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盈響力閱讀 ]病態人格心理學
這本書的誕生,有他的時代意義背景,一邊閱讀的握持成,我想到幾齣韓劇 #VOICE1~4季 #窺探MOUSE #SIGNAL訊號,在網路時代,人們的歸屬感和價值感剝離的狀態,人們常感到沒有人生歸屬。#網路拉近人心吐訴的距離,#也拉近我們與惡的距離。
明明在身邊一起生活的家人,不了解你;
明明有心事找不到朋友說,跟網友說,幾個小時就互稱老公老婆;
明明現實生活中過得越慘烈,越想在社群軟體中找依存,就更容易受騙。(不管任何年齡層)
■是 什麼樣的心念,讓鄭捷毫無顧忌地實施大屠殺?
■ 什麼樣的心態,讓瓊斯成為奪人生命的邪教主?
■ 什麼樣的心理,讓松永太以操控思想、玩弄性命為樂?
日本犯罪心理學權威原田隆之,三十年來親身接觸上萬名囚犯,蒐集大量現場資料,除了帶領讀者重返與死刑犯接觸的第一線,更整理世界心理學巨擘的研究,以精闢又淺顯的方式,將他們體內的邪惡因子具象化,分析惡魔如何誕生。
#與死囚共存的犯罪心理學權威
#告訴你無良基因的真相
無論韓國日本,在劇中或真實案件裡,都提到 #病態人格的形成,除了後天經驗,也包含 #生物性大腦的功能缺失。
原本在我們接收周遭環境的刺激,會在杏仁核中途上情感的色彩,連結到身心的反應和同感,加上海馬迴組織對於恐懼制約不成立,對於不可以做的事較無社會性的判斷,背離常人會有的不安、恐懼、同理心、良心,反向地去拉住尋找刺激的衝動行為。病態人格的大腦,杏仁核雖異常
`但因為杏仁核的異常,這條大腦的迴路無法正常發揮作用,對於殘酷的無感,在先天X後天同理能力的缺失,1.#前額葉下部關於倫理和情感有關的溫情腦失靈,加上2.#多巴胺分泌過剩的情形,讓他們 #過度追求刺激 與 #衝動性,又加上3.#血清素(原本幫助情緒調節的分泌激素)分泌量過剩,在病態人格的研究中發現腦部平息怒氣的機制發生永久性的變化,壓不下去的的若加上情境的激化(像是網路遊戲的模擬、現實中常見挫折等因素)。在這本書中,也提及受虐兒一定會變壞嗎?這樣的議題,其中包括除了先天異常,依然有後天因素的對待方式,形成 #人格穩不穩定的三角椅,並且依照個人的選擇和腦部功能,影響自我意識和控制能力。
作者整理了病態犯罪者的治療史,清楚說明為何治療效果不彰?哪種治療方式反而助長再犯率?目前學界對治療採取何種態度?而書中提出歐美法庭對病態犯罪者的裁量,肯定會顛覆你固有的看法。
作者在書中也提出具體建議,告訴你當身邊的人疑似是病態人格時,要如何與之相處,以及其他國家如何平衡社會安全與人權問題,讓你以全新角度重新理解病態人格。
#方言文化
博客來: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96460?sloc=main
日本死刑年齡 在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街上的即興(二)
回憶我在客家莊的孩童時代,和戲劇表演者最近的距離,約莫就是在南苗市場裡,城隍廟口傻傻看著歌仔戲、採茶戲(如果兒時把七爺八爺誤以為戲劇表演也算的話),要不就得等到元宵節,才有登門拜訪的舞龍舞獅隊。元宵節當晚,伴隨隆隆鼓陣聲,扮成財神爺的人手提竹籃,向店家收取紅包後,示意耍龍球的,把龍頭引進這個店家前參拜三次,並在門前舞弄一番。大龍給一百,瘦小的龍若只是六七人編制,媽媽就包台幣五十給他們。對面那家老旅社,總會在當晚,挑選一大的龍隻隊伍,要求他們跑整棟樓梯到頂樓去,祥氣貫穿充斥一番,回到地面後,老闆再放一大圈鞭炮,炸得龍隻翻煙攪光,鄉里民眾自動齊聲鼓掌,見證了今年街頭的喜慶高潮。有些年一晚有好幾隻龍來訪,有些年經濟不好,幾隻小龍虛晃幾招,媽媽給完紅包還會使我們眼色說:『根本就是來騙錢的!』當小孩子最愉快的事,是提著燈籠在街上,跟著舞龍隊伍,於是人群自然聚攏,遇到鄰居聊起天,繼續移動到另一個里,遇到十字路口,尤其兩隻龍不小心遇上了,更是熱鬧!因為他們會即刻隨機封街,然後尬龍,看誰起勁、誰舞得精彩!甚至即興來場雙龍之舞。
這是我最初的街頭戲劇經驗,來自民俗。後來接觸到的環境劇場,表演者有時非常專業,有時是強調全素人演出。在這日常與超日常相遇的十字路口,無論專業與業餘者講究的是混搭的美學,不變的是,總有一批觀眾只是純粹路過,擦肩經過他們口中總能聽到最俗又有力的批評與困惑,當他們發出『演什麼?看不懂,不好看啦!』這種訊息時,現場就算再高明有深度的演繹與場面,表演立即猶如被判死刑一樣無用無效。街上的婆婆媽媽、小孩老人,永遠是最直接犀利的觀眾,最口無遮攔的率性表現,如果有一天換個角度讓他們也來表演呢?我從來不知道為什麼我那麼喜歡看到認識的人在街上,放下日常的生活,一起共同做一件事情:一起穿戴非日常(特殊或傳統)的衣裳在街頭晃著悠著散著晾著……你不覺得這比電影更魔幻寫實嗎?就像對觀光客來說,部落裡的原住民歌舞儀式、在京都到處可以租借日本傳統服穿上街、或在威尼斯面具節慶裡每個店家老闆自己打扮得最復古!是那些平常不會出現的顏色、那些封鎖交通暫時作為遊樂廣場的魔幻時間、是這近十年來像滬尾居民共相盛舉的史詩劇《反西仔傳說》重疊歷史的真實感。如果我是一個城市建築師,我就要暗自裝上「驚喜噴灑系統裝置」,不定時地,在街道巷弄或是廣場、某個頂樓,給這座城市一些驚喜,像灑水系統對著花圃澆水一樣暢快!城市的街頭即興表演,正是未來都會更需要的嘉年華與人味。
Jérôme Bel(傑宏・貝爾)在2018年,台北藝術節中做的《歡聚今宵》讓我在他們謝幕時鼓掌許久。(其中集結了眾多專業舞者,演員,不同年齡和生活背景的在地民眾,呈現自己的舞蹈)。表演藝術中所謂的“再現”背後,究竟藏了什麼?我就特別喜歡看那些素人表演中,不完美的完美。卓别林的戲碼在於他總是大費周章地勞動去造就那些華麗跌倒般的錯置與滑稽,超厲害的舞棍或溜冰選手假裝什麼都不會不停地在某個動作上摔倒挫敗,整人節目安排明星喬裝成老伯伯在女子韻律教室上課最後大秀身手令人驚艷,或桌球國手一身藝伎全裝扮出現在國小體育館,跟小朋友輕輕笑笑練球後開始殺球小學生下巴掉地上⋯⋯人們永遠喜愛這類的橋段,表演者屢試不爽帶給觀眾感動、意外的驚喜、孩童式的捉弄。當然,也有另一種感動,特屬於“教練級”的感動,出現在所有專業者培育非專業者時的心態,像看見剛學會走路的孩子搖搖擺擺,在教練的眼裡那搖擺的步伐非常好看、耐人尋味,那正在找尋平衡的動態中,正記錄著失衡的軌跡和同時成功支撐起重心的瞬間。教練級的感動帶來另一個觀點的啟發,對于技術不夠完美的尊重,對於進步過程的價值再次肯定,對獨項專業背後個別生命履歷的欣賞。“教練級的感動”美學,看見了每行業年齡者共生共存之美好平衡。(未完)(原載於《文訊》403期)
日本死刑年齡 在 CharMing的投幣式置物櫃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1962.6.6 是枝裕和】
鏡頭之外的導演,形塑電影中的一切,觀眾看不到導演的形體。唯有是枝裕和,能化身為電影的靈魂,在他無數的作品中,看見屬於是枝的「影子」。
任何一部描述家庭的親子關係,或是節奏緩慢的日本電影,九成的影評或新聞都會提到「這部電影有是枝裕和的味道」等形容,該說見怪不怪還是閱覽甚少,是枝裕和已成為一種認證、比較的標章。然而長年以來,是枝裕和不斷被譽為「小津安二郎」的接班人,即便他始終不願接下這個稱號,然而不可否認的是,是枝裕和宛如走路的速度,從日本走向國際,甚至早已成為能夠代表「近代」日本電影的存在。
.
電視節目製作、紀錄片導演起家的是枝裕和,他拍起電影,不是把一個故事拍成電影,而是把一個個「人物」串連起來,拍成一部電影。這種感覺其實在看是枝裕和的日劇《Going My Home 》便能深刻感受,劇情之於是枝裕和永遠不是最重要的,「對我來說,紀錄片不是傳達事實,而是拿著鏡頭的我進入一個狀況中,拍攝我在那裡看到的東西。拍下隨著我鏡頭得進入,而發生變化的現實...作品本身是與世界的交流,電影不是用來表現自我,拍電影是自己發現世界的行為。」
《#我在拍電影時思考的事》一書,是枝裕和強調多次「選角決定了電影的好壞」,時常將電影的好歸功於演員的表現,提拔柳樂優彌、廣瀨鈴的童星之路,更是誕生許多影帝、影后,然而追本溯源,幕後的是枝裕和,才是型塑這些演員成為角色的關鍵吧。原本《海街日記》的電影拍攝權早在是枝裕和之前,先行被其他導演拿走,直到2013年對方放棄後才又回到是枝裕和手中,「如果不是這個timing,或許四姊妹的選角大概就會完全不同。」再次感謝是枝裕和,紀錄廣瀨鈴、長澤雅美、綾瀨遙、夏帆最美的姊妹風光。
其實熟悉是枝裕和的人都知道,「洗澡」對於導演來說是再重要不過的場景。《比海還深》回到老家的良多,高大的身軀卻要擠進超小的浴缸,用水瓢撈出水面上的髒東西,其他像是《橫山家之味》、《我的意外爸爸》、《比海還深》也皆以洗澡作為重要的橋段,一如《小偷家族》的信代沖掉附著在柴田治背後的泡沫,洗澡,早已成為是枝裕和戲中最能吐露心聲與展現親密的羈絆。
導演也曾引用小津安二郎的話,作為《海街日記》世界觀的詮釋,「比起故事本身,我想描寫的是更深的『輪迴』,或者說是『無常』...父親雖然死了,繼承父親血緣的「鈴」還在,母親雖然走了,留有和母親同年齡梅樹的老屋還在,雖然海貓食堂的老闆娘死了,炸夾竹魚的味道仍留存在海街,向這些雖然失去但依然傳承下去的東西,是透過法事加以描繪出來。」
輪迴與無常,之於《小偷家族》則是以減法逐一消去人類身體的變化與成長:奶奶在客廳內剪的指甲,總是噴得到處都是;將長頭髮剪去,是迎接夏天與改頭換面;掉下來的智齒,是長大的證明。剪得掉的都是身外之物,正因為會失去才得有所成長,電影中每一次的失去都是一次轉捩點,推進著故事與角色的人生前進。
是枝裕和的作品,從來都不是用電影去諷刺或批判社會,而是透過故事「呈現」犯罪背後的日常生活。比起《我的意外爸爸》的開放性結局,《小偷家族》描繪大眾所認定的「真理」,卻又以一幕幕的畫面呈現多數人無法體會的「真實」,其實更偏向《第三次殺人》的灰色地帶,支持死刑或廢死?血緣=親情?是枝裕和並無向觀眾說教之意,而是同時丟出正反意見,將最終的選擇權交還給觀眾詮釋。
「電影不是用來審判人的,導演不是神也不是法官,壞蛋或許是用來讓故事變得比較容易理解,但不用是否反而可以讓觀眾將這個電影當成自己的問題,帶回日常生活呢?那樣的想法基本上至今仍未改變,我總是期盼看電影的人回到日常生活時,對日常生活的看法能有所改變,能成為他們改掉用批判性眼光看來日常生活的契機。」
為什麼大家如此崇拜是枝裕和,只因他是真正為日本電影付出的日本導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