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台灣最權威的古典音樂樂評家焦元溥,也是倫敦國王學院音樂系博士,聽完陳毓襄演奏柴可夫斯基第一號鋼琴協奏曲寫下的樂評。
上回在衛武營聽陳毓襄彈奏Rachmaninoff 3時,焦元溥坐在我身旁,曲罷時,我驚嘆不已,回頭看元溥,他更激動地説不出話,好似要掉淚,好似不只如此。
他們彼此相識已三十年,焦元溥從高中時期一路崇拜陳毓襄。後來陳毓襄在波哥雷里奇大賽得了冠軍。之後夫婦又收她為弟子。在波哥雷里奇夫婦教導之下,陳毓襄被要求當一個好罁琴家,就是要奉獻藝術,不要到處比賽,不刻意求名利、包括掌聲。幾次波哥雷里奇不能演出時,另一個老師也是波哥雷里奇的太太會建議找陳毓襄上場:波哥雷里奇始終Say No!
他疼愛陳毓襄,但希望她可以不要太快出名,迷失於掌聲。好像一種武林學派,必須靜心山中苦修苦練,到中年時仍能不斷突破,才能「下山」,成為真正大師級鋼琴家。
昨晚聽陳毓襄演奏柴可夫斯基第一號鋼琴協奏曲,結束後我們倆人都説不出話來。
這首大家耳熟能詳的曲子,在陳毓襄的指尖下,有了完全不同的力量和浪漫。我們不想點名,但在我們腦海裡有好幾位國際巨星級的鋼琴家皆曾演奏相同曲目,但我們都認為陳毓襄超越了這些國際巨星。
*焦元溥這幾個月來已經聽了她演奏布拉姆斯第一號、拉赫曼尼諾夫第三號鋼琴協奏曲,還有李斯特全本《超技練習曲》(半私人場),貝多芬第五號鋼琴協奏曲⋯⋯但這場還是令他震懾。
他説:太久太久沒有聽到這首協奏曲被彈成這樣:風馳電掣的速度加上極其巨大的音量,卻又維持音色的美質。當陳毓襄演奏幾段著名的八度獨奏時,感覺附近聽眾都不由自主地往後仰(真的是音浪太強)。無論強音弱音,該清楚的每個音都清楚,包括繞指頭的難纏小音符。
第三樂章第二主題最後以管弦總奏與鋼琴出現時,今晚是焦元溥此生聽這首曲子現場演出中,唯三鋼琴家能彈出漂亮音色,聲響又能完全穿透樂團而出的演奏(前兩場是Grigory Sokolov和陳毓襄的老師Ivo Pogorelich)。
磅礡壯闊與精雕細琢可以合而為一,衆人不管內行外行都聽到目瞪口呆。
她起音一絲不苟,下手直接果斷、沒有任何妥協。強大的音樂能量,讓她的詮釋具有雄辯滔滔的說服力,而她對歌唱樂句的琢磨以及在旋律線條中流露的柔情,又能平衡其技巧所帶來的震撼。
*回想陳毓襄的老師老是要她等一等,繼續苦練,好像知道會有那麼一天,某一刻,她自然會征服眾人的耳朵!
*從去年八月到現在,陳毓襄創下臺灣歷史紀錄:各大交響樂團演奏邀約不斷,票房又全售罄。不必靠商演、商業集團送票,⋯⋯在疫情持續的2020-2021,台灣成為世界音樂之都,而我們忘記了時間,只在追星陳毓襄,一首又一首的協奏曲中,沈浸、喜悅、衝擊、陶醉、享受一個孤苦年代中奢侈的古典音樂之美。
音樂本身的衝擊當然不是惟一。
聆聽演奏之外,陳毓襄也分別啟發了我們的人生。
我總是工作比他人認真,以為自己奉獻不求回報:遇到陳毓襄這位音樂苦行僧,卻永遠亮麗、典雅笑著,從不訴苦,不道音樂界長短,不外求虛名。而她的面貌愈老卻愈美,每日苦練八小時鋼琴的結果,身材也愈來愈結實。她總是彈得滿身大汗,用老師教她的獨門呼吸運氣法推音,她的手也因此不會受傷,那個力道來自於她修練近三十年的內力,而非敲琴。
陳毓襄本是一個有特殊天分的鋼琴家,但她從來沒有放過自己,以此為滿,她不斷學習,從不間斷的努力與意志力,持續自我鍛鍊,到現在已經50歲的她,琴藝仍在進步,不斷探索走入鋼琴功夫最高深的秘境。
*我和元溥都説她的典範,逼問我們也回過頭來審視自己,想想自己,我們的人生還能做什麼,是否能為自己做到全力以赴?
*她不只是一名音樂天使,更是令人感動的藝術探索家。
終生,不間斷,不求虛華回報的藝術家。
拉 赫 曼 尼 諾 夫 第 二 號鋼琴 協奏曲 第 二 樂章 在 文茜的世界周報 Sisy's World News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鋼琴家陳毓襄與Rachmaninoff 的傳奇致命邂逅》
*我曾經詢問陳毓襄,如果這一生她必須挑選一首曲子,當人生最愛,答案是什麼?
*她難得輕柔的聲音,幽幽地回答:Rachmaninoff 3。才二十歲,為了學好這首曲子,1992年她不計任何代價,用盡方法拜師Horowitz生前惟一主動收的學生Bryon Janis,彈奏Rachmaninoff 3。她想學到Horowitz 對此曲的詮釋方式。
Horowitz Rachmaninoff 3
https://m.youtube.com/watch?v=D5mxU_7BTRA&t=613s
文茜的異想世界訪陳毓襄:
https://m.mixcloud.com/ari108/%E5%B0%88%E8%A8%AA%E9%99%B3%E6%AF%93%E8%A5%84-%E6%8B%9C%E5%B8%AB%E5%AD%B8%E7%90%B4%E7%9A%84%E6%95%85%E4%BA%8B%E4%BB%A5%E5%8F%8A%E4%BB%8B%E7%B4%B9%E7%9B%B8%E9%97%9C%E9%8B%BC%E7%90%B4%E6%A8%82%E6%9B%B2-12%E6%9C%88%E7%AC%AC5%E9%80%B1-%E6%96%87%E8%8C%9C%E7%9A%84%E7%95%B0%E6%83%B3%E4%B8%96%E7%95%8C/
*陳毓襄2021年初本已忙碌的進行「天鵝湖」新年巡迴音樂會,彈奏柴可夫斯基第一號鋼琴協奏曲,共四場,1/14日今晚輪到台北埸,我們一群朋友包括蔡琴、梁靜茹、魏崢、跨越醫界、建築師、藝術界⋯⋯都帶著朝聖心情去「瞻仰」她。
*寫瞻仰,是敬重但也是驚嚇。因為1/30-31她將進行一場幾乎不可能的「死亡任務」:正常的鋼琴家應該會手殘、或是死在舞台上。
台灣各大媒體均報導她將在1/30,台北國家音樂廳從下午到晚上,彈奏「Total Rachmaninoff 」。
下午獨自一人演奏Rachmaninoff 1, Rachmaninoff 帕格尼尼主題狂想曲,還有Rachmaninoff 2. 這只是當天下午:晚上,先由台灣在聖彼得堡鋼琴大賽得冠軍的新秀林冠廷演奏Rachmaninoff 4,然後陳毓襄再上場壓軸演出Rachmaninoff 3. 她一生的最愛,也是鋼琴曲之最。
*這個「死亡任務」來自於疫情的冤美,本來要來台演出的俄羅斯國寶級鋼琴家馬祖耶夫因為疫情取消行程,在全亞洲誰能接下這個任務?國台交很快的腦海裡浮現一個名字:陳毓襄,非她莫屬。
這個死亡任務,台灣各界媒體均主動報導:因為它是十年一遇的古典音樂界大事。
「陳毓襄代打消息一出,網路上不少樂迷直接說這場不需要退票,直接聆聽一樣精采。考量音樂家與樂迷安全,馬祖耶夫(Denis Matsuev)無法成行,但「代打」的陳毓襄火花四射,一定能讓樂迷有所收穫。
陳毓襄表示,這是她接過代打演出最瘋狂的挑戰,「這些協奏曲過去就經常演出,也都在俄國登台過,但是在一天內2場音樂會全部演出,這會成為我演出生涯的重要紀錄,我決定接受。」
陳毓襄說,拉赫曼尼諾夫的「第三號鋼琴協奏曲」是他所有協奏曲中最難的一首,長達45分鐘的協奏曲,鋼琴從樂曲開頭就開始彈奏貫穿到尾,除了「第二樂章」有一些些喘息,其他時間鋼琴幾乎都在演奏。
陳毓襄回憶,她22歲時受邀與國台交前身台灣省交合作柴可夫斯基「第一號鋼琴協奏曲」,指揮是當時團長陳澄雄,這首樂曲跟著她在台北、基隆與台中演出。這首協奏曲也是她19歲隻身前往莫斯科參加柴可夫斯基國際鋼琴大賽的決賽曲,至今陳毓襄仍然保持唯一挺進柴可夫斯基國際鋼琴大賽決賽的台灣鋼琴家紀錄。三年之後,之後她以Rachmaninoff 3取得進入波哥雷里奇鋼琴大賽的資格,23歲羸得冠軍:並受前總統李登輝邀請回台,於總統府舉辦音樂會,轟動全台。她是台灣第一個在國際鋼琴大賽得首獎冠軍的鋼琴家,而且才23歲,波哥雷里奇鋼琴大賽當年是國際比賽中獎金最高,沒有年齡限制的音樂比賽。
https://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210111000502-260111
https://ent.ltn.com.tw/amp/news/breakingnews/3407191
https://www.cna.com.tw/amp/news/acul/202101050271.aspx
*1/31隔一天,陳毓襄如果還活著,在台中霧峰和國台交再一起演奏柴可夫斯基。
*從宣布馬祖耶夫不來那天起,我每天上網,雖然那天又是「該死的星期六」我的世界周報上班日,我還是想搶票給朋友,尤其下午場。聆聽一場可能十年都不會再重現的瘋狂經典音樂會⋯⋯可惜觀眾太聰明了,沒有人退票:晚上也只剩下一些後排座位。
*陳毓襄形容Rachmaninoff 為什麼在鋼琴界這麼受歡迎?因為這位曠世奇才的鋼琴曲目,尤其Rachmaninoff 3用盡了所有鋼琴的技巧,尤其最後近兩分鐘,此時整埸的演奏已經耗盡了演奏家的體力,整曲近45分鐘,中間交響樂團演奏鋼琴家可以喘口氣手休息不到兩分鐘,終了第43分鐘左右,進入最高潮、最快速、奔放的Deady45 seconds,許多鋼琴演奏家在這裡即失手⋯⋯演奏者必須克服這段瘋狂、激情、垂死、哀鳴、速度及琴音不斷的加快加大的45秒,然後才從降D小調轉為降D大調,鋼琴家最後得用盡一切的呼吸及力量如飛躍般完成這首曲子。
*陳毓襄認為所有綱琴家詮釋這首曲子最好的是Horowitz ,但1992年她20歲,Horowitz 已經過世,她想學Horowitz 的祕訣,於是用盡全力及方法,拜師Horowitz 惟一的弟子Bryon Janis . 從此不斷精練三十年。所以我們才此生無憾,可以在台灣聆聽一位國際傑出的鋼琴家彈奏Rachmaninoff 3。
*根據台灣音樂百科全書活人焦元溥,他告訴我Rachmaninoff 最難的不是技巧,而是詮釋及音色。有些人用敲琴的方法,可以彈完,流暢卻不動人:弱一點的彈Rachmaninoff 1&2可以,3就不行了。
陳毓襄的師父之一:Byron Janis Rachmaninoff 3:
https://m.youtube.com/watch?v=YUkvgg4gZI4
* 去年12/12日,是我15年又三個月第一個休息的星期六,我把它獻給了陳毓襄,獻給了Rachmaninoff 3,獻給了衛武營。即使現在重新聆聽,整曲樂聲琴音好像奔波一生的侯鳥,找不到棲息之地,牠展開受傷的翅膀,飛越波光粼粼的大海,穿越夕陽餘暉,飛越山嶺尖銳的山脊,山谷下溫柔的溪水,天空相伴的雲朶,一一飄離,⋯⋯
這一生,最後的凝視,穿越,翻滾、飛過⋯⋯
侯鳥沒有淚水,但牠以高昂密集的鳴叫,詠嘆也告別牠依戀的大地⋯⋯
末了,在詠嘆的最高音時,墜落。
筆直地墜落。
——「珍貴影片來源:高雄市交響樂團」
鋼琴/陳毓襄
曲目/拉赫曼尼諾夫:第三號鋼琴協
奏曲
演出/高雄市交響樂團
指揮/楊智欽
日期/2020.12.12(六)19:30
地點/衛武營音樂廳
拉 赫 曼 尼 諾 夫 第 二 號鋼琴 協奏曲 第 二 樂章 在 對我說髒話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這個小哥今天有演奏。
“拉赫曼尼諾夫《第3號鋼琴協奏曲》被譽為「世上最艱難的演奏曲」,連拉赫曼尼諾夫也說這部作品太耗心力和體力,「我把這部作品寫得跟大象一樣。」
但沒有任何一個鋼琴家可以拒絕這個鋼琴曲中的聖母峰,28歲的丹尼爾‧特里福諾夫20歲開始演奏拉赫曼尼諾夫,演奏這部作品需要靈活的肩膀與發達的肌肉,鋼琴家閉上眼睛,跳入游泳池,在2米深的蔚藍之中,想像著鋼琴就在面前的泳池,揮動著手臂,他克服浮力,也克服了拉赫曼尼諾夫,水底下的鋼琴家馴服了大象,成為當代最受矚目的古典鋼琴演奏家當之無愧。
網路上搜尋丹尼爾‧特里福諾夫(Daniil Trifonov)與《莫扎特第23號A大調鋼琴協奏曲》,會跑出如下影片:一名男孩坐鋼琴前,頭髮蓬亂,臉頰略顯嬰兒肥,看上去宅宅的、矬矬的。男孩彈琴駝著背,身體搖搖晃晃,前俯後仰,某些時刻,因為擺動過於激烈,下巴簡直要頂到琴鍵了。可是手指在琴鍵上飛快游移,周遭氣流瞬間被他改變,琴聲悠揚宛若天籟,他的額頭和鼻尖都是汗,但臉上掛著笑,真心享受演奏。樂章在一長串纖細脆弱的音調中結束,敘事者內心千百種柔情打轉,戛然而止,欲語還休,莫扎特樂譜中那些幽轉的短句,在宅男手中變成了一聲聲的嘆息。
影片是以色列魯賓斯坦鋼琴大賽實況錄影,上傳日期是2011年6月15日,過了這一天,丹尼爾‧特里福諾夫的命運將徹底改變。
他1991年出生於俄羅斯下諾夫哥羅德,父母皆為音樂家,5歲學琴,10歲歲登台彈奏協奏曲,少年時代讀莫斯科格涅辛音樂學院,18歲赴美克利夫蘭,拜師鋼琴名家謝爾蓋.巴巴揚。2010年,他在蕭邦國際鋼琴比賽初試啼聲,獲第3名,隔年,先後在魯賓斯坦鋼琴大賽和柴可夫斯基鋼琴大賽獲金牌。
頂著鋼琴大賽冠軍頭銜,擠進職業演奏家的行列,這樣的人不少,但像特里福諾夫這樣,迅速成為古典音樂界巨星,卻是鳳毛麟角。他是各大頂尖樂團樂季的常客、每年進行大規模世界巡演,古典鋼琴家出專輯就是出專輯,但他不同,去年獲葛萊美最佳器樂演奏獎之後,他發片還要拍MV,規格比照流行歌手。魯賓斯坦鋼琴大賽後的第2,134天,他跟著義大利聖西西里亞管弦樂團來台演出。昔日的阿宅如今是古典樂界的鋼琴金童,他站在我們面前,黑色西裝外套、寶藍色線衫、金框眼鏡,閃光燈在他身上此起彼落地閃爍著。
他被古典樂權威雜誌《音樂美國》選為2019年度藝術家,琴藝被拿來和年輕的李希特和霍洛維茲相提並論,大前輩阿格麗希讚美他:「他具有令人難以置信的精湛技巧,他的指尖有柔情和魔鬼二面,我還未聽過這樣的音樂。」記者會上,主持人在他身上加諸一頂又一頂的冠冕,但他低著頭,盯著地板瞧,手指不自覺地敲打節拍,彷彿這一切都與他無關似的。
專訪本來排定在記者結束後,一小時的時間內訪問加拍照,但經紀人說,特里福諾夫先生今天還沒練琴,訪問說取消便取消了。對他而言,彈琴是這個世界上最重要的事,特里福諾夫的專注在樂壇上極其出名:有一次,他在葛濟夫指揮倫敦愛樂交響樂團的音樂會上,中途停電了,他坐在台上,毫不猶豫地在黑暗中繼續演奏;有一次,他上完瑜伽課被台階絆倒了,摔出輕微腦震盪,但仍堅持上台;還有另外一次,他手腕受傷,但打著繃帶就在倫敦完成獨奏會⋯⋯
訪問推遲到他練琴結束,在回到飯店之後,吃晚餐前進行,採訪時間約莫是一曲《莫扎特第23號A大調鋼琴協奏曲》的長度。因為這次演奏拉赫曼尼諾夫《第三號鋼琴協奏曲》(以下簡稱《拉三》),第一個問題即是第一次演奏《拉三》的心情?「我接觸拉赫曼尼諾夫其實非常的晚,大概20歲左右吧,彈《帕格尼尼主題狂想曲》,那已經是到美國的時候,第一次聽到《拉三》應該是12、13歲的時候,看了一部電影《鋼琴師》(Shine)。 這首曲子不但技巧上很難,而且相當複雜,但卻是拉赫曼尼諾夫真實內心的表達,曲子充滿自我懷疑、痛苦,心理跨度很大,要將不同的情緒合而為一,演奏《拉三》是非常艱鉅的任務,演完之後,會讓音樂家感到非常虛脫,但我相信沒有人可以拒絕拉赫曼尼諾夫。」
水中彈奏 練延展性
是了,當然是《鋼琴師》了。這部1996年出品的電影,描述澳洲鋼琴家大衛‧赫夫考(David Helfgott)和父親之間的衝突,赫夫考在比賽中演奏父親從小就想讓他演奏的《拉三》,結果精神崩潰。該作品以其濃烈的情感表達和艱深的演奏技術聞名於世,常被認為是「最難演奏的鋼琴協奏曲」,連作曲家本人拉赫曼尼諾夫也說這部作品太耗心力和體力,「我把這部作品寫得跟大象一樣。」據說拉赫曼尼諾夫在首演之後,也因為太過疲累,而拒絕了觀眾的安可。
但沒有任何一個鋼琴家可以拒絕這個鋼琴曲中的聖母峰:「當我來到美國,我試著分析拉赫曼尼諾夫的音樂,發現詮釋這部作品需要靈活的肩膀與整個上半身的肌肉。然後我開始在游泳池中練習彈奏拉赫曼尼諾夫。」
以為自己聽錯了,但鋼琴家確實是這樣說的:「沉入水中,想像著鋼琴就在面前游泳池中,每一個抓水、划水,練習身體延展性,也可以掌握音符之間的距離,了解到從這一個點移動到另一個點需要多少力量。說這首曲子是寫給大象,這樣說法太不優雅了,但它確實很耗費體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