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接生者的性別
傅大為在《亞細亞的新身體》中提到,在1950年代,即使是女婦產科醫師開業,也常常需要請產婆來幫忙。但是,她們與產婆的關係,與男醫師與產婆的關係,自然不同。正因為是女醫師---特別是女婦產科醫師太受歡迎、太忙,而接生之事也特別需要時間,所以更需要產婆的連繫與幫忙。在這層意義下,從日治到戰後,在結構上都發展緩慢的女婦產科醫師,不可能有一天取代產婆,但是男婦產科醫師的情況就不一樣了;他們的發展,隱隱指向了三、四十年後的取代[1]。台灣接生者自1972年以後,由助產士接生為主轉為醫師,助產專業因為停止發照與教育中斷,在生產場域漸漸消失,也因為婦產科醫師過往以男醫師為多數,女性的身體的照顧知識與技術,轉為由男性主導。
幾年前週產期醫學會理事長在會訊上提到,「近年來每年加入婦產科住院醫師訓練的醫學生只有20多位,80%以上都是女性,除了對產科興趣缺缺以外,結婚之後更是不可能做產科,所以產科醫師面臨嚴重的斷層問題[2]。」對於「女醫師」的性別刻板印象,從住院醫師時期就常聽到一些較父權的說法,在當今女醫師比例增加的趨勢中,應該要有所改變。我不認為女醫師對產科都興趣缺缺,也不能把產科醫師面臨嚴重斷層的問題,就這麼歸因到「80%以上都是女性」上頭。如果這個體制能給女醫師更多的空間與彈性,女醫師對產科應該有相當的熱誠,尤其在她們生過小孩,且有生產的身體經驗之後。
在《女性主義改變科學了嗎?》一書中,Londa Schiebinger討論科學社群中的女性時,提到十七與十八世紀的科學革命,出現限制女性參與科學的現代體制與意識形態。科學機構(如大學、學院與企業)的結構,被塑造成預期科學家是男性,而且家裡有一位妻子負責照料他與他的家庭。順利的工作發展,仰賴的是妻子們的默默付出,她們負責料理全職丈夫的衣物與生活起居,提供井然有序的家,並且隨時協助男性的事業更上一層樓。隨著科學逐漸專業化,想要追求科學生涯的女性有兩個選擇。她們可以試圖和男人一樣,到大學上課並領取證書—但如我們所知,這些嘗試在20世紀的轉向之前都沒有成功。或者,她們可以繼續待在成為私領域的家庭中,擔任科學家丈夫或兄弟的助手,但她們的貢獻也將越來越難被看見[3]。
來到21世紀的台灣,體制雖已漸漸在改善,但對於女醫師仍然不利。圖一是從2003年,我考取婦產科專科醫師那年開始,依性別區分的專科醫師人數統計,在之前都是男性遠多於女性。因為常要面對醫療糾紛,勞動條件不佳,當年醫師從內、外、婦、兒四大科出走,開始有「四大皆空」的提醒與呼籲。從統計上來看,女醫師通過專科醫師考試的人數十多年來並沒有太大的變動,變動的是男醫師的出走,而拉高了女醫師的比例。《生產救濟事故條例》於2015年公布實施,大幅降低了婦產科醫師執業的訴訟,住院醫師申請人數開始有起色,呈現在2019年的專科醫師人數陡升(住院醫師訓練四年後考專科醫師國家考試),人數回升之後,性別比例翻轉了!比較特別的一年是因為PGY(畢業後一般醫學訓練計畫制度)從2011年實施的關係,那年的容額只有35名,呈現了2005年人數大減,男性突然多於女性的一年。
2003年我在醫學中心擔任第四年住院醫師,生了第一胎,不受勞基法保障的醫師,沒有產假、育嬰假,對於理想「母職」的發揮很不利,所以選擇從大醫院離開,到診所工作。有過生產經驗之後,看待生產的方式不同了,雖然還是在「西式產科學」的典範裡,我覺得這時期察覺到了些「異常現象」。開始調整一些在住院醫師時期學到的生產技巧,也在一次次接生經驗中學習[4]。
2007年生第二胎坐完月子時,前輩醫師分享「生產改革聯盟」舉辦「二十一世紀台灣媽媽的生產夢想」徵文比賽,我以《婦產科醫師?媽媽!》為題參加了比賽,分享兩胎生產的經驗,得到優選。那次比賽獎品有《亞細亞的新身體》與《科技渴望社會》兩本書,我第一次知道有STS(Science, Technology and Society)這門學科,也開始從不同的角度,反思一直以來受的醫學訓練,與實際的生產經驗,會有怎樣的斷裂與落差。2012年考上了陽明大學科技與社會研究所,開啟了人文社會學科的訓練,也在2015年畢業之後,開始了STS式的生產技術改革實作。
1. 傅大為:亞細亞的新身體。臺北,群學,2005。
2. 王宇林、陳治平:台灣週產期醫學會會訊,2013201期。
3. Londa Schiebinger著,柯昀青譯:女性主義改變科學了嗎?新北市,國家教育研究院,2016。
4. 陳鈺萍:產科教科書中的「自然生產」:「生產技術」成為女性科技研究的可能性。助產雜誌2014;56:23-32。
台灣醫學Formosan J Med 2020;24:305-13
=============================
2015年陪伴好友居家生產與接生,是阿萍醫師做溫柔生產的起點。
這五年來,從成立好孕工作室做產前教育,到成立台北市目前唯一的助產所,到協和婦女醫院建立起完整助產師與醫師共同照護模式。好孕團隊仍然繼續前進,尋求讓生產更美好的各種可能性。
兩天四堂課,是這四年來的總整理。思考模式的轉換、創業的歷程、接生技術的典範轉移、兩百多個新家庭用充滿愛與美的方式誕生,都將與大家細細分享,邀請大家來參與。
******************************************************
報名網址:https://reurl.cc/YlLbRa
活動網址:https://reurl.cc/RdApL6
報名人數:每堂課40人額滿
***四堂皆報名者,享有名額優先權***
協辦單位:高雄 芒果咖秋
上課地址:高雄市左營區蓮潭路400號(左營孔子廟內)
成為科學家有性別限制嗎 在 城邦讀書花園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贈書活動】
#骰子能扮演上帝嗎?https://bit.ly/3dw8wRu
愛因斯坦曾說「上帝不會和宇宙擲骰子」,認為自然法則不包含隨機性。但骰子有個不可告人的祕密:它們並沒我們想的那麼隨機。
⭐最會說故事的數學家
⭐英國皇家學會成員、暢銷書《改變世界的17個方程式》作者伊恩・史都華將永遠打消你想當個賭徒的念頭!
不確定性隨處可見。任何對未來的猜想都藏有不確定性:天氣、經濟、未出生的胎兒性別,甚至人口、行星運行這些看似能確定的量,都有誤差的可能。
人類一直想定義、理解並限制不確定性。一開始,巫師用肝臟、茶葉和星星占卜。而後,數學家和科學家努力試圖馴服機率和統計學。時至今日,大數據與AI,又成為人類與不確定性搏鬥的最新武器。
在本書中,當代最負盛名的數學教授伊恩.史都華,將以一貫的幽默風趣、深入淺出方式,帶你探索最迷人的不確定性歷史。包括賭博、機率、統計、金融;天氣預測、普查、醫學研究、混沌、量子物理學,以及更多主題的有趣討論。他很清楚地點出一件事:數學告訴你的合理機率就是唯一的確定性。
📙看更多 #商周出版 《骰子能扮演上帝嗎?》https://bit.ly/3dw8wRu
===========================================================現在只要在2020/05/29(五)下午15:00前,按讚「城邦讀書花園」,公開分享本文,並在本文下方留言:@_____ 「我想看《骰子能扮演上帝嗎?》最會說故事的數學家,將永遠打消你想當個賭徒的念頭!」
🎁就有1位朋友可獲得《骰子能扮演上帝嗎?18個不確定性的數學思考》1本哦!
※得獎名單將於2020/05/29(五)晚上20:00前公布於粉絲團:)
※得獎名單會直接在原贈書活動貼文上,以「留言」方式公布。
※贈書寄送限台澎金馬地區。
※城邦讀書花園粉絲團擁有變更活動內容的權利。
成為科學家有性別限制嗎 在 城邦讀書花園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出版報報】
這本書,打消你想當個賭徒的念頭!
不確定性隨處可見。任何對未來的猜想都藏有不確定性:天氣、經濟、未出生的胎兒性別,甚至人口、行星運行這些看似能確定的量,都有誤差的可能。
人類一直想定義、理解並限制不確定性。一開始,巫師用肝臟、茶葉和星星占卜。而後,數學家和科學家努力試圖馴服機率和統計學。時至今日,大數據與AI,又成為人類與不確定性搏鬥的最新武器。
在本書中,當代最負盛名的數學教授伊恩.史都華,將以一貫的幽默風趣、深入淺出方式,帶你探索最迷人的不確定性歷史。包括賭博、天氣預測、普查、醫學研究、量子物理學,以及更多主題的有趣討論。
他很清楚地點出一件事:數學告訴你的合理機率就是唯一的確定性
《骰子能扮演上帝嗎?》https://bit.ly/3dw8wRu
▸ 限時活動價 366元 (原價580元)
閱讀解封!城邦搶一波!
▸ https://bit.ly/39bA7oE
🔸 城邦全書系單本79折,3本69折
🔸 消費滿$999折100/$1800折200(可累折)
🔸 下單就抽萬元大獎
🔸 登入會員免費送$100
成為科學家有性別限制嗎 在 莫迪用「印度製造」翻轉國家,中國要被取代了嗎? - YouTube 的推薦與評價
![影片讀取中](/images/youtube.png)
人口贏了卻無法變下一個中國盤點「4大印度硬傷」 性別 傳統觀念最衝擊 ... 有影響嗎?|國際大風吹Ep. 280. The News Lens 關鍵評論網•169K views · 59 ... ... <看更多>
成為科學家有性別限制嗎 在 辣台妹聊性別- 【男人至上的理性科學 的推薦與評價
男人至上的理性科學:女人就只有「感性」的頭腦?】 電影《關鍵少數》揭示了女性科學家的重要貢獻,打破既定印象。從文理組切入,我們希望讀者跟著我們一起思考,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