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謝網友吳英雄拍攝分享27年前的今天(1994年4月9日)的《聯合報》第36版,右下方可以看到當時熱映中(3月26日在臺上映)的香港電影《九品芝麻官》的廣告,上頭寫著「票房再爆!口碑大呼過癮!周星馳再獲觀眾肯定!」,而廣告中列出的戲院裡,還有誰仍在營業呢?
片體鱗傷,看啥名堂?
「銀色獵物」 中沒有銀色, 「惡意的缺席」中沒有缺席,電影片名關係票房賣座與否,可是,你有沒有發現,有時候 「片名」跟電影內容一點關係也沒有?
█王立青
好萊塢性感艷星莎朗史東,前陣子主演一部激情懸疑電影「銀色獵物」,知道此片原名「Sliver」者,看到中文片名居然譯成「銀色獵物」,難免莞爾一笑。顯然該片翻譯人員看走了眼,將SIiver(細片、切片)看作Silver(銀色)。真是「差之毫釐,謬以千里」。
●是惡意?是騙局?
記憶所及,這已不是台灣片商翻譯電影片名頭一回鬧笑話了。十二年前保羅紐曼、莎莉菲爾德主演的「惡意的缺席」,片名譯得之離譜,與「銀色獵物」有異曲同工之「謬」。
「惡意的缺席」原名「Absence of Malice」,是句法律用語,意指「惡意不足」或「缺乏惡意」。片商不知打那兒請來的高手,電影內容也沒看,便來個原名直譯;等我電影看完,才知道「惡意」不曾缺席,也無法缺席。譯者一時疏懶譯錯,才真是「惡意不足」的失誤了。
往前追溯,一九七四年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影片,由保羅紐曼和勞勃瑞福連手主演的「The Sting」,中文片名「刺激」,也犯了直譯的錯誤。
那年看完「刺激」,滿腹狐疑,這樣的劇情與刺激何干?回家翻辭典才發現,Sting除了作「刺」、「螫」、「刺激」解釋之外,尚有「詐騙」的俚俗用法。這才恍然大悟,片名不是「刺激」,該是「騙局」才對。
準此要領,一九九二年由詹姆斯伍德領銜主演的「Midnight Sting」可譯為「午夜騙局」,若沿用舊模式來個「午夜刺激」就糟了。不過該片正式的中文片名是「英雄本詐」,也很貼切傳神。
●天馬行空,莫名其妙
中譯片名,除了直譯之外,往往考量到國情、文化背景的差異,而需採取意譯。譬如「The Long Gray Line」,若直譯成「長灰色的行列」,誰懂?原來,其中的「灰色」是指西點軍校學生制服的顏色,因而這部電影依其內容意義,給它取個「西點軍魂」的中國名字,誰曰不宜?? 問題是在台灣意譯,照樣也會產生風馬牛不相及的天方夜譚式笑話。像當年名導演亞瑟潘的力作「Bonnie and Clyde」,是敘述美國經濟大蕭條年代,一對著名鴛鴦大盜的故事。對美國民眾而言,邦妮與克萊可謂家喻戶曉、耳熟能詳,只是到了台灣若直譯其名,則真是不知所云。這部警匪片起先在台灣遭到禁演的命運,影評人談及此片,冠名為「雌雄大盜」,至為允當。後來此片開禁,片商捨現成的好片名不用,竟然異想天開,來個「我倆沒有明天」。真是教人不想罵也難。
一九六七年,法國名導演梅爾維爾拍了一部由亞蘭德倫主演的警匪片「Le Samourai」,是日本話「武士」的羅馬拼音字。電影公映之前,片商耍了個噱頭,廣告刊登劇情大綱(電影本事),公開徵求中文片名。
結果中選的竟然是玄之又玄的「午後七點零七分」,搞得觀眾一頭霧水,莫名所以。誠可謂「張飛打岳飛,打得滿天飛」。
●群魔亂舞,終極滿街
直譯、意譯固然鬧過不少笑話,「援例引用」也是趣事連篇,歡笑一籮筐。
所謂援例引用,就是某部電影票房告捷,引來片商像蒼蠅叮肉般蜂擁而至,給新片取個類似的片名,一方面圖個吉利,二方面也盼望沾光,大發利市。
一九八二年,席維斯史特龍演的「第一滴血」,轟動世界,瘋狂天賣座。台灣有片商突發奇想,打算給新片取名為「女人的第一滴血」;這則消息是我某天邊吃早餐邊閱報看到的,害我當場噴飯!
阿諾史瓦辛格自從「魔鬼終結者」竄紅之後,凡是由他主演的電影幾乎都掛上「魔鬼」二字:「魔鬼司令」、「魔鬼殺陣」、「魔鬼阿諾」、「魔鬼紅星」、「魔鬼孩子王」、「魔鬼總動員」、「最後魔鬼英雄」,一時之間但見群魔亂舞,鬼影幢幢。
其中不沾魔鬼二字的「終極戰士」,據說原本也打算和魔鬼攀上關係的,卻被別部電影搶先登記註冊,只好更名。阿諾雖在台灣率先使用「終極」二字,後來卻成了布魯斯威利的正字商標。
布魯斯威利於螢幕「雙面嬌娃」揚名立萬後,以「終極警探」勇闖大銀幕,發紅泛紫,自此與「終極」結下不解之緣。後來有「終極神鷹」、「終極尖兵」等作品,票房卻是欲振乏力,害得威利悶悶不樂,額頭上的毛髮更形稀疏了。
當此之際,凱文柯斯納居然乘虛而入,盜用「終極」二字冠於「保鑣」之上,賣了個滿堂彩。此舉雖可稱為「篡位」而不過分,但其實布魯斯威利不也是從阿諾那兒篡奪而得「終極」?
「終極」本無種,男兒當自強,誰厲害就給誰用,有何不可??
●一窩蜂,不見新意
國片片名當然也少不了模仿抄襲、東施效顰之舉。
古龍原著、倪匡編劇、楚原導演,這個鐵三角組合拍的新派武俠推理片「流星.蝴蝶.劍」賣座,一時之間,但見三段式片名如雨後春筍,四處皆是。像「天涯.明月.刀」、「劍.花.煙雨江南」、「俠士.鏢客.殺手」、「千刀.萬里.追」⋯⋯族繁不及備載。
後來鐵三角又推出片名頗見新意的「三少爺的劍」,也引來一部「二小姐的刀」追隨其後,忠心耿耿。
以往國片命名,甚少使用到「的」這個字。直到「台灣新電影」浪潮掀起,眾家新銳導演不約而同地,酷愛用「的」字夾於片名之中,蔚為一股風潮。
試看這些片名:光陰的故事、小畢的故事、海灘的一天、看海的日子、帶劍的小孩、兒子的大玩偶、風櫃來的人、冬冬的假期、小爸爸的天空、最想念的季節、我們的天空、老莫的第二個春天、霧裡的笛聲。
以上所列,全是台灣新電影運動意氣風發時期的重要代表作。仔細一瞧,還真別具一格,饒富妙趣。
如果我有錢,當上片商老闆,一定要搞個一網打盡的全方位片名,比方說「終極魔鬼奇兵的第一滴血」,如何?夠狠夠絕吧!
【1994-04-09/聯合報/36版/繽紛】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萬的網紅Dragon Buu,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喜歡記得Like & Share!仲有訂閱呀!! 【成為我的❤️會員】進入後按【加入】 ▶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Dhe1n-98lsxW52Rn4nPq6Q/join 追蹤 Dragon Buu INSTAGRAM ▶https://www.ins...
新雌雄大盜 在 電影潭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先講舊片】 25套在2018年首次觀看的舊電影推介
・2018年看了195套電影,比往年少,新舊戲比例約各佔一半。這回選了25套,但其實今年我看的高質舊電影並不只25套,要選的話40套都應該可以,不過總要設一些框框,讓自己取捨一下才好玩吧;
・這年有特地(但無條理地)看了某幾位導演的作品,包括Martin McDonagh、Werner Herzog、張作驥、成瀨巳喜男(電影會)、賈樟柯(但未看《江湖兒女》)、李滄東、細田守(但未看《未來的未來》)等,有些看足,其餘至少都看了五六套,現在總算對他們(的電影)有一定認識;
・這年比之前較少看40-50年代的美國電影,我其實很喜歡那段時期的電影、導演、明星。可是香港的各個電影節好像很少會選那時期的戲放映,更遑論整個專題(只有Cinefan 間中會選放)。我好多時看電影都會因應各電影節的題目而再跟導演及題材看,希望來年有多點40-50年代美國電影專題,能夠和影友們一起看一起討論那時期的作品;
.有些電影是所謂「影迷們一定看了的」而我還未看的,例如Bonnie and Clyde、The Pianist,今年都終於看了。可惜的是另一「影迷必看」的《唐人街》Chinatown ,早前Cinefan 我買了票卻仍然錯過了,唯有稍後在家中補看;
・不論是以下的推介,還是整體來看,2018是看得頗多90年代後的中台日韓電影。張作驥與李滄東皆是非常厲害的導演,很值得一拼把所有他們的作品都找來觀看;
・最後,若要從這25套戲中再選「我最喜愛」,會是木下惠介的《二十四隻眼睛》,之前寫過一點感想:
//電影的結尾,看到幸存者重聚,日本歷經過這麼漫長而令人疲累的旅程後,大家終於可以坐下來,閉上眼回憶一下從前僅餘美麗而難忘的畫面。面對我們也控制不了的事,這恐怕就是我們對過去唯一可以做的事吧。幸好還有電影可以把這種感受記錄下來,一直傳下去。
Epic 的電影不一定要是大製作,但一定要連繫到整個時代,讓觀眾感受到一個時代的變遷。而《二十四隻眼睛》這個小豆島上鄉民與學生的成長電影,對我來說,是Epic 中的Epic。//
名單按年份排:
《江湖俠侶》To Have and Have Not (1944, dir: Howard Hawks)
《近松物語》A Story from Chikamatsu (1954, dir: 溝口健二)
《山椒大夫》Sansho the Bailiff (1954, dir: 溝口健二)
《二十四隻眼睛》Twenty-Four Eyes (1954, dir: 木下惠介)
《部落的口哨》Whistle in My Heart (1959, dir: 成瀨巳喜男)
《雌雄大盜》Bonnie and Clyde (1967, dir: Arthur Penn)
《無限風光在險峯》Zabriskie Point (1970, dir: Michelangelo Antonioni)
《陸上行舟》Fitzcarraldo (1982, dir: Werner Herzog)
《西力傳》Zelig (1983, dir: Woody Allen)
《歲月的童話》Only Yesterday (1991, dir: 高畑勳)
《藍風箏》The Blue Kite (1993, dir: 田壯壯)
《盗火線》Heat (1995, dir: Michael Mann)
《薄荷糖》Peppermint Candy (1999, dir: 李滄東)
《站台》Platform (2000, dir: 賈樟柯)
《美麗時光》The Best of Times (2001, dir: 張作驥)
《藍色大門》Blue Gate Crossing (2002, dir: 易智言)
《誰明赤子心》Nobody Knows (2004, dir: 是枝裕和)
《鋼琴戰曲》The Pianist (2004, dir: Roman Polanski)
《密陽》Secret Sunshine (2007, dir: 李滄東)
《詩》Poetry (2010, dir: 李滄東)
《當愛來的時候》When Love Comes (2010, dir: 張作驥)
《生命樹(加長版》The Tree of Life (Extended Version) (2011, dir: Terrence Malick)
《小明星》Starlet (2012, dir: Sean Baker)
《狼的孩子雨和雪》Wolf Children (2012, dir: 細田守)
《爸媽不在家》Ilo Ilo (2013, dir: 陳哲藝)
新雌雄大盜 在 Angie 美麗遊樂園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ANGIE fashion Queen 🌹 }
愈來愈多獨立品牌成功憑著創新前衛的設計風格,得到全球時尚圈的關注。「 THE OWNER 」不但在創作上擁有深不可測的深厚功力,而且旗下的眼鏡作品更點名選用意大利頂級材質所生產,並經由英國工業設計協會擔任質量監管,直令所有出品從選料到工藝都保持著最佳品質之餘,誕生以來更迅即吸引到吳亦凡、趙薇、楊冪、周冬雨、韓火火等明星名人的支持。
而且當中的MOBIUS更是近期品牌最炙手可熱的熱賣之選。前者顧名思義透過德國數學家AUGUST MöBIUS所發現的MOBIUS BAND幾何結構為靈感源泉,鏡架上交錯的金屬曲線結構,不但讓鏡片仿佛立體懸掛於配戴者臉上,而且不同角度更會呈現出完全不同的效果,成功展現出一份從未有過的藝術美感。
至於另外兩款新作,則取材自1967年經典電影《BONNIE & CLYDE》(雌雄大盜)THE OWNER設計團隊嘗試透過圓框及八角形的復古剪裁設定,還有輕盈耐用的精鋼材質,為太陽眼鏡注入一份源自上世紀的摩登建築美學,而另一方面,鏡架上的珍珠鼻托跟波浪型的曲線鏡臂,更巧妙地將飾物與眼鏡融為一體,從而帶來一股強烈的吸引力。
THE OWNER 想要傳遞給消費者的,不僅僅是出眾的眼鏡單品,更是希望藉由眼鏡散發出來的強烈氣場,讓配戴者在擁有品牌眼鏡後,更有自信並且認同自我的每一個角色。連接時間、空間、物件以及自身的屬性與情感,讓每個人尋找自己的角色去發展最好的自己
#即將直播中銷售請鎖定ANGIE及香榭粉絲團直播拍賣
新雌雄大盜 在 Dragon Buu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喜歡記得Like & Share!仲有訂閱呀!!
【成為我的❤️會員】進入後按【加入】
▶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Dhe1n-98lsxW52Rn4nPq6Q/join
追蹤 Dragon Buu INSTAGRAM ▶https://www.instagram.com/mrdragonbuu/
歡迎訂閱我的頻道,本頻道會隨時更新爆裂激戰及激戰傳說以及龍珠相關情報。
#龍珠 #激戰傳說 #爆裂激戰 #七龍珠激戰傳說 #ドラゴンボールレジェンズ #ドッカンバトル #DragonBallLegends #DBLEGENDS #DokkanBattle #DBDokkanBattle #DRAGONBALL #七龍珠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28CQ_siP4Bg/hqdefault.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