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二零
#天上的星星不說話
鍾肇政(1925年1月20日-2020年5月16日),台灣小說作家,為台灣客家人,生於日治時期臺灣新竹州大溪郡龍潭庄字九座寮(今屬桃園市龍潭區)。早年入讀淡江中學、彰化青年師範學校畢業,兵役期間因高燒不退造成聽力障礙。戰後就讀台大中文系僅兩天即輟學。原因之一為聽力障礙,上課時須將桌椅搬到教授旁邊才能聽課;然而,因教授口音而難以適應。另一原因為考進台大中文系後,才發現課程內容多是四書五經、唐宋八大家等,而鍾肇政感興趣的是現代文學。2015年因長期對社會有貢獻榮獲台灣大學頒發人文藝術類傑出校友獎章。在台尊稱其為台灣文學之母,與賴和相互輝映。鍾肇政曾任國民小學教師、東吳大學東語系講師、台灣客家公共事務協會理事長、總統府資政。1966年獲得中國文藝協會頒發的中國文藝獎章小說創作獎,1979年獲得吳三連文藝獎,1986年獲台美基金會成就獎,1992年獲國家文藝特別貢獻獎,1999年獲台灣文學家牛津獎、國家藝術基金會文藝獎,2000年李登輝總統頒贈二等景星勳章,2001年獲中國文藝協會榮譽文藝獎章,2003年及2004年陳水扁總統先後頒發第二屆總統文化獎百合獎、二等卿雲勳章,2016年獲第35屆行政院文化獎。獲獎之多,為台灣前輩作家之最,證明了鍾肇政確實是台灣文學界實力最雄厚、創作力最旺盛的偉大文學家。
鍾肇政長年筆耕不輟,在台灣文壇與葉石濤齊名,兩人被並稱為「北鍾南葉」。桃園市政府文化局已出版《鍾肇政全集》38冊。鍾肇政也是「支持調降文言文比例,強化台灣新文學教材」共同發起人。
2020年5月16日晚間7時於家中過世,當晚 客家委員會 Hakka Affairs Council在facebook專頁發文悼念,並稱他為「台灣創作力最旺盛的文學家」。
#創作生涯
1951年第一篇文章『婚後』,刊登於《自由談》雜誌,燃起寫作興趣,從此勤奮筆耕。1961年第一部長篇小說《魯冰花》發表於《聯合報》,同年又發表《濁流三部曲》大河小說──「濁流」、「江山萬里」、「流雲」,開啟台灣大河小說創作第一人。1964年起撰寫另一部大河小說《臺灣人三部曲》──「沉淪」、「滄溟行」、「插天山之歌」,歷時十年。另外還有《高山三部曲》(高山組曲)、《怒濤》等大河小說,是台灣首位完成大河小說的作家,也是唯一完成四部者,合計其它作品共有長篇小說23部。
在文學活動方面,1950年代鍾肇政與陳火泉、廖清秀、鍾理和、李榮春、施翠峰、許炳成(筆名:文心)等一群熱心文學創作的台籍作家,發行一份油印性小型文學刊物,名為「文友通訊」。當時許多日治時期的省籍作家都面臨著語言轉換的困難,默默地重頭學起中文寫作,在1950年代的文壇上也被擠壓到「邊緣再邊緣」的位置,「他們需要互相鼓勵與互助,更渴求友情的慰藉。」鍾肇政遂決定發起該同仁刊物。該刊主要的作用在:刊登同仁已發表之作供其他成員評閱、刊登同仁評論其他作家作品的文章、告知徵文訊息及同仁的動態。這份刊物的壽命雖然很短,但是發起這份刊物的台籍作家卻在編輯、傳閱刊物的過程中,形成一股向心力,也就是成員相互之間的凝聚感;這樣的凝聚感對照當時政治肅殺、人人自危的情況,顯得突出、可貴。1958年9月,在白色恐怖的壓力之下,《文友通訊》在發行了一年四個月之後,宣告停刊。
鍾氏雖常被刻版印象視為「鄉土文學」作家,早期確也有不少鄉居作品,但他曾說:「我心中唯有文學,台灣文學而已,故對『鄉土文學』四字毫無興趣。」實際上他對於情慾的描寫亦周到,也是鍾氏作品中常見的部份。其在2002年更以七旬高齡著手寫作《歌德激情書》,以描繪德國文豪歌德內心的情慾世界。《八角塔下》則描寫了日治時期在淡江中學度過的五年學生生活。
2011年9月,龍潭國小獲得經費將大幅改建學校,並拆除包括鍾肇政任職國小教師時所住過的日式宿舍群計七間,鍾肇政兒子鍾延威獲悉後,緊急向政府提出保存鍾肇政曾居住過的龍潭國小大門東側南龍路5號(後門牌重編為11號)日本宿舍。鍾延威指出,鍾肇政居住此宿舍期間,完成《魯冰花》、《台灣人三部曲》等多部重要作品,亦是終戰乃至其後十數年間,台灣作家聚會、來往的重要場域,研究台文學史的學者張良澤教授譽為「戰後臺灣文學發祥地」,是台灣文學史上最重要文學空間。鍾延威保存宿舍之議立即引起廣大迴響及政府重視,最後以歷史建築「龍潭國小日式宿舍」的身分保留下來。此後,桃園縣政府文化局委託中原大學在原址成立「龍潭文學館籌備工作站」,以辦理客委會所補助的「看見文學身影‧魯冰花─龍潭文學敘事空間調查計畫」,籌備工作站於2013年1月14日正式成立。2015年,因未來館舍名稱確定為「鍾肇政文學生活園區」,故名稱更名為「鍾肇政文學生活園區駐地工作站」。
2015年,桃園市政府文化局辦理「大河長流:鍾肇政文學獎」,由桃園市長鄭文燦與鍾肇政主持啟動儀式。同年獲台大傑出校友。2016年,獲第35屆行政院文化獎。
https://www.facebook.com/449199545149793/posts/3149464608456593/?vh=e
#原視 #WeLoveHakka
#魯冰花
#邊緣再邊緣
#他們需要互相鼓勵與互助更渴求友情的慰藉
成大傑出青年校友 在 施振榮 Stan哥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交大首創「智慧科學暨綠能學院」啟動招生*
施振榮:為台灣培育未來AI人才,協助台灣轉型升級
AI(人工智慧)成未來顯學,交通大學首創成立「智慧科學暨綠能學院」(簡稱AI學院)啟動招生。積極促成交大台南校區成立的宏碁集團創辦人施振榮表示,希望為台灣未來培育更多AI 人才,同時也將整合資源在台南校區成立「產學共創中心」,為AI人才搭建更多的新舞台。
身為交大校友,施振榮一路走來積極協助交大成立台南校區,從籌建致遠樓到成立「產學共創中心」等,如今著眼全球AI產業發展已成大勢所趨,施振榮也再次全力協助交大設立全國第一所人工智慧學院—「智慧科學暨綠能學院」,目前已經教育部核定於交大台南分部成立,配合高鐵場站開發與沙崙科學城建設,正展開碩博士班招生作業中,預訂今年九月舉行開學典禮。
AI學院由施振榮、蔡明介、劉克振、彭双浪、林憲銘、葉儀皓、王英郎等企業領袖成立產業諮詢指導委員會,並共同推舉施振榮擔任召集人,新學院將以創新的模式落實委員會治理與教授治學的理念,共同擬訂重點研究領域、延攬人才及發展策略,並以十年發展為期,成就一所產學共同治理的頂尖學府。
上周六(27日)召開產業諮詢指導委員會,張校長率領全體籌備委員列席,會中決議成立AI學院講座,分為企業講座、青年講座、同行講座、致遠獎座及全球講座,支持學院延聘海內外傑出人才,希望年薪可達到美國教授的水平。林憲銘以個人名義每年捐款3,000萬元,連續5年,合計1.5億元。另有宏碁、研華、義隆等企業及校友郝挺等響應捐助AI學院講座。
施振榮表示,配合沙崙科學城建設與5+2產業政策,交大台南校區將以開放校園及資源共享的新思維,突破台灣高等教育的侷限,與產業界共同參與籌設新學院,經營產學合作平台,同步提升學術及產業競爭力,在人工智慧領域取得世界領先的地位,並對台灣產業的轉型升級做出貢獻。
新學院網頁(http://ai.nctu.edu.tw/)已正式公告招收第一屆學生,新學院將提供全時間研究生獎助學金,碩士生每月最低15,000元,博士生每月30,000元,為落實產學合作的核心價值,鼓勵研究生參與產學研究計畫者,獎助學金可達到碩士生每月20,000-40,000元,博士生最高可達到每月50 ,000元。申請入學報名期間為4月30日至5月2日,逕博申請截止日期為5月24日。
新學院下設「智慧計算與科技」研究所、「智慧系統與應用」研究所、「智慧與綠能產學」等三個研究所,新學院為跨校區及跨領域的教學研究單位。
**新學院網頁 http://ai.nctu.edu.tw/
成大傑出青年校友 在 陳良基的創新筆記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感謝成大學弟妹的邀請,讓我有機會再回到成大校園!
【台大陳良基副校長演講:活出內在的英雄】
「你上了大學,受了高等教育,你幫助了哪些人?社會有沒有因你而變好?」 身為台大學術副校長,同時也是成大校友的陳良基教授,今年四月回到母校為成大的學生演講,談到成大,陳教授滿臉笑容「我們全家都是成大人!連兒媳婦也是!」對於身為母校的一份子相當驕傲。
在演講中,陳教授鼓勵成大學生要有不一樣的人生歷練,更說大學堪稱是學習過程中最浪漫的一段,能拋開升學的壓力、接受知識的洗禮、盡情追求自己渴望的知識。
不僅如此,陳教授也談到了如何以「創業」應用所學「創業是一種助人為本的社會行為。」陳教授認為,利用社會資源得到了高等教育,應當對社會有所回饋。如何讓大家的生活變得更好更便利,就是學習的宗旨。
「人生道路上,有些事該做就是該做,不要再想值不值得的小算計。」陳教授相當重視「以終為始」,他鼓勵大學生在迷失方向的時候應重新思考最終目標,確定路徑。
演講結束後,同學們都相當踴躍詢問創業、時間分配等問題,也有同學提到希望成大可以跟進台大的「前創業」課程,給予成大學生更多發揮的空間!
本次活動由校內的福智青年社所舉辦,現任社長心理系大二的張育菱同學表示,福智青年社也會持續地邀請各領域專家、傑出人士來與成大的學生分享,有興趣的同學可以多多參與。
圖文/ 學生主播 唐郁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