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味的士林夜市注定沒落
李明宗/中華民戶外遊憩學會監事(台北市)
士林夜市沒落,已經是無法否認的事實。但同樣是夜市,何以寧夏夜市、饒河街夜市、廣州街夜市,乃至交通不方便的南機場夜市仍然生機蓬勃,生意興旺呢?一言以蔽之,士林夜市為了迎合觀光客,已經完全喪失「夜市」的本真性,因而本地人根本就不愛去,而國外觀光客(特別是陸客)若由於政治或疫情影響而人數大減,商家或攤販如何能夠維持?
情況何以走到這樣的地步?首先市場改建案將飲食攤商安排到地下層,就是錯誤第一步,因為夜市就是夜市,要有傳統市集的特色,人與人強烈互動、攤商吆喝叫賣、小吃品類繁多、地方特色豐富,人們進入這個場域能夠獲致豐盈而飽滿的體驗,這就是「熱鬧」!一個只能自然生成無法規畫設計的場所氛圍。
但在空氣品質不佳的地下層飲食攤,顧客能有這樣的感受嗎?更甚者,正因為是在地下層,其所耗費電力、水費、租金等成本更高,因而即使沒有痛宰觀光客的劣行,其飲食價格也不便宜。至於地面層部分,多年來也沒形成什麼特色啊!
平面道路部分,大東路往劍潭方向絕大部分是衣服或球鞋店家,或者一些古怪炫奇的物件,多半是承租店面,店租不可能便宜,將本求利,其品質與價格能讓顧客感覺CP值高嗎?如果要買衣服台北市有太多其他的選擇了。更何況這些商品又與士林當地的傳統何干?
大東路北側與大南路還有個怪現象:原本騎樓是亞熱帶地區獨特的建築格局,逛街人在騎樓行走不但可遮陽避雨,還能順便瀏覽商家櫥窗貨品;然而這些年來,不但諸多商家騎樓被擺設攤位現煮現賣,且為擴大營業空間,居然將騎樓通道封死,會不會太過分?因而不論颳風下雨,遊客只能走在大街上,原本店面商家生意不受影響嗎?
說到小吃,有口碑的傳統攤販越來越少,倒是外來連鎖飲食商大肆蔓延,賣的東西只想爭奇鬥艷、出奇制勝,純粹為了吸引觀光客。正因為不是在地傳統攤販,往往欠缺用心把東西做好的敬業心態,太多一看就是雇用或打工的年輕人,若非心不在焉在滑手機,就是將大腸包小腸烤焦或半生不熟。更離譜的是,連慈諴宮廟埕東側門也被蚵仔麵線攤商擋掉一半出入口,又未提供座位,食客就坐在宮廟台階上吃,景象與遊民無異。
我是老士林人,這些年來,每次回到極端變貌後的士林夜市都感到痛心,彷彿走到一個荒唐怪誕的異鄉。我甚至覺得就觀光論觀光,士林夜市只是有名罷了,但不是好的觀光景點。如果跟團旅遊被安排到此一遊,就只好走走逛逛,沒得比較;但這些觀光客如果有時間也到其他夜市看看,我好奇他們還會感覺士林夜市有吸引力嗎?
士林夜市該如何起死回生?別無他法,請讓夜市回復成夜市原本該有的樣子,讓地方性的精神能夠生根茁壯,這樣才會有當地特色與風情,本地人願意來,自然也就能吸引觀光客。切勿本末倒置,只想賺觀光財,整個環境也變形成為「異托邦」,觀光客或本地人都不想來,夜市只好吹熄燈號了。
戶外遊憩學會 在 民意論壇:聯合報。世界日報。udn tv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人命關天 別陷媽祖於不義
李明宗/中華民國戶外遊憩學會監事(台北市)
大甲媽祖遶境彰化,往年來程及去程都約有二千多名香客夜宿彰化縣政府中庭,今年因新冠肺炎疫情,彰化政府決定採總量管制及要先量額溫、「戴口罩」才能進入,並加強酒精消毒及乾洗手。本報資料照片
大疫當前,據悉大甲媽祖遶境廟方仍決定照辦,大甲鎮瀾宮及新港奉天宮主事人員強調已開過會議研商,沿途將會做好環保衛生和防疫消毒,相信媽祖神威會保佑國泰民安,大家平安健康。
但是,如果堅信媽祖會護佑眾生,又何必強調將加強環保和防疫?再者,萬一有參與遶境信徒染病,是要歸責媽祖未予保佑?或主事者防疫工作沒做好?其他信徒衛生習慣不良?還是本身自主健康管理不佳?
媽祖崇拜確實是台灣宗教信仰非常重要的一環,但若就民眾信仰程度而言,仍是有相當差異,由堅信媽祖是極為靈驗的神祇,到將她視為民俗象徵者都有,但共同點是「慈母意象」,媽祖將大家視為其子民,恩澤、寬容、諒解、慈愛,因而我們會尋求媽祖的賜福,但不太擔心萬一做錯事她會懲罰我們,這種對慈母依戀的集體心態,在信徒爭相觸碰鑾轎或媽祖神像時,可明確感受到,就如同小孩子拉緊母親的裙角尋求依附與安全感一般。
既然是慈母,媽祖固然給了我們絕大的安全感,但信眾需要為自己的決定負完全責任,有些行為固然有些離譜,例如廟會活動找來一大堆鋼管女郎跳熱舞,這總不能推說媽祖愛看,但反正帶動熱鬧氣氛,大家高興就好,慈愛的媽祖也不怪罪。如今疫情當前,人命關天,豈能以媽祖未反對為理由,就做出對全國影響深遠的危險決策,這是陷媽祖於不義,絕非虔敬信徒該有的作為,希望廟方能三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