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常在腦袋中想像這個世界,但世界卻常與我們的想像天差地遠。心理師建議每一個人練習「書寫」,因為這就像自己替自己做分析,進入自己的思考,深層地認識「我」。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790的網紅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本集主題:「當時小明月」介紹 訪問作者:林佳樺 內容簡介: 再活一次,誤為遭棄的童年 找家的過程,就是找到自己的光 林榮三散文獎得主林佳樺 第一本散文集 「我開始記下有關宜蘭的一切;書寫時,我的心也是穿行在長長的隧道,一個人,進出一座又一座的山。」──林佳樺 ...
拾光點滴 在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拾光點滴】你仍想改變父母嗎?前提是,他們也有強烈的意願
⠀⠀⠀⠀⠀⠀⠀⠀⠀⠀⠀⠀
「親愛的H你好,你會怎麼描述曾經或是正在身處的狀態?」
⠀⠀⠀⠀⠀⠀⠀⠀⠀⠀⠀⠀
「父親出軌,離婚,媽媽過於依賴孩子,曾經兩個小孩被單獨丟在家好幾天,父母輪流離家出走。之後好幾年打官司,財產、監護權等等,身為長女的我幾乎都會陪媽媽去法院,有時候也會是列席人。家庭界線模糊,有一陣子我覺得自己這輩子一定都要以家庭為重,甚至因為內心沒辦法「拋下」媽媽一個人吃飯,所以會拒絕朋友晚上或假日的邀約,也會因為讓媽媽一個人,而對她產生愧疚感,覺得自己很對不起她。
⠀⠀⠀⠀⠀⠀⠀⠀⠀⠀⠀⠀
之後跟爸爸開始有聯絡,偶爾會出門,孩子常常夾在兩人中間,媽媽會發飆、阿姨會罵我們自私,近幾年已經不會了,但如果跟爸爸有見面,還是盡可能瞞著媽媽就瞞著。媽媽很常情緒勒索,讓我覺得自己是壞人,她是受害者,大學之前都會順著她的意走,因為覺得自己應該要孝順、要對她很好很好,大學之後慢慢發現這樣相處模式有問題,現在有時會很受不了就吵起來。」
⠀⠀⠀⠀⠀⠀⠀⠀⠀⠀⠀⠀
「你如何讓自己暫時或持續好過一些? 」
⠀⠀⠀⠀⠀⠀⠀⠀⠀⠀⠀⠀
「偶爾不理會、偶爾直接吼;跟爸爸見面就是當作沒發生過或不特別跟媽媽說;有時候會去找能夠自己一個人的空間(我們家所有的空間都是共用的 沒有自己的房間),獨處。
⠀⠀⠀⠀⠀⠀⠀⠀⠀⠀⠀⠀
但家庭界線模糊,如何幫助媽媽學會有自己的生活、不要情緒勒索,如何跟媽媽溝通,如何化解媽媽對於我們跟爸爸見面的不愉快?」
⠀⠀⠀⠀⠀⠀⠀⠀⠀⠀⠀⠀
-------------------------------------------------------------
⠀⠀⠀⠀⠀⠀⠀⠀⠀⠀⠀⠀
通常,一個完整的家庭是各司其職,爸媽展現照顧者的能力,孩子可以放心地被照顧。但這並不是基於強迫性的「扮演」,或是誰一定要變成什麼樣的人,而是基於心智發展上,小小的孩子本來就還沒有辦法理解自己和他人的情緒、思考、願望、價值觀,以及帶來的後續影響。所以對父母來說,照顧孩子是一項本來就該做的事。
⠀⠀⠀⠀⠀⠀⠀⠀⠀⠀⠀⠀
但有些父母並不這麼想,或至少,他們無暇這麼想,因為在他們的世界裡,巨大的災難不斷發生,毀滅性的衝擊迎面而來,沒有心力再去顧及孩子。相反的,父母不但沒有學會如何和孩子相處,反而將孩子視為自己的延伸物,開心就捧上天,難過就緊抓著當作浮木不放。
⠀⠀⠀⠀⠀⠀⠀⠀⠀⠀⠀⠀
大多時候是後者。
⠀⠀⠀⠀⠀⠀⠀⠀⠀⠀⠀⠀
孩子逐漸長成可以理解父母的樣子:那些父母陷落的洞,孩子擠出情感填補。那些父母身上帶的稜角,孩子挖空那個部分的自己。他以為能夠感受到緊貼的溫暖,讓這段關係像是一個家,像是一個外人口中有愛的家。
⠀⠀⠀⠀⠀⠀⠀⠀⠀⠀⠀⠀
只是,孩子也和父母越來越像,渾身坑洞與稜角,長成一個不是自己想要的樣子,卻也不知道自己是誰。
⠀⠀⠀⠀⠀⠀⠀⠀⠀⠀⠀⠀
親愛的H,看到你寫道「有一陣子我覺得自己這輩子一定都要以家庭為重...覺得自己應該要孝順、要對她很好很好」,不免替你感到心疼,那種被家庭綁住的感受好強烈,像是在說,即便犧牲自己都在所不惜。我相信你心裡的煎熬也同樣強烈,雖然還是會滿足媽媽的需要,但你自己的需要也想要被重視。我想,你對她吼,你想要她也看到你的傷口,你對她冷淡,你用沉默控訴她的情緒綁架。
⠀⠀⠀⠀⠀⠀⠀⠀⠀⠀⠀⠀
倘若父母的界限模糊,我們很難重新教育他們,畢竟他們這樣生活了至少五十年。心理治療中,我們常提及一個人的性格轉變至少需要三到五年的時間,但相反的,也不難想像五十年能將一個人的性格多麼穩固的扎根綁牢。五十年內,所有的偏執已成常態,所有的勒索都成合理。
⠀⠀⠀⠀⠀⠀⠀⠀⠀⠀⠀⠀
時間不會消彌一切,在缺乏密集反思的狀況下,時間只會將一個人的行為與思想帶往更荒涼之處,他們有可能成為萬中選一的天才,開闢出讓人追隨的新城市,但絕大多數,荒涼之處仍舊荒涼,待在那裏不走只是一種證明,證明自己當初的決定是對的,保護自己的尊嚴不受損傷。
⠀⠀⠀⠀⠀⠀⠀⠀⠀⠀⠀⠀
改變父母是一項不可能的任務,除非他們也有強烈的意願。
⠀⠀⠀⠀⠀⠀⠀⠀⠀⠀⠀⠀
那道界限需要回到你的心裡,自己畫出來,並瞭解必須遵守的原因。一旦跨越了,那並不是媽媽不改變,而是你被媽媽改變了,這不是你的錯,就像每一個孩子最初的渴求:想要一個完整的家。所以孩子去變成媽媽想要的樣子,也想要媽媽可以變成自己想要的樣子。只是,從媽媽身上得到的回饋卻是:「你都站在你爸那邊」、「你這個不孝的孩子」、「你長大了就不要我,我會去跳樓給你看」。
⠀⠀⠀⠀⠀⠀⠀⠀⠀⠀⠀⠀
我們都曾天真地認定,愛是相互尊重且平等,卻容易忘了每個人對愛有不同的標準。
⠀⠀⠀⠀⠀⠀⠀⠀⠀⠀⠀⠀
你可以當作媽媽的保護者,只是你也要清楚,這是出自愧疚或是心甘情願,可能兩種都有,每一個行為中的比例不同,而每一個行為都將決定,日後帶給你更多的匱乏或是滿足。
⠀⠀⠀⠀⠀⠀⠀⠀⠀⠀⠀⠀
祝福你。
⠀⠀⠀⠀⠀⠀⠀⠀⠀⠀⠀⠀
#臉書置頂文章瞭解拾光計畫
拾光點滴 在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拾光點滴】當憂鬱來臨時,你的心裡可否有人而不孤單?
⠀⠀⠀⠀⠀⠀⠀⠀⠀⠀⠀⠀
「親愛的河豚你好,你會怎麼描述曾經或是正在身處的狀態?」
⠀⠀⠀⠀⠀⠀⠀⠀⠀⠀⠀⠀
「行屍走肉,想求救,可是怕丟臉、怕別人接不住自己那樣巨大的悲傷、怕別人被自己的負面情緒影響。覺得自己是累贅、沒有人是真正愛自己的。」
⠀⠀⠀⠀⠀⠀⠀⠀⠀⠀⠀⠀
「你如何讓自己暫時或持續好過一些? 」
⠀⠀⠀⠀⠀⠀⠀⠀⠀⠀⠀⠀
「聽歌發呆,自己大爆哭一波。
⠀⠀⠀⠀⠀⠀⠀⠀⠀⠀⠀⠀
找朋友待在同個空間,儘管對方沒說話也知道有個人在。在情況好一點的時候,跟身邊的朋友講好某個暗號,只要自己掉下去,傳特定貼圖或是打特定暗號,對方就可以馬上知道自己需要幫助(這樣可以不用一直想著要怎麼跟別人說,導致最後都不敢找人求救)。
⠀⠀⠀⠀⠀⠀⠀⠀⠀⠀⠀⠀
但有人得過憂鬱症之後沒有再復發的嗎......?我按照醫生的指示規律生活+運動+穩定服藥,用藥將近2年最後成功停藥了,雖然查的資料顯示還是有蠻高的復發機率,但很不希望自己再經歷一次那樣的深淵。」
⠀⠀⠀⠀⠀⠀⠀⠀⠀⠀⠀⠀
--------------------------------------------------------------------------
⠀⠀⠀⠀⠀⠀⠀⠀⠀⠀⠀⠀
你能夠讓自己獨自爆哭一波是件很不容易的事呢!這通常代表內心有個穩定的力量,雖然還很微弱,但至少某些時刻,不再那麼害怕爆炸性的情緒竄升。
⠀⠀⠀⠀⠀⠀⠀⠀⠀⠀⠀⠀
精神分析中,#獨處代表我們內心能夠存放一個具安撫性的人事物的能力。
⠀⠀⠀⠀⠀⠀⠀⠀⠀⠀⠀⠀
它可能是外來的音樂、圖畫、影像,得以釋放內心的不安,你不害怕被這個人事物所傷害,不擔心被它所拋棄,你可以讓自己停留且身處其中。另一方面,也可能是藉由內在的想像,它可能是童年縮在被窩的溫暖、從爸爸那得到的幾句鼓勵、曾經和前任相處的安心感,這些正向經驗被你吸收,大多是無意識的,但在最需要的時刻從心底跑出來,緊拉自己一把。
⠀⠀⠀⠀⠀⠀⠀⠀⠀⠀⠀⠀
#孤單與人無關,#而是我們內心是否具備存放與回播的能力。如同獨處並不分有沒有人在現場,只是有人在旁邊,能讓我們更相信心中的感受,明確地知道自己並沒有被拋棄。
⠀⠀⠀⠀⠀⠀⠀⠀⠀⠀⠀⠀
對於深陷憂鬱的人來說,世界一片漆黑,就算原本有很多交心的朋友,可能也會在忽明忽暗的心智狀態中,感到其他人忽遠忽近。這是一種很可怕的感受,原本相信的人際關係變了樣,開始懷疑自己是否值得被愛,懷疑他人是否會在身邊陪伴而不離開,也懷疑生命是否最終要獨自萎靡凋零。
⠀⠀⠀⠀⠀⠀⠀⠀⠀⠀⠀⠀
我們需要重要他人陪伴,有些時刻甚至需要他們的保證,這很正常,因為我們內心沒辦法確定的時候,就需要倚靠外在的力量協助。這也是讓漆黑的世界中,再次照進微光的途徑。
⠀⠀⠀⠀⠀⠀⠀⠀⠀⠀⠀⠀
對一個人來說,當他陷入極度不安,有時就像是退化為對世界陌生的小嬰孩,他需要媽媽的安撫,當他對世界感到畏懼而哭鬧時,媽媽能夠在身邊抱抱他,搖晃地哄哄他。每一次的陪伴都在建立他對「人」的安全感,每一次安撫也都在修復他對「人」的信任感。不斷累積與人相處的好感,直到我們慢慢長大,才能對世界的挑戰有足夠的信心,且知道自己不行時,還有他人可以依靠,可以再次縮進懷中。
⠀⠀⠀⠀⠀⠀⠀⠀⠀⠀⠀⠀
體悟到愛人不會離開,令我們感到大大的釋懷。
⠀⠀⠀⠀⠀⠀⠀⠀⠀⠀⠀⠀
只是這些陪伴、安撫與修復的過程,並非一蹴即成,也並非過了某個階段就不再需要,因為我們內心始終有個孩子,偶爾會挫折,常常會沮喪,生命的無常迫使空虛寂寞席捲而來,也當然會再次感到憂鬱焦慮,但未必是重鬱症。
⠀⠀⠀⠀⠀⠀⠀⠀⠀⠀⠀⠀
內心的孩子需要被抱抱、摸摸頭,重新想起過去累積的安全感與信任感。
⠀⠀⠀⠀⠀⠀⠀⠀⠀⠀⠀⠀
而剛開始或許不會這麼快,就像河豚你所做的,讓那些你愛的人待在身邊,靜靜的,這是個很好的方法,也替你開心有這些人的存在。
⠀⠀⠀⠀⠀⠀⠀⠀⠀⠀⠀⠀
這是我們介於遠離他人與親近他人之間的過渡空間,不會被強迫接受嘮叨和建議,卻也能知道被在乎。這個過渡空間的擴展,是一個人邁向成熟的重要條件。它讓我們不再是黑白分明的兩極化思維,而是可以涵納更多不確定性,可以看清世界的混沌屬性,然後,真實地認識自己與他人在世界中的樣貌。
⠀⠀⠀⠀⠀⠀⠀⠀⠀⠀⠀⠀
巨大的悲傷像是泡泡,我們看見自己被扭曲的倒影,也誤以為那就是永久的自己。你不必急著把泡泡戳破,因為倒影或許想告訴你一些事情,是過去平面的鏡子不曾提起的。聽聽它的聲音,試著用公平與溫柔回應。
拾光點滴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本集主題:「當時小明月」介紹
訪問作者:林佳樺
內容簡介:
再活一次,誤為遭棄的童年
找家的過程,就是找到自己的光
林榮三散文獎得主林佳樺 第一本散文集
「我開始記下有關宜蘭的一切;書寫時,我的心也是穿行在長長的隧道,一個人,進出一座又一座的山。」──林佳樺
「床前明月光,疑似地上霜」,故鄉一直是寫作者追逐的光點,回到自身,找到根源,並更理解自己的故事。林佳樺生長於宜蘭,四歲時因父親患病,家中三姊弟,只有排行第二的她離開原生家庭,被送往宜蘭三星大洲村的外公外婆家。分離的焦慮、恐慌,懷著似乎被父母遺棄的忐忑,埋下成長的不安;四十歲再度回頭,用書寫擁抱內心自卑與匱乏的小孩……
但,書寫文學可以療癒嗎?回家的路只有一條嗎?林佳樺一次次揭開結痂的疤痕,唯有面對彼時傷痛,找到家的路,才發現原來,無處不是家;只是,至今,仍在尋覓。
■卷一「石磨記」:
以鄉下藥鋪子為主,回憶在外公外婆三合院所歷經的點滴,跟著外婆以石磨碾豆米、抓藥包材、曬藥種蔥。她的童年是一枚酸甜回甘的仙楂片。
■卷二「吹笛人」:
寫三合院外的村里庶民,已消逝的閹雞師傅、撿拾荒物的鄰人、沉迷於方城之戰的表哥等,紀錄家鄉今昔變化、家族鄰人從事的行業變遷與時代的興衰。
■卷三「時鐘路」:
回鎮上父母家後,重新與父母、姊弟磨合生活,找到自己在原生家庭的位置,也寫下回到鎮上後,感受到小鎮與村裡的同與異。
■卷四「捉迷藏」:
是以書寫與作畫捕捉飄動的心靈,在藏與被找到之中,幽微的放置自己的故事。每次書寫,都是乘坐時光機,到過往歲月挖鑿,找尋殘骸、碎片……
作者簡介:邱家宜
一九七四年生,宜蘭人,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現職台北市立萬芳高中國文老師,任教十八年。
一名時間空間被切割零碎的平凡婦女。常走在繞的路上,幸賴將就居,在彎路上指引了一道光。喜歡書寫的自己,更喜歡閱讀時的自己。曾獲林榮三文學獎散文組二獎、旺旺時報文學獎散文組三獎、教育部文藝創作獎散文組佳作等。作品散見《幼獅文藝》、《聯合報》、《自由時報》副刊、《中國時報》人間副刊等報章雜誌。
出版社粉絲頁: 有鹿文化.閱讀有路
請大家支持,我全部六個粉絲頁
李基銘主持人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ee
李基銘新聞報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happy
李基銘的影音頻道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video
漢聲廣播電台「fb新鮮事」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vhbn
漢聲廣播電台「快樂玩童軍」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scout
漢聲廣播電台「生活有意思」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ife
拾光點滴 在 43個步驟的露營起步走| 大山拾光露營地 - YouTube 的推薦與評價
... 露營的步驟也會有多有少,但是偶爾做一次這種影片主題,回顧一下露營的點滴,感覺又回到了露營瞬間的感覺。 這支影片回到二訪大山拾光的那一天。 ... <看更多>
拾光點滴 在 #拾光點滴 - Explore | Facebook 的推薦與評價
Log In. Forgot Account? #拾光點滴. #拾光點滴. You are currently offline. Refresh.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