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練習 #提高練琴效率
🥇策略性的唸書,是可以大大提高知識吸收的效率,對於練琴來說,就是更能專注在重點的練習
我將在這篇文章中提供我所觀察到的細節,綜合我的實際教學及演奏經驗,把提高練琴效率的重點告訴你,讓你每次練習都能高效練習,事半功倍!💯
【高效練習|學長笛注意!讓專業演奏家教你10個提高練琴效率的方法】
https://myrflute.com/musician-practice-tips/
- - - - - - - - - - - - - -
📝 我先總結我的重點:
1) 掌握三個音域的音色
2) 像鼓手一樣,練習不同的drum pattern
3) 音準是「演奏得好不好」的認證
4) 吐音強調舌頭的力度
5) 抖音要漂亮有變化,才好聽
6) 漸強漸弱
7) 快練認知整曲,慢練修正細節
😎 標記困難區塊
9) 節奏標記
10) 錄音是魔鬼
只要對以上10點有清楚的認知,每天的練習就有重點,懂得從哪一個重點下去努力,跟著文章內有效率的練習法努力,就會有顯著的回報。
- - - - - - - - - - - - - -
以下節錄文章中的重點,詳細練習方法,你可以點擊文章連結觀看~永久免費,持續更新
🌟 ”在長笛的完整三個音域上,都有平均的表現;也就是說,低音吹得扎實、聽得見,中音域不會 氣聲 > 實聲 ,高音支撐力夠好不會掉下來。“ 在這個概念上,從一開始學習就帶入練習,可以省下至少10年反覆修正音色的時間
🌟 “21世紀節拍的訓練,格.外.重.要!”
無論你學的是流行、爵士還是古典,最後都得錄音錄影,為人生留下一個紀錄。你的節拍不穩,就會導致很多事情的不順暢,還有延長自己的工作時數,也延拓本來的行程。
🌟 “音樂是時間的藝術 “ – Carol Libelt
🌟 「音準」是魔法,普通民眾都能聽出其中細微的差異,也許無法明確知道是差在哪,但聽起來就是不一樣!就是好聽跟不好聽的差別!因此擁有好的「音準」,是每個有能力的演奏者都必備的能力,是每天工作都用得到的計算機,計算這個音准卡什麼和聲,計算那個音准卡在什麼音量上,需要做怎樣的平衡。
🌟 先學如何抖音,再學平穩的直音。
🌟 「漸強與漸弱」尤其展現在需要「氣息支撐力」的樂段裡,更是直接的展示在句尾和開頭「長音」的穩定度。結論就是,要正確的練習漸強與漸弱,就要好好的練習「氣息支撐力」這件事。
🌟 快練認知整曲,慢練修正細節。快速練習,可以讓你先對曲子有完整的建構,認識整體,有效率的認知每一個樂段,省下大量重複練習不必要片段的時間,加速整體樂曲的展現。
🌟 正確標記你的節奏
🌟標記-匡列常出錯以及困難的片段,改善後立即擦掉標記保持乾淨的譜面,維持儀式感更紀錄當天的進度
🌟 釋放魔鬼鞭策你練琴 - 錄音
▬▬▬▬▬▬▬▬▬▬▬▬▬▬▬▬▬▬
❤️會點開這篇文章的你,肯定是想要在長笛技藝上追求極致,講求省時又有效的練習。你都已經看到這裡了,就把這篇文章存在我的最愛,隨時拿出來檢視一下自己的練習狀況,追求效率的練習,幫你省下大量不必要的練習,才會是穩定成長的關鍵。
🙇♂️如果你覺得我的文章對你有所幫助,也請你來我的網站逛一下,看看文章、看看我的推薦清單,看看我的創作作品,有機會買一些樂譜、長笛配件、喝杯咖啡,幫助我持續經營創作,為大家建構更優質的長笛教學網站!
長笛玩家工作室 - 最完整的長笛教學網站
https://myrflute.com/musician-practice-tip
#flute #flutelife #musiclife #music #flutetutorial #長笛 #音樂 #古典音樂 #長笛教學 #長笛玩家
文章的5個重點 在 Annababy療癒之門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今天有個個案問我問題,
讓我想起了這篇文章。
四年後,還是很實用,
歡迎大家複習。
【你在修佛還是修魔?】
(原撰於2017/5/1Annababy療癒系統網誌:
https://www.facebook.com/notes/1004929243304646/)
這篇文章的觀點,
與我觀察靈性老師的觀點非常相近。
觀察一位靈性老師或者宗教派別有幾個重點:
1.他是否會以為他是誰,然後就忘了他是誰,他是否如實接納自己,不給自己貼標籤。
2.他給你的是批判,還是在調整你的心態。
3.他是否藉由恐懼的思維,企圖要你有金錢上或精神上的臣服。
以上三點,提供參考,這些觀察,代表對方心態的平衡度,一個平衡的導師,才能給你平衡且有效的指引,充滿意識型態的教導,只會讓你入魔,不會成佛。
沒有永遠的老師,也沒有永遠的學生,
當你決定要崇拜一位靈性老師時,
不妨試著觀察看看,對方是否真的開悟?
其實每個人都是每個人的老師
也都是每個人的學生。
另外,要很注意很注意的是,
我發現身邊有很多入了魔的人,
不乏是熟讀佛經之人,
這些人的誤區在於,
以為自己熟讀了多少遍的佛經,
就有多高的功力,
因此產生出分別心,
事實上,念萬遍有口無心的經文,
還不如一遍真真切切的體會。
==================================
導語:開悟者的特質是因開悟而來,是開悟的副產品,但他不是因為這些特質而開悟的。杰德•麥肯納說,“你若問我如何吃飽,我注意到每次我吃了一頓美食之后都會打嗝,所以我告訴你去打嗝,因為那就代表吃飽了,這完全本末倒置吧!你還是很餓,但現在你也像豬一樣不停打嗝。而且這種模仿把戲最糟糕的是,你停止去尋找食物了。”
在靈修的道路上,我們常常會碰到很多“大師”,甚至“上師”。說實在的,靈修這玩意兒,是無法比較境界的,也就是說,大師與否,很難去客觀地衡量。
我看過太多“意識飽暖”的大師,他們精通某一個領域,也許是佛法,也許是道家,也許是新時代靈性,也許是印度教的傳承或是藏傳的傳承,也許是儒釋道三家都貫通了每一個人都可以口若懸河地侃侃而談,讓人折服贊嘆。但是深究之下,這些大師的人性面還是非常旺盛,性格的陰暗角落也藏污納垢了不少東西。我剛開始非常不解,怎麼說法說得這麼好的人還會這樣?還會做這種事?碰到洪南州老師之后,他用了一個名詞“意識飽暖”來形容這些人都是頭腦知道一些大道理,但是沒有進到心裡,所以行為也沒有改變。
所以,我更確認了自己“不崇拜”大師的看法,因為一崇拜某人,其實就是把自己的力量交到對方手中。而且,當我們拿崇拜的眼光看對方的時候,給對方加了很多光環,所以他的缺點你就可能看不見了。
就算是真正的開悟大師,我們也不要崇拜他們。因為,一旦你把他們放在高高在上的位置,你就會誤以為,他們和你是不同的,你永遠到不了他們那個境界。其實,人人皆有佛性,只因妄想執著而不得。所以,我們不要把老師放在太高的位子上,給自己找藉口說:我永遠到不了那個境界。其實,我們都到得了,intention(意圖)是非常重要的。不要耽誤了自己。
其次,如果我們特別崇拜某個人,就會不自覺地學習他的一些行為,以為只要我們做到了,就會像他一樣。這也是很多靈修的誤區。佛陀在菩提樹下,目睹流星而悟道,很多人就拼命打坐,好像打坐就可以讓他們解脫開悟似的。有些人也會不自覺地學習上師的穿著、打扮,甚至言談舉止,好像做到了那些,就會和他們一樣似的。所以有位智者就說:別追隨智才的腳步,追隨他們所追尋的。
自己想要開悟,所以行為舉止就表現得像開悟的人一樣,這其實是在壓抑自己。明明沒辦法“不執著”,還要裝著不執著,明明無法放下,還要口口聲聲說寬恕、原諒,這些都是在壓抑自己的陰影。開悟者的特質是因開悟而來,是開悟的副產品,但他不是因為這些特質而開悟的。
我喜愛的美國作家杰德•麥肯納的《靈性開悟——最豈有此理的事》一書中就提到:
印度有些聖人只朝北而坐,所以現在開始我也要時時朝北嗎?要是聖人愛挖鼻孔呢?我是否必須朝北,每天挖八次鼻孔?何必呢?我的人生使命是去模仿聖人嗎?不是吧。假如我吃飽了,而你餓肚子。你問我要如何才能吃飽。嗯,我注意到每次我吃了一頓美食之後都會打嗝,所以我告訴你去打嗝,因為那就代表吃飽了。完全本末倒置吧?你還是很餓,但現在你也像豬一樣不停打嗝。但這種模仿把戲最糟糕的是,你停止去尋找食物了。你現在注定要失敗﹔你確保自己會挨餓。
這裡就說的非常清楚了。修行是自己的事,是自己內心要轉化,再好的老師,也只能給你指引,領你上路,但是無法背負著你到達目標。那一步一腳印的功夫,還是你自己要去承擔的哦!
【你在修佛還是在修魔】
我不是佛教徒。
好像一夜之間,我身邊的人都在修佛,
用心觀察,發現許多有趣的事。
有的人修了佛后,像黑社會老大,
動不動就威脅你,你這樣做會下地獄,
你那樣做會有報應。
你吃塊肉,他橫眉冷對,
你無意中說了一句佛不好的話,他怒目圓瞪,
教訓你半天,如果你不聽他的,他鄭重地宣布,你會不得好死。
真正的佛永遠給人力量,給人安寧。
這種動不動就嚇唬別人的,不是佛,是魔。
有的人修了佛後,像得了焦慮症,在家搞衛生,不小心打死一隻蟑螂,她難受好幾天,因為殺生了,可能會下地獄,又因為那隻蟑螂很可能是他前輩子的父母,否則,它不會無緣無故來到他家裡。
有的人修了佛后,變成了超級好人,看到別人有困難,立即興奮起來,衝上去要幫忙,也不考慮別人需不需要他的幫忙,也不考慮自己這樣幫忙會不會擾亂別人的生活,反正他是一定要幫,一定要關心。
因為他固執地認為自己是修行人,很有能量,能夠幫到別人。其實別人不需要他的幫助,只是是他需要別人的困難,別人有困難了,才能有機會展示他修行的功力。
看到別人哭,他才有機會感嘆自己生活的美好。當然最重要的是,在幫助別人的時候,他認為可以為自己積點德。大多數人生活如果出了問題,當務之急是要讓自己靜下來,靜下來,問題輕易就解決了。如果你真想幫助別人,更應該靜下來。你的平靜安寧,可以讓對方覺得安全,覺得生活依然如故。
可是有些修佛人,他看到你有問題,他急啊,像一隻猴子一樣在你旁邊上竄下跳,一會提醒你要這樣,一會又提醒你要那樣,一會又說你這問題有多嚴重多嚴重,甚至還會說有什麼鬼神,擾得你不得安寧。這種關心,如同咒詛。
有的人修了佛後,喜歡放生,認為幫助了那些小生命。曾經親眼目睹一件事,許多佛徒去海邊放生,放下去一會,白花花死一大片,因為他們放的許多是淡水魚龜,根本不適合在海水裡生活。
有一個人花幾千元錢從南海打撈一隻烏龜,然後放生到北海。放完後,心裡特高興,認為做了一大好事。我想如果那隻烏龜會說話,它可能會說:“我操你大娘,我在南海一家團聚,過著快樂的生活,你硬是把我弄到北海,讓我妻離子散,我詛咒你下輩子生孩子沒屁眼。”當然,這隻烏龜也有可能會很高興,因為免費旅遊了,可以看到不同的風景。
現在放生,在一些地方已經成了一條產業鏈,這邊剛放下去,那些魚啊龜啊,還昏乎乎的,那邊就被人打撈上去,下了鍋,或者重新賣給另外一些準備放生的人。
有的人修了佛後,喜歡講放下,這個也放下了,那個也放下了,不去賺錢,不去工作,不去交友,不入世,天天窩在家裡,天天說放下。遲早有一天,身邊的人都會遠離他,把他也給放下。這種放下,分明是逃避。
就像有些人說自己潔身自愛,其實是沒有能力與異性互動,沒有能力得到異性的愛,為了安慰自己,也為了讓自己顯得與眾不同,只好說自己潔身自愛。我們畢竟活在這個俗世裡,所以還是要入世的。
有的人修了佛後,遇到問題,立即給佛上昂貴的供品,上昂貴的香,以為越貴,佛祖就越會保佑他。這分明是在賄賂佛,把佛當成了小人,以為佛拿人東西,手就短了。
許多修佛的人,其實是在用他的行為舉止謗誹佛。拜佛、上香、放生都是好事,只是別太過了,別太執了。太執著修佛,太執著增加功德,本身就是有問題。
有時想一想,修佛的目的是為了什麼?為了顯示自己比別人高一等?為了顯示自己了不起?為了將來去極樂世界?還是為了讓自己有能力和勇氣好好地生活?
當然也有許多修得非常好的,跟他待在一起,非常舒服,非常安寧,感覺有一股安寧的能量,流入你的身體裡。
佛只能給我們解脫痛苦的方法,佛不是超人。佛不可能超渡我們,隻有我們自己才能超渡自己。超渡自己,深入自己的內心,用智慧,化解內心種種負面情緒。
你就是你自己的佛。
佛就在我們自己的心裡。
#Annababy療癒系統
#Annababy諮詢說明:https://goo.gl/6HesZs
文章的5個重點 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我沒有跟到整個事件,也沒有要評論這則私事,不過看到下面有人詢問什麼是開放式關係,想說藉由這波討論,不才小弟我剛好先前有找了一些文獻,剛好有機會可以跟大家分享,整體的結論如下*:
1.經營開放式關係並不比經營一對一關係輕鬆
2.在一對一關係當中會發生的吃醋、嫉妒,在開放式關係當中也會發生,重點在於當事人要如何處理和溝通
3.有些研究顯示開放式關係的關係滿意度和一對一關係並沒有差異;但有些質性研究發現開放式關係的實踐者會遭遇一些難以言說的辛苦

4.開放式關係當中有一個獨特的、一對一關係當中沒有的好處是,你可能會因為你的伴侶「在外面」非常開心,而為他感到開心,儘管「讓他開心的對象不是你」(這個部分叫做溢出效果,Compersion)。很難想像吧?對,我也很難想像,但研究的結果就是這樣。
5.如果你是不安全依戀者,比起安全依戀者更有可能選擇開放式關係,但是在開放式關係當中會遭遇到很多辛苦的部分,例如嫉妒、吃醋。不過,這一點在一對一關係當中,不安全依戀者也會發生類似的事情。

6.假設ABC三個人是開放式關係,B同時和AC在一起,AC兩個人之間並不認識,那麼B就需要擔任「訊息管控者」的角色,要和雙方討論「你想知道什麼、不想知道什麼」,減少衝突和爭執的出現。
有一些研究顯示:
——有的開放式關係的實踐者可能是「被開放」的,也就是說,自己的伴侶想要開放式關係但是自己不想,可是因為不想跟伴侶分開,所以才勉強接受;
——也有一些是一開始半推半就,但後來享受其中,覺得自己怎麼這麼晚才看見這種選擇;
——還有一些是在多種關係當中起起伏伏,最後找到開放式關係成為一生的「志業」⋯⋯
當然還有更多不同的可能。就像一對一的關係一樣, 100種情侶就有100種可能,開放式關係也有各種不同的組合,每一對都不一樣。
但無論如何,這邊有一個重點是:不論你選擇什麼樣的關係,都有相對應需要承擔的責任,還有獨特的快樂。
那要怎麼樣才會避免踩到地雷,明明你想要的是一對一關係,卻不小心跟開放式關係的人在一起呢?
其實最簡單的方式是,在一段關係開始從朋友,漸漸走向曖昧之前,先確認彼此「想要的是什麼關係」,是先交往看看、炮友、開放式關係、還是其他無法典型定義的關係?這個討論可能會很花時間,但也可能因此而減少不確定性,讓之後的相處,減少模糊。但根據過去一些開放式關係的研究,儘管是如此,還是無法避免被欺騙的機會(例如,也有一些開放式關係的實踐者,是從劈腿,轉換成開放式關係)。沒辦法,出來混,總是要還;約炮戀愛,難免暈船。
講起來好像很悲慘,但我覺得大人的戀愛和年輕時懵懵懂懂最大的差別在於,我們更能夠運用溝通,來了解彼此的需求,以及對感情的想像。
所以,在感情裡我們可能時時刻刻都要問自己:這真的是我想要的關係嗎?這個覺察可以針對自己,也可以針對彼此,重視自己的感覺,才不會在情緒累積過頭之後,炸傷了原先儲存在兩人之間最珍貴的東西。
——
#補充
感謝下方大家熱烈的討論!其實許多下方大家的留言我都覺得很有道理,也覺得這樣各種不同角度的討論很好。
之前許多研究的案例也會發現一種的狀況是:有些開放式關係的當事人不一定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麼關係,所以會在各種關係當中摸索。在這個摸索的過程當中,很可能會傷害到他身邊的人(例如他原先的伴侶、後來加入的伴侶、或者是同時進行的幾個伴侶等等);還有一些狀況是,使用「開放式關係」來為自己的劈腿開脫,或者是像前面說的,本來其中一個人是劈腿、或者是去外面找炮友,他的伴侶因為捨不得這段關係就「勉強接受」,或者是被開放了,這樣的情況也很有可能。雖然這是另外一部分(嚴格執行知情同意)的實踐者很不樂見的狀況。
我覺得很值得注意的一點是,雖然開放式關係的重點在於「互相知情同意」(這是理想的情況),但在實際的研究上,並不是所有的開放式關係實踐者,一開始都是「先說好」才進入開放式關係,有些時候是「漸漸發展」而成的,也有些時候,就如同大家所猜想的,會有其中一個人被蒙在鼓裡,然後等到另外一個人劈腿的事情爆發了之後,才打出「我是開放式關係」的這張牌。
在這樣的情況下,被劈腿的人會覺得很委屈,但是因為很愛這個人,只能勉強接受,這就是上面所說的「被開放」。用這種形式形成的開放式關係,就跟一般的關係一樣,後續還是要面對劈腿、嫉妒等等問題(是的,就算是開放式關係,沒有和對方知情同意,一樣會有劈腿的狀況出現)。
在一些研究當中,那些「被蒙在鼓裡的被開放者」,有的後來慢慢接受並享受這樣的關係,有的雖然不能接受但是自己也去找了其他的伴侶,有的最後真的無法忍受,離開的開放式關係,回到了一對一關係,當然還有各種複雜的可能⋯⋯。就像是前面所說的, 100種關係就有100種樣子。
在這個新聞事件裡面的王男,我們無法知道他是屬於哪一種開放式關係,也不知道他是劈腿,還是他所聲稱的開放式關係,更不知道這當中是不是有人是「被迫開放」,也不清楚這當中有沒有任何的權力拉扯,但由於我們都不是當事人,也無法針對這個事件做猜測,所以在這裡我只能夠提供「開放式關係當中幾種不同的型態舉例」,讓大家對於這個名詞有一些了解。
另外,還有一個很重要的事情是,我們很容易在一些新聞事件當中投射自己的情緒。如果你看到了這個新聞之後,特別支持某一個人,或者對某一個人特別感到同情,或許可以回過頭來想一想,在你心裡面發生了什麼,這個事件或這個人,跟自己的「什麼經歷」有關。透過這個方法來看新聞,我們就不只是吃瓜群眾而已,更可以增加對自己的覺察。
再次感謝大家的留言,我才能夠更仔細的說明各種不同的情境。

(由於轉錄以上的說明會不見,需要複製引用這篇文章的可以直接複製或截圖)
鄭家純
#延伸閱讀*
🙋♂️關於開放式關係的一些研究
https://www.taisounds.com/Opinion/KOL/Gender/uid4852994249
🧐不安全依戀者與開放式關係
https://womany.net/read/article/26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