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秀威出版 新書分享:《#互望》※
劉潔岷〈月臺〉
滿大街的人都是在從貓眼和鎖孔裡窺探
這世上充滿了嘁嘁喳喳的婦女,洗臉盆
盆底的小動物圖案聽到你真實的心跳
行李箱飄在流水線一樣的行李監測帶上
那些雨是斜斜的,那些點滴的輕柔的雨
擁擠的大廳像拳頭一樣慢慢鬆開
撩開蛛網,玻璃碎裂,沿著樓梯
走上去,就會被替換成反復曝光的人像
你走來的時候,太陽從南邊出來了
月臺的人群石雕般地紋絲不動
彷彿看到新上映的電影,從電影裡出來
可看到被陽光燒得火紅的路口,當我以手掌
蓋住鏡頭的一半我看到結滿果實的藤蔓
我目睹空中一道拋物線鬆散然後消失,少年
在躉船甲板上躍起然後全情投入一整條河流
〆〆〆〆〆〆〆〆
#劉潔岷 創作、親寫,#月臺
#林思彤 選篇、朗讀,粉專 林思彤的臨詩瞳
#林依儂 襯圖,Instagram:writingxphotography
※照片來源,為小編 #李蕪 於中國蘇州車站所攝
※收錄於劉潔岷臺版詩集《互望》(秀威出版,2020年9月24日)
※出版社粉專 作家生活誌
※小編 思彤 簡析
月臺作為展演眾生群相的場景,在詩人筆下卻不寫過於沉重的離別,不寫歡快喜悅的團聚。每一句都是緩慢的運鏡,呈現流轉的風景/風情。
尤其第二段「被替換成反復曝光的人像」,玻璃映照的是我,卻又不是我;每一個生活的切片,如同慢速切換的投影片播放,還聽得見這個世界的喧囂,而「我」只是偶開心眼,偷覷紅塵,卻又跳入時間之流的少年。
※劉潔岷(1964-)
生於中國松滋市,現居中國武漢市。2003年創辦《新漢詩》,2004年創設《江漢學術》「現當代詩學研究」名欄,2016年合辦「新詩道」微信訂閱號。
著有《#劉潔岷詩選》(長江文藝出版社,2007)、《#詞根與舌根》(北嶽文藝出版社,2015),《#在螞蟻的陰影下》(上海文藝出版社,2019)等詩集;執編出版有《群島之辨》、《群像之魅》、《21世紀兩岸詩歌鑒藏》等。
※感謝詩人親寫,思彤聯繫及朗讀,並感謝秀威及其聯絡人彥儒。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6萬的網紅Serrini,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Serrini 2019 最新派台單曲《成為 /Becoming》 繼載譽的《Don’t Text Him》大碟之後,Serrini說2019要摧毀舊我、蛻變成蝶。於是這個女子就拍夥Gravity Alterstra的電音監製Alok Leung一起製作接下來的十曲概念大碟《邪童謠》──做夠了喋喋...
新詩離別 在 每天為你讀一首詩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每天為你讀一首詩 x 詩.聲.字】
從分手的那一刻起~南十字星下的南島語 ◎#Salizan沙力浪
〈分手〉
那一刻
只剩 mata(註1)的淚水
握著石錛的 ima(註2)
殘留的溫度
在你的眼裡 是一座大陸漂移的島
在我的手裡 是一座海上雕琢堆砌而成的山
你帶著獨創的*bet'ay(註3)
坐上*paraqu(註4)
*qan'ud(註5)
隨波漂流 遠去
從那一刻起
各自分居
海洋、高山
展開不一樣的旅程
〈遠離的你〉
說要找尋屬於自己的島
採走金黃色的稻穗
一粒一粒的
放進紅色色衣陶
裝進南十子星的 lumbung(註6)
形成同源的詞彙
搖晃的獨木舟
裝上堅毅的舷外支架
帶走碧綠的豐田玉
划向湛藍的島嶼
在銀河中浪跡天涯
下錨之處 Te Punga(註7)
是南十字星建造的港灣
夢想上岸的新樂園
〈駐留的我〉
沿著 ludun(註8)
走出詞綴的路
tun‐lundun‐av(向山上走吧)
tun‐ludun(走到高山)
na‐tun‐ludun ata (咱們既將往山上啓程)
tuna ludun(抵達山頂)
muhai ludun (漫山越嶺)
muhai ludun‐in(翻越山嶺了)
山巒般交疊纏繞
繞向山頂
順著山谷吹來的氣音
俯瞰著 遠走的航跡
仰望著 牽引你的那一顆星
〈同受苦難〉
以日月星辰辨別
以風、洋流為導引
走向高峻陡峭的山嶺
航行大風大浪
星條、十二道光芒、太陽的利刃下
發出比基尼的爆破音
在五顆十字星幟上切割
外來的你好、Bonjour、こんにちは
心緒如晃動不定的旗幟
乘著殖民浪頭的「發現號」
駛進了大鐵船的崇拜
離去時,從勇土的口中搶走神聖的 tabu(註9)
帶走了無法言說的禁忌語
〈凝視〉
千年的移動、千里的距離、千種的語言
灑落在萬座島嶼上
憂鬱、落寞的摩艾 Moai(註10)
可否將 mata 望向北方
牽起散落在島嶼的 ima
凝視語言裡流動的音節
重新建造邊架艇
將逝去的榮耀,微弱的語音
順著星光 再次追尋
乘著風勢 再次破浪前進
說出南風之島的輕重音
註1|mata:布農語,眼睛。也是南島語的同源詞。
註2|ima:布農語,手。也是南島語的同源詞。
註3|*bet'ay:擬測古南島語,船槳。
註4|*paraq:擬測古南島語,船。
註5|*qan'ud:擬測古南島語,隨波漂流。
註6|lumbung:爪哇人稱南十子星為 lumbung(糧倉),因為這個星座的形狀像農做小屋。
註7|Te Punga:毛利語,南十字星,他被認為是獨木舟(意指銀河)下錨之處,指標就是錨索。
註8|ludun:布農語,山。
註9|tabu:英語的外來語,借自太平洋小島原住民語語 ta‐bu, 神聖之意。
註10|Moai:摩艾石像(又譯復活節島人像、摩阿儀、摩埃石像、毛埃石像)位於復活節島。
--
◎ 作者簡介
沙力浪,花蓮縣卓溪鄉中平Nakahila部落布農族詩人與文學家,書寫部落的情感與哀愁。曾經因為念書的關係,離開部落。到桃園念元智中文系,再回到花蓮念東華大學民族發展所。這樣的經歷,開始以書寫來記錄自己的部落、土地乃至於族群的關懷。目前部落成立「一串小米族語獨立出版工作室」,企圖出版以族語為主要語言之書籍,並記錄部落中耆老的智慧,一點一滴地存繫正在消逝中的布農族文化。除了在部落成立工作室,也在傳統領域做山屋管理員、高山嚮導、高山協作的工作,努力的在部落、在山林中生活,並書寫。
文學創作曾獲得原住民文學獎、花蓮縣文學獎、後山文學獎、教育部族語文學獎、臺灣文學獎,著有《笛娜的話》、《部落的燈火》、《祖居地‧部落‧人》。
(取自《用頭帶背起一座座山:嚮導背工與巡山員的故事》)
--
◎ 「詩.聲.字」特約撰稿人 陳雪(粉專 告非非心)賞析
「多情自古傷離別」古往今來許多詩詞圍繞著人類諸多情緒抒情,而「離別」便是其中很重要的元素之一。
人們的生命週期裡,不免會離開家庭、離開生活環境或離開舒適圈的情況。遇到的當下,無論是動作的人,還是留在此地的人,都同時正經歷一場「離別」的過程。
詩人說「從那一刻起/各自分居/海洋、高山/展開不一樣的旅程」,並且「在你的眼裡 是一座大陸漂移的島/在我的手裡 是一座海上雕琢堆砌而成的山」離別有淚水、有不捨,然而在此詩中,詩人認為是一個新的旅程與新的祝福。
此方的人祝福遠離的你「找尋屬於自己的島」、「走向高峻陡峭的山嶺/航行大風大浪」。但此方的人並非就此停滯,「駐留的我/沿著 ludun/走出詞綴的路」持續維護著「逝去的榮耀,微弱的語音」。
詩人以「外來的你好、Bonjour、こんにちは」比喻外來文化的侵襲,「發出比基尼的爆破音/在五顆十字星幟上切割」,而留駐此地的mata「心緒如晃動不定的旗幟」。
因此最後更祝福隨波漂流、遠去的Te Punga,除了建立「夢想上岸的新樂園」之外,還能夠「牽起散落在島嶼的 ima」「說出南風之島的輕重音」。
實則本詩的「你」、「我」可能都並非單指「人」而已,詩人以指向性的稱呼,分別表達對文化或語言的呼喚。全詩分為五節--「分手」、「遠離的你」、「駐留的我」、「同受苦難」、「凝視」,從不同角度摹寫「從分手的那一刻起」的你我。
本詩亦為2016年台灣文學獎創作類原住民新詩金典獎得獎作品,可謂其時代表詩作。唯令筆者稍嫌疑惑的是,本詩多處引用南島語彙的手法,與前陣子爆紅的「晶晶體」頗有相似。經上網一查「晶晶體指將『強勢語言』的英文夾雜在中文裡,賣弄運用強勢語言的優越感」,本詩手法則反過來以「弱勢語言」的原住民族名詞夾雜入漢語之中,似乎為凸顯弱勢文化夾雜於強勢文化下的掙扎求存,不過「活化族語」的方法便是替代名詞而已嗎?令人反思。
#每天為你讀一首詩 #詩聲字 #沙力浪 #南十字星 #從分手的那一刻起 #原住民詩 #布農語 #南島語族
--
美術設計:幸秀
新詩離別 在 詩聲字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貼文內容0917更新
※詩聲字 x 每天為你讀一首詩※
沙力浪〈從分手的那一刻起~南十字星下的南島語〉
〔分手〕
那一刻
只剩 mata(註1)的淚水
握著石錛的 ima(註2)
殘留的溫度
在你的眼裡 是一座大陸漂移的島
在我的手裡 是一座海上雕琢堆砌而成的山
你帶著獨創的*bet'ay(註3)
坐上*paraqu(註4)
*qan'ud(註5)
隨波漂流 遠去
從那一刻起
各自分居
海洋、高山
展開不一樣的旅程
〔遠離的你〕
說要找尋屬於自己的島
採走金黃色的稻穗
一粒一粒的
放進紅色色衣陶
裝進南十子星的 lumbung(註6)
形成同源的詞彙
搖晃的獨木舟
裝上堅毅的舷外支架
帶走碧綠的豐田玉
划向湛藍的島嶼
在銀河中浪跡天涯
下錨之處 Te Punga(註7)
是南十字星建造的港灣
夢想上岸的新樂園
〔駐留的我〕
沿著 ludun(註8)
走出詞綴的路
tun‐lundun‐av(向山上走吧)
tun‐ludun(走到高山)
na‐tun‐ludun ata (咱們既將往山上啓程)
tuna ludun(抵達山頂)
muhai ludun (漫山越嶺)
muhai ludun‐in(翻越山嶺了)
山巒般交疊纏繞
繞向山頂
順著山谷吹來的氣音
俯瞰著 遠走的航跡
仰望著 牽引你的那一顆星
〔同受苦難〕
以日月星辰辨別
以風、洋流為導引
走向高峻陡峭的山嶺
航行大風大浪
星條、十二道光芒、太陽的利刃下
發出比基尼的爆破音
在五顆十字星幟上切割
外來的你好、Bonjour、こんにちは
心緒如晃動不定的旗幟
乘著殖民浪頭的「發現號」
駛進了大鐵船的崇拜
離去時,從勇土的口中搶走神聖的 tabu(註9)
帶走了無法言說的禁忌語
〔凝視〕
千年的移動、千里的距離、千種的語言
灑落在萬座島嶼上
憂鬱、落寞的摩艾 Moai(註10)
可否將 mata 望向北方
牽起散落在島嶼的 ima
凝視語言裡流動的音節
重新建造邊架艇
將逝去的榮耀,微弱的語音
順著星光 再次追尋
乘著風勢 再次破浪前進
說出南風之島的輕重音
註1 mata:布農語,眼睛。也是南島語的同源詞。
註2 ima:布農語,手。也是南島語的同源詞。
註3 *bet'ay:擬測古南島語,船槳。
註4 *paraq:擬測古南島語,船。
註5 *qan'ud:擬測古南島語,隨波漂流。
註6 lumbung:爪哇人稱南十子星為 lumbung(糧倉),因為這個星座的形狀像農做小屋。
註7 Te Punga:毛利語,南十字星,他被認為是獨木舟(意指銀河)下錨之處,指標就是錨索。
註8 ludun:布農語,山。
註9 tabu:英語的外來語,借自太平洋小島原住民語語 ta‐bu, 神聖之意。
註10 Moai:摩艾石像(又譯復活節島人像、摩阿儀、摩埃石像、毛埃石像)位於復活節島。
〆〆〆〆〆〆〆〆
#沙力浪 創作
#莎拉 手寫,粉專 莎拉手寫,Instagram:sara_sara0316
#陳雪 賞析,相關粉專 告非非心,爽爽滾
※特約撰稿人 陳雪 賞析
「多情自古傷離別」古往今來許多詩詞圍繞著人類諸多情緒抒情,而「離別」便是其中很重要的元素之一。
人們的生命週期裡,不免會離開家庭、離開生活環境或離開舒適圈的情況。遇到的當下,無論是動作的人,還是留在此地的人,都同時正經歷一場「離別」的過程。
詩人說「從那一刻起/各自分居/海洋、高山/展開不一樣的旅程」,並且「在你的眼裡 是一座大陸漂移的島/在我的手裡 是一座海上雕琢堆砌而成的山」離別有淚水、有不捨,然而在此詩中,詩人認為是一個新的旅程與新的祝福。
此方的人祝福遠離的你「找尋屬於自己的島」、「走向高峻陡峭的山嶺/航行大風大浪」。但此方的人並非就此停滯,「駐留的我/沿著 ludun/走出詞綴的路」持續維護著「逝去的榮耀,微弱的語音」。
詩人以「外來的你好、Bonjour、こんにちは」比喻外來文化的侵襲,「發出比基尼的爆破音/在五顆十字星幟上切割」,而留駐此地的mata「心緒如晃動不定的旗幟」。
因此最後更祝福隨波漂流、遠去的Te Punga,除了建立「夢想上岸的新樂園」之外,還能夠「牽起散落在島嶼的 ima」「說出南風之島的輕重音」。
實則本詩的「你」、「我」可能都並非單指「人」而已,詩人以指向性的稱呼,分別表達對文化或語言的呼喚。全詩分為五節--「分手」、「遠離的你」、「駐留的我」、「同受苦難」、「凝視」,從不同角度摹寫「從分手的那一刻起」的你我。
本詩亦為2016年台灣文學獎創作類原住民新詩金典獎得獎作品,可謂其時代表詩作。唯令筆者稍嫌疑惑的是,本詩多處引用南島語彙的手法,與前陣子爆紅的「晶晶體」頗有相似。經上網一查「晶晶體指將『強勢語言』的英文夾雜在中文裡,賣弄運用強勢語言的優越感」,本詩手法則反過來以「弱勢語言」的原住民族名詞夾雜入漢語之中,似乎為凸顯弱勢文化夾雜於強勢文化下的掙扎求存,不過「活化族語」的方法便是替代名詞而已嗎?令人反思。
※沙力浪
沙力浪,花蓮縣卓溪鄉中平Nakahila部落布農族詩人與文學家,書寫部落的情感與哀愁。曾經因為念書的關係,離開部落。到桃園念元智中文系,再回到花蓮念東華大學民族發展所。這樣的經歷,開始以書寫來記錄自己的部落、土地乃至於族群的關懷。目前部落成立「一串小米族語獨立出版工作室」,企圖出版以族語為主要語言之書籍,並記錄部落中耆老的智慧,一點一滴地存繫正在消逝中的布農族文化。除了在部落成立工作室,也在傳統領域做山屋管理員、高山嚮導、高山協作的工作,努力的在部落、在山林中生活,並書寫。
文學創作曾獲得原住民文學獎、花蓮縣文學獎、後山文學獎、教育部族語文學獎、臺灣文學獎,著有《笛娜的話》、《部落的燈火》、《祖居地.部落.人》。
(取自《#用頭帶背起一座座山:#嚮導背工與巡山員的故事》)
※編按:
論述當中經常將語言物化,以藉此分割、改變,作為一種區分,當我們這麼做的時候,需要思考的是更深層的文化意涵,背後的民族、區域與精神。
語言和文字本質上是透過書寫、傳講,廣泛地建構起來的,這位建構者的身分可能是作家、普羅大眾,正因如此,所使用的語言和文字卻不可能完全一致,必須更謹慎地對待語言和文字,以及其身後的建構者。
原住民語言的使用亦是如此,藉由弱勢語言夾雜於強勢語言的對比,提醒著我們,是否因自身的文化背景,將自身使用的語言視為專一,反而忽視了每個人都是語言和文字建構者,形塑成現有文化深厚的底蘊。
另,因粉專無法更改字體,故我們加〔〕來顯示詩中小標。
#詩聲字 #每天為你讀一首詩 #南十字星 #從分手的那一刻起
新詩離別 在 Serrini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Serrini 2019 最新派台單曲《成為 /Becoming》
繼載譽的《Don’t Text Him》大碟之後,Serrini說2019要摧毀舊我、蛻變成蝶。於是這個女子就拍夥Gravity Alterstra的電音監製Alok Leung一起製作接下來的十曲概念大碟《邪童謠》──做夠了喋喋不休的港女,《邪童謠》將會走入更深的女子思維空間,探討被背叛、傷害後的悲傷、憤怒、絕望、無力感,由魔笛手到妲己、由灰姑娘到海妖,Serrini以不同民間故事(folklore)來華麗承載各種暴烈情緒。
《成為 /Becoming》單曲為《邪童謠》第一曲。
Serrini最新單曲《成為 /Becoming》短短幾分鐘,在歌曲結構和演繹上模擬了一個女子奮力脫離情緒漩渦的過程。其步步綿密的歌詞和越來越有力量的唱腔帶領聽眾進入渾沌,而渾沌後有豁然開朗之境,歌者輕聲重複唱著「越來越冷淡」,如紛飛而紊亂情緒終於塵埃落定。
秉承Serrini新詩形式的歌詞寫作,華麗而沮喪的《成為 /Becoming》就是一個女子思考狠心還是憐憫、苟且還是灑脫的過程。歌曲裡面題旨「與人無尤,撞向冰山」一句帶出要成為新造的人、走出情感勒索的話必須先承認自己的困窘。悠悠數段撕裂的文字,明明是完整三分半鐘的一首歌,聽罷一次會馬上讓人得意猶未盡,replay、replay、replay,繼續投入漩渦裡。
各大平台單曲封面設計由插畫師Czech X. 操刀,擅長古典浪漫線畫風格的Czech和Serrini相識於偶然,正在逛北京電影學院學生展的Serrini在芸芸作品裡被Czech沈默而有力的作品震攝,二人見面後一拍即合,並決定要共同創作Serrini新專輯的設計。封面有蒙著眼的女皇手持利劍,形象化表達她要親手了結過去的自己。劍的手柄設計更是一個華麗的S字,攀藤植物圍著整個場景,為整個設計添上傳說般的莊嚴感。
然後這個MV,又是Maggie Leung和Sam Chan的完美作品。自油尖旺金毛玲、Drink‘n Dance、Don't Text Him 到哀樂無名,每個MV我們都在探索更多可能性。一起成長的感覺踏實而美好,願我們都可以拍好我們腦海裡的壯麗山河和細膩情感。
But still,靚,就OK。
《邪童謠》大碟4/4/2019 全球發行
《成為 /Becoming》
詞:Serrini
曲:Alok Leung、Serrini
編:Alok Leung
監:Alok Leung、Serrini
混音:Alok Leung
人聲混音:Joey Chu
狠心 憐憫之間
存在某種浪漫
難得凝住眼
別要孤單
彩色的 遊戲之間
離別有種浪漫
來去矇著眼
沒有孤單
與人無尤
撞向冰山
真真假假 通通 離散
用自大 爛道理 掩飾虛幻
其時心 仍未冷 亂了衣衫
虛假的一場遊戲支撐
決意要 浪漫到死一瞬間
浪漫盪失於荒誕 仍然糜爛
苟且跟忽然離去之間
理智與浪漫就靠勇氣拆散
墮落盡處的璀璨 迎面誘惑
哀傷 深刻都不容你分擔 禁絕我
吻別到得過且過 歲月未無限
怎稱呼這雙眼 茫然 黯淡
越來越冷
越來越冷淡
越來越冷
越來越冷淡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NnyvZDmJ_Ec/hqdefault.jpg)
新詩離別 在 離別詩2021 紀露霞- YouTube 的推薦與評價
![影片讀取中](/images/youtube.png)
離別 詩詞:盧丙丁外國民謠演唱:林氏好今日 離別 不知著時能得閣再相見我真無愛汝咱分離那鴛鴦來分枝驚是驚今仔日頭毛烏烏相見此後去的更再相會敢會白髮的 ... ... <看更多>
新詩離別 在 【新詩】離別曲- 詩文板 - Dcard 的推薦與評價
讓旋律娉婷婉約, 縈繞著往日雲煙, 或交織,或蔓延, 或靜止在, 勾懸思念的休止符。 是時候,該唱一曲離別, 讓往昔的塵煙, 消逝於- 新詩. ... <看更多>
新詩離別 在 但是終究是要面對。 六月是個適合離別的季節,光年現代詩社 ... 的推薦與評價
詩分享× 主題介紹| 六月份詩分享:離別詩 「所有的離去都適合寫詩/和你道別/像是在雪地上/留下彈孔」 ──鯨向海〈Excuse my poem ──寫給「我的」夏宇〉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