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出手代表內政部軟弱無用,但上面看到了嚴重,依慣例叫央行先處裡,給足建商面子裡子,對人民做做交代。戲演的難看就不要演,真要管就家戶綁定第二戶限貸,或是通殺全面取消,不然都是軟綿綿。
1. 建商照樣賣房,反正只要投資客買單,獲利繼續爽,政治獻金照樣給足。
2. 投資客頂多交屋前出脫,反正投資客本來就是打算交屋前出脫,給不給寬限期都沒差。
3. 首購?首購也只能買一戶,所以首購無感,只希望政府打擊房價,好讓購屋負擔輕鬆一點。
4. 誰都知道,一個家庭通常有老爸老媽、先生太太、兒子女兒,這樣共六戶都可以是第一戶,央行只管第二戶,那就換人登記唄,這央行有管跟沒管一樣,比內政部管理預售屋的「我要去檢查囉」唱戲,差不多一樣丟臉。
如果職業或大戶投資客賣不掉只好交屋套牢,會怎樣?
1. 多持有五年吧,第六年再來獲利脫手,你知道政府沒種管理囤房的。
2. 找乾淨人頭來綁,照樣有寬限期,不然就是爸爸媽媽爺爺奶奶兒子女兒都來,騙小孩的央行。
3. 威脅立委縣市長,你敢真打房,我就不給政治獻金,反之,我就支持你。
倒楣的是誰?
1. 菜鳥投資客,手頭錢不多,沒有寬限期就會有龐大繳款壓力,可能要賠錢脫手一兩戶,調節一下。這種重劃區比較多,就正常上班族那種,想要買一戶自住一戶投資型。
2. 跟車投資客,本來住得好好的,貪財想多買一戶投資,可能夫妻兩人身上都早有各掛一戶房,這下無法用寬限期來輕鬆,資金壓力倍增,會先砍生活費或旅遊費,苗頭不對才會賣屋求生。
3. 以租養房族,常常用無限寬限期來增加資金靈活度,手上多的錢可以投入股市賺點快錢,萬一股票慘套牢,有可能賣屋來解壓。
4. 最近剛好要交屋自住的,手上可能有掛中南部祖產一戶,想買一戶來自用,又是單身的,找不到另一半當人頭,只好回頭抵押祖產來幫助新房子繳款,這樣生活壓力頗大。
房地產人頭風險 在 張金鶚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今天11/14各大媒體均大幅報導央行總裁楊金龍昨天找6銀行喝咖啡,促嚴管房貸風險。
央行提出四大重點要求:1、銀行辦理購屋貸款,尤其對投資戶,更應落實授信五C、五P原則,嚴審貸款條件,並慎防投資客假借他人名義申貸,避免銀行資金流入非實質需求。
2、對於借款人要求提高貸款成數、延長寬限期或貸款年限等房貸案件,宜加強風險控管,並向借款人充分揭露貸款負擔等資訊,以及提醒其注意財務規畫。
3、辦理建築貸款應將相關動工興建時程、資金用途等納入授信內規,並強化貸後管理。
4、目前市場餘屋仍多,不利整體房市健全發展及資源配置,辦理餘屋貸款應強化風險控管,落實資金用途查核及貸後管理等。
前二項針對防止人頭帳戶及房貸戶授信風險擴大;後二項則是針對建築業者的相關融資。透過央行的積極部署示警,逐步盤點緊縮,相信對當前房市過熱及投資炒作有相當遏止作用!央行要求各銀行強化不動產授信風險控管,應予肯定與支持!
然而央行此舉,能否就能避免房市價量預期上漲以及購屋者恐慌及焦慮的壓力,仍待後續觀察!因此,12月央行理監事會是否進一步採取選擇性信用管制措施?特別針對第三屋以上非自住者的貸款成數、貸款利率、貸款期限、寛限期給予更淸楚明確的嚴格限制,更值得關注!
至於政府及業者擔心當前新冠肺炎疫情方興未艾,政府各部會多管齊下的房市健全方案是否會造成總體經濟復甦延緩衰退?從過去學界的長期研究成果,清楚顯示房地產業並非火車頭,反而透過政府各部會健全房市政策,讓房市降溫,房市資源轉向其他產業及股市,經濟發展才能全面正常復甦!不但可以增加就業機會,提升大多數人民所得;同時也可以減緩大多數人的購屋壓力,也才能提高人民的消費購買能力,產生經濟的正向循環!
https://tw.appledaily.com/property/20201114/ZJDPRYV7BFG6HFZPCKTT2ACPMU/
房地產人頭風險 在 Joe's investment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我今年已經遇到幾個投資美股的朋友,他們發現海外資本利得超過台幣670萬了,超過包含海外所得在內的670萬最低稅負制免稅額,只能保留盈餘在美國那邊的券商
其實境外投資的資產累積到一個規模,例如百萬美元以上,差不多就可以去架構一個家族資產管理的公司了,因為你會發現,每年等值670萬台幣根本不夠用,保留在美國券商那邊的盈餘只會越來越多,時間一拉長,終究還是得用一個法人去規畫整個長期資產配置
投資在美國證券的錢也應該分散一下風險,不一定要全都投入美股,分散買個房地產也不錯,這時候你可能就需要經營一下美國LLC或低稅BVI、Samoa的境外公司,整個家庭的資產需要股權化和信託,然後要有會計,甚至法務的專業人士來協助才行,以免死神突然來找你,打亂了整個財務自由的風險,規劃一下遺產稅的合法節稅,那樣就能把意外的風險降到相當低的水平,不然光靠壽險和意外險買到上限也是不夠
然後有足夠時間的話,還是得跑一趟美國和新加坡,開設一下銀行帳戶,方便金流移動,券商wire到台灣會比較有效率,花旗全球速匯一個月只能3萬,22萬要搬7個多月,效率太差了
匯回台灣就是用複委託操作了,投資規劃成長線和短線佈局,短線用美國券商,尤其是Interactive broker,資產超過10萬的首選,交易策略會更靈活,還有家庭管理帳戶,每個人頭帳戶有增加免稅額的額度了,等遇到景氣循環很崩潰的時候,在用台灣的複委託去累積長期部位,反正單筆交易超過幾萬美元的話,手續費都會超過券商的最低手續費,資本利得有賺的話,那些手續費都是小錢
投資額低於1萬就是好好工作,還不用想投資,投資額2~10萬美元,可以考慮用Unicorn證券,投資額10萬以上,可以考慮直接切換到Interactive broker,資產少的人不太需要擔心遺產稅,因為你根本沒多少遺產,找會計師就能處理,投資額超過百萬,先申請境外公司或LLC,再開證券戶,或者是長年分批匯回台灣,然後周遭親戚朋友可能都是人頭帳戶,增加額度,不過考量金錢以外的行政成本,我看還是只能用法人架構比較省事
PS:不要去踩IRS跟國稅局的線,那可能比恐怖份子還沒得商量
PS:資本主義是很現實的,窮到鬼都不想找你的小戶,就不用太杞人憂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