美國也面臨著類似的經濟產值相對下降的問題。按照購買力平價法,考慮許多中國國內商品的價格更低,中國GDP在2014年已趕上了美國。按當前美元計算,美國經濟體量仍然更大,但預計兩國的差距將會縮小。今年,中國的美元GDP會是美國的75%左右,到了2026年,則將達到89%。
中國給美國帶來的經濟挑戰比蘇聯曾經帶來的更大。這不是什麼秘密,因為蘇聯的經濟規模在冷戰期間從未超過美國的44%。
在許多運用於國家安全應用的技術領域,從人工智能到量子計算,中國正在努力追趕美國,這也不是什麼機密消息了。中國領導人的雄心壯志也是眾所周知的。
這五年來,美國對中國政府的好感明顯轉變為負面。即便如此,公眾對於應對來自中國的軍事威脅也沒有多大的熱情。如果中國攻打台灣,大多數美國人可能會與英國首相張伯倫的觀點一致,他曾臭名昭地將德國在1938年分割捷克斯洛伐克的行動描述為「遙遠國家的爭吵,而我們對爭吵的雙方都一無所知」。
在兩次大戰之間,英國態度軟弱的一個關鍵原因是知識分子對帝國的反抗,以及更普遍的對英國傳統價值觀的反抗。
丘吉爾厭惡地回憶起1933年牛津大學辯論社在辯論中提出的動議:「我們拒絕為國王和國家而戰」。他指出:「在英國,人們一般會對這樣一個插曲一笑置之,但在德國、俄羅斯、義大利和日本,他們會有英國已經變得腐朽墮落了的根深蒂固的想法,這種想法也動搖了許多人的盤算。」
當然,這也正是如今中國新一代「戰狼」外交官和民族主義知識分子對美國的看法。
納粹、法西斯和共產主義者都認為英國人對自己充滿了憎惡。「我甚至不知道大英帝國正在消亡,」喬治·奧威爾在他的文章《獵象記》中記錄了他作為殖民地警察的時光。沒有多少知識分子能有奧威爾這樣的洞見,認為英國仍然是「瘦死的駱駝比馬大」。許多人——不像奧威爾——他們選擇了信仰蘇聯共產主義,他們為西方國家的情報部門帶來了災難性的後果。與此同時,令人震驚的是,大量上流社會的貴族精英還被希特勒吸引。甚至《每日快報》的讀者,也樂於取笑而非讚頌大英帝國。
《帝國的終結》
美利堅帝國不像曾經的大英帝國一樣有英聯邦自治領地、殖民地和受保護國,但它現在所處的國際主導地位,以及過度擴張帶來的代價,完全與大英帝國相似。
現在美國的左翼和右翼都習慣性地嘲笑或謾罵美國帝國主義的計劃。《國家》雜誌的記者湯姆·恩格爾哈特(Tom Engelhardt)幸災樂禍地說:「美利堅帝國正在崩潰。」
對於右翼來說,經濟學家泰勒·考恩(Tyler Cowen)譏諷地想像著「美利堅帝國的衰落會是什麼樣子」。:
與此同時,進步的非裔美國哲學家康奈爾·韋斯特(Cornel West)認為「‘黑人的命也是命’與反對美利堅帝國的抗爭殊途同歸」,還有兩位支持川普的共和黨人瑞安·詹姆斯·吉爾·杜斯基(Ryan James Gir dusky)和哈倫·希爾(Harlan Hill)認為最近的新冠疫情揭露了「美國其實穿著皇帝的新裝」。
右翼仍然捍衛著美利堅共和國建國的傳統:與此相反,「覺醒」的左翼則試圖將美國歷史改寫為充斥著奴隸制和種族隔離的血淚史。但政治光譜中的任何一方都沒有多少人渴望回到上世紀40年代開始,美國扮演全球霸權時代。
簡而言之,就像20世紀30年代的英國人一樣,21世紀20年代的美國人已不熱衷於帝國主義——中國的觀察人士注意到了這一現象,並對此津津樂道。
然而,帝國仍然存在。
美國幾乎沒有多少真正意義上的的殖民地:只有加勒比海的波多黎各和美屬維爾京群島、北太平洋的關島和北馬里亞納群島,以及南太平洋的美屬薩摩亞。按照英國人的標準,這些殖民地根本不值一提。然而,美國與曾經的大英帝國一樣,軍隊遍布全球,無處不在。美國的武裝部隊人員在150多個國家都有部署,駐外軍隊總人數約為20萬人。
承擔如此廣泛的全球責任並非易事。但是,要想擺脫他們同樣不容易。
英國人為此吃過苦頭,美國人則要吸取英國人的教訓。
拜登決定從阿富汗進行「最後的撤軍」被認為是不明智的,這說明了美國想要減少其在海外所承擔的責任,並不容易。
歐巴馬曾經也做出了類似的從伊拉克撤退的決定,並於2013年宣佈「美國不是世界警察」。
川普的「美國優先」(American First)原則只是同一種衝動的民粹主義的版本:他太渴望離開阿富汗,並以關稅取代「反恐支出」。
在阿富汗發生的撤軍災難完美的說明,想要放棄對全球的主導權,這個過程是不太可能和平度過的。不管用何種措辭,宣佈放棄這場歷時最長的戰爭,就是承認失敗。
這不僅僅對塔利班,是他們的勝利。
中國也在密切關注,畢竟中國與阿富汗也有一段狹小的接壤土地。俄羅斯也在幸災樂禍的作壁上觀。
就在歐巴馬宣佈放棄做世界警察的幾個月後,俄羅斯立刻就對烏克蘭和敘利亞進行了軍事干預。
這並非巧合。
拜登相信美國可以像之前從越南撤軍、擺脫越南這個泥淖一樣從阿富汗撤軍。
越戰是段不光彩的歷史,美國在越南受到的屈辱確實產生了後果。它為蘇聯及其盟國以可趁之機,在其他地方製造了麻煩——包括非洲南部和東部、中美洲以及蘇聯於1979年入侵了阿富汗。
於是我們可以推論在喀布爾重演西貢當年的淪陷,未來也將產生類似的不良影響。
即便新保守主義在2003年入侵伊拉克後抬頭,狂妄自大到了頂峰的時候,美利堅帝國的終結也不難預見。
我在《巨人:美利堅帝國的興衰》一書中首次提出,當時美國的全球地位至少存在四個根本性的弱點:一是人力赤字(很少有美國人願意在像阿富汗和伊拉克這樣的地方長時間工作);二是財政赤字(見上文);三是關注度不夠(選民在大約四年後就對任何大規模干預失去了興趣);四是歷史視角的缺失(決策者不願從前任那裡汲取經驗教訓,更不願意從其他國家吸取經驗教訓)。
但是曾經的大英帝國從來沒有這些事件。
另一個不同之處在於——這比財政赤字要深刻得多——是美國的負國際投資(NIIP),它佔GDP的比例是-70 %。
負的國際投資本質上意味著外國人對美國資產的所有權,超過了美國人對外國資產的所有權。相比之下,在兩次世界大戰期間,英國儘管有大量的海外資產被清算以資助一次世界大戰,但它仍然有著龐大的正國際投資。從1922年到1936年,它一直保持在GDP的100%以上:到1947年才下降到3%。
拋售剩餘的帝國白銀(準確的說,是迫使英國投資者拋售海外資產,交出美元)是英國為二戰買單的一種方式。
但是美國作為一個債務大國,並沒有與之對等的儲備金。只有通過更多的公債出售給外國人,美國才能負擔得起維持其世界霸主地位的成本。
這對於維持其超級大國的地位而言,實在太不穩定了。
《丘吉爾:「我當首相不是為了主持大英帝國的葬禮」》
丘吉爾在《集結風暴》中的論點並不是在借德國、義大利和日本的崛起這一不可阻擋的進程來譴責英國的衰落。相反,他堅持認為,如果西方民主國家在1930年代早些時候採取更果斷的行動,戰爭本來可以避免。
當小羅斯福總統問丘吉爾這場戰爭應該叫什麼時,丘吉爾立刻回答說:「不必要的戰爭。」
同樣的道理,中國的崛起也並非不可阻擋,更不用說俄羅斯了。從朝鮮到委內瑞拉,所有與他們結盟的小國都是經濟上的弱國。中國人口老齡化的速度比預期的還要快,勞動力正在萎縮。
居高不下的公營及私營部門債務正在拖累經濟增長。它也可能在氣候危機中,首當其衝,因為它無法輕易改掉依賴煤炭,作為工業能源的現象。
然而,一系列事件的發展又很容易導致另一場不必要的戰爭。
最有可能是在台灣問題上爆發。
中國要統一台灣,而美國模糊地承諾要防禦中國——隨著東亞地區軍事力量平衡的轉變,這種承諾越來越缺乏可信度。
美國航母越來越難招架中國的東風-21D等反艦彈道導彈,而這還只是美國國防部無法解決的問題之一。
如果美國的威懾失敗,習近平發動突然襲擊,美國將面臨更嚴峻的選擇,要不然打一場漫長而艱苦的戰爭——就像英國在1914年和1939年所做的那樣——要不然就像1956年蘇伊士運河事件那樣,直接認輸。
丘吉爾說他寫《集結風暴》是為了表明:
邪惡者的惡意如何因善良者的軟弱而愈發猖狂;民主國家的結構和習慣為何——除非與更大的有機體結合在一起——會缺乏為卑微大眾提供安全感的毅力和信念;甚至在自我保護的問題上……謹慎和克制的忠告反而會帶來致命的危險……以及因為渴望安全和平靜的生活,而採取的中庸之道,可能會直接導向災難的中心。
他用一句精辟的格言作為這卷書的結束語:「事實勝於幻想。」
近年來,美國領導人過度熱衷於幻想了,譬如小布希領導下新保守主義者「全面統治」的幻想,還有川普想像出的美國「大屠殺」的黑暗噩夢。
隨著另一場集結風暴的到來,也許是時候面對現實了。
丘吉爾看透了這一點:帝國的終結很難不伴隨著陣痛。
——圖片:美國運輸機撤離阿富汗難民、美國最後離開的軍事領袖、拜登在白宮發表演說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4,500的網紅林佳龍,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今年初兩名在日本語文學校就讀的台灣女學生林芷瀅、朱立婕,被發現遭殺害於宿舍,因犯罪行為發生於我國境外、不受我《犯罪被害人保護法》的保障,成了司法保護網的死角。距受害事件即將一周年,今日立法院司法委員會審查林佳龍等提「犯罪被害人保護法部分條文修正草案」。另外,林佳龍也連署丁守中的提案,犯罪被害人補償金...
「是 不是 外國人 普遍 都 認為台灣是國家」的推薦目錄:
是 不是 外國人 普遍 都 認為台灣是國家 在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美股盤後〉Fed副主席放鷹 標普從高點回落 費半漲逾1%
美國聯準會 (Fed) 副主席克拉里達 (Clarida) 發表鷹派言論,預測 2023 年開始升息,但 7 月 ADP 數據顯示就業成長力道大幅減緩,美股四大指數周三 (4 日) 漲跌互見,道瓊下挫 323 點,標普自歷史新高回落,費半勁揚逾 1%,聯電 ADR 漲近 3%。
克拉里達表示,Fed 可能在 2022 年底前達成經濟目標、滿足升息條件,並於 2023 年開始升息,目前通膨預期面臨上升風險。這番話顯示 Fed 可能比一些人預測的更早採取行動。
美國經濟數據好壞參半,7 月 ADP 就業人口僅增 33 萬,遠遜於市場預估,並從 6 月的新增 68 萬大幅減速,反映經濟改善之際,企業招募障礙仍存在,讓本周五的非農就業報告蒙上陰霾。另一方面,ISM 非製造業指數衝上 64.1 歷史新高,服務業的 17 個部門都成長。
地緣政治消息方面,拜登政府批准他上任以來首宗對台軍售案,潛在價值 7.5 億美元,將出售 40 輛 M109 新型自走砲,以及將近 1700 組精準導引砲彈。本軍售案須先通過美國國會審議程序,再由台灣和自走砲供應商英國航太系統公司 (BAE Systems) 磋商,才會簽約並敲定交貨時間。
全球新冠肺炎 (COVID-19) 疫情持續發燒,根據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即時統計,至截稿前,全球確診數飆破 2 億例,死亡數突破 425.29 萬例。美國累計確診超過 3530 萬例,超過 61.47 萬人病故。印度累計確診超過 3176 萬例,巴西累計確診 1998 萬例。
世界衛生組織 (WHO) 呼籲各國暫緩施打第三劑疫苗,以解決全球疫苗分配不均問題。秘書長譚德塞 (Tedros Adhanom) 認為,必須扭轉疫苗分配情況,將多數疫苗都運往低收入國家,且在確保全球各國均有 超過 10% 人口獲得疫苗保護前,應暫停施打加強劑,至少為期兩個月。
一名白宮官員透露,拜登政府可能要求所有到美國的外國人都需完整接種計畫,作為日後最終解除大部分國家旅遊限制計畫的一環,目前正在研擬相關計畫。
周三 (4 日) 美股四大指數表現:
道瓊工業指數下跌 323.73 點,或 0.92%,收 34,792.67 點。
標普 500 指數下跌 20.49 點,或 0.46%,收 4,402.66 點。
那斯達克綜合指數上漲 19.24 點,或 0.13%,收 14,780.53 點。
費城半導體指數上漲 40.24 點,或 1.18%,收 3,436.90 點。
標普 500 指數 11 個類股中,10 個類股走低,工業跌 0.3%、能源跌 2.1%。(圖: Finviz)
標普 500 指數 11 個類股中,10 個類股走低,工業跌 0.3%、能源跌 2.1%。(圖: Finviz)
焦點個股
科技五大天王僅臉書上漲。蘋果 (AAPL-US) 跌 0.28%;臉書 (FB-US) 漲 2.19%;Alphabet (GOOGL-US) 跌 0.37%;亞馬遜 (AMZN-US) 跌 0.34%;微軟 (MSFT-US) 跌 0.21%。
道瓊成分股僅兩檔上漲。Amgen(AMGN-US) 大跌 6.46%;雪佛龍 (CVX-US) 重挫 2.24%;Wallgreens Boots Alliances(WBA-US) 跌 2%;開拓重工 (CAT-US) 跌 1.9%。Salesforce(CRM-US) 漲 1.23%;Nike(NKE-US) 漲 0.4%。
費半成分股漲多跌少。超微 (AMD-US) 大漲 5.52%,再創新高;II-VI(IIVI-US) 漲 3.61%;輝達 (NVDA-US) 漲 2.32%;Analog(ADI-US) 漲 2.31%;艾司摩爾 (ASML-US) 漲 2.05%。
台股 ADR 樂漲 。台積電 ADR(TSM-US) 上漲 0.28%;日月光 ADR(ASX-US) 漲 2.39%;聯電 ADR(UMC-US) 勁揚 2.82%;中華電信 ADR(CHT-US) 漲 0.45%。
企業新聞
羅賓漢 (HOOD-US) 連續第二天暴漲,盤中最高漲 81%、多次漲停熔斷,終場收高 50.4% 至每股 70.39 美元,是 Reddit 知名論壇 WallStreetBets 鄉民討論度第一的股票,這檔在迷因股熱潮中受到關注的交易平台,似乎也獲得散戶押注。本周累計漲逾 100%。
晶片股周三普遍上漲,超微大漲 5.52% 至每股 118.77 美元新高,盤中最高漲至 122.49 美元,股價連續第六天改寫新高,也是連續第六天漲逾 2%。
超微日前公布的財報強勁,愈來愈多數據顯示超微正在搶奪英特爾市占,此外,彭博報導英國主管機關考慮是否以國安風險為由,擋下輝達 (NVDA-US) 收到安謀 (ARM) 交易,若交易告吹,將可減緩超微在顯卡領域和輝達競爭的壓力。超微並於周二發表供蘋果 Mac Pro 使用的新一代 Radeon 晶片。
通用 (GM-US) 暴跌 8.53%,抑制美股大盤的走勢。該公司周三上修全年調整後息稅前利潤 (EBIT) 預測,第 2 季營收優於市場預期,但調整後 EPS1.97 美元,低於市場所估的 2.23 美元。
Uber(UBER-US) 盤後大跌 8%。根據盤後公布的財報,Uber 第 2 季營收 39.3 億美元,每股盈餘 0.58 美元,勝過市場預期,但 Uber 為了因應缺工祭高額獎勵招募司機,使投資人心存疑慮。
Roku(ROKU-US) 盤後公布財報,第 2 季營收 6.45 億美元優於市場預期,第 3 季營收預測良好,但因用戶成長乏力,盤後股價重挫 9%。
經濟數據
美國 7 月 ADP 新增就業 33 萬人,預期 67.5 萬人,前值自 69.2 萬人下修至 68 萬人
(圖: Zerohedge)
(圖: Zerohedge)
美國 7 月 Markit 服務業 PMI 終值報 59.9,前值 64.6
美國 7 月 Markit 綜合 PMI 終值報 59.9,前值 63.7
美國 7 月 ISM 非製造業指數報 64.1,預期 60.5,前值 60.1
上周 EIA 原油庫存 + 363 萬桶,前值 - 408.9 萬桶
華爾街分析
Prime Capital Investment 投資長 Chris Osmond 說:「市場似乎因為所謂的『三重觸頂』(triple-peak theory) 感到遲疑,即企業獲利、經濟成長、財政和貨幣刺激政策可能觸頂。雖然企業獲利和經濟成長可能已經觸頂,但不代表兩者就要萎縮,現在只是成長減速。」
對景氣敏感股票是周三領跌的類股,能源股因油價挫跌而下滑,銀行股和 Honeywell 等工業股欲振乏力。
在 Delta 病毒擴散導致各種防疫措施回籠的情況下,投資人期待從本周五的 7 月非農就業報告,觀察美國勞動力市場的改善程度,但周三的 ADP 報告顯示成長減緩,潑了一桶冷水。
美國 10 年期公債殖利率接近 1.8%,在優於預期的 ISM 7 月服務業指數出爐後,殖利率一度略為回升。
復國投資研究所策略師 Scott Wren 說:「我們需要消費者出門購物、打開錢包消費,不要只是坐在家哪都不去,或為了病毒發愁。從目前股市還徘徊在歷史高點的情況來看,我們可以合理推測,投資人暫時還沒那麼擔心 Delta 擾亂美國經濟的潛在風險。」
https://news.cnyes.com/news/id/4694516?exp=a
【全球股市觀察站】2021-08-04(美國時間)
阿斯匹靈實戰文章
https://scantrader.com/u/9769/service
阿斯匹靈IG
https://www.instagram.com/aspirin_grandline/?hl=zh-tw
是 不是 外國人 普遍 都 認為台灣是國家 在 我是台灣人.台灣是咱的國家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我們敬佩的美國挺台友人Lindell Lucy 今日投書TAIPAI TIMES的文章
<中文翻譯>
美國對台路線不合理
7月6日,美國國家安全委員會印太協調員庫爾特坎貝爾表示:“我們不支持台灣獨立。”
坎貝爾的聲明令人困惑、不道德、反民主且普遍令人失望。
作為美國人,我認為坎貝爾應該感到羞恥,其他任何模仿他的話的人也應該感到羞恥。美國總統喬•拜登(Joe Biden)的政府應該捍衛美國的價值觀,而不是為了安撫中國共產黨(CCP)而不尊重我們的民主朋友。
台灣實際上是獨立的。對於坎貝爾來說,美國不支持台灣獨立是不准確和愚蠢的,因為它落入了中共宣傳人員的手中。坎貝爾的真正意思,也是他應該說的,是拜登政府不支持台灣人將國家的官方名稱改為“台灣共和國”。如果說清楚,拜登政府的立場不僅不合理,而且近乎荒謬。
台灣的官方名稱中華民國(ROC)是中國內戰和台灣威權歷史的遺物。幾乎沒有人說中華民國了,主要是因為它讓不熟悉台灣歷史的人感到困惑。外國人很容易將中華民國誤認為是中華人民共和國。
我見過無數台灣人告訴我,他們希望他們的政府改變他們國家的名字。如果有人錯誤地稱他們為中國人,大多數人都會被冒犯。
台灣人沒有投票支持中華民國的名字。它在大多數人出生之前就已經存在。如果台灣人現在要改國名,那是他們的民主權利。
作為民主的擁護者,美國政府應該尊重台灣人的意願,而不是阻止他們做完全合理的事情。
我很高興看到台灣人改變他們國家的名字。大多數人無論如何都使用“台灣”和“中國”這兩個名字。
台灣沒有更名的部分原因是美國政府幾十年來一直在勸阻它,因為擔心中共會以憤怒和暴力回應,從而將美國捲入一場不必要的戰爭以幫助保衛台灣。
中共謊稱台灣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個省,並經常威脅要武力接管。中共2005年通過的《反分裂國家法》規定:“如果‘台獨’分裂勢力以任何名義、以任何方式行事,造成台灣從中國分裂出去的事實,或者發生重大事件,導致台灣從中國分裂出去,或和平統一的可能性完全消失,國家應採取非和平手段和其他必要措施,維護中國的主權和領土完整。” 該法律暗示,如果台灣人從其國家的官方名稱中刪除“中國”一詞,中共將下令軍事入侵。
該法律是一種旨在恐嚇台灣人的法律和心理戰。中共希望台灣人最終會因焦慮和恐懼而崩潰,導致中共不開一槍就接管。
許多人擔心中共可能會以中華民國更名為藉口入侵台灣,將其解釋為“內政”,這是法律要求的,並且——在其扭曲的觀點中——在道德上是合理的。這可能導緻美國和日本的軍事干預,甚至第三次世界大戰。
這些恐懼被誇大了。如果真的要執行反分裂國家法,中共早就侵略台灣了。在中共對香港實施所謂的“國家安全”法——剝奪自由、民主和法治——台灣人同意被中國吸收並成為中共的政治奴隸的可能性為零。
因為和平統一的可能性已經“徹底窮盡”,反分裂國家法要求中共採取“非和平手段”來實現統一,而中共至今什麼也沒做。如果台灣人改了國名,我敢打賭,中共除了在外交上大發脾氣,暫時將更多戰機飛入台灣領空外,將繼續無所作為。
中共領導人沒有自殺傾向,也沒有愚蠢。雖然他們想接管台灣,但除非他們能找到一個利大於弊的機會之窗,否則試圖這樣做是不合理的。目前,代價太高,只要台灣及其盟友保持警惕,代價就會一直如此。
在中共執政的同時,台灣將不斷面臨入侵的威脅。我們所有人都必須學會忍受它。如果中共要動用武力,那我們就得認命了。這比讓中共欺負我們損害我們的價值觀和虐待我們的朋友要好。
台灣人應該得到我們的支持,不管他們給自己的國家起什麼名字。是時候停止說我們不支持台獨了。
Lindell Lucy 擁有斯坦福大學哲學學士學位,目前正在哈佛推廣學院攻讀國際關係碩士學位。
Lindell Lucy 同時也是在Change網站發起呼籲大家支持東京奧運為台灣正名的聯署發起人。
原文連結 : https://bre.is/4pffFJNG
是 不是 外國人 普遍 都 認為台灣是國家 在 林佳龍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今年初兩名在日本語文學校就讀的台灣女學生林芷瀅、朱立婕,被發現遭殺害於宿舍,因犯罪行為發生於我國境外、不受我《犯罪被害人保護法》的保障,成了司法保護網的死角。距受害事件即將一周年,今日立法院司法委員會審查林佳龍等提「犯罪被害人保護法部分條文修正草案」。另外,林佳龍也連署丁守中的提案,犯罪被害人補償金中殯葬費於20萬元以內者,不必檢具憑證,法務部即逕行核准,優先核發給遺屬。
本次犯保法已在司法委員會完成修法,待立法院三讀通過後,有關境外國人被害身亡,只要被害人於臺灣地區設有戶籍,其遺屬得申請扶助金20萬,並將此項修正溯及一百年十二月九日以後死亡者,也將適用於今年初二位日本遇害女學生個案。
犯保法從制定到現在近15年,林佳龍認為,社會大眾普遍認為犯保法保在障人權上是空有其法仍有很大的改善空間,多數被害人以自己的生命、身體與健康付出慘痛的代價,以喚起犯保法要不斷的修改,他也了解法務部認為犯保法的修正涉及法律體系很大變革,如果沒有大的翻修無法符合社會的期待。林佳龍當場要求法務部陳明堂次長允諾明年九月將犯保法整體修正草案送立法院審議,並做成委員會決議通過。法務部也表達將遵循決議,盡速完成。
行政院所提犯保法修正草案,對於海外因國人故意殺害國人,其家屬才得以申請扶助金20萬。林佳龍表示,認同法務部於現行補償機制外創設「扶助金」制度,但「為德不卒」,需要國人殺害國人才得申請國家奧援,這完全與國家維護國民責任的精神相違背,實在不應以加害人為中華民國國民為限。林佳龍也提出修正動議,修正加害人不以中華民國國民為限,並獲得委員會通過。
本次犯保法已在司法委員會完成修法,待立法院三讀通過後,有關境外國人被害身亡,只要被害人於臺灣地區設有戶籍,其遺屬得申請扶助金20萬,並將此項修正溯及一百年十二月九日以後死亡者,也將適用於今年初二位日本遇害女學生個案。
台中民間社團在2013年1月5日,距離日本女學生遇害事件發生屆滿一年,而犯罪被害人保護法的修正案也已經在立法院司法委員會審查通過,在台中市文英館舉辦「百合條款音樂會」,用音樂傳達此件心痛的事故帶給社會的深入反省與法律制度的檢討。
林佳龍指出,外國人在台灣都列入境內的保護,我國國民在國外受害卻沒有列入保護,除了司法保護網的死角外,也涉及行政作為,政府以公權力不夠或以權限為由互踢皮球,採消極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態度,顯露出行政部門各自為政,無法苦民所苦的官僚氣息。林佳龍在自己的提案增列駐外單位的協力義務,也修正行政院版條文,增列相關機關與相關駐外單位應提供必要之協助,及主動告知其相關權益,促使外交部與相關駐外單位扮演為轄外國人服務角色,主動提供必要協力。
當受害事件發生後,媒體若在毫無根據下錯誤報導,對痛失親人的家屬來說,是一種二度傷害,也無法還給受害者一個清白。林佳龍提出修正草案課與媒體責任維護被害人隱私權,審查會也通過對行政院版修正。未來被害人或其親屬如認為媒體報導有錯誤時,得於報導播送或刊登之日起15日內要求更正。媒體應於接到要求後15日內在該報導播送之原節目或同一時段之節目或刊登報導之同一刊物同一版面加以更正。若被害人或其遺屬因媒體報導受有損害,媒體及其負責人員有關人員應依相關法律規定負民事、刑事及行政責任。
另外,林佳龍也連署丁守中的提案,犯罪被害人補償金中殯葬費於20萬元以內者,不必檢具憑證,法務部即逕行核准,優先核發給遺屬,法務部相關單位也要主動告知遺屬應有的權益。
這一修法林佳龍稱為「百合條款」,即是以二為受害者之一林芷瀅的日文名字來為這次修法定名。林佳龍表示,這是讓這起事件被害人的犧牲能有所代價,同時也讓未來在境外因犯罪而被害的台灣人民都能得到政府應有的體恤與補償。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b13sTdpRjFM/hqdefault.jpg?sqp=-oaymwEbCKgBEF5IVfKriqkDDggBFQAAiEIYAXABwAEG&rs=AOn4CLDCmeE0TNDjCK4pH61XrIqyXRreJA)
是 不是 外國人 普遍 都 認為台灣是國家 在 [問卦] 幹就我認為中華民國是國家嗎! 的推薦與評價
照台灣獨立的邏輯來想他們並不認為,也不認同現在他們所在的地方是獨立國家! 到底為什麼? 就名字?一種叫法、名稱? 這是不是跟中國文化儒家思想有關? 類似於外國人 ... ... <看更多>
是 不是 外國人 普遍 都 認為台灣是國家 在 外國倫看台灣 的推薦與評價
我們辦公室的人半數以上都不是標準身材,有些男同事的凸腹看起來簡直像懷孕的肚子, 許多女性同事都有年紀了,是梨子型身材,我們完全不像好萊塢電影裡的人物, 政府做這樣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