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值得紀念的一天:學會邁向第六年的第一天!】
昨天是臺灣文化政策研究學會成立大會的五週年,今天則正式邁向第六年。學會將繼續以更審慎而謙卑地態度思考、闢劃,步步為營地為臺灣文化政策的研究論述和實踐深耕努力。
[為推動自由、開放的臺灣文化公共領域而誕生的學會]
臺灣文化政策研究學會致力於推動一個自由、開放的知識平台,以及一個促進學術界、非營利文化第三部門、文化企業、產業和公部門之間協力、溝通、對話與理性辯證的臺灣文化公共領域。
匯聚─文化政策、藝術管理、文化資產、表演藝術、視覺藝術、藝術批評、社區營造、文創產業、藝術市場、文化經濟、影視媒體、流行音樂文化與國際文化交流等─跨藝術文化領域的研究、實踐與創作工作者等領域專才,學會進行扎根研究,舉辦公民文化論壇,進行文化政策辯論,以此作為國家文化政策發展依據的重要性。
[期望成為迷路的文化政府領航者]
2015年的5月16日臺灣文化政策研究協會正式成立,希望扮演學界和社會的橋樑與平台,在結合民間文化輿論、專業與媒體的力量,公開透明地監督、審視文化部門的政策措施,使民間文化智慧得以成為制度與政策程序的一環;讓臺灣文化政策的重要議題,成為更貼近人民的日常生活,讓公眾能夠感同身受、有所共鳴,進而願意一同關心。逐步從過去的「想像」,在論壇等活動的辦理與研究發表中,逐漸成為「真實」!
[回顧學會五年來的努力]
1. 創會以來,每年合辦學術研討會「文化軌跡國際學術研討會」,並有相關專書出版:近五年來,與臺藝大藝政所合辦「2015文化的軌跡:文化治理 What’s Next?」、「2016文化的軌跡:文化治理的全球流動與實踐」、「2017文化的軌跡:文化治理與生活日常」、「2018文化的軌跡:『界』與『介』–文化治理與藝文中介組織的世界」、「2019文化的軌跡:闖世代與文化治理─公共領域的跨界能量」,不斷與時俱進、接軌國際,豐富文化政策領域的知識內涵。
2. 辦理文化政策學院:與歐洲文化政策與文化管理網絡(ENCATC),以及英國倫敦大學金匠學院 (Goldsmiths, University of London)合辦兩屆ENCATC學院,為歐、亞搭建合作橋梁。
3. 創會以來,陸續密集辦理多元形式小講座,近兩年系列成果有:2018年 辦理【幽竹小塾x臺藝講堂】系列講座;至2019年起至今,定期辦理文化987公共論壇、Study bar讀書會
4. 不定期透過與各式媒體平台合作,發表文章,公開回應、監督文化部門政府施政。
5. 引領時事,發起並辦理各式大小型文化政策論壇,成為連接各方溝通的平台:例如:「2016年 總統,未來事?民間文化政策行動論壇」、「2016年 民間文化政策行動論壇2.0:文化,進行式!」、「2017年 全國文化會議暨分區論壇」、「2018年 臺灣藝文中介組織高峰會議」、「2019年 邀請文化部長參與《後。文化政策白皮書:實踐力、行動力》公共論壇」、「2019年 總統大選:臺灣文化政策的終結?或重生?」等各式大小論壇。
人民的言論自由權利需要人民自己爭取,文化的權利也是一樣。沒有經過文化對話、辯論、省思和凝聚的公民過程,臺灣將永遠找不到自己文化的根,找不到自己的核心文化價值,找不到臺灣文化的認同與歸屬,當然也就永遠不可能成為一個有主體性而偉大的國家。學會就像研發COVID-19疫苗的團隊,臺灣文化的發展急需被重視,我們仍在努力,而推動政策、價值觀的深植乃至遍地開花,就像疫苗的培育,無法一蹴可幾,仍需更長遠耐心地等待。
文化部社區營造白皮書 在 Tacps臺灣文化政策研究學會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轉載:文化部召開105年度「全國文化機關主管會報」 凝聚中央與地方共識,以厚植文化力、帶動文化參與
文化部今(12)日在公務人力發展中心召開105年度「全國文化機關(構)主管會報」,邀集各地方政府文化局(處)首長及文化部主管暨附屬機關(構)首長參與,溝通與交流文化施政。
文化部鄭麗君部長致詞時表示,文化的建構應該是由下而上發展,文化發展就像是一棵大樹,只有透過在地的扎根,吸收在地的特色,才有可能向上成長,展現自我特色。文化部今年在行政院支持下,預算成長約17%,是歷年成長幅度最高,但後續政策如何執行與推動,需要中央與地方共同協力,另外鄭部長也提到9月7日剛由行政院林全院長召開行政院文化會報,並通過文化政策白皮書,之後將透過「多元文化與文化多樣性」、「文化保存與社區營造」、「內容產業振興」、「文化體驗教育」、「國際與兩岸交流」5個專案小組,協調各部會落實白皮書各項文化施政,也將邀請各地方政府參與,整合中央與地方文化資源,期待共創臺灣文化新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