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七月號專欄||
事隔兩年,教育局又提出諮詢,計劃改革文憑試中文科課程。「朝令夕改」四字沒有誇張,繼卷一新增範文之後,這次動刀改革的是卷四說話。所謂「革」,總應該帶有更好的意味,將壞的變成好,將好的變得更好。但這次諮詢內容,竟然是將卷四改為校本評核,初看新聞之際,驚訝莫名。細看內文,竟然還提到其中考慮:卷四考期橫跨兩星期,連同老師、場地、錄影等成本,「耗費甚大」。主持公開試的機關用「成本」作為是否刪去分卷的考慮因素,說得上聞所未聞。按這樣的推論,去掉沒有太多人報讀的科目不是更合乎經濟效益嗎?視藝科、文學科等選修反正長年無人問津,省了出卷、課程規劃、考試安排等一大堆行政費用,是否就令人稱心滿意?至於,本著減去學校老師課時重擔的出發點,到後來還是回歸到內部校本評核是否矛盾一點,值得另寫一文詳加討論。我最為關心的是,是有不少聲音強調說話卷「不接地氣」,討論內容與將來的工作無關這點。
.
有這種想法,大抵忽略了說話卷考的不僅是內容,還有表達能力。即使「題目」再不貼近社會(諸如問考生十二生肖之外再添一個動物會是什麼之類),但表達能力是無從割裂的存在。從討論的語調、措辭,從應對、反駁,到組織自己的話語,按自己的思路逐字吐出,本身就是現今社會不同工種需求的能力。即使是閉門作業的作家,也需要與出版社表達自己作品的意念、設計吧?即使是終日埋首電腦的設計師,也需要與客人交流意見、想法吧?表達能力,是群居社會的基本生存條件。作為前線老師,每年看過不少學生的說話影片,上佳者先就題目表達立場,然後界定題目關鍵,或從定義眼切入,或先闡明準則依據,不一而足,然後附以例子作佐證,末尾更會解釋例子與立場的關係以扣連兩者。更優者層層遞進以引導聽眾,稱得上條分縷析、綱舉目張。這樣的學生,不正是將來社會的棟樑之才嗎?
.
至於內容上的「不接地氣」,考評說話題目可粗分為生活、文化問題。問及社會問題的為數不少,例如如何提升政府領袖民望(附以選項),如果培養中學生對國家的感情(附以選項)一類,本來就是與社會接合的「經世致用」。而另一類的文化象徵題目,諸如上文所說的「十二生肖」,考核學生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理解和認識,從而端視其闡述能力。除非我們抹殺認識中國文化的可能,否則「不接地氣」,本來就是傳統文科的一大弊病。今天我們讀中國文學、歷史,學生問如何「接地氣」,我相信文學老師多會曉以大義,說文學是心靈的所歸,即使世途未如理想,但現實的勢利考量之外,文學世界還能以一句「此心安處是吾鄉」輕輕帶過。我不是數理科的老師,但說到「連接社會」,加減乘除以上的數學算式,一般平民百姓又是否能夠在離開校園後得以應用呢?我並不試圖否定不同學科的價值,我反對的是否定說話卷者以「內容不貼合社會/將來工作」的所謂理據。因為循此思路,文言文等都皆是陳舊而必須摒棄之物,規劃課程者尚且自相矛盾,則學生厭棄此卷不是理所當然嗎?更不用說卷四的設置,從來不在於壓倒對方,取得優勢。此卷名為「口語溝通」,溝通即雙方交流之意,而不是一味自說自話。學習如何與人交換意見,從中進一步思索,甚至檢討、反省自身觀點,明是將來社會工作的縮影,是不同職業崗位的重要一環。從「內容」到「表達」觀之,以不接地氣作反對,是站不住腳的說法。
.
討論沒有結果。但討論的過程,就是一場活生生的口語溝通。我以不擅長的普通話表達觀點,偶見口吃,但無礙表達想法。即或高談闊論、雄辯滔滔,也不見得就是有效發言。至於即時回應更見大家思路是否清晰,角度是否有理,會後一眾學者圍談交換手上文獻資料,從台上到台下,學術世界除了埋首寫論文之外,一樣注重「溝通」。我慶幸曾經考過說話科,從小的培養訓練給過我無數次「預演」,不卑不亢地據理立論,就是說話科最大的價值。
——〈說話卷的「不接地氣」〉
文 / 林溢欣 @yylamjayden
.
完整文章載於雜誌七月號中。
.
七月號已上架,即日起可在7-11便利店和各大書報攤購買。
.
#yylam #說話卷 #藝文青7月號 #藝文青 #asartisticasyou
同時也有2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6萬的網紅HOOK的分身,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第二頻道開了好久才發影片,謝謝大家相信我在我還沒發影片時訂閱我,以後這邊就會放一些....我也很難去定義的東西,總之就是個很隨性的地方,也可能會很無聊,主要是我拿來練習影片的地方,剪輯手法也會隨我的心情變換,如果大家有時間,就看吧! 真的看不完也可以直接關掉,OK的啦 -------------...
文科理科定義 在 劉天賜個人專頁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通識教育
通識教育是教育的一種,這種教育的目標是:在現代多元化的社會中,為受教育者提供通行于不同人群之間的知識和價值觀。 通識教育是英文「general education」或"liberal Study"的譯名,也有學者把它譯為「普通教育」、「一般教育」、「通才教育」等等。 自19世紀初美國博多學院(Bowdoin College)的帕卡德(A.S.Parkard)教授第一次將它與大學教育聯繫起來後,有越來越多的人熱衷於對它進行研究和討論。 雖然人們對於通識教育這個概念的表述各有不同,但是,對於通識教育的目標人們可以達成共識。詞語起源
80年代中期,中文“通識教育”一詞由臺灣學者根據general education,liberal education的思想翻譯轉換而來。 翻譯借鑒了中國傳統文化對於“通”和“识”的解釋。 在此之前,有人把general education譯為“一般教育」「普通教育」「通才教育”,將liberal education譯作“自由教育」「博雅教育”等。
復旦大學通識教育研究中心
發展歷史
通識教育本身源于19世紀,當時有不少歐美學者有感于現代大學的學術分科太過專門、知識被嚴重割裂,於是創造出通識教育,目的是培養學生能獨立思考、且對不同的學科有所認識,以至能將不同的知識融會貫通,最終目的是培養出完全、完整的人。 自從20世紀,通識教育已廣泛成為歐美大學的必修科目。
古代中國
通識教育的思想,源遠流長。 《易經》中主張:“君子多識前言往行”;《中庸》中主張,做學問應“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 古人一貫認為博學多識就可達到出神入化,融會貫通。 《淮南子》中說“通智得而不勞”。 通識教育可產生通人,或者稱之為全人。 《論衡》中說:“博覽古今為通人”、“讀書千篇以上,萬卷以下,弘揚雅言,審定文牘,以教授為師者,通人也”、“通人胸中懷百家之言”。 通識教育可產生通才,即博覽群書,知自然人文,知古今之事,博學多識,通權達變,通情達理,兼備多種才能的人。
古代西方
西方文化中通識教育思想同樣也很古老,亞里斯多德主張“自由人教育”,他的對話式、散步式、討論式多學科教育,被稱為呂克昂式逍遙學派。 伴隨工業革命,由紐曼宣導的博雅教育,主張培養博學多才、行為優雅的人。
現代教育
由馬修·阿諾德多方宣導的現代大學“通識教育”影響廣泛,備受關注,逐步受到世界知名大學的認同。 例如,較早開展自由教育的耶魯大學宣導學生選修人文藝術課程;哈佛大學則在通識課中極力打造通識核心課程,在教育計畫中宣導文理交叉;北京大學的“通識教育文庫”與芝加哥大學的“名著課程計畫”在通識教學中有異曲同工之妙,都試圖把“全人類的文明經典”介紹給學生。 臺灣大學、臺灣輔仁大學、香港中文大學等,在通識教育中,也試圖增加學生知識的廣度與深度,拓展學生視野,使學生兼備人文素養與科學素養,把學生培養成“全面發展的人”。
教育理念
通識教育與專業化教育,只是教育模式的不同選擇,但其本質上,卻是對“教育”的不同理解造成的。
通識教育重在“育”而非“教”,因為通識教育沒有專業的硬性劃分,它提供的選擇是多樣化的。 而學生們通過多樣化的選擇,得到了自由的、順其自然的成長,可以說,通識教育是一種人文教育,它超越功利性與實用性。 之所以要以“大學問家、大思想家”為榜樣,是因為他們身上有著獨立人格與獨立思考的可貴品質,而這正是通識教育的終極追求。 因為,教育不是車間裡的生產流水線,製造出來的都是同一個模式、同一樣的思維。 而是開發、挖掘出不同個體身上的潛質與精神氣質。 因為通識教育是要“孕育”出真正的“人”而非“產品”。
概念論述
其一,從通識教育的性質角度加以闡述。 通識教育是高等教育的組成部分;通識教育是“非專業、非職業性的教育”;通識教育是對所有大學生的教育;通識教育是一種大學理念,即整個大學的辦學思想;通識教育與自由教育同義,通識教育的實質就是對自由與人文傳統的繼承。
其二,從通識教育目的的角度進行闡述,如:“通識教育指非職業性和非專業性的教育,目的在於培養健全的個人和自由社會中健全的公民”;“通識教育作為大學的理念應該是造就具備遠大眼光、通融識見、博雅精神和優美情感的人才的高層的文明教育和完備的人性教育”;“通識教育旨在給學生灌輸關於好公民的態度和理解”等等。 這類定義強調通識教育是關注人的生活的、道德的、情感的和理智的和諧發展的教育。
其三,從通識教育的內容角度進行論述。 如:“给20歲-25歲的青年一種關於人類興趣的所有學科的準確的、一般性的知識”;“通識教育是一種使學生熟悉知識主要領域內的事實的思想的教育類型”。 這類定義認為,通識教育是關於人的生活的各個領域的知識和技能的教育,是非專業性的、非職業性的、非功利性的、不直接為職業作準備的知識和能力的教育,其涉及範圍寬廣全面。
中國教育學會會長顧明遠主編的《教育大辭典》中對“通識教育”闡述為:
1、近代關於教育目的和內容的一種教育思想以及據此實施的教育。 在高等教育階段,指大學生均應接受的有關共同內容的教育。 通常分屬若干學科領域,提供內容寬泛的教育,與專門教育有別。1829 年,美國帕卡德撰文為大學課程設置中的公共課部分(當時包括古典語文、文學和科學課)辯護,認為作為進行專業學習的前提,學生必須學習這些公共課,以得到應有的共同培養,並稱這部分教育為通識教育。 此後這一概念有所變化。1945 年,哈佛大學發表《自由社會中的通識教育》報告(即哈佛“紅皮書”)提出:教育可分為通識教育與專業教育兩部分。 前者作為大學教育的一部分,主要關注學生作為一個有責任感的人和公民的生活需要,後者則給予學生某種職業能力訓練。 兩者有區別,但並非相互對立和割裂。 報告所建議的通識教育課程包括:文學名著、西方思想與制度、物理科學或生物科學導論課,以及屬於人文科學、社會科學、自然科學的其他課程各一。 後哈佛大學歷年均對本科生提出學習此類課程(稱“核心課程”)的具體要求。1992年的要求是:在外國文化、歷史、文學與藝術、道德修養、自然科學、社會分析6 個領域各修若干課程,其總量應達畢業要求的學習總量的1/4。 還要求學生通過自學考試或選修某些課程達到規定的“數量化推理要求”的標準。 美國其他高等學校實施通識教育的方式約有三種:(1)與哈佛大學相同,在全體學生均須學習的若干領域內開設一系列內容廣泛的課程,並規定學習此類課程須達到的總量。 (2)分佈必修式。 學生須在規定的不同學科領域(一般為人文科學、社會科學、自然科學)至少各修習一定門數或學分的課程。 (3)自由選修式。 學校對通識教育要求學習的課程不作具體規定,由學生自行選擇有關課程組成。 通識教育的思想已被廣泛接受,這種教育亦已在許多國家實施。
2、見“自由教育”。
意義價值
1、通識教育已是世界各大學普遍接受的國際化議題,因而應當引起中國教育界的充分重視。 如果對通識教育沒有國際化的認同,就會在相當程度上失去話語權,失去國際共識,從而也就失去國際交流的一些前提。 對此,最好的辦法就是使通識教育溶入中國高等教育的基礎概念中,從而豐富和發展我們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
2、通識教育實際上是素質教育最有效的實現方式。 在通識教育中,貫徹“博學與精專相統一的個人化素質教育”,把通識教育分解成哲學社會科學素養、人文素養、自然科學與技術素養、美學藝術素養、實踐能力素養等五大模組。 鼓勵學生結合自己實際跨學科、跨專業自由選課,充分發展個性,博學多識;鼓勵學生從難、從嚴、從自己實際出發自主選課,從而增強學生學習主動性全面提高素質。
3、通識教育也是“大學精神”的課程實現方式。 現代大學,大多數都貫徹和踐行著“民主、科學、真理、正義、自由、寬容”的大學精神,這種精神不僅需要大學體制保證來實現,同樣需要課程體系來實現。 通識教育課程體系,力圖把學生培養成崇尚科學和民主,追求真理和正義,尊重他人善於溝通並能“仰望星空”的人才。
4、通識教育是現代教育理念中國化的實踐過程。 無論是國外與通識教育相關的博雅教育、全人教育、自由教育、能力拓展訓練等教育方式;還是中國貫徹多年的素質教育和“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教育;以及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教育;還有培養一專多能、德才兼備的人才教育;或者弘揚傳統文化教育等等,都能涵蓋在通識教育的範疇之中。 這種包容體現了中國通識教育即有中國特色,又全面改革開放面向世界。 用通識教育的理念可在相當程度上,整合多樣性的現代教育理念和模式,賦予通識教育以中國傳統文化內涵,既體現時代性,又保持民族性,把現代科學技術與中國傳統的文化典籍結合起來,把現代資訊文明與中華優秀文化歷史統一起來。
5、通識教育是防止學生偏科的重要方式。 中國教育由於歷史的原因,偏科、專業過窄的情況比較嚴重,在中學打基礎時就分文科、理科,進入大學又產生較嚴重的文理分家。 而通識教育則規定學生必須跨專業、跨學科選課,禁止選那些與本專業相重複或相關相近的課程,這就從制度上保證了學生課程結構的合理性,從而也就能使學生知識結構趨於合理。
6、通識教育還能防止因應試教育出現“高分低能”學生。 因為通識教育特別強調學生實踐能力培養。 以北師大為例,他們把能力素養課作為通識教育五大模組之一,強調讓學生必選和通選,同時與國家人事系統的專業資格證書自願培訓相結合,從而可以全面增強學生社會實踐能力。
必要性
通識教育的性質決定了通識教育存在的合理性。 而現今教育制度的漠視通識教育及其所導致的一系列社會問題,愈發表明了通識教育的必要性所在。 高等教育中通識教育的必要性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2]
1、全球化趨勢所帶來的多元文化之間的衝突碰撞,迫切需要大學的通識教育。
社會經濟高速發展,整個世界日趨一體化。 在此一體化的過程中,首先即會碰到一個非常棘手的問題,這個問題便是不同文化之間衝突碰撞的問題。 在這種多元文化的社會裡,我們必須要相互尊重各種不同的文化,必須要學會欣賞其他文化的長處,而不能以自己的文化固步自封,當然,同時不能去閉著眼睛一味盲目崇拜。 當代教育的日趨專業化,不僅使人變成了單向度的,而且知識也變成單向度的。 知識與人的基本情感、道德倫理開始劃清“楚河漢界”,使整個社會日趨冷漠、無情甚至是殘暴。 面對這種問題,我們不能不承認,正是我們大學對於通識教育的不夠重視,才引發了這一系列問題。[2]
2、我國高校長期實行的專業化教育模式迫切呼喚大學通識教育的出現。
專業化教育模式是我國高等教育在特定時期、特定社會背景中的選擇。 這個選擇儘管在當時有合理性,對我國社會發展發揮了積極作用,不過缺陷也是明顯的。 過分強調專業劃分,把學生的學習限制在一個狹窄知識領域,不利於學生全面發展。 社會生產的發展日新月異,舊工作崗位不斷消失,新工作崗位不斷出現。 而高等教育中專業的變化,已經無法跟上社會職業的變化。 過去大學畢業生就業中的“專業對口”已經不再是一個目標了。 高等教育的專業化做得越好,學生就越難適應變換了的工作,情況可能越糟糕。 應對工作崗位的變化,培養學生的一般能力,似乎比專業化更為有效。 而當前的產業升級和建立創新型和諧社會要求高等教育培養深入瞭解人性、市場和社會的人才。[2]
內涵外延
通識教育(General Education),首先指的是一種教育理念,面向所有人的教育理念,大學的辦學理念,來自各方的人一起學習。
最大困境
通識教育所需要的“通識”有待研討,正如清華大學劉東教授指出:要想深入打破通識教育的困境,首先需要弄清的是,在當今這個亂糟糟的全球化時代,究竟什麼才算得上名符其實的“通識”? 事實上,在這個各種文明規則不斷衝撞磨合的緊要關頭,究竟作為一個地球人至少需要知道些什麼,還根本就是一個懸而未決的問題!
“通識教育缺通識”是通識教育的最大困境。
基礎教育
詞語定義
基礎通識教育是在中國基礎教育階段實施的通識教育,由素質教育專家裡京創立。
創立背景
由於中國基礎教育多年形成的以學科為主導的教育模式,以及應試教育的長期導向作用,使基礎教育在單一學科教育上越來越深入,學科分化加劇,基礎教育功利性越來越明顯,而在人文、心靈和智慧等會通教育方面卻越來越弱化。 基礎教育已經走向思想單一、思維狹窄、僵化,缺乏思辨性、創造性思維的模式,對中華民族的智慧培養非常不利。
為改變這種基礎教育態勢,裡京先生毅然辭去省政府等公職,全身投入到基礎素質教育研究實踐中。 經過多年調查研究,裡京將全人教育劃分為“靈性與情感教育」「技能教育”和“創造教育”三個層次,認為從少年兒童的學習心理和思想發育來看,基礎教育正是“靈性與情感教育”的主要建構階段,包括情感、藝術、語言、思維與思辨思想基礎,也可以說基礎教育就是靈性的教育。 所以,在基礎教育階段,我們更需要給少年兒童提供一種普適的靈性教育,在這種普適的靈性教育中去發現天賦,而不是培養預定的天賦。 裡京認為,我們當前的基礎教育,尤其是小學教育,是一種學科單一模式化的定型教育,是一種首先賦予了成年人強烈功利性的設定“天賦”培養的教育,大大擠壓了靈性教育的空間,不利於思辨和創造性思維培養。
裡京認為,適合基礎教育的普適的靈性教育最基本的知識體系應由本民族的文史、全人類的文史和基礎科學人文思想構成,這是一個未來人才所應具備的最基本的思想底蘊。 所以,在未來的基礎教育中,應該加強不分學科的具有基礎教育特性的會通教育或通識教育,即加強基礎通識教育。[4]
為實踐基礎通識教育,裡京汲取人類發展史中歷史、文學、哲學、藝術、科學、人文精華,借鑒傳統啟蒙韻文編寫形式,創作出一套主體為四字一句,雙句成韻,通篇押韻,為學習者提供一套易於上口、博導聯想的通向古今會通、中西會通、文理會通 、科哲會通、思想大成的基礎學習典籍,名為《英才通識·四字經》,並創立基礎通識教育模式,使孩子在無壓力的韻文誦讀中,在琅琅上口、鏗鏘悅耳的文學美感中,潛移默化地承悟人類發展過程中的文化精髓,為孩子們打開思想之門,在遼闊的思維空間中播種思辨、創造性的種子, 開拓一條少年精英思想基礎教育之路。
明末大科學家、中西會通第一人徐光啟說:“欲求超勝,必先會通”。 我們處於資訊化時代,資訊的過濾與基礎“會通”越來越重要,因此基礎通識教育必將成為未來基礎教育成功的關鍵。
80年代中期,臺灣學者翻譯得來。
general education
曾譯
一般教育
普通教育
通才教育
拉丁語(stadium generale)詞源含義
来自各方的人一起学习。
general
不是“普通”“一般”“平常”,是“for all”,为所有人而设。
牛津英语字典“general”解释
解释:非专门的、一般的、普遍的;普遍的、全面的、整体的。
揭示通识教育特点。
对整体产生影响的普遍性和全面性。
与专门教育相对应的普遍性和一般性。
基本理念
1. 面向所有人的教育理念。
2. 大学的办学理念。
各国及各地现状
美国
美國通識教育運動代表人物、事件赫欽斯(Robert M. Hutchins,1899-1977)
1. 宣導通識教育。
2. 面向所有人的教育。
3. 不管他是否進大學繼續深造,它對每個人都是有用的。
4. 「沒有通識教育,就沒有大學。”
1945年,哈佛紅皮書《自由社會中的通識教育(General Education in a Free Society.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包括大學和中學
1947年,杜魯門總統高等教育委員會的報告《美國民主社會中的高等教育》
20世紀四五十年代發生在美國的這場通識教育運動產生的影響。
1. 所有美國高校都捲入其中。
2. 社會及各種學術團體都表現濃厚興趣。
3. 呼籲“教育中在民主社會中的作用是確保不同個人和群體的平等自由和平等機會。 教育要起這樣的作用,就必須改變其手段和方法以適應多樣化的學生群體。 通識教育應該給學生一價值、態度、知識和技能,從而使他能夠在自由社會中正確地、很好地生活。”
目標:培養富有責任感的公民、有教養的人具備的能力。
1. 有效思考的能力。
2. 邏輯推理。
3. 關係理解。
4. 想像力。
5. 清晰溝通的能力。
6. 適切判斷的能力。
7. 對多種價值觀的識別選擇能力。
能力培養需要三大知識領域整合的學習。
1. 人文。
2. 社會。
3. 自然科學。
課程設置通識課程。
1. 英文寫作。
2. 核心課程。
3. 自由任選。
4. 主修專業課程。
5. 自由選修課程。
6. 想像力。
中國臺灣
目標:培養完整的人、通達有識見之人
時間:1984年開始
大學教育的目的
1. 培養有能力的工作者、生產者通識教育是當今大學教育的發展趨勢,它由中世紀博雅教育發展而來,旨在培養健全的個人和負責任的公民。 要實現這一目標,必須對大學課程進行設計,以建立能夠適應通識教育要求的課程體系。 作為一門課程,科學史能夠滿足通識教育培養學生的核心要求,是通識教育不可或缺的核心課程。 科學史融入通識...
...
節錄網上
文科理科定義 在 余海峯 David . 物理喵 phycat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好心你啦𠎀出商人林先生,有冇讀過書呀?唔識科學醫學邏輯,都應該識「班門弄斧」同埋「自取其辱」掛?個「醜」字識唔識寫呀?
《號外》EA Mask 先生終於再出現了
林生的回覆實在太驚人了,我決定貼堂大家一起細閱
首先,對唔住,林生talk shit能力太高,cap咗14張圖先cap得哂,但我決定summarize林生RELEVANT的論點,因為其他論點,例如以下係九唔搭八
1. 蘋果日報同topick記者係文科畢業,所以唔識睇佢提供d科學研究報告,所以寫篇報導有問題
2. 文科人只懂得嘩眾取寵,連題目都沒有看有看清楚,考不好理科
3. 其實根本沒有「大量」媽媽inbox我叫我分析EA Mask
4. 對「抽擊」一詞進行定義
首先,我不想花時間回覆以上缺乏智慧的詭辯。林生大概一分鐘得罪了文科出身和journalism出身的專業人士
文科又好,有無媽媽inbox都好,抽擊定義係點都好,係唔會解釋到你到今時今日都仲未提供到證據去證實的問題。
Btw, 文科出生的我係醫學院入學考試GAMSAT&MCAT係全球top 10%,science卷係GAMSAT全球top 2%,這是林生說的考不好理科嗎?要不要一齊考理科卷睇下邊個高分d?
——————————
好,到真正relevant 的論點只有2個,summarize為以下
1. 海關無郁佢
2. 羅家英條短片有提供研究報告(see attached)
講咗好多次,海關郁唔郁你只代表現行法例你有無犯法,唔代表你件product係work。你有義務提供證據去證實你d claims。大把傑出商人係現有法例下,即使虛假陳述都係郁佢唔到,郁你唔到同你件product有無效係兩件事。
到今時今日你talk咗咁多shits,我圖都要cap14張。我都仲未見到一份paper,你想兜到幾時?你搵羅家英條短片其中幾秒有個table,有條line graph就叫prove咗自己d claims?Paper呢?邊份Journal呀?Impact factor幾多呀?個實驗的methodology呢?discussion呢?conclusion呢?你無成篇paper 都有abstract掛?你唔係 以為兩張圖就叫evidence呀?要唔要進修一下introduction to research methods?
無論係浸大理學院副教授(仲要做埋實驗)、衛生署醫生定係香港大學理學院講師係唔同的記者訪問下都認為EA Mask無證據去支持其聲稱效果 vs. 林生口講又從未能提供的報告,到底邊個可信,一目了然。
*** FYI,其實FDA係唔容許商家係任何情況下用FDA logo去suggest FDA endorses products。不過傑出商人很利害,改咗個FDA sign佢就郁你唔到啦(例如羅家英短片咁),又可以做到FDA認證的效果,為商人常用手段啊。然後,又可以大大聲話FDA無郁你即係無問題🤭
——————
林生talk shit能力很驚人,大家要記住stick to one single central argument
「Paper呢?邊份Journal呀?Impact factor幾多呀?個實驗的methodology呢?discussion呢?conclusion呢?」
直到林生提供為止
文科理科定義 在 HOOK的分身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第二頻道開了好久才發影片,謝謝大家相信我在我還沒發影片時訂閱我,以後這邊就會放一些....我也很難去定義的東西,總之就是個很隨性的地方,也可能會很無聊,主要是我拿來練習影片的地方,剪輯手法也會隨我的心情變換,如果大家有時間,就看吧!
真的看不完也可以直接關掉,OK的啦
-----------------------------------------------------------------------------------------
如果覺得很不錯,請分享給朋友們吧!我會很開心的哦
合作邀約請洽:helloiamhook@gmail.com
點我讚:https://www.facebook.com/helloiamhook/
追我蹤:https://www.instagram.com/helloiamhook/
訂我閱(主頻道):https://www.youtube.com/c/HOOKhelloiamhook
訂閱我(第二頻道):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7NthWaMYHuHl2Dd4TSusjA
文科理科定義 在 鳳梨妹 Vickypan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問答RPG 魔法使與黑貓維茲》這款手遊,我早已耳聞在日本很紅而特地去日本商店下載過!現在出了台灣版,而且益智題目有針對台港澳文化做在地化設計,好興奮啊~
◆《問答RPG 魔法使與黑貓維茲》Android下載(免費):https://play.google.com/store/apps/details?id=tw.sonet.wiz
◆ 鳳梨Twitch實況台:http://zh-tw.twitch.tv/vickypan
◆ 鳳梨粉絲團:https://www.facebook.com/pineapple1016
◆ 訂閱鳳梨YouTube頻道:http://www.youtube.com/user/thepineapple1016?sub_confirmation=1
◆ 遊戲簡介:
《問答RPG魔法使與黑貓維茲》是一款益智問答型RPG遊戲,由人氣智慧女神Selina代言,在日本擁有不敗的高人氣下載量,繁體中文版也即將於2015年1月中正式上線。
而堪稱《問答RPG 魔法使與黑貓維茲》最大賣點的益智問答題目,是根據台港澳文化做在地化的設計遊戲利用益智問答的方式來進行戰鬥,答對問題才能召喚精靈夥伴進行攻擊,共有「演藝」、「文科」、「理科」、「動漫和遊戲」、「體育」、「生活常識」等六大類型問答!巧妙將益智問答與卡牌戰鬥系統融合,給予日本手機遊戲史上「益智問答」遊戲新的定義。
「關於邀請好友,以邀請碼邀請好友加入遊戲,好友登入遊戲時可以獲得水晶。當好友完成任務『1-3-4 通往異界之門』後,邀請人即可獲得水晶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