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團隊日誌:台南為什麼這麼多圓環? 】
⠀
說起台南
大家會想到便宜又好吃的 #府城美食?
還是歷史悠久的 #古蹟建築 呢?
其實台南還有個你可能不知道的特色
那就是——
擁有全台數量最多的「#圓環」!
⠀
▍#日治時期的台南|傳染病的溫床
⠀
日治初期台灣雜亂的街道成了傳染病的溫床
政府為了改善公共衛生
陸續推動各市區的 #改正計畫
而台南也正是改正計畫之一!
⠀
台南曾是台灣的發展重心
也因此人口也相當稠密街道分布如同迷宮
紛亂的街道對交通、救災造成很大的阻礙
因此民眾經常會在巷弄間迷路
讓街道重劃成了刻不容緩的議題⚠️
⠀
▍#如何重劃街道?|遠赴法國取經
⠀
為了重劃人口稠密的台南
當時地方政府派遣了官員至歐洲學習、取經
官員們親自走訪了 #巴黎凱旋門 的設計🇫🇷
發現圓環加上放射狀的道路更便於聯繫各地
因此該官員將想法帶回台南進行了一番討論
最終將台南設計成「棋盤式道路」與「圓環」並存的都市
並藉由一個個圓環劃分台灣人與日本人生活的空間🇹🇼🇯🇵
⠀
雖然圓環在現代造成用路人極大的不便
但不可否認
它是個見證時代變遷的重要存在!
⠀
你認為圓環應該要保存還是廢除呢?
歡迎在下方留言與我們分享哦!
日治時期市區改正到都市計畫 在 張哲生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臺北市康定路與廣州街口 1989 vs 2019
上圖由《聯合報》記者吳景騰攝於1989年11月19日(農曆10月22日),當天是俗稱「艋舺大拜拜」的艋舺青山宮靈安尊王聖誕慶典活動第三日(正日遶境),迎青山王的遶境隊伍行經,吸引大批民眾圍觀,熱鬧非凡。(照片來源:報時光UDNtime)
下圖由張哲生於2019年11月11日在同地拍攝。(在此我要特別感謝「百俐健康會館」讓我借道入內透過窗戶拍攝街景,方能夠以和30年前老照片相同的視角取景。)
畫面左上角的街廓是艋舺著名的「剝皮寮歷史街區」,接著讓我們來深入了解該地的歷史與發展。
剝皮寮聚落成形於清初,橫跨清代、日治、民國三個時代,混合了不同時期的建築風格與人文風貌,成為一條足以代表艋舺特色的市街。
清乾隆28年(1763年),「北皮藔街」的名稱即已出現於艋舺地契中,推估剝皮寮聚落成形於清代初期,至今已有兩百多年。清治時期的剝皮寮,名稱不管是「北皮藔街」、「福皮藔街」或「福地藔街」,都已有店屋的型態,且皆以街名稱之,表示是已有相當發展的聚落。至於此地今名「剝皮寮」的由來,有三種說法:剝樹皮、剝獸皮,和北皮藔的閩南語諧音,其中以第三種(北皮藔諧音)的可信度最高。
1895年,臺灣進入日治時期,剝皮寮的地名由「福地藔街」改為「北皮藔一丁目、二丁目、三丁目」。
1922年,臺北市進行町名改正,廢街庄為町,於是北皮藔街被改為「八甲町」和「新富町」。因進行市區改正而開闢的廣州街、昆明街與康定路,則將舊有的剝皮寮街(今康定路173巷)從清治時期的重要街道,變成了隱身聚落中的巷弄。
舊剝皮寮街(今康定路173巷)與廣州街間有一塊空地,乃二戰期間日本政府徵收作消防水池的遺址。而鄰近的康定路和廣州街交會口一帶的路段,則因早期發展為煤炭販售集散地,而通稱「土炭市」,當時曾是商業交易熱絡的街道,擁有不少精緻的洋房,今日該地仍保有初期開發的空間特色與都市紋理。
1941年(日治時期),政府依都市計畫將當時臺北市老松國民學校旁的老街保留為學校預定地,實施禁建,因此得以保存清領時期的街型與日治時代的牌樓厝。
1988年,臺北市政府開始進行老松國小學校預定地的徵收,作為老松國小擴建之用,於是原本居住於剝皮寮街區內的居民陸續搬離,在1989年完成徵收程序。
但隨著臺北都市發展中心移轉與生育率下降,老松國小的學生數驟降,校地擴建之需求不復存在。
1997年12月9日,臺北市政府發函通知剝皮寮原住戶,訂於1998年5月1日辦理強制拆除地上物。
1998年2月,「反對老松國小徵收私有地自救會」成立,同年4月更名為「剝皮寮歷史風貌特定區促進會」,向臺北市政府陳情,表達保留剝皮寮為「歷史風貌特定區」的計畫。當時的台北市長陳水扁裁決待1999年1月再行決定,並同時委託淡江大學建築研究所,進行「艋舺剝皮寮古街歷史價值調查研究」專案;調查結果顯示艋舺剝皮寮古街乃臺北市裡少數仍能凸顯清治時期漢人生活原貌的街廓,具重要歷史意義,令臺北市政府做成暫緩1999年3月5日的拆遷作業之決策。同時期,老松國小的家長也發起一人一電要求盡速拆遷歸還學校預定地,發起「我要禮堂」、「我要活動中心」的連署活動。
1999年4月23日,當時的臺北市長馬英九下令通知剝皮寮住戶,訂於1999年6月16日執行地上物強制拆除,剝皮寮居民在拆除前夕,以手拿祖先牌位巡街遶境、點燈、守夜等儀式來告別歷史老街。
1999年6月16日,執行拆除廣州街127巷以東第一進建物時,遭文化界人士質疑超越原先協議範圍,嚴重破壞文化資產,引起輿論要求保存歷史風貌價值之聲浪,使得當時的台北市副市長歐晉德於6月20日出面組織「臺北市政府推動剝皮寮古街歷史風貌維護與建築物再利用專案小組」。
2003年8月5日,臺北市政府召集「臺北市鄉土教育中心設置會議」,決議設立臺北市鄉土教育中心,以執行推動剝皮寮的活化再利用。
剝皮寮歷史街區東側(現為鄉土教育中心)於2006年修復完工,西側修復工程於2009年修復完成,係以原貌保存為原則,並為結構安全考量加設鋼骨結構等現代科技與工法,以增加其抗震、防災、防潮、防蛀等機能及存續年限。
剝皮寮歷史街區以臺北市廣州街127巷為界,分為東西側;臺北市鄉土教育中心為東側的專責單位,內部多為固定的常設展,而西側的修復再利用工程直到2009年6月19日才竣工,由臺北市政府教育局行政委託文化局經營,規劃為藝文特區;由於東西兩側分隸屬於不同單位,發展策略亦有所差異,東側主要以鄉土教育與戶外教學,西側則多為文藝展覽與協助影視拍攝為主。
2010年3月29日,剝皮寮歷史街區經臺北市政府公告登錄為歷史建築。
剝皮寮歷史街區自2009年開放以來,受到各界關注,透過藝文展覽、教育活動及影視協拍等方式,持續推廣藝術文化教育及文化資產。
如今,為有效活化歷史建物群的使用、優化剝皮寮空間服務, 增加訪客駐足停留時間,留下並帶走在地特色深刻印象,各空間用以進行相關藝文特展、電影推廣及文化歷史的宣導教育,希冀剝皮寮歷史街區以不同的能量帶給遊客更新更深更廣的體驗視野,展現街區的獨特魅力,成為舊味新潮相互交織揉合的場域。
剝皮寮歷史街區的開放時間為週二至週日的上午9點至晚間9點、室內開放時間為上午9點至下午6點。(週一不開放)
日治時期市區改正到都市計畫 在 日常食札 Diary of Foodie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依稀記得建成圓環的樣貌,現在變成公園也很好,比原先的詭異玻璃屋親切許多。
台北市的老地標 建成圓環
提到台北市的地標,各位粉友們會想到什麼呢?是曾經貴為世界最高的101大樓?還是時常舉辦演唱會的台北小巨蛋?
在老台北人的心目中,其實最讓大家有情感連結的,是一個非官方認可的地標,許多庶民小吃組成的圓環夜市,不知道粉友們在雙北市大眾交通公具上,有沒有看過標示某某處到圓環?這裡的圓環指的正是台北市建成圓環(不是仁愛圓環喔 XDD)。
圓環夜市曾經存在於台北市,其位於重慶北路一段與南京西路的交叉路口,是大稻埕鬧區四條道路:南京西路、寧夏路、重慶北路、天水路交會而成的環狀區域。
日治明治三十二年(1899)提出的市區改正計畫,於現在的重慶北路、南京西路、寧夏路與天水路等四條道路匯集的空地上畫圈後,建立了「圓公園」供市民休憩,之後淡水線鐵路開通,原聚集永樂市場周圍攤販,延伸至圓環,此處慢慢有攤販聚集,之後攤商與日本政府達成協議,僅許夜間設市,營業時間為下午五點至午夜散市,在日治時期建成圓環就已成為台北市最重要的小吃中心。
在昭和十九年至二十年(1944~1945)的台北大空襲期間,一度變成防空蓄水池,用以防空救災,不過在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圓環蓄水池和周圍防空壕被填平,又恢復了小吃夜市的容貌,之後一直到民國80年代初期,圓環夜市一直是享譽全台美食小吃的代名詞,更是台北市的味覺地標,全盛時期圓環有97個攤位,且每攤都高朋滿座。
全盛時期的圓環外圍是直徑42公尺的圓形,中央為直徑13公尺的中庭,周邊和內部都有環形步道,在此直接工作者約有五百人,每天要滿足二萬名顧客的胃。
隨著台北市重心東移,以及新興的士林夜市等加入競爭,讓位處西區的圓環逐漸沒落,加上1993年及1999年兩度大火,雖然之後兩位台北市長斥資數億並重新規劃,但因玻璃帷幕設計不良,造成進駐圓環的商家生意下滑而熄燈數次,原本早期圓環內知名店家也幾乎在外自立門戶,像重慶北路二段上的幾家小吃店,如三元號、萬福號...等,都是圓環的老字號美食。
現在圓環附近的寧夏夜市及延三夜市,成為多數民眾尋覓美食據點,因此現任台北市長柯文哲先生於2016年7月委外合約到期後,圓環改由市政府接管,2016年11月開始拆除玻璃帷幕工程,並保留古蹟日治時期的防空蓄水池,2017年7月20日建成圓公園以全新面貌提供民眾休憩。
在小編心中的小宇宙,圓環的地位非常重要,圓環夜市可能是許多人的父母親、祖父母等長輩,年輕時約會吃美食的好所在,主要以台灣味小吃為主,像滷肉飯、魚翅肉羹、蚵仔煎、割包、潤餅及五香肉捲等各類美食。
相信再次成為圓公園的建成圓環,會一直持續陪伴著大家,並成為在都市叢林中忙碌的台北人,下班放慢步調、放鬆心情及約會或吃完寧夏夜市美食後散步的好去處。
Humans of Taipei 我是台北人
台北旅遊網
寧夏觀光夜市
#圓環
#建成圓環
#老台北人的記憶
#台北市的味覺地標
#放慢步調的好去處
日治時期市區改正到都市計畫 在 日本在台市區改正嘉義上 - YouTube 的推薦與評價
嘉義地區在 日治時期 曾是臺灣人口密度較高的地區,也因其地理位置成為臺灣林業的中心地。戰後嘉義市 ... 是年,日本當局乘機制定 都市計畫 並實施 市區 改名。 ... <看更多>
日治時期市區改正到都市計畫 在 翻轉大稻埕:淡水河岸- 臺北市區改正計畫」》... - Facebook 的推薦與評價
日治 時代的大舉都更:「臺北市區改正計畫」》 漫步在大稻埕街區,很難不注意到兩旁整排華麗的仿巴洛克風格洋樓建築,許多人直覺以為大稻埕從一開始即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