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無綫公布2021年中期業績 】
電視廣播(下稱無綫或TVB,0511)周三(25/8)公布中期業績,( https://bit.ly/3mxJskX ),截至6月30日的整體收入為12.48億(港元,下同),當中廣告收入增加31%,由去年同期的3.5億,增加至4.6億,集團直言「增幅令人鼓舞」,當中錄得按年增長的廣告產品分別來自藥品及醫療保健、衛生及個人護理用品、寵物護理用品、線上遊戲、本地及海外房地產發展商、網上物業代理、虛擬銀行及金融等行業。
管理層認為,隨着疫情逐漸受控,進一步放寬部份業務的限制,令本地經濟重拾活力,加上政府早前推出的消費券計劃,有助刺激本地消費,廣告商相繼推廣品牌產品及服務,預計下半年將會出現「扭轉近期局勢的新機遇」。集團亦明言,無綫的「東京奧運」直播,廣告商迴響正面,加上《聲夢傳奇》成功,都有利刺激相關收入持續增加,又指集團於下半年會提供更多機會為廣告商服務,包括《2021香港小姐競選》和《萬千星輝賀台慶》兩大年度矚目盛事。
話雖如此,但集團蝕錢仍是不爭事實,截至六月底,公司錄得2.84億的虧損,較去年同期的2.93億虧損,收窄約百分之三。據業績報告顯示,「銷售成本」(9.35億)、「銷售、分銷及傳送成本」(2.99億)以及「總務及行政開支」(3.61億)是集團三大主要開支,合共約15.95億,完全抵銷廣告收入增長帶來的正面效益,副總經理(綜藝、音樂製作及節目)曾志偉於今天(26/8)出席業績發布會後接受傳媒訪問時坦言要向ViuTV學習,「點解可以咁平做一個節目?」又指主席許濤已跟他派定心丸,不用減省開支,只要做好節目:「唔使節流,開源啦!」曾志偉透露,翡翠台將會繼續製作主流節目,J2則會變成新類型節目的創新平台,而明珠台亦會製作自家節目,又指未來或會改變節目編排,由傳統「一至五」播放,改為「一至三」或「四及五」播放。( https://bit.ly/3gzG8Sw )
中期業績報告的另一個焦點是屬「前朝遺物」,由前助理總經理余詠珊及其丈夫、前星夢娛樂行政總裁何哲圖聯手炮製的選秀節目《聲夢傳奇》。曾志偉2月履新後,一度傳出會抽起此節目,後來他澄清會繼續製作,並延至今年4月播出,而何氏伉儷已先後於2月底及4月底離職。管理層在報告中形容:「(節目)見證15才華洋溢的年輕參賽者為追逐星夢初次踏上舞台,令節目在年輕觀眾群間備受矚目」。而在第27頁的「綜藝及資訊娛樂節目」一節裏,集團再以十二行字的篇幅力讚,14歲參賽者姚綽菲(Chantel)更獲點名,「七月十九日的決賽錄得收視率26.5點,於YouTube、Facebook、Instagram及新浪微博等多個社交媒體平台的總瀏覽率更達到六千萬次。年僅14歲的得獎者姚綽菲演唱《戀愛預告》的片段,在YouTube及新浪微博總瀏覽率將近四百萬次。」( https://bit.ly/3sMqEPU )報告續指,《聲.夢飛行First Live On Stage》演唱會獲得觀眾熱烈支持,門票售罄,亦吸引大批網民付費收看,「鑒於演唱會獲得熱烈迴響,不少廣告商已表示有意在日後提供贊助,此真人歌唱節目再次證明了本公司多年來培養新秀及與觀眾建立密切關係的能力」。
業績報告同時點名盛讚曾志偉和王祖藍(首席創意官),管理層直言:「為加強綜藝節目製作實力,本集團委任娛樂界兩位著名資深藝人曾志偉及王祖藍加入高級管理層,兩人於香港及中國內地內容創作,以及直播帶貨方面均具豐富經驗,且於娛樂界擁有廣闊的人脈資源」。不過,兩位高層回歸無綫之後,多個在其上任初期推出的節目,包括《開心大綜藝》、《盛.舞者》、《好聲好戲》和《識貨》等,表現未算標青,而黃金時段的收視則持續下跌,奧運直播期間,劇集《刑偵日記》的收視一度跌至10.2點的歷來最低紀錄。為免掀起漣漪效應,有報道指,許濤決定成立劇本審查小組,由高層親自審批劇本後再決定是否開拍,避免收視再插水。
至於ViuTV母公司電訊盈科(0008)八月初(6/8)公布2021年中期業績,顯示過去半年收入急升近一倍,並在報告中直接指出「免費電視及相關業務有望在不久的將來取得盈利」( https://bit.ly/3ku0o95 )。
緊貼「游大東影視筆記」最新資訊:
▇ facebook專頁: 游大東【鴻鵠志-影視筆記】
▇ instagram: instagram.com/yautaitung
▇ MeWe專頁: mewe.com/p/yautaitung
▇ Telegram:https://t.me/yautaitung
▇ Medium:https://yautaitung.medium.com
(26082021)
#游大東 #游大東影視筆記 #TVB #電視廣播 #無綫電視 #聲夢傳奇 #曾志偉 #VIUTV #許濤 #余詠珊 #何哲圖 #姚綽菲 TVB myTV SUPER 做乜膠睇電視 我睇咗啲乜嘢 快樂的 潘小濤 Pazu 薯伯伯 港人講電視 港女講劇 美劇咁樣睇 抵制tvb戰線 - 鍵盤救港 各位我係王俊彥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60萬的網紅飲食男女,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時間,魔力無邊。 醬料雜貨店正和隆,主打自家豉油、麵豉、甜醋,在上水石湖墟65年,如長流細水陪伴街坊每餐家常飯:蘸豉油魚更鮮,兩磚腐乳夠佐粥下飯;逢時過節爆薑下醬炆豬肉煮雞,豐腴滋味比得上酒樓大菜。 街坊就是鍾情這家醬料;但此情,差點成追憶! 想當年,老闆陳璧堃十足指腹為婚,不情不願從父親手上接...
星漣海發展商 在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訓身演出: 為何新樓露台總是細? 】
露台在2009年前落成的樓,會大一點。在2000年後落成既樓有露台,因有全面積豁免,即係賣比你既露台唔計入地積比率*又可令新樓買家覺得間屋大d,所以起。
2009年後,政府開始限制工作陽台及環保露台唔可以起埋一齊,另外是工作陽台的面積只可起到佔單位面積之某一百分比,例如500呎單位只可有2%即10呎陽台。因此打從約2012年後落成的樓就少見大露台了,通常是拆開比兩個細的你,細到唔夠曬衫而放雜物又驚吹落街個隻。因此睇樓之前看落成年份,就當未去都有些事你心中有數。
工作陽台通常欄杆用鐵枝的,就似我訓係亨亨灣相中那種。
而環保露台通常圍欄用透光玻璃的,話可以節能環保喎~另一張我去星漣海那幅就是。
*地積比率指塊地可以起幾多面積賣錢,避免發展商買左塊地起到天咁高影響街坊。例如10萬呎而地率2.0的地,即係有20萬呎可賣錢。當然有些地方地契講明可豁免唔計,例如公眾花園,巴士車站....
因此一塊地值錢冇唔只看大細,更看比率
星漣海發展商 在 香港經濟日報 hket.com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呼吸PLAN又出事。
星漣海發展商 在 飲食男女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時間,魔力無邊。
醬料雜貨店正和隆,主打自家豉油、麵豉、甜醋,在上水石湖墟65年,如長流細水陪伴街坊每餐家常飯:蘸豉油魚更鮮,兩磚腐乳夠佐粥下飯;逢時過節爆薑下醬炆豬肉煮雞,豐腴滋味比得上酒樓大菜。
街坊就是鍾情這家醬料;但此情,差點成追憶!
想當年,老闆陳璧堃十足指腹為婚,不情不願從父親手上接過正和隆。做醬煮醋幾十年,沒有仇,卻賺得一身痛、半點恨;捱到65歲,把心一橫,擬於去年12月31日退休結業「脫苦海」。
怎料日月發酵,恨愛相生;準備離開,竟是徹底的歸來。
上水石湖墟巡撫街,水喉五金、紙紮、文具……生活小店當中有正和隆。店前西斜,老闆陳璧堃掛起紙皮遮光擋熱,裏外互相看不見,街坊是識途老馬,熟練地撥簾進出。小店不夠百呎,鮮有地整齊:樽樽罐罐不見有塵,豆類、雜穀一格格井然有序。所賣醬醋各有三五個品牌,店家出品的生抽老抽、原曬豉磨豉、甜醋和腐乳,售價貴幾元,卻最多人要。
「麵豉嗰日炆豬手炆得好靚,好食。」老街坊陳太一屁股坐在片糖缸改成的櫈子上,又告訴陳老闆:「我起碼一個月之後先行出嚟喇,因為腳痛要入院做手術。」今天她特意來入貨,買麵豉、豉油。
豉油,又恨又愛
陳璧堃,街坊都叫他「豉油佬」,皆因正和隆做豉油起家,他是第二代。上世紀40年代,父親陳根秀由南海來港,投靠開醬園的親戚做豉油;50年代初自設小工場做豉油、麵豉和甜醋,並在石湖墟開鋪。1955、56年間石湖墟被兩次大火吞噬,57年逐步重建,正和隆也在巡撫街現址重新啟業。
陳璧堃有四個姊妹,他是老三、排中間。「細細個住木屋,又是工場又是住家。兩個家姐睇鋪,我就周圍走,好百厭。」他怕父親,從來沒問過店名由來,只記得過年家中總掛一對對聯:「正直好生意 和氣定興隆」。
「老竇無咩讀過書,點作到咁好嘅對聯呢?」他哈哈大笑,轉瞬又皺眉:「做豉油做醬好辛苦,畀我揀我唔會做,但我讀書唔成,無得走!」他是唯一的兒子,二十多歲結婚後即接手店鋪;太太負責鋪面,他負責生產。
「做豉油會有一陣罨味,以前真係要用手去攪,一攪,陣味就出嚟,我都接受唔到;不過,呢啲係錢嚟㗎!」
他的工場在上水搬過幾次,90年代初因為業主收地被迫結束,自此在古洞一間豉油廠掛單租場,只做半加工。譬如豉油,已交給豉油廠師傅做,仍用自家招紙。
「做豉油最緊要用料靚用料足,夏天有熱頭曬就香啲。」他說。當年他試過十幾間豉油廠,找到一間的味和香跟自己做的相似。「我知道佢哋用加拿大非基因改造黃豆,發璜(按:煮好的黃豆混入麴菌、麵粉)撈美國麵粉,比日本麵粉膠質重啲、好啲;我自己一個人做太辛苦喇!雖然利潤無咁高,我寧願用佢嘅豉油。」
現在店中賣兩款自家頭抽和一款老抽,其中一款頭抽名為「鮮味生抽」,用豆比一般的多三分之一,濃稠如漿,鮮而豉味極重,可算鎮店之作。
麵豉甜醋,親手做
豉油外判了,只有麵豉和甜醋,他至今堅持親手做。
麵豉,一般貨色是發酵豉油剩餘的豆渣,鮮味盡去,很多時需加味精增味。但他做的賣的兩款麵豉:原曬豉和磨豉醬(前者仍見豆狀,後者是磨爛幼滑版)都沒抽製過豉油,保持原汁原味。「以前我啲磨豉係出咗豉油嘅,價錢平啲,主要交畀酒樓整叉燒;後來我只做零售,銷量少,乾脆用原曬豉攪磨,一樣係靚。」
市面常見的麵豉都是啡黃色,他的麵豉卻深啡色,驟眼看黑糊糊。他解畫:「麵豉好似人一樣,曬得愈耐會愈黑,愈黑就愈香。生曬啲豆喺豉油缸入面,上面曬到黑,下面嘅較黃,所以要成日翻佢,將底下嘅翻上面,不斷循環。」
他65歲了,依然記得父親當年的話:「醬,做就好易,打理好難。」
「你做,用料十足,曬得夠,一定做得好。不過擺耐咗就會有罨味,你點可以調番正呀?所以,唔係整好之後就冚埋,你要時不時拎出嚟曬,畀啲醬見下陽光會香啲。」
醬沒加防腐劑,放不久,所以他每次只做一小批。現在天時暑熱,醬賣少了,他也做少一些,「過咗中秋慢慢好,麵豉賣得最好,啲人有番胃口,多咗炆嘢;我都做得密啲,每次過千斤豆,一個月多啲就要做一次。」
講到做醬,最辛苦的步驟還數煮醬消毒。「唉!我做一次,就痛一次。」 他摸摸腰部,肌肉已成硬塊,隱隱作痛。
「啲醬容易黐底容易燶,要不斷剷,隻鑊又大,你要伸手彎住腰剷。室溫又高,得把牛角扇吹吹下,我一個人連續煮幾個鐘頭,不停流汗,煮一次起碼要飲4公升水。」最後洗鑊更辛苦,因為腰彎得更低。幸好十多年前起,煮醬有機器輔助,輕鬆了,但幾十年積下的舊患,纏身不去。
煮甜醋,相對沒那麼費勁,但一樣要忍。他採用本地酒房出產的白醋,加薑、桂皮、陳皮、丁香等等藥材做成甜醋。「煮呢個醋,一大鑊,嗰種藥材味好犀利,十足催淚彈,醃眼!咳!」
甜醋,他賣自家的,也賣其他品牌,「各有各鍾意啦,人哋要八珍,你無,佢會走咗去;我哋自家牌子就賣貴五六蚊。」
這日街坊王太帶了手拉車來買醋,「我孫仔啱啱出世,買去觀塘畀個新抱。」她嫌其他牌子太甜,「呢間鋪頭出嘅特別香,舊年冬天隔籬個事頭婆用佢煲薑,成條街都香晒。」
有人記住,陳璧堃笑瞇瞇,說:「到天時冷,啲人鍾意煲薑醋食下;事實上年尾多人結婚,到第二年10月、11月就有BB出世,甜醋特別好賣。」
以前煮完甜醋,五六桶藥材他當垃圾倒了,後來有朋友老遠從跑馬地來上水要「下欄」甜醋陳皮,他才識寶,現在煮完醋會挑回陳皮,但為非賣品,「而家?下人,有熟客寒咳唔係好囉!」
老店,差點結業
做醬煮甜醋,入缸,搬貨,幾十年陳璧堃獨力做,「我哋小型生產,唔請人。無辦法!為咗……我唔知點講呀!」他瞄瞄跟前在幫手的大女兒和二女兒,苦笑:「賺到痛,之外都係痛!近十幾年,我個個禮拜日就好似返學咁,要去做推拿。」
去年他和太太邁向65歲,本擬12月31日退休結束正和隆;就在12月中煮甜醋時,從不在工場拍攝的他,忍不住拿手機拍下那鑊滾滾冒煙的甜醋,題記:「人生最後一次」。
「唔捨得㗎!」說着,他眼圈紅起來,思緒飛回去年底:「瞓唔着囉!直情神經衰弱。」有個星期天,他試不去推拿留在家,「電視睇完又睇睇完又睇,無地方去。」以前他想像退休「呢度去嗰度去」,事實上英國朋友早邀他去歐洲玩,他又買了「200蚊深圳通」,偏偏成行在即已失去興趣,一副心神無處安放。
決心分手,原來放不下。他三個女兒,十多年前已表明不想接手家業,臨別秋波,也發現情難捨。
店一直由他和太太合力支撑,沒請人。二女兒陳敏怡(Agnes)說,每逢過年店就最忙,三姊妹必定預留整個星期的假回來幫手,想不到自己成為了第三代傳人。陳璧堃笑言,由1月1日起店轉了她名下,自己變做顧問兼打雜。
70後的Agnes在銀行做了十多年,連MBA也讀了,兩年前工作太辛苦辭了職,「嗰時爸爸媽媽正計劃退休,我哋三姊妹都好開心,因為新年終於唔使返鋪頭喇!」
去年年底,他們通知熟客和包租婆不做,「啲客人同爸爸講:『你退休,咁我哋去邊呀?我由做女食到而家喇!』我聽到,突然之間好唔捨得。呢個招牌六十幾年喇!」
她問爸爸取帳簿算了一番,「都ok嘅!我想留住個招牌。」又游說從事文職的大家姐陳敏慧回來幫手看鋪,自己負責市場推廣。姊妹同心,盼可斷金,帶着正和隆走進2017年。
十年如一日
陳璧堃搖搖頭說:「我準備退休,以為可以脫苦海啦!結果有啲抑鬱,百無聊賴,個女話做番,我又好似開心啲。」
不過,他認為做醬這行式微了,尤其新界東北發展如箭在弦,古洞的豉油廠分分鐘無得做。「一收地,你一係返大陸做,但水準、原料難控制,而且豆都係外國嘅靚啲。」女兒正在搶時間,找新貨源、拓客路,像早前便去了樂富街市擺車仔檔,臚列自家品牌豉油、醬醋和腐乳。
幾十年來,陳璧堃和朋友合作生產腐乳。十多年前朋友搬廠上深圳,招紙也「均真」地印着「Made in China」,同屬正和隆招牌貨,輕柔鬆化而不死鹹。
醬料之外,40多年前陳璧堃接手時已兼賣雜貨。今天雜貨不多也不雜,而每種乾貨他只賣一款,都是精挑細選,譬如蝦子麵,找到第四五個供應商才敲定。
「搭下貨囉,要維持到租金嘛,而家都要1000蚊一日㗎!」陳璧堃說。
除了鋪租,過去半世紀上水翻天覆地,但對正和隆和陳璧堃而言,只是微細的漣漪,就像醬醋味道,始終如一。
「雖然間中都有自由行嚟幫襯,我哋主要做街坊熟客。有人搬咗出九龍、港島、大嶼山都返嚟買醬,甚至移民去外國,都會帶啲醬過去。附近有圍村,新年依舊會煮盆菜,用好多醬。」
七八十年代,他的豉油、麵豉曾交給酒樓,但經常被人拖數、走數,「好多次喇!千幾蚊都彈票,嗰個年代唔算少數目。咪搞啦!我寧願淨做門市,收一蚊就係一蚊。」弱水三千,他只取一瓢。知足,常樂。
夏日炎炎,酸梅麵豉蒸排骨夠醒胃,有街坊要炆肉,大喊一聲「混醬,唔該!」只見陳老闆從五個醬缸輪流舀出小半勺倒入透明膠袋,用繩一紮,遞與客人,叮囑道:「返去放雪櫃,呢幾日好用喇!唔係會變酸。混醬鹹㗎,加啲冰糖,炆鴨炆腩肉都快啲腍。」這混醬,有自家磨豉、黑赭油(類似星馬的黑豉油)、甜醬、麻醬和南乳,即叫即混,也是父親傳下來的基本味道,就在日月蒸煮當中,摻着陳璧堃幾十年調出來的小變奏。
正和隆
地址: 新界上水石湖墟巡撫街2號A
電話: 2670 34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