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旅博士』的倫敦創業攻博成長日記
#圖為在倫敦女創業家聚會上一起做的夢想版貼圖還有異鄉打拼的姐妹
這幾天某個移民故事的臉書社團版主親自到這個粉專邀請我去分享屬於自己的移民故事。看到裡面有幾個好朋友,就應邀了去分享自己的故事。
我寫的自介是這樣的:(其實大家有在發摟我的這些日子大概也知道)
『謝謝版主邀請,我是台灣土生土長澎湖人,誤打誤撞到了英國,在師大唸碩士的時候滿多師長說我成績不錯可以考慮出國唸書,當初在選擇博班課程的時候本來是想到西班牙的,後來有點想把男朋友一起帶出國,就選了英國,畢竟他完全不會西班牙文。我拿到了英國學校這邊的Offer後就給男友下最後通牒,我直接給他三個選項,是要現在分手?還是交往到我去英國分手?還是跟我一起去英國?
他很有膽的選了三,並且立馬衝去報名英文課,我跟倫敦的學校推遲一年入學,一年後我們雙雙辭掉教職鐵飯碗,他也考過了雅思,一起進了倫大體系,一起到英國他念碩班我念博班。一度公婆反對他畢業後沒有工作繼續留在英國陪我念博士,家裡沒有支援,走投無路之下狗急跳牆只好千方百計借錢貸款在英國開啟了創業之路,而且我們都沒有業界的經驗,一點一滴在異鄉流淚流汗設立公司建立團隊在倫敦市中心做物業管理開民宿。
一邊創業的過程也懷孕生子,我們創立的公司還得到了英國政府的核發Tier 2 Sponsor Licence簽證資格,也就是我們可以發工作簽證給外國人來英國工作,得到這個資格後緊接著就遇到肺炎疫情,目前專心寫博士論文,預計畢業後到業界工作,希望未來移民之路的每一步都有神看顧能踏實幸運的走著。
我有一個粉專,分享許多我的求學創業故事,世界各國的遊歷和家庭生活。歡迎交流:)也祝福大家!』
緊接著就有一個美國教授網友前輩來公開的『好心提醒』在底下推文說沒有拿到博士學位粉專不能使用會吃上官司等等,用詞強硬要大家不可不慎,字裡行間透露著她要『矯正』台灣人的概念等等。再看了她上一篇的自我介紹發現她的自介通篇都在罵某位她討厭的人,那個被討厭的人是一位在台灣出書演講長春藤畢業的博士兼任助理教授美女三寶媽。
這時候我發現我被投射了,可能是她在我身上看到那位媽咪的影子。(一定是我太美XD一定是哈哈哈自己說)
我自己當老師的時候,不會去質疑沒有拿教師證卻可以用老師的名稱的風水老師、瑜伽老師、國標老師、街舞老師、身心靈老師,因為行行出狀元,風水老師可以是老師!抓漏博士可以是博士!維基百科上對於博士的註解是
『博士是教育機構授予的最高一級學位,如某科系哲學博士、理學博士、文學博士、教育博士、工商管理博士、法學博士。日常生活中博士學位會與姓氏相結合而被稱為某博士,而博士的英文和「醫生」一樣是「Doctor」。中國古代的“博士”則是指專門精通某一門學問或傳授經學的官名(例如漢武帝時的五經博士)。後來博士一詞衍生為可指涉對特定的某一種專門職業精通的人,比如“茶博士”、“酒博士”等,類似近代對於服務業跟製造業師傅的稱呼。』
經過這個事件後,考慮到原來有人會對於『旅博士』媽咪這個粉專名稱有誤解,讓我就來解釋一下為什麼我會想用旅博士這個名稱。
旅博士,就是對旅遊文化精通的人,我認為人生就是一場沒有終點的旅行,我在人生的經營上追求著四個字『認真努力』想要探索無限可能並且寫著自己的故事。我的人生主題,就是旅遊.
爸媽都是國高中老師,嚴厲教育,我國小時學鋼琴考過八級檢定、國中時考上美術班並參加畫展和西畫類新秀獎優等、高中時繼續繪畫成為美術社副社長、高二因為數理科太爛一直不及格於是全力鑽研語言,高中時全校日文演講、英文作文、英文演講比賽都拿了第一名成為了當時被霸凌的我開始培養自信的來源。
高中畢業後離開澎湖,到台南師院當了公費教育學系師範生、當時成為英文研究社的社長、文藻盃全國大專英語演講比賽第一名、白天跑成大旁聽西班牙文晚上去補習班打工當英文老師、大學時期在台南一個月加獎學金每個月賺四萬台幣、平時吃泡麵存錢當背包客環遊世界、當時晚上也跑夜店累積了我後來的社交能力和一口氣學了西班牙文、法文、德文的語言能力,德法西三語都90幾分還有兩科同時的是班上最高分,每個寒暑假都一個女生隻身一人前往世界各地流浪.
大學畢業後直接取得教師證書分發回澎湖當老師、繼續寒暑假隻身一人走遍世界、考到中西英三語導遊領隊執照、代表台灣參加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亞洲青年論壇並且在論壇上演講分享台灣教育。
考上師大歐文所後,我遇到了一群賞識我的教授和師長,師大的劉以德教授、賴守正所長、Dinu Luca教授、陳學毅教授、賴嘉玲教授、台大的張淑英教授,這些老師真正的示範了教育真正該有的樣子,他們鼓勵我陪伴我召喚我內在的美好,並且讓我更加成熟勇敢踏出舒適圈,原來我旅遊觀光也是一個專業! 我努力的每天埋首在研究當中,獲得了師大的獎學金和當選全校傑出學生、應邀台灣各大學演講了上百場關於文化語言還有國際視野,修課完畢後我介聘到台北的學校任教。
十多年途中談了幾場轟轟烈烈的戀愛感謝每個認真跟我在一起的男生、感謝外交部呂科長和師長的推薦函我申請上了英國的倫敦國王學院,遇到了老公跟我一起辭掉鐵飯碗來英國唸博士班、中途為了讓老公碩士班畢業後留在英國我們狗急跳牆的借錢貸款創業、一起在倫敦住在兩坪大的房間、住過地下室住過廚房、每晚尿在寶特瓶內、一條吐司一袋馬鈴薯吃一個禮拜、在垃圾場內翻找可以用的東西、夫妻倆多次抱在一起跪在地上痛哭、第一年真的是靠著倫敦靈糧堂的吳媽媽做吃的接濟我們。
能屈能伸的我們實現脫貧(雖然還沒買房)我們一步一腳印的在神的眷顧和貴人(律師和會計師)朋友的幫助之下,我們在倫敦市精華蛋黃區一間一間的開啟了民宿一館二館三館到最後十個館別。我們公司還取得英國政府移民局給的 Sponsor Licence (可以發工作簽證給外國人來英國工作)我育嬰休學兩年,一邊懷孕一邊追房東,一邊餵奶一邊開發房仲,遇到了超級好的優秀員工和超級暖心的台灣好客人(每次體貼到都讓我落淚)我們聽了好多人各行各業的努力打拼生命故事。世界那麼大,比我厲害比我努力的人那麼多!
到了去年我的指導教授寫信問我有沒有要復學,她說她知道我現在是一間公司的老闆,也是一個孩子的媽媽,如果再加上一個博士生的身份他認為我會突破人類極限。
她要我想清楚要不要回去念這個博士,因為畢竟此時此刻的博士對我來說毫無用處,沒有一點加分也沒有帶來一點經濟的好處。坦白說,我當時也在粉專上分享過我很猶豫,好多網友都勸我不要拿這個博士畢竟對我的人生一點用處都沒有,我的老公也不贊成我在事業最忙的時候拿什麼博士,我的英國房仲業者朋友們都說我要這個『Stupid PhD』幹麼?最後不都是要賺錢過生活。
我花了三個月思考,我回到自己,想起了我爸爸中風過世前對我說過他自己一輩子都沒有做過任何的夢所以他努力打拼供應我們三個孩子,希望我能好好地找尋自己的夢想並且去圓滿夢想.
雖然我的博士旅途中,意外的成功創了業,踏上了未知的領域,認識了一群超強大有智慧又美麗的朋友們,我女兒也超棒超好我超級感恩她的存在,兩歲的時候當上Burberry 的模特兒,每天我都認真的過,神也每天都在給我意想不到的禮物.上帝的道路高過人的道路,我服從神的安排,給我什麼逆境我都能走出自己的一片天。
我回到了博士研究想要把最後一段路走完,對我來說我有沒有成功完成,我都是旅博士!至少我走過我試過!我要拿回我對於『旅博士』的詮釋權。
在人生的旅途上披荊斬棘,不論多苦多難我都走過了沒有怨言,我的一次成功背後都相應著九次的失敗,別人定義的博士和我對旅遊人生旅遊的博士不一樣。
我相信每個人內在最美好的那一面都是你們專長的博士!努力的經營自己,點燃自己,不要滅別人的光,感謝一起和我牽手走過努力人生的你們,在自己的內心深處點燃著永遠發光發熱的小太陽!
#未來我們一起努力的經營著生活
#活得美麗活出自我內外兼具的發光
#我會努力試著不論怎樣我都是旅博士
文組找指導教授 在 李世淦-屏東縣議員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你的孩子未來學什麼?
2018-03-02 10:32聯合報 記者:吳佩旻/撰
本文為聯合報教育專題「教育新面貌」第五篇。聯合報長期關注台灣教育,期許透過系列報導帶領讀者看見當前教育體系內外正在為孩子未來奮鬥的各界推手。
延續上篇探討台灣的美感教育啟蒙之路,此篇將從感性思維的另端出發,看見理性思維如何幫孩子適應未來科技世代,當前的台灣又有哪些課程正在發酵。
學習程式 培養孩子解決問題的能力
108年新課綱將程式設計納入中小學的必修課程,盼從小培養孩童對程式的興趣,國小生則從高年級起接觸簡易程式,並研擬國、高中階段必修程式語言,大專校院生須過半數都要具備程式能力。
但是對於不曾接觸該領域的孩子來說,學程式有如看「無字天書」。政委唐鳳的弟弟、自主學習促進會資訊長唐宗浩為此設法將7種程式語言轉換為四類魔法,將運算思維、演算法等融入故事情境中,方便孩子自學。
他表示,21世紀,全球約有2千多萬人在教人寫程式。未來程式教育的重點不再只是培養學生成為工程師。更重要的是,利用學習程式的過程,培養學生計算的知識,建立邏輯思考及解決問題的能力。
七年級生開發桌遊 讓程式也能「從玩中學」
程式納入課綱史無前例,不但老師家長憂心如何教,學生也不懂怎麼學。由交大電機系學生組成的「程式老爹」團隊,透過開發創意桌遊,帶領學生樂學程式,迄今已有150所學校在課堂中採用。
他們設計桌遊《海霸》,以海盜爭奪世界珍寶為背景,玩家要在廣大海域中,用最快速度和路徑,找出對手的藏寶位置。藉由融入電腦程式設計語言的理念,讓小朋友在玩樂中培養邏輯思考的基本知識,逐步建構寫程式的能力,就連4歲孩童也會玩,現已成為全台校園程式教學的熱門教材。
負責人徐煊博說,程式不像語言,它沒有容忍錯誤的空間,因此易使人放棄,所以他希望從兒時教學就建立思考的條理,透過前進、後退、遇到障礙物轉彎等遊戲步驟,讓學生在無形中學會程式設計的概念。
培養孩子哲學思考 學會從一支刷子看世界
面對理性思維的養成,科技品牌三星則嘗試不同的方式。三星自去年起2度邀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哲學顧問奧斯卡‧伯尼菲博士(Oscar Brenifier)與褚士瑩,前進高雄巴楠花部落小學幫學生與老師上一堂前所未有的生活哲學課。
課堂中,奧斯卡‧伯尼菲博士透過一支常見的地板刷詢問小朋友這是什麼?學生好奇的討論聲此起彼落,有人說「這是掃帚」、「這是魔女的飛天掃把」…。最後奧斯卡說,他覺得這是「大象的牙刷」,學生聽了會心一笑,瞬間打破了思考窠臼,點出了不同背景與文化對同一件事物的多樣看法。
這堂課不僅啟蒙了孩童理解事物的方式,也觸動了在場老師們,更因此啟動了第二堂生活哲學課,但這次的授課對象從學生轉變成老師。三星與奧斯卡團隊認為,哲學思考不是只從孩童做起,老師做為傳授知識的重要角色,同時也是學生的身教,更需要透過這些哲學技巧來引導學生正確思考,才能讓哲學徹底發揮影響力。
奧斯卡認為,教學(Teaching)有兩個元素,分別是指導(Instruction)與教育(Education),他相信「教育」其實是比「指導」更為重要,因為世界不斷改變,知識也會不斷更新,好的方法與策略有助於孩子面對未來世界。尤其身處這個知識取得極為容易的時代,哲學更顯重要,它幫助孩子在知識爆炸的世代中仍可以正確地思考,並快速找出對應的執行策
看見家鄉計畫 用空拍機建構對家鄉的認同
有感許多偏鄉學童不熟悉家鄉環境,且受到「看見台灣」導演齊柏林的啟發, 成大資工系教授蘇文鈺與南投縣僑光國小校長洪旭亮、松山工農蘇恆誠老師等人合作,發起「看見家鄉」計畫,讓空拍機成為學童的眼睛,透過觀察山林及河川,拼湊出家鄉地貌,化作對土地的景仰與珍惜,更藉此反思人與環境的關係。
蘇文鈺說,空拍機只是一個工具,重要的是這個工具要乘載的東西是什麼?如同程式也是一個工具,重要的是程式能為人們解決什麼問題?課程結束後,學生上台講述自己的影片,許多人對家鄉建立起認同。
其實,哲學並不遙遠,思考就是起點,讓所有人從生活中做出改變;程式與生活連結,可以不只是生硬的電腦語言,而是扣連鄉土與世代的橋梁。
理性思維提供給學子的是一個機會,透過思考與識別問題、判斷狀況並做出改變或改善。它是人類自古以來就擁有的能力,讓我們從萬物中跳脫,創造文明也構築未來,也將成為新世代繼續創造未來的核心能力。
本篇為教育新面貌系列專題第五篇,下一篇將探討在未來的學習路上,身處第一線的教師如何做出改變,才能在瞬息萬變的時代,及時推孩子一把。聯合報也將持續挖掘更多台灣當前促動改革發生的民間力量,敬請持續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