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聯網的資安攻防大戰!臺灣該如何見招拆招?
110/09/22
曾繁安
科技大觀園特約編輯
資策會資安科技研究所王仁甫策略總監專訪
5G 科技讓萬物聯網的新紀元已經來臨,代表著機器與機器溝通,人類過上全自動化的超便捷生活不再是夢。但這同時也意味著科幻電影中,邪惡駭客組織攻占重要機關的主機系統,引發一連串資安問題,甚至攸關社會國家安危的重大事件,也可能在現實中發生!
科技帶來的便利與風險並存的這個世代,來聽聽資安專家——資策會資安科技研究所王仁甫策略總監的精彩分享,一起思考 5G 物聯網下面對的資安挑戰。
一起跟資安達人瞭解 5G 如何翻轉我們的生活!
「16 年前一個月黑風高的夜晚,博士班學姐的一通電話,讓我踏上資安這條不歸路……」
問起投入資安領域的契機,王總監用打趣的口吻開場。當時在學姐的建議下,他參與了設計國内第一個資安指標的工作,從此開啓與資安的不解之緣。自稱「資安界 56 哥」的王總監,雖非一般人熟悉的另一位仁甫兄,但他對科技資安研究的敏銳觀察與豐富經驗,肯定令人甘拜下風。
他談到,4G 網絡的發展令網紅經濟崛起,你我都不曾想像『點讚、訂閲、打開小鈴鐺』會變成一種常態。而接下來的 5G 物聯網,將帶來更大的轉變與衝擊。
為什麽比起 4G,5G 有「大頻寬、高速率、低延遲」的特性?這是因為目前 4G 所在電磁波區間(約 450 MHz ~ 3800 MHz)已塞滿用戶,讓網速變得越來越慢,因此人類便把腦筋動到頻率更高的毫米波頻段(約30 GHz ~ 300 GHz)。增加了 5G 的區段,就像從塞爆的車流中,移到空曠的新路上。而頻率越高,頻寬也越寬,這條道路不止空曠而且比原先的更寬闊,於是訊息的傳遞能暢行無阻,理論上可比 4G 快一百倍!
「5G 最重要的,就是可以達成邊緣運算(Edge Computing)。」
王總監舉例,自動駕駛和遠距醫療還未普及,是因為傳統仰賴的雲端運算(Cloud Computing),傳輸訊息的速度不夠快,且成本高。雲端運算可以比喻作中央集權制,凡事都要經過朝廷皇上批閲議決,效率自然較低;但邊緣運算就像地方分權,讓數據可以直接在收集端附近實時處理和分析,無需先上報到雲端進行存儲、管理和分析運算,節省了上傳等待運算的時間,也減輕網絡和服務器的負擔。
在高速公路和手術檯上,微秒之差就是生死關頭。而 5G 搭配邊緣運算,大大提高的數據傳輸速率與極低的延遲,讓自動車之間可以維持安全的相對距離,遠端控制的手術刀可以精準無差地落在正確的部位。
也有賴於 5G 科技,需要大量運算資源的人工智慧(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也可以實現。這些發展促成物聯網(Internet of Things, IOT)的建立,機器和機器之間可以達成溝通,整合各方數據資訊,迅速有效率地完成各種指令。小至個人智能家居,大至工廠機械、重要基礎設備如水壩、發電廠等等,都能踏入數位自動化的新境界。
越方便就越危險?機器與機器的連接也要小心
不過,5G 的特性也改變了用戶與網絡間的關係。傳統 4G 是直鏈狀的系統,由電信商自上而下提供網絡,再經由應用程式界面(Application Programming Interface,API)提供服務給用戶,存在一個封閉式的層級關係。但速率快、訊號覆蓋範圍較小的 5G(注1), 則是由邊緣端、應用裝置及用戶組成,數據傳輸相互往來的三角形體系,不再有上下權限差別的限制。為了形成物聯網提供更多應用,5G 網絡也變得更對外開放,被駭入的風險也會提高。
研究專長為駭客行爲的王總監提到,如今網絡犯罪的作案手法越來越多元。過去搶匪洗劫銀行,還要擔心實體鈔票金條太重,扛不動。現在駭客只要動一動手指,就能利用惡意程式讓銀行的上億元瞬間消失;或使用勒索病毒,鎖定廠商的資料庫,再以巨額款項要挾,否則就把重要生產機密銷毀或公諸於世。
「5G 應用得越深,危害的情境就越高。」
未來 5G 物聯網可能面對的兩大資安威脅,包括用戶 IP 可能被駭入後,可能被用作惡意中繼站或跳板繼續攻擊另一方,讓受害者同時也成了加害者。再來,當物聯網涉及的層面越來越廣,假如被不法分子入侵掌控的是自駕車、基地台,甚至是重大國家基礎建設如水壩、發電廠等等,造成的損失傷害不堪設想!
網絡戰資訊戰開打,台灣如何接招還擊?
從個人角度,平時養成謹慎小心的習慣,不隨便亂點不明連接,隨時留意最新的網絡犯罪手法,是保護自己的不二法門。但在通訊科技發達的今時,第三次世界大戰很可能就在網路上發生,資安可是攸關國家安危的重大議題。
自 2016 年起,台灣便喊出「資安即國安」的口號,而王總監也參與在草擬「資安即國安」1.0 與 2.0 戰略的工作中。在1.0 戰略中,首要步驟就是將資安鐵三角(資訊安全、通訊安全、國家安全)正規化。政府也修訂相關法規,將資訊和網際空間延伸為國家主權的一環,並把駭客攻擊與竊取智慧財產,納入情報蒐集的工作,才能為網絡戰做好準備。
「守護要自己來,就需要有人才。沒有資安人才,就沒有基礎的資安;沒有錢投入,也不會有資安人才。」
王總監强調,一個國家的資安要做好,最重要的就是資源與人力的投入。如果國内資安產業沒有妥善發展,資安人才缺乏,就必須仰賴國外的產品。若系統程式都不是由自己人開發,而是假手於他人,便難以確保檢測過程的可靠性,往往等到資安事件發生後,才驚覺漏洞的存在。因此,政府也編組了多支專業團隊,培訓資通電軍與資安產業人才,為國内資安把關。
而「資安即國安 2.0」的重點,除了規劃新設數位發展部、成立專責的資通安全署,就是主動式防禦(注 2)——與其乖乖等著被人打,不如自己先請外部團隊攻擊自己,作資安測試,去找出資安漏洞和弱點!舉例來說,業界為了找出系統防禦上的漏洞盲點,常會委外進行紅隊演練(Red Teaming)。就像在進行軍事演習,紅隊扮演進攻方,以無所不用其極的方法嘗試入侵,同時驗證藍隊防守方的偵測與回應能力。這樣的演練成本可不低,一次就要三五百萬臺幣起跳。
但台灣不用付錢,就有免費的資安攻防演練!王總監如此笑言。這是因為,在全球最常受駭客攻擊的國家排行榜上,台灣可是位居前列。根據網路資安商 Fortinet 的報告,2021 年第一季台灣遭受到超過兩百萬次的駭客攻擊,平均每分鐘就會遭遇逾 15 次的攻擊!所謂危機就是轉機,這些源源不絕的攻擊,也讓台灣深具適合發展資安產業的龐大潛力。王總監認為,資安產業要像台灣未來的台積電,扮演護國神山般的角色。
想投身資安產業?不需要獻出心臟,只要有一顆熱忱的心
「投入資安產業不要限科系,但是要有一顆熱忱、學習的心。」對於有心想往資安領域發展的年青人,王總監給出這樣的建議。
雖非資訊科學出身,但大學的工程背景,讓王總監有了程式語言的基礎。後來他取得經濟學、法學雙碩士,前者使他瞭解產業界的趨勢走向,法學則令他知曉資安重合規性與合法性的重要。在科技管理與智慧財產權領域的博士論文中,他則從社會學、科技研究的方法分析駭客行為。他表示,跨領域的學習可以讓他從更廣濶的視角,釐清各方問題之後,找到痛點,來提供更好、更全面的科技與資安政策。
王總監指出,這一代除了要與人溝通,還要學會與機器溝通,所以掌握好程式語言的邏輯基礎是重要的,因此王總監所在的資策會資安所,除了研發研發資安監控平臺,將研發的成果技轉給業界,同時他也擔任台灣駭客協會(HITCON)理事和社團法人臺灣校園資訊安全推廣暨駭客培育協會(TDOH)理事,推展培育資安人才的各項活動,未來希望能舉辦小朋友駭客營,讓孩子在小學階段就能接觸和體會程式語言是有趣的。他也勉勵年輕人,能力好的可以負責找漏洞和抵禦攻擊,站在資安攻防戰最前線;即使程度不夠拔尖,也可肩負資安維運的工作,在各自的崗位上適才所用,都能為守護資安和國安,盡一份心力。
根據光速等於波長乘以頻率(c = f × λ)關係式,我們知道頻率越高的波段,波長越短,穿透能力強。所以 5G 電磁波訊號遇到障礙物時,會想强行穿越而非「繞」過,繞射能力弱,造成散失的能量大。因此 5G 雖然有著高速率、低延遲的優勢,弱點就是訊號覆蓋範圍小,故需要設置夠多的基地台方可實現,而電信服務商會提供用戶建設專網——既不同於覆蓋範圍大的公網,而是擁有特地目的、獨立運作的網絡系統。
此外,主動式防禦也包含三要素:歸因、阻斷、減災。歸因便是找出攻擊的背後原因,釐清駭客的犯案動機,才能對症下藥。再來,對惡意程式來源進行阻斷,往後才可以減少再次被入侵的風險。
附圖:王仁甫
和台灣知名藝人同名同姓的王總監,説話風趣幽默,整個採訪過程充滿笑聲。圖/台灣資安大會
邊緣運算架構
邊緣運算架構與傳統雲端架構不同的地方是,資料將改放在網際網路和本地網路之間的邊緣運算層作處理,等資料變少了,再將處理後的資料回傳雲端。
攻擊
台灣平均每分鐘就會遭遇逾 15 次的攻擊,源源不絕的攻擊讓台灣深具適合發展資安產業的龐大潛力。圖/pexels
資料來源:https://scitechvista.nat.gov.tw/Article/C000003/detail?ID=0853796d-0b42-4a72-a0cb-ed70ddad9f77&fbclid=IwAR2H03H3PtQ6JhtQIy6KpMaz78iFa7NBgfizoTzEbAGba_58W6guaSHYBkg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萬的網紅陳其邁,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大家歹勢啦!這篇文有點長,因為講到政策,我就情不自禁停不下來。 今年是高雄改制及更名的一百週年。回顧過去百年的發展,我們由名為「打狗」的漁村,數十年來成為台灣最重要的工業城市,肩負國家經濟發展的使命,如今朝向國際宜居港灣城市轉型。 今天是我就任市長以來,第一次施政報告。我提出四大優先、13個方向...
政府 資 通 安全 人才 培育 政策 在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若清邁不依賴觀光業,那應該依靠什麼?
“ถ้าเชียงใหม่ไม่พึ่งการท่องเที่ยว แล้วควรพึ่งอะไร”
今年 4 月初,泰國第三波疫情爆發,不到三天,清邁確診數從個位數飆至三位數。看著新聞報導,去年同期的景象又回來了。再一次,關閉所有公共場所、餐飲、娛樂場所。直到 6 月初疫情趨緩,清邁傳染病防治中心(คณะกรรมการโรคติดต่อจังหวัดเชียงใหม่)公告,將放寬部分營業場所禁令,包括開放讓顧客進餐廳飲食但禁止販售酒精類飲品(6 月 25 日才放行賣酒),百貨商場開放入場但禁止任何群聚活動,便利商店、夜市恢復往常營業時間,但娛樂場所仍未能放行(僅電影院於 6 月中開放服務) 。
同樣在 6 月初,泰國國會通過泰國觀光部以普吉島為示範區域的「Snadbox 沙盒」計畫提案(原以芭達雅為首發),並定在 7 月 1 日起實行,若執行得當,將接續開放 10 處熱門觀光區域,其中包括清邁。
沙盒計畫接待的旅客必須在旅行前至少 14 天完成疫苗接種,並於入境前在中低感染風險的國家停留 21 天以上,入境後需依照泰國政府規定進行篩檢。計畫通過後普吉島居民約有 4 成已施打疫苗,近日亦有報導說是已有過半居民完成疫苗接種。相關的入境規定可參考「 來趣 .THAI北 ไปเที่ยวไทย 」於日前(6/25)發佈的訊息。
計畫命名為沙盒(Sandbox),根據維基百科的解釋「是一種安全機制,為執行中的程式提供的隔離環境。通常是作為一些來源不可信、具破壞力或無法判定程式意圖的程式提供實驗之用」。在普吉島的計畫是讓旅客停留島上 14 天後,方能轉往泰國其他地點觀光,在島上似乎沒有旅遊路線的限制。但在清邁,沙盒計畫初期並不能真的到處趴趴走,一如其名。
預計在 8 月跟進的清邁,將專案主題定為「Charming Chinag Mai Sandbox」,第一階段先開放清邁市(อ. เมือง)、湄林(อ. แม่ริม)、湄登(อ. แม่แตง)、龜山(อ. ดอยเต่า)等地,分為國內旅客與國際旅客兩部分,後者將限制旅遊路線(Sealed Route*),旅行期間同樣需按照規定在第 7 天進行篩檢,檢測結果為陰性,就能轉往其他地區觀光。住宿規定要入住已有 SHA *標章的旅館。若進行順利,預期將在 2021 年 10 月 15 日開放全清邁府 25 區。
要求入境旅客要完成疫苗接種,接待方亦同。官方表示,在清邁即將開放的 4 個區域,預計 6 月中旬至 7 月中要完成當地居民以及第一線接觸旅客的業者們,疫苗接種率七成。此外,清邁國際機場也在日前透過媒體表示,機場人員的疫苗接種率已達七成。
疫情蔓延一年半,不只是觀光業、餐飲服務業,人們的生活也隨著一波波確診高峰上上下下,城市開開封封,像身處奇異博士的時間迴圈來回反覆。沙盒計畫是給泰國政府對於泰國公共衛生與經濟復甦之間是否能取得平衡的測試,但對受到重挫的觀光業來說,浮木來了就要抓牢。
泰北旅館同業公會副會長暨東他挽飯店(Duangtawan Hotel)飯店經理 คุณวารุณี คำเมรุ 在 6 月中受訪時表示,為讓旅客更安心前往觀光,清邁的飯店服務人員已有 980 位接種第一期疫苗,公會也著手行銷推廣,初期目標先以泰北地區為主,接續是其他已接種疫苗的本國旅客及外籍觀光客。同時持續觀察普吉島的發展,並於評估修正後移植到清邁執行,加上提高疫苗接種率,期望地方觀光產業能從此邁向復甦之路。
至於一般民眾,擔心開放後第四波疫情隨之而來的大有人在,畢竟截至 6 月 25 日,泰國全國的新增確診數仍在 4 位數,3,644 人。6 月 27 日公告自 28 日起,大曼谷地區再次封城。
回到清邁。
清邁目前總人口數約 170 萬人,根據媒體報導,2019 年地方產業收益(Gross Provincial Product : GPP)約 2 千 3 百 億,其中觀光收益就佔了 1 千億。疫情前,旅客人數每年約 1 千萬,國內外的旅客人數大概是 6 成國內、4 成外國旅客。
2020 年受到疫情影響,觀光收入減少約 57%,從機場航廈入境大概 6 百多萬人次,2019 年是 1 千 7 百萬人次。若以疫情剛爆發的 2020 年 1 ~ 2 月來比較 2019 年同期,遊客數與相關收益都減少兩成,之後更是往不見底的低谷。
從這些數字不難想見承平時期的尼曼明路、塔佩門、酒吧街等觀光區域,所受到的衝擊。有的是店面轉租、暫時結束營業不知何時再見的店家,許多從業人員被迫轉業另覓生路。在重挫下產生的問題是:「清邁是否真的要依賴觀光業?」
經常針對清邁都市規劃議題倡議的社團「เชียงใหม่ ฉันจะดูแลเธอ Chiang Mai we care」就在該官方臉書上發佈了一篇,「若清邁不依賴觀光業,那應該依靠什麼?ถ้าเชียงใหม่ไม่พึ่งการท่องเที่ยว แล้วควรพึ่งอะไร」,試圖從清邁的其他經濟收入與優勢,提問是否還有其他發展選擇,好讓清邁逐漸減少對觀光收入的過度依賴,未來經濟能平穩發展而不過於傾向單一產業,為往後可能的危機衝擊做準備。
文中以農業、文創設計、醫療、教育與科技等五項目前清邁已有的優勢來說明,大致如下:
1、永續農業、有機農業等連結農業轉型並創造高經濟價值
農業是清邁第二大經濟收入來源,氣候、土壤、水資源等都適合農作,即便是在市區都有許多永續、有機農場,甚至外送到外府販售。若能在相關知識或申請文件上給予更多協助,或許有機會將在地農場推往國際,甚至延伸至農業研究等。
2、設計師與地方的文創商機
清邁的 TCDC 規模足夠提供相關設計知識給專業人員、學生或有興趣的人一個資源/支援平台。若能由設計師的文創商品帶動地方共同參與,可望為地方開源並增加工作機會。文中以「PLAYWORK」品牌為例,由設計師設計樣式、圖案,在將其轉化成各項商品,交由清邁 Sansai 區的居民製作執行。這部分在泰北亦有其他品牌進行中。
3、醫療服務
清邁擁有泰北最完善的醫療設備,包括各級醫療院所、療養院以及專業的醫療人員,且清邁往返國際及國內航班算是便利,加上原本休閒條件佳,頂級飯店度假村可提供術後療養,無論是國人或外籍人士來說,清邁應該都是不錯的選項。如將這些條件做有效串連、系統化,應可為清邁帶來醫療服務相關的收入。畢竟醫療服務與旅遊的配套在泰國行之有年,相關照護系統或單位可以支援。
4、軟體與科技發展
根據數位遊牧網站 nomadlist.com 的調查統計,從環境、消費、生活品質、網路速度、友善包容度等條件評估,清邁在 2019 年獲選全球最適宜數位遊牧工作者的城市的第二名。在 2016 年至 2019 年間,以數位遊牧工作者身分停留清邁的人數,最高曾來到每月萬人。
從旁觀察這幾年相繼設立的公共工作空間,確實從單純硬體和辦公環境提供,增加更多研討與和國際數位遊牧社群的互動暨顧問服務。該文也提及地方教育培育出不少科技相關的人才,但終究因為就業選擇少,完成學業後多移往曼谷或新加坡而非本地。是否能協助推廣讓更多科技或軟體開發公司或團隊在清邁成立,進而在這方面增加更多商業價值。
5、教育
清邁一直以來都是泰北教育中心,各大專院校的資源相對完整,原本就是周邊外府學子選擇就學的地點。近幾年有多所大學提供國際課程,而在市區或郊區的國際學校因為學費相對親民,環境亦舒適,已吸引不少外籍人士無論是因公移居泰國或刻意將孩子送來就讀,如果有機會將部分教育系統好好經營,像短期進修、職技或專業進修、調整課程等,無論是教育英才或是增加相關收入。
文末指出,上述的規劃與政策推動、要怎麼建立更多元的商業模式且有系統的發展,得靠政府與私人企業相互支援,幫助清邁走出新方向。
坐畫藍圖不難、起走新路不易,但此路暫時不通時,要停下等待還是另覓更多可能呢?
【註】
1、限制旅遊路線(Sealed Route),將搭配自然、文化、文創設計等不同面相的景點安排。據媒體報導,行程是入境後向地方旅行社購買。
2、SHA 或 SHA PLUS,泰國觀光局與公共衛生部共同頒給的泰國健康與安全認證(Amazing Thailand Safety and Health Administration)。
【同場加映】
1、關於泰國疫苗相關新聞,請至
泰譯聞 นักแปล กระแสไทย-ไต้หวัน
敏迪選讀 https://www.mindiworldnews.com/20210621-2/
Today看世界(6/17)https://youtu.be/QEFHIxRQJHE
泰國疫苗的水之深,請勿亂踏以免掉進名為謙卑的洞裡/泰太有事嗎?https://vocus.cc/taitaiwhat/60d17327fd897800010034cb
2、清邁數位遊牧工作文,請至「關鍵評論網」
「新冠肺炎對清邁數位遊牧者的影響:簽證是最大麻煩,遠距工作趨勢卻可能帶來正面效應」 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135769
【參考資料】
เชียงใหม่ ฉันจะดูแลเธอ Chiang Mai We Care
https://chiangmaiwecare.com/chiang-mai-business
Money and Banking Thailand
https://www.moneyandbanking.co.th/article/news/travel-sand-box-high-season-170664
รีวิวเชียงใหม่ Review Chiang Mai
https://lihi1.com/VnIJ9
Bangkok Post
https://lihi1.com/lopgy
Chiangmai One
https://lihi1.com/C1wdv
bangkokbiznews.com
https://lihi1.com/ZFFew
科技新報
https://technews.tw/2021/06/16/phuket-travel-experiment-on-the-road/
#在IG看到清邁新咖啡館一直開覺得平行時空
#不急 #為了明年的春節寒假請待在家
#此為民間提問不是政府要做 #他山之石要借對 #借鏡也要擦乾淨再照
*圖片攝於 2020.6,清邁古城 ตลาดสมเพชร 後方巷內。
政府 資 通 安全 人才 培育 政策 在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發展數字經濟】
以下是今日(五月二十六日)在立法會會議上容海恩議員的提問和創新及科技局局長薛永恒的書面答覆︰
問題: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十四五規劃綱要》)提出加快數字化發展,包括打造數字經濟新優勢。《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亦提出加強在粵港澳大灣區(大灣區)內科技創新合作,而香港與廣東省雙方的當局已計劃共同加強大灣區的數字經濟創新發展。就此,政府可否告知本會:
(一)會否參考《深圳市數字經濟產業創新發展實施方案(2021—2023年)》等文件,盡快制訂含清晰目標的香港數字經濟發展藍圖;如會,詳情及工作時間表為何;
(二)在加強大灣區內數字經濟創新發展方面,政府就促進本港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科研資源在大灣區內跨境流動的工作的最新進展為何;有否制訂新計劃,在未來三年參與把大灣區打造為全球數字經濟發展高地;如有,詳情(包括時間表)為何;及
(三)來年會否就《十四五規劃綱要》列出的七個數字經濟重點產業(即雲計算、大數據、物聯網、工業互聯網、區塊鏈、人工智能,以及虛擬現實和增強現實)制訂相應的發展策略和計劃;如會,詳情為何;如否,原因為何?
答覆:
主席︰
就問題的各部分,我們現綜合回覆如下:
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特區政府)一直積極推動數字經濟的發展,並於二○一七年十二月發布《香港智慧城市藍圖》(《藍圖》),就香港的數字經濟發展訂立藍圖,構建一個世界聞名、經濟蓬勃及市民擁有優質生活的智慧香港。《藍圖》在六個智慧範疇下(即「智慧出行」、「智慧生活」、「智慧環境」、「智慧市民」、「智慧政府」及「智慧經濟」)提出了76項措施,以創新科技應對城市管理的挑戰和改善市民的生活,其中超過40項措施已經完成。
二○二○年十二月,政府公布《香港智慧城市藍圖2.0》(《藍圖2.0》),提出超過130項智慧城市措施,繼續優化和擴大現行城市管理工作和服務,期望讓市民感受到智慧城市及創新科技為他們日常生活帶來的裨益。
此外,我們在過去三年已如期落實多項數碼基建項目,包括在二○二○年九月已投入服務的新一代政府雲及大數據分析平台,及在同年十二月推出的「智方便」一站式個人化數碼服務平台。我們亦積極推動公私營機構透過開放數據以促進科研及創新,便民利民,同時協助業界拓展商機。現時,政府「資料一線通」網站發放的數據集已超過4 500個,並在二○二○年錄得超過100億次下載。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十四五規劃綱要》)明確支持香港建設國際創新科技中心,並提出在數字經濟時代下培育壯大人工智能、大數據、區塊鏈、雲計算、網絡安全等新興數字產業,提升通信設備、核心電子元器件、關鍵軟件等產業水平。同時,國家《十四五規劃綱要》亦提出高質量建設粵港澳大灣區,支持香港融入國家發展大局和與內地優勢互補。
為配合國家的發展策略,讓香港更好地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特區政府正推動一系列創科基建設施,它們的發展領域將與《十四五規劃綱要》就數字經濟時代提出上述的新興產業吻合,包括數碼港擴建計劃將加強數碼港的創科生態系統,繼續推動尖端科技發展包括人工智能、大數據和區塊鏈等;港深創新及科技園的人工智能及大數據等科技領域;以及香港科學園第二階段擴建計劃將針對人工智能等技術的相關研發活動需要。《藍圖2.0》下的措施,亦利用這些數碼科技,包括雲端運算、大數據分析、人工智能、區塊鏈、物聯網和5G等,改善公共服務,並激發業界開發更多科技創新應用。
香港在上述科技領域的科研能力一直具有優勢。根據Quacquarelli Symonds於二○二一年發布的大學排名,香港有五所大學的整體表現和工程及科技學科躋身世界百強,可見香港的基礎科研實力雄厚,而早於二○一八年根據全球最大索引摘要資料庫Scopus的統計,本港大學有關人工智能的論文在國際間被引用的次數及其影響力排名全球第三。此外,香港城市大學設有由國家科學技術部批准成立的太赫茲及毫米波國家重點實驗室,而該大學和香港大學亦分別參與建設廣東省科學技術廳批准設立,由深圳信息通信研究院牽頭的粵港大數據圖像和通信應用聯合實驗室,以及由深圳大學牽頭的粵港澳智慧城市聯合實驗室。
除科研能力的優勢,香港亦具有國際化優勢,及具備健全的知識產權保護制度,而大灣區其他內地城市則擁有先進製造業和轉化科研成果能力。因此,特區政府在過去超過15年,一直與廣東省及深圳市政府合作,透過粵港科技合作資助計劃(資助計劃)提升粵港兩地企業的生產力和競爭力。二○二○年度的資助計劃的特定主題亦與國家《十四五規劃綱要》數字經濟時代的新興產業相符,包括新一代信息技術、人工智能、物聯網、大數據及雲計算。二○二○年度資助計劃共收到211個粵港/深港共同資助項目的申請。廣東省、深圳市和創新科技署對合資格申請的單方評審均完成後,將會比對支持名單,以選定獲批的聯合資助項目。
特區政府會繼續推動人才、資金、物資、信息等創新要素的有效流動,促進科研合作,更好地發揮大灣區內不同城市的優勢互補。政府各政策局/部門及相關機構亦會積極與內地相關部委合作,推動本港的數碼經濟和創新科技發展,着力建設香港成為國際創新科技中心。
完
2021年5月26日(星期三)
香港時間12時30分
政府 資 通 安全 人才 培育 政策 在 陳其邁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大家歹勢啦!這篇文有點長,因為講到政策,我就情不自禁停不下來。
今年是高雄改制及更名的一百週年。回顧過去百年的發展,我們由名為「打狗」的漁村,數十年來成為台灣最重要的工業城市,肩負國家經濟發展的使命,如今朝向國際宜居港灣城市轉型。
今天是我就任市長以來,第一次施政報告。我提出四大優先、13個方向,考量到過去歷史、展望高雄未來,在城市轉型的關鍵時期,希望為高雄的下一個一百年,奠定堅實的發展基礎,也為市民創造更好的生活。
.
👉四大優先:
#產業轉型
•橋頭科學園區
• 亞洲新灣區設立5G AIoT創新園區、5G應用示範場域
•轉型高階製造中心(和發+仁武)
•新材料創新研發專區
•高雄表參道計畫(以車站為核心,將後驛、大連、長明、三鳳中街、新堀江、中央公園、南華、六合等商圈進行轉型改造)
•205兵工廠遷建
•打造前鎮國際級觀光漁港
#增加就業
•青年創業資源網、青年創業發展基金、青年就業超前部署(大實習計畫)
•培育專業技術人才
•鳳山中城計畫(結合衛武營國家藝術中心與周遭建軍站藝術群落的文化藝術能量,積極爭取「台灣設計研究院南部分院」、「文策院南部中心」與國家級博物館來高雄設點)
#交通建設
•積極推動捷運岡山路竹延伸線、小港林園線、黃線
•加速輕軌二階
•大眾運輸接駁MeN.Go
•綠色交通運具
•共享運具(YouBike 2.0將繼續擴增租賃站,公車式小黃將提供更彈性的預約服務)
#解決空污
•國營事業帶頭降低污染源
•持續改善空污(PM2.5 AQI橘色提醒110年目標力求降為108年的一半,281站日)
👉除了四大優先外,市府也將以13個方向來努力,帶給市民好生活。
[#真安心]
1.財政紀律 舉債減少 建設增加
2.基礎建設強化
•路平SOP(落實道路施工標準化、道路挖掘管理再精進)
•綠園道(鐵路地下化完工、拆除陸橋後,將原先的鐵路廊帶,打造成為城市中的綠園道)
•透過公民參與設計,打造共融式公園
•污水接管工程
3.強化系統防災能力
•警消設備提升
•科技辦案執法、警民合作、打擊犯罪
•治水防災(針對積淹水熱點,加速提出改善方案等)
[#顧教育]
4.學童上課有冷氣(結合綠能、節電等措施)
5.推動雙語教育
6.校園永續環境
7.提升運動環境
•友善運動環境
•以促參方式、活化閒置空間、引進民間資源,增設10個國民運動中心為目標
• 開放夜間學校戶外運動空間(預計明年6月前可完成62校)
•選手培訓獎勵與生涯發展
[#好生活]
8.在地文化 走入世界
•海洋流行音樂中心
•文化建設繼續推動(大美術館、見城、興濱、眷村文化保存)
•打造南台灣國際觀光城市
•原鄉建設與文化傳承
•友善新住民
•客家文化保存
9.減輕青年負擔—#長照、#幼托 政府都在
•興辦社會住宅(四年內預計興建/興辦至少6,000戶)
•降低托育與托幼負擔(將開辦首創全國夜間托育及臨時托育、公共托嬰中心、社區公共托育家園至110年底將可達34處)
•持續提升公共化幼兒園供應比率(預計110年公共化可達40%)
•長照服務涵蓋率提升(長照服務涵蓋提升至46.59%、1學區1日照預計111年完成達65個)
10.衛生醫療與防疫
11.社會安全網全力建構
•勞工權益維護
• 社區關懷照顧據點(111年底目標達500處)
•照顧弱勢家庭
•強化社會安全網計畫
•維護高齡者健康(肺炎鏈球菌疫苗+居家醫療交通費補助)
•毒品防制
12.建構農漁業高雄隊
•挺豬農加碼方案(發給每場養豬場消毒劑、補助養豬場除臭生物製劑、全面補助豬瘟疫苗)
•輔導農民因應價格波動
•農作物保險(市府編列1千萬預算,針對水稻、芒果、香蕉(植株/收入)、番石榴、荔枝、棗、木瓜、梨等8項農產品,補助農民參加「農作物保險」)
•漁產品輔導
13.發揮治理效能
•智慧城市推動委員會
作為高雄子弟,回饋故鄉,是我一生的理想;只要市府團隊在任的每一天,都將秉持「緊緊緊」的精神,讓高雄成為所有人都能夠實現理想、築夢踏實的海洋首都。
大港起風湧之時,高雄人從來就不怕挑戰,我們將以撼動TAKAO的精神,向前程邁進。謝謝大家。
.
完整簡報👉 https://www.facebook.com/pg/chenchimai/photos/?tab=album&album_id=36269381207017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