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動作頻頻,國寶撤退計畫,應提早準備!
中國近期於台海動作頻頻,幾乎每兩天就派出軍機擾台,光是九月份就已經有108架次,毫無疑問是台灣最大的武力威脅,國軍部隊無不繃緊神經,深怕兩岸不小心擦槍走火。
今天質詢時,我針對近期中國動作頻頻提出質詢, 故宮肩負 #保護國寶、#傳承文化 的任務,因此故宮應該未雨綢繆,盡快制訂台灣面對軍事威脅時的國寶撤退計畫,萬一發生戰事時國寶要何去何從的相關撤退計畫
以法國羅浮宮為例,在戰爭爆發前夕,時任羅浮宮館長賈克·喬札(Jacques Jaujard )早已開始密謀,清點庫存館藏,並訂制專屬的木箱,準備撤離羅浮宮的展品,透過準備與動員,讓羅浮宮的許多著名國寶於二戰的戰火中能夠完整保存。
對此, #故宮博物院 院長吳密察表示,故宮博物院遷台之時,就有以山洞保存文物,這其中就有戰事考量。而若是戰事爆發,目前按照國家的計畫,故宮有文化傳承的意義,絕對會是優先撤離到安全地點的單位。
在資訊更為發達的現代,我相信故宮絕對可以綜合前人經驗,制訂出更完善的國寶撤退方案。
同時也有14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5,170的網紅黃珊珊,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今年非常榮幸能參與今年臺北孔廟的祭孔釋奠典禮,昨天一大早五點半我就抵達孔廟,擔任釋奠典禮的主獻官,這是一個非常特別的經驗,由於祭孔儀式歷史悠久,根據《禮記》的記載,早在周朝的時候,學校每年都要按四季釋奠於先師,當時的祭祀並沒有指向特定人物,凡是過去對於教育有貢獻的已逝教師,都是後代師生祭祀的對象。到...
文化傳承 意義 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臺北市紀念孔子誕辰2571週年釋奠典禮】
今年非常榮幸能參與今年臺北孔廟的祭孔釋奠典禮,昨天一大早五點半我就抵達孔廟,擔任釋奠典禮的主獻官,這是一個非常特別的經驗,由於祭孔儀式歷史悠久,根據《禮記》的記載,早在周朝的時候,學校每年都要按四季釋奠於先師,當時的祭祀並沒有指向特定人物,凡是過去對於教育有貢獻的已逝教師,都是後代師生祭祀的對象。到了隋朝,孔子被尊稱為至聖先師後,「釋奠」才成為祭孔典禮的專屬名稱。
現在臺北孔廟的祭祀儀典,採用明朝的制度,祭祀的儀節、音樂、舞蹈、服裝、禮器等,每一項都非常講究,今年是我第一次擔任正獻官,不得不說還是有點緊張,雖然受到疫情影響,典禮的參與人數需要控管在300人以下,也取消讓民眾現場觀禮,但幸好我們還是能透過直播影像,參與這項具有歷史意義的祭典,將代表尊師重道的儀式文化傳承下去。
————————————
📍我的IG:tpeshan33
📍YT連結:https://youtu.be/FGVnhWK2c30
文化傳承 意義 在 賴峰偉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吉貝國小海洋教育海神的項鍊
吉貝國小位於石滬的故鄉──吉貝島,該校校本課程以石滬為主題,自編教材「海神的項鍊∞吉貝石滬」,並帶領學生至石滬捕魚及修葺石滬,展現吉貝石滬的文化意義。
澎湖四面環海,居民善於順應四時的魚季、朔望週期、海底地形及魚類特性等,採取多種漁撈技術,其中以「石滬」最為著名。全澎湖約有600多口石滬,其中90餘口分佈在吉貝嶼四週,因此吉貝嶼有「石滬的故鄉」之稱。
吉貝國小自編教材「海神的項鍊∞吉貝石滬」,依照年級將教學活動內容編輯成六冊,發展學校校本課程教材,訴說澎湖本土故事,傳承在地鄉土文化。
在藝術創作方面,吉貝國小以不同媒材呈現,如版畫、金工及3D列印等,經由學生創作來呈現吉貝石滬之美,描述學生對於吉貝石滬的想像與情感。
在文化傳承方面,透過社區耆老的指導,帶領學生親自下石滬捕魚及修葺石滬,讓學生更有在地文化保存的參與感及善盡一份在地公民的責任。
文化傳承 意義 在 黃珊珊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今年非常榮幸能參與今年臺北孔廟的祭孔釋奠典禮,昨天一大早五點半我就抵達孔廟,擔任釋奠典禮的主獻官,這是一個非常特別的經驗,由於祭孔儀式歷史悠久,根據《禮記》的記載,早在周朝的時候,學校每年都要按四季釋奠於先師,當時的祭祀並沒有指向特定人物,凡是過去對於教育有貢獻的已逝教師,都是後代師生祭祀的對象。到了隋朝,孔子被尊稱為至聖先師後,「釋奠」才成為祭孔典禮的專屬名稱。
現在臺北孔廟的祭祀儀典,採用明朝的制度,祭祀的儀節、音樂、舞蹈、服裝、禮器等,每一項都非常講究,今年是我第一次擔任正獻官,不得不說還是有點緊張,雖然受到疫情影響,典禮的參與人數需要控管在300人以下,也取消讓民眾現場觀禮,但幸好我們還是能透過直播影像,參與這項具有歷史意義的祭典,將代表尊師重道的儀式文化傳承下去。
#台北市 #副市長 #黃珊珊
#祭孔典禮 #釋奠典禮 #孔子誕辰
#台北市孔廟

文化傳承 意義 在 Asheng is a suona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
這是一首
為了音樂 為了青春 為了快樂的cover
也是紀錄著我們彼此的意義
希望大家會喜歡
--------------------------
喜歡影片記得點個訂閱支持阿聖喔!
P.S
🔔記得打開小鈴鐺🔔
🔔記得打開小鈴鐺🔔
🔔記得打開小鈴鐺🔔
--------------------------
【阿聖】
◾︎抖音 https://v.douyin.com/G4jqbf/
◾︎bilibili https://space.bilibili.com/89539571/#!/
◾︎tiktok https://vt.tiktok.com/272aM7/
◾︎ig. https://www.instagram.com/mr.sona17/
--------------------------
【娜娜】
◾︎instagram https://www.instagram.com/seven_kawaii/
◾︎facebook https://www.facebook.com/seven820916/
◾︎youtube https://reurl.cc/e9R2kx
--------------------------
【惟喬】
◾︎Instagram: https://www.instagram.com/charleschang0920/
◾︎faceBook: https://www.facebook.com/CharlesChang0920/
◾︎youTube: https://www.youtube.com/c/ShamisenCharles
--------------------------
合作📪:o3552332o@gmail.com
--------------------------

文化傳承 意義 在 報導者 The Reporter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我們儀式&我們走過:
台灣不同的族群,自然各有其對生活的態度;年復一年自然重複的季節更替、24節氣,是老祖宗的智慧,不同宗教文化也隨著時間舉行不同的儀式。
人們藉由儀式來肯定生命存在的意義。不論是伐木造船,還是婚喪喜慶,迎神廟會和建醮,時代的巨輪一直往前邁進。城鄉差距雖然帶來生活樣貌的改變,我們在不同族群,且又重複發生的儀式裡面,看到文化傳承的過程;既有不變的理念堅持,也有順變時代的妥協。
百年來,我們走過日據時代、太平洋戰爭,也經歷白色恐怖的威權時代、解嚴後街頭狂飆的民主歷程,並因追求經濟發展而傷害了自然環境,遭受時常來襲的颱風、水患和地震,還有瘟疫或病毒的傷害。
我們遭遇,我們應變,我們曾經失敗,我們也學著反省。
展覽介紹:
「臺灣文化」目前還是一個尚待被清楚定義的模糊概念
可以使用「臺灣的鏡像」來協助定義什麼是「臺灣文化」嗎?
「臺灣的模樣」嘗試整理國家攝影文化中心及國立臺灣美術館的攝影典藏中,不同世代的本土攝影家們眼中所看到的「臺灣」。希望藉由這些不同時空樣貌下的影像切面,堆疊出臺灣的文化紋理,協助思考一直都在但卻是抽象混沌的「臺灣文化」。其實也就是在反思:什麼是「臺灣的吾土」?誰是「臺灣的吾民」?等土地與人民的真實內涵。
初探「影像臺灣」為「臺灣攝影史」奠基
為了要整理呈現這一個「公共的臺灣」(孕育我們的母地),策展人要向展覽中每一位攝影家致歉。在此展中,個人創作意圖的脈絡先暫時被放在第二順位,優先凸顯臺灣這塊土地上共通的元素,作為整體性的思考。藉由影像編輯的組合,橫向交織出一個更龐大綿密的,所謂臺灣攝影創作的共同脈絡。長年來因為臺灣攝影史研究的缺席,我們有必要透過這樣統整的過程,先將臺灣攝影做一個整體性的梳理思考,來為尚待完成的臺灣攝影史鋪路。
關於臺灣文化脈絡的思考
策劃此展還有一個目的,梳理出臺灣文化脈動的基調:臺灣的文化脈動,是由在地的原住民族,面對外來的過客與移民,歷經抗拒、衝突、互動、交流、妥協的歷程。原本在地的本土族群與外來的殖民霸權必須學會「共生」,而不同時期的共生造就了不同世代的「在地本土文化」。
南島文化原住民族的根源,荷蘭西班牙文化的刺激,深層中華文化的延續,日本文化擁抱現代化的刻痕,還有歐美當代文化的移植,新住民文化的加成,這些多元觀點的交融並列,形成今日臺灣文化繼續往前推動的重要動能。
嘗試以影像揉捏出「臺灣氣口」、「臺灣味」
呼應國家攝影文化中心開幕首檔「舉起鏡子迎上他的凝視──臺灣攝影首篇(1869-1949)」以臺灣攝影史的理論研究為架構,本展以視覺影像為梳理的脈絡,嘗試由截然不同的方式切入這臺灣主體論的核心課題。因展出空間有限,整個展覽以靜態的「攝影原作」與動態的「數位呈現」平行展示相互呼應,也是一種在攝影展覽形式上的嘗試與挑戰。
攝影/鄭宇辰、余志偉
剪接/余志偉
文字提供/國家攝影文化中心台北館
■完整報導:https://www.twreporter.org/a/photo-the-national-center-of-photography-and-images-exhibition-2
──────
《報導者》是台灣第一個由公益基金會成立的網路媒體,秉持深度、開放、非營利的精神,致力於公共領域調查報導,共同打造多元進步的社會與媒體環境。
官方網站:https://bit.ly/3rTeR1V
粉絲專頁:https://bit.ly/37jjGYD
Instagram:https://bit.ly/3rWFQJV
★用行動支持報導者:https://bit.ly/3ylK401
#報導者 #看看攝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