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呢啲 🦇 #國家安全教育 #生物科 學校課程加入「國家安全教育」但課時又不足,以滲透融入各科是可預計之內。不過,融入Bio會教啲乜?
🦇 疾病防控? 咁又點會唔提「係武漢首先發現的新型冠狀病毒」,之後國家防控不足以致全國全球大流行的事件?
🧬 基因工程? 那就要提一提中國南方大學賀建奎教授「基因編輯嬰兒」事件吧。尤是當中的官方的倫理審查制度,以及倫理觀,更重要的是,為什麼西方不能做的,在中國可以做?唔通中國人倫理唔嚴謹?
提咗會被DQ?以前教育局無框架,你提就話有心傷害姐。以家EDB畀你上。錄影埋都唔可能告唔入。
局長,我真係多謝你喇。
#豬隊友
————————————
生物科國家安全教育課程框架
整體教學重點
1.1. 透過學習「生物與環境」和「應用生態學」的有關課題,讓學生認識生物與生物間及環境的相互作用,了解人類活動對
環境的影響,使他們明白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性,認同維護生態安全和資源安全的必要性。
1.2. 透過學習「遺傳與進化」、「健康與疾病」、「微生物與人類」和「生物工程」的有關課題,讓學生認識輻射對遺傳物質和
人體健康的影響、微生物的潛在害處和與傳染病的關連;以及認識生物工程在不同範疇下的廣泛應用及其對道德倫理、
法律、社會、經濟和環境的潛在影響,從而使他們明白維護核安全和新型領域安全(生物安全)的必要性。
1.3. 生物課程有不少與國家安全相關的課題,例如生態系的保育、人類對環境的影響、污染控制、保育和全球性議題等,均
可配合生態安全及資源安全的學習。在研習相關課題時,除了引用本地的例子外,也可引入國家在生態保育、污染控制
和環保保育的例子,讓學生加深對國家的認識。
1.4. 生物課程亦包含與核安全和新型領域安全(生物安全)的相關課題,例如:突變的原因、疾病的預防、微生物學和生物
工程等。在研習相關的課題時,可引入國家在傳染病防控、管理生物資源和生物工程等範疇的例子,讓學生加深對國家
在這些方面發展的認識。
1.5. 透過研習國家的生態、環境保育、生物資源管理和疾病防控等相關課題,能增進學生對國家的認識,明白國家對生態環
境保育和保護人民健康的重視,幫助培養學生對國家產生歸屬感,並願意成為一位積極和負責任的公民。
政府文件:https://www.edb.gov.hk/attachment/tc/curriculum-development/kla/pshe/national-security-education/nse_subject_framework_biology.pdf
圖: 駐中使館訂「武漢蝙蝠」T恤?誤會一場。使館參考樂團武當幫(Wu-Tang Clan)logo中的W。
同時也有5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970的網紅蘇巧慧,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聽水獺媽媽說故事#睡前故事 文/張東君、圖/陳維霖 【5~8歲親子共讀;9歲以上自行閱讀】 張崑雄——臺灣第一批推動人工魚礁的學者 張東君——臺灣科普作家 父女一同帶著大小朋友擁抱自然,認識海洋! 「小魚被大魚追的時候,怎麼辦?」透過小女孩的發問、收集資料,加上父親的引導,實地參與觀察,進而...
應用生態學 在 Readmoo讀墨電子書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他研究了上千戶家庭的門框、冰箱、廁所、枕頭套,發現房子的隔間裝潢、通風情形、儲存物品,確實決定了我們可能會有哪些野蠻室友。
這位應用生態學家還在網路上招募自願者,提供家中蓮篷頭做研究,結果頗為驚人,我們平時可能都在變形蟲、細菌、線蟲和節肢動物的洗禮下淋浴?
應用生態學 在 蘇巧慧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聽水獺媽媽說故事#睡前故事
文/張東君、圖/陳維霖
【5~8歲親子共讀;9歲以上自行閱讀】
張崑雄——臺灣第一批推動人工魚礁的學者
張東君——臺灣科普作家
父女一同帶著大小朋友擁抱自然,認識海洋!
「小魚被大魚追的時候,怎麼辦?」透過小女孩的發問、收集資料,加上父親的引導,實地參與觀察,進而理解、統整與應用,了解到食物鏈、人工魚礁、海洋牧場等海洋知識。這是作者小時候跟著父親一同認識臺灣海洋生態的故事。在繪本中,家長教師們可以試著學習成為「有協助能力的大人」,不要輕忽孩子們的好奇心,這就是「問出好問題」的關鍵,帶領孩子感受「悅讀」的魔力,從看見到洞見。
本書特色
1. 結合海洋生態與生命教育的科普繪本。
2. 本書描繪多種海底生物,介紹食物鏈、人工魚礁、海洋牧場等豐富海洋知識。
3. 書末附有張崑雄教授專訪及人工魚礁常見問答,帶讀者更認識臺灣「第一」的人工魚礁。
*故事由小魯文化授權使用*
▶️訂閱我的YT:https://bit.ly/2QxCuvx
💁🏻♀️Follow我的IG:https://bit.ly/2Dl3Vox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KuzXX3_hcgw/hqdefault.jpg)
應用生態學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本集主題: #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 #科學的考古學
連續三集聽完了臺灣史前史廳,再來就是進入科學的考古學,一樣由研究典藏組的 #葉長庚研究助理,來為大家介紹。
展覽說明:
本展示廳是考古學的探索之旅,也是關於考古學學科本身的故事。主要在向觀眾介紹考古學的內涵與精神,認識考古學如何逐步發現、探索、分析現象、並利用科學精神與技術來解釋驗證考古發現的器物與現象。在這個展覽中,並非僅止於呈現特定的文化或遺址的文化史,而是考古學家如何發現、分析與還原事實的過程,以及在解釋或詮釋現象時的依據。
本展示廳利用不同的遺址造景,具體呈現考古現場的氣氛,使觀眾瞭解考古學家如何解讀考古遺址的各種現象。藉著不同的考古學案例與問題思考,逐步引導觀眾探索考古學家復原古代人類歷史的過程。透過現場情境的營造,藉著空間中視覺美感、觸覺、聽覺的運用,觸動觀眾的感覺神經,使之彷彿走入考古第一現場。藉著運用不同形式的高科技互動、多媒體媒材,讓觀眾親手操作、觀察、親身體驗與參與考古工作的流程。
一、探索古代:什麼是考古學
考古學是一藉由對物質遺留研究建立過去人類行為活動的系統性知識學科,以建立史前的文化史、瞭解過去人類的生活方式、文化發展與變遷,與進一步對文化意義的解釋等。本單元以文化層的概念,提供訪客初步了解考古學是必須藉由地球科學、動物學、植物學及化學等不同學科的研究來搜集、記錄與分析考古材料,從地表的探測到實驗室的分析,來解釋與重建過去的歷史。在這單元我們利用了測地雷達與土芯鑽探的互動展示,開啟了考古中科學知識的應用。
二、神機妙算:如何測定年代
考古學家確定年代的方法,可以分為相對年代及絕對年代。「相對年代」是指運用層位學及類型學比較物質遺留的年代早晚。而「絕對年代」則是運用各種物理學、化學及植物學等方法,計算出遺物可能的時間範圍,或是運用歷史文獻與曆法定年。
三、天工開物:如何復原工藝技術
人類與其它動物最大的不同在工具的制作,以克服、改造所面對的自然環境,在考古遺留中,所發現各式的工具如石斧、石錛或是陶製的容器,這些工具的材質、器型風格、使用痕跡,都與製作者所處的環境與文化息息相關。考古任務便是從這些器物尋找蛛絲馬姬,重建古代人類的生活。
四、朽骨玄機:如何瞭解古代的人類
人骨在考古遺留中是我們研究古代人類大量訊息的直接證據。考古學家透過對人骨的形態測量與化學分析,以了解人類的死亡年齡、性別、飲時與建康狀況,重建過去人類的容貌與體質,以進一步瞭解古代人類的社會結構、性別分工、飲食習慣及遷移過程等議題。
五、以食為天:如何瞭解史前人類的食物
人類的飲食可以透露出人如何去適應他所處的環境,因此考古學家不但想知道古代人類吃了什麼,更進一步想探究古代人類如何獲得與處理食物,以及因文化而形成的特殊飲食偏好。
六、山川水土:如何重建生態環境
人類社會的發展,相當程度受到生態環境的制約。因此,環境考古學家對史前人類所居住的環境,進行對古代環境的探索。在研究方法上,經常藉由生態學的角度,透過生物物理的環境來觀察古代社群的文化,因此強調社群與其環境間的關係。
七、棲身之所:如何重建和認識聚落型態
考古學中所謂的聚落形態指的是人類存在的物質跡象在地面上的分布,包括房屋、各種設施和村落,以及這些遺留的空間關系。研究聚落形態時可分為多種不同的層次,小自單一房屋結構,大至區域中各聚落及環境間的互動關係。都是考古學家想要探索的問題。
八、尊天敬地:如何瞭解古代人類的心靈
從遺址現象推論古人的心靈及思想,是考古學家最感興趣,卻也最困難的一項工作。在無文字的社會裡,只能透過遺物、墓葬形式及壁畫作為輔助研究。有文字的社會,考古學家可透過文字推測其宗教信仰。因此舊石器時代的維納斯雕象、中國古代的青銅工藝都是探討古人心靈的重要橋樑。
九、日久天長:文化的變遷過程
由於物質遺留可承載人類長期活動的過程與變化,因此,考古學可探究長期的文化現象或人類行為,而針對如早期國家的形成或古文明的衰弱。這類文化變遷的研究,考古學家要設想出政治、經濟、宗教、軍事及環境等各種變數,並運用各種科技方法來評估這些變數對於文化的影響。
十、鑑往知來:為什麼要保存文化資產
考古遺址保存有許多珍貴的資訊,是破解過去的重要關鍵,使人們得以瞭解過去的歷史。由於遺址一但遭受破壞就不能復原,是相當珍貴的文化資產,因此保護文化資產是每一個生活在這土地的人應該要關心的課題。
請大家支持,我全部六個粉絲頁
李基銘主持人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ee
李基銘的亂亂分享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happy
李基銘的影音頻道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video
漢聲廣播電台「fb新鮮事」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vhbn
漢聲廣播電台「快樂玩童軍」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scout
漢聲廣播電台「生活有意思」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ife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TyG8MI9Urb0/hqdefault.jpg)
應用生態學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本集主題: #國立海洋科技博物館-#海洋科學廳
今天是第二次帶著聽眾朋友走入國立海洋科技博物館,由館方展示教育組的研究人員 #彭海鯤博士,來為大家介紹這個常設展。
「海洋科技博物館」談海洋科學是名正言順且不可或缺的項目,但基於一般民眾生活在四周充滿科學的環境中,但又常聞「科學」而色變、對「科學」感到疏離高深又難親近,因此本廳的目的在於讓民眾消除對於海洋科學的排斥,進而產生對海洋科學的興趣。本廳將以活潑有趣的互動方式,呈現出海洋科學中已經了解與尚待探索的課題,同時也讓參觀者感受到海洋科學的發展對人類帶來的福祉,也希望藉由參觀者提出觀後省思,共築海洋可能的未來。
展廳主題:
海洋科學廳包含四大主題。為了讓參觀者從地球整體的角度了解所看到的海,同時也循著歷史軌跡介紹海洋的誕生,因此我們安排第一個主題為海洋面貌。在設計成海洋研究中心的空間裡,將以重視體驗的方式多元地呈現展示。為了呈現海洋波浪產生的情形,海中光線與聲音的傳遞方式,模擬深海水壓的實驗裝置、實際運用於海洋調查與資源探勘的儀器等,介紹海洋的科學特性以及海洋科學的現狀,我們安排第二個主題為「海洋探索」。為了展示日常生活中利用海洋資源製造的產品與一些半成品的原料實物,提醒參觀者其實在各種情形下我們不知不覺使用了許多海洋資源,生活中更少不了海洋資源,藉以說明海洋資源的重要性,我們擬定第三個主題為「海洋資源」。在對海洋科學有些瞭解後,民眾可能會對現況有些好奇,因此我們介紹國際與國內最新的海洋科學研究情形,同時介紹台灣海洋研究的歷程與發展狀況,安排第四個主題為「海洋資訊」。
主題一 海洋面貌:
利用七塊LED 柱狀的顯示板顯示裝置,以燈光與聲音製造出波浪、冰山、海嘯與海中生物等的海洋意象空間效果,稱為Data Pole。「海水的運動」是從不同的時間點、尺度,呈現海水的各種動態。「海洋生態剪影」呈現飛魚躍出水面、浮游生物群在海中徜徉、大鯨鯊在海上覓食、淺水的海藻隨波漂動、深海巨大的魷魚身影晃動、帶著螢光的水母群等。「海嘯」顯現海底發生地層斷裂大水激湧,跨越大洋的海嘯衝上海岸,形成一片汪洋滾流。「海冰與冰山」展現冰川與海水匯合處的大片崩落冰山,激起如山高的水花並形成一座座大型的冰山。北極熊帶著小熊追逐著海獅,最後出現一路挺進的破冰船。這四段重複播放的影片,讓參觀者一進展廳就感受到海洋的氣氛。地球是一個「水的星球」,地表有七成是海洋。這裡要從全球的角度介紹海洋的分布,海洋的寬度與廣度,同時讓參觀者與陸地作比較。另以「海洋相簿」來「重現古代海洋環境」與認識「海洋環境的變遷」。接著介紹水的行星、地球上的水、海的分布與深度、地球剖面與地殼厚度、全球海洋拼圖、從空中看地球(SOS)等課題。其中SOS 球型劇場是以「海洋與地球」為主題介紹全球性的現像,例如全球的洋流、海溫、海風、海面高度、海底地形、溫室效應等。
主題二 海洋探索:
將模擬研究中心創造空間感覺,以體驗型的展示方式介紹海水的性質與運動等等。
「海水的特性」是讓參觀者了解海水所具有的各種性質(溫度、鹽分濃度、壓力、光線、聲音等),同時也透
過海洋生物的生態學習海水所擁有的各種性質。「海水的成份」是介紹海水中含有哪些物質、多少份量,及各佔多少比例。比較海水所含物質與人體所含物質,可以發現主要成份的種類十分類似。「海洋生產力」是介紹在海洋生態系的最底層是微小的植物浮游生物,二氧化碳與陽光等無機物會產生養分供應給其他生物。另在全球物質的循環上,海洋與海洋生物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介紹海洋與海洋生物所扮演功能的重要性。
「海水的運動」介紹海中發生各種運動,同時利用實驗裝置讓參觀者體驗、學習該性質。過去在研究海洋時,必須實際到海上才能進行調查,但是由於遙測技術的發展,讓人類在不必到海上即能進行觀測,並且將觀測的結果應用到許多領域,「海洋遙測」將介紹相關內容。
「海洋調查船探勘」是以我國最新建造的海研五號為題,介紹研究船的結構、船內研究室所從事的活動、調查儀器等,引發參觀者對海洋調查的興趣。
主題三 海洋資源
呈現可從海洋取得各種資源的圖像,並利用影像與實物介紹人類對各種海洋資源的利用
其中海洋的非生物資源包含海洋礦物資源、海洋空間資源、海洋能源等。海洋礦物資源的應用,包含化工、紡織、造紙、染料、治金、陶瓷、肥皂、玻璃、醫藥、農漁業、食用等。海洋深層水以水產養殖與農業為應用重點,並用於漁牧、食品醫療、觀光休閒與溫差發電等相關產業。空間資源指可以利用的各種海洋空間,例如人工島、海上機場、海底隧道、海上度假村等。海洋能展項介紹溫差發電、波浪發電、海流發電等。
主題四 海洋資訊:
介紹國際與國內最新的海洋科學研究情形,同時介紹台灣海洋研究的歷程與發展狀況。
海洋的未來:
是以越來越熱的地球,引出全球暖化下的海水溫度上升等海洋的危機,作為本區的引言,讓參觀者警覺「我們僅有一個藍色地球」,開始關心海洋。然後針對人類與海洋關係的四大主題(環境、科學、科技、能源)一一介紹,讓參觀者了解世界各地保護海洋、研究海洋、運用海洋的各種未來可能的海洋願景,而達到「築夢海洋」。最後以「向海洋立約」為題,讓參觀者以自己的話或畫,寫「給海洋的一封信」,傳達對海洋未來的反思與展望。
請大家支持,我全部七個粉絲頁
李基銘主持人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ee
李基銘的亂亂分享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happy
李基銘的影音頻道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video
漢聲廣播電台「fb新鮮事」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vhbn
漢聲廣播電台「快樂玩童軍」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scout
漢聲廣播電台「天亮就出發」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esgo
漢聲廣播電台「生活有意思」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ife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X80FDgIjaR0/hqdefault.jpg)
應用生態學 在 一圖溫一課系列-E2 應用生態學 - YouTube 的推薦與評價
bio #dse #concept #海洋生境破壞#過度捕魚#有機物污染#細菌#含氧量#無機物污染#藻#毒素#重金屬污染#不易分解#不易排出#較易吸收#大量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