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ence and Communication]
我還在讀本科時,年少無知,覺得做科學,應該不拘小節,論文、Poster、PowerPoint 等,只應在乎內容而非「格式」。只要內容好,科學準確,排版、字體、用色、甚至錯字都無所謂。
後來發現,科學領域內,傳訊十分重要,而且匯報是展現研究成果,注意細節,才是敬業樂業的表現。所以儘管本人視覺藝術天份奇差,也開始留意設計原理,也開始注意行內設計,才發現到處都是災難級的設計。
最近寫博士學位的期中報告,就Typography我已用了大半天參考不同文章。雖然對設計師來說可能見笑,但我這初哥已經盡力。最後Headings一致用無腦Helvetica,內文用Garamond,古典但優雅,讀起來才有可信、已確定(established) 的感覺,DNA序列用Courier,字距一致才容易做DNA並列對比。大家的論文又用什麼字體呢?(不才,懂設計的朋友請指教)
對於我這種設計白痴,中央聖學子的貼文都很啟蒙。從事科學的朋友,我們該好好注意自己的設計了,你的poster有犯這些錯誤嗎?
【Typography Matters】(營養長文!!!)香港美術及設計教育,一直以來都麻麻地重視 Typography(字體排印學)。近十多年遇着個別有熱誠有才能嘅教育工作者,偶爾會有小陽春,業界亦好視乎個別執業者取向;但整體上,香港地無論學院抑或業內,重視 Typography 嘅人,實屬小眾,practise 得好嘅,更係少之又少。個人電腦普及前,字體應用及排印,都必定交由專業人士負責,質素衰極有個譜;然而,差不多係人都識用 Word、Excel、小畫家等軟件打字、畫圖、列印、發佈後,因差劣 Typography 而引發嘅溝通錯誤及視覺污染——自文字及印刷術發明以來——係史上最最最最嚴重的。
科技賦予人類能力,但冇賦予知識。人人用電腦揀字款打字排版做所謂「文書處理」,但當中有幾多個懂得基本 Typography?或,當中有幾多個知道有「Typography」呢樣嘢呢?記得留學時老師講過,或許設計上有好多範疇都冇甚麼絕對黑白對錯,但係响 Typography 嘅領域,有唔少理論及應用係黑白分明對錯有特定準則的。「靚囉」好少會出自 typographer 把口。
早前有人留意到康文署有套經過精心設計嘅温文意雅告示標語橫額,甚為破格,引來網上小眾討論。今日陽光普照,離開鍵盤,到赤柱走走,畀我發現咗啲嘢。特意寫兩句與大家分享一下。🙂
[Layout]
求其粗疏地响聖士提反灣周圍𥄫𥄫,做咗個微型 visual audit,諗住學下嘢。Woow~!真係獲益良多,原來而家尖端標示設計嘅 typography 已經同我以前學嗰套好有距離。首先(見圖由上至下左至右),大大塊告示板,個 layout 唔似有 grid,相當 dynamic,四個主標示 zig zag 咁放,size 不大,語氣和善,活潑可人,綠綠藍藍與泳灘氣氛連成一片。
[Hyphen]
Typography 中,英語 punctuation(標點符號)往往最被忽略。「Please - No Kite-flying」三個字中有兩個 hyphens,「Kite-flying」嗰個冇咩問題,怪就怪在「Please」之後嗰個。因為 hyphen 一般用作 compound terms 或 word division,當破折號或冒號咁用好似比較罕見。
//
For most writers, the hyphen’s primary function is the formation of certain compound terms. Compound terms are those that consist of more than one word but represent a single item or idea.
In professionally printed material (particularly books, magazines, and newspapers), the hyphen is used to divide words between the end of one line and the beginning of the next. This allows for an evenly aligned right margin without highly variable (and distracting) word spacing.
//
同中文標點好唔同,英文類似破折號嘅短小橫線標點有三種:hyphen (-), en dash (–), em dash (—),長度不一功能各異,唔可以亂用。
//
The en dash (–) is slightly wider than the hyphen (-) but narrower than the em dash (—). The typical computer keyboard lacks a dedicated key for the en dash, though most word processors provide a means for its insertion.
//
長話短說,日常應用嚟講 en dash 多數用嚟當「至」咁用,如日期或時間,「2005–2018」,「9:00 a.m.–5:00 p.m.」。正統前後冇 space,但我覺得若嫌太迫,kern 疏少少都無傷大雅。至於當破折號(或冒號)以作補充之用就應該用最長嘅 em dash。
//
The em dash is perhaps the most versatile punctuation mark. Depending on the context, the em dash can take the place of commas, parentheses, or colons—in each case to slightly different effect.
Notwithstanding its versatility, the em dash is best limited to two appearances per sentence. Otherwise, confusion rather than clarity is likely to result.
Do not mistake the em dash (—) for the slightly narrower en dash (–) or the even narrower hyphen (-). Those marks serve different purposes and are further explained in other sections.
//
[Apostrophe]
Prime mark (') 同 apostrophe (’),前者係小直劃,後者係升高咗嘅𢭃號,再想發揮創意都唔應該用錯。鍵盤碼點打,呢度唔多講嘞,自己 google 啦。
[a.m. and p.m.]
「a.m.」、「p.m.」係拉丁文「ante meridiem」同「post meridiem」嘅縮寫,所以正寫應該係細階兼有點點。但係設計上有時想省略簡化正寫達至美感要求,我覺得响意思唔被干擾下,可以接受。但時間數字與 am 或 pm 中間,應該有 space,連埋寫成一個字咁會怪怪,尤其出現於正統聲明。
[Title Case vs Sentence Case]
究竟幾時用 title case,即每個字頭都大階;幾時先用 sentence case,即只得第一個字大階?!我有啲亂。我嘗試觸摸個 pattern,可能我資質太差,花咗成日都徒勞無功。
[Text Justification]
忽左忽右,我估本 guidelines 肯肯定有說明點用法,只係我呢個路人未察覺箇中奧妙而已。「Dangerous Goods Store」,畀我會將「Goods Store」排埋一行,以意思 break line 嘛。不過人哋咁排法,一定有 concept。
最後,發覺大標示板係用 Helvetica,小標語則用 Arial,當中有咩精心佈局或創意我唔敢亂估,只覺得呢種字款運用嘅 fusion 很富本地混雜視覺文化特色,好可愛。☺️
… … … … … … … … …
早前相關康文署標示淺評:
https://www.facebook.com/…/a.1015316723…/10159910797350570/…
Source & reference:
http://www.thepunctuationguide.com/hyphen.html
http://www.thepunctuationguide.com/en-dash.html
http://www.thepunctuationguide.com/em-dash.html
http://www.chicagomanualofstyle.org/…/HyphensE…/faq0002.html
「折線圖省略符號」的推薦目錄:
- 關於折線圖省略符號 在 北歐心科學 NordicHearts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關於折線圖省略符號 在 陳 小曼 Slow Food Design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關於折線圖省略符號 在 古俬選品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關於折線圖省略符號 在 [算表] 長條圖省略符號- 看板Office 的評價
- 關於折線圖省略符號 在 Excel統計圖表_斷裂直條圖(影音) - YouTube 的評價
- 關於折線圖省略符號 在 國小數學長條圖中波浪線v0920 - YouTube 的評價
- 關於折線圖省略符號 在 excel折線圖省略符號的蘋果、安卓和微軟相關APP,YOUTUBE 的評價
- 關於折線圖省略符號 在 網路上關於Excel折線圖省略符號-在PTT/MOBILE01/Dcard上的 ... 的評價
- 關於折線圖省略符號 在 網路上關於Excel折線圖省略符號-在PTT/MOBILE01/Dcard上的 ... 的評價
- 關於折線圖省略符號 在 網路上關於Excel折線圖省略符號-在PTT/MOBILE01/Dcard上的 ... 的評價
- 關於折線圖省略符號 在 分享EXCEL斷裂柱狀圖繪製與美化- App板 - Dcard 的評價
- 關於折線圖省略符號 在 XY散佈圖(其他投影法) | GMT5 Tutorial 的評價
折線圖省略符號 在 陳 小曼 Slow Food Design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昨夜狂走中橫在五小時的霧中長途跋涉來到了花蓮,今早醒來在一間名為快樂的店吃一份凡事剛好的三明治,店裡書架上有幾本以前工作室拍攝的書籍,空氣中有一點點鹹鹹的海味,加上再熟悉不過的麵包香,然後看到了這一則貼文。
_
非常喜歡的食物攝影師 #沈倩如 出書了!前幾週才收到她訊息來逼問(關心)我的書的進度,去年的此刻我已決心要寫的那一本⋯我傻笑說我會把自己關在花蓮幾天逼出一些所以然來,而甫到花蓮就看到這個消息,讀完她自己對這本書的紹介已經讓腦神經發麻,細細的想法泉湧。
_
能夠把我們對食物攝影懵懵懂懂的概念,光、道具、食物狀態、材質、顏色、擺放的位置,精準而輕巧的寫出方法與原則,實在令我好生敬佩也引以爲榜樣,即便深知自己程度遠不如,仍然激發了寫下去的動力。深具啟發,是每次看她的文字的感受。如果你喜歡食物攝影與其相關,真的不要錯過了這一本書。
【《那一刻,我的餐桌日常:食物攝影師的筆記》新書預購】
這本書將於明天(11/28)正式上市,博客來在今天(11/27)開放一天預購,且提供一日特別折扣。幾天前編輯還告訴我,它獲選為博客來12月選書。精裝:http://bit.ly/2hG4Wx9 ; 平裝:http://bit.ly/2iqUR40 。
我在7月底交出稿子和相片,之後為了讓內文編排更流暢,仍少量加寫和加拍,一直到11月初最後兩回校稿,我才對這本可以同時是工具書、故事書和攝影集的書開始有了點雞皮疙瘩。我將我知道的食物攝影不藏私地告訴你,希望不僅你覺得它是值得買的,它還能予你一些啟發。正如我在〈序〉的最後一段所寫:「我願當個帶路人或同行人,讓我所理解的攝影能被願意理解的人看見和感受。」
所有小事都是大事。我從書的規格和設計,一路講到撰寫和拍攝,單次說完,也算是為自己寫下一段過程。閱讀是親密的個人行為,我不會鼓吹各位買書,(只會私底下給親近的朋友施加壓力......)。如果你願意,或可先從這篇文章認識這本書。
規格
書有精裝和平裝兩款。去年提案之初,時報出版便有精裝的構想。兩種版本都是360頁、19 x 26 cm、全彩印刷,且用PUR膠裝,書本可平整打開,完整呈現213張影像,不擔心掉頁。平裝中空PUR,書背不會凹。精裝有書衣和內封,它的書衣些微調整後成了平裝封面。精裝書衣和平裝書封都是雪莎紙。我最初始的念頭是省略書衣和書腰,但為簡約書封設計,加上精裝書是封著的,於是用書腰放書訊。
行銷
精裝書有作者簽名、12張攝影卡片和限量流水號。是的,出版社將19公斤重的扉頁寄到美國讓我簽名。簽名有我的隨興,少數幾張我加了插畫,有的我興起加了幾句話。至於卡片,我盡量不與書中相片重複,即使幾張有相同的拍攝主體,我仍透過稍微不同的光、拍攝角度和道具位置來詮釋。或許,你可比較兩者的差異,是否予你不同的感受。
我希望書多賣些,讓付出心力的所有人得到回饋,卻也清楚自己是個普通人,沒啥明星特質能把書打得熱鬧。慶幸的是,出版社沒要我拼命推書,而為了符合書的本質,出版社亦不做過於商業的推銷行為,因此我們沒有與任何廠商合作。
推薦人
讀推薦人的字很有趣。我不寫客套話,自未將別人寫的當客套話,若說到我的心坎裡,我會有「啊,你真認識我」的心動。對於讀厚重的書稿後,還花時間寫字的推薦人,我銘感於心,像是飲食作家莊祖宜的推薦序,她融和自己的烹飪哲學,把整本書的精髓都寫出來了;也像是飲食生活作家葉怡蘭與攝影師賴小路,他們的推薦字讓我和編輯不捨濃縮。編輯果斷選字,而我總是虛榮地說:「不要吧...」。
印刷
我始終認為,臺灣讀者是幸福的,有編輯、設計和作者共同斟酌紙的質感與觸感。我還未拿到實體書,只能從編輯給我的打樣來看印刷效果和感受紙感。我個人不怎麼喜歡用所謂的文青風或手感風的紙來印影像密集的書,那多會將影像印得較沉,不僅無法呈現暗調該有的光影漸進,亦會將色彩壓得失真。(當然,每位拍攝者的要求有異。)我希望,影像的味道是由觀者自身體會,不要有紙來干涉,這也是我對後製的看法。然而,有反光之慮的銅版紙偏豔,我們也避免。在我的經驗裡,印刷廠通常會整體修銳彩色影像,且提高色彩飽和和亮度,因此,後製時,特別是前兩項,我向來不做,即使做了,也是極低量。編輯看印時,我請她注意這三點適當就好。有關後製,書裡有較詳細的說明。
封面
當我看到完稿書封,我還看到其他提案在我面前一一重疊,想像中的修改慢慢落下,最後所有細節各自就位。我個人對這個書封的感受是,它在表層靜好的氛圍中,傳遞了隱隱躍出的冷暖衝突。
我喜歡聽設計師聊設計概念,彷彿看手工師傅的手製過程,讓我領會設計與書和作者在每個環節的緊密相扣。可惜的是,一般人少有如此機會。這本書的書封設計師是湯承勳,《戀食人生》亦出自他手。他總是細心地與作者溝通,盡可能瞭解書的特質,而不是急切地想表達私有的設計理念,或為了設計而設計。我放心把書交給他。
編輯和我希望書封與飲食書有所區隔,並表現書的攝影主題。封面兩張相片是我為封面而拍:前封是拍攝中的相片,裡面有當時的布光;後封是前封的拍攝成圖。我遇過幾位國外作家(和作者)在看到封面設計提案後,因圖片而對某提案產生特別的好感,或在不同圖片與不同文字排版的搭配上改動,導致編輯和設計格外費思。我不想這般,於是只給設計師兩張相片,請他專注應用。我對書封的其他請求包括簡約自然、耐看、不精緻花俏、避免社群平台按讚的行銷元素。
我非設計師,不便為他代言設計概念和設計過程,只建議拿到書時,不妨看看顏色、打凹、符號,以及文字和影像的安排,尤其是精裝,都有其涵意。Charles Eames曾說:「細節不僅僅是細節,它們成就設計。」為了讓他的書衣和內封設計完整呈現,書的製作末期,編輯和我仍想辦法保留所有細節,別為了預算而刪減。
設計師、編輯和我三人各自住在不同國家,我們有個便於溝通的訊息群組,但三人同時碰上很難。多數時候我安靜地讀他們的交談,從他們的取捨,更加體會為書和作者量身打造書封著實不易。謝謝這段過程有他們相伴。
撰寫
寫書不是為了取悅他人,過程雖累,卻是快樂的,尤其是寫初稿時有放任思緒的自由。就像美國小說家Stephen King說的「寫作時把門關上;修稿時把門打開。」赤裸裸地寫。
幾乎每位與我接觸的編輯都希望我用同一模式寫書,即食物故事加食物攝影文。寫了兩篇後我發現,這麼寫我得顧及兩者的文字比例;同時,在有限的時間,我的拍攝彈性會降低。最早我也曾構想以食譜的方式呈現攝影文。
我是個你給我個模式,我就想辦法掙脫的人。後來我採隨興,以攝影為主,生活故事穿插其間,兩者不特意分開。(少數幾篇獨立的隨筆因已寫好是例外。)畢竟,攝影源自生活,食物攝影即是生活攝影。編輯在這方面對我很寬柔。
我東南西北寫,從雜誌裡的歌手相片和冰島初夏ㄧ望無際的紫色魯冰花給我的造型靈感,聊到閱讀和寫作與攝影的關連,影像裡的靜謐與浪漫如何來,以及老舊烤盤的製作、道具的採買等。我想說的是,食物攝影沒那麼難,都在你的日常裡。另外,撰寫時我盡量每篇一個攝影元素,但是每幅影像是眾多元素構成,我仍得交叉提及,文字重複難免。
拍攝
許多人以為一張不錯的食物照(包括備菜照和步驟照)得費盡思考,或是認為拍某類型的食物照就是沒辦法好看,而為自己設限。我不放商業攝影作品在書裡,也沒與烹飪教室或道具行合作,不僅省掉廣告唱和,也希望你看到的我是我,沒有造型師和道具師的協助。
寫書時,我仍是把週末留給家人,偶爾抽空用手機的Google Docs app寫稿,但不攝影。書裡的相片都是平常日早上七點、中午十二點或下午四點半擇一,在與光和時間的拉鋸中完成拍攝和後製。我沒把天氣因素放進來,因它與拍攝幾乎無關。
攝影不能單只有熱誠,還要有動力與執著。決定寫書後,最讓我焦慮的其實是要做哪些料理,才能拍出這麼多相片。我承認,下廚這檔事是最大的障礙,為寫書而拍更易引起我抗拒。直到有天,我吃完飯後,將桌上的碗盤移來移去,練習擺盤,才想何不將我的日常搬到書裡?所以,做菜時有感覺我就拍,沒特別規定自己。你在書裡看到的即是我簡單的生活飲食,可能有些挑食,但我厚顏地將它視為有風骨的挑剔。書名標出「我的餐桌日常」,的確切實。
拍攝時,我盡可能達到明調攝影和暗調攝影的平衡。書中有少數幾張布光圖,如同前書封的相片,它們是拍攝當時實際的布光。我把基本布光與幾個應變方法告訴你,並多次強調布光的絕竅之一在於,反光板和遮光板的大小、位置和角度,這些都得視個別場景需求調整。因此,我不認為有必要每張影像都附布光說明和圖解。我不介意日後你依我的相片做造型,只要知道我這麼做的意思,因唯有如此,才能融會貫通攝影的意義。
內頁
寫稿和攝影我一人好掌握,交稿後,校稿和內文編排調整的事進了來,份量之重遠超出預期,於是這本書創下我個人所花時間最多的記錄。
內文排版是設計者藝術與技術的表達,與書封同等重要。一本書不論寫得多好,若沒有好的排版,便無法予讀者順暢的閱讀經驗。我對內文編排的請求是,避免不必要的英文和線條圖紋裝飾。
設計師劉克韋的排版以乾淨簡約為前提,不礙閱讀與看影像,且兼顧質感。全書213張影像,約10多張是小幅的比較圖,其他都是單張獨頁的大幅影像。兩幅影像左右頁併放時,彼此色調協調,視覺感受舒服。此外,我們考慮當不同尺寸的圖併放,或圖有文字相隨時,要達到視覺平衡,光是這點,來回溝通多次,儘管往往只是微調,卻要更多的的細心。這本書有許多空白和留白設計,一來為了讓你有輕鬆的閱讀過程,二來希望你將這本書當做自己的筆記書,盡情寫下想法。
最後我要特別謝謝我的編輯麥可欣。書從提案到完成,人事物的協調都是她處理,尤其我不住臺灣,後期看印和看書封加工的工作也是她一人扛起。能遇上一位有所堅持的編輯,以及一個願意與我溝通且為我溝通的團隊(包括印刷師傅),是幸運的。
書已出版,我的工作告一段落,接下來的市場反應無可預期。如果你因這本書興起了攝影念頭,或突然想通了某個攝影瓶頸,又或是對食物攝影有了新體認,就是很好的鼓勵了。
#可能不會有人讀到最後所以如果我說免費送門食物攝影課應該沒人知道可是我也不能亂測試
折線圖省略符號 在 古俬選品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帶你走進國際級的攝影視野!從此,拍照除了食物,還多了光影與故事,多了靈魂,今天75折!
這本書將於明天(11/28)正式上市,博客來在今天(11/27)開放一天預購,且提供一日特別折扣。幾天前編輯還告訴我,它獲選為博客來12月選書。精裝:http://bit.ly/2hG4Wx9 ; 平裝:http://bit.ly/2iqUR40 。
【《那一刻,我的餐桌日常:食物攝影師的筆記》新書預購】
這本書將於明天(11/28)正式上市,博客來在今天(11/27)開放一天預購,且提供一日特別折扣。幾天前編輯還告訴我,它獲選為博客來12月選書。精裝:http://bit.ly/2hG4Wx9 ; 平裝:http://bit.ly/2iqUR40 。
我在7月底交出稿子和相片,之後為了讓內文編排更流暢,仍少量加寫和加拍,一直到11月初最後兩回校稿,我才對這本可以同時是工具書、故事書和攝影集的書開始有了點雞皮疙瘩。我將我知道的食物攝影不藏私地告訴你,希望不僅你覺得它是值得買的,它還能予你一些啟發。正如我在〈序〉的最後一段所寫:「我願當個帶路人或同行人,讓我所理解的攝影能被願意理解的人看見和感受。」
所有小事都是大事。我從書的規格和設計,一路講到撰寫和拍攝,單次說完,也算是為自己寫下一段過程。閱讀是親密的個人行為,我不會鼓吹各位買書,(只會私底下給親近的朋友施加壓力......)。如果你願意,或可先從這篇文章認識這本書。
規格
書有精裝和平裝兩款。去年提案之初,時報出版便有精裝的構想。兩種版本都是360頁、19 x 26 cm、全彩印刷,且用PUR膠裝,書本可平整打開,完整呈現213張影像,不擔心掉頁。平裝中空PUR,書背不會凹。精裝有書衣和內封,它的書衣些微調整後成了平裝封面。精裝書衣和平裝書封都是雪莎紙。我最初始的念頭是省略書衣和書腰,但為簡約書封設計,加上精裝書是封著的,於是用書腰放書訊。
行銷
精裝書有作者簽名、12張攝影卡片和限量流水號。是的,出版社將19公斤重的扉頁寄到美國讓我簽名。簽名有我的隨興,少數幾張我加了插畫,有的我興起加了幾句話。至於卡片,我盡量不與書中相片重複,即使幾張有相同的拍攝主體,我仍透過稍微不同的光、拍攝角度和道具位置來詮釋。或許,你可比較兩者的差異,是否予你不同的感受。
我希望書多賣些,讓付出心力的所有人得到回饋,卻也清楚自己是個普通人,沒啥明星特質能把書打得熱鬧。慶幸的是,出版社沒要我拼命推書,而為了符合書的本質,出版社亦不做過於商業的推銷行為,因此我們沒有與任何廠商合作。
推薦人
讀推薦人的字很有趣。我不寫客套話,自未將別人寫的當客套話,若說到我的心坎裡,我會有「啊,你真認識我」的心動。對於讀厚重的書稿後,還花時間寫字的推薦人,我銘感於心,像是飲食作家莊祖宜的推薦序,她融和自己的烹飪哲學,把整本書的精髓都寫出來了;也像是飲食生活作家葉怡蘭與攝影師賴小路,他們的推薦字讓我和編輯不捨濃縮。編輯果斷選字,而我總是虛榮地說:「不要吧...」。
印刷
我始終認為,臺灣讀者是幸福的,有編輯、設計和作者共同斟酌紙的質感與觸感。我還未拿到實體書,只能從編輯給我的打樣來看印刷效果和感受紙感。我個人不怎麼喜歡用所謂的文青風或手感風的紙來印影像密集的書,那多會將影像印得較沉,不僅無法呈現暗調該有的光影漸進,亦會將色彩壓得失真。(當然,每位拍攝者的要求有異。)我希望,影像的味道是由觀者自身體會,不要有紙來干涉,這也是我對後製的看法。然而,有反光之慮的銅版紙偏豔,我們也避免。在我的經驗裡,印刷廠通常會整體修銳彩色影像,且提高色彩飽和和亮度,因此,後製時,特別是前兩項,我向來不做,即使做了,也是極低量。編輯看印時,我請她注意這三點適當就好。有關後製,書裡有較詳細的說明。
封面
當我看到完稿書封,我還看到其他提案在我面前一一重疊,想像中的修改慢慢落下,最後所有細節各自就位。我個人對這個書封的感受是,它在表層靜好的氛圍中,傳遞了隱隱躍出的冷暖衝突。
我喜歡聽設計師聊設計概念,彷彿看手工師傅的手製過程,讓我領會設計與書和作者在每個環節的緊密相扣。可惜的是,一般人少有如此機會。這本書的書封設計師是湯承勳,《戀食人生》亦出自他手。他總是細心地與作者溝通,盡可能瞭解書的特質,而不是急切地想表達私有的設計理念,或為了設計而設計。我放心把書交給他。
編輯和我希望書封與飲食書有所區隔,並表現書的攝影主題。封面兩張相片是我為封面而拍:前封是拍攝中的相片,裡面有當時的布光;後封是前封的拍攝成圖。我遇過幾位國外作家(和作者)在看到封面設計提案後,因圖片而對某提案產生特別的好感,或在不同圖片與不同文字排版的搭配上改動,導致編輯和設計格外費思。我不想這般,於是只給設計師兩張相片,請他專注應用。我對書封的其他請求包括簡約自然、耐看、不精緻花俏、避免社群平台按讚的行銷元素。
我非設計師,不便為他代言設計概念和設計過程,只建議拿到書時,不妨看看顏色、打凹、符號,以及文字和影像的安排,尤其是精裝,都有其涵意。Charles Eames曾說:「細節不僅僅是細節,它們成就設計。」為了讓他的書衣和內封設計完整呈現,書的製作末期,編輯和我仍想辦法保留所有細節,別為了預算而刪減。
設計師、編輯和我三人各自住在不同國家,我們有個便於溝通的訊息群組,但三人同時碰上很難。多數時候我安靜地讀他們的交談,從他們的取捨,更加體會為書和作者量身打造書封著實不易。謝謝這段過程有他們相伴。
撰寫
寫書不是為了取悅他人,過程雖累,卻是快樂的,尤其是寫初稿時有放任思緒的自由。就像美國小說家Stephen King說的「寫作時把門關上;修稿時把門打開。」赤裸裸地寫。
幾乎每位與我接觸的編輯都希望我用同一模式寫書,即食物故事加食物攝影文。寫了兩篇後我發現,這麼寫我得顧及兩者的文字比例;同時,在有限的時間,我的拍攝彈性會降低。最早我也曾構想以食譜的方式呈現攝影文。
我是個你給我個模式,我就想辦法掙脫的人。後來我採隨興,以攝影為主,生活故事穿插其間,兩者不特意分開。(少數幾篇獨立的隨筆因已寫好是例外。)畢竟,攝影源自生活,食物攝影即是生活攝影。編輯在這方面對我很寬柔。
我東南西北寫,從雜誌裡的歌手相片和冰島初夏ㄧ望無際的紫色魯冰花給我的造型靈感,聊到閱讀和寫作與攝影的關連,影像裡的靜謐與浪漫如何來,以及老舊烤盤的製作、道具的採買等。我想說的是,食物攝影沒那麼難,都在你的日常裡。另外,撰寫時我盡量每篇一個攝影元素,但是每幅影像是眾多元素構成,我仍得交叉提及,文字重複難免。
拍攝
許多人以為一張不錯的食物照(包括備菜照和步驟照)得費盡思考,或是認為拍某類型的食物照就是沒辦法好看,而為自己設限。我不放商業攝影作品在書裡,也沒與烹飪教室或道具行合作,不僅省掉廣告唱和,也希望你看到的我是我,沒有造型師和道具師的協助。
寫書時,我仍是把週末留給家人,偶爾抽空用手機的Google Docs app寫稿,但不攝影。書裡的相片都是平常日早上七點、中午十二點或下午四點半擇一,在與光和時間的拉鋸中完成拍攝和後製。我沒把天氣因素放進來,因它與拍攝幾乎無關。
攝影不能單只有熱誠,還要有動力與執著。決定寫書後,最讓我焦慮的其實是要做哪些料理,才能拍出這麼多相片。我承認,下廚這檔事是最大的障礙,為寫書而拍更易引起我抗拒。直到有天,我吃完飯後,將桌上的碗盤移來移去,練習擺盤,才想何不將我的日常搬到書裡?所以,做菜時有感覺我就拍,沒特別規定自己。你在書裡看到的即是我簡單的生活飲食,可能有些挑食,但我厚顏地將它視為有風骨的挑剔。書名標出「我的餐桌日常」,的確切實。
拍攝時,我盡可能達到明調攝影和暗調攝影的平衡。書中有少數幾張布光圖,如同前書封的相片,它們是拍攝當時實際的布光。我把基本布光與幾個應變方法告訴你,並多次強調布光的絕竅之一在於,反光板和遮光板的大小、位置和角度,這些都得視個別場景需求調整。因此,我不認為有必要每張影像都附布光說明和圖解。我不介意日後你依我的相片做造型,只要知道我這麼做的意思,因唯有如此,才能融會貫通攝影的意義。
內頁
寫稿和攝影我一人好掌握,交稿後,校稿和內文編排調整的事進了來,份量之重遠超出預期,於是這本書創下我個人所花時間最多的記錄。
內文排版是設計者藝術與技術的表達,與書封同等重要。一本書不論寫得多好,若沒有好的排版,便無法予讀者順暢的閱讀經驗。我對內文編排的請求是,避免不必要的英文和線條圖紋裝飾。
設計師劉克韋的排版以乾淨簡約為前提,不礙閱讀與看影像,且兼顧質感。全書213張影像,約10多張是小幅的比較圖,其他都是單張獨頁的大幅影像。兩幅影像左右頁併放時,彼此色調協調,視覺感受舒服。此外,我們考慮當不同尺寸的圖併放,或圖有文字相隨時,要達到視覺平衡,光是這點,來回溝通多次,儘管往往只是微調,卻要更多的的細心。這本書有許多空白和留白設計,一來為了讓你有輕鬆的閱讀過程,二來希望你將這本書當做自己的筆記書,盡情寫下想法。
最後我要特別謝謝我的編輯麥可欣。書從提案到完成,人事物的協調都是她處理,尤其我不住臺灣,後期看印和看書封加工的工作也是她一人扛起。能遇上一位有所堅持的編輯,以及一個願意與我溝通且為我溝通的團隊(包括印刷師傅),是幸運的。
書已出版,我的工作告一段落,接下來的市場反應無可預期。如果你因這本書興起了攝影念頭,或突然想通了某個攝影瓶頸,又或是對食物攝影有了新體認,就是很好的鼓勵了。
#可能不會有人讀到最後所以如果我說免費送門食物攝影課應該沒人知道可是我也不能亂測試
折線圖省略符號 在 Excel統計圖表_斷裂直條圖(影音) - YouTube 的推薦與評價

統計圖表_斷裂直條圖(影音) 範例練習檔與結果檔,請至http://www.excel.com.tw 網站下載。 ... Excel2010 基礎操作- 直條圖及 折線圖 並存比較. ... <看更多>
折線圖省略符號 在 國小數學長條圖中波浪線v0920 - YouTube 的推薦與評價

國小數學_1.整理生活中的分類資料,並繪製成長條圖。__2.報讀長條圖中的資料。__3.利用波浪線節省繪製的空間。_2v0920. ... <看更多>
折線圖省略符號 在 [算表] 長條圖省略符號- 看板Office 的推薦與評價
軟體:excel
版本:2007
想請問像圖中這樣的長條圖省略符號要怎麼設定呢?
https://peltiertech.com/images/2011-11/Ybroken.png
試過在Y軸那邊找地方按看不出所以然
用excel或powerpoint畫得出來嗎?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160.8.177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