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下一本書遙遙無期,但寫完這一篇文章,覺得很幸福。謝謝聯合報副刊邀稿,讓我可以寫桃園大廟,也談談這些年來我如何與黑暗共處......
【文學台灣:桃園篇 之6】陳夏民/迷信的無神論者
(引文)因為年輕,我認為埋在內心之黑暗與痛苦,可以透過工作或是外在的認可來舒緩。一旦忙起來,有了正在人生道路上前進的錯覺,好像也就沒問題了。
誰知那些黑暗的物質,並不會隨著時間自動分解。它們類似塑膠萬年不壞,永遠在你內心占了位置。正能量豐沛時,他們是囤積症患者的家居,雖然繁雜凌亂,然生活在其中總能理出一條路來,即使這意味著必須拗折自己的肢體去遷就、去躲避,但只要相安無事,也就是如此了。不夠幸運的時候,那些黑暗物質便在你體內敲打,你說出的每一個字每一個音節,都帶著悶悶的共振,它要你意識到它的存在,它要你痛,要你知道誰是老大。
■請點此閱讀全文:https://udn.com/news/story/12661/5343695
讀完之後,歡迎你分享給住在桃園或是人生卡關的朋友。謝謝。
文學台灣 聯合報 在 醒之暖暖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連假最後一天,為大家帶來 #暖暖三篇☀
聯合報近日「的文學台灣系列(基隆篇)」,醒之特別推薦這三篇,非常值得保存下來喔!
三個作家,三段關於暖暖的、有溫度也有厚度的在地書寫。
下回如果有朋友問你:「暖暖有什麼特別的❓」
你就把這三篇傳給他看,順手行銷一下我們的暖暖吧!
🔴一、廖志峰(允晨文化發行人)
溯河之初,上游的風景
https://udn.com/news/story/12661/4867684
住在基隆近三十年……有某種神祕的連結,它不是風景上的意義,甚至也沒有作家王拓的青春鄉愁,我找到了生活的安頓地,也意外找到了一個時空的隙口……
🟠二、宇文正(聯合報副刊主任)
白賊七的故事
https://udn.com/news/story/12661/4867878
為了尋找暖暖印象,我請二哥吃飯,向二哥訪談。但他說的都是天方夜譚。
「小學前面的源遠路上許多大貨櫃車來來往往,有個路段常出車禍,就有人在那橋頭上放金紙,我跟阿耀發現的,金紙是全新的,」
我打岔:「不然還有舊鈔嗎?」
……
🟢三、向陽(詩人)
暖暖山居
https://udn.com/news/story/12661/4883070
......雙生土地公廟往山上行走,會先遇到⋯⋯「希望森林」,這是由小說家王拓哲嗣王醒之力推的自主運動,他們號召居民合力種樹,在當年10月種植了七種樣貌、兩千棵的台灣原生樹種,讓暖暖有了一座美麗的希望森林,也讓暖暖多了一個標誌植樹成林的新地標。
王醒之
#邀你一起行銷暖暖
文學台灣 聯合報 在 賴予喬YuChiao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五二零
#天上的星星不說話
鍾肇政(1925年1月20日-2020年5月16日),台灣小說作家,為台灣客家人,生於日治時期臺灣新竹州大溪郡龍潭庄字九座寮(今屬桃園市龍潭區)。早年入讀淡江中學、彰化青年師範學校畢業,兵役期間因高燒不退造成聽力障礙。戰後就讀台大中文系僅兩天即輟學。原因之一為聽力障礙,上課時須將桌椅搬到教授旁邊才能聽課;然而,因教授口音而難以適應。另一原因為考進台大中文系後,才發現課程內容多是四書五經、唐宋八大家等,而鍾肇政感興趣的是現代文學。2015年因長期對社會有貢獻榮獲台灣大學頒發人文藝術類傑出校友獎章。在台尊稱其為台灣文學之母,與賴和相互輝映。鍾肇政曾任國民小學教師、東吳大學東語系講師、台灣客家公共事務協會理事長、總統府資政。1966年獲得中國文藝協會頒發的中國文藝獎章小說創作獎,1979年獲得吳三連文藝獎,1986年獲台美基金會成就獎,1992年獲國家文藝特別貢獻獎,1999年獲台灣文學家牛津獎、國家藝術基金會文藝獎,2000年李登輝總統頒贈二等景星勳章,2001年獲中國文藝協會榮譽文藝獎章,2003年及2004年陳水扁總統先後頒發第二屆總統文化獎百合獎、二等卿雲勳章,2016年獲第35屆行政院文化獎。獲獎之多,為台灣前輩作家之最,證明了鍾肇政確實是台灣文學界實力最雄厚、創作力最旺盛的偉大文學家。
鍾肇政長年筆耕不輟,在台灣文壇與葉石濤齊名,兩人被並稱為「北鍾南葉」。桃園市政府文化局已出版《鍾肇政全集》38冊。鍾肇政也是「支持調降文言文比例,強化台灣新文學教材」共同發起人。
2020年5月16日晚間7時於家中過世,當晚 客家委員會 Hakka Affairs Council在facebook專頁發文悼念,並稱他為「台灣創作力最旺盛的文學家」。
#創作生涯
1951年第一篇文章『婚後』,刊登於《自由談》雜誌,燃起寫作興趣,從此勤奮筆耕。1961年第一部長篇小說《魯冰花》發表於《聯合報》,同年又發表《濁流三部曲》大河小說──「濁流」、「江山萬里」、「流雲」,開啟台灣大河小說創作第一人。1964年起撰寫另一部大河小說《臺灣人三部曲》──「沉淪」、「滄溟行」、「插天山之歌」,歷時十年。另外還有《高山三部曲》(高山組曲)、《怒濤》等大河小說,是台灣首位完成大河小說的作家,也是唯一完成四部者,合計其它作品共有長篇小說23部。
在文學活動方面,1950年代鍾肇政與陳火泉、廖清秀、鍾理和、李榮春、施翠峰、許炳成(筆名:文心)等一群熱心文學創作的台籍作家,發行一份油印性小型文學刊物,名為「文友通訊」。當時許多日治時期的省籍作家都面臨著語言轉換的困難,默默地重頭學起中文寫作,在1950年代的文壇上也被擠壓到「邊緣再邊緣」的位置,「他們需要互相鼓勵與互助,更渴求友情的慰藉。」鍾肇政遂決定發起該同仁刊物。該刊主要的作用在:刊登同仁已發表之作供其他成員評閱、刊登同仁評論其他作家作品的文章、告知徵文訊息及同仁的動態。這份刊物的壽命雖然很短,但是發起這份刊物的台籍作家卻在編輯、傳閱刊物的過程中,形成一股向心力,也就是成員相互之間的凝聚感;這樣的凝聚感對照當時政治肅殺、人人自危的情況,顯得突出、可貴。1958年9月,在白色恐怖的壓力之下,《文友通訊》在發行了一年四個月之後,宣告停刊。
鍾氏雖常被刻版印象視為「鄉土文學」作家,早期確也有不少鄉居作品,但他曾說:「我心中唯有文學,台灣文學而已,故對『鄉土文學』四字毫無興趣。」實際上他對於情慾的描寫亦周到,也是鍾氏作品中常見的部份。其在2002年更以七旬高齡著手寫作《歌德激情書》,以描繪德國文豪歌德內心的情慾世界。《八角塔下》則描寫了日治時期在淡江中學度過的五年學生生活。
2011年9月,龍潭國小獲得經費將大幅改建學校,並拆除包括鍾肇政任職國小教師時所住過的日式宿舍群計七間,鍾肇政兒子鍾延威獲悉後,緊急向政府提出保存鍾肇政曾居住過的龍潭國小大門東側南龍路5號(後門牌重編為11號)日本宿舍。鍾延威指出,鍾肇政居住此宿舍期間,完成《魯冰花》、《台灣人三部曲》等多部重要作品,亦是終戰乃至其後十數年間,台灣作家聚會、來往的重要場域,研究台文學史的學者張良澤教授譽為「戰後臺灣文學發祥地」,是台灣文學史上最重要文學空間。鍾延威保存宿舍之議立即引起廣大迴響及政府重視,最後以歷史建築「龍潭國小日式宿舍」的身分保留下來。此後,桃園縣政府文化局委託中原大學在原址成立「龍潭文學館籌備工作站」,以辦理客委會所補助的「看見文學身影‧魯冰花─龍潭文學敘事空間調查計畫」,籌備工作站於2013年1月14日正式成立。2015年,因未來館舍名稱確定為「鍾肇政文學生活園區」,故名稱更名為「鍾肇政文學生活園區駐地工作站」。
2015年,桃園市政府文化局辦理「大河長流:鍾肇政文學獎」,由桃園市長鄭文燦與鍾肇政主持啟動儀式。同年獲台大傑出校友。2016年,獲第35屆行政院文化獎。
https://www.facebook.com/449199545149793/posts/3149464608456593/?vh=e
#原視 #WeLoveHakka
#魯冰花
#邊緣再邊緣
#他們需要互相鼓勵與互助更渴求友情的慰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