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涯太長,不要將就。幸福職涯的三大要素:「熱情」、「意義感」&「持續不懈的努力」!】
-
不知道有沒有人跟我一樣,從小到大各方面的表現都「還不錯」。於是就這麼依循著大人與社會的期待,安安穩穩又戰戰兢兢的一路突破人際、考試、升學、社團/實習...等等重重關卡。可是到了出社會的那一刻,卻卡關了,突然不知道自己「可以做什麼」?甚至連「想做什麼」都不太清楚!
-
忽然發現自己「什麼都會一點」,卻也「什麼都不專精」。焦急的審視自己到現在為止不長不短的人生,才震驚的了解到,自己竟然沒有任何「特別厲害的地方」或可以稱之為「專業」的長才?
-
那一刻,真的是「習慣照著常軌走的孩子」最驚恐的時刻!哈哈哈所以我在大四時簡直是發了瘋似的在「自我探索」。
-
現在看來,「探索人生熱情與意義」然後在確認方向後「努力付諸實踐」,真的是職涯漫漫長路裡最重要也最值得做的一件事情了!
-
如果只是想要「賺錢」或「擁有一份體面的工作」,那你大可不必考慮太多。但若要想擁有「長久快樂的職涯」,那麼「熱情」、「意義感」和「持續不懈的努力」這 3 個關鍵要素便缺一不可。
-
我一直是後者的死忠擁護者,畢竟職涯這麼長,佔據了幾乎1/2以上的人生。若能自在寫意的盡量過成「自己最喜歡的樣子」,那才叫暢快!俗話說得好,「開心過每一天,便是開心過一生」呀!
-
我在職涯的每個階段,都徹徹底底的體會到「熱情」、「意義感」與「持續不懈的努力」這3者的重要性!
-
-
一、「熱情」:「沿著正當興趣瘋狂發展,就是天才!」
-
我很喜歡的一位歷史小說作家「二月河」曾經在訪談中說過這樣的一段話:「我自己也不是天才,但對這個天才有我自己的論證。”沿著正當興趣瘋狂發展,就是天才!”」
-
這段訪談我一直倒帶重播了好多次,每個字聽來都深受震撼。這就是「熱情」所帶來的力量啊!它讓我們願意比努力還要更努力,瘋狂不懈還樂此不疲,因此才能成就卓越,最後造就了所謂的「天才」!
-
我們常常是自己最大的批判者,總是覺得自己「還不夠好」,所以不敢放手去做自己真正想做的事。但「其實你沒必要是天才,也能在夢想的道路上耀眼得理直氣壯!」
-
不是世界第一的醫生也能行醫,不是世界最強的律師也能打官司。只要努力讓「熱情」成為「專業」,這個社會上多的是機會可以讓我們這些第二名、第三名、第幾千幾萬名的人展露頭角,找到屬於自己發光發熱的舞台。
-
成功的重點並不在於「你是不是天才」,而是你有沒有足夠的「熱情」「堅持到最後」!
-
如果你在努力自我探索後,終於發現了自己的「熱情所在」,千萬不要輕易放棄,因為那很有可能便是帶你通往「卓越」與「幸福的自我實現」的寶貴鑰匙。
-
當我們對一件事情充滿「熱情」時,就會因此而異常專注,工作時也更容易進入所謂 “忘我” 的「心流」狀態。在專注的同時你甚至沒有一絲「痛苦、被迫」的感覺,反而還「非常享受其中」,正是因為這樣,在「心流狀態」下所能產生的「能量」也最大!
-
「熱情」是一件很玄的事,有時就算你丟下它去外面轉了一大圈,最後還是會忍不住回到它的身邊。相反的,如果有一件事情是你「很有能力」卻「沒有熱情」的,那麼極有可能就算你免強投入了,也不見得會得到「真正的滿足」。
-
舉一個自己的例子:
-
我從小便一直挺愛寫作的,當同學們把「聯絡簿小日記」功課當作虐待兒童時,我都把它當享受大寫特寫XD🤣。直到高中拼命考進了傳說中的北一女,才在一堆「作文天才怪物」的圍繞下,對寫作頓失興致。真的不誇張!身邊同學們的文章不只辭藻華麗、感動人心,還信手拈來都是讓人起立鼓掌的名言佳句。哈哈哈哈當時心裡真的就是一種「好啊好啊,都給你們去寫就好了!」的搞笑自我放棄感。(這不是開玩笑,待在被眾天才圍繞的地方,如果不樂觀看開就容易會把自己逼瘋。哈哈哈所以我就轉戰「社團」,開始快樂的發展新一項「跳舞」興趣了!🔥🤣🤣🤣)
-
還好「作文天才們」通常在「其他方面」也是天才!XDDD 他們長大之後,才不會勵志成為作家或文學創作者呢!(當然還是有啦!哈哈哈少數少數~~真是為眾生留下了一條生路啊!XDD🤣🤣🤣) 於是我終於在大部分的天才朋友們都成為醫生、工程師、律師、顧問...之後,又再度重拾信心,用自己的筆調繼續寫起部落格文章,然後在一股無法言喻的滿足感中驚訝的發現,原來當初對「寫作分享」的熱情一直都在!(啊哈哈哈我真是個不良示範呢!不該在無聊的比較中迷失自己的~~~🙈🙈🤣🤣🤣)
-
總而言之,如果你終於找到了自己的「熱情所在」,卻猶豫要不要放棄「安穩的舒適圈」去追尋它。那麼就讓我當你內心那個「邪惡的聲音(咦?! 哈哈哈哈哈哈應該是 ”冒險的靈魂” 才對!!)」,督促你:「充實自己、做好準備,就勇敢出發吧!!!!!」
-
聽說在各個專業領域中最後留下來的,往往都不是「最有天賦的天才」,而是「最有熱情的傻子」。更棒的是,「如果你從此只做自己熱愛的事,這輩子就再也不用工作任何一天」,因為此時工作早已不再是工作,而成為一種享受啦!
-
-
二、「意義感」:
-
這邊會說「意義感」而不是大家常講的「使命感」,是因為「非要相信自己是生來成就某件大事」的期待太大,容易壓得人喘不過氣。而「意義感」則相對輕盈有趣,我們可以自己去尋找、定義,並將工作賦予「喜歡的意義」。
-
「意義感」是構成幸福職涯的一大要件。我們可以懷抱著「熱情」開心投入一份「有意義」的工作,但如果有一天其中的「意義感」突然被剝奪了,一切都會豬羊變色。我們很可能會因此頓時感到悵然若失,或瞬間灰心喪志。(另一種情況則是「有熱情卻找不到意義感」的工作,就算一開始滿腔熱血,到後來也容易逐漸疲軟、失去動力與方向。)
-
隨便舉個例子:
-
如果你告訴「特斯拉Tesla(某電動車品牌)」的員工,他們每賣出一台電動車,都能讓人類社會朝「環保新能源時代」更邁進一步,便很有可能可以大幅提高員工的「工作幸福感」,讓大家工作起來熱血沸騰。可是一但讓員工們知道一切都「只是為了獲利」,績效要求也變成要員工們想盡辦法去「賺進最多的錢」、「省下最多的成本」之後,原本的「意義感」便被剝奪了,有時甚至就連一模一樣的工作內容,員工們都有可能會突然變得意興闌珊。
-
-
三、「持續不懈的努力」:
-
「實現幸福職涯」的要件,有了「熱情」與「意義感」還不夠,得要再加上「持續不懈的努力」才行!
-
這點在我離開「全職上班族工作」後,更是深有所感!在職涯中擁抱「熱情」和「意義感」的人,很容易自然「散發快樂的光芒」,讓人因此而「注意到你」,也開始有許多「展露頭角的機會」。可是如果少了「持續不懈的努力」,便很難讓你在這條通往夢想的道路上走得長長久久!
-
在我離職接案、繼續攻讀博士班後,因為常會在自己所經營的「野放上班族」平台上定期寫作分享生活的關係,許多有趣的機會和貴人也紛紛因此找上門來。朋友們都說「哇!妳好棒啊!感覺做自己真正喜歡的事、按著自己想要的步調過生活就是會發光欸!」,但如果我聽了之後從此便開始「陶醉在實現理想的快樂裡自己開心🤣🤣🤣」,無法堅持經營「個人品牌」、經營「顧客與人脈」,也不再學習、追求進步,你想這樣的好運會長久嗎?
-
以年輕人們嚮往的「YouTuber」為例:
-
在這個「自媒體」百花齊放的年代,經營YouTube頻道這類「個人品牌平台」可以讓人 “很快看到你”,但「停止經營」或「內容品質不夠好」,也能讓所有人都 “瞬間忘記你”!甚至只是一個小小的「網路負面新聞」,都有可能讓你的「YouTuber事業」跌落谷底。
-
多少「自媒體經營者」、「內容創作者」們在革命性的利用網路時代的力量「為自己創造出一份專屬工作(甚至是夢想工作)」之後,都是用「你無法想像的大量付出和努力」在維持自己苦心經營的平台與成果。如果夢想只用「熱情」和「意義感」來支撐,卻沒辦法「堅持不懈」的「持續努力到最後」的話,成功的甜美也只會是短暫的啊!
-
(PS. 雖然我一直秉持狂野的佛系經營著「野放上班族」各平台,好像不算是有什麼太大的壓力🤣,但發現光是「保持固定更新」這件事情就需要很大的努力和毅力呢!哈哈哈哈~不過少數收看此邊緣頻道的可愛朋友們請放心,偶還是會利用課餘 & 研究/工作空檔繼續努力和大家分享好內容的!非常感謝大家的閱讀收看啊啊啊~~~💪💪🍻🍻🔥)
.
——
.
➡️目前正在嘗試著把一些「自由工作者試驗心得 & 野放上班族生活故事」做更有系統的整理和分享,如果你感興趣、也希望未來能接收到更多相關資訊的email,歡迎填寫一下這個表單,加入我的「特別分享好朋友email群組」哦!🤣🤣🤣💕💕💋>> https://forms.gle/JkQhzZoQNcxu6oVy8
-
🔻歡迎追蹤🔻
▪️Facebook:「野放上班族」 https://pse.is/LMZ3E
▪️Instagram:「freelance_mkt」https://pse.is/DQJGH
▪️Medium:「野放上班族」https://pse.is/E2YSX
▪️WordPress Blog:「野放上班族」https://pse.is/KDJLY
.🔻歡迎追蹤🔻
▪️Facebook:「野放上班族」 https://pse.is/tdmmy
▪️Instagram:「freelance_mkt」https://pse.is/DQJGH
▪️YouTube:「野放上班族-野羊」https://pse.is/vwxa3
.
▪️Medium:「野放上班族」 https://pse.is/t4mkj
▪️官網Blog:「野放上班族-野羊」 https://pse.is/usspu
▪️Blink佈告欄:野放上班族-自由工作者野羊 https://pse.is/w9yvg
.
🔻我的音頻節目🔻
▪️Apple Podcast:「野放上班族-野羊」 https://pse.is/th437
▪️Spotify:「野放上班族-野羊」 https://pse.is/vxs27
▪️Firstory:「野放上班族-野羊」 https://pse.is/vwahs
.
🔻我寫的書🔻
▪️出版實體書籍:《不只找工作,幫你找到好工作》
https://dreamstore.info/2Yx-K
▪️最新電子書:《野放上班族:斜槓自由工作者爽玩職涯》
https://dreamstore.info/2h1Fx
.
.
我們都無法成為大人佳句 在 #分享我們都無法成為大人 - 書籍板 | Dcard 的推薦與評價
#分享我們都無法成為大人. 書籍. 2019年11月5日18:54. 「人要是真心想告別的話,應該不會說出再見這兩個字」 - 故事滿平易近人且輕鬆,但讀完總覺得有點哀愁,畢竟誰對 ... ... <看更多>
我們都無法成為大人佳句 在 #我們都無法成為大人 - Explore | Facebook 的推薦與評價
《#我們都無法成為大人》改編自日本作家燃殼的同名暢銷小說,… See more ... 最近比較有感的是Netflix 的日本片《我們都無法成為大人》 ... Comment. Album 佳句分享 ... ... <看更多>
我們都無法成為大人佳句 在 [專訪] 是枝裕和:我們都沒能成為想成為的大人- 看板movie 的推薦與評價
是枝裕和:我們都沒能成為想成為的大人
https://www.twreporter.org/a/director-hirokazu-koreeda
文/蔣宜婷
--
說到當代日本拍攝家庭片的導演,一定會提起是枝裕和。
從第一部劇情長片《幻之光》一舉拿下威尼斯影展最佳導演新人獎,
國際影展獎項便一一成為他後續作品的註釋,
這些經歷讓人直覺以為,他幾乎是那種人生不太需要整形的人。
但他最新作品《比海還深》劇本第一頁卻寫著:
「我們都無法成為自己想成為的大人。」
--
整型診所漆成粉色的泥牆掛上巨型廣告招牌,填上中日文交錯的詞句:
身體部位、手術方式、價目、療程時間,大意不脫如此:
「如果你沒長成你要的樣子,讓我們幫你一把吧。」
側身抱胸的醫師群像,目光閃爍地越過窄巷,與酒店二樓內的客人交會。
是枝裕和背窗坐在那片景色之前,不帶過多表情、沈靜地回答前一名雜誌記者的問題。
國際電影導演為新片宣傳的行程時常如此,
在影展前一天抵達,一、兩小時內接受三、四家媒體馬拉松式的專訪,
參加首映,出席媒體聯訪,然後離台。
等待的時候,我想起高雄電影節短片策展人鄭秉泓前一天向我形容:
「是枝裕和本人看起來就是一隻溫順的小熊。」
他的確不是「狼性」的導演,電影也一直帶著內斂的安靜。
他首支劇情片《幻之光》中,丈夫自殺的妻子改嫁到海邊小鎮,
大量中遠景的長鏡頭,時常讓觀眾看不清女主角面目,
成了難以解讀的憂傷和壓抑,被留下的人,日子仍慢慢到來、緩緩流逝。
這一部片,讓他一舉拿下了當年(1995 年)威尼斯影展最佳導演新人奬、最佳攝影奬。
後來國際影展獎項一一成為他作品上的註釋,
是他擅長的家庭片之外,認識他最速成的方式。
2004 年,出演他第四支劇情片《無人知曉的夏日清晨》、
年僅 14 歲的柳樂優彌,成為坎城影展最年輕的影帝;
2009 年,他以《空氣人形》這支片入選坎城影展一種注視單元;
2013 年,《我的意外爸爸》這部作品,更讓他獲得當年坎城影展的評審團大獎。
這次的新片《比海還深》,也沒意外地入選坎城影展一種注視單元。
單看經歷,他幾乎是那種人生不太需要整形的人。
「我今年 54 歲了,但跟我當年想像可能會成為的導演,走向完全不同的方向。」
是枝裕和當年想成為的,是台灣導演侯孝賢。
去年日本《SWITCH》雜誌邀請是枝裕和寫下這 20 年來對自己影響最深的 9 個人,
6 個導演中,侯孝賢就是其中一位。
當我問他這個問題時,他思考許久,給了一個簡單到不像恭維的話。
「大好きな(最喜歡了)。」
1989 年,27 歲的是枝裕和一邊做著電視助理導演的工作,一邊開始寫電影企劃,
寫下了《無人知曉的夏日清晨》的原形劇本。
他想以此出道,帶著企劃見了好幾個電影製作人,卻始終不受青睞。
1993 年,他來台灣拍攝侯孝賢跟楊德昌的紀錄片,
那次見了侯孝賢後,才讓他決心,無論如何要將電影拍出來。
「我覺得如果沒有真的認識侯導的話,我現在可能不見得會成為一個電影導演。」
候孝賢的電影,其實沾黏上是枝裕和無法言喻的鄉愁。
他的祖父母當年因為同姓氏在日本無法結婚,
兩人從奄美大島度過大海,到高雄生活,生下了他的父親。
父親喝醉時,經常提起這個「故鄉」,但是枝裕和往往半調子地聽,
記得一些香蕉好吃、父親放學後打網球的片段,
直到看了侯孝賢《童年往事》、《戀戀風塵》裡的日式建築,
瞥見裡頭細膩複雜的家庭關係,才疊上父親的青春記憶,
給了他「這就是父親形容的風景嗎?」的愧疚與懷念。
在電視製作人的邀請下,是枝裕和開始了他第一支劇情片。
共同編寫的「幻之光」分鏡腳本上,是枝裕和像認真的學生,
細細寫上「哪裡哪裡要拍出侯孝賢的感覺」,
還找了當時與侯孝賢合作過《戀戀風塵》的台灣音樂人陳明章進行配樂。
這部片讓他終於有了跟侯孝賢一起聊電影的機會,
但反而被唸了一頓,侯孝賢當時還問他:
「你提前畫好分鏡腳本了吧?」
後來他發現自己無法成為侯孝賢。
「自己當了電影導演之後,才慢慢的發現越來越多要面對的、自己的課題。」
從電視紀錄片導演轉成電影導演,是枝裕和早期的電影多對準當代社會。
2001 年《這麼……遠,那麼近》(Distance)
以沙林毒氣事件為主幹,講述公共視線之外、加害者家屬的故事;
《無人知曉的夏日清晨》取材 1998 年東京鴨巢兒童遺棄事件,
母親和情人跑了後,長子成了家的照顧者,跟弟弟妹妹在東京公寓裡勉強生存。
電影的最後,柳樂優彌將死去的妹妹屍體裝進行李箱裡,
搭上往羽田機場的電車,是枝裕和用了那個搖晃晃的畫面,
將長子奮不顧身、「無論如何也想讓妹妹坐這趟列車」的心情,拍得安靜而心碎。
對於片中拋下子女的母親,
是枝裕和則維持他電影一貫的態度,沒有道德性的裁判或譴責。
他曾說,希望自己的電影像紀錄片組探訪一個家庭;
他還說,電影的存在也不該為了審判個人,
不存在壞人的電影裡,少了輕易明朗的特質,
觀眾在走出戲院後,更能去想像片中人物的明天。
他的電影還一直關於生死,在死亡的過程之外,描述人們如何面對「喪失」。
《幻之光》女主角消失的奶奶、走向電車自殺的丈夫;
《下一站天國》裡取捨回憶的死者;
《無人知曉的夏日清晨》年幼身亡的妹妹。
一直到,他自己也成了服喪的人。
2008 年的《橫山家之味》(Still Walking)、
2012 年他首次執導的連續劇《回家》(Going my Home)及今年上映的《比海還深》,
都是他追憶已故父母的作品,處處能找到他私人經驗的蛛絲馬跡。
而這幾部的男主角,都是身材高瘦的阿部寬。
「外表雖然是天差地別,但他可能有比較容易讓我自我投射的地方。」
他形容阿部寬是個越認真,就越有喜感的人,而且隨著年紀增長,身上越是哀愁與落魄。
「他可以演非常經典的悲劇英雄,也可以演很有趣的喜劇。
在我的作品裡,我要他演中間值的,他可以很細膩詮釋出一般人的悲歡喜樂,
不是大悲、也不是大喜,是剛好中間的、平凡的情緒。」
軟弱無用但卻不討人厭的男人,也成為是枝裕和近來最長描寫的角色。
「可能包括我自己在內,身邊很多這種人吧。」
他曾在自己的書裡寫下:
「我並不喜歡主角克服弱點、保護家庭拯救世界這類的情節,反而很想描寫英雄不存在、
只有平凡人生活的、有點髒汙的世界突然展現的美麗瞬間。
這種時刻需要的並非咬緊牙關的硬氣,而是可以得到他人協助的弱點不是嗎?」
於是三部片裡的阿部寬各是一部分的自己,成了強烈的互文。
當《回家》裡阿部寬在父親病倒時冷漠地說出
「父親本來就有我們不知道的一面」時,
《比海還深》的阿部寬卻在家裡附近的當舖發現,
總是缺錢的父親曾拿著他得到文學獎的小說去典當,直說那是一部未來會增值的作品。
《回家》最後一集裡,阿部寬在父親喪禮上,撫摸父親臉上鬍子哭泣的鏡頭,
來自是枝裕和孩時坐在父親腿上看球賽,臉頰被鬍鬚扎到的真實觸感;
《比海還深》裡阿部寬去的當舖,原型為是枝裕和父親常去的按摩店,
那間店裡,是枝裕和曾無意間發現關於自己的剪報。
原來平常做人隨便、欠了不少債的父親,過去一直默默支持他。
雖然曾被姊姊責罵
「家庭記憶不是屬於你一個人的」,
但他仍一再把鏡頭伸往私人經驗裡去。
提起《比海還深》的靈感,他說,
「有一天半夜,我幫已經去世的父母上香的時候,發現香插不進去。
把很久沒有整理的香倒出來,因為積太多了,是硬的,就像電影裡阿部寬一樣,
我拿衛生筷把已經硬掉的頭撿出來,把灰跟頭分開。
在撿的時候我想起來,這個動作很像是我父母火化之後,
去幫他們撿骨的動作,拿長筷去撿剩下還有形狀的骨頭。
我就想到,我父親生前會不會事實上沒有成為他自己想要成為的大人?
沒有實現他自己希望過的人生?」
這部片裡取景的國民住宅,還是他 9 歲時一家人搬進、整整住了將近 20 年的國宅。
總數超過兩千戶的巨大社區,後來成了許多獨居老者的最後住所,
是枝裕和的父母,也一直住在那裡直至過世。
獨棟房子裡長大、住不慣公寓的母親,以樹木希林的角色出現,
不時抱怨想搬到大房子居住,在颱風夜的收音機播放鄧麗君〈別離的預感〉這首歌時,
淡淡說出:
「我從沒愛過任何人比海還深。」
片中阿部寬飾演的兒子,樹木希林飾演的母親,以及真木陽子飾演的前妻,
都一邊想著「本來不該是這樣的」,一邊活在與想像中的未來截然不同的現在。
走在童年成長的地點,也成了他特別的拍攝經驗。
「去回顧的時候,想到很多小時候的記憶,記憶基本上就變成了我這次的劇情。
拍攝的時候,我覺得好像不是在拍一個虛構的劇情片,
而是搭上時光機,回到過去,去看我自己曾經發生過的事情。」
「我小學在畢業紀念冊上寫:『我想當職業棒球選手!』
但事實上我是個冷靜的孩子,自認不太能實現夢想。」
《比海還深》裡有個畫面,
是阿部寬一邊作為偵探一邊監視前妻的過程中,看了一場兒子的棒球比賽。
兒子難得代打,卻遲遲不揮棒,後來被三振出局。
面對媽媽新男友的數落,他只幽幽丟了一句,
「不當英雄又怎樣,我只想保送上壘。」
看似消極的回答,卻隱隱透露了是枝裕和的性格,並不如外表,是隻「溫順的小熊」。
「我當然還是想要打出全壘打,可是問題是我本身的體型比較嬌小,
要怎麼有好的表現,當然保送上壘是最聰明的選擇。
所以我小時候打棒球的時候,也會選擇保送,但我心情還是會想打出全壘打。」
「選擇保送上壘」像是他每次都選擇看似安全的家庭題材,
走得務實,背後卻有著清晰的創作脈絡。
這與鄭秉泓的觀察也多少相似。他說,是枝裕和雖然不是一再突破題材的導演,
但總能把前階段的命題,在下個階段做更深的探索,或做些變化。
這幾年來,是枝裕和也不斷轉型,漸漸不那麼藝術取向,
從《奇蹟》、《我的意外爸爸》跟《海街日記》開始,
成為了把故事說得更好看、更能吸引大眾的導演。
從一個被侯孝賢認為分鏡腳本寫得綁手綁腳的導演,
到被合作過的演員形容擁有獨特氛圍的「是枝劇組」,
連合作多次的樹木希林受訪時都曾笑說,
「因為導演拍片的魅力,演員和導演間時常像男女交往前彼此較勁,
於是在是枝導演的片場完全不會感到難演。
然後外界對作品的評價就會比我原先擁有得高,
這時我會想『這樣又能在這行多吃兩年飯了呢!』」
是枝裕和漸漸展現的,並非「藝術家」,而是「職人」的特質。
「職人讓我想到廚師,廚師的工作就是去市場找到好的食材,
然後把食材用最適合的烹飪方式,讓大家品嚐最好吃的那一面。
我覺得這跟電影導演很像,並不是把演員召集過來,讓他們全部用我的價值觀、
用我的觀念去演出我要的世界,並不是這樣子,而是我好好的觀察這些演員,
好好的觀察這個環境,他們處於怎麼樣的關係、有怎麼樣的對話,
可以讓他們看起來最有魅力,可以讓東西最好,這是電影導演應該要具備的技術,
也是我自己最想要精進的部分,像是廚師處理食材。
導演就是處理我手上,包括演員在內的所有條件。」
整場訪問中,他一向中規中矩、謹慎地回答問題。
連碰巧看到我鮭魚壽司圖案的手機殼,
他都認真回答,自己不喜歡吃鮭魚生魚片,要也是吃炙燒口味的那種。
只有談到女兒跟自己倔強的個性越來越像時,他才忽然放鬆下來,靠上椅背。
「她玩撲克牌或是打電動的時候,就算是耍心機、用一些技巧,也是非贏不可。
這時候我通常會有點生氣,說你這樣作弊不行。
可是死都要贏、那種不服輸的感覺,跟我滿像的。
我跟小朋友玩遊戲的時候,也不會讓他們,認真的跟他們玩。」
他難得笑彎了眼,
但這已經是我們訪問必須結束的前 5 分鐘,只能趕著問他最後一個問題。
「導演有成為自己想成為的大人嗎?」
「我嗎?完全沒有。」
「我現在的目標反而是能夠繼續拍下去,人生可以一直持續不斷拍電影。
電影導演這個工作應該不會有完美成真的那一天。」
他與他 1995 年、第一部拍攝的電影《幻之光》的原著作者宮本輝說了相像的話。
《幻之光》小說的書封上寫著:
「40 年來,我所引以為豪的,是我努力在寫小說
──這個虛構的世界裡,展示了對人而言,
何謂真正的幸福、持續努力的根源力量、以及超越煩惱與苦痛的心。」
那就像是,只要繼續下去,即使沒有成為想成為的大人,也沒有關係。
--
電影導演用影像敘事,反映社會與生活種種、取景街頭,一個個故事對話就此開展。
街頭的故事同樣被塗鴉藝術家述說,
以城市高牆作為畫布,一個轉角,瞬間上演電影戲碼。
這次《報導者》推出一系列導演訪談,
在影像上,與台灣塗鴉藝術家 Candy Bird 合作,
跨界結合兩種影像敘事,複合出新的故事。
--
原文結束。
--
心得:
很喜歡《比海還深》與《無人知曉的夏日清晨》
看了之後好想看導演其他的作品哦!
--
⊙ ⊙ 卡,收工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220.137.108.206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movie/M.1468071975.A.FB1.html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