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不要培養孩子成為奧運金牌?]
奧運佳績頻傳,參賽選手一夕暴紅,fb粉專被灌爆,人還沒回台灣,已經一躍成為家喻戶曉的明星。而奧運還未結束,台灣前幾天的奪牌成績已經是歷史新高,更不用說後面還有機會,這令全台灣的民眾都沈浸在興奮的喜悅裡。這一定也激勵了不少年輕的選手,油然升起一股有為者當若是的心情。
不過對於他們的家長,恐怕再度陷入天人交戰的苦思中,心想:
「到底要不要讓孩子走體育選手這條路?」
因為小時候的選擇,極有可能左右未來一生的走向,這是一個艱難的決定。除了體育選手之外,還有一些職涯抉擇經常讓父母與孩子處於對峙狀態,比如想當畫家﹑當音樂家﹑當舞蹈家﹑當作家等,因為父母看過太多例子,也聽過太多傳聞,發現這些行業有三個特點:
1. 太難出頭!
2. 太難營生!
3. 太難轉業!
天下父母心,哪有不愛孩子的父母?這使得父母看到的總是務實的一面,而且他們說的的確大都為事實。從這個狀況來看,你有注意到這些職業的生涯走向,與一般人的大不相同?沒錯,職涯有兩種,一種是我們一般人走的路,當個上班族;另一種則是--
贏家通吃的職業。
像這次的奧運選手,一旦奪牌,不只名滿天下,還有巨額的政府獎金落袋,同時後面至少有一兩年的各種廣告代言找上門,倍增收入。你看戴資穎就很清楚,現在一打開電視,不時就跳出一個她代言的廣告,尤其奧運期間,我看到的就有六七個,所以新聞報導說她在高雄買了五樓透天庴,一樓用來開店。
除了體育選手外,明星藝人是另一個典型的例子。只要成名,年收入不是幾千萬就是億來億去,像是蔡依林﹑周杰倫﹑五月天等。像這種天王天后等級的巨星,不僅成為年輕人追星的偶像,開演唱會都是秒殺,做廣告代言的產品也熱賣,那種灸手可熱的程度真的是火燙呀!
一樣的,畫家﹑音樂家都是,只不過是在台灣,這些職業的例子少很多。但是他們都屬於贏家通吃的職業,也就是說能夠出頭的屈指可數,有的甚至只有一兩個名額。像是打羽球,女的是戴資穎,男的是周天成,其餘我們一般人就想不太出來,不是嗎?就算還有,也都只有大賽事才會在鏡頭前一閃而過。
反過來說,這代表多數人是無法出頭的。在這次奧運的報導中,我們就讀到他們不僅練習非常艱苦,有些人甚至生活艱難。而歌星演員也是,沒出名之前,每天只吃一條土司維生的所在多有。但是因為奪標或成名的企圖心,使得他們得以堅持下去,跪著也要完成夢想,一般人才得以看到他們冒出頭的一刻。
心理學有一種說法是「倖存者偏差」,指的是成功者才會被看見,不成功的根本就不會被看到,這會讓我們以為走這條路,人人都成功了,而心嚮往之。特別是年輕人見識不多,就會這麼以偏蓋全地相信,但是父母吃過的鹽比兒女吃的米多,就會心裡有數,知道多數人其實是趴倒在夢想這條路上。
沒冒出頭固然遺憾,也造成未來天差地別的命運,像是收入就是天壤地別。不過比較有問題的是「路徑依賴」,造成未來轉業上困難重重。多數人在未成名之下,加上選手的生涯夀命極短,大都在二三十歲就「退休」,後面要做什麼呢?由於不具其他一技之長,也來不及掌握求職第一黃金時間,便會四處碰壁。
「路徑依賴」是美國著名學者布來恩亞瑟(W. Brian Arthur)和保羅大衛(Paul A. David)提出,他們是受到生物學和社會學研究「路徑依賴」所啟發,作為技術經濟學的分析工具。到了1993年,美國經濟學家道格拉斯諾思因為運用「路徑依賴」成功闡釋了經濟制度的演進規律,還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
這個理論類似物理學中的「慣性定律」,指的是只要一旦進入某一個路徑,無論好的壞的,就有可能對這個路徑產生依賴,自我強化之後,進入鎖定狀態,想要脫身就會變得十分困難。所以普遍說起來,對於多數上班族而言,職涯有一個不為人察覺的事實,那就是--
你的前途,在第一份工作就決定。
大家說的「轉換跑道」其實是在說換公司,並不是真的換產業或換職業,因為這裡面除了牽涉到專業背景之外,也關係到上面說的「路徑依賴」造成的慣性定律。人是習慣的動物,改變並不容易。比如當有一個人中年失業,卻始終沒法另闢蹊徑,周遭的人會說他僵化沒彈性﹑或身段不夠柔軟,這都是人性使然。
最後,就是巨額獎金帶來的後遺症。奧運金牌可以拿到2千萬元﹑銀牌700萬元﹑銅牌500萬元。就算沒有奪牌,挺進8強至少領到90萬元,第5與第6名也有150萬元。我們來看中樂透的人都很隱密,可是奪牌卻是敲鑼打鼓,就會引來不必要的問題,像是跆拳金牌朱木炎被仙人跳就是一例。不過最可怕的是,一位日本財經專家說,中樂透的下場都不好。主要原因有兩個:
1. 揮霍無度:這使得錢來得容易,也去得容易。
2. 辭去工作:這使得千盡散去之後,等著的是失業噩運。
由此看來,當父母不讓兒女從事「贏家通吃」的職業,不表示他們保守不開通,而是這類職業一路走來真是不容易,沒出名前必須擔心前途未卜,出名之後則煩惱名與利對人性的考驗。所以要支持兒女走這些路,就是不恐懼與不後悔,必須勇敢與承擔,最重要的是有智慧,隨時協助兒女走出壓力,也遠離誘惑。
我們一般都知道,成功前,付出努力;成功後,付出代價。但是不成功,要付出的是生涯的曲折與挑戰。成功不會只有一條路,但是走少人走的路,更需要智慧與支持。
如果讀了本文讓你受益,請留言+1
圖:楊勇緯IG
「慣性定律例子」的推薦目錄:
- 關於慣性定律例子 在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關於慣性定律例子 在 啟點文化 Turn-Key Solution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慣性定律例子 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關於慣性定律例子 在 Re: [問題] 為何這些跟慣性定律有關? - 看板SENIORHIGH 的評價
- 關於慣性定律例子 在 「牛頓第一運動定律」(牛一) 和伽利略的「慣性」其實並不相同 的評價
- 關於慣性定律例子 在 3-2觀念01牛頓第一運動定律(慣性定律) - YouTube 的評價
- 關於慣性定律例子 在 2 1牛頓第一運動定律 - YouTube 的評價
- 關於慣性定律例子 在 慣性定律例子 :: 全台大學開課課程資訊網 的評價
慣性定律例子 在 啟點文化 Turn-Key Solution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學「思」~高難度對話的策略思考─學員分享》就算沒有冒險的必要,也要為自己冒險一次~食品工廠 副總 李明軒
前天和創業夥伴討論到「熱力學第二定律」,定律指出「一個封閉系統,在沒有能量進出的前提下,系統內的粒子會隨時間趨向最大亂度」。
若把我們所處的世界,看成一個系統,世界原本就會隨時間變動,走向沒有秩序的狀態。
然而,人生的難題就在於,世界不斷地在變,我們人類卻慣性地期望不變;在這不確定的世界裡,我們尋求確定感。
有沒有想過,我們原本的期望是錯的?啟點的策略思考課程,就是打開這反思之門的一把鑰匙。
這是我第三次走進「策略思考」的教室,從第一次到第三次上課,這段期間,我從一個電子業的上班族,變成一位食品工廠的經營者。
曾有人問我,為何會做如此不一樣的決定,跨這麼大的領域?我的回答是:「順勢而為」。
如果來解析一下這個勢,我當時的考量是這樣~
1.從家庭來說,爸媽、岳父、岳母年紀將近70歲,都住台中,未來需要子女照顧,我和老婆搬回台中,可以就近照顧。
如果我在電子業工作,電子業大部分都在北部,而且越做到高層,出差頻率越高,更沒有辦法兼顧家庭。
未來有可能因為照顧長輩的原因,被迫離開職場,出現中年危機。因此跳脫電子業回到中部,成為我努力的方向。
2.從生涯來看,原本電子業的業務工作,我已經做到天花板,要在突破就要朝創業和高階專業經理人的方向走。
然而在電子業,人才非常多,高階的職缺僧多粥少,要創業,電子業所需的資本又很高;簡單說,就是我沒機會。
但如果到傳產或食品業,人才競爭小很多,創業所需的資本又沒那麼大。台灣很多傳產、中小企業,都要慢慢國際化,都需要有國際化經驗的電子業人才,來做產業升級。
以我的學經歷,比別人出色的機率高很多,而傳產很多都在中南部,加深了我回中部的動力;這時候,親戚提出邀約,要請我當他們食品工廠的經理人,真的非常即時。
3.我不是對創業很有熱情的人,但偶爾沙盤推演,看到自己在電子業,很可能變得平庸,不禁自問:「難道人生就這樣了嗎?」「如果要創業才能突破,我已經準備好去承受創業的辛苦了嗎?」
我的回答是:「不管成功失敗,不創業看看,可能會留下一輩子遺憾。」
「我現在35歲,我可以承受創業的辛苦,但如果40過後,我可能就不想創業了。」
4.關於風險,我認為我有足夠的硬實力去冒險。
我的資金不多,但我過去在電子業10年有研發、PM、國外業務完整的歷練,有足夠專業可以和投資人談技術股,年底享有利潤分紅。
如果一年後,績效不如預期,離開找其他薪水不錯工作,也不是難事;加上老婆薪水穩定,我本身又沒有負債,沒有太大的經濟壓力。
5.結論是衝了有機會更好,失敗也不會怎樣,不衝的風險會越來越高。所以就衝了。
在去年的這個時候,我做了這樣簡單的分析,我就離開電子業回中部開食品工廠,而一年的現在,我們工廠已經成為業界第一流的廠,新的一年準備迎接業績爆發。
「策略思考」課程,我上了三次。用課程中所教的「權力>目標>時間>關係」的架構,來分析我選擇創業的例子。
目標的部分,我知道我要兼顧家庭生活,又能夠在事業上有所突破,所以和親戚創業開食品工廠,是相對可能的選擇。
權力也就是指硬實力,我明白我所擁有經驗和技能,除了有市場價值,在創業過程中讓我佔有一席之地;就算回去上班,待遇也不會太差;老婆工作穩定,也讓我無後顧之憂,給了我去完成目標的底氣。
時間上,我認為35歲是我創業的最佳時機,越晚我的優勢會越加流失,時機不會更好。為了讓人生不留遺憾。就算沒有冒險的必要,我也要自己冒險一次。
最後就是關係的部分。其實經理人最挑戰的,就是處理和投資人的關係。雖然投資人是親戚,但如果沒有足夠的信任,誰又願意投大量的金錢在我身上呢?
其實在過去幾年,雖然我在北部工作,但都和住在中部的親戚有頻繁的接觸,讓他們能認識我、信任我。
「策略思考」課程,可以衍生的討論真的太多。但簡單說就是一種面對人生的態度:「這個世界就是處在一個動態平衡的狀態」。
一個人過的好、過得不好,都是一種動態平衡。我們人要動起來,才有辦法從不好的平衡到的平衡,儘管好不好都是很主觀的。人生的每一個階段,要過的甘願最重要。
時至今日,我也不知道我的人生未來會變成什麼樣子,但一切似乎朝好的方向走,在未來的路上,我也不擔心出現一寫小狀況,因為我都可以隨時調整。
=========================
【線上課程】《成為你想要的改變》搞定拖延與分心,找回掌控感
課程連結:https://www.koob.com.tw/online/tk09
第一講免費試聽:https://youtu.be/09k1c-8GUgs
不定期推出補充教材,讓學習無限延伸:https://pros.is/3g4mjq
【8/17開課!】《人際回應力-看懂情緒,輕鬆對談》~第26期
一個人的命運,是回應力的總和!
課程資訊:https://www.koob.com.tw/topic/10
更多學員心得分享:http://goo.gl/Guc6V6
【線上課程】《專業有價》~幫你兌現個人價值,讓客戶自動上門
課程連結:https://www.koob.com.tw/online/tk08
第一講免費試聽:https://youtu.be/gzZ4gloxB9M
不定期推出補充教材,讓學習無限延伸:https://pros.is/3ch4rm
【線上課程】《自信表達力》~讓你不再害怕開口
從「敢表達、說清楚」到讓人「聽得進、會去做」的完整學習
課程連結:https://www.koob.com.tw/online/tk05
第一講免費試聽:https://youtu.be/fAjySLoa2f8
不定期推出補充教材,讓學習無限延伸:https://pse.is/NUJK9
【線上課程】《提升你的心理免疫力》~駕馭壓力的五大策略
課程連結:https://www.koob.com.tw/online/tk07
第一講免費試聽:https://youtu.be/_YT1fDZYmTc
不定期推出補充教材,讓學習無限延伸:https://pse.is/wugyq
【線上課程】《理財心裡學》~擺脫家庭影響,從心培養富體質
課程連結:https://www.koob.com.tw/online/tk04
第一講免費試聽:https://youtu.be/HgrDK7pqR-0
不定期推出補充教材,讓學習無限延伸:https://pse.is/NJ5VE
【線上課程】《時間駕訓班》~
學會提升效率,擺脫瞎忙人生,做自己時間的主人
課程連結:https://www.koob.com.tw/online/tk01
第一講免費試聽:https://youtu.be/flfm52T6lE8
不定期推出補充教材,讓學習無限延伸:https://pse.is/GXZWM
【線上課程】《與人連結的三個秘密》
啟動接觸、開啟話題,你需要有一顆願意欣賞的心
課程連結:https://www.koob.com.tw/online/tk06
第一講免費試聽:https://youtu.be/e3hUVtIhDZE
不定期推出補充教材,讓學習無限延伸:https://pros.is/QWLR2
【線上課程】《過好人生學》~讓你建立迎向未來的思維與能力!
課程連結:https://www.koob.com.tw/online/tk03
第一講免費試聽:https://youtu.be/-EHOn0UxMys
不定期推出補充教材,讓學習無限延伸:https://pros.is/KQZZH
【線上課程】《人際斷捨離》~
讓你留下怦然心動的關係,活出輕盈自在的人生!
課程連結:https://www.koob.com.tw/online/tk02
第一講免費試聽:https://youtu.be/YyLvd1cNcDw
不定期推出補充教材,讓學習無限延伸:https://pse.is/LVRLY
【新平台露出】受夠YouTube廣告?!
這裡讓你專心學習:https://odysee.com/@%E5%95%9F%E9%BB%9E%E6%96%87%E5%8C%96:c
【我們有Podcast囉~】歡迎到Podcast應用裡搜尋「啟點文化一天聽一點」訂閱我們!
Apple Podcast~https://pse.is/N2WCZ
Google Podcast~https://pse.is/PEN2Z
在Spotify收聽~https://pse.is/PQT76
在Himalaya收聽~https://www.himalaya.com/ekoob
在MyMusic收聽:https://reurl.cc/Grb5XZ
在SoundCloud收聽~https://soundcloud.com/ekoob
桌遊【人際維基】~一玩就懂得別人的在乎:https://goo.gl/Ej4hjQ
到蝦皮購買【人際維基】:https://goo.gl/ASruqR
慣性定律例子 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第二部分「為何感覺不到地球自轉?非慣性座標系裡的慣性力」
.
未讀第一部分的朋友可以先看:facebook.com/davidyu.phycat/posts/239431704213490
.
感覺不到地球自轉的原因就像感覺不到地球表面彎曲的一樣,人類對比地球實在太渺小。正如必須望向遠方海平線才能看見船帆先於船身出現,我們亦必須跨過遙遠的距離才能感受到地球自轉所造成的影響。
.
大家有玩過公園裡的遊樂設施「氹氹轉」嗎?它是一個會旋轉的大圓盤,盤上有支架。如果我們捉住支架在地上圍著氹氹轉走,然後跳上去,我們會感覺到一股力將我們推出去。這時放手的話就會被拋出去了,這就是所謂的「離心力」(centrifugal force)。如果各位在香港坐過會上高速公路的小巴,亦可以感受這種刺激的感覺。
.
但如果我告訴你,離心力其實並不存在呢?事實上,離心力屬於慣性力(inertial force),又稱為假想力(fictitious force),是在非慣性參考系觀察物理現象的產物。參考系是數學語言,指用來描述物體位置、速度等物理參數的坐標系統。慣性參考系就是互相靜止不動或者以等速移動的坐標系。
.
簡單來說,雖然牛頓力學在日常情況下適用於任何參考系,但在非慣性參考系裡使用牛頓力學就會出現慣性力。最常見的例子就是圓周運動。站在氹氹轉上的人在進行圓周運動,運動方向有所改變(注意物理學中的速度概念包含速率和方向),因而是個非慣性參考系。而站在地上看著氹氹轉的人則身處一個慣性參考系之中(事實上只是近似慣性參考系,因為地球也在動)。
.
因為氹氹轉在旋轉,慣性定律卻說物體在不受外力的情況下只會沿直線前進,在氹氹轉上就必須施力才能跟隨氹氹轉旋轉,一旦放手就會被「拋出去」。然而,氹氹轉旁邊的觀測者只會看見一個因捉不住支架而直線飛出去的人。順帶一提,捉住支架的力當然是真實的力,叫做向心力(centripetal force)。
.
現在可以回到地球自轉的問題。會自轉的地球是個非慣性參考系。就像在氹氹轉上一樣,地球上也會感受到離心力。事實上,這個離心力會抵消掉部分重力,使我們在不同緯度感受到不同的體重!用比較精確的物理詞彙,就是重力的一部分提供了給跟隨時球自轉所需的向心力。
.
由於赤道與地球自轉軸的垂直距離最遠,自轉速率最快,需要較多部分的重力提供向心力。南北兩極與地球自轉軸的距離則為零,重力無需提供給向心力。因此,站在赤道時的離心力會令體重比站在南北極時減少大約0.35%。
.
另一個我想簡單介紹的慣性力叫做科里奧利力(Coriolis force,簡稱科氏力),或者叫做科氏效應(Coriolis effect),描述在地球表面上移動時感受到的慣性力。由於地球並非一個圓盤而是個球體,因此科氏力的方向並不在本地水平面(local horizon)之上,與之有個夾角。把這個力拆開,可以得到兩個方向的分力,分別為與水平面平行的分力(遺憾地,這個分力亦稱為科氏力),和與水平面垂直的、稱為Eötvös效應的分力。
.
平行本地水平面的科氏分力會使任何在北半球水平移動的物體向移動方向的右方偏轉(俯視時為順時針方向),同時使任何在南半球水平移動的物體向移動方向的左方偏轉(俯視時為逆時針方向)。這就是颱風形成的原因,因而源自南半球和北半球的颱風會有相反的旋轉方向。Eötvös效應會在除離心力之外進一步改變我們感受到的重力。向東走時,Eötvös效應會進一步加強離心力,抵消更多的重力。反之,向西走時反而會加強了向下的力,就好像加強了重力般。
.
[有趣的是,源自北半球的颱風是逆時針方向旋轉的,剛好與科氏效應相反!這是因為颱風的形成過程是三維的,我正在寫一篇文章詳述。]
.
日常生活感受不到上述離心力、科氏力和Eötvös效應的原因很簡單,就是因為人類相對地球的尺寸來說,太過渺小。只有在作長距離移動時,我們才能察覺到這些慣性力。例如,炮彈彈道計算必須考慮地球自轉、飛機飛行感受到科氏力、大規模空氣流動形成颱風等。順帶一提,有都市傳說指科氏效應會導致南北半球馬桶沖水方向相反,這是不正確的。對比地球尺寸,馬桶實在太渺小了,作用在沖廁水上的科氏力比沖廁時水流的隨機擾動細微得多,沖水方向並不會受科氏效應影響。
.
歷史上首位直接測量到科氏效應的人是德國化學家懷斯(Ferdinand Reich)。物件自由落下時,由於移動方向為地心,計算指出科氏力會指向東面。在1831年,懷斯從160米高的地方掉下物件,發現物件落下的地點果然向東偏差了2.8厘米。
.
那有沒有辦法在不作長距離移動的情況下,證明地球會自轉?答案是肯定的。1851年,法國物理學家傅科(Jean Bernard Léon Foucault)用一個簡單實驗證明了地球確實會自轉。他用一條67米長(好吧,這也很長就是了⋯⋯)的線吊著一個28公斤重的鉛球,形成一個很長很重的擺,掛在巴黎先賢寺的天花版上。因慣性定律同樣適用於鐘擺,擺動平面在慣性參考系裡不會改變。擺動平面不變與物理學中的角動量守恆原理有關。但因地球自轉,地球上的人就會觀察到擺動平面隨著時間改變。
.
[這個實驗設備稱為傅科擺(Foucault pendulum),是世上每個科學博物館的必備展品。很多人會在早上很早就到博物館去,就是為了看工作人員開始擺動傅科擺的一刻。]
.
現在我們理解到,古希臘時代的差不多兩千年後,懷斯與傅科的實驗終於直接證明了地球會動。我們會在下一節討論太空是否真的是「無重力」。
.
【支持我的科普】
我的科普部落格:https://hfdavidyu.com
我的科研網頁:https://hfdavidyu.github.io
.
我已開設MeWe群組,在MeWe搜尋「余海峯」就能找到:
https://mewe.com/join/phycat
.
追蹤我的FB:https://fb.com/davidyu.phycat
追蹤我的IG:https://instagram.com/phycat
訂閱我的YT:https://youtube.com/c/DavidYuHoiFung
.
也請支持香港其他科學普及工作者!你的支持,能令科學在中文世界更加普及。
慣性定律例子 在 「牛頓第一運動定律」(牛一) 和伽利略的「慣性」其實並不相同 的推薦與評價
課本要介紹生物命名法應該是舉「豪豬不是豬,是齧齒類」這樣的例子。 我認為出版社和審教材的都有點失職。只是批評的人絕大多數都批錯方向了。 part2. ... <看更多>
慣性定律例子 在 3-2觀念01牛頓第一運動定律(慣性定律) - YouTube 的推薦與評價
![影片讀取中](/images/youtube.png)
先備知識:1.速度、加速度的概念影片重點:1.牛頓第一運動 定律 :物體不受外力時(或所受合力=0),則靜者恆靜,動者恆作等速度運動。2. ... <看更多>
慣性定律例子 在 Re: [問題] 為何這些跟慣性定律有關? - 看板SENIORHIGH 的推薦與評價
我個人覺得同學問的問題很好,因為真的不好定義清楚書上這些常見的慣性
問題。嚴格說來,除了尺寸極小或速度極快的物體,否則基本上物質的運動
都能夠使用慣性定律解釋。物理定律的優點並不在於解釋而已,而在於能預
測出反直覺但是卻十分準確的結果。
因此,我個人覺得比較可能的問法是:
「該怎麼用慣性定律預測一些不知道會怎麼發生的自然現象呢?」
「為什麼會這樣?該怎麼用慣性定律解釋這種反直覺的現象呢?」
或者只是問
「該怎麼用慣性定律解釋眼前的現象呢?」
「是否能夠用慣性定律解釋眼前的現象呢?」
※ 引述《peran (perbene)》之銘言:
: 想請問各位大大,為何以下例子跟慣性定律有關?謝謝
: 1.在北半球向正北方發射長程飛彈,則著地點在出發點的北偏東
: (這現象應該是由於科氏力吧!科氏力和慣性定律有關?)
有些人的直覺:
我們是往「正北方」發射耶,最後怎麼會朝向北偏東了?
解釋:
飛彈確實會朝向正北方前進,但是所謂的正北方並不是沿著同一
條經線的正北方。因為在某一慣性參考系中例如在地面發射砲彈
的觀察者參考系物體會持續維持在其運動狀態,直到被外力強迫
改變其運動狀態,所以飛彈是朝向原本參考系所指向的北方,但是
因為日常的北方是指沿著同一條經線且緯度增加的方向,所以在這種
方位意義上,飛彈就飛往北偏東了。
當然,假如真的有人有上述疑惑,那麼它的盲點或許不是忘了考慮
北方是沿著同一條經線上的方向,但上述是一種用慣性定律解釋(
可能的)反直覺現象的例子。
: 2.旋轉雨傘,傘面上的雨水沿切線方向飛去
: (是因為沿切線飛出去的速度是等速度,所以才和慣性有關嗎?)
有些人的直覺:
雨水不是應該黏著雨傘嗎?所以雨水脫落雨傘之後,應該是直直往下掉
才對。怎麼會往切線方向飛去呢?
解釋:
最初確實可以把雨水當作是黏著雨傘運動,但當它脫離雨傘後,因為它
原先已因隨雨傘轉動而有個速度,所以根據慣性定律物體會一直維
持在它的運動狀態中,直到被施加的外力強迫改變其運動狀態雨水
會維持在它的初運動狀態之中。而因為雨水並沒受到鉛直重力以外的力
量(不考慮空氣阻力),所以從雨傘正上方往下看的話,會覺得雨水就
僅僅是維持其脫離後的初速作直線運動而已。
: 3.搖果樹,可使果實掉落
: (果實掉落是因為受到重力加速度,有受外力,且掉落的速度非等速度
: ,為何和慣性定律有關?)
如果要把這題詮釋為「有些人不覺得果實可以掉落」,那對大多數同學
來說可能很荒謬,所以我覺得或許可以單純詮釋為
「可以用慣性定律解釋這現象嗎?如果能,那應該怎麼解釋?」
解釋:
首先,果實掉落是因為它跟果樹之間的連結「斷掉了」。可是,為什麼
會斷掉呢?本來不是抓得好好的嗎?我們能夠用慣性定律解釋這現象嗎?
可以。慣性定律有另一個內涵是「物體會盡其所能地維持其運動狀態」。
這就是為什麼我們現實生活中的 V-t 圖永遠是連續曲線,而不會有不連續
斷點的模樣的原因(詳見底下提及的參考文章連結)。
話說回來,因為「物體有多麼自由,就有多麼鍥而不捨地維持運動狀態」,
所以果樹在搖晃時,果實並不會有著與果樹枝葉相同的瞬時速度。換言之,
它們之間一個快,一個慢,枝葉必定被伸長。而一旦枝葉伸長了,它
就會越來越脆弱,最後就越伸越長,就斷掉了,果實就掉下來了!以上就是
用慣性定律解釋這現象的方法。
關於底下兩種慣性定律形式是完全等價、相同的,我稱它們為慣性定律
的「瞬時版本」或是「量化形式」:
「物體有多麼自由,就有多麼鍥而不捨地維持運動狀態」
「物體會盡其所能地維持其運動狀態」
與其互補的是常見的慣性定律,或者是我所謂的「延時形式」:
「物體會維持其靜止狀態,或勻速運動狀態,直到被施加於其上的外力
強迫改變其狀態」。
這應該是你第一次看到上述說法,詳細的內容可參考我對一篇物理史研究論文
的閱讀心得。其中的「第一定律的量化形式」小節,就是通常比較沒人知道的
量化形式、瞬時版本的慣性定律的說明。
〈所以,牛頓第一定律有什麼用?〉
https://reurl.cc/vqeZk
: 4.手拍衣服可以除去灰塵
: (這應該是手施外力造成的,為何和慣性有關?)
與第三題相同,這應該是問讀者是否能夠用慣性定律解釋這現象。當然是可以的,
而這解釋方法與第三題不太一樣。當我們手拍衣服時,有些灰塵並不會被我們拍到,
所以它並沒有跟著衣服一起往下或往上動。而由於物體會盡其所能地維持其運動
狀態(可參考上文中的「瞬時慣性」),所以灰塵最初仍會維持在原本的靜止狀態
中,使得它相對衣服有了位移,脫離了衣服,也就讓你拍掉了灰塵。
: 5.在奔馳的馬背上垂直躍起,最後仍可落回馬背
: (奔馳的馬如果不是等速度應該就不會落回馬背了吧?)
畢竟這現象很符合直覺,所以這題與第三、四題相同,它應該是在問,我們
是否能用慣性定律解釋此現象?當然也是可以的。假如這匹馬做等速度運動,
同時我們也忽略空氣阻力的影響,那麼當我們鉛直躍起之後,因為身體沒有
受到任何平行於馬行進方向的力量,所以會根據慣性定律(延時版本,詳見我
網誌中的文章)「物體會維持其原本的運動狀態,直到受到外力強迫改
變其狀態」我們知道因為人沒有被外力強迫改變運動狀態,所以它會維持
原先的運動狀態,也就是與馬相同的行進速度。這也就是為什麼人最後仍會落
回馬鞍上的原因。
: 6.在等速行進的火車中鉛直上拋一球,球可落回手上
這道理與第五題完全相同,只要你將第五題中的人改為球,手改為馬背,並且
將你第五題中的用腳向下蹬以躍起的原因,改為你用手將球向上丟的原因即可。
畢竟對牛頓力學而言,它們都是正向力突然增加的現象。
: 7.刀柄鬆脫時,將柄在地上敲擊,可使牢固
: (這應該是手施外力造成的,為何和慣性有關?)
根據慣性定律的瞬時形式,「物體有多麼自由,就有多麼鍥而不捨地維持其運動
狀態」,我們可知,當刀柄撞擊地面時,雖然刀柄靜止了,但因為上面的刀仍會
鍥而不捨地維持其運動狀態,使得刀相對刀柄有向下的速度,而不是相對靜止,
所以這就間接地加大刀與刀柄間的正向力,以及摩擦力,所以這把刀就更加牢固了。
: 8.用鏟子把煤鏟入火堆
與第七題完全相同,根據慣性定律的瞬時形式(詳見我那篇文章)「物體有多
麼自由,就有多麼鍥而不捨地維持其運動狀態」,所以當鏟子把煤炭往前送進
火堆中時,雖然鏟子在火堆中突然靜止了,但這些煤礦仍會鍥而不捨地維持其
運動狀態,使得煤炭仍持續往前運動,也就被送入火堆了。
: 9.洗手後,用力把手甩乾
: (這應該是手施外力造成的,為何和慣性有關?)
與送煤入火堆,以及拍衣服去除灰塵的現象有著相同的解釋。我們需要用慣性
定律的瞬時形式來解釋「物體有多麼自由,就有多麼鍥而不捨地維持其運
動狀態」。當你向下甩手時,畢竟手不會真的脫落你的身體,所以手終究會靜止
不動,但是手上的水滴仍會鍥而不捨地維持其運動狀態,所以水滴就會相對你的
手向下前進,而當相對速度大到一定程度,水滴就被甩出去了。
: 10.地震發生時,很多桌椅或物品會左右晃動
與第九題相同,因為物體都會鍥而不捨地維持原本的運動狀態,所以雖然我們的
建築物(房間)左右晃動了,但是家具仍會鍥而不捨地維持在原本的靜止狀態,
所以這些桌椅就對建築物有了相對位移,使跟著建築物搖動的我們觀察到桌椅
正在左右晃動。但如果從原先靜止座標系來看,其實桌椅並沒有明顯晃動。
: 雖然以上的現象都很直觀,但不知為何這些都用到慣性定律?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SENIORHIGH/M.1541864438.A.488.html
: 推 lytt : 你能舉一個你覺得是的例子嗎?上面我覺得很對阿 11/10 23:49
: 推 ckhshooligan: 科式力其實是物體慣性相對旋轉球體的結果 11/10 23:55
: → ckhshooligan: 2.雨水失去向心加速度,故朝切線方向射出,為慣性, 11/10 23:58
: → ckhshooligan: 45是因為水平速度在短距離可是為無加速度,故在水平 11/10 23:58
: → ckhshooligan: 方向無相對運動 11/10 23:58
: 推 lytt : 柯氏力是因為不同緯度地球轉動的速度不一樣 11/11 00:04
: 推 spw050693 : 3因為有慣性使果實留在原處才能透過搖果樹搖斷蒂頭 11/11 00:16
: → spw050693 : 7也是,然後6跟5一樣 11/11 00:17
: 推 will1031lu : 至少要講你為什麼覺得不是 不然我們都覺得很自然啊 11/11 00:53
: ※ 編輯: peran (61.57.127.109), 11/11/2018 06:37:51
--
〈悟理〉物理網誌:https://www.ethanideas.url.tw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23.192.0.245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SENIORHIGH/M.1541905892.A.3F5.html
謝謝兩位大大捧場~
我寫的東西每次都太多太多太多,實在不太會一言以蔽之,通常大家也沒耐心看 QAQ
所以很感謝兩位大大熱情捧場! ^^
謝謝啦~~~希望說得足夠清楚。
感謝各位大大 ^^
應該是繞射哦
不客氣&謝謝樓上所有大大 XD
※ 編輯: Philethan (123.192.0.245), 11/14/2018 19:01:53
... <看更多>