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6年,因為臺北市圓山動物園要搬遷至木柵(1986年9月14日舉行搬家大遊行),滾石唱片集結旗下12位歌手齊聲合唱,完成了這首以動物關懷與環境保護為主軸的《快樂天堂》,做為木柵動物園的開幕歌曲,在商業色彩濃厚的華語歌曲市場裡,算是非常難得的一首作品;它拉近了動物與人類之間的距離,告訴大家,動物的世界裡,和人類一樣有哭有笑也有悲傷,因為牠們與我們居住在同一個地球上,擁有同樣的陽光。
值得一提的是,滾石唱片於1986年12月31日晚上在中華體育館舉辦的「快樂天堂跨年演唱會」,乃是臺灣流行樂壇的首次跨年演唱會。
快樂天堂跨年演唱會實況:https://fb.watch/7--3TAhOdV/
《快樂天堂》由陳復明作曲、呂學海作詞、陳玉立編曲;於1986年進行錄唱,並在1987年1月發行;參與演唱的歌手包括:張艾嘉、陳淑樺、黃韻玲、唐曉詩、齊豫、潘越雲、紀宏仁、錢懷琪、李宗盛、鄭華娟、周華健、王新蓮。其歌詞如下:
大象長長的鼻子正昂揚
全世界都舉起了希望
孔雀旋轉著碧麗輝煌
沒有人能夠永遠沮喪
河馬張開口吞掉了水草
煩惱都裝進牠的大肚量
老鷹帶領著我們飛翔
更高更遠 更需要夢想
告訴你一個神秘的地方
一個孩子們的快樂天堂
跟人間一樣的忙碌擾嚷
有哭有笑 當然也會有悲傷
我們擁有同樣的陽光
臺北市動物園成立於1914年4月5日,然後在1986年從圓山遷到木柵。2014年4月19日,臺北市立動物園為了慶祝建園百年,在當天重現1986年9月14日的「動物園搬家大遊行」景況;踩街遊行車隊從花博出發,經過凱達格蘭大道、南門市場,一路到動物園,全程出動87輛車,有24所國小的小朋友將打扮成動物模樣踩街;不過這場復刻版大遊行並沒有真的動物上街,而是由動物園的老員工及志工帶領,以布偶重現動物大遷移的景象,讓大家回味當年萬人空巷的盛況。
《臺北動物園 百年簡史》
根據1914年4月2日《臺灣日日新報》第7版的記載, 臺北動物園最初的創辦人是來自日本的一位馬戲團團長,片山竹五郎,而非臺北動物園官方資料裡聲稱的大江氏。
1913年底,日人片山竹五郎率領70多人的「大竹娘曲馬團」來台, 首先在臺北市的新起街市場(今西門紅樓)演出1914年元旦檔期,之後接著前往台中和台南演出。
片山團長率領的曲馬團以馬術為主,例如將三匹馬綁在一起,馬上站兩人,兩人共挑竹竿,竹竿上頭再站一個人之類的特技,另外也有大象的表演。
片山竹五郎的曲馬團此番來台,還另外帶了三種稀奇的動物,即大蛇、大鱷魚和大棕熊,從1914年元旦開始,放置在艋舺媽祖宮口街(今西園路和貴陽街一帶)供人觀賞。半個月後,大蛇暴斃,片山竹五郎將死蛇泡在藥水裡,連帶棕熊一起送給博物館。
1914年2月初,片山竹五郎又從南洋買來猩猩,但這次不再開放展覽,而是要善加培育。根據報載,片山喜歡飼育動物,不過他在日本飼養的猩猩不曾存活超過三個月,常死於運送的船上或是登陸幾天後即告夭折。到了臺灣之後,他發現臺灣的氣候溫暖,飼育動物的可能性和趣味性比在日本高出許多。於是,隔月片山竹五郎開始向日本動物園購買各種珍鳥猛獸,在臺北籌設起動物園來了。
不知是片山竹五郎做事有效率,還是百年前的海運能力超過想像,不到兩個月的時間,他買來了義大利的孔雀、澳洲的袋鼠和駝鳥、錫蘭的火喰鳥和印度蛇等十幾種動物,隨即於1914年4月5日就在圓山開園了。
當時園內的鸚鵡既會學狗叫,也會講日語「歐多桑」(爸爸)和「歐卡桑」(媽媽),為動物園帶來了新鮮的趣味。
1915年,臺北廳政府買下由片山竹五郎草創的圓山動物園,將之改為官營動物園,園內飼養的動物以哺乳類、鳥類及爬蟲類為主,臺灣本土動物比例甚高。根據報載,開幕之初展出動物有70種148隻,週日的參觀人數可達800人,以當時臺北市17萬人口而言,算是非常熱鬧。
至於目前臺北動物園官方資料記載的動物園創辦人「大江氏」,應該是指1910年代的動物園養育主任大江常四郎,他在1920年出差到新加坡購買老虎時,不幸病逝於當地;雖然大江氏為了動物園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但他終究不能算是臺北動物園的創始者。
1934年,臺北市市役所買下圓山動物園鄰接土地,增設兒童遊園地。
圓山動物園於二戰末期曾經短暫關閉,當時的動物園隨時有可能遭到空襲,園方為了避免動物在園區遭到破壞時脫逃而傷害民眾,便於1943年執行「猛獸處分」,以添加化學藥劑的飼料餵食老虎、獅子、黑熊、大象等猛獸,令其死亡。
直至戰後,1946年,圓山動物園才重新開放。1946年6月,張明印奉派接任圓山動物園園長,為戰後首任園長。1946年底的時候,園裡只有178隻動物與4名職員。
歷經戰火的動物園裡的動物數量雖剩下不多,不過園內欄舍受損的狀況並不嚴重,因此動物園的建物規模與日治時期相去不遠。
到了1950年代,圓山動物園開始進行擴建工程,新增獸欄並大量引進新品種的動物。
1951年,為了吸引遊客,園方開始舉行動物表演與動物展覽會等活動,其中的動物表演因為廣受歡迎,後來就成為每逢假日便演出的固定戲碼,而當年參與演出的動物包括狗、猴、獅、熊、山羊及鸚鵡等。
1952年,大量購置動物,其中包括象、豹、熊、獅。
1953年,陸續修建獸醫室,並擴建園門。
1958年,兒童遊園地由民間承租經營「中山兒童樂園」。
1961年,開始與日本的動物園進行許多的動物交換、贈送與購買等行為。
1967年,進行改建及興建綜合大樓等10項工程,當時動物園的員工編制已經有30人。
1968年,臺北市政府收回動物園,劃歸教育局管理。
1970年,兒童樂園併入動物園,更名為「兒童遊樂場」,成為動物園附設兒童遊樂場。
1979年,圓山動物園結束了持續近30年的動物表演。
1982年,成立全國第一個社教機構志工團隊「動物園志工隊」。
1986年,動物園遷至木柵後,將動物園遷建後之園址及圓山兒童樂園合併,成立臺北市立兒童育樂中心籌備處。
1991年7月1日,成立臺北市立兒童育樂中心,為隸屬於臺北市政府教育局之社教機構。
2014年12月14日,為營運80年的圓山兒童樂園之最後開放日,當天下午5點,圓山兒童樂園功成身退,之後由同月12月16日開幕啟用的士林「兒童新樂園」接棒為兒童們服務。
《臺北市立動物園 1986年搬家大事紀》
1986/08/15,圓山舊址關園。
1986/08/16,舉辦「為動物整理新家」活動。
1986/08/18,首批新引進動物抵達木柵新園,計28種。
1986/09/01,舊園動物陸續搬遷。
1986/09/05,行政人員搬遷。
1986/09/14,舉辦「動物搬遷大遊行」活動,沿途夾道參觀民眾達數十萬人。
1986/10/14,高齡大象「林旺」搬遷,順利抵達木柵動物園。
1986/10/28,舉辦「開園記者會」。
1986/10/29,長頸鹿搬遷,順利抵園。
1986/10/31,木柵新園正式開幕。
1986/11/03~1987/01/12,舉辦「臺北市國民中小學參觀教學」活動,計43萬2千人參加。
同時也有7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3萬的網紅故事 StoryStudio,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昭和14年7月14日,《台灣日日新報》一篇小小的兒玉公園猝死報導,頓時讓盛夏的府城陰風陣陣,居民流言四起... (本片根據真實歷史新聞推斷模擬) __________________ 演出:亮衡、耀霆、呂呂 企劃/後製::呂呂 官方網站: https://storystudio.tw/ Fac...
日日新報 在 故事:寫給所有人的歷史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你知道,延平郡王祠一開始可能不是祭拜延平郡王嗎?(上集)
鄭成功文物館 #館舍升級小揭秘
位在臺南市開山路的鄭成功文物館,其所在地也是清治時期最早的官祀延平郡王祠;如果說到在臺灣超過百座拜祭與紀念鄭成功的廟宇,臺南市的延平郡王祠無疑是最正統的一座。
這座具有 300 多年歷史的「延平郡王祠」是從「開山王廟」改名而來,但其中有個天大的誤會:現在我們慣以「開山王」作為鄭成功的美名,其實原本「開山王廟」並非紀念鄭成功?
為什麼這麼說呢,我們可以先談談「延平郡王祠」的改名故事:
清末臺灣南部瑯嶠地區發生接連發生「羅妹號事件」、「八瑤灣事件」、「牡丹社事件」,讓臺灣南部沿海地帶十分不平靜,從羅妹號事件美國商船誤觸瑯嶠,到牡丹社事件的日本人出兵,來來去去的船隻引起清廷對臺灣軍防的重視。同治十三年(1874)冬,欽差大臣沈葆楨到臺灣籌辦防務,奏准將「開山王廟」改建為「延平郡王祠」,以表達鄭成功的「開臺之恩」。
有趣的是在明鄭亡後,高舉反清復明的鄭成功,明明被大清政府視為「逆賊」,卻在牡丹社事件後受到清朝「扶正」,強調鄭成功是「明室遺臣」而不是清政府的「亂臣賊子」,或許就有當時的政治考量:面對曾來犯的日軍,有意淡化生母為日本人的鄭成功與日人之間的連結,強調鄭成功的漢人身分。改名後沈葆楨在隔年與官民籌募經費興工,將開山王廟擴展興建成「福州式」建築。
從這個「被改名」故事,可以看出鄭成功是有意被塑造為「開山王」的;而從下面的文獻記載也可以看出,其實最早之前「開山」並不是專屬鄭成功的稱號。那「開山王」有可能是誰呢?則有以下幾種說法:
康熙末年的《臺灣縣誌》曾寫到另一間位於西定坊之開山宮「祀吳真人」,吳真人即為保生大帝。推測或許是因為建造年代早,所以東安坊的開山王廟與西定坊的開山宮,才以「開山」稱之;又從開山王廟早年的祭祀禮儀帶有除瘟驅疫的功能來看,所祭拜的也可能是漳泉人士拜祭的王爺。
而現址為「延平郡王祠」的「開山王廟」,在清乾隆、道光年間的志書曾記載「不知何神」,經寫志書的官員們加以推測,認為可能是隋代武將陳稜。此後清末至日治時期,開山王為陳稜的說法已經廣被臺南在地的鄉鄰父老們所接受了,因此《臺灣日日新報》中亦記載「開山王廟乃祀陳稜。非祀今之鄭成功也。相傳二百六十餘年之久,鄉鄰父老至今猶盛稱之,曰開山王」。
回到開山王,不管開山王廟祭祀的神明到底是誰,至少我們能從記錄中看出至少在清末日治時期,當時人們記憶中的開山王還並非鄭成功。「開山王」可能不止是對於鄭成功的美名,更是乘載著各時期民間的信仰與寄託。
300 多年來,「開山王廟」歷經多次改名,建設中也能從各種人為痕跡看出其中的變化。這個地方乘載著民間的信仰與寄託,更是受到當時政治局面、文人、民間的多方期待而來,我們可以在現在的延平郡王祠,看出由不同群體創造的傳統逐漸疊加和轉換的過程。
延平郡王祠甚至在日治時期時又變成「開山神社」,這個我們下回待續。
⚑ 圖片提供 / 臺南市政府文化局:延平郡王祠內奏准為官祀錄匾,祠內沈葆楨題的對聯中寫道:「開萬古得未曾有之奇,洪荒留此山川,作遺民世界;極一生無可如何之遇,缺憾還諸天地,是創格完人。」
⚑ 主要參考資料 / 〈傳統的重塑與再現:延平郡王祠與地方社會〉陳麗華,2013
#鄭成功文物館升級計畫
相信近來《斯卡羅》上映後,觸發不少朋友對於臺灣土地上所發生的大小故事產生進一步了解的興趣。位在延平郡王祠的鄭成功文物館(臺南市),也將在明年底升級改名。面對館舍本身深遠的歷史紋理,將更宏寬的從漢人移民、民間信仰的角度梳理自身脈絡,定位為「臺南的歷史博物館」,重新展示城市的歷史文化。
日日新報 在 故事:寫給所有人的歷史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觀 ‧ 臺灣》7月刊 #觀臺灣 #過去整理術
《臺日畫報》是《臺灣日日新報》的全日文月刊附錄,內容多元且生活化,包含評論性文章、八卦、連載小說或漫畫等,尤其主打色情・離奇・無厘頭,而為數不少的女性照片便構成了其中「エロ」(erotic)的主力。
除了正經介紹新婚或富家千金的單元,也有〈#臺灣也有這種美腿〉這種獵奇吸睛的標題,透過煽情的文字吸引讀者目光。
購買連結|https://bit.ly/3xVMJgU
發行單位: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National Museum of Taiwan History
承製單位:史多禮股份有限公司
日日新報 在 故事 StoryStudio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昭和14年7月14日,《台灣日日新報》一篇小小的兒玉公園猝死報導,頓時讓盛夏的府城陰風陣陣,居民流言四起...
(本片根據真實歷史新聞推斷模擬)
__________________
演出:亮衡、耀霆、呂呂
企劃/後製::呂呂
官方網站: https://storystudio.tw/
Facebook: https://www.facebook.com/gushi.tw/
Instagram: https://instagram.com/gushi.tw/
Twitter: https://twitter.com/GushiTw/
Plurk: https://www.plurk.com/gushi_tw/
聯繫: contact@storystudio.tw
日日新報 在 hulan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2020艋舺拼場揭幕!5大產業、12組跨世代職人交手,印刷、理髮、金工、刺繡、青草玩出新風貌
今年來到第二年的「艋舺拼場」,再度以策展作為新舊職人傳承交流的平台,為期兩週在龍山文創基地展出。
傳統與新世代職人在艋舺同場比拼!去年獲選SD「Taiwan Design Best 100 台味新詮釋」的「艋舺拼場」特展,今年邁入第二屆,取材由艋舺擴大至北中南萬華,以印刷、理髮、金工、刺繡、青草5項經典產業為主題,邀請經典/新創共12個品牌參展,於龍山文創基地開展拼場。
插畫品牌「漫。熱」與活版鉛字印刷老店「東鑫印刷廠」同台拼場,影像與文字共舞,在一張紙卡的厚度裡,深刻地刷印出另一個新世界的入口。
日治時期《日日新報》在萬華設廠,戰後報社解散,印刷技術開枝散葉,成就萬華活版印刷輝煌年代。後繼數位印刷到來、活版印刷沈寂,現年78歲的老闆洪東漢,14歲踏進活版印刷、30歲創辦「東鑫印刷廠」,至今沒離開過鉛字與油墨的氣味、紙張傳送與印刷機作動的聲響。
日日新報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本集主題:「公園地景百年流轉:都市計畫下的臺北,邁向現代文明的常民生活史」介紹
訪問:張瑞芳 副總編輯
內容簡介:
一座城市,總少不了公園
都市叢林中的唯一綠地,誕生於台灣不過120多年
●1932年一張市區計畫圖,揭開臺北邁向現代化之路
●從圓山公園開始,追索17座公園的百年歷史變遷
●溜狗、運動、漫步、沉思之餘,那些你需要知道的公園知識
◇為什麼臺灣會有公園?
大安森林公園、二二八和平公園、植物園,這些熟悉的城市綠地,都是起自於二十世紀初臺北都市計畫的成果。當時日本政府意圖將臺灣帶向現代化的道路。隨「星期制度」出現,大眾交通系統發展,時間與空間的雙重變革,開啟臺灣人的休閒風氣。公園成了大眾的休憩場所,並兼負保健、防災等重要功能。1932年都市計畫中規劃了17座公園。
日治時期,政府還拆除了臺北城牆,鋪設有美麗行道樹和安全島的三線道路,現今愛國東路、中山南路、忠孝西路、中華路等三線道,是臺北車水馬龍的街道,但是當年卻因人煙稀少成為情侶約會好所在,臺語老歌〈月夜愁〉說的就是這道路上發生的故事;而現在時興的路跑,在當時的三線道就舉行過了呢!
◇公園深入日常,休閒中有濃濃的「政治」味
公園和許多現代化設施一樣,都是日本政府「二手移植」的成果。將歐美公園的音樂亭、噴泉造景與西方的博物館、博覽會、動物園等空間「再現」於公園內,民眾可以在精心塑造的空間中,接受文明洗禮,體驗前所未有的新鮮事,例如棒球比賽、相撲比賽、音樂表演等,當時《臺灣日日新報》還會刊登音樂會曲目。
此外,圓山公園中的臺灣神社與植物園內建功神社的祭典儀式,還有公園內的收音機體操,都是讓民眾在享受休憩活動之餘,強化愛國意識、健身保國的思維,也是「教化」國民的有效方式。
◇隨歷史變遷的公園命運交響曲
17座公園百年來的命運各不相同,有些因戰爭工程停擺,有的存續至今,如二二八和平公園。戰後有些被當成居民聚落、眷村用地、國防軍事基地等,有些甚至直接改變用途放棄建設公園。
不久前因圓山文化遺址產生爭議的圓山自然景觀公園,戰時將運動場改建為軍醫院,戰後曾供美軍顧問團使用,後改建為中山足球場,在2010年又成為花博用地,其中經歷的土地轉移過程宛如臺灣現代史的縮影。
◇體檢台北公園,我們還可以這麼做
本書透過實地田野考察與資料蒐集,一一重現17座公園的歷史與現況。作者為地理與歷史雙學科背景,引領讀者翻閱百年來的地圖、都市計畫圖、報刊、文獻、明信片、照片,讓我們能對臺北公園的地景風貌與歷史脈絡有更多認識。更深入全面檢視臺北公園建設的問題,如圓山公園的考古遺址問題,防災公園可以怎麼做?本書特闢專欄以日本公園與紐約案例提出建議,期待臺北的公園可以乘載更多文化歷史外,還能發揮其實用價值。
作者簡介:林芬郁
國立臺北大學民俗藝術研究所碩士、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博士,
現為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僑生先修部兼任助理教授。
潛心研究臺灣文史、關懷文化資產保存,文章散見於《地理研究》、《臺灣文獻》、《臺北文獻》、《臺灣民俗藝術彙刊》等學術期刊,與《原住民族文獻》、《鐵道情報》、《自由時報》的〈自由廣場〉等。
著有《臺灣文化藏寶圖》一書,並與他人合著《沒有電視的年代—阿公阿嬤的生活娛樂史》、《看見師大校園》、《城市前世到今生:臺北考現學》、《臺灣地名辭書 卷二十二臺北市》、《北投區志》等書。
出版社粉絲頁: 貓頭鷹書房
請大家支持,我全部六個粉絲頁
李基銘主持人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ee
李基銘的亂亂分享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happy
李基銘的影音頻道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video
漢聲廣播電台「fb新鮮事」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vhbn
漢聲廣播電台「快樂玩童軍」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scout
漢聲廣播電台「生活有意思」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ife
日日新報 在 台灣日日新報- Explore 的推薦與評價
explore #台灣日日新報at Facebook. ... 為基礎,於昭和5(1930)年末,整理自己複查所得資料,加以集結成書。3年後,昭和8(1933)年由台灣日日新報台南支局出版。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