聰明才智 – 養兒育女必須知道的21件中醫知識(21)
養兒育女系列文章到了最後的段落,我們來討論一個許多父母都想知道卻常常揠苗助長的題目:如何讓小孩子變聰明、學習成績優異。
提到中醫幫忙增强聰明才智,許多人會想到「補腎」、「提清陽上頭」、「加强氣血」等等。爲什麽要補腎?中醫認爲「腦為髓海」,髓屬於腎家,想「補腦」也就想到了補腎。提升清陽,或者說提好的水上頭,能讓人耳聰目明、神清氣爽,自然也就應用在提升頭腦的功能。而加强氣血,是對人體整體功能的輔助,好比加强後勤補給,前方戰線的各種機制才能好好發揮。
《東垣試效方》中有個知名的方劑,「益氣聰明湯」,常常被大家當作增强聰明才智的藥方。「益氣聰明湯」的中藥組合為黃耆、人參、葛根、蔓荊子、白芍、黃柏、升麻、灸甘草。藥方的意義為葛根、升麻提升清陽,黃耆、人參、炙甘草補中益氣,蔓荊子清上熱,白芍補血斂陰,再視病人情況而加一些黃柏來清熱瀉火。後代醫家因而解釋「益氣聰明湯」的「益氣」為補益中氣作用,「聰明」為耳聰目明、聰穎智慧的意思。
然而,常常看我文章的讀者大概已經猜到了,當我像上面那樣平鋪直敘地陳述,代表事情沒那麽單純,文章一定有轉折。沒錯,這也是爲什麽一開頭時說許多父母都是揠苗助長。我們先暫時跳開中醫的架構,來談一談腦部的運作。人頭腦的運作十分複雜,並非你想做一件事情,頭腦就會老老實實按照指令來進行。人類的意識(Mind)和頭腦(Brain)的關聯性,至今仍然沒有被充分理解,和物理的統一場論一樣,被列爲人類最迷惘的幾個大問題之一。不過,所有腦部研究都同意一點,那就是「The mind uses the brain to make the mind. (意識使用頭腦來建立意識)」,簡單的說,人的意識會改變頭腦實質的結構及反應,而頭腦的實質結構及反應會改變人的意識,無論人們是否有靈魂或佛教所謂的「自性」,這個意識與頭腦的相互改變的關係都是存在的。
舉個例子,當人壓力大、心情緊綳的時候,頭腦會自動進入備戰狀態,好像馬上要和敵人打鬥或逃離老虎追趕一般,增强主導負面情緒的頭腦部位反應,壓制主導正面情緒的頭腦部位反應,也大幅增强反射動作的快速控制,壓制思考複雜問題的大腦部位。頭腦也會下令分泌大量的皮質醇(cortisol),壓低免疫系統的功能,以免發炎現象為戰鬥能力帶來負面的影響。頭腦也會自動減少製造新的神經元(neuron),降低新神經元鏈接的不確定性。同時,不同神經元在短時間内一起反應,彼此的鏈接即會加强,以後會更常一起反應。因此,當主導負面情緒的頭腦部位有大幅反應時,無論當時你做什麽事情,都會和負面情緒連結,一起被收藏到隱性記憶(implicit memory)裡,長期改變主導隱性記憶的頭腦部位結構。換句話説,下一次你做類似的事情時,明明應該是高高興興的,負面情緒卻突然跳了出來。這也是爲什麽有時候我們會覺得,一聼到某個人説話的聲音就開始莫名地煩躁,一看到某個場景就開始莫名地害怕等等。如此的意識與頭腦互動會產生惡性循環,一開始壓力大、心情緊綳造成頭腦的改變,做類似事情時自動產生負面情緒,而這樣的反應加强及擴大與負面情緒連結的事情範圍,直到有一天,做什麽事情都心情不好或怨氣十足,變成了所謂的憂鬱症、躁鬱症等等,而這種情況下的學習及思考能力,當然也就糟糕透了。另一方面,神經元越使用越容易激發,越不使用越不容易激發,而神經元彼此之間的鏈接越少互動,就越可能被頭腦自動修剪掉。也就是説,大腦用來思考複雜問題的部位越被壓抑,該部分的神經元的反應會越差,人的聰明才智也就越低落。而學習及思考能力下降,挫折感增加、心情低落,使得負責思考複雜問題的部位更被壓制,這又是另一個惡性循環。
言歸正傳,如何提升聰明才智。由上面的例子,大家不難猜到,想要變得比較聰明、學習能力比較好,最重要的是長期保持正面的情緒及身體的健康狀態,這也是爲什麽許多醫學研究表示,多接近大自然、適度運動、養寵物等等,除了讓人心情愉快、增强免疫力以外,也會提升記憶力和思考力。另一方面,對小孩子而言,睡眠是其中一個很重要的關鍵。充足的睡眠不但直接幫助小孩子身體的成長,也對智力發展有很大的影響。依據美國對中學生的長期追蹤研究,在類似背景下,每晚睡九個小時的中學生,平均成績明顯比睡八個小時的中學生好,而每晚睡八個小時的中學生,平均成績也明顯比睡七個小時的中學生好。關於睡眠的論點,中醫本來就如此認爲,不過,得外加一個條件,那就是晚上十一點到半夜三點是最重要的睡眠時段,如果小孩子是半夜三點睡到中午,即使是睡足了九個小時,也還是枉然。
結論是,中醫幫忙提升聰明才智,重點在於幫助小孩子情緒平穩、睡眠良好,同時處理他們健康上其它的問題,讓他們不受疾病的困擾。這和文章一開始提到的「補腎」、「提清陽上頭」、「加强氣血」並沒有衝突,只是得知道爲什麽要做些動作,做這些動作能不能讓小孩子情緒平穩、睡眠良好等等,並不是拼命地補腎、補氣、補血就會比較聰明,小孩子過度進補,反而影響他們正常生長的步調。
這裡得補充一點,許多父母讓小孩子不斷地做數學練習題、背很多英文單字等等,大量的重複練習確實可以加强神經元的鏈接,在腦部產生强固的處理網路,通常也很容易在考試成績上表現出效果來。然而,這樣的做法也有不少負面的問題。第一,如果小孩子在這個過程中不快樂、壓力很大,那麽思考複雜問題的整體能力會被抑制下來,得不償失。第二,大腦爲了處理某項不斷重複的動作,得修剪附近部位的神經元鏈接,也就是當人太專注在某一項工作時,學習及應付其它事情的能力將無法同步成長。這點對專業人士而言,可能問題不大,但對正在成長、學習各種不同事物的小孩子而言,不一定是件好事。第三,許多醫學及教育專家指出,小孩子每天都需要一段「無聊」的時間,讓他們自己去找東西來玩、來想,藉由這樣的過程來提升他們的想象力、思考力、創造力。如果每天的時間都排得滿滿的,又是數學、又是鋼琴,短時間内可以讓父母虛榮地炫耀小孩子數學多好、音樂多好,長時間下來卻損害了小孩子獨立思考及應付複雜問題的能力。那麽,小孩子長大了,或許可以成爲馬雲手下領高薪的程序員,卻失去了像Elon Musk那樣引領Tesla和SpaceX的思維能力。
#當張仲景遇上史丹佛
(http://andylee.pro/wp/?p=9848)
打或逃反應躁鬱症 在 盧斯達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藍可兒在賽西爾酒店——與死亡搏鬥的終章 | 盧斯達 on Patreon】
藍可兒死亡之謎到現在都是都市傳說,但說穿了也沒那麼神秘。Netflix的紀錄片分四集講,說到最後,其實是一個淡然的悲哀的故事。
藍可兒的父母是香港人,移民為加拿大人。墓碑最上一行,用繁體字寫著「愛女藍可兒」。藍可兒二十出頭去了洛杉磯旅行,殞落於歷史上經常發生兇殺案的賽西爾酒店 (Cecil Hotel)。
藍可兒寫網誌,現在還留下了一個充滿內容的近況文學帳號。她最大的問題是患躁鬱症,今日至少要吃四種藥物。藍可兒在電梯裡的神秘舉動,應該是她突然斷藥病發所致,躲著未知的迫害者而上了酒店水塔。因為酒店是歷史傳奇,附近又有貧民區,嚴重罪行很多,也有很多人賣毒品,警察用警察的思維去查,反而疑點重重,激發了陰謀論者和靈異愛好者的加入。
藍可兒之死,陰謀論界有幾十個理論去解釋,從酒店鬧鬼到藍可兒是生物兵器,被政府派去清除貧民區人口都有,但事實並沒那麼奇情,甚至不那麼有趣。所有參與這件事的人,都被「沉悶」的現實打臉。藍可兒有躁鬱症,但她想做一個「正常人」,證明自己也是值得擁有常人的生活,所以她離家旅行之後,就開始不吃藥,斷藥反應爆發。所以她的室友、附近房間的人和酒店方面,在她失蹤前都目擊過她行為怪異。
對一般人,肉眼看不見傷患的精神疾病,才是終極神秘之處。如果是說酒店受咀咒,反而更加容易理解,更順理成章。突然斷藥的邏輯,健康人不理解。因為一個過度內省的人又不幸患病,多數不會逆來順受。首先沒人會願意接受這個跟別人不一樣的天譴,每天吃藥那一刻,就好像是日日提醒你跟別人不一樣,甚至是——次等。一個人越內省、心思越敏感、越有自尊,就越可能對藥物發起抗命。因為自由人都想逃離宰制,想掙回一點自主的感覺。她自己一個去旅行,也反映如此的心理徵狀。她要告訴自己,命運掌握在自己手中、大地在腳下,她想去哪裡都行。
這種體質加上二十出頭的敏感,是死蔭幽谷,極其危險。如果她沒有魂斷洛杉磯,也許她會是一個出色的作家或藝術家。藝術家若沒有一點兩極情緒的傾向,不能鶴立雞群。憂鬱使人深刻,躁狂驅使創作。最自然的藝術家不是為了理性創作,而是被肉體或感受驅使鞭韃,過程痛苦流血,但又不走不行的那種。
如果跌斷腳,或者住在醫院,或者是某個器官有問題,那才是世俗界認可的病,而精神的心病是不可以說的,別人會認為你是誇大,或者因而蔑視你。病理概念是人類嘗試將異常「理性化」的行為,用一套方法去統攝各種不能理解之事。人類對某種狀況的理解越有歷史,就越包容;越遲或未進入理性化範疇的狀況就越受「歧視」,惹起嘲笑、卑視、恐懼,一向如此。
他們在人前盡量維持人模人樣,融入世間,但到吃藥或者看病,卻是內心都有一種秘密感,好像在私下犯罪,好像在隱藏自己真正的身份。
生命力越頑強的人,在這種情況越脆弱,因為他們為了勝過藥物、勝過病,會自己斷藥,就為了向自己的尊嚴交代,夢想著自己能真正擺脫它,成為「正常人」。警察和網絡偵探是正常人,他們不明白這種心境。到了後來,人們才終於回到藍可兒的內心世界去推測來龍去脈,最後發現這才是 make sense 的推論。
藍可兒事件到今天還是蒙上一襲神秘之氣,因為此病是人類最大的神秘。這個人口始終是少數,他人即是地獄,凡人不可能認識地獄,所以向來不可能「平權」和「去污名」。你們只能冷酷地橫眉著,比人更強,也比人更溫柔,更能承受苦難。如果藍能夠跨得過,到她年長一點,她會明白不必對自己太嚴厲,活著是不可能沒有侮辱的。壽多則辱,但其實有壽則有辱,跟多少無關。
知覺者總是要容忍痕癢的小蟲跟自己的華衣共存。人生的體驗是不能言說的,它是默言的痛苦,你默默征服它,它回擊,征服你,然後你又東山再起,簽訂停火條約,然後條約又會被撕毀。你注定跟它戰鬥到世界末日,但生命也就不過是不斷的戰鬥。
patreon https://www.patreon.com/lewisdada
打或逃反應躁鬱症 在 無待堂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藍可兒在賽西爾酒店——與死亡搏鬥的終章 | 盧斯達 on Patreon】
藍可兒死亡之謎到現在都是都市傳說,但說穿了也沒那麼神秘。Netflix的紀錄片分四集講,說到最後,其實是一個淡然的悲哀的故事。
藍可兒的父母是香港人,移民為加拿大人。墓碑最上一行,用繁體字寫著「愛女藍可兒」。藍可兒二十出頭去了洛杉磯旅行,殞落於歷史上經常發生兇殺案的賽西爾酒店 (Cecil Hotel)。
藍可兒寫網誌,現在還留下了一個充滿內容的近況文學帳號。她最大的問題是患躁鬱症,今日至少要吃四種藥物。藍可兒在電梯裡的神秘舉動,應該是她突然斷藥病發所致,躲著未知的迫害者而上了酒店水塔。因為酒店是歷史傳奇,附近又有貧民區,嚴重罪行很多,也有很多人賣毒品,警察用警察的思維去查,反而疑點重重,激發了陰謀論者和靈異愛好者的加入。
藍可兒之死,陰謀論界有幾十個理論去解釋,從酒店鬧鬼到藍可兒是生物兵器,被政府派去清除貧民區人口都有,但事實並沒那麼奇情,甚至不那麼有趣。所有參與這件事的人,都被「沉悶」的現實打臉。藍可兒有躁鬱症,但她想做一個「正常人」,證明自己也是值得擁有常人的生活,所以她離家旅行之後,就開始不吃藥,斷藥反應爆發。所以她的室友、附近房間的人和酒店方面,在她失蹤前都目擊過她行為怪異。
對一般人,肉眼看不見傷患的精神疾病,才是終極神秘之處。如果是說酒店受咀咒,反而更加容易理解,更順理成章。突然斷藥的邏輯,健康人不理解。因為一個過度內省的人又不幸患病,多數不會逆來順受。首先沒人會願意接受這個跟別人不一樣的天譴,每天吃藥那一刻,就好像是日日提醒你跟別人不一樣,甚至是——次等。一個人越內省、心思越敏感、越有自尊,就越可能對藥物發起抗命。因為自由人都想逃離宰制,想掙回一點自主的感覺。她自己一個去旅行,也反映如此的心理徵狀。她要告訴自己,命運掌握在自己手中、大地在腳下,她想去哪裡都行。
這種體質加上二十出頭的敏感,是死蔭幽谷,極其危險。如果她沒有魂斷洛杉磯,也許她會是一個出色的作家或藝術家。藝術家若沒有一點兩極情緒的傾向,不能鶴立雞群。憂鬱使人深刻,躁狂驅使創作。最自然的藝術家不是為了理性創作,而是被肉體或感受驅使鞭韃,過程痛苦流血,但又不走不行的那種。
如果跌斷腳,或者住在醫院,或者是某個器官有問題,那才是世俗界認可的病,而精神的心病是不可以說的,別人會認為你是誇大,或者因而蔑視你。病理概念是人類嘗試將異常「理性化」的行為,用一套方法去統攝各種不能理解之事。人類對某種狀況的理解越有歷史,就越包容;越遲或未進入理性化範疇的狀況就越受「歧視」,惹起嘲笑、卑視、恐懼,一向如此。
他們在人前盡量維持人模人樣,融入世間,但到吃藥或者看病,卻是內心都有一種秘密感,好像在私下犯罪,好像在隱藏自己真正的身份。
生命力越頑強的人,在這種情況越脆弱,因為他們為了勝過藥物、勝過病,會自己斷藥,就為了向自己的尊嚴交代,夢想著自己能真正擺脫它,成為「正常人」。警察和網絡偵探是正常人,他們不明白這種心境。到了後來,人們才終於回到藍可兒的內心世界去推測來龍去脈,最後發現這才是 make sense 的推論。
藍可兒事件到今天還是蒙上一襲神秘之氣,因為此病是人類最大的神秘。這個人口始終是少數,他人即是地獄,凡人不可能認識地獄,所以向來不可能「平權」和「去污名」。你們只能冷酷地橫眉著,比人更強,也比人更溫柔,更能承受苦難。如果藍能夠跨得過,到她年長一點,她會明白不必對自己太嚴厲,活著是不可能沒有侮辱的。壽多則辱,但其實有壽則有辱,跟多少無關。
知覺者總是要容忍痕癢的小蟲跟自己的華衣共存。人生的體驗是不能言說的,它是默言的痛苦,你默默征服它,它回擊,征服你,然後你又東山再起,簽訂停火條約,然後條約又會被撕毀。你注定跟它戰鬥到世界末日,但生命也就不過是不斷的戰鬥。
patreon https://www.patreon.com/lewisdada
打或逃反應躁鬱症 在 創傷、發展與療癒- Publicações - Facebook 的推薦與評價
這麼多的無名與未知,讓憂鬱症患者離他們自己越來越遙遠。 再加上旁人對憂鬱症的不 ... 不知身為父母的你我,看到這個節日的第一個反應是什麼呢?. #打罵是很痛的啊 ... ... <看更多>
打或逃反應躁鬱症 在 NZ_分享二什麼是複雜性創傷後壓力症候群?先別急著吃藥,最 ... 的推薦與評價
什麼是複雜性創傷症候群?先別急著吃藥,最常被誤診為焦慮症、憂鬱症因此而無法根治CPTSD症狀、CPTSD源頭、沒安全感、缺乏自我價值感、情緒極端、自殺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