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奪牌風光後,還在水深火熱之中的台灣體育員】
這週中華小將在東奧捷報連連,
讓大家在國際體壇上看到台灣的驕傲
但是,這些小將在成名前,
其訓練是不是也十年寒窗無人問?
運動員職業生涯短,
卻投入了自己全部的青春
而在退休後,選手多半選擇擔任老師、教練,或是進入本身有球隊的國營企業上班
喊出體育改革的同時,
若只是制式性的增加預算總額
而忽略運動員真實的處境,
待遇不足、僧多粥少的情形仍難以根絕⚠️
#關鍵在於經費的配置是否適當
以今年度中央體育預算預算為例,國家體育經費用於運動選手培訓相關者約46%
但是運動員實際上獲得多少照顧?
成名前是否有足夠的力量支撐他們上場?
以我國現行選手零用金為例,
#培訓選手一個月僅有15500、
#儲訓選手更低至一個月9000元
只有 #參與代表隊、 #獲得國際賽會成績者 才有機會再往上加給
但是誰能確定,哪個小將會是明日之星?
而這樣的低價,又能支撐多少小將走到國際舞台上,爭取後面的待遇?
同樣,奧委會和體育署輔導退休運動員的相關措施,多半僅限於 #大型國際賽會奪牌的選手 #輔導機制仍不足以保障所有運動員的退役生活
➡️ #各國運動員輔導機制比一比:
🇹🇼 #台灣
1⃣️運動員的升學制度:升學管道多元,
成績優秀者可以保送入學
2⃣️學校對運動員的職業發展:成立體育班且課後輔導
3⃣️運動員大學畢業的出路與輔導發展:大部份當體育老師或教練
4⃣️職業運動員的發展及出路:部分當教練或與球團簽約
5⃣️政府如何支持:以支持主流項目為主,依成績給予經費
🇺🇸美國
1⃣️運動員的升學制度: 運動員升學獎學金、運動成績保送入學
2⃣️學校對運動員的職業發展: #學生未達成績標準會禁賽!獎學金制度盛行、誘因高
3⃣️運動員大學畢業的出路與輔導發展: #依相關科系找工作 #優秀選手則加入職業聯盟
4⃣️職業運動員的發展及出路:較廣,看個人興趣,且普遍的運動員待遇很高
5⃣️政府如何支持: #以企業贊助為主,頂尖運動員則由政府培訓
🇯🇵日本
1⃣️運動員的升學制度:運動員升學獎學金、運動成績保送入學
2⃣️學校對運動員的職業發展:透過專門能力的研習制度與各體育大學合作
3⃣️運動員大學畢業的出路與輔導發展:成利國立運動科學中心
4⃣️職業運動員的發展及出路:運動相關企業或一般企業就業
5⃣️政府如何支持:政府出資或民間捐款
縱使體育署預算連年增加,
仍有許多運動好手不得不放棄這條荊棘路
「#體育即國力」,但是台灣可曾真正將其看作一種職業?
中央給予沒有支撐力、沒有吸引力,只是津貼性質的零用金,
甚至有些縣市完全沒有訓練費,
選手練習時間外還得打工、兼職
卻又因為忙於練習鮮有其他一技之長
更別論退休生活的不確定性、轉行的困難性
這些惡性循環還要讓台灣多少體育好手止步? 參照國外訓練,
多半擁有企業及民間極大的力量支撐
政府除了在訓練及經濟上要給予這些運動好手更大及更實質的支持
#確保選手能直接拿到他們應有的資源
也應該要積極邀請、鼓勵企業貢獻民間力量,贊助選手為國爭光、
打造企業職業隊提供更多職缺,
也讓國人一同來支持這項產業✨
#又要馬兒跑
#又要馬兒不吃草
#誰還能穿得起國家的球衣
#國家有義務讓選手沒有後顧之憂
同時也有2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531的網紅Humans Offshore Podcast離島人,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學以致用,學了之後要好好使用,先射箭再畫靶⠀ 但大學選的科系,真的可以用在現在的工作和生活上嗎?⠀ 王俞驊雖然在大學選擇了英文系但一直沒有放下心中對於設計的憧憬⠀ 歡迎大家來聽聽懷抱著對建築的熱情的王俞驊帶著樂觀的態度⠀ 如何摸索出自己的建築之路⠀ ⠀ -東吳大學英文系⠀ -日本中央工學校建築設計科...
「日本中央大學科系」的推薦目錄:
- 關於日本中央大學科系 在 鄭麗文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關於日本中央大學科系 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關於日本中央大學科系 在 報導者 The Reporter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日本中央大學科系 在 Humans Offshore Podcast離島人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 關於日本中央大學科系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 關於日本中央大學科系 在 中央大學通訊系 - Facebook 的評價
- 關於日本中央大學科系 在 [問題] 中央大學、青山學院大學、學習院大學選擇 - PTT職涯區 的評價
- 關於日本中央大學科系 在 日本中央大學ptt - TYQQ 的評價
- 關於日本中央大學科系 在 中央大學板 | Dcard 的評價
- 關於日本中央大學科系 在 中央大學|地球科學學系|沈如妍|Part 1 - YouTube 的評價
日本中央大學科系 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蘋果日報紙本謝幕
2021.5.17
0.
我想記錄這件事情的發生時間 2021年5月17日,蘋果日報將出版最後一天的紙本報紙,從實體通路中謝幕。這篇文長,會從新聞媒體的數位轉型,新媒體平台與演算法的競爭,來討論這件事情。
一樣的,我想先聊這件事情的發生。
蘋果日報在 5月14日,發了一封公開信,宣布會在 5月17日最後一次發行紙本,於 2021年5月18日後停刊,不再發行紙本報紙。
蘋果日報 曾經在台灣是與 自由時報 互爭發行量第一的報紙媒體,在iPhone 3G 開賣的2008年,發行量達 50萬份,而依照他公開信的內容,目前發行量僅約10萬份。
蘋果日報紙本停刊,這在台灣的社群媒體發展,和傳統媒體競爭中,是一個很重要的事件。
我想針對幾件事情,跟大家分享我的看法,記錄一下台灣媒體發展的重要時刻
1.
自媒體的時代中夾生存的傳統媒體
先簡單談一下自媒體時代,發聲有多容易。
我們在談自媒體,談的是每一個人都可以成為一個媒體。但我們忘了談一件事情,那就是媒體也慢慢地就像一個人一樣,在社群平台上面有個數字—追蹤數。一起在這裏追求著觸及和流量,以及影響力。
那些媒體所打造的組織,仰靠著大量的人力成本和設備。但現在你只要打開臉書,或是打開 Youtube,按幾個鍵,走完一段大約三分鐘的程序,你就可以開始一趟自媒體之旅。有一個媒體的名稱,在上面寫寫字,按下送出後,就會傳到非常多人的面前。
就像你現在所看到的這篇文章,和這一個自媒體。
在稱作「研究生」的這個自媒體裡面,我是記者,也是編輯,還是個主筆。這個媒體廣編不分離,我還要自己談廣告,接業配。唯一一個我不用做的事情,就是通路。因為臉書幫我處理好這件事情,我不需要去煩惱,要如何把訊息傳達到閱聽人手上。當然,我會面臨一些其他更麻煩的問題,這個部分我們稍後再說。
「通路」這件事情的重要性,是一個沒有經歷過傳統媒體產製流程的人,很難想像的一件事情。
2.
傳統媒體的產製成本
我當年還是新聞所的學生時,帶著一群高中生參加聯合報新聞營。大家對於走到一個報社,會驚呼的,不是總經理,也不是總編輯,更不是那一堆名為「編輯台」的電腦。因為那些都太抽象了。
對,大家最興奮的,是龐大的印刷機器。
一個報紙的產製過程,並不是在把「文章按下送出」後就結束。要送印,送印完後要派報。在凌晨有一群人開著車把報紙送到你家附近的某個橋下,以便躲雨。然後送報員再去橋下領取那些報紙,挨家挨戶的配送報紙。當然啦,現在已經很少人在訂報,報紙最後沒有到你的信箱,可能是到附近的便利商店。
這個過程,用現在的網路語言講,大概就是「把你的文章,經過演算法後,在臉書牆上出現」。這一句話說得簡單,但在傳統報紙中,卻是要一群人每天在凌晨完成的事。
我希望大家不要誤會,運用臉書傳送資訊內容,讓文章在幾秒鐘後就能傳遞到全世界臉書使用者面前,並不是沒有成本。裡面有大量的工程師,維護機器的人員,甚至是網路的鋪設等等。他一樣有很多的費用會產生。只是當你在運營自媒體的時候,不用去想這些事情,因為「平台」已經幫你想好了。
我在學校教媒體創作時,第一堂課我會跟學生聊這件事情:「在十五年前,我還坐在這間教室裡學習如何當一個好的新聞記者時,我們談採訪,聊編輯,學報導,操作技術。但是沒有一堂課會告訴你,要如何開一間報社,怎麼開一家電視台。但現在,這堂課在台大發生了,我們這堂課,就是要你從零開始做一個自己的媒體,從品牌定位,編輯台的規劃開始做起。」
為什麼十五年前做不到的事情,現在能做到?因為通路。當通路的成本降下來了,甚至是所謂的「系統化」,在發行一個自媒體的過程中,少了很多的事情要做。那些,可能是新世代的媒體人,想都沒想過的事情。
我本來想聊電視和 Youtube 媒體產製流程的關係。不過因為這篇文章已經夠長了,留待之後有相關事件,再一起討論。
接下來,我想切入一個很重要的議題:當媒體在網路上只剩下品牌。
3.
當媒體只剩下品牌
當我們在談「自媒體」的時候,常常只看到一個面向,就是「品牌本身在網路上也是個媒體」。但我想邀請大家看到另一個面向,就是「媒體在這些平台上,也只剩下品牌」。
在一個臉書平台的演算法推播,或是 Youtube 去推播一則影片,又或者是你用 Google 去搜尋一則新聞。媒體的內容,跟其他網路內容,其實長得沒什麼兩樣。
對,就是一樣的,臉書貼文只有一種介面,Youtube 影片也只有一種介面。差別只是他有沒有把這個「品牌」,塑造出一個「媒體的形象」,或是「新聞的形象」。
如果我說「 東森新聞」是個媒體,你可能點頭如搗蒜。但我如果說「 卡提諾狂新聞」是個媒體呢?你可以會想一下,最後大概會告訴我,不是吧,他是個娛樂粉專。
那請問「眼球中央電視台 」是媒體嗎?「志祺七七」是新聞嗎?還是那只是「視網膜 Retina」和「張志祺」的個人品牌?「niusnews 妞新聞」,「小日子」,「PopDaily 波波黛莉的異想世界」他分別是用什麼樣的角色出現在你眼前?
試著想一件事情,在一個分眾的時代,一群人坐在咖啡廳聊天,都沒有辦法的定義出什麼是媒體,那麼平台的演算法能做到這件事情嗎?或是說,你期待他幫你做到這件事情嗎?
這邊我要先說一下,媒體存在的價值和企業品牌,個人品牌,和政府機構之類的「自媒體」相比,他們的確在資源上和社會意義上有很大的差異。但我想讓大家思考的是,或許這些所謂的「傳統媒體」有著不一樣的使命在,但是當他放在「臉書」「Youtube」這些平台上的時候,他們對平台來說,對閱聽人來說,差異可能比你想的小很多。
十五年前,如果你想要得到一個疫情的訊息,可能會打開電視,或是去買份報紙。但現在,你可能會打開臉書或是 Youtube,又或是Google 一下,聽聽 Clubhouse 。想一下你的確診資訊是從哪來的?是「蘋果日報」「聯合報」「TVBS」這類的傳統媒體嗎?還是從哪個政治人物的粉專看到的呢?或是「衛福部」自己開的直播?
講一下我的好了,我的主要資訊來源是「日本自助旅遊中毒者」以及這個自媒體的作者兼編輯兼總主筆及Clubhouse製作人,人稱林氏璧的孔醫師。
如果放在十年前,你可能會覺得這是個非常荒謬的事情,「什麼?你聽一個教你玩日本的部落客告訴你防疫?你怎麼不看電視呢?」
但我可以相當有信心的說,雖然聽起來好像違和感很重,但十年後的現在非常多人都知道我在說什麼,而且不會質疑這個合理性。
是的,蘋果日報的競爭對手,不只是大家腦中想像的其他媒體。還有政府官方的自媒體,還包括了一個在疫情下轉行的「日本旅遊部落客」。
4.
你的新聞不是我的新聞
傳統媒體碰到數位轉型時,還面臨到一個挑戰,就是人力資源的重新調配,和演算法的競爭。
在網路上你應該會常看到這樣的留言「媒體都沒新聞報了嗎?幹嘛寫這個。」這句話看似憤怒有道理,但應該不少新聞從業人員,只能看著這句話苦笑。
一家報社,每天都會有非常多的新聞。如果你有經歷過在早餐店翻報紙的年代,可能也有跟我一樣的訓練 — 運用十分鐘吃早餐的時間,看完兩份報紙。
一份報紙最重要的新聞,稱作「頭版頭」。他的意思是,在一整份報紙裡面的第一頁,最上面,寫在報紙名稱附近的新聞。這一則新聞有非常重大的意義,他意味著「這份媒體為昨日一整天,選出來最重要的事件。」裡面有著價值觀判斷和意識形態。換句話說,換個媒體,或是換個媒體的老闆,甚至是換個總編輯,可能都會選出不同的事件。在十幾年前念大眾傳播科系的學生們,都受過這樣的訓練 — 比報。比報訓練中,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去分析各家報紙對於「頭版頭」新聞的選擇。
好,我們現在把傳統「頭版頭」新聞的概念,放在臉書上,會變成什麼呢?
我在課堂上,或是去各大學演講討論「網路媒體識讀」的時候,會告訴學生一個重要觀念「編輯有很多工作要做,其中一項是運用符號和編輯的手法,來決定什麼新聞應該要被看到。而這項工作,現在的競爭對手往往不是人,而是演算法。」
首先,大家不用去質疑「重要新聞沒人報」這件事情。如果你有機會走去便利商店,買一份報紙,你可能會覺得很陌生。「奇怪了?怎麼跟我平常看到的新聞差這麼多?」
以前的媒體,大家是一起看到頭條新聞的,但你在臉書上看到的內容卻完全不是。
這麼說吧,媒體選出來最重要的新聞,放在「頭版頭」,會在你買報紙的當下強迫看到。但是放在臉書上,你可能對他無感,就滑過去了。臉書會判斷這則新聞「大家比較沒興趣」,於是觸及就變低,更少人看到了。
反而是那些會被認為「媒體都沒新聞報了嗎?幹嘛寫這個。」的新聞,本來可能只是在報紙裡面的一個小角落的奇聞軼事。你在吃早餐的十分鐘可能根本沒機會翻到,但是因為在網路上「大家用手指投票」的結果,讓臉書認為這是個很多人有興趣的文章,所以才會被你看到。
所以下一次要抱怨的時候,可以把對象轉移到臉書身上,因為媒體的總編輯,可能有跟你有一樣的無奈感。
久而久之,大家也對這件事情有更強的認知。一則重要的新聞,以前媒體可以用很大的力量來推播。可以放在頭版頭,可以發號外,可以大篇幅報導。但現在,他除了下一個「臉書跟你都會一起被騙的標」,或是花大筆錢下廣告之外。幾乎沒有路可以走。
就像上一節所說的,媒體不只要跟媒體搶流量,在這平台上,他要跟所有人搶流量。就算他要下廣告,競爭對手也不只是媒體,更多的是房地產,電商,甚至是網紅業配之類的,以前不會被拿來相提並論,曾經是八竿子打不著的競爭對手。
5.
大家還看報紙嗎?
回到本質的問題,大家還看報紙嗎?如果報紙的工作是要及時傳遞新聞,那個「及時」可能無法挑戰更「即時」的網路。試想假設你買報紙的目的不是為了新聞,那是為了什麼?
很多人說傳統媒體都不做數位轉型,這個問題我很難給出明確的論述。因為的確,在傳統媒體轉型做網路的初期,有很多試行錯誤 (Trial and Error) 都發生過。現實中,有非常多失敗的轉型案例,但整體而言大部分的傳統媒體,都有或多或少的轉型成功。所以我們在討論的不是「蘋果日報」這個品牌要收掉了,而是「紙本型態」要在新一波的媒體的典範轉移中成為過去式。
蘋果日報在這一次發的公開信中提到:「數位洪流超乎我們想像,尤其是Google、Facebook等數位平台的壟斷,造成廣告資源的大量流失,對紙媒不啻是沈痛打擊。」
這一段話,很多人認為是搪塞之詞,但他的確也說出了現在媒體的挑戰。這邊,我想邀請大家站在更高的維度來看這件事情。
在二十年前,如果你想要「下廣告」,廣告大概會「下在媒體」上。原因很簡單,因為媒體扮演的角色,是大家獲得資訊的來源。但是現在,大家獲得資訊的來源是哪裡呢?網路還沒起飛,手機還沒普及之前,媒體幾乎壟斷了大家的消息來源。電子媒體因為「媒體的近用性」和「使用頻譜公共財」等因素,扮演了許多重大新聞的傳遞角色。
但現在,你早上睜開眼睛,是打開蘋果日報的官網,公共電視的頻道嗎?還是跟我一樣,看 LINE,刷 IG,看臉書,滑 Youtube 呢?
如果在這些平台上,媒體只剩下品牌,要爭你的眼球得跟其他自媒體平起平坐,獲得演算法的青睞。那麼他也是一個跟你和我一樣,想獲得發語權得看人臉色的單位。
即便他的品牌價值,影響力,依舊在民眾的心中高居不下。但很遺憾的,他的廣告收入來源,得和其他的自媒體分享。還有更令他們的心煩的是,利潤要上繳給他的上游平台:臉書和 Google。
6.
傳播技術與我們
要討論新聞和新聞傳播,勢必得討論傳播技術的發展。在還沒有紙很貴的時候,我們寫的字都很短。當紙越來越便宜,我們也用更長的句子,來留存並傳遞訊息。從詩,到詞,到曲,乃至後來的小說散文。
大家可以想一下我現在寫的這篇文章,在兩百年前,要多的精簡的寫下,才有機會被傳播出去。但現在我可以這樣一直打一直打,打成一篇臉書長文,完全不用考量用紙成本。這就是一種傳播技術的進步,改變了傳播的方式。
以前要寫一篇新聞報導,老師會告訴你:「把最重要的事情寫在最前面,用倒金字塔方式撰寫。」背後當然有很多原因,這些原因中甚至包含了技術問題:因為編輯覺得你文章太長的時候,可以直接把最後一段拿掉。
但現在寫文章呢?
在報紙的年代,標題印在那邊直接進眼球。你對標題有興趣時,可以花半秒鐘的時間移動眼球,開始讀文章。對於一個閱聽人來講,「從標題到閱讀文章」的時間成本極低無比。但在臉書的世界,從按下標題,到你開始舒服的讀文章,要經歷非常多的時間。你的時間成本變高了,自然而然,吸睛的標題就變得無比重要。
當寫文章的時候,如果你把重點都在第一段全部寫完了,大家拿到資訊拍拍屁股就走。就以前的觀點來說,會覺得無所謂,訊息有傳遞到就滿足了。但現在不一樣,如果大家看完第一段就走,演算法會判定這是個大家不想看的文章,於是就不幫你傳播,「只讓少數人看到這篇文章」。
聽起來好像沒什麼大不了的對吧?但其實這背後有很多轉變跟著發生。
在課堂上,因為學生創作的載體在網路上,所以我絕對不會要他們用所謂的倒金字塔方式寫作。在做影片的時候,也不會教他們慢慢鋪陳。演算法是現實的,在你還沒建立風格之前,要跟他競爭,是相當辛苦的一件事情。
連在學校教課,都要打破過往的寫作模式,媒體裡面要做的轉變,大家可想而知。
一篇適合放在「報紙載體」的文章,和適合放在「網路為載體」的文章,絕對是不一樣的。閱讀習慣的不同,載體特性的不同,甚至是廣告擺放方式的不同,大大地影響了媒體的產製過程。
如果你認為「反正就一篇文章,紙本和網路都放就好了。」的話,可以試著想想看,多一套邏輯,能用一樣的成本完成嗎?所謂的客觀寫作,平衡報導,有辦法在不同載體上面用相同的模式呈現嗎?
7.
我們與網路媒體的距離
最近我演講最常聊的題目,就是談網路媒體識讀。我們與網路媒體的距離,已經密不可分。所謂的傳統媒體,運用著他多年累積的品牌,慢慢的也在網路媒體深耕。
很多念傳播科系的學生,會對於未來感到迷惘,覺得媒體不斷的沒落。但我一直對這件事情抱持相反的想法,期望學生能好好的在這個時代發揮長才。
或許這是個傳統媒體沒落的年代,但現在絕對是人類史上「媒體傳播能量」最強的年代。隨著載體和傳播技術的改變,人人都有機會發揮自己的影響力。我們有更好的傳播工具,也有更公開透明的消息來源。
很多人說「蘋果日報轉型失敗」,其實我沒有這麼同意這句話。相反的,他做了非常多的事情,讓品牌在持續在這個時代繼續發揮影響力。結束紙本的發行,或許就是面對傳播技術的改變,在這條路上的一個重要決策。
對於經歷傳統媒體的人來說,是一個非常痛的事情。我自己也經歷過蘋果日報全盛時期的年代,看著星光三班上「頭版頭」時,一大早興奮的跑去便利商店買報紙的讀者。若以一個純粹讀者的角度,我會緬懷蘋果日報陪我走過的那段青春歲月。但我相信,新聞從業人員,肯定有完全不同的解讀。
我們無法否認的是,紙本謝幕了,品牌影響力依舊在。只是當媒體只在網路上的價值只剩下品牌,他的商業模式,人力資源分配,都會變成一個巨大的挑戰。
這是蘋果日報紙本走入歷史的故事,他不是一個單一事件,而是給這個時代的一個標注。
希望這篇文章,能夠給經歷傳播媒體變遷重要時刻的你,多一些探討和省思的面向。
《蘋果日報紙本謝幕》
日本中央大學科系 在 報導者 The Reporter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最新【新增一例鑽石公主號乘客回台確診;伊朗提升至三級旅遊警示;陳時中呼籲民意代表減少跑攤】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3月1日)日下午宣布,新增一名確診個案,目前台灣確診人數來到40名。該名個案當初在日本檢驗陽性,因此並未跟隨鑽石公主號乘客包機返台,但在日本治療完成出院後,歸國檢驗又出現陽性反應,因此納入確診個案。
■在日本二採陰性,回國三採呈陽性,專家:應是病毒量少,採檢不易所致
衛福部長陳時中表示,此位搭乘鑽石公主號的民眾,在日本醫院治療後,經過二採陰性就回國,不過台灣依然加強機上防疫,除了前後兩排都沒人之外,也要求全程配戴口罩,下機後直接前往醫院再檢驗,因此並未進入社區。而個案的接觸者都有完善裝備,無需採檢;其丈夫目前仍在日本飯店隔離中。
針對在國外檢驗兩次陰性,回台卻又確診,這種檢驗「忽陰忽陽」的狀況,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專家諮詢小組召集人張上淳指出,有兩種可能,一是採檢範圍不夠大,沒有採到病毒;二是愈到病程後期,病毒量愈少,就可能會出現陰性。以此案例而言,在台灣檢驗時,也是一採陰性、二採弱陽性,三採才是陽性,這也代表病毒量很低。有鑒於國外也時有這種狀況,目前指揮中心為求謹慎,每一個確診個案都需三採陰性、臨床症狀改善、經過專家會診後才能解隔離出院。
指揮中心也宣布,個案第7(70多歲武漢來台自由行旅客)、9(40多歲女性,被武漢返台工作丈夫感染)、16(40多歲澳門旅遊女性)解隔離將出院,這三名個案也都經過三採陰性等評估。
■院內感染案持續檢驗中,未達超級傳播者
陳時中表示,針對第34名北部50多歲女性指標個案,進而造成案35至38,一名清潔工、三名醫護人員確診的院內感染案例,目前仍在採檢中,並強調「危機還沒有解除,但第一層的把關守得住。」
第一層把關,指的是醫護人員的採檢結果,除了3名確診(案36~38)外,其餘76人全數陰性;匡列的家屬目前採檢結果陰性1人、待採檢22人;其他的接觸者共209人,陰性115人、94人待檢驗。陳時中說,目前仍在社區持續疫調採檢,醫院內也已進行消毒,病人都移到安全區域。
而針對案34是否為超級傳播者、又是否為感染源,張上淳表示,案34與清潔人員,目前沒有足夠證據證明誰是感染源,不過不管誰傳給誰,後面該做的防範措施都一樣進行。目前此群聚個案是一人傳給四個人,也沒有繼續往外擴散的跡象,因此未達超級傳播者的程度。
衛福部醫事司司長石崇良表示,目前正提高院內感控措施,尤其要求「分艙分流」,醫護人員要劃定範圍工作,不應跨及其他樓層、單位、甚至其他棟醫院,避免擴及範圍太大;避免一旦感染,牽連到過多醫護同仁,讓醫院垮掉。這個計畫將會由醫院提出,醫院評鑑暨醫療品質策進會進行輔導,目標是讓各醫院都有因應計畫。
為減少醫院風險,針對醫事相關科系學生會到醫院實習,陳時中認為,站在防疫角度,醫院應可將學生課程做適當分配,先讓新手進行線上課程,在院外準備完成再陸續歸隊。教育部高教司司長朱俊彰說,根據《醫、牙、護理、藥學及醫事檢驗復健相關科系學生實習場所因應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疫情之作業原則》第15條,如果實習場所有感染情形,已經在醫院實習的學生,學校應安排適當場所自主健康管理;若尚未進入相關場所者應暫緩。教育部會優先提供口罩等防疫物資給實習學生,而7、8月的國考資格,教育部也與大學、考選部研擬決定,將資格從寬認定。
■因應國際疫情,伊朗旅遊疫情提升至第3級警告
陳時中表示,目前伊朗的確診案件數高,達593例、死亡人數43名,也相對較高,屬於高風險地區,指揮中心經評估後,決定將伊朗提升至第三級旅遊警示國家。其他第三級警示國家有中港澳、韓國、義大利;二級為日本、新加坡;一級為泰國,指揮中心將會依照疫情變化調整。
至於與台灣密切來往的日本,陳時中表示,依據人口數、確診案例,跟台灣現況其實差不多,疫情也處在較為平緩的狀態,因此指揮中心仍在觀察中,未將警示升級,不過針對自日本返國者,會特別加強邊境檢疫,若有症狀即到醫院採檢;同時要求加重台日往來團體的領隊責任,要求全團確實進行自主健康管理、每天量體溫、戴口罩、出入公共場所保持手部清潔等。
■中央地方居家檢疫隔離服務計畫今上路;指揮中心呼籲民意代表減少跑攤
陳時中表示,指揮中心於2月23日與地方政府開會,要求地方提出計畫,並於2月26日完成。經過中央確認檢視後,今22縣市已全數完成。其中包括隔離者關懷、有症狀者就醫協助、到院前通知醫院、交通安排、垃圾清運、送餐服務、專線服務等,9縣市更成立無住所者安置地,接下來將觀察落實程度,隨時檢討調整。
此外,陳時中亦呼籲民意代表,減少跑攤行為。他表示,民意代表有自主性,但是不跑攤不會失禮,跑攤反而會造成麻煩,應盡可能避免參加人多的活動。醫院也增加陪病時間、探病人數限制,避免過多人出入醫院,增加交叉感染風險,陳時中更強調,視訊探病是很好的手段,如果非要到醫院,也必須遵守管制規定。
(文/陳潔;圖表/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攝影/REUTERS/Athit Perawongmetha/達志影像)
#報導者持續追蹤疫情,完整專題請看:
【世紀之疫──2019新型冠狀病毒風暴】http://bit.ly/3bhXgrJ
★紀錄關鍵時刻,看見事實重要,#贊助報導者:http://bit.ly/2Ef3Xfh
★關注最新疫情,即時接收推播,立刻追蹤 #報導者推特: http://bit.ly/2YeHAOP
#鑽石公主號 #日本 #伊朗 #分艙分流 #2019新型冠狀病毒 #武漢肺炎 #wuhanvirus #COVID19 #報導者
日本中央大學科系 在 Humans Offshore Podcast離島人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學以致用,學了之後要好好使用,先射箭再畫靶⠀
但大學選的科系,真的可以用在現在的工作和生活上嗎?⠀
王俞驊雖然在大學選擇了英文系但一直沒有放下心中對於設計的憧憬⠀
歡迎大家來聽聽懷抱著對建築的熱情的王俞驊帶著樂觀的態度⠀
如何摸索出自己的建築之路⠀
⠀
-東吳大學英文系⠀
-日本中央工學校建築設計科⠀
-東京建築設計事務所⠀
#王俞驊 ⠀
#建築專門學校⠀
#離島人⠀
#podcast⠀
#播客⠀
#經驗分享⠀
#中央工學校⠀
#轉職建築⠀
#Switch⠀
#Architecturedesign⠀
-------------
🎧離島人們的經驗交流播客平台
A podcast platform, shares experiences of those who are offshore.
🎬 Youtube | https://bit.ly/ho_youtube
🎙 參與錄音 | http://bit.ly/humansoffshore_interviewform
🎧 收聽 on Spotify | http://bit.ly/podcast_humansoffshore
👉🏼 Follow us on Instagram | http://bit.ly/humansoffshore_ig
👉🏼 Follow us on Facebook | http://bit.ly/humansoffshore_fb
日本中央大學科系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本集主題:「我要成為甜點師! 一個人,從東京開始的追夢旅程」新書介紹
專訪:劉偉苓
「我要成為甜點師!」這是我一直如鯁在喉的夢想……
我知道,只要往前走,我平凡無奇的人生可以變得精彩。
我很清楚,內心的夢想若不實現,總有一天會被空虛感壓垮。
人生快不快樂不是別人說了算,
自己選擇的道路就算走錯了,也會無怨無悔!
一個人一生中必定曾因人生的方向應該何去何從而感到困惑過。她,也不例外,總在夜深人靜時深陷徬徨與疑慮。生活的現實,每天都將她打得體無完膚,但她決定,要與夢想正面對決!
儘管周遭不斷湧來唱衰聲浪,儘管父母嚴詞反對,她毅然隻身飛往東京,一圓「不做,人生就不快樂」的甜點夢!
驚險不斷的日本生活
●第一天到日本就坐上兩光運將的計程車,居然在東京巷弄迷路啦!
●在語言學校與韓國歐巴成為好友,一同為追夢努力。
●破破的日文程度,鴨子聽雷有聽沒懂!店長說拿盤子,卻跑去洗碗?
個性謹慎的日本人其實就像貓
●日本人不給人添麻煩、體諒他人的民族性,其實性情就像貓。
●「髮色淡有錯嗎?學校硬要我染黑!」日本人追求一致,是天性也是潛規則。
●不停舉辦運動會及校外教學,日本人超重視團體生活。
學成歸國不是幸福的開始
●日本製菓技術和學歷並非直達車,新人還是只能從清潔、打包做起。
●開始微創業,「一天只做一個甜點」的網路甜點店開張!
●另謀新路跑去創意市集擺攤,一場大雨澆熄老闆夢。
「甜點師」的另一個階段-成為「甜點老師」
●做甜點和甜點教學其實兩回事,改變心態成為熱門老師。
●晉升管理職,從看甜點食譜改看財經管理月刊。
●回歸初衷,「聖誕節蛋糕技藝競賽」獲馬卡龍冠軍!
這是一個關於甜點師勇敢追夢的勵志故事。透過輕快且熱血的文字,搭配紀實照片和療癒的甜點照,帶你一同感受年輕女孩的追夢熱情。書中附有精緻甜點食譜,並整理東京好用烘焙道具店及必吃甜點名店,讓你甜點資訊不漏接。
作者介紹:劉偉苓
來自苗栗,畢業於東吳大學會計系。大學畢業後先任職大學教務處三年,之後毅然決然放棄安穩工作,前往日本追尋甜點夢。在日本從語言學校開始就讀,隨後進入日本織田製菓專門學校洋菓子科系,並順利畢業。
畢業回台後,曾經在蛋糕中央工廠、巧克力工廠與蛋糕店門市擔任助手與駐店師傅,也到創意市集擺攤販售自製甜點,在網路上接客製訂單。之後在ABC Cooking Studio任授課教師,半年內晉升為副店長、店長,最後成為甜點研修培訓員與監督。
曾榮獲台灣2016年聖誕節蛋糕比賽的馬卡龍組冠軍。至於甜點路上的終極目標,是在深愛的家鄉苗栗開一間能教學又能販賣甜點的甜蜜小店。
日本中央大學科系 在 [問題] 中央大學、青山學院大學、學習院大學選擇 - PTT職涯區 的推薦與評價
日本中央大學 位置:位於東京八王子市宿舍:離學校本身近(搭公車約15分鐘),但學校與宿舍本身就不是在東京都的都心。 (可以這樣說嗎?) 寮的價錢一個月約六萬日幣科系: ... ... <看更多>
日本中央大學科系 在 日本中央大學ptt - TYQQ 的推薦與評價
我還想說:前一篇中央大學的版友介紹文已經是2012年了,收穫良多,循序漸進,因此已培育無數非資訊相關科系人才進入資訊業, Tokyo 192-0393 Japan ... ... <看更多>
日本中央大學科系 在 中央大學通訊系 - Facebook 的推薦與評價
通訊工程學系的發展始自通訊工程研究所於89年8月1日成立開辦碩士班,由於研究所順利的創立與運作,通訊工程學系於92年8月1日正式成立並同時新增大學部學制與博士班,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