鬧足三個幾月,社福服務終於恢復有期,但社署必須為前線同工提供充足防護裝備。
//社署公布逐步恢復資助福利服務的安排
******************
因應疫情漸趨穩定,社會福利署(社署)發言人今日(五月九日)表示,會分階段恢復由非政府機構營辦的資助福利服務。
總體而言,社署會繼續密切留意2019冠狀病毒病疫情的發展,逐步、循序漸進地恢復資助福利服務。小組和小型活動(如講座)須在採取適當感染控制措施的情況下,以預約形式進行。中心為本服務在疫情未進一步改善前,將不設偶到服務,中心並須採取適當的人流控制措施。家居為本服務除現有維持的膳食、陪診、護理、藥物管理及個人照顧服務外,應因應殘疾人士及長者的康復需要,逐步恢復康復訓練和其他輔助服務。
恢復各項服務的詳細安排如下︰
康復服務
由五月十一日起,營辦學前康復服務的機構會進一步加強為服務使用者提供個別訓練。服務單位會按服務使用者的情況及其家長的意願,以合適的模式提供訓練,如中心為本訓練、電子學習或家居訓練。小組訓練在現階段只限不多於三名兒童參加。因應幼稚園高班於六月十五日復課,特殊幼兒中心應於同日恢復高年班的課堂訓練。營辦相關服務的機構應在暑假為兒童,特別是準備升讀小學的兒童,安排補課。
五月十五日開始,為殘疾人士提供的家居照顧服務,即嚴重殘疾人士家居照顧服務及嚴重肢體傷殘人士綜合支援服務,應逐步加強服務的密度和次數,以邁向恢復全面服務。庇護工場、綜合職業康復服務中心、綜合職業訓練中心及展能中心應由五月十五日起逐步恢復服務。
五月二十七日起,殘疾人士地區支援中心、精神健康綜合社區中心、殘疾人士社交及康樂中心,以及日間社區康復中心的服務使用者可透過預約參加小組及活動,但中心暫時不設偶到服務。
安老服務
五月十五日起,綜合家居照顧服務和改善家居及社區照顧服務應逐步加強服務的密度及次數,以邁向恢復全面服務。
長者日間護理中心/單位應由五月十五日起逐步恢復服務至其約三成的服務名額;五月二十七日起應進一步增加至其約五成的服務名額。
五月二十七日起,長者地區中心和長者鄰舍中心的服務使用者可透過預約參加小組及活動,但中心暫時不設偶到服務。
家庭及兒童福利服務
綜合家庭服務中心的小組及活動,以及遊戲角/遊戲室設施,應由五月二十七日起以預約形式恢復服務。綜合家庭服務中心的延長時間服務時段應於同日恢復。
幼兒中心現階段將繼續只開放予有需要並經預約的兒童。
青少年及社區服務
五月二十七日起,中心為本服務例如綜合青少年服務中心、兒童及青年中心、濫用精神藥物者輔導中心及社區中心的服務使用者可透過預約參加小組及使用中心設施。中心可繼續提供網上小組活動及其他服務。
因應高中於五月二十七日復課,中學學校社工服務應於同日起恢復駐校服務。
因應小四至小六於六月八日復課,課餘託管服務應於同日起恢復。
到安老院及殘疾人士院舍提供的服務
五月二十七日起,安老院舍外展專業服務隊及私營殘疾人士院舍專業外展服務隊應恢復為私營安老院及殘疾人士院舍等的住客提供康復訓練服務。安老服務統一評估機制下的評估員應同日起恢復到安老院為有需要的住客進行照顧需要評估。
營辦服務的機構應通知服務使用者有關最新安排,及參考衞生署衞生防護中心發出的相關指引為員工提供個人防護裝備。社署會繼續密切留意疫情發展,並與持份者合作,以確保資助福利服務能順利逐步恢復;以及為個別在購置個人防護裝備以恢復服務而遇到困難的機構提供協助。
完
2020年5月9日(星期六)
香港時間14時04分//
日間社區康復中心 在 Fernando Chiu-hung Cheung 張超雄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唔該政府盡快派口罩及足夠防護裝備俾家居照顧服務的同事,讓急需服務的殘疾人士及長者及早得到照顧。
=======
(新聞稿)
支援中斷 能力倒退
疫情下暫緩日間及家居服務對特殊需要人士的影響調查
2020年5月5日發布會
武漢肺炎疫情持續下,政府資助的日間中心和家居上門服務暫緩,部分服務更完全停頓。有關安排對殘疾人士、體弱長者、長期病患者的支援、訓練和照顧構成嚴重影響,這些影響甚至可能不可逆轉。本調查由張超雄立法會議員辦事處、自強協會和香港肌健協會負責,旨在反映上述人士在疫情下失去支援導致的困難和期望,希望引起社會對這些弱勢社群的關注。
問卷以不記名方式在4月20日晚開始放透過網上和實體問卷搜集意見,至5月1日晚截止。共有203個有效回應。以下是調查結果:
受訪者背景
受訪者中有超過一半(58%)為女性,約48%為60歲或以上長者。絕大部分受訪者,(98.5%)表示自己有殘疾或長期病患,當中表示有肢體殘疾的佔最多(55%),而表示有長期病患的亦佔38%。眾多有殘疾或長期病患的受訪者中,更有約五成(51%)擁有多於一種殘疾。另外,受訪者的家庭成員數目不少為二人(包括自己和外傭),佔約32%,更有近22%受訪者更表示為獨居,可見其家庭內部支援的能力有限。
服務暫緩,支援中斷
社會福利署自1月29日起因應疫情爆發幾乎暫停所有長者和殘疾人士的日間中心服(庇護工場、日間社區康復中心、長者地區中心等)。雖然,社署多次重申假若有個別服務使用者急切需要支援,可交由服務單位自行決定作出安排,惟當中能夠得到有關安排的服務使用者寥寥可數。
約一半(50%)受訪者於疫情前一直有使用日間中心的服務 ,但當中超過七成(73%)表示自疫情爆發後已經沒有再到訪日間中心。除職業訓練外,物理或職業治療、日間暫顧服務為最多受訪者使用的服務,分別佔當中的55%和36%。接近五成(54%)受訪者表示他們所接受的服務受疫情影響而減完全暫停,亦有近39%表示服務減少。當中有最多使用日間中心服務的受訪者指物理或職業治療、日間暫顧服務減少,分別佔62%和37% 。
另外,社署在疫情下暫緩日間中心服務的同時,只有限度為長者和殘疾人士提供包括送飯、陪診、護理和藥物管理四類家居上門服務、其他類別服務則幾乎完全停頓。調查結果顯示,受訪者中有近64%於疫情前一直有使用政府資助的家居上門服務 ,當中71%表示疫情後家居服務已經完全暫停。較多受訪者使用物理或職業治療、家居清潔和護士到訪服務,分別佔當中受訪者的68%、36%和32%,可是,這三類服務的受訪者中,分別有93%、96%和83%指服務因疫情而減少。
支援停頓、問題叢生
最多受訪者表示物理或職業治療、家居清潔、日間暫托和護士到訪服務因疫情而減少服務。對殘疾人士和長者而言,服務暫停令他們的身心都出現問題,甚至很大機會出現能力倒退的現象。就身體和心理狀況的影響而言,分別有64%、68%和59%表示服務減少令他們健康狀況轉差、身體活動能力出現倒退和自我照顧能力倒退,亦有59%受訪者表示因服務減少而出現負面情緒,可見服務減少對受訪者構成嚴重的身心影響。同時,有近51%受訪者認為服務減少令他們遇到家居意外的風險增加。顯然,治療、家居清潔服務,以及大部分日間中心服務暫停,令他們接受治療和訓練的機會大大減少,較容易出現身心問題,而暫緩家居清潔、日間暫托、訓練服務的安排亦可能令他們遇到家居意外的機會增加。
調查結果顯示,物理治療或職業治療、家居清潔服務暫緩都對受訪者有重大的影響。對受到治療服務暫緩影響的受訪者而言,有分別有近66%、73%及77%同意服務暫緩令他們的自我能力倒退、健康狀況轉差及身體的治動能力出現倒退。另外,對於受家居清潔服務暫緩影響的受訪者而言,有近64%、62%及61%同意服務暫緩令他們出現負面情緒、遇到家居意外的風險增加及健康狀況轉差。
求助無門,期望恢復服務
疫情爆發後,社署即時決定即時暫緩提供日間中心和家居上門服務,令服務使用者未有足夠時間,甚至沒有方法應對。在服務減少的情況下,近乎各有一半受訪者表示無具體辦法應對(49%)和請家人或親友提供支援(50%),而自費聘請家務助理作應對的受訪者只佔約7%。由此可推論,對於獨居和經濟狀況惡劣的殘疾人士和長者而言,他們難以在恆常的資助服務暫緩情況下尋找到其他資源代替。86%受訪者認為假若服務暫緩的安排再持續多兩星期,會對他們造成進一步的困難。雖然,大部分受訪者都表示短期內,甚至完全沒有需要暫托和暫宿服務,可是,問卷第32題問及「在現時日間中心及家居上門服務受影響下,假若政府能夠按你身體需要和所需照顧的時數,資助你聘用任何一個人-包括親友上門支援,你是否需要?」,當中卻反而分別有31%和近27%受訪者表示有即時需要或若疫情持續多兩星期就需要,可見他們有實際支援需要,期望政府透過資助讓他們更彈性地聘用其他人上門提供即時支援,維持在家的生活。
發展視像支援服務的契機
服務暫緩下,電話成為服務單位和使用者之間的主要溝通橋樑。分別有85%和89%的受訪者指日間中心和家居上門服務單位有透過電話與他們聯繫,主要用作問候和資訊提供用途,明顯對支援的作用有限。近年,智能裝置和電話已經甚為普及,而價格亦逐漸降低,但服務單位透過這些設備向服務使用者提供視像支援的做法仍不常見。分別只有近14%和12%受訪者表示日間中心和家居上門服務單位曾經透過視像通話方式向他們提供支援。同時,調查結果顯示假若服務單位透過視像通話方式提供支援,只有20%受訪者認為無需要,反映大部分受訪者接受透過視像通話方式與服務單位聯繫,甚至得到支援,而受訪者當中有30%認為可以用作問候用途,甚至有28%和21%受訪者認為可用作物理或職業治療和訓練用途,疫情下更突顯視像通話支援的可塑性和重要性。而且,受訪者普遍對上述支援的需求維持在每星期少於1次(24%)和每星期1-2次(24%)的頻密程度,對服務單位來說可行性更高。
結論
無論日間中心,抑或家居上門服務暫緩,持續缺乏支援的情況對殘疾人士和長者帶來極大的身心影響,更使他們的能力出現倒退,負面情緒加劇。疫情下,大部分服務暫停得非常倉卒,令服務使用者難以迅速應對,造成支援真空。短期內疫情仍有機會反覆,假若這批需要支援的人士繼續未能得到援助,恐怕難以繼續在社區生活下去。政府和社會各界必須盡快就提供支援作出應對,透過各項措施和政策,於短期內提升對上述人士的支援。長遠而言,面對疫情持續的影響,政府有必要制定政策,以加強服務模式抵禦受特殊社會環景影響的能力,同時構思更彈性的支援政策,讓殘疾人士和長者都能夠因應個人和環境的特殊轉變,獲得適切支援。
建議
短期
• 由社署向家居上門服務單位發放口罩及防疫物資,加強前線職員的保護能力,先盡快恢復原有的上門服務
• 服務單位善用視像通話支援,讓現時擁有所需智能裝置的服務使用者能夠透過視像通話接受暫時支援
• 為服務使用者重新評估需要,更新護理計劃
中期
• 制定政策,為經評估後列作有特殊需要的殘疾人士和長者提供資助,以供其聘請包括親友在內的人士作為照顧者,以彌補現有服務彈性不足的問題
• 提供額外資助,讓特殊需要人士接受治療及訓練服務,以加快重整生活規律和提升能力
• 考慮資助有特殊需要的服務使用者購置智能裝備,令服務單位能夠透過視像通話提供支援
• 在社署提供足夠防護裝備下,分階段恢復日間服務,讓有需要的照顧者安排照顧對象使用服務
長期
• 全面加強家居及社區照顧服務
• 訂立全面照顧者政策
日間社區康復中心 在 記者陳曉蕾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每次《大人》出版後,我們都會舉行多場讀書會,討論及跟進報導。上月讀者聽到這期會報導新加坡的安老政策,反應幾乎一面倒:「新加坡一定好過香港啦!」其中一位直接問:「我要移民新加坡嗎?」
兩地比較,很難公道:香港人很容易看到眼前社會各種千瘡百孔,而站在新加坡,地區、政黨、政府、傳媒一片和諧下,要明瞭實際施行情況,不容易。尤其這兩三年新加坡醫療和社福新政策一浪接一浪,一個個藍圖滿是數字,系統複雜設計仔細,成效未明。
放下輸贏,才能比較兩地差異。新加坡醫療福利政策的大原則,是香港人抗拒的「用者自付」、「資產審查」;香港「十個茶壺七個蓋」的公立醫療系統,卻是新加坡政府羡慕的高效益,受訪醫院就曾經派社康護士來香港受訓。
這期《大人》一書兩冊,全港中風資源地圖這次訪問了全部四間政府資助的日間社區康復中心;六隊津助的嚴重殘疾人士家居照顧服務隊當中,訪問了地區相對缺乏服務的三隊,包括九龍西、新界東及新界西;並按服務特色訪問了兩間長者地區中心和十二間由社福機構自負盈虧或私營的復康單位。這也展示香港醫護社福服務的做法和特色。
由新加坡一名的士司機,到香港一些中風病人,我們嘗試看得遠,看得深。
.
《大人》
小店名單一覽:https://goo.gl/E8bZA8
歡迎訂閱長期支持:https://bigsilver.org/
https://www.facebook.com/pg/bigsilver.community/photos/…
(相片按入有短文)
<大人>11月號16頁專題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