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潛水平壓大卡關!原來是鼻涕倒流、過敏、鼻息肉在作怪👃👃👃
35歲的阿德平日工作繁忙,周末最喜歡和朋友相約玩水肺潛水,過去往往都能順利下水。來診時自述這次潛水耳壓平衡一直無法做好,下潛後耳朵本來很痛但突然間便不痛了,隨之而來的卻是一陣天旋地轉,發現自己完全失去方向感,所幸身旁潛伴很快意識到阿德的異狀,趕緊將他拉出水面。
經過問診與檢查,原來阿德在潛水的前一天晚上和朋友開心飲酒,結果喝到吐,以致胃酸逆流至耳咽管開口,造成鼻咽部有腫脹發炎現象,因此耳壓平衡才會發生困難。下潛後耳朵痛感消失又暈眩,則是因為他下水用力過猛不僅僅使得耳膜用力過猛而破裂,他的內耳淋巴管也因為壓力失調而引發眩暈。
有鑑於熱愛潛水的人越來越多,但卻未必認識潛水時可能遇到的耳鼻喉相關問題,以下就來針對幾個常見狀況為大家解說吧!
⭕做好耳壓平衡關鍵:將耳咽管順利打開
我們的耳朵主要由外耳、中耳和內耳三個結構組成,平常中耳腔內充滿了空氣,並透過耳咽管和咽喉連接,讓氣體得以進出。不過,耳咽管一般都是關閉的,需藉由打呵欠、吞口水、收下巴等動作,使提顎張肌和顎環張肌收縮而將耳咽管打開,達到耳壓能和外界壓力平衡的作用。
依據波以爾定律,當溫度處於穩定狀態時,氣體的體積和壓力成反比。下潛時因為壓力變大、氣體體積變小,中耳腔裡感受的壓力就會和外界壓力不同,這時便需要耳咽管來幫助平衡中耳腔內外的壓力,即所謂的「平壓」。一般潛水最常使用的平壓方式有兩種:
1.閥式耳壓平衡法:用手指將鼻子捏住,嘴巴吸氣後緊
閉,之後再輕輕從鼻子吐氣。當氣體停留在鼻子中間時
壓力增加,耳咽管就會開啟並把空氣送至中耳腔,所以
會感覺到耳朵有嗡嗡的響聲。
2.法蘭左耳壓平衡法:這是許多自由潛水者常做的一種方
法,同樣是把鼻子捏住,但卻是透由吞嚥口水的動作,
讓肌肉帶動耳咽管使其打開。簡單來說,是用自主肌肉
來調控耳咽管的開關。
⭕鼻塞別輕忽!耳咽管恐被阻塞難平壓
因此,假使鼻腔和耳咽管不夠健康、功能不佳,自然會導致平壓過程出現困難,甚至使耳膜受到擠壓有疼痛感。包含過敏性鼻炎、鼻涕倒流、鼻竇炎、感冒等等,都可能會讓耳咽管變得腫大或有堵塞現象。有趣的是,臨床上碰到不少病人平日多有鼻塞症狀,卻不覺得需要就醫找出問題,直到開始接觸潛水之後發現耳咽管打不開,這才到耳鼻喉科求救。
之前曾有位二十多歲的女病患,十分嚮往不需背氧氣瓶、裝備很輕簡的自由潛水,可是在試著做平壓時卻頻頻失敗,非常挫折來到診所。檢查後才發現她鼻腔內長了一顆很大的鼻息肉,導致只要一吸氣息肉便會將耳咽管開口塞住。經手術切除後再搭配沖洗鼻腔與使用鼻噴劑,情況就此改善許多。
⭕潛水常見不適症狀有哪些?
海水壓力會隨著深度而增加,代表身體進入水中時也會因氣壓帶來變化,其中要格外小心的像是鼻竇、中耳腔、腹部、肺部、胃等空腔,在氣體體積改變後可能造成組織變形或損傷的「擠壓傷害」。因潛水引起的不適,大致有以下幾種常見症狀:
#頭痛:病人經常主述只要一下潛就會感覺頭痛,包括頭部、眼睛上方、臉頰兩側等部位。問題主要出在很靠近腦部的鼻竇,當開口有阻塞或有通氣不順致使壓力不協調,便會引發頭痛。
#流鼻血:有些人甚至是一潛水完就有大量流鼻血的現象,這是因為氣體的擠壓傷害導致鼻黏膜撕裂出血,只不過一開始出血時可能會先積在鼻竇裡,等到出水後 壓力釋放才會一次流出。此外,有蛀牙的人可能也會在下水後因氣體的壓力傷害而有牙齒出血症狀。
#暈眩:若平壓過程過於用力或姿勢不對,亦可能造成內耳圓窗破裂,導致內耳淋巴流出而發生嚴重暈眩,在海底下形成致命風險。
#空氣栓塞:這是一個常見但非耳鼻喉科的症狀,即血管被空氣堵塞。通常是因為下潛與上浮速度過快,氣泡或其他氣體跑到關節、血管裡,或是氣體在肺部過度膨脹,而有胸悶、胸痛、氣胸、肺氣腫、局部皮下氣腫或頭痛、關節痛等栓塞不適。
⭕把握6要點,避免潛水傷害
希望享受潛入海底的樂趣,無論是哪一種潛水方式,安全絕對是第一守則,建議務必注意幾點:
✅有任何鼻子或感冒問題需先妥善處理,特別是有用藥者
要先和醫生討論,因為某些抗組織胺藥物可能會導致嗜
睡,以致下水後容易迷失方向感或發生其他意想不到的
危險。
✅若是因內耳不平衡或耳朵構造有問題造成的暈眩,比較
不建議進行潛水。假如是因為貧血或血壓較高導致暈
眩,經醫師評估安全無虞後,原則上應該也不會有什麼
問題。
✅下水遇到阻礙如耳壓無法平衡時,都不可有用力過猛或
逞強行為,一旦超過身體能負荷的範圍,也會提升危險
性。
✅盡量避開菸酒,可能會讓鼻黏膜變得腫脹或引發胃食道
逆流,難以有效做好平壓。
✅不可戴耳塞,耳塞會將外耳道和耳膜之間的氣體壓住,
反而使擠壓情形變得更嚴重。
✅不可單獨進行,無論是多麼熟悉的海域或以前潛水一直
都很順利,每一次下水皆應有潛伴陪同,彼此支援。
〔陳亮宇耳鼻喉科診所提醒您〕
雖然潛水有助放鬆、紓壓,很多人都把它視為一種休閒運動,我也碰到不少人常常是朋友一揪就去上課、接著便馬上下水了。可是潛水對我們的身體來說其實是一種極限運動,如果沒有經過合格專業的醫師評估,還是存在一定的風險,建議除了遵從潛水教練的指導之外,下水前應向耳鼻喉科醫師諮詢,經整體評估確保適合從事後再進行,且須留意自己的身體狀況量力而為。
#潛水醫學門診
#好久沒潛水了
#快悶壞了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3萬的網紅moto1hk,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當天我們抵達代理時,新款YZF-R1已停泊在路旁,不過驟眼看,還以為是今年三月才駕駛過的YZF-R3,因為兩部車的外型及配色十分相似,再者新款YZF-R1好細部,車身又短,若非走近仔細研究,要分辦究竟是R1、R6,抑或是R3。就以日本四大牌子的超電來說,個人覺得R1在體積進化方面最進取,做到真正60...
「手指突然腫脹」的推薦目錄:
- 關於手指突然腫脹 在 陳亮宇醫師 / 陳亮宇耳鼻喉科診所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手指突然腫脹 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關於手指突然腫脹 在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手指突然腫脹 在 moto1hk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 關於手指突然腫脹 在 皮膚科蔡逸姍醫師- 週二#來解答小晴手指突然腫痛起來 的評價
- 關於手指突然腫脹 在 網路上關於手指突然腫起來-在PTT/MOBILE01/Dcard上的升學 ... 的評價
- 關於手指突然腫脹 在 網路上關於手指突然腫起來-在PTT/MOBILE01/Dcard上的升學 ... 的評價
- 關於手指突然腫脹 在 網路上關於手指突然腫起來-在PTT/MOBILE01/Dcard上的升學 ... 的評價
- 關於手指突然腫脹 在 身體微恙是警訊!手指末端腫大恐為癌症前兆抬頭紋.耳垂皺紋 ... 的評價
- 關於手指突然腫脹 在 八卦天后的反撲~人人有怪癖之二《限》: 禾馬文化紅櫻桃系列338 的評價
手指突然腫脹 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馬鈴薯的請假宣言。
昨晚直播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看出阿芳手拙的樣子,其實在直播前30分鐘,阿芳突然覺得右手手指感覺怪怪的,等到直播完後四個手指頭的疼痛讓阿芳坐在椅子上整整休息了30分鐘才站起來,到了睡前除了腫痛看到的手指出現了瘀血的狀態,在不敢冒然到醫院的狀態下,跟豬妹說了我的情形,豬妹擔心我是小中風,接下來查了一堆的資料傳給我,在判斷不至於那麼緊急的狀況下,決定今天早上再說。
經過了一夜,早上右手呈現了腫脹的饅頭手,拿不了牙刷,開不了門,才發現我的雙手在日常中幫我做了那麼多的事,現在手指頭有狀況,就讓我什麼事都做不了,突然覺得應該要好感恩我的雙手,而且因為疫情之後,阿芳在家的時間多了,幾乎每天都在用我這一雙手不停的做事,也好像忘記了該問它是不是累了。
因為連續三天的假期,家裡附近的診所都是放假,不想冒然上醫院看急診,所以請教了節目中的醫師,初步判斷應該不是心血管引起的問題,所以可以等到星期二醫院開診再就醫,醫生給了我建議的處理方式,所以今天阿芳就成了右手四根手指頭的馬鈴薯,窩在沙發好好休息,馬鈴薯來跟大家請假囉,希望我的休息,可以讓手趕快好起來。
手指突然腫脹 在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我們會怎麼相遇呢?
一個不經意的配對、朋友轉發的限時動態、推薦的交友通知,或許是在演唱會的邂逅。
/ 冰火五重天 /
https://www.indievox.com/tour/search/122
/ 預售販售中 /
- ♡ - 2021 / 05 / 22(Sat.)火 - ♡ -
「好討厭啊~煩死了、煩死了,不想想了!」一邊大吼一邊撞開家們,好像剛剛走過的那些滾燙柏油路還有庸人自擾的煩惱都不存在般。
大口喝下最後一口冰咖啡,順勢含了一口冰塊,側身閃過在客廳的各種畫具、畫布、顏料 ... ... 等,以房間的門口當作起點飛撲到床上,冰塊的溶水流進喉嚨,耳機正在唱著
我的愛歌:「我想離開這個城市,和最重要的人,我討厭用跑的過紅綠燈,還有下雨天撐開傘會撞到的電線杆... ... 」。
...
...
一則一則朋友的限時動態幻燈片的在瞳孔前悠晃,宛如在嘲笑著我的今天是多麼浪費、 多麼失敗,差不多該醒醒了,我準備撐起自己的身體。
突然又一則動態停下,上面是一個看起來滿臉倦容的少年 ⋯ ⋯ 或男人?嗯,比較像少年;幾句話硬生生的壓在他看起來就快垮掉的臉上,上面寫著「到底我忘記了什麼,告訴我忘記了什麼,這裡什麼都沒有,什麼都沒有。」
剛醒來到腦袋腫脹的想著「這不是 SADOG 的歌嗎 ⋯ ?」,沒想到如此沒沒無聞、名不見經傳的樂團也有人知道,雖然我完全想不起來這個看起來隨時都會化成灰燼的疲憊少年到底是誰,也不知道為何會追蹤他,但看來也是同道中人了。
也許就是緣分吧,一陣莫名的念頭觸動我的神經,手指游移打上了「我也喜歡這首歌!」 ,並關掉手機走向被佈置成畫室的客廳,打算今晚再畫點東西,只是一些不規則的形狀也好,同時也回憶到 ⋯ ⋯
剛剛那個少年寫在上面的名字好像叫做「冰」。
冰火五重天 - SADOG 2021 的第一個巡迴 / 高雄場
♡
高雄場 / LIVE WAREHOUSE
Door Open / 19:30・Start / 20:00
Artist / SADOG・周穆 Murky Ghost・煙雨飄渺 Rain of Sorrow
Ticket / 單人 500 元・現場 600 元
#冰火五重天的火
#Goodbye
#my
#愛人
手指突然腫脹 在 moto1hk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當天我們抵達代理時,新款YZF-R1已停泊在路旁,不過驟眼看,還以為是今年三月才駕駛過的YZF-R3,因為兩部車的外型及配色十分相似,再者新款YZF-R1好細部,車身又短,若非走近仔細研究,要分辦究竟是R1、R6,抑或是R3。就以日本四大牌子的超電來說,個人覺得R1在體積進化方面最進取,做到真正600cc跑車更輕巧的乘座感。
事實上,新款R1可以說是Facelift版,而上一代R1在2015年推出,分別有採用電子避震的R1M,以及配置傳統機械式油壓避震的標準版,而新款R1同樣有兩個版本,今次遊車河的屬於標準版。廠方之所以推出新款R1,原因之一要把車子提升到歐五環保排放標準,順道改變一下外型,以增加車子的吸引力。
外型方面,新款R1採用新設計的車頭及包圍,廠方表示新車的風阻更低,有利加速性能。引擎是新車改良重點,盤頂經過大幅修改,進氣歧管、然油噴注噴咀及排氣管等等與舊款截然不同,目的是提升燃燒效能,因此工程師無需增加排氣量,而又能夠維持200匹馬力;此外,廠方表示採用新設計的手指式氣門搖臂(Finger-Follower Rocker Arms),使引擎的高轉表現更佳,能讓R1的尾段加速力與對手匹敵,這點主要針對賽道改良。近年,大部份公升級超電陸續轉用手指式氣門搖臂,目的是加強引擎的高轉性能。
好多年前,自己使用過舊款R1比賽,包括初代的化油器版本及早期轉用電子燃油噴注的版本,由於她們的加速力及操控性能出眾,所以R1成為了好多車手及街道騎士夢寐以求戰車。不過以今天角度來看,當年的R1毫無疑問又重又大部,可是當時我沒有這個想法,原因是當年的超電都是這個標準,只是現今的超電又輕又細部,才顯得以前的超電像一艘龍舟。
此外,即使新款R1有200匹馬力,數字遠高於舊款R1,但是新車並沒有因為馬力大增而變得更難操控;相反,新車因為又輕又細部,又有頂級車架及大量先進電子科技,所以操控起來更得心應手,省卻了不少經驗累積的操控動作。回想以前在賽道駕駛舊款R1,不僅要與對手較量,事實上還要跟「巨型」的R1角力,原因是拖波(降檔)後產生的引擎煞車(Engine Brake)把車子拖得很慢,甚至使車尾左右搖擺,加速時車頭很容易升起,以及油門反應十分之「牛」 ,所以需要大量體力抑制各種擺動及應付搬身攻彎,油門控制也要求更精準的操控技巧,否則像蠻牛一樣的馬力好容易在出彎時造成Highside。
及後,自己在2011年幫moto-one在街道試駕2012款YZF-R1,而這代R1正式邁進電子化時代,採用電子油門,還有馬力模式及擁有防打滑的循跡系統,引擎更採用YAMAHA自豪的十字曲軸,配合滑動式離合器,能夠消弭大量拖波(退檔)後產生的引擎煞車,減少鎖緊尾輪的牽引力,使減速入彎更暢順,讓騎士輕鬆地衝入彎道,其實跟2衝跑車十分相近。雖然這一代的R1擁有大量電子科技,不過車身體積及重量仍然維持舊派超電的風格—又長又重又大部。
要數革命性的YZF-R1,非2015年版本莫屬。雖然這代R1面世一段時間,不過自己在19年初才有機會在賽車場試駕,然而那次試駕只是短聚,沒法像比賽般用力地造圈速,純粹感受一下新車的性能。其實只要騎上車子,就可輕易感受新、舊R1的分別,因為新R1不僅在視覺上更細小,推車感覺又輕又順,手臂握軑把與油缸距離感好近,大腿夾油缸的感覺更窄,唯一與舊款R1相似的地方是座姿好高好戰鬥格,雙腳像芭蕾舞,這是歷代R1的共通點。
一如所料,新一代R1的彎向非常鋒利,能夠讓我輕鬆地「劈」入彎道,我是首次在日本超電上找到這股銳利感,估計跟她的體積及重量有關,而車架及座姿等等的設定都是功不可沒。雖然同級的日本四大超電已經好細部,不過相對R1而言始終有一點點腫脹感。
馬力方面,R1有200匹馬力,即使當日駕駛的R1沿用原裝排氣管,排氣聲被封鎖,但馬力仍然是蜂擁而至,油門反應遠比舊款線性,操控起來更得心應手。原因是這代R1採用更先進的電子科技,即使大油門加速導致車頭升起,也不用像過去立即縮油,讓頭轆返回跑道上,因為新R1的電子科技在神不知鬼不覺地介入,讓前轆緩緩地重返路面,轉數也不會出現明顯下跌。可是原裝電腦程式並非萬能,若選擇不合適的設定,要是大油門出彎都會出現車頭升升、跌跌的情況。
另一個不可思議的是在電子科技協助下,即使車身仍然傾則同時提早加油出彎,比以前更輕易地做到長距離車頭升起像職業車手的出彎效果,而又不用擔心炒車,相當神奇,好明顯是電腦程式幫我控制馬力輸出,才做到這種效果,在適當時候減少供油,大減輪胎過度打滑導致意外。事實上,相比舊款R1,新R1能夠讓騎士做少好多動作之餘,連引擎煞車的反應也有得調校,操控起來不用像過去的R1要跟車子搏鬥,像這樣不用造圈速的情況下駕駛,新R1是一部可以讓騎士嘆彎的超電,只是略嫌這代R1的掣動力不足。
老實說,今次以遊車河性質駕駛新款R1,事關在街道好難全面感受200匹的威力。不過就算在馬路無法讓超電盡展所長,依然吸引好多騎士駕駛,就好像moto-one早前訪問一眾澳門車友所言—自得其樂,而騎士們總會找到享受方法。如前述,今次駕駛的新款R1屬於Facelift版,操控感與早前在珠海駕駛的上一代R1十分接近,例如車身體積跟600cc大包圍分別不大,即使在街道都可以感受到輕巧及靈活的轉向反應。但由於自己身高只有5呎5吋,R1座位較高,而街道駕駛需要經常停車或斜路掉頭,因此要格外小心,不過這情況對玩超電的玩家來說十分常見。
當天一開始使用最強的賽道馬力模式Mode A,上一次在賽道駕駛都是選用這個模式,Moda A打開油門的加速反應非常敏捷,可讓車子凌厲地轟出彎道,駕駛超電無非就是要這種感覺。不過由於Mode A的低扭馬力輸出比較突然,再者街道的車速及引擎轉數遠低於賽道,因此在山路或低速行駛的油門操控較敏感。其後轉用街道乾地的Mode C,雖說這模式的油門加速反應不及Moda A敏捷,不過在街道上仍然覺得很強勁,但是低轉的油門操控較Moda A容易,因此在餘下遊車河時間繼續使用Moda C。自己覺得新R1的整體油門操控還要較上一代R1順滑。
據報新R1採用經過改良的避震,而個人認為原裝避震都適合香港街道使用,一點都不硬,嘗試過急煞的下壓反應,十分漸進,感覺它的油路設計極佳,但是前掣動力不算太強。
手指突然腫脹 在 網路上關於手指突然腫起來-在PTT/MOBILE01/Dcard上的升學 ... 的推薦與評價
2022手指突然腫起來討論資訊,在PTT/MOBILE01/Dcard上的升學考試資訊整理,找手指腫起來看什麼科,一隻手指腫痛,手指突然腫起來在Instagram影片與 ... ... <看更多>
手指突然腫脹 在 網路上關於手指突然腫起來-在PTT/MOBILE01/Dcard上的升學 ... 的推薦與評價
2022手指突然腫起來討論資訊,在PTT/MOBILE01/Dcard上的升學考試資訊整理,找手指腫起來看什麼科,一隻手指腫痛,手指突然腫起來在Instagram影片與 ... ... <看更多>
手指突然腫脹 在 皮膚科蔡逸姍醫師- 週二#來解答小晴手指突然腫痛起來 的推薦與評價
週二#來解答小晴手指突然腫痛起來, 發現又紅又腫之外居然有白色的膿! 原來他得了手指#甲溝炎(俗稱凍甲) 有關於甲溝炎的敘述下列何者錯誤?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