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書文是八極拳能夠在近代揚名的重要人物。
一方面他教出來兩個徒弟:霍殿閣、劉雲樵,分別成為末代皇帝溥儀以及中華民國的侍衛隊教官,為他們的授業恩師掙得赫赫威名。另一方面,李書文自己的格鬥事蹟也非常有名,且不說一些被過度神話的部分(傳武界有不少人超喜歡吹捧或製造神話虛構故事,奉勸大家別因此過度的著迷或是唾棄),李書文當時所處的時代環境,其實要跟不少武術同行競爭搶飯碗,所以李書文常跟武術同行起衝突並留下諸多勝績,因此從能夠搶到飯碗這一點來看,李書文在當時的實戰能力是無庸置疑的強。
(但別跟我扯李書文能不能打贏MMA這件事,我就這麼問:白起能不能率領戰國時代的秦國精銳打贏現在的國軍?不同時代就有不同狀況,請大家要先了解這個前提再發問呀。)
描寫八極拳的經典漫畫《拳兒》,有一段關於李書文的情節。
就是李書文練功時,會大力踏向地面,漫畫管這個方式為「震腳」。而李書文震腳的威力,竟然可以把地磚或是水泥地板踏出裂痕或是坑洞,就好像用鎚子砸出來一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所以震腳真的可以把地磚踏破嗎?」我這樣問一位八極拳拳師。
為了避免之後敘述可能讓人覺得混亂,這裡要先多嘴幾句。
我說過自己因為「一代宗師」的一線天所以入坑八極拳,而我了解八極拳的管道有兩種,一是真的找道館拜師學藝(不過因為我平常很忙,所以我就趁暑假空檔學了兩個月,因此我是以一個初學者的角度發言,有任何人覺得我講的很粗淺......正常呀,我就初學者嘛,所以歡迎高手留言補充、指正、打臉);另一個方式則是找練過八極拳的拳師討教,然後因為有位八極拳師離我家住得很近,所以我有空檔的時間比較多去糾纏他。
因此之後我說「師傅」,那就是我在道館中的見聞;只要不是師傅,那就是我跟八極拳學習者的抬槓。
「我看網路上很多人打八極拳,在落腳時會發出崩崩聲,這種震腳有什麼功用嗎?」
八極拳師看著我說:
「那不叫震腳,正確名稱應該是『跺步』,而且很多人都沒搞懂這個動作的意義,結果把身體給練壞了。」
什麼是跺步?
按我師傅的說法,跺步的功用是「重心轉換」,比如我要往前打出一記直拳(此招在八極拳叫:馬步衝捶,號稱是八極拳招式的起點之一,也是我在兩個月學習期間練習第二多的招式),我首先要往前踏一步,之後直拳隨著下一步一起發出,這時我踏出的第一步就承擔全身動能往前的轉換,而這一步就是「跺步」。
我換個概念解釋,就好像棒球投手投球時踩出的那一步,同樣是為了把力量往前帶,這就是跺步的功用。
對於棒球選手來說,如果踏出的步伐不穩或不順,那就算臂力再強,也無法將球投快投準。同樣的觀念也出現在八極拳,所以跺步是入門必學步法,我師傅更說:「要練到一隻腳擁有兩隻腳的力量,這樣才能夠單腳承擔全身的重量。」
「那我請問:你踏步時,是要將力量往前帶?還是往下帶?」
八極拳師這樣問我。
「往前呀。」
「那你的重點應該就是重心轉換,而不是關注你踏的多大聲!」
八極拳師繼續說:
「如果你猛力往下踏,反而阻礙你全身力量的帶動及延展,那有意義嗎?而且你猛力踏,其實會有反作用力,這會回饋到腳踝及膝蓋,有多少人不明究理的猛踏,結果拳沒打好,反而把自己的膝蓋給搞壞了!」
話說,八極拳搞壞膝蓋也是挺有名的。多有名呢?有名到我那根本不懂武術的ㄕ姐都聽過。
那是有一次ㄕ姐去找人整骨,也不知她為何跟護理師聊起我在學八極拳,結果護理師立刻說:「叫你弟小心點,聽說很多練八極的,膝蓋都搞壞了。」
事實上,我在道館練習時曾發生過以下狀況。
那時我正在練馬步衝捶,而旁邊有兩位師兄在練各自的東西,後來我嘗試加上跺步並練習發勁。結果我才打出兩拳,其中一位平常話很少的師兄(有多少?那時我去道館有一個月了,然後他話只跟我講不到五句),突然立刻跟我說:「你跺步練錯了!立刻不要打,重新找師傅調整動作,不然你會受傷。」
而師傅教我練習跺步及熊步時,他有示範一種練法,就是抬起一隻腳後,全力往地上踏!(是猛到像砸東西一樣,地板都會震動的那種全力。)但同時要做到重心轉換。師傅讓我回家練(因為道館底下有其他住戶,真的這樣練,會有人跑上來抗議),但隨即說:「你練的時候只要覺得有任何一點的不舒服,立刻不要再練,等你下次來道館,立刻找我調動作。」
由此可見......「跺步練不好,膝蓋準備爆」。練拳首先要注意的,真的是自己身體健康,不然練壞身體那真是痛苦餘生呀。
「你看劉雲樵打八極的影片。」
八極拳師直接播放YT影片,然後繼續跟我說:
「他有很用力踏地板嗎?沒有嘛。所以重點是重心轉換,而不是在意音量。」
「那為何李書文會搞到踏破地板呢?」
面對我的疑問,八極拳師回答:
「那是為了顯本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前面提到,李書文的時代必須跟一堆武術同行競爭工作。職缺就那麼幾個,那要如何顯示自己有實力呢?
打爆競爭者是最直接的方式,這也是為何李書文會留下很多格鬥事蹟,甚至出現「不二打」的名號(也就是李書文一招就直接摧毀對方)。問題是:不是每一次都能用競技的方式來證明呀。
試想,找到工作很重要,但犯不著拿命或拿肉體去拚吧?萬一和人格鬥輸了,既沒了工作、還傷了身體、更損了名聲,若無必勝把握或是萬不得已,傻子才和人PK哩。
(大家可以從最近爆紅的馬保國大濕去推想,他沒打擂台之前,錄一大堆閃電鞭、破裸絞等視頻,那時也是被人奉為宗師。結果真跟人打擂台,只用30多秒,就證明自己只會耗子為汁跟不講武德,前一陣子更有徒弟直接怒嗆他「你不是我師傅,我也從來不是你徒弟」。所以一堆所謂「傳武大濕」學乖了,就只專注在打的一嘴好拳或是拿徒弟來顯本事,畢竟已經有血淋淋的例子廣為人知了)。
以招人的老闆來看,叫應徵者互毆,且不說會不會嚇跑人,真互毆完,輸的不給些湯藥費嗎?贏的萬一是慘勝,結果從此有傷在身,你要怎麼補償人家?這樣的贏家又能教出什麼樣的品質?
因此,另一種顯本事的方式,就是打一套功夫出來。可問題又出現了......外行人怎麼看懂真功夫?
這時候,一些「炫技」就很重要了。舉個例,今天我想學爵士鼓,結果來應聘的兩位鼓手都打同一首曲子,一個輕鬆寫意的演奏,另一個在演奏時不時轉鼓棒、拋接鼓棒、偶爾趁空檔兩手互換鼓棒,請問大家覺得哪一個給人的「感覺」比較厲害?
回到李書文身上,當老闆要求應徵者打一套拳,除了打好自己的功夫,為了有更強大的威攝效果,李書文索性把人家地磚給踏破。那對於老闆來說,我雖然不知道你的拳實戰威力如何,但最起碼這力氣及勁道是我能夠感受的,那就決定是你了!
這樣的推論,大家能夠理解或接受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說了這麼多,其實我真正想說的,是我前面已經提過的:練拳首先要注意的,真的是自己身體健康。
也就是要先有「保護自己」的概念,真的不要硬練或亂練,結果把身體搞壞,那是很得不償失地。
那又要如何避免自己練錯呢?其中一個概念就是:搞懂你的目的。正如跺步是要重心轉換,所以關鍵是流暢轉換。那練的方式,就是先放慢動作以及放輕鬆,先把動作路徑做對,之後逐漸加快速度以及力道,這當中不能急,只要覺得自己轉換不順,就立刻退回到放鬆的狀態重練及揣摩。
另外,武術其實跟諸多運動一樣,是一種對身體的使用及控制,講白一點,就是武術應該是要符合人體工學的。所以聽起來完全跟身體機能反常的說法,那就先避而遠之吧(比如刀槍不入、隔山打牛之類的),如此既少走冤枉路,同時也是在真正了解及解構武術呀。
方師傅 職缺 在 子迂的蠹酸齋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連晶華都招不到人!潘思亮:台灣最大國安危機就是「人」,政府應仿效安倍開放僑外生留台
https://www.ptt.cc/bbs/Gossiping/M.1579238183.A.3F0.html
潘思亮在這篇報導裏頭,說了幾個關鍵的重點。
1.台灣餐旅學校的學生,都被國外挖走。
2.提高基本工資反而讓本國勞工難以生存。
3.洗碗工、管家缺額很多,卻無人應徵。
報導一長篇,有興趣的人可以看看。但總的來說,這一大篇的意思是,台灣這些年以來不只將過去技職轉型為科大,也從過去學習「一技之長」的文化,改變為學習抽象知識或管理技術為主。這導致了甚麼結果? 大抵來說,就像是十多年前一堆企管系,畢業以後卻沒企業可管,企管系反而成為被管系。
台灣餐旅人才其實滿多的,但問題就是太多了,不可能每個人都是主廚、經理、管理職,總需要有人能補上基層勞動力的缺。
潘思亮在文中提到日本。日本企業由於長年來都有終生聘僱制度,而這套制度是從過去「家臣」文化所演變而來,到了20世紀末的資本主義社會,加上美國於二戰後長期佔領日本所影響,以致於到了當代,許多企業自是吃不消這樣的壓力,所以日本搞出了一套「實習生」。
這套制度很複雜,不過用最簡單的話來說,就是因為社會氛圍讓政府沒法開放外勞,所以日本採用的方式是廣招外國留學生到日本留學、遊學甚至是短期的語言課程,然後再「開放」外國學生可以打工。這些學生多半擔任的,就是些日本人不想做的工作,例如送報、短期櫃員、洗碗工、餐廳服務生等等。其實相對的,現在台灣人愛去的澳洲打工遊學,也是類似的作法補足人力。
很多人會說餐飲業將薪資開得高一點,自然就有人應徵,這句話真的只對一半。現在工地師傅或傳產的薪資待遇也不會比台北辦公室的工作來得低,甚至高不少,但他們的職缺依然大缺。為什麼? 我認為錢的問題反而是其次,而是當代年輕人對生活品質的要求,比上一代人來得要求太多了。
就算與這無關,又真的能讓年輕人投入基層勞力工作嗎?
我們每個人都對自己有所期待,都希望能在工作上看到康莊大道。說真的,你要說服年輕人洗碗工或管家工作,能讓他們十年後的生活看到璀璨的未來,我想是十分有困難。所以這些工作多半都是中年婦女為了增加家計或打發時間而投入的職位。
治本的方法,當然是有更讓人覺得有希望的升遷制度,也讓人覺得工作更受到他人尊重。就像是鼎泰豐對待外場女服務生一樣,給予良好的薪資待遇和外在條件,自然吸引了許多年輕漂亮的女性投入,並且透過良好的培訓,漸漸將這些員工昢養成優秀的領班、外場經理甚至店經理等等。但我想這並不是每一個職位都能這麼理想的。因此我們還是看看一些治標的方法,那就是找些免洗外國員工來做吧。
我不知道有沒有人看過魏斯安德森前幾年一部非常有趣的喜劇電影《布達佩斯大飯店》。主角擔任大飯店的門僮,崇拜著飯店經理古斯塔夫。古斯塔夫優雅、風趣、體面又做事周到,幾乎是整座飯店的靈魂,多少客人慕名而來。古斯塔夫曾對主角說,一個飯店最重要的就是門僮,並說自己也是從門僮開始做起。
這故事當然是虛構且不現實的,但若是飯店的經營者無法讓門僮相信這個故事,那自然連門僮也不願意做好門僮的工作。
方師傅 職缺 在 子迂的蠹酸齋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連晶華都招不到人!潘思亮:台灣最大國安危機就是「人」,政府應仿效安倍開放僑外生留台
https://www.ptt.cc/bbs/Gossiping/M.1579238183.A.3F0.html
潘思亮在這篇報導裏頭,說了幾個關鍵的重點。
1.台灣餐旅學校的學生,都被國外挖走。
2.提高基本工資反而讓本國勞工難以生存。
3.洗碗工、管家缺額很多,卻無人應徵。
報導一長篇,有興趣的人可以看看。但總的來說,這一大篇的意思是,台灣這些年以來不只將過去技職轉型為科大,也從過去學習「一技之長」的文化,改變為學習抽象知識或管理技術為主。這導致了甚麼結果? 大抵來說,就像是十多年前一堆企管系,畢業以後卻沒企業可管,企管系反而成為被管系。
台灣餐旅人才其實滿多的,但問題就是太多了,不可能每個人都是主廚、經理、管理職,總需要有人能補上基層勞動力的缺。
潘思亮在文中提到日本。日本企業由於長年來都有終生聘僱制度,而這套制度是從過去「家臣」文化所演變而來,到了20世紀末的資本主義社會,加上美國於二戰後長期佔領日本所影響,以致於到了當代,許多企業自是吃不消這樣的壓力,所以日本搞出了一套「實習生」。
這套制度很複雜,不過用最簡單的話來說,就是因為社會氛圍讓政府沒法開放外勞,所以日本採用的方式是廣招外國留學生到日本留學、遊學甚至是短期的語言課程,然後再「開放」外國學生可以打工。這些學生多半擔任的,就是些日本人不想做的工作,例如送報、短期櫃員、洗碗工、餐廳服務生等等。其實相對的,現在台灣人愛去的澳洲打工遊學,也是類似的作法補足人力。
很多人會說餐飲業將薪資開得高一點,自然就有人應徵,這句話真的只對一半。現在工地師傅或傳產的薪資待遇也不會比台北辦公室的工作來得低,甚至高不少,但他們的職缺依然大缺。為什麼? 我認為錢的問題反而是其次,而是當代年輕人對生活品質的要求,比上一代人來得要求太多了。
就算與這無關,又真的能讓年輕人投入基層勞力工作嗎?
我們每個人都對自己有所期待,都希望能在工作上看到康莊大道。說真的,你要說服年輕人洗碗工或管家工作,能讓他們十年後的生活看到璀璨的未來,我想是十分有困難。所以這些工作多半都是中年婦女為了增加家計或打發時間而投入的職位。
治本的方法,當然是有更讓人覺得有希望的升遷制度,也讓人覺得工作更受到他人尊重。就像是鼎泰豐對待外場女服務生一樣,給予良好的薪資待遇和外在條件,自然吸引了許多年輕漂亮的女性投入,並且透過良好的培訓,漸漸將這些員工昢養成優秀的領班、外場經理甚至店經理等等。但我想這並不是每一個職位都能這麼理想的。因此我們還是看看一些治標的方法,那就是找些免洗外國員工來做吧。
我不知道有沒有人看過魏斯安德森前幾年一部非常有趣的喜劇電影《布達佩斯大飯店》。主角擔任大飯店的門僮,崇拜著飯店經理古斯塔夫。古斯塔夫優雅、風趣、體面又做事周到,幾乎是整座飯店的靈魂,多少客人慕名而來。古斯塔夫曾對主角說,一個飯店最重要的就是門僮,並說自己也是從門僮開始做起。
這故事當然是虛構且不現實的,但若是飯店的經營者無法讓門僮相信這個故事,那自然連門僮也不願意做好門僮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