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年人工作,年輕主管對你哪裡有意見?]
昨天下課後,有幾位學員留下來跟我深談他們的未來職涯發展,其中一位來到55歲,他的生涯發展從順風順水到到處碰壁,最足以讓大家警惕在心。
他具有一技之長,過去都在外商或大企業任職,轉戰各地都受到莫大觀迎,而且都是別人主動來挖角,炙手可熱,行情看好。這使得他從來不認為找工作是難事,所以不斷換工作。中間還中斷職涯,出國讀書,最可怕的是賺多少花多少,沒有任何存款。
這種人在我的新書《失業教我們的事:想吃雞腿,就別勉強啃雞肋》,案例不少,這個現象挺普遍的。但是過了50歲之後。他猛然發現時不我予,找工作出現以下三種狀況:
1. 沒有工作會來找他,必須他反過來出去找工作。
2. 待業期間逐年拉長,找到的工作因為各種原因也都做不久。
3. 工作往下流動,公司越找越小,工作越找越差,薪水越找越低。
他很感慨地說沒能夠早認識我,比如看我的書﹑或是聽我的演講,及早知道上班族過了中年,完全是另一番人生風景。這樣的話,在我每次上課之後,總有中年人趨前來跟我說一遍。對此,我也是很有心得,因為在網路上,我的文章一直出現兩種聲音隔空交戰:
第一種聲音來自年輕人,他們批評我老是恐嚇上班族;
第二種聲音來自中年人,他們都鼓勵我繼續寫,讓年輕人趁早明白職場的現實一面,趁早做預防與準備。
所以就算早點聽說我的剖新與論述,只要還年輕,都不太會聽進去;唯有過了中年,親身見證了,才會震撼到,體悟到我所言不假,句句是肺腑之言。這是每個人都要經歷的成長過程,不經一事,不長一智。不要說讀者,即使是我自己,也常覺得若是可以早點認識洪老師該有多好,少走好多冤枉路。但是千金難買早知道,不是嗎?為了成長,我們都要付出代價。
可惜的是,有些代價比較沈重一些,要花更多的時間才能夠扳回一城,或是頂多避免不斷往下墜落的頹勢。但是無論如何,我們都必須要改變!不過我也得說,中年人要做出改變並不如想像中的容易,因為台灣就業市場對中年人極度不友善,不只是企業本身,還包括子女輩的年輕人也排斥中年同事。
這位中年人說,他最近換的新工作,才領三萬多元,屈居於一名年輕主管手下,對方才28歲!他是老闆面試錄用的人,但是他長這位主管近20歲,真要說起來,也夠當自己的孩子。反過來說,這位年輕主管看他有如父母輩,想當然爾,沒有人喜歡跟父母共事,不是嗎?他有如主管背上的芒刺,直覺上就是拔掉他,他再怎麼努力都是格格不入,無法取得對方的歡心,於是辭了工作。
政府近日不斷提倡「銀青共事」,可見得這件事有多困難,還要勞動政府再三呼籲與推廣。不過我不會單方面袒護中年人,就問他電腦使用的情形如何。他坦承會使用,但是手腳不如年輕人快,更不用談靈活運用的能力。他說:
「年輕人做事真的快很多……」
反過來說,他就是比較慢囉。你說,這能怪罪年輕人不愛跟中年人共事嗎?當然不能!中年人做事就是要快,不要慢。在職場,動作慢顯得笨手笨腳,年輕人不愛這一味,而這一味叫作「老人味」。當我們不再年輕,時間不站在我們這一邊,卻要繼續工作,就想辦法跟年輕人看齊,至少做到四點:
1. 嫻熟新技能
2. 轉進新風口
3. 手腳要快點
4. 身段須低點
在年輕人的眼裡,中年人給人的印象無非是「傲嬌」二字。時代早已離他們遠去。卻還在堅持既有的工作技能﹑既有的做事方法﹑既有的職場思維,並要年輕人來適應他們,這不是倚老賣老,又是什麼?也有人以為自己的資歷深﹑經驗老到,年輕人該聽他們的。其實時代巨輪不斷往前推進,產業更迭劇烈,這些經驗老早已成為包袱與負擔。
用一個舉例來比喻就簡而易明,政治經濟學家熊彼得提出「非連續性創新」這個理論,他曾說,把送郵件的驛馬排成一列,也不會變成鐵路。是啊,馬走的是馬路,跟鐵路是完全斷裂的兩條路。當時代進步到鐵路,還堅持要做一匹日行千裡的馬,有用嗎?沒用啊!一旦被淘汰,要責怪鐵路嗎?那就成了天大的笑話。
所以中年人若是要繼續在職場存活,絕對不能夠成為時代的笑話,唯一解決之道是與時俱進。不過在同一個領域做了一二十年或二三十年,要轉進新風口容易嗎?答案是不容易!這是「路徑依賴」(path dependence)所致。
「路徑依賴」是美國著名學者布來恩亞瑟(W. Brian Arthur)和保羅大衛(Paul A. David)提出,他們是受到生物學和社會學研究「路徑依賴」所啟發,作為技術經濟學的分析工具。到了1993年,美國經濟學家道格拉斯諾思因為運用「路徑依賴」成功闡釋了經濟制度的演進規律,還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
這個理論類似物理學中的「慣性定律」,指的是只要一旦進入某一個路徑,無論好的壞的,就有可能對這個路徑產生依賴,自我強化之後,進入鎖定狀態,想要脫身就會變得十分困難。
而這就是我們平常在說的「舒適區」,它不是真的舒適,而是在這個區域習慣了,不想移動,也就是變懶了。歸納起來,中年人若是求職不順,主要原因是這三個;
1. 不想改變舊習慣
2. 懶於學習新事物
3. 拒絕進到新風口
當我們願意謙虛地面對這三件事,求職哪裡是難事!這世界上唯一阻礙我們前進的,只有自己。一旦我們願意被改變,這世界就會張開雙手歡迎我們。
*** ***
免費斜槓講座【斜槓2.0必修課】課程報名:https://enstar.cc/Z6vcF
有任何課程問題可以加入我的Line@ ID:@ca141719
或點此直接加入:https://line.me/R/ti/p/%40bfj9781d
更多洪雪珍老師影片:https://reurl.cc/jD2nn
--------------------------------
洪雪珍最新著作《失業教我們的事:想吃雞腿,就別勉強啃雞肋》,各大書店有售,歡迎馬上網路訂購:
博客來:https://pse.is/38r6sl
城邦讀書花園https://pse.is/38a3h5
金石堂網路書店:https://pse.is/39u6gp
誠品網路書店:https://eslite.me/395zmf
Pchome:https://pse.is/38h6nl
--------------------------------
「失業危機下,上班族如何超前部署?」(收費講座)
高雄場
時間:2020年12月26日(六) 14:00-16:00
地點:威易聯合辦公室博愛店(高雄市三民區博愛一路366號14樓)
報名請上:https://pse.is/39t4xe
攝影:洪子傑
台中場新書講座
慣性定律舉例 在 黃中岳談吉他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伍. 談談樂手教練實務經驗 }}_04
上一週我很粗略地將『做為一個等待機會、但還不確定自己是否準備好了』的音樂人可以有的自我評量,分成了幾個階段,而每個階段裡也都有循序漸進的評量方式;對於第一階段『人與樂器的關係』,我會把它歸類在一種非常『物理性』的概念裡 --- 因為,其中所提到的每一個事項,其實真的都可以用『花下的時間』觀測出『具體的進程』,以及因為更多是牽涉到『肢體操作』,這些『技術性』的進步,我個人覺得只要能掌握到要領,原則上~每個人應該都可以得到自己預期的效果。
但這一週我想敘述的,會開始涉入一些『化學性』的概念,這個意思是:這其中所能討論到的事項,有些要件並不是線性的關係,有一些面向,甚至可以說:『那不是投入的時間多寡就可以決定的』……我瞭解這可能會有點兒令人沮喪,但!『做為一個等待機會、而還不確定自己是否準備好了』的音樂人,我想,也許還是可以就這些觀點,來看看自己所投注的努力,是否能夠找到『非線性』的變化可能。
[一. 漫談樂手教練的心裡話]_04 『準備』的度量衡_02
B. 第二階段 --- 人與音樂的關係:
之所以會想要用音樂 (或其他藝術方式) 來表達自己的想法、與他人溝通,並且期望得到認同、共鳴,最原始的出發點,應該就是『喜歡』音樂 (或其他藝術方式) 吧?但~『喜歡』這件事究竟可以怎麼『具體的衡量』?『我知道自己喜歡音樂』,可是,究竟要喜歡到什麼程度,它才能轉換成為一種驅策自己的動力,夙夜匪懈地在技藝上精益求精呢?在經過超過三十年的音樂學習之後,我必須很冷酷地說:『如果音樂會是你的職業選項,光是靠喜歡,那絕對是不夠的!』前一週所提到的:『如果你想要在這個行業出頭,先問問自己有沒有像其他選擇了相對正規工作的同學們一樣,每天至少要在他的工作崗位上打卡上班八個小時』,只是很冷靜地去敘述對於將音樂做為自我意志的表述工具,並且希望能尋求到伯樂的機會等待者,所應該至少要做得到的基本要求;在這個前提之下,我覺得要討論『人與音樂的關係』之前,我想提出來的『基本面』,其實是『自律』這兩個字。
只有『自律』,才能建立起一種自我要求的慣性,才能讓你從藝術喜愛的『化學性』進入到藝術學習的『物理性』,才能讓你在伯樂不知何時會出現的過程中不會懷憂喪志,其實最重要的是:你才會知道自己在做什麼!
在具備了『自律』的這個基本面之後,我們才能來聊一聊『人』之於『音樂』所應該要有的準備:
1. 想像力:如果我可以為藝術的創造找到一個出發的原點,我真心覺得就是『想像力』了!那是一種將『還未具體存在的事物,在腦海中以突破時空限制的方式,瞬間給予存在的可能』的一種能力;如果我可以選擇、但只能選擇一個在這一世老天所予的天份帶到下輩子,我會毫不猶豫就選擇『想像力』!很多時候,當我在編曲工作開始之前、我的電腦還只是一個空白的檔案的那個時間點,我其實幾乎就已經『想像』出整個編曲的樣貌了;就像盯著散落一地的樂高積木,我還不用動手去試著拼、試著組合,我就已經在腦海裡看到今天要完成的機器人、太空船會長成什麼樣子,剩下的,只是花下時間去將這個『想像』給組織出來,所有的音樂聲部、線條、能量的流動,都只是為了完善這個『化學反應』所執行的『物理操作』而已。
那麼,『想像力』應該如何觀測呢?我在想~如果此刻你飢腸轆轆,突然飄來一陣食物的香氣,而你的大腦立刻就可以做出反應、『想像』出那個食物的樣貌,我認為,你就是一個有想像力的人。當然,藝術類的想像,不單純是生理上那麼直觀的反應,它其實會很依賴『先前你餵給它什麼養分』!如果你很喜歡『聽』音樂,但不是太常去分析音樂、拷貝音樂,你可能就會感覺,當你需要應用音樂上的想像力時,往往會力不從心。而比較有建設性的觀測方式,會是:當你聽到一個單純的旋律,你可以不依靠樂器,就『聽到』可以有的和絃配置與聲響,而隨著你在先前的『養分補給站』的存貨越來越多,你可以『聽到』的和絃聲響會越來越精緻,甚且可以在和絃彼此的連接上,『聽到』一個或以上的副線條,用來強化你想像中的內聲部;當然,於此同時,你一定也能『聽到』那些還沒有真實存在的律動、拍分,而且可以在腦海裡『突破時空限制』地任意搬移這些拍分所在的位置。
但如果你覺得自己是一個沒有什麼想像力、卻又一心想要做出自己音樂的人格特質的話,我建議你趕快回去第一階段,開始動手大量拷貝音樂並且認真地分析它們!而你最應該從事的休閒活動,就是去買一堆樂高積木,去練習拼出一些只有你感受得到的那些造型。
2. 舉一反三的能力:在早期的錄音室鍛鍊中,往往製作人會提出與你的音樂直覺或見解完全不同的意見,我所學到的是:製作人提出的要求,你一定要做得到,但你一定也要想得到製作人想不到的看法,而且你能夠執行出來。在我從事錄音室吉他手的職涯初期,製作人會依據我所處理的內容很明確地告訴我他不要什麼 --- 我相信從事創意類型工作的夥伴們一定很能體會:老闆總是要看到你做出來的東西,纔會開始意識到他不要什麼!但更可怕的是,『他知道不要什麼』不等於『他知道要什麼』,因此,當你可以運用想像力去建構一些還不存在的樂音時,請不要只有一種套路!你必須在獲得一些新的資訊時,立刻能夠重新整合現有的狀態,再次提出新的解決可能。而有時候,製作人突然明白他要的是什麼、但你的音樂判斷告訴你『這恐怕不太理想』的時候,你第一件要做的事,就是先按照他希望的方向,執行出他所期望的結果,然後很客氣地詢問:『我還有一、兩種方式,不知道是不是可以試試看?』,你能夠處理出來的方式、手法越多,製作人會給你的限制就越少 --- 至少,到了後來我在處理吉他錄音時,很多製作人已經可以不用出現到現場了,這並不是因為他們怠忽職守,而是『就吉他操作來說,我一定比製作人專業,我所能想到、執行出來的,一定比製作人所能想到的更好、更有效』!而對於製作人來說,他們的專業,就在於找到他們可以信任的分項專業人才,這比較是一個健康的產業應該運作的模型。
但那是以前。
現在的音樂製作過程、生態,製作人的位階、功能有著顯著的退化、甚且被淘汰,在現在這種『我的音樂我主張』的主流觀念下,我的觀察是:誰越能有『舉一反三』的豐沛想像力,誰就越能有出線的機會 --- 但他必須同時具有下述第三種能力。
3. Sense:我在上一週北藝大的課堂提到了這個關鍵字、並詢問了全班同學對於這個英文單字的最佳中文解釋,一位留學德國主修打擊樂的女同學給出一個我覺得很文雅適中的翻譯:『美感』。
在那個什麼都還不存在的時間點,你因為有想像力,所以可以『創造』出別人都還無法觸摸到的『謬思』,而因為你能舉一反三,你甚至可以因為一個靈感而再能建構出其他不同的音樂處理方式與可能;但~是什麼讓你最後決定要用這個音、這個和絃、這個律動、節奏?而且,為什麼?
只有你的『美感』能回答這些個問題。
但你的『美感』……你怎麼知道能不能感動到其他人?
你不會知道!你只能一直不斷去追求。有的時候,你的美感還沒到該有的水平,所以理解、同意你的人很少;但有的時候,你的美感已經超越了同一個時代的水平,所以根本沒有人能理解、同意你。而你究竟是處在哪一種位置呢?
在這個產業工作、學習的過程中,我幾乎可以斷定:『Sense』是存活與否的最後關鍵因素!你可以拷貝別人的音樂到非常相似,但如果你沒有那個 Sense,你的手感就一定會被聽出來沒那個靈魂;反過來說,如果你很有 Sense,你甚至不必具備什麼了不起的絕招,也可以用非常簡單的和絃、音符,說出感人肺腑的音樂故事 --- 相信我!這兩種極端的人物我都認識過。
而 Sense、美感,會有方法可以練習而進步嗎?我覺得它無法『練習』!但,它會因為你所身處的『環境』而有所變化。舉例來說,我自認是一個衣著品味很差的人,所以將近三十年來,我只有黑色、灰色兩種T恤搭配牛仔褲+黃色高筒 Timberland,而且應該會就這樣走完我的人生;但如果三十年前,我去了歐洲求學,我估計,我的衣著方式、配色概念,應該會比現在高明一些。
因為『美感』是一種人文教育,它深植在國民從小到大的一切生活細節裡,它無法被揠苗助長,只能細水長流地在每個小地方被涵養。我難過的是:在這個島嶼,我們求學的階段,學業成績界定了我們生命的價值,進入社會後,薪資職銜界定了我們的價值,美學教育從來都不是我們可以拿出來討論的議題,然後我們要能夠在音樂、藝術方面很有 Sense?
你知道你成長的過程中真的就缺乏了這一塊,所以你一定要很能『自律』 --- 有意識地讓自己能一直身處在可以涵養 Sense的環境裡,你需要一直拿其他的、各種類型的藝術傑作來灌溉自己,你需要謹慎地去比較每一個『想像力』所執行出來的成果的質地,如果你 senses到這個音符、這個和絃聲響不是那麼美,你就應該自律地打掉重新來過,到了最後,你會知道,只有你的 Sense可以成為你自己的導師,幫助你一直在藝術的領域踽踽獨行,自發性地檢閱與完善你的一切創作。
如果真能達到這個境地,我覺得你應該只會繼續去追求你心中的至真與至善,旁人理解與否,可能已經不在你的眼界了。
而依序進入到這個階段的後期,我覺得『機會』不會只是路過你家,我覺得『機會』會是專程去找你。
--------------------------------------------------------------------
後記1. 根據『莫非定律』(https://zh.wikipedia.org/wiki/%E6%91%A9%E8%8F%B2%E5%AE%9A%E7%90%86 )的廣義解釋,在完成前面兩個階段的準備之後,也許機會真的找上你了,但一切事情還是會非常可能出錯!那是因為整個準備過程中還有最後的第三個階段,而~那就是下一週的事兒了。
後記2. 『鼓手甄選』資訊揭露的兩週後,年輕新血們的來訊讓我與戴佩妮都覺得事情似乎應該要往更專業的面向來執行;因此,我們已經議定甄選執行的地點會是在強力錄音室,而甄選的模式會是針對已經遞交給所有鼓手們的四首曲目,以錄音的硬體器材水平讓所有參與者都能有最好的監聽條件來進行試奏。我想,不論結果會是什麼,這一個甄選活動,應該會非常刺激、有趣。至於實際執行的時間,我們很快就會公佈在這個專頁,同時以私訊的方式向每一位來函的鼓手告知與確認。
後記3. 這次圖文不符的照片,是來自在2018年4月18日於台北國際會議中心所執行的馬毓芬老師『愛的旅程』音樂會中的一個剪影,掌鏡的人是相識多年的攝影高手奧斯汀大師 (https://www.facebook.com/profile.php?id=100002953016581&hc_ref=ARTOu9ZRI8-SUB-OZ61GFGWle_2H5lGcCCRwE7tfCFBJbEhjfC-kKOZgAiY856sLuWg )。選這張照片的原因,除了同步紀錄在這一週能有幸參與這個與眾不同的音樂會演出之外,還因為我非常喜歡這張什麼也沒說、但又說了很多的光影構圖,而這一切的組成,我覺得就是 Sense的總合。
奧斯汀 (鄭明裕)
慣性定律舉例 在 大醫院小故事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習慣的養成,非得要朝朝暮暮才行。而且不止如此,習慣還有另一個重要的含意,那就是不管事大事小,習慣會讓一個人遇事時,思路就會往那兒去,感覺就會朝那兒行。所以就算是幼兒,在他手上的是一張紙屑也好,或是不小心踢翻了其他孩子的堆高積木,他都會習慣性的把紙屑丟垃圾桶,都會立即道歉然後幫那個孩子善後。因為負責任是一種態度,負責任是一種習慣,負責任也是一種價值觀和世界觀。
有些父母花大錢買有關品德的書,希望藉著共讀,培養孩子的負責任美德。有些父母照著專家的建議,想利用特殊的活動,讓孩子養成大能力。但在教養的路途上,有個黃金定律:愈不自然的方式,就愈不會生根。培養孩子的負責任習慣,最自然的途徑,就是從日常生活中那些柴米油鹽醬醋茶開始!
舉例來說,一個會爬的小幼兒,雖然還不會走路,但在他玩完玩具後,你可以引導他以他的能力(爬),把小車放回小箱子、小書放進小書籃。放完後,你還會讚賞他的努力。別擔心你的小幼兒聽不懂負責任是什麼意思,負責任這個詞,是一種抽象的態度、習慣和價值觀,它需要孩子藉著日積月累的實際事件,來累積它的內涵,來豐富它的外延性,來擴展它對人生處世態度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