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斯人情緒論述】上:發生歷程與一般處理
。
本文試圖解釋亞斯人在面對情緒時的心理路徑:如何認知情緒,並對情緒作反應
由於情盲特性,這個路徑是簡單的,從外部身體反應去回推自己的情緒狀態,同時能處理的方法也很有限
不過只要生活穩定,有自己的處世規則,原則上與他人並無二異。
本文是上集,並預備帶出下集「遇創傷情緒時怎麼辦?」
。
舉例:
被主管強迫做事還被罵,即使不願意也因為是工作而忍耐,但有一股情緒悶在心裡,後來只要主管一大聲就感到恐懼、就哭了,更後來會害怕去上班。
這例子裡亞斯人並非害怕工作做不好,而是更害怕自己的情緒反應,會卡在「被罵時自己不該有情緒,不然抗壓性太低」的錯誤認知裡。若有人能擴大事件的角度帶他討論,例如不同觀點解釋:「是主管有病,現在的焦點是『想繼續工作,要如何面對有病的主管』,萬一不行就離職…」,就較能問題解決。
步驟:
1.先找到信任的人願意聽。被接納最重要。
2.先抱怨主管(情緒宣洩),說著說著氣哭了也沒關係(情緒宣洩,哭是很自然的宣洩)
3.在訴說與傾聽中,知道了原來自己不是不可以做,但認為一定要公平(堅持自己的原則,並推翻之前被主管說抗壓性不足的沈悶感)
4.從討論中得出結論:即使無理,我自己的部分可以怎麼做,下次能怎麼說以表達自己的想法,或主管已經沒救了,要怎麼增強自己的內心防禦。
5.輔助方式:情緒轉移。去吃、喝、運動讓身心舒適,趕走壞心情。
。
全文:https://sn094545.pixnet.net/blog/post/405569843
抗壓性例子 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大家都是這樣的。醫生這個工作,每個人都希望你什麼都會,你全能,你有用,你抗壓性高,你什麼問題都能解決,你可以挽回每一條生命。」
⠀⠀⠀⠀
育仁突然輕輕地嘆口氣,很輕、很輕,或許他自己都沒發覺。
⠀⠀⠀⠀
⠀⠀⠀⠀
「剛開始,有病人從我手中離開時,我非常難過,半夜偷偷跑到值班室哭。那時候,跟我一起值班的學長,走進來,在我旁邊冷冷的說:
⠀⠀⠀⠀
『如果你有時間哭,還不如花時間去好好review一下其他病人,看還有沒有可以調整的。你在這裡哭,會造成其他人的困擾。』」
⠀⠀⠀⠀
⠀⠀⠀⠀
「哇!」我說不出話來,這真的是太嚴苛了。
⠀⠀⠀⠀
⠀⠀⠀⠀
「對啊,他們都是這個樣子過來的。他說的也沒錯,我們實在沒有時間難過。一個又一個的病人進來,太多人需要我們,每個人都一直跟我們『要』。病人不需要沒有用的醫生;而在這環境,只有一直努力變得很強,很棒,才能夠生存。」
⠀⠀⠀⠀
⠀⠀⠀⠀
「有用」,是為了別人的需求;「很棒」,是為了在這環境找到生存的價值與位置。兩者加在一起,成為鋪天蓋地的壓力,在這裡面的每個人,誰都無法逃脫。
⠀⠀⠀⠀
⠀⠀⠀⠀
唯有關掉自己的情緒,專注在「能力」的培養上,讓自己「有用」、「有能力」,才不會被淘汰,才可以處理每天排山倒海的事情。
⠀⠀⠀⠀
也才有機會撐得下去。
⠀⠀⠀⠀
⠀⠀⠀⠀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我變得很容易發脾氣;只要有人犯錯,我就會對那個人大發雷霆。有的時候,也會突然出現很絕望的感覺,覺得到底自己在幹嘛?活著有什麼意義?
⠀⠀⠀⠀
回家後,我也變得很容易跟家人爭吵,覺得他們講的事情好無聊,可以討論比較有意義的事情嗎?」
⠀⠀⠀⠀
「當然,我沒時間、也不太想跟以前的高中好友聚會。聽到他們講那些生活的瑣事,我就覺得好煩。怎麼可以有人的人生這麼爽,為了一點主管的話就一直耿耿於懷,我們這裡可是每天都在死人。」育仁的聲音越來越上揚。
⠀⠀⠀⠀
⠀⠀⠀⠀
我深深感受到他的憤怒與無能為力。
⠀⠀⠀⠀
⠀⠀⠀⠀
身為一個人,我們有自己能夠承擔的痛苦與壓力指數。面對每天無能為力的生老病死,是一個極大的創傷;當環境沒有太多的支援,而面對工作的需要,使得我們必須一直暴露在這樣的創傷下,沒時間、也沒有方式,去消化或面對這些創傷後的情緒時,這些情緒必然會用一些其他的方式讓我們注意到。
⠀⠀⠀⠀
不論是憤怒、焦慮、憂鬱、難過…….
⠀⠀⠀⠀
⠀⠀⠀⠀
因為我們是人,不是機器人;有很多事情,不是壓下去、不去想,就沒事了。
⠀⠀⠀⠀
即使我們的確有這樣的能力:「關掉情緒」,可以將情緒隔絕起來,可以讓我們專注在自己該做的事情、或需要專注力的工作上,例如醫生開刀的時候,非常需要這樣的能力。
⠀⠀⠀⠀
但,這個能力如果長期使用,甚至因為太方便或無可奈何,使得這個能力成為生活適應的一環,隨時都處在情緒隔絕的狀態下,那會讓人離自己的感受越來越遠,而發現不對勁時,已經很嚴重了。
⠀⠀⠀⠀
⠀⠀⠀⠀
因為,「情緒」是一種提醒,提醒我們有事情不對勁,應該要留意、要調整。當我們沒有時間去注意它時,慢慢的,它會滿出來,淹沒我們生活的各方面。
⠀⠀⠀⠀
而生活與自己,有可能就會因此越來越失控。
⠀⠀⠀⠀
育仁就是這樣的例子。
⠀⠀⠀⠀
⠀⠀⠀⠀
不是他能力不好,而是太好,他把「關掉情緒」這個能力發揮得淋漓盡致,藉此在這樣艱困的環境中生存;但他本質仍是一個善感、在乎他人心情與感受的人。當我們要自己帶著面具、變成另外一個人時;當我們要求自己「不能有感覺」時—
⠀⠀⠀⠀
⠀⠀⠀⠀
我們原是為了生存才做這件事,但做這件事,卻剝奪了我們生為人最基本的權利與本能。
⠀⠀⠀⠀
會有這麼多感受與情緒,或許是上天賜予我們的禮物--
⠀⠀⠀⠀
因為,我們原本就是為了感受這個世界,才降臨在這世界的,不是嗎?
⠀⠀⠀⠀
🌺本文摘自《過度努力:每個「過度」,都是傷的證明》一書。
(書籍連結可參考留言)
抗壓性例子 在 社會心理,從他們到我們-林仁廷 諮商心理師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答客問】3-1
Q:有些人容易被職場的人事物影響,因而過度消耗自己、導致職場憂鬱、甚至失眠,請問可以如何訓練其「心理面的工具」以增強抵抗力呢?
。
A:
很容易被刺激吸引,卻又拿它沒辦法的人確實生活很辛苦
當我們「被動承受壓力」,常常會有無所措的「焦慮」,接著因為「壓抑」,才導致身體出狀況、失眠。
以下有幾個步驟,能從「被動」的情況轉為「主動」,轉成自己可以掌握的狀態。分為《冷卻》→《知道》→《可控》
《冷卻》
讓自己冷靜下來。只要離開被引發的情境,情緒就會自然緩和。
(1)離開刺激源:如例子裡可暫時離開位置去喝水、上廁所,遠離颱風,以免被颱風尾掃到,情緒就不會再被刺激。
(2)轉移焦點:如果無法離開,就轉移目光,例如聽音樂、思考一份專案計畫、畫圖…「專注」的點不同,也能把對方的情緒模糊化(變成單純噪音,不干我事)。
《知道》
情緒張力下降後,認知(理智)才能發揮作用。「知道」指的是對這件事了解多少,知道壓力源在哪裡,如例子裡當事人很明顯知道是別人無故發脾氣,並不關自己的事,壓力源單純,那就閃避那個人就好。
多數被影響的是「不知道壓力源在哪」卻有壓力反應,這個比較可怕,更甚有人會因此怪自己「抗壓性太低」。當這樣想時,焦慮更大,因為「問題就是自己」,錯誤認知引發恐懼情緒,會一發不可收拾。
知道什麼?知道「問題不是我本人」,而是「問題是問題,人是人」,差很多。
《可控》
前兩者的覺察與整理之後,下一步是「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
在整個情境裡,什麼是對方所帶來的問題,什麼是自己可以調整的部分,必須區分好,接著,只針對自己的部分做調整,因為這才是可控的。
不是為了公平正義,是為了自己才調整,這樣想,會改的比較心甘情願。
例如辦公室裡,當事人不必為同事的情緒負責,她「可以選擇」離開現場去喘一口氣不被波及,「可以選擇」轉移焦點繼續作自己的事,也「可以選擇」關心一下同事,幫忙讓同事以後不要那麼吵。
無論如何,都是有選擇的,調整你能控制的部分,「被干擾」的問題也會隨之改變。
差別在「主動與否」
如果停在抱怨、停在倒楣、停在我沒有辦法,就更容易無奈、緊張、焦慮,因為那些都是不可控的,難怪只剩祈禱它趕快過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