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來想隨手亂寫的不小心又落落長Q_Q
建議網站看比較清楚
留言第一排
================
[肩膀案例] 肩膀長期痛 以為是五十肩 結果是肩膀長骨刺
前陣子有個患者許久沒回診,他有長期肩膀痛的問題,還有類似五十肩、肩夾擠的症狀。肩膀很卡,而且抬高時就會有咖拉咖拉的聲音。
他跟我說到醫院回診,
醫生幫他照了X光,發現他有 “肩膀骨刺” 的問題。
於是建議他先復健一陣子
因為堡醫師有朋友長期為肩膀骨刺所苦,所以找機會來好好review肩膀骨刺的問題
肩峰下空腔
肩膀有8成的問題幾乎都是出現在這個小小方格的空間裡,就是所謂的肩峰下空腔
肩峰是什麼?在哪裡?就是左右肩膀最凸出的那一塊骨頭
肩峰骨刺,如果長在接觸肌腱那一面,就會造成棘上肌=岡上肌=肩旋轉肌的磨損與破裂
甚至還會造成肩關節退化
肩峰鎖骨關節
肩峰鎖骨關節
肩膀有喀拉聲是什麼意思
有些人手臂肩膀抬高時,會有咖拉咖拉聲。
這大部分是姿勢問題,如長期圓肩駝背。造成筋膜前後張力不均,因此肌腱位置不良,滑囊腫脹
需不需要處理?可分為是否會疼痛
不會疼痛—建議先改善姿勢,熱敷肩膀。伸展胸大肌胸小肌通常會改善
會疼痛—建議需要處理。找到到底是哪裡發炎,局部治療
當然最後還是要改善姿勢不良才是長久之道。
肩膀骨刺及肩關節退化X光
這位患者的X光如下。可以看到肩峰處下方有凸出一塊微透明的小骨頭,就是所謂的肩膀骨刺=肩峰骨刺。右側是正常的骨頭,是沒有骨刺的
這個X光同時還合併肱骨磨損退化。怎麼看?
正常如右圖,肱骨接到關節的那部分,要向鵝蛋一樣圓圓的,這樣轉動的時候才不會卡卡的。
如果有退化,軟骨磨損,久之後下方硬骨沒有保護,也會不平整不圓,如左圖。
肩膀長骨刺 造成旋轉肌破裂
肩膀長骨刺 造成旋轉肌破裂
肩峰骨刺長久之下會造成旋轉肌破裂。造成長期肩膀痛、手臂無力等狀況
<旋轉肌破裂是什麼?>
肩關節退化會造成類似五十肩肩膀沾黏等問題,如這位患者的肩關節角度不足
大約是 140/90/20/屁股
這通常在病例表示:前屈140度(正常170)/側舉90度(正常180)/外轉20度(正常45-60)/內轉只能到屁股(正常可以到肩胛的下面)
但他其實不是五十肩。根本原因是更糟的軟骨+硬骨退化磨損
肩膀建議保養方式
雖然患者症狀很像五十肩,會肩膀角度不足,但相反的是不能活動過多。
因此建議1天3次 各5分鐘的肩膀全關節角度活動就好,避免將來沾黏
不建議訓練次數太多的原因,是常常抬高會讓骨刺卡到肌腱造成肌腱磨損
肩膀活動角度
肩膀活動角度
肩膀建議治療方式
A. 維持一般復健治療 3M物理治療
多熱敷沒事多熱敷沒事多熱敷沒事
B. 注射治療
這位患者是使用 玻尿酸注射混合增生治療
玻尿酸減緩韌帶磨損,增生治療加強韌帶修復
C. 高能量雷射減緩發炎
若是不想要打針,就可考慮使用雷射治療減緩肩膀肌腱發炎
D. 若以上效果都不好,需考慮手術將骨刺磨掉~
畢竟骨刺在那邊無法消失。終極手段可用關節鏡將骨刺磨平。詳情可諮詢骨科醫師手術內容。
不過這位患者在接受兩次注射治療後 疼痛狀況就有改善恢復了。
超音波之下,肌腱也有漸漸恢復的樣子,算是結果還不錯
或許可以避免掉開刀
不過追根究底原因,可能是因為患者”以為自己是五十肩於是拼命做運動”
但其實是骨刺造成旋轉肌磨損。動太多反而造成肩膀肌腱破裂。
如果你有其他肩膀痛問題可以看
肩膀最常見的問題就是肩夾擠問題
旋轉肌破裂手術後復健 在 Yang.AT 運動知識分享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繼上一篇#膝蓋總是卡卡的
今天要來介紹第二部分!
我們一起來看看2020年半月板最新術後指南!👏👏👏
想必一直在追蹤🐑老師的健友們,今天的題目一定難不倒你!
-
📌「半月板常見破裂型態」
1. 穩定型: vertical longitudinal tear, horizontal tear, bucket handle tear
2. 不穩定型: radial tear, complex tear, posterior root tear
🔥半月板破裂的種類很多種,穩定型的破裂在術後會恢復得較快,而不穩定型的癒後時間較長,前四週盡量不踩地,在未來的復健與訓練計畫上也需更小心。
⚡️「復健黃金四階段」:不再強調週數而是以個體所能達成的恢復激勵、角度為準則,如果沒有達成就不能進入下一個階段喔!
* 術後第一階段
💥復健目標:
降低發炎反應
膝蓋完全伸直
重啟股四頭肌肌力
訓練核心、髖關節肌肉
⭐️進到下一階的條件:
(穩定:約6週,不穩定:約6-8週)
膝蓋完全伸直
可不使用護具行走
可以直膝抬腿20下
膝蓋無積水
* 術後第二階段
💥復健目標:
膝關節活動度恢復
步態平衡正常
核心、心肺訓練
回到輕度負荷的工作和運動
閉鎖鍊訓練(飛輪、深蹲...)
⭐️進到下一階的條件:
可以單腳身體身體重量
活動後膝蓋痠痛不超過一天
單腳站立超過30秒
蹲下兩腳膝蓋彎曲超過75度
* 術後第三階段
💥復健目標:
單腳站立可平衡
本體感覺恢復
增加工作負荷
低強度的敏捷訓練(側向、前後跳步)
避免膝蓋旋轉或增強式訓練
⭐️進到下一階的條件:
正常慢跑
單腳站立平衡穩定
疼痛感不超過兩成
* 術後第四階段
💥復健目標:
回到原本運動中
正常足部落地控制
訓練中膝蓋不會疼痛
大腿肌耐力訓練
下肢神經肌肉控制
專項運動技術訓練
⭐️回到球場 Return to sport
兩腳的大腿腿圍相差不超過1.5公分
兩腳活動度相差不超過2度
通過特殊功能性檢查
傷後恢復心理問卷
-
⚠️每個人的身體素質與情況都不一樣
所以術後一定要遵循專業醫療人員的復健方針✅
千萬不是手術完就沒事囉!
「變更強」才能避免下一次傷害的發生
下一期我們來說說會場特殊測試吧!
有興趣的健友們歡迎持續追蹤與分享喔~
#sportsyang
#workout
#sportsrecovery
#yang羊
#athletictrainer
#coach
#headposture
#muscle
#MeniscusTear
#術後恢復指南
#運動傷害
#姿勢矯正
#運動恢復
#運動按摩
#運動疲勞
#運動
#健身
#重訓
#健身房
#半月板
旋轉肌破裂手術後復健 在 Dr.李薇復健與生活頻道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隨著社會平均餘命增長,50歲以上慢性疼痛與退化似乎成國民病,台灣每七人就有一人受關節疼痛所苦,變天時關節常常「喀啦」作響,當復健及藥物治療無果時,難道只有換關節或開刀可以選擇嗎?近年來越來越紅的PRP、玻尿酸、葡萄糖增生療法,真的有效嗎?而哪些疾病適合?又要如何選擇呢?
慢性退化疾病
當我們關節長時間因過度負重而導致受力不均,常伴有肌力不足、韌帶鬆弛、肌腱問題,關節周邊軟組織就容易發炎、腫脹、僵硬,關節軟骨也會磨損,周邊硬骨形成骨刺。在膝關節稱為退化性膝關節炎;在肩關節容易產生五十肩或肩關節炎,肌腱問題如鈣化性肌腱炎、旋轉肌破裂;頸椎、腰椎中的小面關節退化、骨刺、椎間盤會壓到神經,產生神經痛、無力、手腳麻;手肘肌腱發炎多為網球肘和高爾夫球肘。
醫師正確診斷疼痛原因後,早期對症下藥,保守治療如:藥物、復健物理治療、肌力運動,當治療成效不佳或無法自我修復時,可選擇打針注射、震波治療。
疼痛治療有哪些選擇?又該如何選擇?
類固醇注射
當急性發炎疼痛時,可施打類固醇,快速止痛、消炎,關節過多積水時,醫師將體液抽出可迅速消腫。然而類固醇無幫助組織再生能力,也不宜頻繁施打,某些部位也不建議使用類固醇注射,最新研究指出:網球肘、足底筋膜炎,旋轉肌破裂等,頻繁施打類固醇易增加組織脆化,長期可能產生肌腱、筋膜斷裂,並易再次復發。
玻尿酸注射
我們人體關節液本身就有玻尿酸物質,研究指出退化性膝關節炎患者,關節內玻尿酸濃度會減少,大幅降低軟骨的保護力及抗發炎能力。關節內注射玻尿酸可潤滑受損軟骨,減少關節軟骨和組織磨損,副作用較少,目前有分長效或短效劑型,玻尿酸可視為保養,止痛效果較慢。健保給付膝關節玻尿酸注射標準為:針對60歲以上的退化性關節炎的患者,未達開刀標準,在同一家醫院使用口服藥物與復健治療半年以上都無效時,健保給付施打玻尿酸,連續施打三次,效果可維持半年。自費長效高分子玻尿酸,因分子大吸收慢,效果長達一年。市面上有不同廠牌玻尿酸,而未有研究證實熟優熟劣。玻尿酸不止侷限膝關節,退化性肩關節、髖關節、踝關節、肘關節也都適用,但除膝關節以外其他非健保給付範疇。
增生注射治療 (再生注射治療)
當慢性發炎或退化時,建議選擇增生療法或PRP血小板血漿注射。增生療法是將5~25%葡萄糖溶液注射至關節、韌帶、肌腱、神經、肌肉軟組織,刺激組織重新修復、再生,研究顯示大於八成患者明顯有效。增生療法一個部位一般注射1至10針以上,施打3至6次,每次施打間隔為一週至一個月, 年紀大或嚴重損傷患者治療次數會增加,增生治療可強化關節內軟骨及關節外組織功能及穩定度,重建軟組織之張力網,改變發炎環境,減緩疼痛。相較PRP,葡萄糖增生療法為多點治療,價格不像PRP昂貴,而增生治療需更高的醫師注射技術、超音波診斷、生物力學、功能評估能力,治療時間也較長。高濃度葡萄糖增生療法可合併玻尿酸或自體血小板血漿(PRP)治療,更有效改善疼痛及修復受損組織。增生注射治療後多會有數天發炎疼痛感,病患注射後一週內不建議吃消炎藥物或貼布,以免減低增生療效。
自體高濃度血小板血漿(PRP)注射
自體高濃度血小板血漿PRP(platelet-rich plasma)是將患者血液離心,抽10cc以上血液,去除紅血球後剩餘4~5cc,內含豐富生長因子的血小板血漿,施打患部促進損傷組織生長,幫助組織跟關節軟骨修復。PRP可治療範圍很廣,適應症同上述葡萄糖增生治療,甚至對骨折癒合不良也有效,許多運動員也選用PRP,助於長期運動傷害的韌帶、肌腱、關節再生修復。而臨床上,PRP幫助組織再生及改善疼痛比葡萄糖增生療法、玻尿酸及震波效果好,但價格也高得多,一次要一至兩萬,注射後幾天內的疼痛感也較強。不同年紀患者PRP內含生長因子及本身修復能力不同,年紀越大生長因子減少,性別跟體質也使得效果不同。雖PRP對疼痛有更好的療效,但非萬靈丹,文獻上仍有一成至兩成之病人無改善。
體外震波治療
廣義來說,體外震波也是一種非侵入性的增生治療,將高強度能量脈衝施予患部,促進可控制的發炎反應,破壞軟組織的病理鈣化,刺激體內生長母細胞、纖維母細胞,使受傷組織骨質新生、結締組織如肌腱韌帶及筋膜之癒合,降低疼痛發炎。現今美國FDA認可的震波適應症有鈣化性肌腱炎、足底筋膜炎、網球肘,其他疾病仍在研究中,臨床上慢性肌腱炎、筋膜炎,震波比一般物理治療更有療效,治療需四次以上,儀器有分擴散式和聚焦式的,每次依照部位打兩千到三千發,打完可能輕微紅腫瘀青數日。大多數患者感受到症狀好轉為治療兩週後。文獻顯示體外震波對疼痛治療成功率為65%至95%,平均80%。
針灸、乾針、激痛點
疼痛常伴隨肌肉緊繃,產生所謂的『激痛點』,又是中醫所稱的『氣結』,西醫對於肌肉緊繃處可用針灸、乾針、激痛點治療,用針灸針或針筒細針快速在肌肉上進出,放鬆緊張的肌肉筋膜。
何時需要開刀?
當嚴重疼痛,非手術治療皆無任何成效甚而每況愈下,或頸椎、腰椎疾病併發大小便失禁、關節嚴重變形,建議開刀治療。若無以上情形,開刀的時機點並非絕對,開完刀也不代表一勞永逸,且手術後對軟組織破壞,會使肌力穩定度下降,未來可能增加其他病發症。需不需要開刀,是否一定得開,建議民眾尋求第二醫師意見,或先嘗試非手術之治療方法。
結語
隨著醫學進步,非手術的治療跟技術也推層出新,選擇也越來越多,以經濟考量,慢性疼痛通常會先選擇玻尿酸、震波或增生療法,若無成效再選擇PRP。無論接受何項注射治療,都不是治療的終點,也不表示注射完可以不用復健、不用運動訓練。注射後建議休息兩週至一個月,不宜從事劇烈運動,可從事非衝擊類型運動;而復健、肌耐力訓練及體重控制,更可自我增生及修復傷處,且有效維持關節軟組織穩定。對於疼痛如何選擇,目前越來越多坊間診所甚至醫美都推行PRP或玻尿酸注射,施打醫師技術及方式不一,施打次數也根據不同部位及損傷程度而有所不同,患者建議諮詢專業復健科、骨科、疼痛科、神經內外科醫師,找出關鍵問題點,實行正確治療。
旋轉肌破裂手術後復健 在 三軍總醫院- 肩關節旋轉肌袖破裂微創手術介紹 - Facebook 的推薦與評價
五十來歲的王女士肩膀痠痛無力也無法抬高已好幾個月,經過檢查,王女士並非單純的五十肩,而是肩膀旋轉肌袖破裂,需手術治療及術後復健才能恢復功能。 臨床上,肩關節旋轉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