圍爸參與了高端二期試驗7個月?怎麼會願意參與試驗?會不會很可怕?
-
2020年11月疾管家發出一個訊息,想要參與國產疫苗二期試驗的人,可以登記,預計招募2萬人
我一看到馬上登記了
那時候還搞不太清楚,有哪些國產疫苗(後來才知道有國光、高端和聯亞)
那時候會想要登記,
一方面是知道國外疫情嚴峻,覺得總有一天國內也會有影響,我認為無論國外疫苗發展速度如何,一定要有國產疫苗,我們才不用依賴其他國家進口,一定要有足夠多的人參與二期試驗,才會有國產疫苗的問世
一方面是,我每天從鳳山搭火車到屏東上班來回,我是使用大眾運輸的族群,又是老師,每天要遇到無敵多學生
輔導教師的工作得和學生長時間在一個空間內會談,我也曾因為這樣被學生傳染黴漿菌肺炎
所以,意識到自己是高風險族群,我不想成為傳遞病毒的人類
一方面,考量到我不想因為我的高風險,而有機會將病毒傳給喵喵、肉肉或我的同事,這是基於保護家人的立場
最後,還有很個人的因素,我知道新冠肺炎比較容易讓有慢性病的人重症或死亡,我有心臟疾病,也有血壓和血脂的問題,明白自己重症與死亡風險後,為了減少家人的負擔,參與人體試驗,是及早取得保護力的管道之一,雖然,可能沒有足夠的保護力(就像後來國光、聯亞疫苗的研發都稱不上真的完全順利..... 我還是期待國光二代疫苗和聯亞三期的....)
然而,我也知道,需要有願意參與試驗的慢性病患者
.
直到2021年2月,收到高醫的通知,詢問我是否有意願參與高端二期的試驗,有意願的話要在指定日期到醫院聽取說明
我約需要花30分鐘的時間到醫院,第一次要找到說明處,還在高醫裡迷路了20分鐘....(傻眼...我實在搞不清楚哪棟是哪棟,還有問了之後還是一直走錯電梯...)
進去說明處,很多人在裡面,研究的護理師及團隊一一在跟大家說明,還有研究醫師跟我們詳細說明,以及讓我們提問
大家比較多的顧慮還是參與試驗的風險,以及我們慢性病及老人能不能安心參與
女性則會擔心過程懷孕的事
我本來要去打流感疫苗,了解後也就無法打流感疫苗了,因為會造成實驗干擾
有些人聽完風險,就決定不參與試驗了,終究,這是要將藥物打進入體的試驗
過程中也聽到醫師說第一期試驗發生的簡要情形,感覺滿令人安心的
回來慎重考慮後,便決定參與試驗了
.
第二次回去時,在3月5日,當天抽了很多管血,第一次看到那麼多管子在那裡排隊等我
看到研究團隊很細心,也看到有我那個時段很多人一起參與試驗,覺得安心
身體做了各種檢查後,又要拍X光,又要驗尿(又怕尿不出來,也怕尿不夠)
打了第一劑疫苗,老實說,我覺得注射的人員很厲害(不知是醫師還護理師),打進去沒感覺?前面我緊張擔心半天
打完後,還懷疑真的有打針嗎?明明看到針進去,針出來,但還是很懷疑有打針,覺得很好笑
(後來有聽說是高端的針比較細?是真的嗎?)
打完後在留置等待的時間,老實說還是很緊張,很怕有什麼過敏反應
因為醫師、護理師都有說,如果有不良反應通常在前15-30分鐘會出現
我感覺到最多的還是緊張
還有喵爸肉肉好像已在外面晃了很久,讓他們等了超過一個小時了,一直覺得對他們不好意思,也決定之後就自己來醫院就好,不要讓他們這樣在外面等,買了晚餐,也沒機會吃
.
打完的這段時間
因為沒什麼副作用,主要是前兩天注射處有10元硬幣大小的疼痛,打字呀,拿重物時會特別注意到,有時翻身會痛一下
前七八天,我有一點疲累,感受到明顯的累
但因為我這段時間在寫論文,白天工作,晚上假日也要陪肉肉,也常熬夜,所以,我真的不知道是我本來就累,還是疫苗的影響?
但,自己覺得:我大概是那打到安慰劑的七分之一的受試者吧?
因為看打AZ的朋友第一劑感覺滿有反應(副作用)的....
也有此一說,副作用強度有時可以看得出可能抗體生成的什麼什麼....(簡單說,有主作用才會有副作用呀....)
有一點點不抱期待啦...
每天的工作就是要固定時間量體溫
記錄各種症狀的程度
.
這段期間,研究護理師有打來關心這段時間的狀況
.
第三次回去是4月5日,回去打了第二劑
第二劑我也是沒什麼反應
所以也沒同事知道我其實已打了兩劑疫苗
但大概第五六七八九天時,喉嚨不太舒服,也不知道是不是有別的病毒來擾
但第十天這不舒服的感覺又沒了
但這次也沒疲累感,應該說疲累感和平常差不多,也沒比較累,就覺得不太有影響
.
第四次回去是4月13日
這幾次回醫院,就沒帶著肉肉和喵喵
但也還是會覺得讓喵喵自己顧肉肉,有點歹勢,很感謝喵喵照顧肉肉
有跟研究團隊說了喉嚨不舒服的事
但過兩天就沒這樣的感覺了
研究團隊過程也有持續和我用簡訊和電話追蹤
.
第五次回去是4月24日
這次又是抽血管一路排開
但好像有比第一次少了一兩管?(目測啦,也沒認真算
兩次抽一排試管的血,心裡都在唸藥師佛,來安定自己的心,該不會這會影響實驗檢驗數據吧?!
.
接下來就要等到9月中再回醫院了
5月,疫情越來越嚴重,快速地升二級、三級警戒
但這段時間,各種國產、高端的謠言、陰謀論也開始出現
老實說,看到這些訊息心裡滿難過的
.
這段時間,知道國光一直進不了二期試驗
聯亞也晚了一點開始二期,每次看到海報,都在祝福另一群參加試驗者平安
同時,我也祈禱著我們高端出來的中和抗體數字可以很漂亮,也祈禱著自己是打到疫苗的七分之六,而不是打到生理食鹽水的七分之一
.
6月10日高端解盲的記者會
晚上回來,認真把整場記者會聽完
覺得開心也安心
但此時國內疫情已突然嚴重起來
但依然不知道自己有打到還沒打到疫苗
只知道有打到疫苗的話,抗體可能還不少,居然可能比AZ兩劑的高
看著副作用的比較,也很感謝台灣三個生技團隊都選擇長期台灣人很習慣的、較成熟製程、低副作用的次單位蛋白疫苗
依然默默祈禱著,我是疫苗組,不是安慰劑組,我不想再挨兩針呀
.
國內開始吵什麼疫苗護照,吵EUA,吵二期三期
覺得很難過,因為我們都不是專家,但好像變成好像很多人都變專家
自己也加入了一些網上的吵架
上網練習看WHO的疫苗資料,真的太難看懂了
但我也知道,很生氣某政黨之前2020年,罵政府不夠挺國產疫苗,怪政府給國產疫苗的支援與資源不足,發展到2021後來一直詆毀國產疫苗....覺得很矛盾(新聞都找得到)
以及各種關於疫苗的假消息,或過度放大不良反應的資訊在亂傳,覺得難過
6月3日,傳了訊息給這些辛苦的研究團隊,鼓勵他們,不要被這些壓力擊垮,也感謝他們的努力
.
因疫情變嚴重,在各團體奔走下
政府突然要把老師納入優先造冊施打的對象
7月5日,學校發來了造冊通知
讓我有點措手不及,因為依契約,我不能在這段時間施打其他疫苗,不能干擾實驗
詢問了研究團隊,研究護理師說,因為不能損及我施打疫苗的權利,請我先登記造冊
這段時間,可以幫我申請提早個人解盲,如果真的輪到我的時候,就可以聯繫先行解盲
如果真的打到安慰劑,那就去打AZ吧
.
7月14日,屏東預告隔天要幫老師們施打疫苗,老師們集中到屏東某國中施打疫苗
我聯繫研究團隊
團隊請我隔天到醫院解盲
7月15日,解盲結果是:疫苗組
我整一種中大樂透的感覺!覺得興奮!
所以就不用去打AZ啦!
但也聽到陳建仁前副總統打到安慰劑,仍願意繼續接受試驗,覺得真的很感謝七分之一打到安慰劑的二期試驗者,願意一起等待這段時間
(依倫理是可以決定補打疫苗或改打政府的疫苗)
.
隔了一週,換喵爸也打疫苗,喵爸也因為老師統一造冊施打,安排到AZ
我和喵爸來回討論,究竟要先打AZ,但可能有兩天的副作用,傳說中被車輾過的感覺,而且要等兩個月或三個月,也要等AZ到貨,再打第二劑
或是,再等兩週,可能就能打高端第一劑,再一個月,就能打第二劑,較快有較完整的保護力?
最後,喵爸的決定是:輪到什麼打什麼
打了AZ後,喵爸燒了三天,一邊顧肉肉,一邊擔心著喵爸,身心俱疲
還好後來也都沒其他的事
後來也聽到資訊是,AZ第一劑是主要保護力的來源,第二劑是加強劑
和mRNA疫苗不同,後者主要靠的是第二劑
覺得能打到AZ真的也很感謝!感謝所有努力的團隊及善心的國家!
(喵爸仍在等AZ第二劑,希望很快有機會輪到)
.
因為要進出校園,感謝研究與醫療團隊,在我最後一次回去前,先寄了小黃卡給我
.
選擇今天貼文(醫院聯繫延後一週回去),因為今天是高端二期試驗最後一次回醫院,結束了這七個月參與二期試驗
(其他同期未提早解盲的受試者,是在最近進行個人解盲,以及領小黃卡)
今天也順口問了,有沒有第三劑的試驗
才聽到醫師說,第一期的已有召回進行第三劑試驗了
覺得第一期的試驗者比我們二期勇敢很多
因為,我們至少是聽到一期的經驗,才有參考資訊,有信心進入二期試驗的
一期的受試者真的是勇士呀!
真心感謝所有醫療團隊、研究團隊,和我們一樣參與受試的人
.
今天回家的路上,我問了喵
我參與高端試驗的事,適合貼在我們家粉專嗎?
喵:可能有些政治立場的人,會不喜歡,可能會掉粉,但無所謂啦,我也不在意按讚和追蹤人數,搞不好,會有另一群人來,你就貼吧,這就是我們的日常呀!
圍:我覺得很難過,疫苗怎麼會被區分了政黨顏色?
.
感謝喵爸,讓我有勇氣貼文
一邊陪肉,一邊打長文,花了一個多小時才寫完貼文
.
願疫情遠離
願疫苗能帶來保護力,讓大家都不會轉為重症
有疫苗就打,能靠國產自給自足,自立自強,不靠別人更好
也請那些人不要再打擊臺灣認真、辛苦的醫療團隊,辛苦的研究團隊,以及所有受試者投入的時間、身體精力
再次祝福台灣後續所有混打試驗、三期試驗、第三劑試驗、二代疫苗(因應變種病毒),都能獲得順利的結果
祝大家都健康平安,少點口水,有疫苗就打,有打就有保護力,高低而已,沒打疫苗就是全靠戴口罩、勤洗手、維持社交距離
by圍爸
#covid #高端 #二期試驗
懷孕第五週症狀 在 PhD Backpacker - 旅博士媽咪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星期日聊心裡事 我有點憂鬱了嗎?
7/25(日)🇹🇼20:30 🇬🇧13:30
知名Youtuber阿滴前陣子公開他長達一年的憂鬱症歷程,我個人臉書上追蹤的多位心理師粉專都有深入探討這個議題。在我們節目#星期日聊心裡事 的掌薇心理師也在她粉專上跟大家分享了她自己過去深陷憂鬱的經歷,希望能以心理師的身分告訴大家身心疾病也會找上專業的心理人員,我們都不要害怕、不要責怪自己,我們可以陪伴彼此一起走過這段黑暗混亂。
我自己看完之後也有著深深的感觸,有時候自己太堅強以至於連自己憂慮的情緒都會強壓著,久而久之,情緒潰堤反而造成更嚴重的憂鬱症。這陣子我自己身心俱疲,反覆發作的乳腺炎疼痛折磨了我長達一個多月,加上我還懷孕,吃藥治療也同時擔心寶寶的健康。
因為身在異鄉,加上懷孕又生病疼痛,醫療體系跟台灣高效截然不同,常常有種覺得「被死死困住」的動彈不得的感覺。這種狀況下,我會覺得低潮和悲傷,所幸我能敏感察覺自己情緒,並且想辦法解決和求助。
一般來說,在台灣很多人在不了解什麼是憂鬱症的狀態下就會隨口說出「沒什麼啦!」「想太多啦!」之類的酸言酸語,聽的人可能就更壓抑或是逃避自己的情緒,再加上沒辦法察覺自己情緒的話,很容易就長期壓抑下導致更嚴重的症狀和問題。
於是希望能在本週日的直播中,我們和心理師、精神科醫師,跟大家進一步的討論憂鬱症的成因、預防方法、自我照護、關於憂鬱症的各種迷思、以及如何陪伴憂鬱的家人朋友。
—
衛生署國民健康局曾經調查,顯示全台將近200萬人有憂鬱症狀,約佔總人口的8.9%,其中重度憂鬱者約125萬人,約佔5.2%。
雖然憂鬱症人口已不在少數,卻有研究顯示,多數憂鬱症患者並沒有尋求醫療協助,有些人可能會合理化自己的症狀,或是不願與醫師討論自己的憂鬱。
一般人所稱的憂鬱症,也就是臨床上的「重鬱症」(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是依據美國精神醫學會頒行的第五版精神疾病診斷手冊 (DSM-V) 所診斷,憂鬱症有九種判斷標準:
1.情緒低落,長時間處於低落的情緒,無法快樂起來。
2.對事物失去興趣跟喜好,提不起興趣去做自己喜歡的事情。
3.體重下降或上升。
4.嗜睡或失眠:出現精神性的睡眠障礙。
5.動作、思考變得遲緩。
6.容易疲倦或失去活力。
7.無價值感或強烈罪惡感。
8.注意力不集中或猶豫不決。
9.經常出現負面想法,甚至想要輕生。
上述症狀中,第一項或第二項必須至少有一項成立,再加上其餘項目成立的總數超過五,且持續時間超過二週,就幾乎可以被確診為重鬱症發作了。
很可惜,在台灣憂鬱症仍被誤認為是普通的悲傷、自憐自哀等。也因此,討論憂鬱症常常變成了一種禁忌,甚至不敢尋求幫助、不敢讓他人知道自己處在多麼黑暗的風暴中。
然而憂鬱症其實是一種嚴重的疾病。現今在腦科學的蓬勃發展之下,幾乎所也的身心疾病都可以在腦部掃描中找到生物證據,發現患者腦部有異常活動的水平,神經之間傳送信號的大腦關鍵化學物質,在患者身上也失去了平衡。
此外,研究證據也都表明,治療身心疾病的第一步,就是跟心理專業人員好好談一談,試著接受自己目前的無力狀態。若發現朋友或家人有想要傷害自己的想法,也不要害怕,多去陪他一起探索討論這樣的想法感受,其實都會很有幫助喔!
以現今的醫療水準,對於憂鬱症已能有很好的治療,我們應該懂得辨別或調適自己的負面情緒,必要時請一定要向專業的心理師或精神科/身心科醫師求助,通過解決負面的思維模式、不自覺的感受或關係的煩惱等這些不同類型的心理療法,一起來戰勝憂鬱症!
你想要多了解憂鬱症嗎?
你曾經有過身心困擾嗎?
或是你身邊的家人朋友症處在憂鬱低谷,需要你的陪伴呢?
歡迎你本週日(7/25),一起加入我們的直播
#憂鬱症不是普通的哀傷
#憂鬱狀態還是憂鬱症
#任何身心疾病也是會找上專業心理師或精神科醫師
Ft. 牛津心理人-Vivi 掌薇心理師
郁見英國-直擊牛津博士的生活
爾尼精神科醫師
懷孕第五週症狀 在 林時羽醫師 試管嬰兒 不孕症 生殖醫學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合好日誌 Day 5
"Truly successful decision-making relies on a balance between deliberate and instinctive thinking." - Malcolm Gladwell
-------
三十五歲女性,五年不孕。
經過一系列的檢查,證實她的子宮及輸卵管的構造正常。然而,超音波檢查發現她的卵巢呈現多囊狀。記錄觀察她月經週期的特徵,也指向她有偶發性排卵的現象(也就是說,卵巢並沒有規則在每一個月經週期排卵,有時候有排卵有時候無)。以上便符合「多囊性卵巢症候群」的診斷。
什麼是「多囊性卵巢症候群」?
「多囊性卵巢」意指卵巢在超音波下,看到任一卵巢裡面有12個以上,直徑2至9毫米的囊泡,或是卵巢體積超過10毫升。然而,不同的文獻指出,約有百分之30至50排卵正常的女性,其卵巢也呈現多囊狀。
因此,「多囊性卵巢」不等於「多囊性卵巢症候群」。多囊性卵巢症候群不能單靠超音波下卵巢的外型來診斷。目前多囊性卵巢症候群的診斷需要下列三項條件符合至少兩項:
一、排卵較少或是不排卵
二、臨床症狀或是抽血顯示雄性激素過高
三、超音波下可見卵巢呈現多囊狀
多囊性卵巢症候群造成不孕的原因,主要來自於排卵的異常。因此,治療這類的不孕症病人的首選是使用口服排卵藥。一旦解決了排卵的問題,這些婦女的懷孕率可以近乎正常的夫妻。
-------
這位小姐的先生也一併接受了精液檢測,各項指標都相當理想。
我想,懷孕的機會是很大的,我說。我們先從口服排卵藥開始吧。
雖然使用口服排卵藥聽起來十分簡單,在整個治療的過程中,仍需嚴密的監控病人對藥物的反應以及子宮環境等的狀況。這位小姐確實對排卵藥物有非常好的反應,每個月經週期都排了兩到三顆的卵,各項臨床參數都證明她的狀況良好。
但五個月後,她的肚子仍靜悄悄的,一點動靜也沒有。
每一次的門診追蹤,看得出她漸漸浮現的焦急。
別擔心,我說。我們可以試試看「人工受精療程」。人工受精對月經週期、排卵、精液的品質有更好的掌握,相對試管嬰兒療程也較不具侵入性,是個不錯的選擇。這位三十五歲小姐便接受了三次人工受精療程,所有的用藥與監測都呈現最理想的狀態。
但這樣過了六個月,她依舊沒有懷孕。這樣前前後後也過了一年多。我也有點急了,畢竟對每個不孕婦女來說,時間永遠是最大敵人。
-------
醫生很喜歡談機率。在解釋病情,或是各種侵入性檢查及治療的時候,往往會以機率來說明 -- 成功的機率是幾成,發生併發症的機率是幾成。這些數據是統計的結果,追蹤大量病人並紀錄他們的結果所計算出的數字。而這些機率背後的原因,有些是已知的機轉(如懷孕生男生女各佔一半,是因為有兩種性染色體),但更多的時候,是目前醫學仍無法解釋的 -- 為什麼這個病人會這樣,另一個卻會那樣,那些可能怪罪給「體質」的部分。
對一位醫師來說,所謂成功率,是他治療上百或上千名病人,其中可能成功的個案數。但對每一個病人而言,成功與否,就只有一百與零的差別。
也因此,我不喜歡談論虛無縹緲的「體質」。我選擇相信,每一個現象的背後都有具體的機轉,只是目前的醫學尚未能明確描述它,或是檢驗平臺仍不夠周全,無法找出所有的微小異常。
我相信科學。而行醫的智慧,在於憑著對科學的了解,做出對病人最有利的決定。
-------
我們必須把所有可能存在,對我們不利但目前未知的因素排除,我說。你願意接受試管嬰兒療程嗎?
她答應了。雖然眼神透露著些微的擔心,但她能對我的醫療持續保持信心,我滿心感激。
考慮到她本身多囊性卵巢的特性,我使用相當低的藥物劑量,即取到了四十五顆卵。
這些卵受精後,培養到第五、六天,得到十六個囊胚,其中有十個囊胚在外觀分類上屬於頂級囊胚。
我選擇了其中單一囊胚植入,這位小姐便順利懷孕了,並在十個月後產下一名健康的男嬰。
⋯⋯⋯⋯⋯⋯⋯⋯⋯⋯⋯⋯⋯⋯⋯
https://www.facebook.com/SuccessIVF
林時羽醫師の合好之旅 – 向不孕告別
http://www.xn--kjvo3a634c.com/
⋯⋯⋯⋯⋯⋯⋯⋯⋯⋯⋯⋯⋯⋯⋯
#多囊性卵巢 #多囊性卵巢症候群 #口服排卵藥 #人工授精 #試管嬰兒 #療程 #單一囊胚植入 #單顆 #胚胎 #成功懷孕 #順產 #機率 #林時羽 #醫師 #植入 #著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