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晚十點的陽光海岸♫ ♪⚘2021.09.24.
CanCheers.org
一開始照往常在陽光海岸的音樂與實錄海聲之中分享著近日的濱海生活~
昨天的滿潮·小浪·日正當中·海泳的極致饗宴 ༺༒ 想像自己是一朵玫瑰
大口喝水 大啖陽光與空氣……
(只要穿好長袖泳衣,備好帳篷,絕對不用擔心灼傷😊)
游完後一陣滿足,不自覺地創意浮現…期待2022薇劇場將有海洋與植物帶給我的靈感創作
𓂂𓏲✿𓂃 *·. 𓂂𓏲 ࿐ ♪♫♩♬ ੨ ·͙̥‧‧̩̥·൯ⅈсⅇ ⅆ੨ƴ˚
接下來分享兩張美麗的音樂作品與一本植物繪本回憶書~
1. #馬友友 Yo-Yo Ma (大提琴)
凱瑟琳‧史托特Kathryn Stott (鋼琴)
#Songs_of_comfort_and_Hope
🦚 十九座葛萊美獎的肯定,疫情肆虐之下最療癒的錄音。
收錄廿首雋永經典
https://smet.lnk.to/JtwpGGHi
2020年全新錄音《大地之歌》,在克服諸多艱難險阻的考驗之後,終於如期問世。選曲橫跨古今中外全球五大洲,收錄來自華裔音樂家吳彤創作的《遠山》、《檐頭雨》;最膾炙人口的愛爾蘭民謠《丹尼男孩》、《夏日最後玫瑰》;南美智利「民謠之母」比奧萊塔‧帕拉的《感謝生命》、象徵美好希望的美國電影歌曲經典《彩虹的彼端》。
其中一首最為打動我的,是 #拉赫曼尼諾夫-美好的地方 (Zdes’ khorosho)
https://youtu.be/bcBcXV3lmKs
當我看了作品故事才知道為何是我的最愛!原來這是根據一首描繪夕陽景色的詩譜寫的作品,對於365天都熱愛看夕陽的我而言,如遇知音每每沈醉……
透過音樂,自然和過去與未來、和世界、和自然萬物有了連結。不管身在哪裡,正在經歷什麼樣的情緒,一起閉上眼睛,讓音樂帶你去想去的美好地方。
🌹
2.入圍即肯定傳藝金曲獎最佳跨界專輯與最佳編曲
純粹探戈樂團:「#逆時針3分鐘」。
純粹探戈樂團 Orquesta Siempre Tango
以手風琴(Alvin程希智)、鋼琴(Kate程憶嵐)、大提琴(Annie張道文)為主要編制,呈現出豐富又具強烈情感張力的旋律。
成軍10年的他們,除了各自遠赴國外深造,不設限的態度也讓音樂發展非常多元。
「逆時針三分鐘」代表著探戈文化中不可或缺的要素:「舞會」以及「思念」。在探戈舞會裡,人們以逆時針方向在黑白相間的舞池中行進,在每首短短三分鐘的曲子裡,品嘗著思念與愛慕。本張專輯以逆時針象徵時光倒流。而專輯裡,以創作或改作收錄了9首耳熟能詳的台灣老歌,並融入各式曲風,如古典、爵士、拉丁、流行、電音….
除了三位團員參與錄音,還有優秀的音樂家好友們跨刀:
金曲歌王謝銘祐在 “欲行佗位去” 這首歌中留下蕩氣迴腸的口白與戲劇張力的嘶喊…
台灣探戈歌后 彭靖惠為專輯演唱 “白牡丹之戀” 以及 “思慕的人”,絕美的情感詮釋….
活躍爵士流行樂界人氣歌手薛詒丹(阿丹)為專輯演唱 “月夜愁”,清新婉約…
跨界小提琴家蘇子茵 為 “綠島夜未央”、”鑼聲若響” 增添了澎派張力…
全能的 Toshi Fujii 藤井俊充,為 “綠島夜未央”、”痞子戀歌”、”月夜愁”、”鑼聲若響” 擔綱打擊與電貝斯,創意與技巧超級絶倫…
探戈低音大提琴家陳美君為專輯錄製 “白牡丹之戀” 與 ”思慕的人”,強大的生命力令人讚嘆...
編曲家 陳歆儒為 “欲行佗位去”的原編曲補上精彩的電音特效,神奇的餘音繞樑….
博客來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20219960
誠品線上 https://www.eslite.com/product/1003292712681942710004
🌞
🌿🌿🌿
3. 「#有植物的美好日常」
以前去海邊的焦點總在光與海天之間
自從朋友送了我八棵玫瑰樹🌹
每天早上開始澆花...薄肥勤施…剪枝除蟲…展開與玫瑰的心情對話…
某天早餐後去海泳,突然想帶這本「有植物的美好日常」出門,直觉它會給我一些靈感;
果不其然,在小風浪裡游了好幾趟,擁抱海洋,感受湛藍色的滋養之外,回想著花兒與綠葉互相支持生長的關係,也像與這片海洋共生榮景的各類生物植樹及林立的店家....
以前會在店外看Menu或搜尋網評,這天突然想選一間植物妝點最美的店家吃午餐~
因為種花心得啟發,如果能耐心培育植物,應該作食物的能量與味道不會太差⋯結果真有符合預期,凱撒沙拉🥗濃淡合宜,湯也順口,而且巧的是好友賢伉儷竟然也從台北過來..走了進來…原來她也是植物的愛好者~🌿🌿👋👋💕
随著作者的繪本图文,似乎我也享受了一段悠閑又寧靜恣意的午后時光….
༒༻ ℒ☕ѵℯ 🍂
❀゚🌹 ࿐*・゜゚・。🍃 ♪♫♩♬
𓂂𓏲✿𓂃 *·. 𓂂𓏲 ࿐ ੨ ·͙̥‧‧̩̥·൯ⅈсⅇ ⅆ੨ƴ˚
陽光海岸♫ ♪ ☀️ ⚘ 2021.09.24.
CanCheers.org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4萬的網紅Dd tai,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演奏:奧地利維也納愛樂樂團 Play: Wiener Philharmoniker 指揮:(印度)祖賓•梅塔 Conductor: Mr.Zubin Mehta 1.(奧)約翰•施特勞斯 - 維也納的血統 J. Strauss - Wiener Blut (Waltz) 2...
拉赫曼尼諾夫鐘 在 古典好好聽 Classicalmusic to go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曙光
汪奕聞2021鋼琴獨奏會
古典好好聽名家系列
COVID-19 疫情爆發至今一年多,重創全球各大產業,也影響(改變)了我們的生活,直到近期疫苗問世後才看見些許曙光。
這場音樂會的選曲,特別呼應疫情期間複雜、艱辛的日子。主要的三個作品──貝多芬〈第31號鋼琴奏鳴曲〉、蕭邦〈幻想波蘭舞曲〉、拉赫曼尼諾夫〈六首樂興之時〉 ──都承載歷經困難後最終勝利的精神。
上半場的貝多芬與蕭邦選曲皆為降 A 大調,並以兩首台灣作品為橋樑。這首貝多芬的晚期鋼琴奏鳴曲,有著如歌的第一樂章、詼諧的二樂章、和經歷苦難的並逐漸獲得重生的第三樂章,充分展現他對生命的無懼與不屈撓,以正向積極的哲學態度迎接各種挑戰。
可怕的疫情造成許多生離與死別,想念、感傷、不捨的心情,都能在蕭泰然的〈回憶〉、黃輔棠的〈告別〉兩首曲子找到切身感受的細膩。而蕭邦的〈幻想波蘭舞曲〉,更有著他對祖國波蘭的深情與回憶。這樣現實與夢交叉的心境,似乎可以類比我們在疫情下錯覺時間暫停的感觸。相較全球的嚴峻疫情,臺灣彷若處於平行時空,日常運作仍舊進行。
下半場的普朗克與拉赫曼尼諾夫選曲都是情感豐沛、色彩繽紛的作品,各有其獨特個性。在多為小調的下半場,拉赫曼尼諾夫的〈第六首樂興之時〉,以如鐘聲般的和弦呈現出巨大的能量,並以 C 大調收合,象徵無論生命歷經多少難題,苦痛終究會結束。
曲目:
貝多芬: 鋼琴奏鳴曲第31號作品110 21 min
Beethoven Sonata No.31 Op.110
蕭泰然: 回憶
Tyzen Hsiao Memory from Memories of Home 4 min
黃輔棠: 告別
蕭邦: 幻想波蘭舞曲 作品61 14 min
Chopin: Polonaise Fantasie Op.61
Intermission
普朗克: 悲歌
Poulenc Melancolie 6 min
普朗克: 愛的小徑
Poulenc Les Chemins de L’amour 3’15 min
拉赫曼尼諾夫: 樂興之時 作品 16 28 min
Rachmaninoff 6 Moment Musicals
時間:6月5日(週六)中午14點30分
國家音樂廳演奏廳
票價:500、800、1000
地址:台北市中山南路21-2號
兩廳院售票:https://www.opentix.life/program/1369595046080991237
經歷:
第六屆日本仙台國際音樂大賽亞軍暨觀眾獎得主汪奕聞(Evan Wong),其演出經歷遍及世界各地,包括美國紐約卡內基廳、莫肯音樂廳、波士頓喬丹廳、約翰漢考克音樂廳、芝加哥文化中心、德國漢諾威Richard Jakoby Saal、芬蘭音樂中心音樂廳、日本霧島音樂廳、仙台日立廳、南韓大邱音樂廳、台灣國家音樂廳、台中歌劇院…等。
汪奕聞擁有歐美雙博士──德國漢諾威音樂戲劇學院(Hochschule fur Musik und Drama Hannover)鋼琴演奏博士(Solo Klasse)和美國西北大學音樂院(Northwestern University Bienen School of Music)音樂藝術博士(DMA)。他也是美國茱莉亞音樂學院(The Juilliard School)碩士、新英格蘭音樂院(New England Conservatory)學士榮譽獎章(Academic Honors)。師承Matti Raekallio、Jerome Lowenthal、Russell Sherman、Wha Kyung Byun、Boris Slutsky、Alan Chow、Ewa Kupiec與劉孟捷。汪奕聞亦曾參與Leon Fleisher、Andras Schiff、Sergei Babayan、Menahem Pressler、Klaus Hellwig等的大師班。
拉赫曼尼諾夫鐘 在 古典好好聽 Classicalmusic to go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曙光
汪奕聞2021鋼琴獨奏會
古典好好聽名家系列
COVID-19 疫情爆發至今一年多,重創全球各大產業,也影響(改變)了我們的生活,直到近期疫苗問世後才看見些許曙光。
這場音樂會的選曲,特別呼應疫情期間複雜、艱辛的日子。主要的三個作品──貝多芬〈第31號鋼琴奏鳴曲〉、蕭邦〈幻想波蘭舞曲〉、拉赫曼尼諾夫〈六首樂興之時〉 ──都承載歷經困難後最終勝利的精神。
上半場的貝多芬與蕭邦選曲皆為降 A 大調,並以兩首台灣作品為橋樑。這首貝多芬的晚期鋼琴奏鳴曲,有著如歌的第一樂章、詼諧的二樂章、和經歷苦難的並逐漸獲得重生的第三樂章,充分展現他對生命的無懼與不屈撓,以正向積極的哲學態度迎接各種挑戰。
可怕的疫情造成許多生離與死別,想念、感傷、不捨的心情,都能在蕭泰然的〈回憶〉、黃輔棠的〈告別〉兩首曲子找到切身感受的細膩。而蕭邦的〈幻想波蘭舞曲〉,更有著他對祖國波蘭的深情與回憶。這樣現實與夢交叉的心境,似乎可以類比我們在疫情下錯覺時間暫停的感觸。相較全球的嚴峻疫情,臺灣彷若處於平行時空,日常運作仍舊進行。
下半場的普朗克與拉赫曼尼諾夫選曲都是情感豐沛、色彩繽紛的作品,各有其獨特個性。在多為小調的下半場,拉赫曼尼諾夫的〈第六首樂興之時〉,以如鐘聲般的和弦呈現出巨大的能量,並以 C 大調收合,象徵無論生命歷經多少難題,苦痛終究會結束。
曲目:
貝多芬: 鋼琴奏鳴曲第31號作品110 21 min
Beethoven Sonata No.31 Op.110
蕭泰然: 回憶
Tyzen Hsiao Memory from Memories of Home 4 min
黃輔棠: 告別
蕭邦: 幻想波蘭舞曲 作品61 14 min
Chopin: Polonaise Fantasie Op.61
Intermission
普朗克: 悲歌
Poulenc Melancolie 6 min
普朗克: 愛的小徑
Poulenc Les Chemins de L’amour 3’15 min
拉赫曼尼諾夫: 樂興之時 作品 16 28 min
Rachmaninoff 6 Moment Musicals
時間:6月5日(週六)中午14點30分
國家音樂廳演奏廳
票價:500、800、1000
地址:台北市中山南路21-2號
兩廳院售票:https://www.opentix.life/program/1369595046080991237
經歷:
第六屆日本仙台國際音樂大賽亞軍暨觀眾獎得主汪奕聞(Evan Wong),其演出經歷遍及世界各地,包括美國紐約卡內基廳、莫肯音樂廳、波士頓喬丹廳、約翰漢考克音樂廳、芝加哥文化中心、德國漢諾威Richard Jakoby Saal、芬蘭音樂中心音樂廳、日本霧島音樂廳、仙台日立廳、南韓大邱音樂廳、台灣國家音樂廳、台中歌劇院…等。
汪奕聞擁有歐美雙博士──德國漢諾威音樂戲劇學院(Hochschule fur Musik und Drama Hannover)鋼琴演奏博士(Solo Klasse)和美國西北大學音樂院(Northwestern University Bienen School of Music)音樂藝術博士(DMA)。他也是美國茱莉亞音樂學院(The Juilliard School)碩士、新英格蘭音樂院(New England Conservatory)學士榮譽獎章(Academic Honors)。師承Matti Raekallio、Jerome Lowenthal、Russell Sherman、Wha Kyung Byun、Boris Slutsky、Alan Chow、Ewa Kupiec與劉孟捷。汪奕聞亦曾參與Leon Fleisher、Andras Schiff、Sergei Babayan、Menahem Pressler、Klaus Hellwig等的大師班。
拉赫曼尼諾夫鐘 在 Dd tai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演奏:奧地利維也納愛樂樂團 Play: Wiener Philharmoniker
指揮:(印度)祖賓•梅塔 Conductor: Mr.Zubin Mehta
1.(奧)約翰•施特勞斯 - 維也納的血統 J. Strauss - Wiener Blut (Waltz)
2.(俄)彼得•伊裡奇•柴可夫斯基 - 1812序曲 Peter Ilitch Tchai–kovsky - Overture 1812
3.(英)愛德華•威廉•埃爾加 - 尼洛德慢板 (選自《謎語變奏曲》) Edward William Elgar - Nimrod Adagio (Variations on an Original Theme “Enigma”)
1.圓舞曲之王,小約翰·施特勞斯(Johann Strauss 1825-1899),寫了一首《維也納氣質圓舞曲》 Wiener Blut waltz ,這個Blut 英文是Blood,如果照字面翻譯應是血液,血統等意思,這裡翻譯成氣質實在太妙,和希臘醫生的體液造就性情的說法相吻合,還有把氣質這個詞還原為人的本性,特點,再不要被裝腔作勢來混餚視聽。1837年,奧地利的維也納發生了極為嚴重的經濟危機,各企業公司紛紛倒閉,失業人數大大增加。為了讓人們振作起來,走出對命運和生活悲觀失望的情緒,小約翰施特勞斯創作了這首《維也納氣質圓舞曲》,像一陣清新的風,像一股熱血的暖流,告訴維也納人們,振作血液裡與生俱來的樂觀和堅強,困難必將過去,光明必將來臨。由七首風格各不相同的圓舞曲組成了這首非凡的“維也納氣質”。是美泉宮(Schloss Schönbrunn)音樂會必演的曲目。說起愛國的樂曲,蕭邦和拉赫曼尼諾夫的作品是夜不能寐,有家不能歸的思念和悲天憫人。西貝柳斯在《芬蘭頌》裡展現的是莊嚴壯闊,神聖的感情。我們引以為傲的《黃河》更多的是洶湧澎拜,一瀉千里的氣魄。而這首《維也納氣質圓舞曲》卻處處流露出骨子裡的優越,高貴,自豪。
2.《1812序曲》(降E大調序曲「1812」,作品第49號)是柴科夫斯基於1880年創作的一部管弦樂作品。為了紀念1812年庫圖佐夫帶領俄國人民擊退拿破崙大軍的入侵,贏得俄法戰爭的勝利。該作品以曲中的炮火聲聞名,在一些演出中——尤其是戶外演出——曾起用真的大炮。該序曲於1882年8月20日在莫斯科救世主大教堂首演。在「2005 Classical Spectacular」的演出中,《1812序曲》最後一段的場景。
曲目開始時出現一個深廣的主題,代表著俄羅斯廣袤的領土和無限風光。後來樂曲進入發展部,一個侵略性的主題代表著法軍的入侵。再次轉到一個進行曲,表達的是俄羅斯人武裝上前線,準備抵抗侵略者。後來激烈的主體衝突描繪了殘酷的戰爭。裡面被扭曲的馬賽曲代表著法軍。後來,俄國人贏得了戰爭的勝利,俄國國歌在炮聲鐘聲中把樂曲推至最高潮。
3.回顧十七世紀起的音樂發展,自普賽爾(Henry Purcell, 1659-95)之後,英國幾乎沒有其他舉足輕重的作曲家;直到艾爾加(Edward Elgar, 1857-1934)的出現,才為英國在十九、二十世紀的音樂發展增添了燦爛丰采。艾爾加出生於英國鄉間小城,父親在當地開了一間音樂店。由於環境使然,艾爾加從小對於音樂就很有興趣,能夠演奏鋼琴,小提琴,還能吹低音管與作曲。艾爾加並沒有受過正式的音樂教育,但依靠自學,他努力地開啟自己的音樂創作大門。1899年創作的《謎語變奏曲》(Enigma Variations, Op. 36),讓這位作曲家首獲極大的成功。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sRpFGBVBM4/hqdefault.jpg?sqp=-oaymwEZCNACELwBSFXyq4qpAwsIARUAAIhCGAFwAQ==&rs=AOn4CLD7K9A54XYvjACGjGZsWfIrFnIcf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