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國外,有個小學老師,要小朋友說出自己的志向。
小朋友紛紛說,長大之後,我要當~~「科學家、音樂家、太空人、總統、醫生、將軍、教授……」
老師一聽,頻頻微笑、說好,稱讚小朋友們都很有偉大的志向。
後來,有一個小朋友大聲說:「我長大以後,我想當一個消防隊員,為老百姓救火……」
老師聽了,皺著眉頭說:「當消防隊員救火?……那很危險耶,你怎麼這麼沒有志氣、志向這麼小,就只想當救火隊員而已?」
後來,四十年過去,那個班級的小朋友也都變成五十多歲的中年人了。
當年,想當總統的,沒有當上總統;
想當太空人的,沒有當上太空人;
想當教授的,沒有當上教授;
想當將軍的,沒有當上將軍;
想當科學家的,沒有當上科學家;
想當音樂家的,沒有當上音樂家……
倒是,當時曾經說,自己想當「消防、救火隊員」、「被老師當眾嘲笑」的小男生,終生不改其志,一心一意專注在消防、救火工作;
後來,他當上了「消防署長」。
一個人的成功,不是靠「夢想」,而是靠「實踐」。
「夢想」,兩個字,拆開了,就是一個「夢」、一個「想」。
夢,可能是「白日夢」。
想,可能是「空想」。
人的「夢想」,不一定要很偉大。
不管從事哪個行業,都要全心全意、腳踏實地、努力實踐,讓自己成為「頂尖的專家」,才能出類拔萃、出人頭地。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4萬的網紅啟點文化,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線上課程】《人際斷捨離》~ 安裝心靈防毒軟體,提升自己的「人際免疫力」! 課程連結:https://pse.is/E5MW5 第一講免費試聽:https://youtu.be/YyLvd1cNcDw 【人際維基】桌遊體驗會~讓你一玩就懂別人的在乎~05/04(六)或 06/16(日)14:00 ...
我想當 科學家 在 Jivan小天涯手記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寶貝,你長大想當什麼?」
「我想當大人。」
「你長大就會是大人了啊,到時候你要做什麼?」「我就是想當大人而已。」Jivan面有難色,覺得我是在白問。
要說自己對孩子完全沒有期待,的確是不太可能,尤其是孩子逐漸進入校園生活,即便不要求第一,但也至少不要低於平均吧!過去在教學現場,無論是受父母之託加強輔導孩子,還是成績單上必須評「宜加強數學、多花心思在英文會更好」,我總感到哪裡怪怪的,後來我豁然開朗,明白這種「強調」,都是把眼光放在孩子的「不足」和「弱項」,也一併驗證「補習」文化。
這個領悟,可以回溯到我十六歲在加拿大學習的經驗,當時的學校有頒發各科表現突出獎,我因為「美術」這科,有幸接受全校同學的掌聲,其實,當時我連校長喊我的名字時都沒有聽懂要做什麼,但那是我第一次體悟到:#就算我不夠好_還是可以擁有被肯定的價值。這種感覺很好,也給了我學習的正向循環,接下來一年的學科總成績,登上榮譽榜。
一直以來的學習過程,總強調要補強、要多在弱項上努力,哪科不好就去補哪科,我們花大部分的時間在提升較弱的方面,以齊平綜合表現、均衡發展。聽起來好像沒有哪裡不對,但若是拿應付弱項的一半用力,來「精進」相對的強項,那孩子的成長一定就能擁有更多自信和自我肯定,因為他被常常提起的,不會再是他哪裡做不好,做不好怎麼不更用功一點,而是可能從平庸的整體表現,進入一個藏著爆發力、能充分發揮的領域。
在孩子強項的部分上,他或許只需要使一點點力,就能達到頂尖,但要在孩子不擅長的領域,光是從底部爬到中段,就花費他好大的勁,那麼,想要求孩子達到優等,那可能就「犧牲」掉他強項發揮的潛力了。(當然這裡我不是要說放棄弱項,要討論的太多先跳過)
我想,開始有自覺的孩子,都能清楚知道自己哪方面需要再加強,正常的狀況下,#孩子自己比誰都在乎,如果可以做得好,為什麼要故意擺爛?覺得孩子畫畫不好,就送去畫畫班;英文很重要,就送去全美語安親,提供孩子學習的環境固然是父母的職責,可是除此之外,孩子更需要我們的了解,才有機會在追隨社會腳步之餘,抱持為自己創造一片天的夢。
#父母看孩子的眼光_形塑孩子如何看待自己。
上個月Jivan跟我說:「我不要當科學家」,我問:「為什麼?」他說:「因為我頭腦沒那麼好。」他的這句話,反倒讓我警覺,是不是自己太強調要孩子想辦法、自己太期待孩子學過的東西能記得住,卻沒意識到,「思考」這件事對現階段的他來說是疲累的,更別說媽媽因為他忘記而不耐煩的時候⋯⋯
這件事我介意很久,因為是我讓孩子誤認、低估了自己的能力,我落入了「時時提醒孩要加強哪部分,卻反而強調了他的弱點,進而否定自己」這個過去我覺得怪怪的點。
然後我就想到蒙特梭利的名句:「讓我親身去做,我才能真正了解」。調整之後的我們,Jivan多了份自信,更勇於挑戰,我也更了解他了!未來想要當「大人」還滿有邏輯的嘛,不過我想,不用等到變成大人那天,在那之前,他就會知道,他要做、也擅長什麼了。
#照片是向來不愛畫畫的Jivan_竟然願意主動說要創造一個台北城
#每個建築都是出自Jivan之手(我用紙箱剪外型而已)
#製作時間一週(能持之以恆真的好棒❤️)
#解思鄉
#看得出來是什麼建築物嗎?
我想當 科學家 在 不務正業的超能力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一齣好的戲劇,能拋出問題並且引發觀眾的思考。」
「藝術越來越像是新聞、新聞越來越像藝術。」
「科學家解決問題、政治家處理問題、藝術家凸顯問題。」
這次接受到Podcast節目「歐摩的垃圾山」的歐摩邀請,來介紹他所策展的一系列劇場表演,並且跟我分享究竟「劇場導演」與「劇場策展」的工作在做什麼? 聊天中可以感覺歐摩是一個很常在動腦思考的智慧人,雖然剪輯重聽的時候還是會被內容搞到笑出來,但其實三不五時拋出一些他對藝術以及社會的思考和價值觀,還是讓我學到非常多東西。更棒的是,藉由他所分享導演課的訓練,以及他平常在路上練習的方法,我也想到以前很認真玩攝影時所培養出來的「攝影眼」,這些能力都提升了我們對於生活的感受、社會的觀察與周遭環境的洞察,因此也要推薦你一起來學習、來聽聽看吧!
❌想要瞭解更多歐摩和劇場的大小事
。各大平台「歐摩的垃圾山」Podcast
。臉書IG找「歐摩的垃圾山」
。歐摩的劇團「理想國的劇團」@theatre_of_republic
。本次策展「地面基地呼叫湯姆少校」@major.tom_ground
❌今年的策展主題是「喘息」
目前1月還有兩齣劇的演出,分別是
。歐摩所執導的《靠___近》1/12-1/17
2020年,COVID-19(武漢肺炎)疫情已擴大至全球大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制定「社交距離注意事項」;室內應保持1.5公尺、室外保持1公尺之距離。生活中原本就存在的「距離」被刻意的強調出來;一直都存在的「距離感」只因病毒影響激化了此現象,社群媒體的發達,人與人之間的互動已有多種層次的出現。而實體互動外的社群媒體形象建立也已成人們生活的重心之一,在虚幻與現實之間的距離,想像與真實之間的關係正慢慢的困擾人們。
。范立穎所執導的《日常之流》1/27-1/31
日常生活裡人們尋找著目標,為未來做準備、規劃人生藍圖,在這加速的時代裡也許放慢是很難的亦或是難得的,往往意外突然敲門到來,變化追逐著計劃,才發現所習以為常的日常,其實是無常的總和。日常的河流終將流向死亡的海,死亡或許不是一個結束,是生命的另一種樣貌、姿態,無須害怕它的到來,順著這流向把握每個活在當下的可能。
❌免費贈票4張,抽獎3步驟!
。到理想國的劇團IG追蹤或臉書按讚
。這篇貼文底下留言並Tag一個朋友
。預計1/6抽出後私訊通知
❌本集由財政部中區國稅局贊助
使用載具儲存雲端發票,不僅可以響應節能減碳減少用紙的環保政策、避免中獎發票遺失或汙損,錯失領獎權益。雲端發票除了一般獎項還多一次雲端發票專屬獎中獎機會。從109年7-8月期、9-10月期及11-12月期,每期雲端發票專屬獎項有100萬元獎15組、2,000元獎1萬5千組及500元獎60萬組,總獎金3.45億元,中獎機會多1次,大幅提升中獎機率!此外,中獎的統一發票均設有領獎期限,為避免逾期兌獎,與財神爺擦肩而過,鼓勵民眾下載財政部「統一發票兌獎APP」,只要簡單4步驟:
(1)安裝統一發票兌獎APP
(2)申請或綁定手機條碼
(3)設定載具歸戶
(4)設定領獎帳戶
5分鐘輕鬆就搞定,立即享有自動對獎、中獎主動通知、獎金即時入帳,省時又省力!
❌本集重點,嗨賴給你:
。其實只要有人從面前經過,就是劇場
。永遠想挖掘真相的人們,藝術家
。藝術越來越像是新聞媒體
。傳達價值觀最好的做法就是說故事
。一齣最好的戲能拋出問題讓觀眾思考
。愛問「為什麼」,所以我想當導演
。這朵雲好漂亮,我怎麼搬到劇場呢?
。導演觀察力與想像力的練習題
❌收聽Podcast節目到這裡
https://open.firstory.me/story/ckjarjgatawww0870s0erhot6/platforms
我想當 科學家 在 啟點文化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線上課程】《人際斷捨離》~
安裝心靈防毒軟體,提升自己的「人際免疫力」!
課程連結:https://pse.is/E5MW5
第一講免費試聽:https://youtu.be/YyLvd1cNcDw
【人際維基】桌遊體驗會~讓你一玩就懂別人的在乎~05/04(六)或 06/16(日)14:00
活動資訊課程:https://www.koob.com.tw/contents/3072
【哈克工作坊】~讓你的存在,成為別人想親近的禮物~06/29(六) & 06/30(日)
課程資訊:https://www.koob.com.tw/contents/3897
[ 7/21 開課!]【寫作小學堂】~寫出專屬風格,找回文字悸動
打造一盞自己的聚光燈,建立起專屬於你的品牌印象
課程資訊:https://www.koob.com.tw/contents/3655
【08/10開課!】《人際回應力-看懂情緒,輕鬆對談》~第20期
一個人的命運,是回應力的總和!
課程資訊:http://www.koob.com.tw/contents/157
更多學員心得分享:http://goo.gl/Guc6V6
【線上課程】《時間駕訓班》~
學會提升效率,擺脫瞎忙人生,做自己時間的主人
課程連結:https://pse.is/DDDHB
第一講免費試聽:https://youtu.be/flfm52T6lE8
線上課程【不用開口,就讓你擁有人際好感】
啟動人際溝通的關鍵影響力 https://goo.gl/v3ojdo
桌遊【人際維基】~一玩就懂得別人的在乎:https://goo.gl/Ej4hjQ
到蝦皮購買【人際維基】:https://goo.gl/ASruqR
=============================
以下為本段內容文稿:
我還記得在學生時代的時候,「化學」這一門課,我一直學的不好。
但是我一直記得,化學的「元素週期表」的發現者,叫做門德.列夫。他自己說喔,「元素週期表」是他在睡覺的時候想到的。
是這樣喔,有一天晚上,他一個人在家,他邊玩接龍、邊想著宇宙的本質的時候,想著、想著就打了瞌睡…。
當他打瞌睡醒來之後,他就知道宇宙的原子,應該要怎麼排列。於是創造出這個大家都知道,也大家都覺得很頭痛的「元素週期表」。
其實我們知道門德.列夫,他不是唯一從「夢中」得到靈感的科學家。然而關於「好好的睡一覺」這件事,到底對於我們的大腦運作,或者是我們的創意發想,有什麼幫助呢?
我讀到了一個實驗研究,很有意思哦。這個實驗研究,就是給學生去做一個數學的難題;而這些學生並不知道這個難題,事實上有一個「捷徑」可以馬上解出來。
但他們可能在解題的過程當中,會發現這個「捷徑」。研究者就很好奇,有沒有任何方法,可以加快學生會發現這個捷徑的速度?
答案是有的,如果你讓學生先睡一覺再說的話!
他們的實驗是這樣做的喔,第一組學生是早上10點,到實驗室來解題目。如果解不出來的話,就告訴他們晚上10點,再來做一次。
而第二組學生,是晚上10點鐘來做題目,也是一樣做不出來;於是呢告訴他們,明天早上10點鐘,再來做一次。
這兩組、兩次做題目的間隔時間,都是12個小時。只不過第一組,是早上10點到晚上10點;而第二組,是晚上10點到,第二天的早上10點。
雖然同樣經過12個小時,但是第二組的人,是回家睡了一覺,然後再到實驗室報到。
結果發現哦,第二組的人,在早上進實驗室再做一次的時候;在22個裡面,有13個人發現了捷徑。在比例上面,是有60%的人發現了捷徑。
而第一組呢?第一組只有20%的人發現了捷徑。這些人都是大學生,他們的知識背景、智力的條件,都是很相似的;唯一不同的就是,第二組回家睡了一覺。
後來這個實驗的模型,被其他的研究者,不斷的重複去做其它的題目的測試。但是發現一件有趣的事,不管怎麼改變實驗的過程,有睡覺的那一組,和沒睡覺的那一組,在解題成功率上面的比例,幾乎都是三比一。
那當然,科學的研究是會進步的。在近幾年大腦的研究,跟相關的實驗也發現,好好的睡一覺,對於視覺的辨識;像是從一堆相似的物體當中,找到目標的能力,這是「視覺的辨識」。
還有「動作的適應」,比如說彈性調整動作跟技巧的能力。或者是在一些序列性的動作上,比如說記得一個專業的技術、記得一段舞蹈動作。這些表現都跟你有沒有好好睡一覺,有相當的關聯。
所以從這個結果來看哦,對於學習的角度來說,「睡眠」是你的好朋友。
那麼我想當你聽到這一段內容的時候,清明連假即將要開始,你有好幾天的時間,可以好好的休息。
所以我很鼓勵你,何不趁這個連續的假期,把一些難解的問題,做一些簡單的整理跟思考之後,就不要再鑽牛角尖了。
好好的睡一覺,搞不好當你睡飽之後,回頭想想這個問題,答案就自己跑出來了!
祝福你,希望今天的分享,能夠帶給你一些啓發與幫助,我是凱宇。
如果你喜歡我製作的內容,請在影片裡按個喜歡,並且訂閱我們的頻道;別忘了,訂閱旁邊的小鈴鐺按下去,這樣子你就不會錯過,我們所製作的內容。
然而如果你對於啟點文化的商品,或課程有興趣的話,我們在4月1號,推出的一門線上課程,叫做「人際斷捨離」。
在我們的生命當中,難免會碰到一些我們不喜歡的人、不舒服的相處;這個時候,你怎麼樣去有效的劃清界限?甚至於,透過「建設性的衝突」,把自己的原則說清楚,讓傷害最小,但是你的自在最高呢?
我想這樣的問題,是很多人在乎、也很想圓滿它,但是卻不知道該怎麼做的。那麼「人際斷捨離」這一門課,就會一步一步的讓你學會,怎樣在人際之間,去畫出屬於你自己的界限?
並且,當遇到你不舒服的狀態的時候,怎樣讓傷害最小的狀況底下,讓這些有毒的、有害的、讓你不舒服的關係,或讓你不舒服的人,淡出你的生命;活出你想要的清爽與自在。
「人際斷捨離」這一門課,會帶給你這些前進與幫助,詳細的課程內容,在我的影片說明裡都有。我很期待跟你一起學習、一起前進,謝謝你的收聽,我們再會。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AAF34uOYOoM/hqdefault.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