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這部去年柏林影展評審團大獎的電影等了很久,《#偶一為之》的原文名稱令人過目不忘,「Never Rarely Sometimes Always」直翻是「從不,很少,有時,總是」,出自電影進行墮胎手術前一幕,諮商人員的例行調查,例如性伴侶拒絕避孕、阻撓妳避孕、恐嚇威脅妳、傷害妳的身體,甚至強迫妳發生性行為的程度或頻率,是從不、很少、有時、或總是呢?
⠀⠀⠀⠀⠀
因此,有人說這部電影是側寫著女性成長過程的「從不期待,很少反抗,有時落淚,總是沉默」,發覺自己懷孕的內向少女,不敢向父母坦承事實,被唯一得知內情且年齡相仿的表姐拉去紐約,毅然決然準備進行墮胎手術,那帶著稚氣與青澀的面龐,卻流露著微微矛盾的世故、迷惘與不安,就這麼穿梭在燈紅酒綠、龍蛇雜處的喧囂都會街頭。
⠀⠀⠀⠀⠀
這是一部如假包換屬於女性的角色電影,沒有過多情節設計,不討好,不批判,不張揚,不刻意,究竟是怎麼走上未婚懷孕這條路?導演沒有打算多作解釋,因為多數如此處境下的女孩只會維持一貫的沉默以對,有口難言。當得知自己懷孕一事時,她的第一個動作是給自己穿一個鼻環,縱使不知所措,仍設法宣告著將奪回屬於自己的身體自主權,曾經被迫做出違背自己意願的行為,卻只能獨自承擔種種苦痛與無助,處處提防男性、時時保持警戒,必要的時候成為支撐彼此的力量。她們涉世未深,卻早已懂得成人世界的運作模式。
⠀⠀⠀⠀⠀
如此殘酷的成年禮刻劃,教人想起鄭有傑導演的《陽陽》,強烈光影對比,大量手持搖晃畫面,巧妙運用局部特寫、肢體語言傳遞出情緒暗示,畫面反覆失焦、聚焦,透過魔幻詩意手法呈現中法混血女孩迷失自我的徬徨心境。觀眾關心的不再是情節如何發展,我們心知肚明結局至多只會是她人生的頓點,鏡頭亦步亦趨繞在陽陽身邊,仰望著她一次次墜落後不服輸的側臉,目送著她一次次挫敗後不甘心的淚水。
⠀⠀⠀⠀⠀
無論《陽陽》,抑或《偶一為之》,呈現了普遍存在於青春期少女之間的現況,難以明言的無聲處境、疏離冷漠的親子關係、父權社會下理所當然的壓迫。也幸好,她們都不是單打獨鬥,前者有長輩眼裡不正業的鳴人哥,成為真正在乎、關心、理解、引導陽陽同時為藝人與運動員心態的陪伴;後者,則是 Autumn 與 Skylar 這對表姊妹攜手闖蕩紐約的三天兩夜,身上僅有的錢全數拿去支付手術費用,繁華都市危機四伏,褪去批判與控訴後,她們仍得咬緊牙關自力更生,就如《燃燒烈愛》所言,沒有一個國家是為女性著想的。
⠀⠀⠀⠀⠀
在這些平凡人物身上,彷彿看見獨屬於女性的聰明,柔韌而堅毅的生命力,那只是各自人生的頓點,不禁深深相信,未來的她們必定會帶著傷疤綻放出更美麗動人的姿態。
⠀⠀⠀⠀⠀
⠀⠀⠀⠀⠀
▍2020 柏林評審團大獎《偶一為之》可於 CATCHPLAY+ 上觀賞:
https://bit.ly/3A4Z1En
同時也有2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73萬的網紅Mira's Garden,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Mira's Pick 韓國代購】 → https://www.instagram.com/miraspick/ 一週熱銷1萬份-米芝蓮推薦蔘雞湯熱賣中 → mongcow.com/shop/mira-pick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成年 未婚懷孕 在 政經八百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政經八百政治標記
〔#看劇學政治 #從《我是遺物整理師》看韓國的跨國收養〕
由Netflix製作的韓劇《Move to Heaven:我是遺物整理師》講述患有亞斯伯格症候群的青年韓可魯(陳俊翔飾)與叔叔曹尚久(李帝勳飾),一起經營遺物整理公司,透過遺物了解亡者的人生,並從中逐漸領悟到人生、死亡的溫情故事。
該劇溫暖又細膩的劇本不僅賺足觀眾熱淚,更精準地塞入大量社會議題,增添不少反思之處。
*以下內容含少量劇透*
▌和馬修一樣的KAD們
劇中由韓裔美籍音樂人Kevin Oh飾演的馬修·葛林一角,是出生不久就被送養至美國家庭的韓裔孤兒,但卻因為領養家庭的漠視或拖延而無法順利取得國籍,最後淪為無國籍者,只能被遣送回韓國。
過去70年,有將近20萬名韓國兒童和馬修一樣被外國家庭收養,成為韓國被收養人 (Korean adoptee; 簡稱KAD)。
▌跨國收養的人數變化
跨國收養風潮始於二戰後的戰爭孤兒潮,初期日本因為曾短暫成為主要輸出國。
但隨著1950年韓戰爆發,韓國戰爭孤兒以及駐韓美軍留下的大兵寶寶數量越來越多,1955年後,韓國正式取代日本亞洲最大孩童出養國的地位,並於1980年代達到高峰,成為美國跨國收養量最大的國家,並長期背負「嬰兒出口國」的罵名。
▌跨國收養的風水輪流轉
韓國這股跨國收養的風潮延續到1980年代晚期,隨著經濟實力和民族意識的抬頭,韓國政府於1988年起一改原先開放到幾近鼓勵的態度,漸漸減少國內兒童出養的數目。
加上1990年代後中國開始加入送養孩童的行列,尤其在一胎化政策的推波助瀾下,女棄嬰的數目大量增加,1995年後中國年送養數正式超越韓國,在1991至2008年這17年間已送養超過7.2萬名孩童,遠高於韓國的2.9萬。
▌跨國收養的成因
這些兒童被送養的歷史脈絡,其實是後殖民與冷戰的遺續和韓國現代化相互催化而生的血淚史。
加州大學爾灣分校的Eleana Kim指出,早期韓國孩童大量被送至歐美國家的主因包含:
①韓戰後赤貧的經濟狀況
②社會福利制度缺乏
③傳統儒家思想重視父系血脈、國內收養率極低
而在1960年代進入工業化社會後,大量農村人口湧入城市,未婚懷孕現象增加,離婚率也隨之上升,傳統家庭制度鬆動,出現許多非婚生子女,他們不見容於韓國保守的父系社會而慘遭棄養。
除了父權社會與社會福利政策不足等內部因素外,身為KAD的美籍學者Kim Park Nelson也點出,跨國收養涉及「複雜的經濟關係」,當時的韓國每年能藉由出養收益1500萬至2000萬美元,更能減少大量的社福支出。
此外,同為KAD的瑞典學者Hübinette則從人口控制的觀點出發,解釋了為何韓國的出養數會在1970至80年代達到高峰,這是因為威權時期為了避免人口過剩,政府積極鼓勵家庭計畫以及移民,而跨國收養恰好為兩者之結合,因而被視為控制人口的一大良方。
▌被收養者面臨的困境
這些跨國收養的孩子們最常面對的問題,是要應付「種族」與「收養」雙重歧視,以及成長階段中的自我認同危機。
時至今日,仍存在對種族與領養的歧視,更何況是數十年前的美國,調查就顯示,多數的KADs在成長的過程中,有被歧視的經驗,其中因為種族所造成的歧視比例高達七成,另外兩成八則為因收養導致的歧視。
在文化認同方面,周曉楓發現被收養的亞裔子女在文化認同的經驗與亞裔移民二代很接近,他們都缺乏和移民母國的聯繫。
但被收養者在建構自我認同上往往有更多挑戰需要克服,因為相較於移民家庭,收養家庭的環境未必能讓他們接觸原生母國的文化,尤其早期收養家庭的教養方式傾向讓他們完全美國化,致使在成人後容易出現失根的失落感。
美籍KAD鄭敬娥就曾在回憶錄《血之語言》中自述: 「在韓國,『美國人』等同於『白人』,而我既不能說流利的韓語,又不是白人,這讓我感到自己不倫不類。」
而更不幸運的,則是如同馬修一樣,雖被收養,但因故無法順利取得國籍者。根據Adoptee Rights Campaign統計,全美大約有3.5萬的被收養者沒有公民資格,他們多半是在2001年《兒童公民法》生效之前被收養的。
因為在這之前,公民身份必須由收養家庭主動申請,而不是在領養過程中自動授予。有些家庭可能是不知情,或因為申請所需的費用和程序而忽略這個過程,也有些收養家庭則是實質上拋棄這些被收養者。
沒能成為美國公民的被收養者們,許多在成年後因為犯罪紀錄,而被迫遣返回數十年前離開的陌生母國,但他們不僅舉目無親,甚至可能連一句韓文都不會說。
很多人無家可歸,經常露宿街頭,或是再次犯罪,走上絕路者也不在少數。
韓國領養服務中心的首席顧問Hellen Ko就直言:「對他們來說,被遣返就像是被判死刑。」
雖然2001年後,被收養的孩童可以直接擁有公民資格,但《兒童公民法》並不溯及既往,期待這些沒能順利獲得公民資格者,能早日得到應有的保障。
#政治 #台灣 #科普 #科普政治學 #政經八百 #大學生 #政府 #公民 #民主 #社會 #南韓 #韓國 #我是遺物整理師 #韓劇 #李帝勳 #收養 #Netflix #追劇 #跨國收養
成年 未婚懷孕 在 王意中心理治療所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我必須說,愈是敏感的議題,愈是應該去正視。
未婚懷孕、性,這道議題,在青少年之間,是一件存在的事實。
然而,可惜的是,在家裡,在教室中,大人往往對這個敏感的議題,選擇避而不談,壓抑,不願提及。
眼不見為淨,讓我們大人獲取短暫的安心。
但是不願意碰觸,卻不等同於這些事情並未發生。
別鬧了,別傻了,別騙自己了。
這麼做,只是讓未成年的青少年們,索性自己去摸索,自己去承擔始料未及的後果。
泰國電視劇《轉學來的女生》(เด็กใหม่ The Series)(Girl from Nowhere),依然,還是這句話,戲劇中,女主角娜諾(Nanno)就如同一面照妖鏡,狠狠的讓當事人,被迫看見自己內心深處,那不堪的扭曲人性。
如同面對自我的鏡子之神,不時得讓自身反省,覺察。同時,又有如懲罰之神,得讓自己承擔應有的後果與代價。
第二季第一集,談論的議題是《懷孕》,在高中校園裡,性行為的氾濫,以及男女之間,對於性行為後果,未婚懷孕的承擔,依然因為性別,而存在了極不公平的對待。
然而,自己所犯的錯與過,自己就得去面對與承擔。
無論是,得面對千夫所指,肚子的隆起,得去隱藏那不為人知的懷孕事實,或處在當下環境所無法接受的墮胎事實。
但承擔絕非僅由女生來獨嘗苦果。
3天3小時33分,讓初識的兩個人發生了關係,一切來得又快又急。
除了,荷爾蒙的催化外,在未經思考的狀態,任由自己為所欲為。
躲不掉,一切的後果,就得自己承擔。
特別是,讓始作俑者,同樣的經歷懷胎的驚恐感受,他人的異樣眼光,以及突如其來,自己所無法承受的狀態。
想做壞事,小心,娜諾(Nanno)的眼神,正凝視著你。-王意中臨床心理師
泰國電視劇,《轉學來的女生》(เด็กใหม่ The Series)(Girl from Nowhere),第二季,第1集,懷孕。Netflix,播映。
(圖片來源:IMDb)
成年 未婚懷孕 在 Mira's Garden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Mira's Pick 韓國代購】
→ https://www.instagram.com/miraspick/
一週熱銷1萬份-米芝蓮推薦蔘雞湯熱賣中
→ mongcow.com/shop/mira-pick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加入頻道會員? → https://bit.ly/2Wj9g5k
訂閱MIRA→ https://goo.gl/tJtsgg ✨
合作邀約或影片授權請洽 → mira@sagroup.co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INSTAGRAM → https://goo.gl/t0wx5v ?
FACEBOOK → https://goo.gl/HtUvum ?
MEWE → https://mewe.com/p/mirasgarden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剪輯軟體 → Premeire Pro
繪圖軟體 → Procreate
BGM → Epidemic Sound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人氣影片?
? 3個月學會韓文? 我學韓語的方法
⇢ https://youtu.be/DrBIqIGS7Tc
? 在便利商店只用200塊可以做出什麼美食? Feat 搞神馬
⇢ https://youtu.be/wf8Om2YC66s
?18禁! 未成年不准看!! 韓國性愛樂園Love Land?
⇢https://youtu.be/Ndr2KZd5YwY
? 在日本拍黃明志的MV! 《Tokyo Bon 東京盆踊り2020 》
⇢ https://youtu.be/uChnTaZ112s
? [韓國懶人包] 醬油蟹就是要這樣吃! 2間必吃醬油蟹店
⇢ https://youtu.be/3y6Ic2_aO3Y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媒體採訪?
?韓國girl style雜誌專訪 - https://is.gd/7BPT7m
?Hong Kong HKET專訪 - https://is.gd/s4GBcR
?韓國觀光公社香港支社 宣傳大使⇢ https://is.gd/mJA7xd
HKet ⇢ https://is.gd/5hUGzi
?蘋果動新聞《尋找首爾的香港》訪問 ⇢ http://hk.apple.nextmedia.com/enews/realtime/20170518/56700533
?東森新聞ETtoday分享雲訪問 ⇢
http://www.ettoday.net/news/20170522/929270.htm?from=fb_et_share
?韓國觀光公社宣傳拍攝 ⇢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u9kQ0raEFJE/hqdefault.jpg)
成年 未婚懷孕 在 Dd tai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對荷蘭人而言,單車就是生活,全國有約1600多萬的人口,不過單車數量卻比人口還多,普及程度已超越一人擁有一部,在荷蘭踩車絕對輕鬆,一來荷蘭地勢普遍平坦,二來最重要是單車擁有專用的交通燈號與道路,以阿姆斯特丹為例,市內單車徑的總長度便已有450公里。阿姆斯特丹全城有 40% 的交通量由單車承擔,早上及放工時間,隨處便穿著西裝甚至套裝裙的男男女女踩單車,可能亦是多做運動的原因,荷蘭人予筆者的另一感覺便是身材普遍都較為苗條。荷蘭政府一直堅持「單車友善政策」,在城市發展時已經考慮到未來單車網絡的規劃,全方位推廣單車以減低過分依賴汽車。友善評分指標有政府倡導 (Advocacy)、當地的單車文化 (Bicycle Culture)、單車設施 (Bicycle Facilities)、單車基建 (Bicycle Infrastructure)、單車活動的推廣 (Bike Share Programme)、城市中騎單車的男女比例 (Gender Split)、單車安全觀念 (Perception of Safety)、城市規劃 (Urban Planning)、政府對推廣單車的政策 (Politics) 等。帶小朋友到阿姆斯特丹玩,一定不可以錯過Nemo-荷蘭最大的科學中心博物館。它的外形奇特有如一艘大船,一共有五層樓,每層都相當寬敞,館內大部分展品都可親手觸摸操作,還有許多新奇有趣的玩意,最適合好奇心旺盛的小朋友:從模型、遊戲、影片到表 演和工作坊,簡直可以說是包羅萬有!
荷蘭兒童從6歲就開始接受性教育,父母會大方地在閒談中給孩子解釋性問題,孩子對性器官的認識,如同對胳膊、手的認識一樣普通。性觀念如此開放的國家,其性犯罪率卻遠低於歐洲平均水準,荷蘭未成年少女未婚懷孕率更處於歐洲最低。荷蘭政府認為性應該是『正大光明』的,而佳典範當屬紅燈區。過去冒險家們在結束驚險或單調的旅程登陸後,酒後尋歡便成了首選娛樂。當還未發明電燈的時代,性工作者依靠蠟燭發出微光,夜色下更誘惑滿溢。紅燈區(Red-light district)一詞最早出現於18世紀的美國,當時妓女會將紅色的燈放在窗前,藉此吸引顧客。而另一說法則認為來自鐵路工所持的紅色燈籠,當他們光顧妓院時往往會將燈籠留在外面。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j5PjJCoHjI0/hqdefault.jpg?sqp=-oaymwEZCNACELwBSFXyq4qpAwsIARUAAIhCGAFwAQ==&rs=AOn4CLBmI824p2VbqIzOWZxSrg-OPHW2-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