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登輝前總統曾寫「武士道解題」這本書,他認為日本民族精神的奉公、盡責、守法(規則)、勇敢及勤勉等價值觀是來自武士道精神,昨天有人問我,在現代社會,傳統民族精神要如何落實?讓我想起,我曾經探討過台灣的民族精神與價值內涵,也為這個問題請教過李先生。我先向他報告我的看法,我認為台灣很流行的一首歌叫「愛拼才會贏」,海內外男女都在唱,應該是符合台灣人的普遍價值內涵,用日本話講就是「がんばれば勝」,或是「敢鬥」、「不認輸」的精神。我昨天講「贏」這個字是由「亡」、「口」、「月」、「貝」、「凡」等字組成,這表示要贏需要時間和經濟之外,也要危機意識甚至或付出死亡的代價。台灣人用口語表達勝利是用「贏」字。這種敢鬥、敢拼的精神,當中應該也有原住民出草文化以及日本時代武士道的教育的影響。
我記得李登輝先生的回答是:「為了什麼而拼」才重要,還是要為公為義而拼,不是為財為權而拼才有價值。老一輩的台灣人常把「日本精神」掛在嘴邊,講某個人有日本精神,就是指他盡責、勇敢、勤勉、奉公守佉,台灣原也有奉公守法的價值觀,不過後來喪失殆盡,最大的原因就是萬年國會立的法,大部分是悪法,而當時的政府也是不義的專制政府,那個時代如果全民真的守法支持政府等於是助長罪惡,葬送民主生機;反而是脫法抗爭才是正確的選擇,不過,不守法狀態如果時間太長而變成為習慣或文化,那也是墮落現象,台灣現在進入民主時代,要儘速恢復那種為公為民為台灣敢鬥敢拼的價值觀,這也是我們現在最需要的台灣精神。
同時也有27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萬的網紅報導者 The Reporter,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我們儀式&我們走過: 台灣不同的族群,自然各有其對生活的態度;年復一年自然重複的季節更替、24節氣,是老祖宗的智慧,不同宗教文化也隨著時間舉行不同的儀式。 人們藉由儀式來肯定生命存在的意義。不論是伐木造船,還是婚喪喜慶,迎神廟會和建醮,時代的巨輪一直往前邁進。城鄉差距雖然帶來生活樣貌的改變,我們在...
日本民族精神 在 Proxy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Mastermind Japan x REEBOK VENTILATOR & LX 8500
►款式:VENTILATOR / LX8500
►尺寸:US7 ~ US12
►價位:6280 / 雙
堪稱為骷髏的王者;由本間正章一手打造的 MMJ,所呈現的作品多以暗黑色系來表達,將黑色與骷髏完美的結合,也成就了 mastermind JAPAN 躍上時裝界造成街頭流行風靡至今;而本次也因應 Reebok Ventilator 25週年,雙方也攜手合作推出此重量級的鞋款,本次也同場加碼 LX 8500 鞋款一併亮相,不改 MMJ 一貫聯名風格,延續暗黑神秘氣勢,並採用優越皮革來製作,搭配上刺繡的招牌骷髏圖騰和鞋舌 Reebok Classic Logo,有趣的是,Ventilator 本次玩心的將左右腳組合而成的太陽旗象徵日本民族精神;而LX 8500 行走 20 年後,不改兼具設計時尚感與運動功能性於一體:流暢且較為修長的鞋身設計,延續本次與 Ventilator 設計,暗黑系搭配銀色刺繡骷髏,絕對是必要入手的重點好物。
✔Proxy_Taiwan
#Instagram
#感謝追蹤
===============
#現貨
#先匯款免運
★私訊連結:http://ppt.cc/IS71
日本民族精神 在 重點就在括號裡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看完滿感動的,待人真誠,不求回報,這就是所謂「演員品性」吧。
https://www.facebook.com/photo.php?fbid=10152866886397472&set=a.58249272471.68388.678512471&type=1
張藝謀憶高倉健:士之德操
口述/張藝謀
文/魏君子
拍《千里走單騎》是我欠高倉健先生一個情誼,因為我答應跟他合作一次,老先生默默的、耐心的等待,我沒有臉見他了,必須馬上拍一部,還好有一個劇本。他是我年輕時候的偶像,是我一輩子敬重的一個人。
他對人是非常非常真誠。日本人認為他是一個神,在雲端,我在他身上看到那種“士”的精神,那種古典,就是讓你吸一口氣起雞皮疙瘩的感受,真的不是裝的。我拍了20多年電影,不長也不短,任何一個演員,我們都讓他先結束,“你結束了,你今天工作殺青了,你可以先回酒店了,我們可能還要再拍一拍,還有其他鏡頭”,很正常,高高興興走了,應該讓演員先回去休息。我在雲南這樣跟高倉健說,下午六點左右,您先回去。到了九點要收工,天已經黑了,副導演慌慌張張過來跟我說,導演,高倉健沒走!為什麼沒回去?出事了?他說導演和全體人員都在這兒工作,他不能走。我說讓他來這兒休息一下,這兒有水有椅子,他說怕打攪我們。他一直在山地拐角下站著,默默看你工作,站了三個小時,不打攪。我們全隊上汽車走,老爺子給遠遠鞠躬,他不過來,鞠完躬走了,70多歲,站3個小時。——工作一天了,讓他先回去,算什麼?全世界演員都覺得天經地義,他覺得我不可以,因為導演還在工作,工作人員還在工作。好多這樣的小事情,都不是裝的,心就是這樣,這就是“士”。還有中井貴一,是他的弟子,高倉健只要在東京,只要出遠門,不管哪一天的航班,白天的晚上的,當他到達機場的時候,中井總是遠遠給他鞠一躬,不過來,不打攪,遠遠的送他。高倉健對我也只這樣,我每次去日本,每次趕飛機,他會在地庫,看你車走,遠遠給你鞠躬。你嚇一跳,老爺子什麼時候來的?已經來一個多小時,他也怕人家認出他,站在地庫,一堆車後面,遠遠送你。
《千里走單騎》我讓一個民工小徐給老爺子打傘,他說不要,我說不是照顧他,是怕紫外線曬了,跟戲不接。打了三天傘,老爺子把手表摘下來給小徐。值錢就不說了,都是好多萬的表,值錢都是次要的,他就覺得我不知道怎麼樣感謝這樣一個農民為我打傘,他說你辛苦了。小徐現在還珍藏著,舍不得戴。有很多小事情,所謂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所謂視為知己者亡,我們在文學上描寫的士的情懷全在他身上體現。他在奧運會開幕前,專門給我送來一把刀,他們說這把刀跟北京的房子一樣貴,從鍛造到制作全部是日本國寶級的工匠,用了一年時間給我鍛造,就是用他們日本講法就是堅強,悄悄一個人買了機票,不告訴我,一下就到了北京,到了我們的開幕式工作中心,給我送來。回去以後,東京下大雪,驅車幾個小時到郊區一個寺廟為我祈願。翻譯跟我講,寺廟那天清場,只為我做道場,老和尚帶一群和尚,高倉健一個人站在那裡,整個大殿的和尚都在那兒念,拴幾萬個鈴鐺,風一吹,嘩嘩響,整個環境特肅穆,一個半小時祈願,來回開了七八個小時的車。為我祈願,天佑中華,祈願開幕式成功。翻譯是他的朋友,說和尚念的時候,真起雞皮疙瘩,大殿特肅穆,沒有一個人,高倉健一個人在這兒為你祈願。高倉健不讓告訴我,翻譯偷偷告訴我。很多事他不讓你知道,不是做給你看。那個和尚是他幾十年的老朋友,而且他說那個寺廟是最靈的,祈願完了以後,給了我一個牌子,我現在還留著,日文寫的是,“祝張藝謀導演奧運開幕式成功”,我放在家裡。有好多細節,我以前跟他沒有見過,只是他的粉絲,我們見面以後都互相喜歡,所以就這樣對待。所以從這裡也可以感受電影是橋梁,可以溝通人和人。
還有一次,比如你是高倉健,我們倆坐在一個大堂酒吧,遠處一百米以外是大堂,人來人往,但是這個酒吧人很少,他看不見,我能看見,我跟他在這兒坐了一個多小時,大堂人來人往,日本人突然認出他來了,走到酒吧門口,因為離這兒有四五十米,深深鞠一躬就走了,也不驚動,也不過來,就這樣來來回回四五十人給他深深鞠躬,悄悄走了。
有一個導演給他拍紀錄片,那個導演禮拜天在家抱孩子,突然一拿電話,說我是高倉健,嚇得差點把孩子掉了。放下電話眼淚嘩嘩的,第二天早上跟我說,他只是一遍一遍跟我說高倉健給我打電話。很多細節可以發現,他就是一個高不可攀的,一個國寶,日本民族精神的代表。因為他跟我走得近,或者對中國支持,經常遭到批評。日本有一些人說你對中國電影這麼支持,因為我去東京電影節,他60年都沒有走紅地毯,他從來不走紅地毯,他陪我走紅地毯。所以日本媒體就說你在日本都不走本國的紅地毯,他不管。所以這個人其實很愛中國。從骨子裡愛中國。
我們討論劇本的時候,尤其古裝電影,我們談一些人物取向的時候,我常常講高倉健一些很多小例子,我說這就是士的情懷,默默為你奉獻,默默承受,不讓你知道,這就是“士”。我們經常拿高倉健的一件事為例子,講解人物的動作:他到哪裡第一件事情都是把母親的照片拿出來,恭恭敬敬的放在一個房間裡最顯著的地方,放上一束鮮花,我們多少次接待他,問他有什麼要求,沒有任何要求,可不可以每天回去給我買一束鮮花,當然可以,在雲南更沒有問題了,不知道干什麼用的,原來是放在他母親照片前。有一次我進他的房間,果然看到照片,這個照片放在寫字台上,下面是白色的鮮花,不是正規的遺像,是他光著屁股,還有哥哥、姐姐、妹妹和母親在河邊的生活照,很親情、很可愛。他到哪裡都把照片供起來,不是做給我們看的,他去南極拍戲都是這樣。這種大孝都是傳奇,我們誰現在能做到?幾十年,真的很讓人感動。
——魏君子注:09年訪問張藝謀時,無知為何談到高倉健,本來表情平靜的張導演真誠感動的講了一刻鐘關於高倉健的故事。後來發表時,因為與主題無關刪去。今日得知高倉健先生過世,翻找原文,觀完甚為震動,高倉健留給世人的,除了銀幕硬漢的形像,還有集孝義禮於一身的個人修養,或者,這就是張藝謀所反復強調的“士”吧。
原文出處:
http://mp.weixin.qq.com/s…
日本民族精神 在 報導者 The Reporter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我們儀式&我們走過:
台灣不同的族群,自然各有其對生活的態度;年復一年自然重複的季節更替、24節氣,是老祖宗的智慧,不同宗教文化也隨著時間舉行不同的儀式。
人們藉由儀式來肯定生命存在的意義。不論是伐木造船,還是婚喪喜慶,迎神廟會和建醮,時代的巨輪一直往前邁進。城鄉差距雖然帶來生活樣貌的改變,我們在不同族群,且又重複發生的儀式裡面,看到文化傳承的過程;既有不變的理念堅持,也有順變時代的妥協。
百年來,我們走過日據時代、太平洋戰爭,也經歷白色恐怖的威權時代、解嚴後街頭狂飆的民主歷程,並因追求經濟發展而傷害了自然環境,遭受時常來襲的颱風、水患和地震,還有瘟疫或病毒的傷害。
我們遭遇,我們應變,我們曾經失敗,我們也學著反省。
展覽介紹:
「臺灣文化」目前還是一個尚待被清楚定義的模糊概念
可以使用「臺灣的鏡像」來協助定義什麼是「臺灣文化」嗎?
「臺灣的模樣」嘗試整理國家攝影文化中心及國立臺灣美術館的攝影典藏中,不同世代的本土攝影家們眼中所看到的「臺灣」。希望藉由這些不同時空樣貌下的影像切面,堆疊出臺灣的文化紋理,協助思考一直都在但卻是抽象混沌的「臺灣文化」。其實也就是在反思:什麼是「臺灣的吾土」?誰是「臺灣的吾民」?等土地與人民的真實內涵。
初探「影像臺灣」為「臺灣攝影史」奠基
為了要整理呈現這一個「公共的臺灣」(孕育我們的母地),策展人要向展覽中每一位攝影家致歉。在此展中,個人創作意圖的脈絡先暫時被放在第二順位,優先凸顯臺灣這塊土地上共通的元素,作為整體性的思考。藉由影像編輯的組合,橫向交織出一個更龐大綿密的,所謂臺灣攝影創作的共同脈絡。長年來因為臺灣攝影史研究的缺席,我們有必要透過這樣統整的過程,先將臺灣攝影做一個整體性的梳理思考,來為尚待完成的臺灣攝影史鋪路。
關於臺灣文化脈絡的思考
策劃此展還有一個目的,梳理出臺灣文化脈動的基調:臺灣的文化脈動,是由在地的原住民族,面對外來的過客與移民,歷經抗拒、衝突、互動、交流、妥協的歷程。原本在地的本土族群與外來的殖民霸權必須學會「共生」,而不同時期的共生造就了不同世代的「在地本土文化」。
南島文化原住民族的根源,荷蘭西班牙文化的刺激,深層中華文化的延續,日本文化擁抱現代化的刻痕,還有歐美當代文化的移植,新住民文化的加成,這些多元觀點的交融並列,形成今日臺灣文化繼續往前推動的重要動能。
嘗試以影像揉捏出「臺灣氣口」、「臺灣味」
呼應國家攝影文化中心開幕首檔「舉起鏡子迎上他的凝視──臺灣攝影首篇(1869-1949)」以臺灣攝影史的理論研究為架構,本展以視覺影像為梳理的脈絡,嘗試由截然不同的方式切入這臺灣主體論的核心課題。因展出空間有限,整個展覽以靜態的「攝影原作」與動態的「數位呈現」平行展示相互呼應,也是一種在攝影展覽形式上的嘗試與挑戰。
攝影/鄭宇辰、余志偉
剪接/余志偉
文字提供/國家攝影文化中心台北館
■完整報導:https://www.twreporter.org/a/photo-the-national-center-of-photography-and-images-exhibition-2
──────
《報導者》是台灣第一個由公益基金會成立的網路媒體,秉持深度、開放、非營利的精神,致力於公共領域調查報導,共同打造多元進步的社會與媒體環境。
官方網站:https://bit.ly/3rTeR1V
粉絲專頁:https://bit.ly/37jjGYD
Instagram:https://bit.ly/3rWFQJV
★用行動支持報導者:https://bit.ly/3ylK401
#報導者 #看看攝影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9VDKKVl1Ei4/hqdefault.jpg)
日本民族精神 在 報導者 The Reporter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我們日常:
「臺灣人」是由原住民族與先後多批的移民所組成,這些不同時期的新舊移民豐富了臺灣人們的群體。也因為臺灣從暫時歇腳與避難求生的地點,進化到不同國族相中為前進或反攻的基地,幾百年來歷史的曲折把相異背景的人們,帶到同一個小島上,各自努力尋找安身立命的過程就不可能很順遂。
雖然是來自不同成長背景的族群,但「公共的我們」在這塊同樣的土地上,服膺於時間的長流與突發的事件所架構成的歷史脈絡,慢慢地開始擁有類似的成長過程,形成了我們雖相異又相似的成長背景。從兒童、少年、到家庭,從農牧的日常,到各行各業工作的人,從鄉間到都會,我們一起面對考試、遊戲、運動、大眾娛樂,不論是布袋戲或是棒球,大家一起歡笑,一起成長。
展覽介紹:
「臺灣文化」目前還是一個尚待被清楚定義的模糊概念
可以使用「臺灣的鏡像」來協助定義什麼是「臺灣文化」嗎?
「臺灣的模樣」嘗試整理國家攝影文化中心及國立臺灣美術館的攝影典藏中,不同世代的本土攝影家們眼中所看到的「臺灣」。希望藉由這些不同時空樣貌下的影像切面,堆疊出臺灣的文化紋理,協助思考一直都在但卻是抽象混沌的「臺灣文化」。其實也就是在反思:什麼是「臺灣的吾土」?誰是「臺灣的吾民」?等土地與人民的真實內涵。
初探「影像臺灣」為「臺灣攝影史」奠基
為了要整理呈現這一個「公共的臺灣」(孕育我們的母地),策展人要向展覽中每一位攝影家致歉。在此展中,個人創作意圖的脈絡先暫時被放在第二順位,優先凸顯臺灣這塊土地上共通的元素,作為整體性的思考。藉由影像編輯的組合,橫向交織出一個更龐大綿密的,所謂臺灣攝影創作的共同脈絡。長年來因為臺灣攝影史研究的缺席,我們有必要透過這樣統整的過程,先將臺灣攝影做一個整體性的梳理思考,來為尚待完成的臺灣攝影史鋪路。
關於臺灣文化脈絡的思考
策劃此展還有一個目的,梳理出臺灣文化脈動的基調:臺灣的文化脈動,是由在地的原住民族,面對外來的過客與移民,歷經抗拒、衝突、互動、交流、妥協的歷程。原本在地的本土族群與外來的殖民霸權必須學會「共生」,而不同時期的共生造就了不同世代的「在地本土文化」。
南島文化原住民族的根源,荷蘭西班牙文化的刺激,深層中華文化的延續,日本文化擁抱現代化的刻痕,還有歐美當代文化的移植,新住民文化的加成,這些多元觀點的交融並列,形成今日臺灣文化繼續往前推動的重要動能。
嘗試以影像揉捏出「臺灣氣口」、「臺灣味」
呼應國家攝影文化中心開幕首檔「舉起鏡子迎上他的凝視──臺灣攝影首篇(1869-1949)」以臺灣攝影史的理論研究為架構,本展以視覺影像為梳理的脈絡,嘗試由截然不同的方式切入這臺灣主體論的核心課題。因展出空間有限,整個展覽以靜態的「攝影原作」與動態的「數位呈現」平行展示相互呼應,也是一種在攝影展覽形式上的嘗試與挑戰。
攝影/鄭宇辰、余志偉
剪接/余志偉
文字提供/國家攝影文化中心台北館
■完整報導:https://www.twreporter.org/a/photo-the-national-center-of-photography-and-images-exhibition-2
──────
《報導者》是台灣第一個由公益基金會成立的網路媒體,秉持深度、開放、非營利的精神,致力於公共領域調查報導,共同打造多元進步的社會與媒體環境。
官方網站:https://bit.ly/3rTeR1V
粉絲專頁:https://bit.ly/37jjGYD
Instagram:https://bit.ly/3rWFQJV
★用行動支持報導者:https://bit.ly/3ylK401
#報導者 #看看攝影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71Usyu9y-UU/hqdefault.jpg)
日本民族精神 在 報導者 The Reporter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我們所在:
位於歐亞大陸面對太平洋的出入口,臺灣本島與周邊離島,除了是原住民族維生的島嶼,在不同時期也扮演著不同的角色:在數百年前大航海時代,臺灣是不同海權國家拓展世界貿易的海上運補站;外來的荷蘭、西班牙等,在澎湖風櫃、臺南安平、基隆和平島,建築城堡領地;臺灣也成為海盜們討生活的運補基地,或不同海上強權交換商品的貿易集散地。後來,臺灣陸續成為中國東南沿海居民尋找新生活的地方、日治時代大東亞共榮圈的南進基地、國民黨政府退守後反共復國的跳板、以及今日印太戰略的夥伴環節。
不論是高山、丘陵、濕地、河川、陸地、海洋,小小的臺灣擁有最豐富的大自然生態系。數百年來不同背景的我們,也在這些不同的環境中,留下打拼生存的痕跡,各種不同型式的人造建築,為我們留下屬於自己文化的紋理。
展覽介紹:
「臺灣文化」目前還是一個尚待被清楚定義的模糊概念
可以使用「臺灣的鏡像」來協助定義什麼是「臺灣文化」嗎?
「臺灣的模樣」嘗試整理國家攝影文化中心及國立臺灣美術館的攝影典藏中,不同世代的本土攝影家們眼中所看到的「臺灣」。希望藉由這些不同時空樣貌下的影像切面,堆疊出臺灣的文化紋理,協助思考一直都在但卻是抽象混沌的「臺灣文化」。其實也就是在反思:什麼是「臺灣的吾土」?誰是「臺灣的吾民」?等土地與人民的真實內涵。
初探「影像臺灣」為「臺灣攝影史」奠基
為了要整理呈現這一個「公共的臺灣」(孕育我們的母地),策展人要向展覽中每一位攝影家致歉。在此展中,個人創作意圖的脈絡先暫時被放在第二順位,優先凸顯臺灣這塊土地上共通的元素,作為整體性的思考。藉由影像編輯的組合,橫向交織出一個更龐大綿密的,所謂臺灣攝影創作的共同脈絡。長年來因為臺灣攝影史研究的缺席,我們有必要透過這樣統整的過程,先將臺灣攝影做一個整體性的梳理思考,來為尚待完成的臺灣攝影史鋪路。
關於臺灣文化脈絡的思考
策劃此展還有一個目的,梳理出臺灣文化脈動的基調:臺灣的文化脈動,是由在地的原住民族,面對外來的過客與移民,歷經抗拒、衝突、互動、交流、妥協的歷程。原本在地的本土族群與外來的殖民霸權必須學會「共生」,而不同時期的共生造就了不同世代的「在地本土文化」。
南島文化原住民族的根源,荷蘭西班牙文化的刺激,深層中華文化的延續,日本文化擁抱現代化的刻痕,還有歐美當代文化的移植,新住民文化的加成,這些多元觀點的交融並列,形成今日臺灣文化繼續往前推動的重要動能。
嘗試以影像揉捏出「臺灣氣口」、「臺灣味」
呼應國家攝影文化中心開幕首檔「舉起鏡子迎上他的凝視──臺灣攝影首篇(1869-1949)」以臺灣攝影史的理論研究為架構,本展以視覺影像為梳理的脈絡,嘗試由截然不同的方式切入這臺灣主體論的核心課題。因展出空間有限,整個展覽以靜態的「攝影原作」與動態的「數位呈現」平行展示相互呼應,也是一種在攝影展覽形式上的嘗試與挑戰。
攝影/鄭宇辰、余志偉
剪接/余志偉
文字提供/國家攝影文化中心台北館
■完整報導:https://www.twreporter.org/a/photo-the-national-center-of-photography-and-images-exhibition-2
──────
《報導者》是台灣第一個由公益基金會成立的網路媒體,秉持深度、開放、非營利的精神,致力於公共領域調查報導,共同打造多元進步的社會與媒體環境。
官方網站:https://bit.ly/3rTeR1V
粉絲專頁:https://bit.ly/37jjGYD
Instagram:https://bit.ly/3rWFQJV
★用行動支持報導者:https://bit.ly/3ylK401
#報導者 #看看攝影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TAY2v2ArhLU/hqdefault.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