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避免介入他人課題,試著說這句話】
在路人眼中,我應該是個不及格的媽媽
時常有路人來跟我搭話
通常都是來教我怎麼帶小孩的
「她穿這樣會冷啦!你要給他加外套加帽子,感冒了怎麼辦?」
「不要給小孩這樣哭啦!喉嚨會啞掉!」
「拿剪刀好危險,小心剪到手,你幫他開就好啦!」
「包包會不會太重?有些東西你幫他背啊!」
今天唯可在外面哭到失控時
我就心想會不會有路人來跟我搭話
果不其然,就有一個伯伯走過來關心
「他怎麼了?怎麼哭成這樣?你把他抱起來哄啊,不要讓他這樣哭啦~」
我禮貌的謝謝他的關心,繼續往前走
結果伯伯不放棄,又跑過來說了同樣的話
我苦笑,依然謝謝他,心裡默默對自己說
#我知道自己在做什麼就好
在阿德勒心理學裡有一個重要的概念
就是課題分離
但很不幸的,我們生在一個課題不分離的文化當中
#講好聽一點是熱心講難聽一點是雞婆
我們很容易去介入他人的課題
為何正向教養很難?
難在溫和堅定,難在課題分離
以今天的狀況,孩子的情緒屬於孩子的課題
孩子正在練習去面對與處理自身的情緒
而我所要做的
是去覺察因著狀況而衍伸出來自身的感受
要如何處理自己的情緒
以及面對鬧情緒的孩子與路人的質疑是我的課題
許多人無法課題分離,原因就在於
#我們害怕成為失職的父母
如同上面的情況,當有質疑的聲音出現
我們也很容易質疑自己
因為我們都期待自己能成為符合社會大眾眼中
所謂的「好媽媽」以及「好爸爸」
根源在於可能從小到大
我們都是透過他人的評價來建立自身的價值感
不輕易介入他人課題是一種尊重
同時也是對於他人在能力上的信任
不過畢竟這是我們的文化
就算我們做到課題分離
也還是很難避免被介入課題
以前我會很反感,覺得不要多管閒事
不過現在我會用另一種眼光去看待
「他沒有惡意,他只是想幫忙」
「或許他只是想分享成功的經驗」
「這件事可能觸動到他的早年回憶」
無法避免,就試著接納吧!
而要如何避免去介入他人課題
其實在動口或出手前可以先試著詢問
「需不需要幫忙?」
「還好嗎?」
#大人小孩都適用
我們一樣可以適時的去關心周遭的人
而非過度的擔心以免造成他人的壓力
在路人眼中,我應該是個不及格的媽媽
但沒關係啦,在我的小孩眼中及格就好
-
不過有趣的是
也有很多人跟我說孩子們的能力很好
當人有機會能面對自身課題
才有學習與成長的空間
才有突破與進步的可能
只不過在那之前,要先有被討厭的勇氣
#祝大家聖誕節快樂喔
Search
我們害怕成為失職的父母 在 父母卻在恐懼死亡。一口氣看完《#我親愛的朋友們》 - YouTube 的推薦與評價
當 我們 在 害怕 衰老的時候, 父母 卻在恐懼死亡。一口氣看完《#我親愛的朋友們》. 479K views · 6 months ago 一口氣看完韓劇系列 ...more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